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八集)  2008/7/9  華嚴講堂  檔名:12-046-00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段「行四德」。我們從第二節看起:

  「威儀住持有則德」。這是自性四大德,這屬於性德,四大德。首先我們要有正確的認知六和裡的「見和同解」,然後我們才能發真誠心依教修行。現在我們這個心發不出來,原因是什麼?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不但不了解,還有嚴重的誤會。這個誤會不能怪大家,為什麼?這個誤會的產生由來已久。從這篇文字我們看到賢首國師所說的,在他老人家那個時候已經就有誤會了,何況又傳了一千三、四百年,這種誤會當然與日俱增。所以現在這個嚴重誤會其來有自。我們要曉得我們很幸運,有機會聽到這樁事情,社會大眾有誤會,只要我們自己沒有誤會,哪一個人沒有誤會,哪一個人就有緣分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如果這個誤會不能夠化解,無論怎樣用功努力、精進不懈,成就有限。這個有限,甚至於是連六道都不能超越,所以這個事情不能說不嚴重。這段文我們才學了前面的三行,而實際說只有兩行半,這是第三行的下半段,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

  【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於己見。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得失齊舉。妄參真淨。】

  我們念這段文字感慨很深,想到正法在清涼大師之前已經就開始變質,換句話說,不純了。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清清楚楚,他把他滅後佛法的承傳分為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就滅法,這個世間沒有佛法了。我們是生在末法時期,佛在《大集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什麼是戒律?威儀住持有則德,這成就!像法時期那就不行,戒律鬆懈了,所以佛說像法時期禪定成就。佛法傳到中國來是像法時期傳來的,正是正法結束之後,像法的開始,所以中國佛法禪風興盛,這個一千年正好是像法時期。像法,諸位要曉得,相似,不純!正法時期純,像法時期不純,人喜歡學禪定。末法時期,禪定也不行了,為什麼?定不下來。我們哪個人不想禪定,不想定?為什麼定不下來?內有嚴重的煩惱習氣,這個煩惱習氣是禁不起誘惑,小小的名聞利養擺在你面前,你就起心動念,你就受不了,做不到如如不動。所以佛說,末法時期只有念佛才能成功,淨土成就。淨土講什麼?帶業往生,這個法門佔世尊法運最長的一段時期,一萬年,這個情形我們要曉得。

  祖師說這些話在像法時期,這個現象出現了。『正教陵夷』、『金容匿彩』就是佛法變質了,沒有從前那麼純。傳授有了問題,這些傳授的善知識加上自己的知見在裡面,這就不純。這一點是非常難免的,我們自己一反省不就明白了嗎?都以為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講真話,釋迦牟尼佛說他沒有知見,他沒有思想,他也沒有說教。沒有說教,說了四十九年,這是怎麼回事情?那叫妙用!所謂妙用,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我們很難體會,我們不懂,說跟不說是兩回事!妙就妙在說跟無說是一回事,這個我們就不懂。說,說了,為什麼說說就是無說?他說得再多,他沒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妙!我們還是難懂。所以佛不得已就舉鐘磬來做比喻。大鐘,寺廟有大鐘,它有沒有音聲?沒有。你敲它,它自然聲音就出來了。你說它那個聲音是有還是無?是有聲音,但是它沒有心,它沒有起心動念,它也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佛說眾生有叩,佛菩薩像個鐘一樣、像個鼓一樣,眾生敲它它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即使大鳴的時候他也無心,就是無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了四十九年,佛沒說一句話,也就是說那個鐘跟鼓被人家敲了四十九年,鼓從來沒有自己響過,你不叩它,它不會響的。這個說法就是感應,眾生有感,佛是法性,自然而應。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人家問我,我們答覆他,我們真的在頭腦想一想,這是什麼問題,要用什麼方法答他,那就是有說,那就是自己的意思了。

  所以在上古時代,正法時期祖祖相傳,傳法的善知識沒有自己的意思;換句話說,他們跟佛一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法純。像法時代,真正善知識絕不離開經教,為什麼?經教是純的,不離開經教,以經教為主。這就是世尊教給後人的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人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見解,法沒有。如來所說的,沒有自己的知見,這個要知道,沒有自己的知見,純粹是自性流露的;自己的意見是意識裡頭流露的。凡是意識流露的,都會使外面的境界產生變化,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心性能現,意識能變,狹義的說,意識是第六意識,廣義的,八個識都可以稱為意識。所以,識就產生變化,就不純了,於是世尊的聖教綱紀就變質了。到現在,綱紀沒有了,哪個是綱?哪個是紀?

  一般佛門出家、在家的這些善知識,或者我們稱他為祖師大德,都是以戒定慧三學為綱,這是沒話說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紀是修學的程序,不能夠躐等。規矩從什麼地方建立?現在我們也明白、也清楚了,從十善業建立。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統統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沒有十善業,三千、八萬都不能成立。我們淨宗同學,我們是以淨業三福為修學的綱領,總綱領。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怎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必須恆順性德,絕無違犯,這才真正叫孝親,真正叫尊重老師。遵循性德的人,就叫行菩薩道,什麼時候大徹大悟,你就成佛了;換句話說,行菩薩道,成就佛道,這才是真正孝親尊師。如果我們還是搞六道輪迴,叫大不孝、大不敬。我們能脫離六道輪迴,生到四聖法界了,算是孝敬,不圓滿、不究竟,不能說你不孝親尊師,不夠!你的父母、你的老師並不是只期望你證個阿羅漢,證個辟支佛,當個權教菩薩,這不是他的願望。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都希望我們早一天成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能把這樁事情辦好,叫大孝,這是真正的尊敬。大孝、大敬,不真幹怎麼行?

  杜順老和尚依《華嚴經》,純真無妄,提出六條修行的綱領,這是修《華嚴》的。賢首國師接受老師的承傳,加以解釋,教導後學,字字句句不離經義,與《大方廣佛華嚴》相應,這個難得!所以這個法味還是純真,沒變質,如果這些祖師大德沒有真正明心見性,他做不到。見性之後,大乘教裡面佛常說,見性就成佛,佛佛道同,這個時候法只有一味,叫法味。一就是真的,二三那是妄,那不是真。所以我們要知道,像法時候就開始變質了。我們在這一生修學,尤其在現在時代,找一個真正善知識到哪去找?找不到。找個好的老師不容易,不但這個時代不容易,自古這就是個難事。所以古德講師生之道,就是老師跟學生這個緣分,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宿世的因緣,絕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有深厚的緣分,這一生碰到。遇到之後,自己能不能成就完全決定在自己。

  實在講自己也做不了主,這樁事情與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因果的關係。這就是修行難!即使像六祖惠能大師這個樣子,他是一生成就的?不可能!生生世世,過去生中所累積的善根福德在這一生成熟了。要不是成熟了,哪有一句話之下就大徹大悟?我們為什麼悟不了?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如他,這個東西不是一下學來的,不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學佛,經教裡面常講要無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兩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一般講真的是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現在我們明白了,這在《華嚴經》裡面是講得太多了,是證得初住菩薩之後,把無始無明的習氣統統淘汰盡了,證得究竟圓滿佛果,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一般人說的,你哪一天明心見性了,從這天起。無明破了,習氣尚存,習氣斷乾淨要這麼長的時間,這個不能不知道。在《華嚴》裡面我們學過多次,對這樁事情不陌生。

  我們這一生真的是幸運,淨宗法門,佛告訴我們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叫三資糧,資糧是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要是具足,決定得生,確實不難。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在現前社會裡面我們看到一些出家、在家念佛的同學,我們也看到。只要具備這三個條件,無論男女老幼、各行各業、在家、出家都能成就。什麼叫信?第一個要相信世尊、彌陀不騙人,娑婆世界的西方真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確實發四十八大願普度法界眾生,相信自己得彌陀威神加持決定得生,這叫信心,沒有信心就不能成就。有了信心,頭一個條件你具足了,第二個要發願,決定求生淨土。決定求生淨土,真發這個願了,這個世間就能放下,為什麼?有一樁事情放不下,這一樁事情就像一條繩索一樣綁住你,你出不去。樣樣放下,沒有絲毫貪戀,身心世界捨得乾乾淨淨。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得很多,學得不少,這些理事都通,可是放不下。這什麼原因?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這是你所學的還不夠,你沒有真的通達,沒有真的明瞭。為什麼?真明白了,自然放下。你還貪戀這個,還捨不得,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大師舉個例子跟我講,他說譬如桌子兩邊,一邊放一堆黃金,這邊放一堆泥沙。現在說我送你一堆,讓你自己去取,你去選擇,你是取黃金還是取泥沙?不認識黃金的人,這泥沙不錯,他貪著這個;真正認識的,這個不要,這一文不值,我取這個,就是這麼個道理。泥沙好比娑婆世界,黃金好比極樂世界,你不認識,你對它有貪戀,你真認識之後,你真徹底放下。這個比喻淺顯,老師一說我們馬上就懂了。

  所以,放不下是認知不夠,不要認為你學得很多,你還是放不下,還是放不下就是你學的東西不夠。什麼時候痛痛快快徹底放下,你對於諸法實相真明白了,真了解了。佛在經教裡面常常跟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念得很熟,隨口可以道來。但是對於一切現象,對於五欲六塵,還有貪戀的心,這個自己要有警覺,還有貪戀的心就是我知道的還不夠透徹,唯有不夠透徹,才會有這個現象;真正透徹,這個現象沒有。雖然住在這個世間,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你也會達到像佛菩薩那個境界,就是前面第一段講的「隨緣妙用」。跟一切眾生在一起,和光同塵,生活起居沒有兩樣,眾生有貪、有執,有情執,覺悟的人沒有,確實他隨緣,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所以說妙用!妙用裡得大自在,真正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入不二法門,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還有所恐怖,還有所疑慮,還有所恐懼,這都是凡夫,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綱紀一定要抓住。現在雖然我們看不到了,經教裡頭有,從經教裡面把綱紀找出來。我們修淨土的人,只要抓住「淨業三福」就決定不會迷失方向。韋提希夫人當年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請求世尊教她往生的方法。世尊在沒有說方法之前,先教她修淨業三福,而且後頭說得很清楚,這三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凡夫地修成正果的淨因。你看這句話說得多重!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修行都要依這三福。這就說明這是基礎,而基礎裡的頭一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你不能不重視。你要不重視的話,你往生淨土靠不住;你要是具足這三個根,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把握,你說這個多重要。千萬不能疏忽,千萬不能疏忽小小戒,許許多多就是出家的大德都疏忽了。我們出家,很多老和尚告訴我們戒律很重要,但是小小戒就無所謂。為什麼小小戒重要?現在我們總算是開竅了、明白了,小小戒是性德的流露。

  頭一個就是謙卑,最容易疏忽的,第二個謙讓,謙裡頭先學卑,再學讓。你只要把這兩條學到,你在這個世間就可以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你能叫一切眾生對你不會討厭,都歡喜你。讓不容易,先要學忍,忍讓,再提升為謙讓,然後達到高境界的是禮讓。我們今天不肯謙卑,不肯忍讓,所以處處都跟人產生衝突,跟自性產生衝突,跟一切人事物產生衝突,這造業了,這個心行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你看障礙在自己這邊,不在外面,外面說老實話障礙不了,自己障礙自己。看清楚、看明白了,這個娑婆世界,他要什麼全給他,我們不要,我們要離開,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常存這個心,好!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念念不忘生淨土,念念不忘親近彌陀,我們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這個。

  所以同學們,無論在國內國外,大家要知道,你們常常聽我講經,常常希望跟我見一面,沒用!你跟我見一面不能往生,你要見阿彌陀佛才能往生,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心裡時時刻刻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就對了;心裡面常常有淨空法師,那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你出不了六道,這個道理要懂。連釋迦牟尼佛,你看看他老人家真叫慈悲到極處,他不教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天天想釋迦牟尼佛,他教我們想阿彌陀佛,他教我們想極樂世界,好老師。為什麼?我們想釋迦牟尼佛、念釋迦牟尼佛,要想出離六道輪迴,很難!難在哪裡?你必須要把見思煩惱斷掉才能出輪迴,把塵沙煩惱斷掉,還得破一品無明,你才超越十法界,你說這個事情多難,多不容易。可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容易!這一生能成就。你要天天念著釋迦牟尼佛,捨不得離開他,對他介紹的淨土不相信,半信半疑,釋迦牟尼佛看到你這種也搖頭,也難過,不聽話,指你這麼一條好道路,你不肯走。所以要有堅定求生的願望。

  行,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憶佛、念佛不能間斷。念,記住,你看中國這個念字,今、心,就是現在心上真有,那叫念,不一定在口上,心上真有,這叫念佛。憶佛,常常想到佛的教誨,特別是《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勸導我們求生淨土,常常想到;想到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土裡面的有緣眾生,什麼是有緣眾生?聽佛勸導的人叫有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大家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每一尊佛都說。聽不聽?聽不聽在你,你肯聽,有緣;你不肯聽,沒緣。所以我們曉得,一切經,佛教化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諸佛講的經也不一樣,但是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的。不但講,我們可以肯定,多次宣講;換句話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怎樣把眾生圓滿度脫?就是勸他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就圓滿了。你這樣才真正認識淨土,這樣才真正明瞭諸佛的慈悲,把你介紹到極樂世界去。

  具備的條件?淨業三福很清楚。我們現在落實《弟子規》,孝親尊師;落實《感應篇》,慈心不殺。你要是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你會持戒,你知道持戒對自己有大利益。為什麼?戒律條條都是性德的流露,回歸自性要從持戒開始。從持戒才得禪定,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了。這是戒定慧三學的真實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不能不重視。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他應當具足的條件疏忽了,淨業三福疏忽,六和敬疏忽了,三學六度疏忽了,普賢十願疏忽了,所以他不能成就。我們只要抓住這幾條就行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五個科目相應而不違背,這是我們這一生往生的保證、憑據。

  『濫挹淳流』這個事情不可以做,這是什麼意思?隨隨便便障礙別人的善行,「淳」是善良,「挹」是障礙,「濫」是隨便,隨便障礙善良的人與事,這錯誤。這是什麼?多半都是嫉妒心,怕別人超過自己,這是自己最大的障礙。他要是聰明,智慧現前,轉過來就是隨喜功德。人家有好事能成就,我幫助他成就,他成就的功德跟我的功德是一樣大,他功德愈大,我也愈大,為什麼?我成就他,我幫助他,隨喜功德不可思議。你障礙別人的好事,那個麻煩可大了,果報都在阿鼻地獄,尤其是障礙聖教的流通、聖學的修行。我們要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換句話,障礙別人是障礙自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得失齊舉,妄參真淨』,這是愚痴,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我們遇不到好老師,遇不到真正善知識,這個事情決定不是我們一心想求就能求得到的,求不到,業障!如果真的想學,真的想在一生成就,要知道「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發的是真心,你感動諸佛菩薩,肯定加持你,肯定幫助你,佛不會辜負一個人。就怕你心不真,那就沒有感應,真心決定有感應。現前沒有善知識,找古人,跟古人學。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學習的時候他很謙虛、很客氣,告訴我,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是他自己的老師,印光大師。這是淨土宗最近的一個祖師,印祖也不在世了,往生了,怎麼辦?做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印光大師著作在,《文鈔》在。每天讀《文鈔》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法師的學生,這條路決定不錯。所以,他把印光法師的《文鈔》,在那個時候《全集》沒有出來,只有《文鈔》初集、續集,初集兩冊,續集兩冊,一共就四本,不太厚,大概這麼厚的樣子,四本,他老人家親自給我,叫我好好學習。在中國,私淑弟子,就是以古人為老師的,大概是孟子開頭,第一個,孟子私淑孔子,依孔子做老師。孔子過世了,孔子的書還在,他就專門收集孔子的書,念孔子的書,依教修行。遇到困難不懂就找孔子的學生,向他們請教,那個時候直接跟孔子學習的弟子還在世,孟子向他們求教。學真成功了,超過孔子的學生,你看今天人家講儒講孔孟,沒有講孔曾,沒有講曾子,沒有講子游、子夏,那些都是直接跟孔子學的,都沒有說他,而說孔孟。孟子學習的認真,成就超過他當年在世的學生。所以中國稱孔子為至聖,孟子為亞聖,亞聖僅次於至聖。修行真的是在個人!好老師現前找不到,古人很多。

  所以我這麼多年來,勸同學們修淨土,我也跟大家介紹個老師,不是印光大師,介紹的是誰?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會集得太好了,我們一看到這個本子就生歡喜心,一點懷疑都沒有。李老師把這個本子給我,是他老人家在台灣講解的本子,他沒有寫講記,就在經本上用小楷寫的註解。那個時候他才六十多歲,所以寫得很工整,經裡面的段落都勾出來,每一個段落就像科判一樣,他都把它加上眉註,非常清楚。他這個本子講完之後,本子給我,現在我這個本子放在澳洲。這個本子也印出來,好像也印的數量很多,而且他們用套色印的,就是李老師的註解用紅字。所以我們依古人為老師,這純!沒有自己的意思在裡頭,我們大家都是同學,我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印祖在世,你就是請求他給你做皈依,他很慈悲,他給個皈依證給你,你不能依教奉行,佛菩薩、護法神不承認。你真正學習他的教誨,依教奉行,雖然他不在世,他沒有給皈依證給你,諸佛菩薩承認你是印祖的學生。依照《無量壽經》、《彌陀經》修行的人,阿彌陀佛承認你是他的學生。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也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常講的「真幹」,不能幹假的。末後這幾句:

  【故令初學觸事成非。不依經律。混亂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

  這幾句話說得很痛心。『故令』,尤其是現在距離賢首大師一千三百多年了,我們今天真的『觸事成非,不依經律』,不重視經律,特別是戒律。我們有個非常嚴重錯誤的觀念,我自己親身經歷,這個錯誤的觀念,章嘉大師費了三年的時間才把我糾正過來,真不容易。我學佛是從學哲學這個門徑進去的,所以早期受方東美先生的影響。方老師教我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大概是四十多歲,差不多他是大我二十歲,我父親這一輩的人。李老師跟章嘉大師那是祖父輩的人,他們大我三十九歲。方老師在教我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他大概是四十五、六歲的樣子,他跟我說,佛教百分之八十是迷信,百分之二十是哲學,我們學就學百分之二十的。他是怎麼算的?佛法十個宗派,他所學習的是性宗跟相宗,法性宗跟法相宗,法相唯識。法性裡面包括三論跟禪宗,他說這是哲學,其他的他不涉獵。不過方老師到了晚年,態度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他也不斷在進步。晚年的時候,他真的契入境界,可惜這個時候他走了。方老師如果說是多活五年,台灣的佛教就不一樣了,正在契入境界的時候走了,這是我們這些人沒福報。

  我受方老師這個影響,把經教當作哲學來學習,所以對修行不重視,特別是戒律。戒律,我們一個最大的錯誤觀念,戒律是屬於生活規範,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那種生活規範,現在怎麼適用?尤其是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中國人怎麼可以去學三千年前印度人?哪有這種道理!大師年歲比我們大,我們在面前不敢講,可是我們不接受。我們只接受經典教學,理論好,我們學習這個東西,生活習慣的戒條我們不重視。可是章嘉大師看我看得很清楚、看得很透徹,也不勉強我,為什麼?真的一勉強,我們就不跟他了,就會離開。所以他知道,他對我用軟功夫,不用硬功夫。軟功夫就是每次我去學習的時候,他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當我離開的時候,他的習慣都會送我到門口,會提醒我一句話,「戒律很重要」。輕描淡寫就這麼一句話,也不管我聽進去沒有,就是這麼提示一句話。他老人家圓寂的時候,我感恩,我在火葬的地方搭個帳篷守了三天。我認真去回憶,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什麼?我得到些什麼?這一回想,這句話總講了幾十遍,印象非常深刻,立刻就想到,戒律很重要。戒律為什麼重要?為什麼他常常提這句?他常提,我沒有問過他,只是在最初跟他的時候他給我提到。他打個比喻,他說學佛,持戒不但是一生的事情,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能夠捨掉的。他舉個比喻,那時候我們在台北,譬如你在台北,你想到高雄去,你乘火車去。戒律是什麼?戒律是火車票,你買了票你才能上車,上車之後時時刻刻票要保留著,車上要檢查幾次,到終點站的時候你才要交回的。所以這張票不能夠離手,他說戒律就像這一張車票一樣。這是他舉的這個比喻,說明戒律的重要性,我們聽明白了,也沒有放在心上。現在看到這一段,威儀住持有則德,不就是戒律嗎?你看前面隨緣妙用,後面第二就是講戒律了。隨緣妙用怎麼落實?戒律落實,沒有戒律,你沒有法子落實。

  現在我們講佛學、學佛,有威儀住持有則德,這是學佛,沒有這一條,那叫佛學。佛學講得再妙,講得再好,天花亂墜,跟你的思想行為沒有關係,脫節了,這個對你沒有受用;換句話說,了生死出三界你沒分,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但是拿這個東西,在世間來講,拿個博士學位,到外面去演講,用這個做材料,著書立說,行!這世間法。在世間可以搞名聞利養,但是與了生死不相干,了生死一定要落實,一定要威儀住持有則德。我把他這個四條配四弘誓願,諸位想想看有沒有道理?第一條隨緣妙用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條威儀住持有則德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四弘誓願第二條,成就自己的德行,第三條這學法門,第四條是成佛道。所以真正幹從哪裡幹?就從持戒下手。持戒從哪裡下手?從《弟子規》下手,非常具體,真得受用。

  我們從這個地方認識,真正認識十善業道的價值,跟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的意思完全相應。佛把十善比喻大地,所有一切萬物都是從大地建立的,沒有大地就沒有萬物。由此可知,十善業多重要,佛在經上兩次說,《十善業道經》不長,兩次就是非常重視了,是人天法的基礎。往上提升,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大地為根本,這說得很清楚。沒有十善業道就沒有佛法,不但沒有佛法,連世間法也沒有,世法是人天。都沒有了是什麼?畜生法、餓鬼法。我們看看今天這個世界,是不是畜生、餓鬼、地獄?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十善業道沒有了。我們要救自己,我們要救正法,我們要度一切眾生,從什麼地方幹起?從落實十善業道幹起這就對了。怎樣落實十善業道?現在在中國有這個基礎,古人早就把具體的方法給我們說出來了,那就是從《弟子規》,家教;從《感應篇》,因果教育;從儒與佛,道德教育,從這裡下手。

  一定要依經律,律,這四種東西都是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都屬於律。經,我們今天依《華嚴經》、依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五經一論。依《般若經》,《般若經》的代表就是《金剛經》跟《心經》。儒裡面我們依「四書」就夠用,道裡面我們依《老子》、《莊子》的「內篇」就夠用了。如果專心念佛求生淨土,老莊可以不必學。淨土的典籍,《華嚴》算是淨宗典籍,古人說得好,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們從這句話可以能引申到,《華嚴經》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經》,這三部經是一而三、三而一。講得最清楚、最明白的是《華嚴》,可是修行,在行門裡面講要簡單、要抓綱領,愈簡單愈好,《阿彌陀經》,所以可以把《阿彌陀經》做為朝暮課誦。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認識,一定在《華嚴》。不用《華嚴》,你就用《無量壽》,不用《無量壽》,或者是用《阿彌陀經》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都好。我們要學著依經、依律,才能夠走向菩提正道,不至於走到偏邪。如果不依經律,你就難免『混亂凡情』,這很難免的,『自陷陷他』,這個就可悲了。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思夫子所說的「信而好古」,這句話意思很深,我們對於古聖先賢的東西相信,對佛菩薩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喜歡古人,喜歡古籍,為什麼?他們所修、所學、所證的是真實圓滿的境界。自性是個圓滿,是個圓,圓裡面你就沒有辦法再加一點,加不上去,你也沒有辦法再減一點,它不會缺乏。所以它是圓滿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我們相信這個。智慧是圓滿的,成了佛,自性的智慧沒有增加一點;墮到阿鼻地獄,自性智慧也沒有減一分,不增不減。智慧如是,德行也如是,能力亦如是,相好亦如是。所以,見性的人就得到大圓滿。大圓滿怎麼得來?大圓滿並沒有失去,只是現前有障礙,使我們不能證得。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都一樣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說出我們現在跟諸佛菩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這個差距自己造成的,與任何人都不相干。造成差距是什麼?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這在大乘教裡面講是三種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由於我們有這三種煩惱,把我們自性的性德,自性的德用,就是智慧德相,統統障礙住了。

  從佛這段開示我們就明白了,佛在經上常說,如果我們能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你就成阿羅漢;再能把對於一切法的分別放下,你就成菩薩;最後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佛法裡面三個果位是這樣證得的,學、不學沒關係。六祖大師說的,這個事情與學不學沒關係,他說得很好,與放下有關係。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學十二年,可以學,但是學了之後要放下,決定不能分別執著,如果有分別執著就變成所知障。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障礙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煩惱障;你所學的這些東西不肯放下,變成所知障,都障礙明心見性。只要統統能放下,統統能捨掉,你的障礙沒有了,心性就現前,這是真的。心性現前,這三藏經典裡面所說的,經是定學,論是慧學,戒就是德行,本來是這個樣子的,一絲毫沒有勉強,不需要學的。見性之後,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記錄下來就是戒律,跟釋迦牟尼佛戒律決定是一樣。為什麼?性德流露,佛佛道同!所以佛法,實在說只有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凡聖不二。下面大師引經論來為我們解釋、來為我們證明,他的說法,法說就說到此地,下面是引經論。

  【故瑜伽論云。非大沈非小浮。常住於正念。根本眷屬淨修梵行。】

  這是舉《瑜伽師地論》裡面一段話。『非大沈』,大沈是什麼?是無想定,四空天修的無想定,這是大沉,讓念頭都不起。真的他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很深的禪定,但是怎麼樣?他的分別執著妄想沒斷,只是伏住不起作用,出不了六道輪迴。佛說什麼?他住在無明的境界裡,有很深的定功,定裡頭沒有智慧。定的可貴要發生智慧,不定不能發生智慧,他這個定為什麼不能發生智慧?堅固的執著沒有放下。『浮』是什麼?浮是浮躁、妄念,小浮就是很微細的妄念。你看這佛法裡面常講的,一個昏沉,一個掉舉,大沉就好比昏沉,小浮是掉舉,你心裡還有妄念。無妄念,錯了,大沉是無妄念,有妄念也錯了。怎樣才不錯?『常住於正念』,那就不錯了。正念是什麼?正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是正定,是佛家所修的,佛家所修的是禪定。禪定這個名詞是梵華合譯,禪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定是中國字,這兩個字一個是梵文,一個是中國字,意思很接近,所以把它合成一個名詞叫禪定,再加以解釋。禪定翻作什麼?翻作止觀,止觀是禪定,止就是定,觀,觀是禪。所以禪不是死定,它是活的。禪定一般翻作靜慮,定是靜,慮,可見得它裡頭有境界,它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它是活活潑潑的,那個能開智慧;如果是死定,不行,它不開智慧。像前面大沉,那個不開智慧的,雖然很深的定,不開智慧。正念無念,無念是無妄念,這個要搞清楚。如果說無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就變成無想定沒兩樣了。無妄念,什麼叫妄念?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念,沒有妄念,沒有妄念才叫正念。

  正念是什麼樣子?佛在經上給我們描繪這個樣子,心像沉水一樣,水在沉靜的時候,水乾淨,一塵不染,水不起風浪,平的,像一面鏡子一樣。這個時候它沒有念,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心動。妄想分別是動,執著是染污,執著好比是水混,不乾淨了,有妄想,妄想是小波,分別是大波,這個水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乾淨,沒有染污、沒有風浪,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它能照見。那個照見就是般若智慧,它雖然不動,但是它能照見,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那叫正念。佛用這個比喻說出這個真理,正念無念,但是他無所不知,他照見。你不問他的時候,不問他,你什麼都看不出來,你不問他的時候;你問他的時候,他樣樣清楚,沒有一樣不清楚。

  佛法講了一個隱顯,你去叩它,它就顯出來,給你看;你不叩它,它不是沒有,它有,但是它看不出來。看不出來這是常寂光淨土,你一叩它就變成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淨土都可以稱為一真法界,一個是有相的一真法界,一個是無相的一真法界,一個是顯現的一真法界,一個是隱的一真法界,隱顯不二!所以佛家講的「空」不好懂,空不是無,空是隱,你一觸動它,它就顯,能生萬法;你不觸動它,萬法不是不生,有,是有,不現,精神、物質現象都沒有,常寂光淨土,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常住於正念。心清淨,照見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不離五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佛用五蘊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統統包括了。色法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在佛法講色,色法,心法,受想行識是心法,色心不二!正念現前就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空不是沒有,有,色受想行識都有,相有體無,事有理無,空有不二。包含空有,包含空有就是入不二法門,是真實受用。

  『根本眷屬淨修梵行』,「根本」是我們這個六段裡面講的第一段,顯一體,一體是根本,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根本。後面全是「眷屬」,都是從根本生的。起二用,起二用是能生萬法。示三遍是說這一切萬法真相,就是諸法實相,三遍是實相。一一法都是融通的,所以一切法它是一體,大經上常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從這個三遍就明白了。一微塵,今天科學裡面講一個基本粒子,一個夸克,它的性質周遍法界,它沒有大小,從體性上講沒有大小,周遍法界;變幻無窮,這就是出生無盡;含容空有。從這個地方就明白,一切法皆是眷屬,一切法都是從根本生的。根本是心、是識,心能現,識能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有這些東西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才有這麼多無量無邊的法界,識變的。如果把識捨掉,捨掉,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個虛幻的境界全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是夢境,你可不要當真,當真就吃虧了。你在這個裡面起心動念,你就生煩惱,起分別,生執著,我們講你的能量就這麼消耗掉了。

  我們怎樣學會像法身菩薩一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見相非相,那是什麼境界?那是佛知佛見,這是見到真相了。學著用真心,不要用妄心,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教導我們,「捨識用根」。我們用見性見色,你就見到真色,就是色法的實相;用見性見心,你就見到心法的實相,受想行識的實相。實相是什麼?色心實相俱不可得,幻有,不是真有,這個幻有。彌勒菩薩真的是用科學的語言跟我們說破了,根本就不存在,我們六根接觸到這些現象是虛幻、不實、相似的相續相,決定沒有真實,你在這上面去操心,那全錯了!在這上操心,不如去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念阿彌陀佛,你將來能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煩惱斷不掉,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幫助你,斷惑證真,那就對了。此地不管遇到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一切用什麼心態?隨它去吧!歡歡喜喜,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你就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你的心是定的,順境是定的,逆境也是定的,善緣是定的,惡緣還是定的,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動,隨遇而安,心境一如,得大自在。

  這個根本眷屬,如果從戒律裡面講有根本戒,根本戒就是四條,殺盜淫妄,這個四條叫根本戒,其他一切戒律、威儀都屬於眷屬。所以這個四條比什麼都重要。殺盜淫妄的業報是三途,餓鬼、地獄、畜生,真的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種心,就是殺盜淫妄這個心要淡。如果我們一年比一年淡,一個月比一個月淡,你的功夫不斷在向上提升,好事,你修行真的是有心得,真有功夫。如果我們貪瞋痴慢疑沒斷,無論用什麼功,你要知道你沒有進步,你停留在原點。如果貪瞋痴慢疑還要加重,那就不好了,為什麼?那你就是走三惡道的路,這個很可怕。我想斷斷不了,沒有關係,念佛就斷了,用這句佛號代替。念念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斷,貪瞋痴慢滲透不進來,好辦法!這才叫真正會念佛,念佛功夫得力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