怎樣入佛法之門 (第二集) 1991/11 美國洛杉磯 檔名:18-006-0002
昨天講前面的兩種福,今天接著講第三福。第三福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佛法為基礎,小乘佛法是以人天福德為基礎。我們從佛的教誡上來體會,實實在在那個根本的根本就是孝,孝親尊師,尊師是敬。孝、敬、慈這三個字是修學佛法的大根大本,也是推動諸佛菩薩在無盡的時空裡面勇猛精進教化眾生的一個動力。世間人在這個社會,你會很勤奮的努力工作,什麼力量推動你?實在講,世間人是兩個力量,一個是名,一個是利。假如名跟利都沒有了,你還願意去幹嗎?你不願去做了。因為我們努力可以得到名利,所以名利是動力。這佛菩薩他既不要名又不要利,他為什麼拼命不斷努力精進在做?諸位要知道,他那個動力就是本性裡面的孝、敬、慈,從孝敬慈裡面這才能夠將十善業修得盡善盡美,這是人天福報!
我們今天在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昨天我跟諸位提到的,那一個字不容易!小乘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大乘佛法又是建立在三皈、戒善的基礎上。四句,第一句是發菩提心,第二句是深信因果,第三句是讀誦大乘,第四句是勸進行者。到這個時候,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才算是真正的奠定。好像蓋房子,我們這個地基完成,可以蓋高樓大廈了。這四句我們逐句逐句來研究。
「菩提心」到底是什麼?怎麼個發法才叫真正發了菩提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解釋菩提心有三種,所謂「直心,深心,大悲心」。心,我們常講一心不亂,怎麼會來了三心?諸位要知道,他說的這個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講到體,講到作用。直心是體,深心與大悲心都是心起作用。起作用為什麼說兩個?這裡頭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換句話說,你用什麼心對待自己,用什麼心對待別人。心是一個,起兩種作用。佛跟我們講,對自己要深心,對大眾要慈悲心。這深心跟慈悲心是一個心,所以直心是心之體!
佛在《觀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菩提心,名稱稍稍不一樣。第一個叫至誠心,誠到極處,第二還是講深心,第三是發願迴向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原來直心就是真誠到了極處,心裡面沒有一絲毫虛偽。現在問題又來了,什麼叫真誠?什麼叫虛偽?這個「誠」字很不好懂,一般人常常都自以為我的心很誠、很真,那到底是不是佛經上講的真誠?其實與佛法裡面的標準相去還很遠很遠。清朝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將「誠」這個字下了一個定義。什麼叫誠?一念不生之謂誠。我們只要起心動念,這個心就不誠。他這個定義下得很好、很正確。如果心裡面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這就不是真心。那叫什麼心?叫妄心。妄心就是佛家講的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這不是真心,這不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從真誠上起的德用,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只有菩薩才有菩提心,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我們凡夫怎麼可能有?所以菩提心,佛常常勉勵我們:你們要發菩提心。究竟怎麼個發法?這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大乘佛法就是菩提心的發揚光大。什麼叫深心?古人跟我們解釋,叫好善好德。這個解釋簡單,也很容易理解。好善的心,好德的心,這是深心,是自受用的,他受用就是用什麼樣的心待人。要用大慈大悲,剛才說的,這個大,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才叫做大,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大。為什麼不大?有分別、有執著,你那個心就不真,就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怎麼能稱大?唯有真心才大。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心要沒有分別執著,那個心究竟多大?那真叫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說法實在還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說法,就像世尊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做了一個比喻,佛把虛空法界比作一片雲彩,把真心比作太空。我們想想是太空大還是雲彩大?他說虛空世界,這無量無邊的虛空世界在我們真心裡面,就像太空裡面的一片雲彩一樣。我們現在這個心量實在講太小、太小了,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為什麼會變這麼小?就是你有分別、有執著。所以這叫妄心,這不是真心。真心是覺而不迷,妄心是迷而不覺。阿羅漢、辟支佛他有定,他有很深的定功,他的真心沒有顯露出來,菩提心沒有顯露出來,所以叫做小乘。菩提心如果真正一發,發出來了,那就不是凡夫也不是小乘,你就入了菩薩的果位。什麼樣的菩薩?我們從圓教上來講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菩提心現前了。由此可知,菩提心的確不容易。
圓教菩薩是什麼境界?《大乘起信論》我想一定有不少同修讀過。「大乘起信」,你想想這部論的名稱,大乘起信是大乘入門的書,剛剛入門的書,那個境界就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就是菩提心剛剛發出來的境界。再跟諸位說明,《金剛經》的境界也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還有一部中國人非常愛好的一部大乘經《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也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二十五圓通章」,這二十五位菩薩統統代表初發菩提心的這個境界。
我們都曉得二十五圓通章裡面最著名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的菩薩?在楞嚴會上是圓教初住菩薩,觀音菩薩在華嚴會上他是第七迴向的菩薩,在法華會上他代表的是等覺菩薩,統統觀音,他在哪個法會裡,他所表演的身分地位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他的表法。從這一點來看,這大乘法太難了。是真難。我們能做得到嗎?億萬個人修行,恐怕連一個都做不到,這是真的。參禪得禪定有,得到禪定之後,他將來能夠生四禪天、四空天,他有這個能力,但是沒有明心見性,也就是我們俗話講的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了生死。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還是要下來搞六道輪迴,你就曉得佛法修行要想出離三界,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也就是菩提心說說而已!
誰有能力來發菩提心?照經論上這樣解釋,我們聽了都很失望,沒指望了。但是我們回過頭來要去念念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那我們就充滿了希望。他老人家對於菩提心的解釋跟經論上講的不一樣。他說:我們誠心誠意,就是一心一意專求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上說的。確確實實,蕅益大師以前,連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都沒有這樣說法。他這個說法靠得住靠不住?假如我們能夠多涉獵一些大乘經論,我們就能夠肯定、能夠理解蕅益大師講這個話是正確的。所以近代的印光大師對蕅益的讚歎,說《彌陀經要解》,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捧都捧到天頂上去了!
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這樣的捧他,那蕅益大師到底是什麼人?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但是大勢至菩薩這樣捧他,那蕅益大師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決定是觀音菩薩再來的,這我們能相信。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不退成佛,那這個心不是無上菩提心,什麼叫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給我們點醒、給我們說破,使我們對於大乘佛法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希望。雖然如此,畢竟能發這個心的人少數。何以見得?我們就想想我們在座的同修,有幾個人真的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淨土?沒幾個人!即使我們學佛,還要看看這個經,還要看看那個論,許多大經大論沒有涉獵,心裡都放不下,這放不下就不專心。那個不專心就不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專一心志,這才叫菩提心。
學佛先修菩提心。所以古人修學次第跟我們現在的人不相同。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諸位同修,古人的修學是五年學戒,就是五年專學一部經,怎麼個學法?就是念誦、就是讀,不求解義。為什麼不求解?因為我們的心是亂心,我們的心不是清淨心,不是定心,它是亂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所解的經義也是胡思亂想,你怎麼會懂得佛的真實義?因此至少三年到五年不求解,就是念。念經,它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三學圓修、圓證!
什麼是三學?戒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大乘菩薩戒。我們一心去念經,當然就不會有惡念,連惡的念頭都沒有了,哪還有惡行?所以你念經就是諸惡莫作,小乘戒圓滿了。圓修,不要一條一條修。經典是諸佛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那真正的是止於至善,所以念經就是眾善奉行,大乘菩薩戒圓滿了。讀經的時候,戒學圓滿了;專心讀經,讀經的時候沒有一個妄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修定;經文自始至終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一個字,沒有念顛倒一句,這是慧學。所以要知道讀經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學等修,是這個目的。
假如我們一面讀經,一面想裡面的意思,那就完了,三學都沒有了。想裡面的意思,你起了妄念,戒沒有了,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讀經的時候決定不研究經裡面的意思,縱然在讀經的時候,有時候讀經的意思忽然現前,現前也不用理它,還是一心一意、老老實實念下去。這裡頭不必生歡喜心,不要去理會,一直念下去。所以要曉得念經有念經的目的,經念多了就得定,就開智慧。
你們想學哪一部經就念哪一部經,將來學習的速度很快,為什麼?因為你念得很熟。比如說我想學《楞嚴》,我就念《楞嚴經》,我想學《法華》,我就念《法華經》,我想學《金剛經》,我就念《金剛經》,你想修淨土就念《無量壽經》。要知道念經的功德,功是功夫,德是我們的收穫。我念這個經,我想得到什麼?是得到三學的根本,戒定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起作用時無所不知。先求根本智,就是先求無知,真正到無知的時候,跟諸位說六根就放光,眼見耳聽,一聽就明瞭,就通達,就無所不知。《楞嚴經》上講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自己有這樣深度的功夫。
這些功夫,讀經是一個方法,參禪也是方法,念佛也是方法,持咒也是方法,但是不能雜修,要一門深入。對於一般知識分子來講,讀經是最方便。為什麼?平常喜歡看書,用這個方法容易實現。不喜歡念書的人,念佛很好,參禪很好,把這些文字統統捨棄掉,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清淨心決定是嚮往淨土,那才叫無上菩提心。心雖清淨,不嚮往淨土,那個清淨心不是菩提心,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因為阿羅漢的心也清淨,辟支佛的心也清淨,乃至於我們這個世間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心都相當清淨,他裡面沒有動一個念頭求生淨土。這一個念頭決心求生淨土,那就變成了無上菩提心。
我們這個道場是修淨宗的,是以求生淨土為主。這樣我們才知道有很多不認識字的鄉下老太婆,一生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彌陀經》也不會念,人家居然往生的時候,知道哪一天走。她可以站著走,可以坐著走,她也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生之後,許許多多的瑞相。淨宗是大乘法門,一定要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上講的「三輩」,上輩往生,中輩往生,下輩往生,統統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些老太婆沒發菩提心,她又不懂得什麼叫菩提心,她怎麼能往生?蕅益大師這個解釋就對了,她雖然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她就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一意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才是我們這一生第一樁的大事情,其他什麼都是假的。怎麼知道是假的?什麼都帶不去。古人跟我們說得很明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力,業力牽引你在六道搞輪迴!我們今天把業力捨掉,把業力轉變成願力。這一轉變,我們就以願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不是業力去的是願力去的,願力不可思議!這是發菩提心。
第二句是講「深信因果」。近代虛雲老和尚常常教誡學人,他老人家給我們四句綱領,第一句也是教給我們「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定信心,抉擇法門」,他教我們這四句。這也是對於學佛,特別是初學非常重要的指示。佛法無論大小乘都是建立在因果的定律上,相信因果才能夠好好的持戒,堅定信心,選擇法門。我們今天在三福,菩薩福裡面看到深信因果,我不知道諸位做何想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讀這一段經文,我非常懷疑。懷疑什麼?假如深信因果放在第一福裡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深信因果」,那我不懷疑,為什麼?人天福。他放在菩薩,難道菩薩不相信因果?所以我的懷疑在此地。
我們一般普通人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因果報應的定律,我們世間人都相信,聲聞、緣覺不必說,難道菩薩還不相信因果?這一個疑問提出來之後,我就會追究,這一個因果一定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的因緣果報,菩薩哪有不知道!菩薩對我們講得太多了,所以一定是一個特別的因果,連菩薩都不知道。確確實實,你們把《無量壽經》多念幾遍就知道。那是什麼因果?成佛是果,念佛是因。念佛成佛這個因果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所以佛才勸那些菩薩:你們要深深相信念佛成佛。我讀經把這個答案找出來之後,這才恍然大悟!
實在講,這個答案找出來也相當不容易,這是得力於過去十七年講《華嚴經》。《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勸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淨土,從這個地方得來的啟示,這一句話才真正有了答案,真正能講得通。如果不是這樣的因果,決定不能擺在第三福。擺在第一、第二我們都不會懷疑,擺在第三,這是怎麼說都說不通的。因為這裡的菩薩,我們以圓教來說,從初信位到等覺位,這都是菩薩。如果就《華嚴經》上來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從圓教初住位到等覺位,這四十一個階級。
由此可知,學佛的人很多很多不能接受念佛成佛,有什麼奇怪?不奇怪。許許多多的菩薩都不能接受,他不接受有什麼奇怪?不單是普通菩薩,許多法身大士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人不能接受,我們凡夫能接受,這是奇怪的事情,確實是怪事。如果不是深入《無量壽經》,我們這個疑惑也解不開。念了《無量壽經》才明白,原來佛給我們講的這個法門,能夠真正相信的兩種人。一種人是大智慧,他是一切都通達、都明瞭,就是經上講的深信因果,他真的深信,他成就了,他對事實真相完全清楚明白。另外一種人是大福德之人,雖然不認識字,看起來笨頭笨腦的,師父一教他,他就相信,他決定不懷疑,他也深信因果,深信念佛將來一定往生西方成佛。這一種人,佛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說,他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在這一生當中,他的善根發現,所以他不懷疑,他能接受。如果不是這兩種人,你怎麼勸他,也沒有用處。
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絕對不是偶然的。真能相信,我們就曉得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再看經上,佛明白指示給我們。佛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在座聽經,聽到佛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們生了歡喜心,動了一個念頭,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佛有神通,你這一動念頭,佛就知道了。佛就說出來,給他們授記,而且給他說明,告訴大家,阿闍王子這一班人(這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不是少數!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這個經,還不能發願求生淨土,只發願我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還不肯發願求生淨土;你就曉得那個真正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的,他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超過他們太多太多!
我們不看這一節經文,不知道真正能夠信受這個法門功德之大,我們不曉得。《金剛經》上供養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怎麼能比,不能比!供養四百億佛才生個歡喜心,還不願意去,所以你想想這個法門多難。因此對於看起來好像是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沒有什麼知識,聽到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一句彌陀念到底,決心不變的,這種人可敬可佩。那他的那種善根福德因緣,絕對不是普通人能跟他比較的,他很容易得一心,縱然不能得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決定可以得到。
功夫成片是淺淺的事一心不亂,雖然講事一心,講理一心,這裡面程度淺深差別很大。如果我們一般講事一心,要以圓教菩薩果位,從初信位到十信位都是屬於事一心不亂。十信菩薩十個位次都是屬於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叫理一心不亂。所以雖然得一心,功夫淺深差別很大,但是那個淺淺的事一心不亂就決定往生。我們常常看到念佛成功的人,生死自在。所謂生死自在就是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就可以走,這就自在了。希望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這叫生死自在。
我們要問,他要到什麼樣的功夫才能得生死自在?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三輩九品,大概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了,就可以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我們講事一心、理一心,確確實實不是每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得到的,如果講功夫成片,只要我們自己努力一點,是人人都可以得到。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讚歎這個法門,沒有不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道理就在此地。他也不勸我們,不讚歎,那佛菩薩就不慈悲了。這三福裡面講的深信因果是講這樁事情,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不是普通的因果。
第三句是「讀誦大乘」,換句話說,前面所修學的都是基礎,到這個地方才開始下手。修行從哪裡下手?從讀誦大乘下手。看著經本叫讀,不看經本叫誦,誦就是背誦,念熟了可以不看經本,不看經本就可以背誦了。所以從這個下手。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是耳根最利。《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特別選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觀音菩薩代表我們娑婆世界的大多數人,當然還有少數例外的,有眼根很利的,耳根不利的,有,但是絕大多數是耳根最利,因此「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樣讀誦變成最重要的修學方法,適合於大多數人。
讀誦,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如果經文太短不能攝心,有人聽說一定要念經,我選一個《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幾分鐘就念完了。換句話說,你修定的時間就很短,心在清淨的時間短,心在散亂的時間長;換句話說,你定的功力不夠,你得不到效果。所以我們中國古人讀誦選經典,要選相當的分量。古時候,實在講絕大多數念《法華經》,或者念《楞嚴經》,那個分量對一般人來講很適中,從頭到尾恭恭敬敬念一遍大概要四、五個小時,四、五個小時不打妄想。
實在講念經就是修禪定,就是方法手段不一樣,他是在修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是禪,內不起心動念就是定,他有這麼長的時間修定,他能得到受用。如果更努力一點、更勤奮一點的,那就選更長的,像我們看到《六祖壇經》,無盡藏比丘尼她每天讀誦的是《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四十卷,分量比《法華經》差不多多四倍,時間就更長,修行的時間就更長。更大的?念《華嚴經》。《華嚴經》八十卷,一天能念完的,那個天資都很高,不是普通人,一天能夠誦一部;普通人我們念《華嚴經》,一天念十卷,八天、一個星期才能念一部。所以我們選擇經典,看自己的時間,選太短了,力量不夠,一定要選長一點。
在現代的社會大家工作非常忙碌。尤其在美國,物質的生活、精神生活壓力都很重,選擇經典太長,確確實實沒有時間去讀誦,選擇太短又收不到效果。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選來選去,覺得《無量壽經》最好,不算很長也不很短。《無量壽經》初念的時候,這一部經從頭念到尾念一遍要兩個小時,這就不錯了,兩個小時;念上半年以後,念熟了,一個半小時;念上一年之後就一個小時,念上一、二年之後就半個小時。所以我常常勸同修一天念三遍,最適當的速度是一個小時,不算快也不算慢。你每天有三個小時修學戒定慧,這就非常難得。
除了念經以外,就念佛號。這一句阿彌陀佛要念到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如果真的發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在我想三年到五年的時間,你的願望一定可以達到。但是大家不要把這個話聽錯了:這三年到五年就要死了,這個問題,這個法門不能修,修了就要死。如果還有這個念頭,可見得你那個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會去的。你放心,念五年也不會去的。為什麼?你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放不下、還有貪戀,你不會成就的。
真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看從古至今,你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許許多多念佛的人都是開始念三年就往生。有不少同修來問我,為什麼那麼多人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壽命到了?哪有那麼巧,沒那麼巧的事情,實在講,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了,誰還願意在這個世間受罪?不願意了。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受罪是去不了,沒法子,無可奈何。功夫念成功了,西方極樂世界你見到了,像當年慧遠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三次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見到的那個情形跟經典上講的完全一樣。遠公大師在世,《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都沒有翻譯出來,所以淨土經典就是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最早翻譯的,他老人家就依據這一部經修行,在廬山結蓮社,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這是事實,這不是假的。
所以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自自然然歡喜,你自自然然是智慧開,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你自心有正確的選擇,自然去了,歡歡喜喜的去了。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立刻乘願再來。如果你在這個世界還有事情,家親眷屬很多,我要去度他。再問問,在西方極樂世界待多久,我才有能力?跟阿彌陀佛見個面就行了,見個面打個招呼:我到娑婆世界去度那些人。阿彌陀佛點點頭:你去吧!這就可以了。你的神通道力是佛陀加持給你,那個時候是智慧不是感情。你看看《無量壽經》所講的,彌陀的那種神通、智慧、能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那個世界叫平等世界,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許多菩薩不相信。菩薩修到三大阿僧祇劫,跟佛比較,還差很遠。你是什麼都沒有修,念幾句阿彌陀佛,居然跟佛相等,他怎麼能相信?不能相信。但是經上講的句句是真實,沒有一句是誑言,相信的人那就有福了。
所以讀誦大乘,我勸同修們在初學的時候一定要讀一本。學佛,昨天跟諸位提示,修學的過程就是四弘誓願。第一個發心,發度眾生的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也是眾生,我要度自己也要度一切眾生。修學從哪裡學起?先斷煩惱,叫你念一部經就是斷煩惱。你心專,妄念把它念掉了,只讀一部經,讀它個三年、五年,心清淨了,然後再學法門,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心到清淨的時候,讀經、聽經會開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世尊當年講經,一部經還沒有講完,聽眾當中有不少開悟的,有不少證果的。現在我們這裡講經、讀經,講一輩子、念一輩子都開不了悟,別說證果,都開不了悟,原因在哪裡?我們是亂心、是妄心,所以不相應。佛陀當年說法,聽經弟子四眾當中,無論在家、出家心清淨,他是清淨心、是定心、是真誠心,所以很容易開悟。
佛法是心法,一定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我們現在這一代學佛為什麼沒有成就?就是把四弘誓願前面兩條都不要了,從哪裡學起?從第三願學起,法門無量誓願學,從這學起。他不斷煩惱,他要學法門,結果學了之後變成什麼?這不是我講的,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上所說的「增長邪見」。增長邪見,得的結果是這樣的。那不學法門,專門去修行?清涼大師也說一句話「增長無明」,所以勸我們要解行並重,讀經就是解行並重。讀經雖然不求解,你念得心愈清淨,意思愈明白。門道不一樣,方向、目標、效果都相同。
我們用讀誦的方法來修定,想學哪一部經就念哪一部經,對於自己將來博學多聞奠定了根基,這個利益很大。佛對我們的恩德非常之大。如果你有修學的功夫,你有相當的體會,你才愈感覺到佛的恩德,我們永遠報不盡。佛對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快快成佛,是希望我們能夠代佛弘法利生。因此,講經說法,出家人是專業的。好像這個學校教員,他是專業的,現在學校教授,專任教授,在家人是兼任的教授。在家人能不能講經?能,而且要發心講經。世尊在世的時候,他所示現的是出家身分講經說法,除他老人家之外,還有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同時出現,維摩居士,他示現的是在家身分。這就告訴我們佛法的弘揚,出家人要講經說法,在家人也要講經說法。維摩居士講經,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出家人,見到維摩長者,你看看《維摩詰經》上,頂禮三拜,右遶三匝,跟對釋迦牟尼佛的禮節沒有兩樣。所以這一點我們也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佛教是教育,教育裡面是老師第一大,尊師重道。老師不一定是出家身分,在家也是老師,決定不能說,我出家人不可以跟在家人學,沒有這個例子。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出家弟子就跟在家人學。佛常常叫他們聽維摩居士講經,就跟他學,也是維摩長者的弟子。現在我們佛門之衰,衰在是一出家,就好像自己天人師了,應該要接受四眾的供養。這個應供是佛才是應供,我們哪有能力應供,憑什麼?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門是師道第一大,老師是第一大。
在家居士可以升座講經,但是一定要如法。怎麼如法?一定要受過菩薩戒,要不受菩薩戒那就是白衣升座講經,這就不如法。受過菩薩戒是在家菩薩,要搭衣,搭衣就不是白衣。菩薩升座講經,維摩示現的是菩薩。所以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在家同修們,一定要受菩薩戒,然後出來講經弘法,這如法的。玄奘大師,我們中國人心目當中沒有不尊敬的,沒有不佩服的。玄奘大師當年在印度兩個老師,戒賢論師出家人,還有一個勝軍居士在家人。玄奘大師是出家身分,兩個老師,一個在家的,一個出家,這是必須要知道的。絕對沒有說在家人不能講經說法,沒這個道理。
在近代,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經說法四十多年,對於台灣佛教影響力非常非常之大。我在台中那個時候,台中蓮社蓮友的名冊,有姓名有地址的,有多少人?二十五萬人。所以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開玩笑,我說:老師,你要選台中市長,只要說一句話就行了,不要宣傳。為什麼?基本的票源就二十五萬,一個人給你拉兩票,就差不多一百萬人了,不用宣傳的。只要說一個我想當市長就可以,他就當上了,你說影響力多大。在家居士主持正法的道場,現在在泰國高向如居士,在溫哥華馮公夏居士,都是發願教化一方。馮老居士常年不斷的講經,哪有居士不能講經的?哪有居士不能主持道場的?可是諸位要曉得,一定要主持正法,弘法利生,決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這就對了。如果假藉佛教的名義去求名聞利養,那個果報在三途,決定墮地獄,所以這是要知道的,應當要發心。
我們一般講改造命運,改造命運最快速、最有效果的莫過於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確確實實是把我們的業力轉變成願力,沒有願力,我們這個人的一生隨著業力去轉,那就隨著命運轉;願力超過業力,就叫乘願再來。不一定是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再來,現在馬上就可以轉變。一發大心願力超過業力,馬上就是乘願再來的,就是願力強,超過了業力,這個命運就轉過來了。要發真正的道心,給予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個轉變快速。往年我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非常慈悲。他年歲大,閱歷深,看人看得太多了。我們同學當中有面長得很薄的,他就特別找來:孩子,你福薄,你短命,你要發心講經!勸我們要發心講經,唯有發心講經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同學當中有好幾個是老師特別找來,勸他發心的。這個人短命,這個福薄,看得出來,一看就看出來了,教給他這個方法。所以這是慈悲到極處。
三福末後「勸進行者」,就是教我們弘法利生。不能講一部經,講一品、講一章,甚至於經上講「為人說四句偈」,這都是屬於講經。時時刻刻不忘記勸人念佛,勸人學佛,這就是行菩薩道,這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所以佛法的基礎到這個時候才算是圓滿,三福是我們修學大乘圓滿的基礎。以後你修學哪一宗或者修學某一個法門,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我們才明瞭,我們學佛學了很多年,為什麼得不到受用?就是我們的地基沒有建築就想蓋大樓,一蓋就倒掉了,再蓋又倒掉了,始終蓋不起來,就是因為缺乏基礎,三福是給我們奠定基礎,非常非常重要。這決不是侷限於淨宗法門,當然淨宗不例外,淨土還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是我們不可以忽略的。
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就像從前李老師說的,我們台中蓮社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李老師說也不過是二、三個而已!原因在哪裡?就是缺乏這個基礎,原因在這個地方。如果有這個堅固基礎,那就是古德所講的「萬修萬人去」,唐朝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的。他那個修行是指的如理如法,這樣子自己才真正有把握,真正有信心。
為什麼我不勸大家念《彌陀經》?這裡面有兩個原因,如果是用它來修戒定慧,《彌陀經》太短了,時間太短了,攝心的時間不長;如果要講經義,《彌陀經》太深了。諸位要看看《要解》,看看蓮池大師的《疏鈔》,你就曉得這個經典非常非常之深。《疏鈔》,我過去從頭到尾講過兩遍,第二遍有一套完整的錄音帶,一次是九十分鐘的,總共講了三百三十五次,一部《彌陀經疏鈔》,三百三十五個九十分鐘的帶子,那是一部《彌陀經》。《彌陀經要解》,我記得我講得比較詳細的一次,九十個帶子,九十分鐘的帶子有九十個。現在《疏鈔》我在講第三遍,第三遍大概超過四百個帶子,還沒講完,所以《彌陀經》很深很深,看起來好像神話故事,字字句句都無量義。
《無量壽經》,特別是夏蓮居會集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會集得好,將原譯本裡面難懂的這些句子,他統統捨棄掉了,五種原譯本重新校訂,重新編排。這個本子我們一看就會生歡喜心,文義好像並不深,讓人容易理解,這是它最大的長處。經文不算太長也不太短,非常適合於我們現在人來進修。這個經念久了,信心自然清淨。我在這幾天會用幾個小時的時間把這個經給諸位做個詳盡的介紹。所以已經選擇讀誦其他的經典,你就一直讀下去,如果你還沒有選擇,用這個本子非常之好。
你就用這個本子,念這個本子,念的遍數愈多愈好,為什麼?修定的時間愈長愈好。我在台灣道場裡面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十遍,還有念十二遍的。大概念十遍的都念得很熟了,總是念了二、三年以上,大概半小時可以念一遍。其中有一位同修是一位女居士,將近念一萬部,接近一萬部。她一天念十二部,台灣讀經的風氣,她的功德很大,實在講就是她帶動的。我勸人念,嘴巴說乾了,沒有幾個人相信。她勸人念,人家就相信她的。怎麼會相信她的?她在沒有念佛之前,一身的業障病,現在那個業障病全沒有了。沒有學佛之前,她精神不能振作,每天睡二十小時都睡不夠,坐在那裡都在打瞌睡,眼睛看字看個三、四行,眼睛就痛。《無量壽經》大概念了有一千多遍的時候,她這些毛病統統沒有了,而且睡眠少了,精神飽滿,許多這些病統統都沒有了。在從前沒有一天不看醫生,不吃藥的,現在都沒有了,所以有這樣好的效果。大家看到她這個毛病都是念經念好的,所以大家拼命都念經。現在台灣從南到北不知有多少人都在那裡念,所以她的功德很大,不但自己一身毛病沒有了,而且還帶動了讀誦的風氣,這非常非常之難得。
我常常講經,這個錄音帶流通到大陸,大陸上聽到我講念誦《無量壽經》的效果,他們也念了。我到北京去的時候,北京那邊的同修聽到這個錄音帶,台灣人一天念十遍,他們也一天念十遍。他說我們不能落在後頭。大家都比賽,好!好事情。所以這部經現在流通的量很大很大。今天送給你們這個本子,是我們台北華藏圖書館的館長韓鍈居士,她從去年就生病,大概病了十個月,在前兩個月最重的時候沒有人相信她會好,都以為她要死了。病到最重的時候發願印經消災免難,印了一萬部。她現在不但病好了,從前一些老毛病統統都沒有了,人是愈來愈年輕了。這一次大病之後,人年輕了,從前很胖,現在也瘦了,年輕了。精神飽滿,一切毛病都沒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這個經後頭迴向偈子是她特別迴向的。病最重的時候,她自己信心都沒有了。我在溫哥華講經,打電話給她,勸她一定要有自信心。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個病好了。我溫哥華講經完了之後,趕緊回到台灣去看她。病一天比一天好,那個醫生都說不可思議,究竟害了什麼病,醫院還沒有查出來,人好了。她告訴我,病中也有一些境界,看到一些鬼神的境界。所以說明六道是真的不是假的。病中時候有這些妖魔鬼怪來擾亂,還好,她在這緊急關頭,她還會念佛,這就很難得。
所以諸位要知道消災、消業障。過去慈雲灌頂法師他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他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消業障力量最強大的無過於執持名號,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所有一切方法都消不了的,一切經、一切咒統統消不了的業障,這一句佛號能消,這一句阿彌陀佛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很可惜的是信的人很少,到一有災難的時候,這佛號不靈了。有病就求藥師佛如來了,趕緊請他來醫病;災難來了,趕緊求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佛號都丟掉了,心就亂掉了,信心沒有了,那裡能得感應?所以這感應道交!
念佛的祕訣,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得最透徹,也最明白、簡單、扼要。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四個字。念要淨,如果心裡面有夾雜就不清淨,就不是淨念;心裡面還有分別執著,還有懷疑,這也不清淨;還有憂慮牽掛也不清淨。相繼是這句佛號不間斷,一句接著一句。「淨念相繼」這一句是念佛的祕訣。怎樣念才有效果?怎樣念才能夠消業障?怎樣念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破無明?才能夠生智慧?才能夠得一心?就是淨念相繼這一句。這不能疏忽,不能夠輕視。
法門之殊勝,經上講得清楚,黃念祖居士註解裡面也講得很清楚。《無量壽經》我講過很多遍,大概每講一次都有錄音帶留下來,所以那個錄音帶也很多,但是每一次所講的都不相同。諸位如果有時間,能夠見到的,統統都可以聽聽,次次講的都不一樣。這是說明我們修學入門,究竟要從哪裡入門。這些事情都搞清楚了,我們講到什麼叫修行?行是行為,行為就太多太多了,真是無量無邊,說不盡的。佛將一切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你造作一切行為,總出不了這三大類。身,身體一舉一動,這是身的行為,口是言語,意是念頭,起心動念都造業,都有行為在那裡,起心動念。所以無量無邊的行為不會超越這三大類。在佛法裡面講身業、口業、意業,三業的行為。行為有了過失,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三業行為,這要搞清楚。
我們念經是修行,我們拜佛是修行。那麼除了念經拜佛之外,要不要修行?修行在哪裡修?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的時候修。三業,意業是主宰,心清淨,語、身一定清淨;身、口清淨,那個心未必清淨,所以心是主宰。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心地,也就是要在起心動念處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以什麼為標準?昨天跟大家講過了,以覺正淨為標準,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以這個為標準。究竟什麼叫正?覺就是正,淨就是正。什麼叫覺?正就是覺,淨就是覺。
覺正淨三個字,每一個字,另外兩個字可以解釋這個字,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下手既然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抓到一個就行了。佛法在中國有許多宗派,像禪宗他在覺正淨裡面,他抓覺,他走這個路子。好像我們這個大殿三個門,他走覺門進來,他選擇這個門。這個門實在講是上根利智,他才能夠保持常覺不迷。中、下根性的人,這個門就走不進來。為什麼?他迷、不覺,這才有教下。教下像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論宗,這是教下。教下走哪個門?走正門,正知正見。叫你讀經,經典讀多了,以佛的知見作我們的知見。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想法看法,跟佛一不一樣?如果跟佛一樣,這是正確的;如果跟佛不一樣,我們應當把自己的成見捨棄,取佛的教誨。這就是用經典來修正我們的觀念,這走正門。這個門,中下根性都能走,但是很長,你要讀很多的經論。如果我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又不願意去念那麼多的書,還有一個門,叫淨門,清淨心。淨土就是從這個門進來的,不須要涉獵很多的經論,就專修清淨心,心清淨了,知見就正,自然就覺了!
所以一個覺的人,禪宗真正覺悟的人,心哪有不清淨的,知見怎麼會有錯誤?不可能。一個得到了,三個同時都得到,所以才給你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三個門只要從哪個門進來,那兩個一樣得到,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門裡面,走淨門是最容易。因此我們在三皈三寶裡,專修清淨心這就行了。用什麼方法來修清淨心?用念經的方法,用執持名號的方法,所以讀經、念佛修什麼?修清淨心。不讀經、不念佛他就胡思亂想,這妄念控制不住,所以才教給你淨念相繼,目的就是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把它打斷掉,這叫功夫。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那是德,叫功德。你有功夫,自然就能夠得到,得到智慧。智慧現前,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你自自然然通達明瞭,自自然然處理得非常恰當,不會犯過錯,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切苦難都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明瞭,我們想法、看法、做法錯了,才有許多苦難的結果。假如我們一切都明瞭,一切都清楚,處理得非常恰當,哪裡會有過失?我們自然能夠得到幸福快樂,這叫做修行。
大眾在一塊兒共修,就像學校在一起上課一樣,共修的是修學的理論、方法、儀式。最重要的是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以致用。離開佛堂就把這個完全都忘掉了,這沒用處。佛堂就是課堂,學了之後,出去要用,用什麼?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做佛法。佛法裡面決定沒有迷信,決定是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一定要依照佛祖教給我們的方法、程序來修學。我們如果換一個方法,換一個程序,那要重新去試驗,到底有沒有效果?很難說。現在人用西洋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佛法,也學了差不多將近幾十年了,但是幾十年我們看不到效果,還不如中國的老方法好。老方法真正收到了效果,老方法用了幾千年,禁得起考驗。
也有一些年輕同修問我:我們讀誦的時候可不可以看看註解?可以的。看看註解什麼的是調劑調劑,為什麼?怕你功夫不得力,你得不到法喜,念久了,會念得厭倦,這就錯了。研究一點調劑調劑,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以讀誦為主,研究輔助來幫助他,那叫做正助雙修,可以的,用來輔助。就是研究的時間要短一點,讀誦的時間要長,愈長愈好。每天研究有兩個小時足夠了,不必再多了。心到清淨之後,研究能夠幫助你提早開智慧,它有這個作用,所以聽經也是個好事情。聽經不要求解,聽到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必去問,不要去想。為什麼?我心修定,聽經也修定,這就對了。一面聽講,一面在胡思亂想,這錯了,這得不到效果。總而言之一句話,讀誦也好,念佛也好,聽講也好,統統都是修戒定慧,這就對了。決定不脫離戒定慧三學的範圍,這是真正用功,功夫才會得力。
三學具體的開展就是佛教的經典,三藏十二分教,我們今天所講的《大藏經》。這個《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經藏偏重在定學,律藏偏重在戒學,論藏偏重在慧學。但是諸位一定要曉得,佛所說的一切經,沒有一部經專講一樣的。戒定慧三學同時都講,就看哪一方面講得比較多一點。所以每一部經論諸位展開裡面都有戒定慧三學。古人怎麼分類?就看它那裡講得多。如果定講得多,就把它編到經藏裡面去;慧講得多,分到論藏裡面去,就這樣分法的。佛不可能單純三學只講一種,沒有的,三個都講。所以我們的修學,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是戒定慧三學同時來修學。念佛三學具足,參禪也是三學具足,持咒還是三學具足,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三學具足的。
我們對這個能夠明瞭,能夠認識清楚,自己心平了,心定了,不會再造業,不會再毀謗其他法門。不要以為我修淨土念佛好,你那個念咒的是外道,批評他,這就造業了,這就是菩薩戒裡面自讚毀他。這不但毀他,還毀謗三寶。因為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世尊傳下來的,所有一切經典都是佛說的,依照一切經論修行的人都證果。一定要認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學佛的人一定要學《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的修學態度。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每個人修學的法門不相同,善財童子去參訪都是自己謙虛,尊重別人。我為什麼念佛?他為什麼參禪?我不如他,他的根性比我利,他有能力參禪,我尊敬他;我沒有能力參禪,我老實念佛。自己謙虛,尊重別人,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找不到一個貢高我慢的,找不到一個自己自誇,輕視別人的,找不到。這是我們的好榜樣,使我們在整個佛法裡面,心平氣和,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念佛三昧,才能得到真實的智慧。那修學的成績才拿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