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三十一集) 2009/5/16 台灣高雄 檔名:12-047-00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十波羅蜜裡面的「願波羅蜜」。前面我們在願度裡面學習了普賢十願,今天我們從第七看起,第七是「請佛住世」。前面所講的「請轉法輪」,這是非常重要,像現在海內外禮請法師大德居士去講經弘法,都是屬於請轉法輪。可是,古今中外眾生的根性並不是很利,過去李老師跟我說過這問題。因為這麼多年來我沒有道場,也不能夠長住一個地方,所以都是到處遊歷,所謂是遊化人間,講一部經講完就走了,而且多半都是小部經,時間大概不超過一個月。在國外情形就更難,譬如在美國、加拿大這些地區,工作都非常忙碌,真正能夠定下來學習經教,每個星期只有兩天的時間。他們是星期六、星期天休息,所以星期五的晚上可以聽經,星期六可以聽經,星期天他要回家去整理他的家園,準備明天去上班。所以時間非常有限,頂多這一個星期能夠給你講三堂課,也就是六個小時。時間分配是星期五晚上兩個小時,星期六上午可以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下午的時間或者是安排在晚上。要講一部經,如果是三十個小時的,那就十五堂課,一個星期三堂課也要一個月,三五一十五。
眾生的根性,諸位想想看,有幾個人一部經聽了就開悟,一部經聽了就證果?世尊當年在世,有!確實有一部經聽完開悟的、證果的。像大部經,或者聽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就開悟了,這個都有。世尊滅度之後少了,現在這個時代根本不可能,那怎麼辦?就得長住在一個地方,教化這一方,希望這一方人當中能有幾個開悟的,有幾個真正成就的,那就功不唐捐!老師用這些話勉勵我,他說你到處遊化,對你自己來講是不錯,為什麼?自己功夫沒有間斷,可是對真正利益大眾很難做到。我向老師報告,我確實也想長住在一個地方,沒有這個緣分,或者說沒有這個福分,這是真的,現在人講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哪裡請哪裡去。想長住總有障礙,所謂有障緣,這些障緣自己無法想像的,到時候你不能不離開;雖離開,有去處,自然另外有地方來禮請。不過總而言之,還是要請佛住世,這才是長遠之道。不過現在,高科技確實帶給我們很大的方便,像我們這樣小小的錄影棚,我們在香港有一個,規模跟此地差不多。我們用網路,尤其現在是寬頻網路,效果跟衛星電視差不多,能夠同步傳播到全世界。無論在什麼地方講,我們這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這個時段裡面無論居住在哪裡,我們都能夠歡聚在一堂。諸位在電視機面前、在電腦面前都能看到畫面,都能聽到。我想再過個二、三年,可能我們用同步的來討論、問答,都能做得到!這是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那個時代,無法想像得到的。現在有這種技術,這個技術彌補了缺失。
但是老師重要,老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請佛住世,今天我們可以把這個重點解釋在培養師資。什麼人能培養?那是我們佛弟子的使命,是我們的責任。真正優秀的傳教師,或者是法師、或者是居士都一樣,我們不要在這個地方分別。居士當中講經講得好的有,真修行的人有,不是沒有,我們要尊重他,我們要護持他,讓他能夠安居樂業,他的事業就是修行,就是弘法。在生活方面我們認真的去照顧到,真正修行人,無論是在家、出家,生活一定很簡單、很單純,他不會浪費;他要講求生活物質的享受,他就不是真修行人。我們在台中,李老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不但是在家人的榜樣,也是出家人的好榜樣。我當年求學的時候,那個時候是四十年代,民國四十年代生活比現在樸實,我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九十塊錢,如果包括其他所有的零用錢不超過一百五十塊錢。老師很喜歡,老師告訴我,那時候我出家,出家之後再回到台中,他告訴我,你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所有一切都包括,超過一百五十塊錢,李老師笑著說:那你就不是出家人!實在講,李老師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用,給諸位說,不超過一百五十。飲食方面,他老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就是吃飯的費用六十塊,我一個月吃飯要九十塊,我一天需要三塊錢,他一天兩塊錢就做到。也就是說他吃得比我少,我那時候年輕才三十幾歲,妄想多。諸位要知道,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身體是個機器,這個機器消耗能量,飲食是能量的補充。如果補充不足,你的體力就不夠用,你就會生病。但是每個人體質不相同,所以每個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也不一樣。有的人這個身體是很節省能源的,像李老師就是的,他只要一點點飲食他就夠了;我們沒辦法,我們必須要比他多吃一些才能維持。我們都是一天吃一餐的,李老師一天吃一餐,我也是一天吃一餐,但是我的一餐需要三塊錢,他一餐兩塊錢就夠了。能量消耗到哪裡去?實在講,勞心勞力消耗能量都不多,能量應該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消耗在妄想上。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那個能量消耗大!所以心地愈清淨,消耗能量愈少,道理在此地。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僧團日中一食,吃得少,僧團每個人心地都清淨,沒有妄念,每天用功辦道,辦道就是修禪定,念佛也是修禪定,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禪定,每天聽佛講經說法。世尊一生都是講經,從他開悟,三十歲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中斷,跟大眾在一起上課。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這說整數,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常隨弟子,不是常隨弟子經上就不記載,更多!大眾在一起,佛講經教學,一個人向世尊請教,他也跟你講。《阿含經》裡面這個例子就很多,來問個一樁事情,佛給他解答,以後結集成經藏就一部小經。最小的,分量最少的不超過一百字,二、三百字的這種經典太多太多了,那是對一個人講、對兩個人講,對五、六個人講;換句話說,只要佛開口,佛沒有廢話,你記錄下來就是經教。所以我們肯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過。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對什麼人,隨機施教,這是他老人家給我們做的榜樣。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痴慢,這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示範。我們後世仰慕佛陀、皈依佛陀,願意做佛陀的學生,承傳如來正法,就得要認真幹,要真學!
請佛住世,到哪裡去請?現在佛不住世,這條我們就要用引申的意思,當前真正有修有學的善知識就是佛的化身,我們要請他住世。他不住世怎麼辦?《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說得好,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本來是佛,這話是真的嗎?真的。我們學了半個世紀,對佛這些教誨,我們可以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我們現在在自性清淨心上有著妄想、分別、執著,有了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放下就是,沒放下也是。放下你是究竟圓滿佛,沒有放下你是個迷惑糊塗佛,怎麼不是佛!只要我們自己肯放下,妄盡還源,就成功了。今天我們請佛住世,請誰?要請自己住世,這做得到,請別的佛住世難!我們會失望,要請自性佛住世。菩薩成佛了,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不一定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要隨機,應機說法。像惠能大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佛,他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完全是平等的境界。釋迦牟尼佛的緣是佛的緣,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佛身而為說法。惠能大師在一千三、四百年以前那個時代,差不多是一千四百年以前出現在中國,中國的緣分是什麼?比丘身分。應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這三十二應裡頭的。
應現不同,絕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要有意思,他是凡夫,他就不是佛。佛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而是什麼?眾生有感,他自然起應,這麼回事情。應以宰官身得度者,他就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為商主身得度者,即現商主身而為說法,商主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企業家;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你看多活潑!佛是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就是佛!展開世尊的經教,他一看就懂,他沒有障礙。我們今天翻開經本為什麼看不懂?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些障礙,這些障礙障住你,你看不懂;沒有這些障礙,一接觸就明瞭,哪需要那麼多!這是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放下,放下就是。放下是什麼?無我。我都沒有,哪來的自私自利、哪來的是非人我、哪裡有貪瞋痴慢!全都沒有了,都放下了。所以要懂得,請佛住世,在今天是請自己,不能請別人,請別人你會大失所望,得請自己。遇到有緣,有幾個同參道友在一起好好修行,在末法時期建立一個正法道場,需要多大?菩提別院這棟房子夠大了,是娑婆世界的大道場,這裡面真的有三尊佛、五尊佛還得了,活佛。古人常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廟無道不能興教。這個話是李老師當年常常提醒我們,得有道,廟不怕小,有道就靈,就叫大道場。所以無論你是出家或者是在家,沒有不能成就的。
我們依靠佛陀的經教,成功的祕訣第一個是真信,對世尊有信心,真信不是假信,對經典真信。但是經典也怕有偽造的,怕假的,這個在末法時期,在現代必須有智慧去揀別,什麼經是真的、什麼經是假的。早年老師都很細心的教導我們,《大藏經》裡面有的,那就可靠;《大藏經》裡頭沒有,這經不可靠。為什麼?《大藏經》是經過世世代代出家、在家的大德他們肯定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編在《大藏經》裡面。現在印的《大藏經》,不像從前那麼嚴格,有許多人的著作也被印進去。所以我們要小心、要謹慎,必須以古代《大藏經》的目錄為標準,古代最晚的在中國是《乾隆大藏經》,那是經過嚴格審查的。民國年間也有印一些《大藏經》,他們選入《藏經》裡面就不像從前那麼嚴格。所以老師教給我一定要依古時候的版本,宋朝的版本、明朝的版本、清朝《龍藏》的版本,這個可靠,決定沒問題。
經教,實實在在講,學經教的祕訣、修行的祕訣,淨宗提出三個字「信、願、行」,這叫修淨土的三資糧。對釋迦牟尼佛相信,決定不懷疑,對阿彌陀佛相信,對淨土三經相信,現在是五經一論,沒有問題。為什麼?五經的第四部經是「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第五部經是《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沒問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也沒有問題。淨宗五經一論是真經,這決定不是假的。經沒有問題,經看不懂,我們業障深重看不懂,還得找老師幫忙。老師到哪裡找?過去李老師也教我去找古人,我們學《彌陀經》,李老師給我介紹兩個幫手,兩個助教,一個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一個是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好!你就得兩個幫手。我們現在這些年來學《華嚴經》,也找了兩個幫手,第一個幫手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另外一個幫手李通玄長者《華嚴經合論》,有這兩個指導,我們學《華嚴經》就沒問題。
《無量壽經》最新的本子,這個本子沒有入藏,是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對於夏老有信心,這個本子前面有一篇很長的序文,梅光羲居士寫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這兩位大德的成就不是泛泛,從佛法理論上來講可能是佛菩薩再來,在這個時代示現,以居士身出現,講得通不是講不通。黃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蓮居老居士傳法的學生,我們也算是在晚年才遇到,見過多少次面。他在中國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只有他一個人,那個時候我在國外也是弘揚這個本子,我們兩個碰頭,志同道合。會集本是李老師傳給我的,他老人家早年在台中講過一遍,那個時候他才六十多歲,李老師六十多歲。我在台中求學,他把這個本子給我,就是他講經用的底本,他做了眉註,是以毛筆寫的,寫得很規矩,寫得很好。我當時看到這個本子我就歡喜,因為他註得很清楚,段落勾得也很明晰,我能看得懂,我能講得出來。可是那個時候他不讓我講,我也不懂什麼原因,以後明白了,這個本子有爭議。所以李老師講過一遍,他就沒有講第二遍,很多人不服。真好!這不是假的,我們可以仔細的去做比較,跟過去的版本,五種原譯本,兩種會集本,一種節校本。所以《無量壽經》現在是九種版本,你跟其他的八種比,真好。
所以老師交給我,我什麼時候才拿出來?李老師圓寂之後,我想了一想,老師交給我這樣東西,再打開來一看,真好,我就開講,第一次講的在美國,聽的人都歡喜。所以我們把它印了一萬冊,第一版印了一萬冊,李老師的眉註本。這一流通,大家看到了,沒有一個不歡喜,《無量壽經》的緣成熟了。雖然在這些年當中有不少人有爭議,現在平息了,在中國,中國國家宗教局肯定,他們提倡的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是選夏老的會集本,這肯定了。所以它有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成熟,不能夠勉強,那個時候我們年輕不懂,現在明白了。當年老師交給我的時候,我那個時候才四十多歲,四十出頭,老師不准我講,告訴我「要有耐心等待,等緣成熟」。沒想到我們的緣是先在國外成熟,然後才國內。前後我講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是細講沒講完,講了一半,我記得講到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剛剛好講到一半。等什麼時候再有時間,再去接著講不太好講,重頭重新把它講一遍,現在講,那跟過去境界不相同。經有無量義,一定要認真去學習,就是依教奉行。修淨土,真正發往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的心,這個心要是真,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真正發心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住在這個世間,你覺得什麼?暫時的,像住旅館一樣,這不是我的老家,這旅館。
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確確實實可以做到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不執著,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們說好,都好,只要沒有嚴重的問題,沒有嚴重違反性德,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嚴重違反性德的時候提醒你一下,你接受、你明白,好,你不接受、不明白也好,沒有一樣不好。能接受,依教奉行,好,你這一生成就,永遠脫離六道;不能接受也好,你還在六道裡頭再輪迴幾次,下一次再遇緣的時候再得度。這事情怎麼能勉強?所以菩薩住世,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常生歡喜心,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常生煩惱不生歡喜心,為什麼生煩惱?斤斤計較,成見很深,這就造業,所以就很辛苦,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今天幫助別人成就,不如幫助自己成就;請別人作佛住世,不如請自己作佛住世,諸位冷靜想想就曉得。
我們再回到現實環境,就是培養人才比什麼都重要。早年,我還沒出家,出家之後方東美先生我也常常去看他老人家,也每次提醒我,所以我這印象就很深刻,這個話至少他說過十幾次,「中國佛教要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這個話我聽到耳熟,什麼叫叢林制度?叢林是大學;換句話說,今後佛教要復興一定要辦佛教大學。叢林的主席是方丈或者稱住持,就是校長,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維那就是訓導長,監院就是總務長,名稱雖然不一樣,他們的執事完全相同。所以中國叢林的組織跟現在的大學是一樣的,用這個來培養人才。現在辦學的很多,風氣也挺盛,能不能成就?還是難。難在哪裡?難在沒有老師。早年,我離開佛光山就到華岡文化學院去教書,那時候叫文化學院,張曉峰先生辦的。我在那個地方教了五年,教哲學系,好像教三年級跟四年級,佛經哲學。張先生辦這個文化學院,現在是文化大學,給我很大的啟示。辦學院要老師,所以他先辦研究所,招的學生是什麼資格?碩士。他這個研究所是博士班,研究所學生畢業出來之後再辦學院,他們就做老師,學院裡面的講師、副教授、教授,這樣學校辦起來。所以今天要辦佛教大學得走他這個路子,先辦研究所,培養佛門的研究生。可以辦兩個班,碩士班、博士班,招收大學畢業生,出家、在家都可以。有了這批師資再辦學院,由學院再擴大就佛教大學,如果不是這樣的,就很難收到效果。
所以我當年在文化學院這個五年,自己很有受用,體會也很多,將來佛教怎麼個發展。可是這麼多年,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是成就了自己,非常想幫助別人,不容易,因為學佛這一門學問跟世間學術不一樣。學佛的條件,我常常講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你才能學佛,你才能入門。如果這十六個字沾一個,你就入不了門,這是佛法跟一般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今天無論你是在家、出家,你能真把這十六個字放下,入佛門了,這十六個字沒放下,沒入門,這個自己不能不知道。在講堂裡面,我還說得更貼切、更真實的話,我說我這十六個字你統統放下,你是不是真的入門?用《華嚴經》的標準,只在門口沒進去。要怎麼樣才能進去?必須是佛陀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講的標準,你真的入門。那個標準是什麼?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入門了。在《華嚴經》裡面是初信位的菩薩,你證得了,在小乘裡面是須陀洹果,你證得了初果,這才叫真的入門。所以我講的放下十六個字,帶你到門口,差一步,沒進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們這十六個字還沒有放下的話,你距離門口還有相當的距離,遠之遠矣,你怎麼能講經?
所以佛法難,難在這個地方,就是要把世間名聞利養捨掉,要把自私自利捨掉,然後進一步,真的符合世尊所說的條件,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入門了,真入門了。在大乘裡面,你就是《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好比是小學,你就真正進入小學一年級,不是凡人,是聖人,小小果,非常可貴。為什麼?證得這個果位,三不退裡面你就得到一種,位不退。你沒有離開六道,但是保證不墮三惡道,你在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是第七信的位次。七次往返,真的好像是一次往返提升一級,七次往返的時候證阿羅漢。證阿羅漢,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沒有了,還到不到六道來?肯定會來,但是來不是受報的,不是受果報的。來幹什麼?來度眾生的,來行菩薩道的。阿羅漢有這個能力與一切眾生,與六道裡面眾生感應道交,六道裡頭有緣眾生他心有感,阿羅漢有應,他以應化身到這個世間來,很多,也不是少數。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在中國過去譯場,就是翻譯經典的場所,這裡面從事於翻譯工作的人,許多都是三果以上,所以他沒有把經翻錯,他不是凡夫。三果聖人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這個階級的人見惑斷了,見惑的習氣都沒有了。思惑他們正在斷,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的思惑還沒斷盡,斷盡就證阿羅漢果,這是真正入佛門。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然後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八萬四千法門不容易修。那怎麼辦?諸佛如來慈悲,無一不是教導我們指歸淨土,特別是在末法,你走這條路肯定走得通。
持戒念佛,把《弟子規》學好、把《弟子規》真正落實就是持戒。要真正做好,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太強,想斷斷不了,怎麼辦?先求因果的教育。從哪裡入門?我自己入門是從《了凡四訓》,我得受用。雲谷禪師傳給袁了凡的功過格是什麼?是《太上感應篇》。因果搞清楚了,依《太上感應篇》或者是《文昌帝君陰騭文》,認真的學習,學懺悔,明因果,懺除業障,我們才能夠與佛法相應。真心學佛,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要記住,這個世間逢場作戲,人生是一場戲,人生是一場夢,不要再計較!沒有一樣不好,跟什麼人都能夠和睦相處,為什麼?我過幾天到極樂世界去。我也希望大家都去,你不去我也不能勉強你,你說你的心多清淨,你的心多麼廣闊,多麼自在,多麼歡喜。從今而後,再不把別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別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是傷害自己,傷什麼?把自己的清淨心變得不清淨。自己的事情都不能放在心上,何況是別人的!心要怎麼樣?心要清淨,心要無一物。
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沒有。我們從這一份《還源觀》裡面讀到,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頭什麼都沒有,這是真心,這是本性。見性成佛,我們見不了性,就是因為心裡東西太多太多。說東西你不能體會,換個名詞,你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它是和諧的。真正和諧,對一切人和諧,對一切萬物和諧,對整個宇宙和諧,裡面找不到對立、找不到衝突,這是自性清淨心,學佛不是學別的,就是學這個。心淨則佛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憑什麼到那邊去?憑清淨心。不想自己,也不想別人,這就恢復到清淨。在這個世間,人還沒走,我們可以隨緣盡分做一樁事情,這樁事情就是為正法培養繼起的人才。找誰?找自己,真正發心。我們盡心盡力來營造這個緣分,這就是建一個小型的道場,不必富麗堂皇,不必很大。也就是凡是能夠引發我們煩惱習氣的這種緣,我們要把它斷掉。所以古人為什麼要住茅蓬、為什麼住山洞,有道理,這樣的場所把引誘你煩惱的緣斷掉。
說實在話,我們現代的人福報好像是比古人強,細心去對比一下,我們比不上古人。古人煩惱比我們少,也就是妄念我們超過古人太多太多,真的可以說不止十倍,至少也是百倍,可能到千倍,你說我們活得多辛苦!古人妄念少,生活簡單,身體好,他們可以在樹下休息,晚上在樹下盤腿打坐休息,不怕風吹雨打日頭曬。我們現在行嗎?晚上在外面露天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加護病房去了,不行!這就是說我們的福報比不上人家,人家每天晚上都露天,他能受得了。從這個地方看,我們現在物質生活條件好,身體差太多了,這什麼?業障!從前的物質條件不好,他有個金剛不壞身。我們現在想想,我們還是羨慕從前那個,身體好才真好,能禁得起鍛鍊。所以我們要幫助真正發心的人,我們的心發得不夠,他比我發得足,我就全心全力協助他、幫助他、成就他。這一個成就了,他的功德很大,我們的功德跟他一樣大,為什麼?我們促成他的成就。盡小小的力,也把他的功德分過來,他有沒有損失?沒有損失。像燈光一樣,他那個燈光是明亮,我們也是一盞燈,沒光,沒點燃,我這個燈借他的光,借他的火把我的點燃,我的光跟他的光一樣大,他沒有損失。不是說他的功德分一半給我,他就少了一塊,沒這個事情,圓滿的,這個道理要懂。我們分享他的,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燃起來。所以我們要留意,真正發心有這麼一個方向,有這麼個目標,這一生住世,住在這個世間提升自己的靈性。再說得白一點,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求別的,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我們要努力爭取品位上升,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
正法久住,弘法利生隨緣隨分,這是什麼?這是我們報恩,知恩報恩。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活在世間,要靠許許多多的人力來幫助我們。你知道每天多少人在幫助我們?單從飲食上來說,你每天喝的茶水、每天吃的飲食,從哪裡來的?你就想想多少人在服務。我穿的這件衣服,衣服從哪來的?這布料是棉製品,棉花是農夫種的,從根源上說,工人採集這棉花才能織成布。再想想織布的這些機器從哪裡來的?如果常常這樣想,你就知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對我有恩德,佛法講報恩四重恩,父母恩,身體是從父母來的;老師的恩,智慧是老師教導的;國家的恩,國家保障你生活安全;眾生恩,無量無邊的眾生在支持你,讓你衣食住行得到這樣的便利。誰沒有恩德!你真的明白這裡頭的因果,你對於任何一個人不敢輕視,他對我有恩,一點都不假,你才懂得為什麼要報眾生恩。眾生裡面還包括樹木花草、包括山河大地,因為那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我們怎麼能疏忽?
今天我們讀到「請佛住世」,是好事情,往往我們意思看狹、看窄,都認為請佛、請善知識,沒有想到請自己。自己要真正發心,可以不必改變身分,不必改變我的行業,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佛、都是菩薩。可是在世間代表的是出家法師,在家有專門從事於弘揚佛教的這些居士,他也放下世間的行業專門來護持,跟出家人沒有兩樣。民國初年我們所看到的江味農居士,夏蓮居也是居士,梅光羲也是居士。在台灣早年,我們看到李炳南是居士,在佛光山我看到方倫居士、唐一玄居士,都是佛門大德,自己修得很好,佛學院教學,弘法利生。成就的祕訣是真誠心、懺悔心,成功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我們對佛要有信心,對經教有信心,這是遠的;近的,對老師有信心。印光大師在《文鈔》裡說得好,說得很多,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成就,二分誠敬得二分成就,十分誠敬得十分成就」。師生關係要懂這個道理。老師縱然成就不大,真正學習的學生超過老師,中國人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藍是老師,青是學生,學生是老師教的,學生超過老師。什麼原因?學生的誠敬心超過老師,所以他成就就卓著。如果學生輕視老師,學生就一無所成,老師高明你學不到東西,老師不高明你更學不到東西。老師不高明,你對老師十分誠敬,你還是十分成就,這個道理深!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師看學生看什麼?他沒有神通,他不知道你將來有什麼樣成就,但是他能看出你誠敬的心態。你誠敬的心態真具足,老師心裡有數,這個學生將來必定出人頭地,他會有成就。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從真誠裡面得來的,真誠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性德。外面那是助緣,裡頭有真因,一得外面的助緣他就豁然貫通,道理在此地。這一條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條第八「常隨佛學」,這太重要!常是永遠不間斷,要跟佛學,跟佛學你才能成得了佛。學佛的什麼?總的綱領上來講、總的原則上來講,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學佛陀的放下,學佛的看破,看破是什麼?真明瞭。看破是從放下得來的,你要不放下你怎麼會看破?章嘉大師教我,「看得破、放得下」,這是契入佛道的祕訣,從哪裡下手?從放下下手。你要不放下,你虧可吃大了。你要是放下,你就作佛、作菩薩。佛菩薩跟凡夫沒有兩樣,凡夫執著不肯放下,佛菩薩把它放得乾乾淨淨,知道執著是冤家,執著可不是一樁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它放下。佛教導我們修學的,都是幫助我們漸漸放下,我們真的業障習氣太重放不下,那就要跟佛學。在我們淨宗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只有十一句,每一句四個字,四十四個字,最高指導原則。第一句「孝養父母」,我們要真做到,諸佛菩薩都是孝子,不孝父母你進不了佛門。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把孝養父母擺在第一。第二「奉事師長」,佛是我們的師長,要怎樣奉事他?依教奉行。他教導我們的,我們都做到,我們都落實,這才叫奉事,不是別的。對老師的供養,經上講得多清楚,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不如學四句偈的供養,這說得多明白。佛要我們什麼?要我們好好的學習,成佛是對他最好的供養。我們在佛法上有成就,那一點成就就是供養佛。
下面才說「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一展開,你智慧開了,你就曉得十善業道,點點滴滴,在六道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對人對事對物,處處都不離十善業。十善業展開,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無所不包,整個佛法都包括在其中。我常講,舉的這個例子不是假的,《十善業道經》經文不長,四、五頁而已,薄薄的一本書,我說把它放在天平上,這邊就是一本《十善業道》,這邊是《大藏經》,它兩個分量是相等的。有人聽到感到很訝異,那怎麼能平等?真平等,為什麼?一部《大藏經》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十善業道》。中國古人所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那就是《大藏經》,後頭「篤行」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一展開,你就想到這個意思,菩薩的八萬四千細行,豈不是《大藏經》落實在生活上,它怎麼不平等!所以我說《弟子規》,性質跟這個是一樣的,它在天平上,《弟子規》少,一千零八十個字,它的重量跟四書五經十三經甚至《四庫全書》平等,也是這個道理。你得有智慧靈活運用,字字句句無量義,你智慧一通達,善巧方便用之不盡,無論什麼事情你用十善都能解決,十善就是全部佛法。《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全部的濃縮,這個認知不能沒有,我們才不敢輕視它。
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你去找解決的方法,《十善業道》裡頭有,《感應篇》裡面有,《弟子規》裡面有。所以任何一門東西,佛講得很好,都能幫助你開悟,都能幫助你成無上道。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的這樁事情。所以我們一門深入,入到什麼程度?入到明心見性。真正一門就是三昧,三昧是梵語,直接翻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諸佛、法身菩薩他們才得到正常享受。六道凡夫沒有,六道凡夫的享受佛說了五種,五大類,苦樂憂喜捨叫五種受,不正常;三昧是正常的,與自性相應,正常。自性裡頭本來無一物,你不能說它沒有。惠能大師告訴我們「本自具足」,那就是說它什麼都有,什麼也沒有,不現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現的時候能生萬法,它什麼都有。現的時候不要執著有,不現的時候不能執著無,你說有、說無都不對。所以我們要學諸佛菩薩的正受,這就對了。佛菩薩教導我們,在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我們要有認知,然後再提升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誨。佛陀教誨,首先就把總的方向、總的目標、總的指導原則告訴我們,這什麼東西?就是三皈五戒。
就像我們中國老祖宗教人,也是一開頭就把總的方向、目標、原則告訴你,《三字經》上前面八句話就是!一開頭就告訴你「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性是什麼?就是我們此地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沒有善、沒有惡,沒有善惡也沒有染淨叫真善。人都有本性,本性都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可是我們真的像佛家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把本性變成了習性,習性不善,這是佛講得最清楚了。習性裡面有染淨,習性裡面有善惡,但是習性不是真的是假的,這不可以不知道。雖是假的它起作用,麻煩在此地!作用是什麼?作用是讓我們心境,境是物質環境,心是心理,我們現在講精神現象,它起了變化,這一變就不正常,變成什麼?變成六道輪迴,這不正常。正常的是什麼?正常的變化是實報莊嚴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報土,那正常的。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能去嗎?能。為什麼能?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是我自性裡面變現,我怎麼會見不到!這關係多密切。西方極樂世界是心現的,自己心現,也不是外來的,心現識變,自己阿賴耶識裡頭變現的,不是別的,你還有什麼懷疑!這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那未必求得到。這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反求諸己」。
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變現的,阿彌陀佛也是自己變現出來。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裡面,講得很清楚,多麼肯定!我們依著佛的教誨受持三皈,這是最高指導原則。所以知道本性、習性,因為習性這才能接受佛菩薩教導,「苟不教,性乃遷」,愈變愈壞。接受教誨呢?「教之道,貴以專」,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一生肯定成就,那就是專修一門,不能雜修。凡是自己吃虧不能成就,就是太雜、太多、太亂了,你的心念不能集中,心散亂,所以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如果心能夠集中的話,很快!惠能大師在一夜之間,聽五祖忍和尚講《金剛經》,講大意,他不認識字,不需要經本,言下大徹大悟,就作佛了,轉凡成聖,你看看多快。有人學的進步很快,你細心去觀察,什麼原因?他專。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確實我學得最快,你問什麼原因?我專,我比別人專心。聽老師的話專一,老師教只能學一門,一門學好了再學一門,一門沒有學好不可以學第二門,一樣一樣的學,速度就快!如果是雜修,課程很多,想著這個又想著那個,什麼都想學,這問題嚴重了。佛法的修學像種樹一樣,你看樹有根、有本,本就是主幹一個,然後再有枝、有條、有葉,你有根有本自然它就發生枝葉花果。你根沒有培好,本沒有完成,哪來的枝葉?現在人枝葉就是很多,現在人一開始學他就在枝葉上,他把根本忘掉,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根本就是「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還是貴以專,你不專心、不專攻,你怎麼會成就?不專,心是散亂的,你心裡面充滿煩惱、充滿浮躁,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專一太重要!我們最近看到一個同學胡小林居士,最近五月四號他在青島的講演,光碟我看到歡喜,無量的歡喜。他比我厲害,為什麼?他比我還專,所以才有這麼殊勝的成就,他成就超過我!他才學兩年半不到三年,這樣殊勝的成就,沒有別的就專一,他專學《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他問我,我叫他念三千遍,他念了一千多遍,愈學愈歡喜。《弟子規》完全落實,任何問題他在《弟子規》裡面找答案。聽我講經,我說我講得不好,我介紹他夏蓮居的會集本,他有了。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無量壽經白話解》,我介紹給他,書他有了沒看,我說為什麼不看?專聽我講的《無量壽經》。你看他專到這種程度,這個比我強。我在台中學講經的時候,李老師介紹我的參考書我看!我今天介紹給他他不看,他專看我的《無量壽經》講記,聽我講《無量壽經》的光碟。我聽了之後不能不佩服,他心是定的,他不動,如如不動,定則生慧,智慧就開了。這是給我們學習經教的人做了一個好榜樣,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