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二集)  2008/7/15  華嚴講堂  檔名1204600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段,「行四德」,我們學到第三,「柔和質直攝生德」,賢首國師後面一段,我們時間的關係,今天接著來學習。我們從後面這一段讀起

  【又質直者。體無妄偽。言行相符。蘊德居懷。不拘名利。】

  接著讀下去

  【輕金若塊。重教逾珍。但為正業調生。速願自他圓滿。故曰柔和質直攝生德也。】

  這一段把『攝生德』圓圓滿滿的都示現出來了,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什麼叫『質直』?此地講的完全從事上講,就更好懂了。『體無妄偽』,我們常講真誠心,菩提心裡面的真誠心。什麼叫真?真就不是假的。什麼是假的?我們的妄念是假的,這個一定要知道。佛法真假最簡單的一個定義,永恆不變是真的,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你看我們念頭,一個念頭生了,這個念頭就滅了,下一個念頭又生了,這種生滅無常,這不是真的。一定要曉得,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假的,所以佛法叫妄念,這個心叫妄心,不是真心。什麼是真心?沒有念頭就是真心。沒有念頭它不會變,有念就會變,所以無念。這個無念不好懂,無念就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個話講得很含糊、很籠統。什麼念頭都沒有,佛法裡面正念也沒有了嗎?這不行,正念有。所謂無念是無妄念,無想是無妄想,這個初學的人聽起來很難懂。無妄想,就是有正念。正念是什麼?正念是沒有妄念。正念不好懂,佛在經上常常用比喻,正念像什麼?正念像一面鏡子,鏡子我們天天用,早晚洗臉都照照鏡子。鏡子是照見,它有沒有念頭?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人也好、物也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沒有妄想,這個照見就是正念。

  我們睜開眼睛看到外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正見,你見到了,正見起了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起了分別執著,這叫識見,情識。情識裡面所見的境界,是加上你自己的好惡,你把煩惱習氣加在這裡面,這就不是正見,正見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耳聽音聲也是如此,就像眼見一樣,音聲聽到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聞性聞,叫真聞。換句話說,我們有自己的成見、有自己的好惡,這個我喜歡聽,那個我討厭,這就是耳識,它不能叫聞性,差別在這裡。懂得這個道理,鼻嗅香、舌嘗味、身體接觸外面境界,意去思想、分別、執著,這全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妄偽,偽是虛偽,假的,這叫真的。所以世尊在楞嚴會上教菩薩,菩薩修行唯一的希望成佛,菩薩希望成佛。成不了佛,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是你錯用了心,你不知道用真心,你全用的是妄心,妄心怎麼會能證真?哪有這種道理!

  用妄心修行,修得最好,最好是什麼?完全依照佛菩薩的教誨去做,不敢有絲毫的違背。修戒、修定修得最好,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諸位要知道,在大乘教裡面稱之為相似即佛。他很像佛的樣子,學得很像,沒成佛。為什麼沒成佛?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他修戒律很執著戒律,他修定很執著定,沒把它放下。持戒、修定,把分別執著妄想放下了,那就是真的,那你用的是真心,你成的是真佛。真佛不在十法界,超越了。所以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十法界上面的,一真法界,這裡頭也有色相,為什麼?他有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就是實報莊嚴土。如果起心動念都沒有了,色相就沒有了。色相要動,它才會現相不動,它不現相,不現相的時候叫常寂光淨土。要知道,常寂光、實報莊嚴土,乃至於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有沒有障礙?沒有,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只有隱現。隱,緣不足,它不現緣具足,它就現相。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電視裡面,我們知道,有許許多多電視台發射出來的頻道。緣是什麼?緣是我們的按鈕。我們按哪個頻道,這個頻道的相出現了,這就現不按它的時候,不是它沒有,它有,它不現,同時存在,所以隱現不二,這是事實真相。

  佛教菩薩要用真心,我們也學著用真心,但是怎麼學都學不像。學不像的原因我們知道了,我們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是放了一些,但是還是不乾淨。這個地方講修行,《華嚴經》上修行是對法身菩薩講的,可是杜順和尚、賢首國師寫這篇文字是對我們講的。我們凡夫應該怎樣修學?這對我們講很有受用,可是理我們要明瞭。我們對人要用真心,真心,他這裡說得很好,「體無妄偽」,這句我們很不容易做到,我們知道。下面一句是針對我們現在,『言行相符』,這就是沒有妄語,要講真話,老老實實的說,不能欺騙人。錯了就說錯了,對了就說對了,不能隱瞞人、不能欺騙人。這是我們凡夫位上的質直之體。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大乘教裡面修學從哪裡下手?從不妄語開始,這是對的。我們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不可以告訴別人的,做錯了也承認,絕不隱瞞,這叫直心凡聖同居土裡面眾生的直心,標準定在這個地方。如果有些錯事還要瞞著人,不敢告訴人,這個心是妄心。這種妄心學佛不能成就,虛妄不會證正果。只有真實,你才能證真果。這個一定要學,不妄語,我錯就錯了。實際上我們自己修行人,我們知道是對的,別人說我是錯的,我就承認「你說我錯,我就錯了」,大家就不爭了。如果你不承認,還要跟他爭,爭的時候他不能接受。為什麼?大乘教確實有很深奧的道理,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你跟他講,他不能接受,這就不必爭。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就好。

  你的心行誰知道?佛菩薩知道、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知道。凡夫冤枉,冤枉也是好事情。什麼好事情?替我消業障。宿世今生造的業太多,有人替我消業障是好事情。別人誤會我、毀謗我,我們今天做許許多多如理如法的事情,可是在人家眼睛當中看到是不如法的。人家一看到心裡感到很不高興,在這個時代多!所以做一點好事要委屈自己,你這個好事才能做得成功,那很幸運,這個機會真的被你抓到了。古人說一句話「好事多磨」,在現在這個時代,這句話就變成名言,真的,無論世法、佛法,做一點好事你都要受盡折磨。好事是什麼?為眾生的事情、為社會的事情,不是為自己。如果為自己得到好處,那受一點委屈算不了什麼,自己什麼也得不到,完全是為眾生、為社會的,還得要受盡委屈。為什麼要做?不做不是很好嗎?對,不做了,眾生難度,算了,不度他了,這是小乘,小乘確實是如此。可是菩薩不然,菩薩知道一切眾生,情與無情跟自己是一體,哪有見到不伸援手的道理?什麼樣的委屈還是要做。

  我們講席常說,經典裡面世尊也常常用這個比喻。譬如慈母照顧她的兒女,兒女小不懂事,玩耍的時候走到很危險的地方,要不要去拉他?要,要照顧他,他無知。眼看掉到深坑裡、掉到池塘裡要被淹死,你能不去救他?你去救他,他玩得很高興,他還要不高興,還要罵你、還要悖逆你,還說你多事。那只好笑笑,也就承認了,你不能跟他辯白。現在這個社會就像這樣的,許許多多造作罪惡的眾生,你要把他看作無知的兒童。他在那裡玩耍,很不如法、很危險,他玩得高興,你要制止他,他一肚子不高興,對他有好處,他不知道。所以菩薩道難行,今天我們真的是要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好在我們天天受大乘、一乘的《華嚴》,天天薰習,心開意解,我們那邊受很多苦,這邊得到很多安慰,可以有補償。假如沒有大乘教天天薰習,你說不退心,那是假的。

  所以佛說《法華》,五千聲聞退席,當然這也是表法,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肯定退心,發菩提心確實捨己為人,對自己生死不顧,沒有想到自己生死,只知道利益眾生。尤其在現在這個時候,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叫眾生永久離苦得樂,必須得好好教他,他什麼時候破迷開悟,他就知道,不再造惡業了,這才真正離苦得樂。所以菩薩、修行人要給這些眾生做最好的樣子,「言行相符」,我們今天的言行是秉承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誨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永遠的做下去。所謂是假的也變成真的,這是世間人的話,裝假樣子,裝一輩子那就是真的了。可是在佛法裡不如是,裝一輩子,依舊沒有開悟,那還是假的。他有沒有好處?有好處。這在佛法說,功德他沒有,福德他種了。雖然出不了六道輪迴,他在三善道享大福報。持戒得定是真實的成就,持戒不得定是大福報。我們看到這個世間大富大貴之人,他的前生是持戒修福,得到定了。如果開慧,他就不會享人天福報,他決定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靈性,證阿羅漢,成菩薩、成佛,他走這個路去了。

  所以「言行相符」這句話是我們現在攝生德裡最重要的指導原則,決定沒有虛偽。在現前社會,你處處是老實話、處處是大實話,你要不要吃虧?首先你要有個理念,我願意吃虧、我願意上當、我願意受別人欺詐,你有這種決心,你能做下去。可是你真的做下去之後,情況不是你預先想到的。我們北京胡小林先生,我請他到此地來,也要在攝影棚裡面做報告。他是做企業的,做得很不錯,在過去沒有接觸佛法,也跟一般商人一樣。他是說話很伶俐、很痛快,他說商人是奸商,他也不例外,做生意買賣欺騙主顧才能賺錢,接觸佛法之後,知道這個事情錯了,不可以騙人。尤其學了《弟子規》,把《弟子規》完全落實在公司,從他自己本人起,所有員工都依照《弟子規》去做,對人誠實,自己謙卑,對客戶恭敬,都說實話。我賣給你的商品,商品哪些缺點都告訴你。最初懷疑,這能賺錢嗎?人家還能買我東西?結果這個做下去之後,不但顧客沒有少,增加了,一年成長百分之四十幾。什麼原因?這些顧客們對他很欣賞,這個商家(公司)很誠實,說老實話,不欺騙我們,這到處一弘揚,誰都願意跟他往來。所以他跟人家做報告的時候,落實儒釋道的三個根,好好學佛,做生意會賺錢,不會蝕本的,給做企業、做商家的帶來信心。開這個頭開得好,所以我希望他來給我們做詳細報告,這個報告就可以廣泛的流通。所以言行相符是基礎。

  接著看『蘊德居懷』,蘊是蘊藏,你心裡面藏的是什麼?藏的是德。德是什麼?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心裡面是據於德,儒家講據於德,此地蘊德就是據於德。你心裡『不拘名利』,世間人是求名求利,有德行的人他一生決定不是求名求利的。為什麼?名跟利都是外面的誘惑,沾上名利是禁不起誘惑。誰跟它相應?貪瞋痴慢跟名利相應,跟煩惱相應,跟習氣相應跟自性不相應,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性德不相應,我們舉的都是中國人所講的八德,跟這個不相應。

  『輕金若塊』,塊是什麼?土塊、泥土。對於金錢看作什麼?看到跟泥土一樣,一文不值。自己賺到的錢,自己所受用的有限,過的日子還是平常的生活,生活簡單、樸素。在中國古人一般家喻戶曉的,范仲淹先生,范家。他是貧寒出身,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家境清寒,在寺廟裡面念書,每天三餐他就煮一鍋粥,煮熟之後,把它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過這個日子。自己從小吃過苦頭,知道天下像他這樣苦難的人太多了,懂得積德修善。以後考取功名,做到元帥,武官做到元帥,文官做到宰相,也變成大富大貴了,可是家庭生活還是從前窮秀才的生活。國家給他的俸祿,他把這些錢養了三百多家。諸位要知道,從前的家跟現在的家不一樣。以前是家族,能夠救濟三百多個家族,你說他養多少人?特別是老人養老,還有小孩讀書。他辦學校,那時候辦私塾,應該也是有相當規模的私塾。不但是教自己家族的下一代,居住在這個地方優秀的兒童,能夠栽培的兒童,他統統都把他收集起來,義務幫助他、教養他,為國家培養人才,幹這個事情。諸位想到,做到元帥、做到宰相,死的時候沒有錢買棺材。而且他五個兒子,兩個兒子做到宰相,有一個兒子做到御史大夫,那都是國家領導人。子子孫孫都效法他,對於名利、金錢不重視,如果有的時候,統統救濟社會上苦難的人,沒有把自己生活提升一級。所以我們的印光大師,這是淨宗第十三代的祖師,對范先生非常佩服。印祖一生,對世法裡面就佩服兩個人,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是范先生。一般人做不到,他能做到。

  能夠把名利放下,底下這一句肯定做到,『重教逾珍』。這個「教」是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這個要看重珍是珍寶,逾是超過,對於經教的學習、承傳,看得比珍寶還重。這是攝生德必須要具備的理念,必須要具備的操守,你才真正能攝受眾生、教化眾生、成就眾生。所以底下說『但為正業調生』,正業是八正道之一,業是事業。無論是世間跟出世間,完全秉承聖賢教誨,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正業。儒家對正業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可以說是絕對的標準,就是《論語》上,只有三個字,「思無邪」。你起心動念沒有偏邪,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世間一般人偏見、成見很嚴重,不是偏就是邪不偏不邪叫中正,不偏是中道,不邪是正見。世法裡頭,你起心動念跟八德相應,佛法裡面,起心動念跟十善業道相應,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叫正業。自己這樣做,聖賢弟子做出榜樣給別人看,叫「調生」。調是調順,必須用行動感化眾生,讓別人自己能覺悟,改邪歸正、改惡為善、改迷為悟,這就對了。

  不但能夠這樣做,而且還『速願自他圓滿』,速是快速,希望早一天自己證得圓滿。「圓滿」是沒有欠缺、沒有缺陷,自己證得,也希望別人都證得。這個話難,太難太難!圓滿是什麼?不成佛就不圓滿,一定要成佛才圓滿。成佛談何容易?我們今天學《華嚴》,《華嚴》怎麼圓滿的?古大德提醒我們,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圓滿了。我們才知道,速願自他圓滿沒有別的,要勸人念佛,這才是攝受眾生達到究竟圓滿,跟諸佛如來沒有差別。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不會等到第二生。極樂世界人的壽命是無量壽,這是其他世界裡沒有的。我們要把這個當作這一生第一樁大事去辦,二六時中心裡不離開阿彌陀佛就對了,經上跟我們講的「憶佛念佛」,憶佛是想佛,念佛是心裡有佛。二六時中都不能夠中斷,睡覺睡醒,一睡醒阿彌陀佛自然就念出來,雖然沒有聲音,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叫念佛人!一心沒有別的想頭,就是想極樂世界。

  這個世界的災難怕不怕?不怕了,什麼災難來都不怕。災難當中死了?他不是死了,災難當中往生了。凡夫不知道,這樣一個好人、念佛人,他怎麼災難都躲不過,還要遭受這個災難?他不知道他念佛成功,他往生了。我們凡夫沒有天眼、沒有智慧,不知道,他往生了。所以災難裡面死的是兩種人一種造罪業的,他要到三惡道去另外一種是他去作佛去了。縱然他不是學佛的,他是做了很多好事,他生天去了。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你要了解。佛法裡面常講,增上緣裡有逆增上緣,這是屬於逆增上緣。所以學佛的人才真正明瞭,人有沒有死?沒有。死底下就有生,這才是事實真相。死不是就完了,死了就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叫生死疲勞,這是很苦的一樁事情。所以聰明人、真有智慧的人,在這一生遇到佛法,那要解決我們無量劫來一樁最大的事情,就是生死。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把我們生死這個問題解決?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了不起的人,在佛法裡面稱他為英雄。英雄是什麼意思?世間人不能解決的事情,他能解決世間人都沒有辦法解決生死輪迴的事情,他能解決。

  所以在佛門裡頭還有個常識,順便告訴大家。你看佛門稱呼,稱菩薩稱「大士」,你看觀音大士、地藏大士,這對菩薩的尊稱,大菩薩的尊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大師」不能隨便稱,大師只有對佛的敬稱佛稱大師,或者稱為「大導師」,只能對佛稱的。現在有些出家人也稱大師,可不可以?不可以。我們要懂規矩,一般出家人,我們尊稱他為法師他是研究經教的,則稱經師參禪的稱為禪師持戒的稱為律師,沒稱大師的,這個要知道。

  可是有個例外,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為什麼?想想有道理,因為淨土宗是幫助人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圓滿成佛,他教化眾生、接引眾生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他不是教化眾生去作阿羅漢、作菩薩,不是的,他教你成佛的,所以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為大師。但是這個大師得後人尊稱他的,他在世的時候,人家不是這樣稱呼他。你說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文鈔》已經流通了,我還看到民國初年的本子,是印祖自己弘化社裡面出版的,上面題簽是《印光法師文鈔》。他老人家往生之後,中國淨土宗的學人所以淨宗的祖師不是傳法的,不是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不是傳,是選舉的,它是民主的,是中國佛教界裡面公認他對淨土宗最有貢獻,應該是一代祖師,承認他是第十三代的祖師。這以後《印光法師文鈔》就改成《大師文鈔》,印光大師。這個我們要懂得。所以我們在外面,有些人不知道,稱淨空大師,我馬上就告訴他,把這個說清楚,以後不可以這樣稱呼,這樣稱呼是太過分了,而且破壞了佛教的形象。我們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都要遵守佛法傳統的這些規矩,這應當要懂得的。

  我們修淨土,如果不把求生西方、親近彌陀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我們就錯了我們在這個世間還常常有貪生怕死的念頭,這個心態叫輪迴心。心是輪迴心,你幹的事業就叫輪迴業,念阿彌陀佛也是輪迴業,輪迴心念佛不能往生,這個要知道。雖不能往生,他跟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結了法緣,我們常講阿賴耶識裡頭有淨宗的種子,這一生當中它不起作用,依舊還是要搞生死輪迴。這個道理要是不懂、事實真相要是不知道,就會把我們這一生的機會、稀有難逢的機會失掉,就太可惜了。所以這是真正希望這一生要解決生死大事,不搞輪迴了。輪迴生生世世,厭煩了,還繼續搞這個嗎?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去作佛去了。以後再到這個世界來,那是菩薩再來,那不是凡夫。這個地方眾生有感,菩薩來示現、來教化眾生,不定用什麼身分、不定用什麼形式。《華嚴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大用無方」,這個多自在。

  所以我們幫助他圓滿,首先自己要圓滿,自己不圓滿,你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圓滿。自己圓滿,幫助別人圓滿,要記住「柔和質直」,這是總原則、總方針。無論你用什麼樣善巧方便,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在佛法裡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前面我們略略的提出四攝、六度、六和、十願,要真正做得很成功、做得很有效果,你用質直、用柔和就能落實,就能做到!所以這個質直柔和是性德的流露,煩惱習氣裡面決定沒有。第三小段我們就學到此地。現在看末後這一段

  【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

  這一德很難!我們凡夫看起來不容易,『普』是普遍。我們看底下的文

  【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個修行的方法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法身菩薩『普代眾生受苦德』,顯示在哪裡?顯示在八相成道。所以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修行證果了,是真的嗎?給諸位說,不是真的。他在《梵網經》上說得很明白,他這一次是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降生,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了。在我們這個世間這是第八千次,你就曉得他是普代眾生受苦德,好像唱戲一樣,這齣戲已經演八千次了。首先示現的在兜率天作後補佛。「兜率」是印度話,什麼意思?翻成中國意思叫知足。人不能不知足!知足常樂,兜率就是知足。所以兜率天是知足天,樣樣都圓滿,什麼求都沒有了。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世出世間法一無所求,這是什麼?這才有資格作後補佛。到緣成熟的時候,他從兜率下降,到人間來找到父母,父母與他有緣。這父母是什麼人?父母也是佛的化身。這就是一尊佛出世,千佛擁護。像唱戲,他唱主角,也有唱他父親的、唱他母親的,這台戲才唱得成。那些唱戲的人跟他地位都平等的,在後台都一樣的,在前台一化妝,那就不一樣,那演給我們看的,演給這些六道眾生看的,那是唱戲。

  父母也表現的是世世代代積德修善,家裡面才出這麼一個兒子。佛是大聖人,不是出在一個普通家庭,世世代代積功累德,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在中國古代這些聖賢,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亦復如是,總是祖宗多少代積德,積德行善,後人知道這個家裡後代一定有聖賢人出現。孔夫子的岳父,不是,是孔夫子的外祖父,孔子父親的老丈人,他把他的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他就說,孔子家裡好幾世,世世代代都行善積德,他敢斷定他家裡會出人才,把女兒嫁給他,生孔子。這些都有道理的。佛是大聖,出世在世間,你看要降生,他降生七天,母親就過世,我們一般人講,釋迦牟尼佛的命不好,你看看生下來七天媽媽就沒有了,姨媽把他養大的。他媽媽,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摩耶夫人,生佛這個功德太大,那個福報我們這個人間沒有,所以她生忉利天,她享天福去了。一般人不知道,認為這個小孩命苦,其實小孩福就太大了,母親生天了。以後你看看,十九歲捨棄家庭到外面求學,學了十二年。當時印度所有宗教學術那些大德、高僧他統統親近過,跟著他們一起修四禪八定,佛經上常講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古婆羅門必修的課程,在印度非常普遍,所有宗教他們都崇尚禪定,學術也不例外。

  禪定,我們知道,能夠突破空間維次。所以早在一萬多年之前,這是婆羅門教給我們說的,他們沒有歷史記載,只有傳說。現在世界宗教承認婆羅門教的歷史八千五百年,我們佛教的歷史是二千五百年,他們八千五百年。六道輪迴的發現是婆羅門教,是在四禪八定裡面見到的,定中的境界。當然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修四禪八定的人太多了,你們出了定之後,說說你們定中的境界,大家說的都一樣,這就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都看到的。所以輪迴這個說法在印度,印度是宗教之國,許許多多的宗教,還有許許多多的學派都承認、都肯定。我們有理由相信,釋迦牟尼佛一定也修成四禪八定,所以對這個情形也是清楚、了解。可是這裡面有問題,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大家沒法子解決的,六道輪迴見到了,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沒人知道。六道輪迴從什麼地方開始的?沒人曉得。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也沒有人知道。所以佛必須在這裡出現,這些問題都是大家希望知道的,而沒有答案。他示現一個方法,他到菩提樹下入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要知道,你對於六道輪迴的認知也是妄想分別執著,把所學的東西全部放下,心性上面的障礙沒有了,所以才有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

  這個示現非常重要,因為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好學的人太多了。你所學的東西要不肯放下,結果怎麼樣?結果變成所知障。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裡面的障礙有兩種,兩大類第一類是煩惱障,煩惱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是煩惱障第二種就是你所學的知見,你所學的這些東西,無論是世法是佛法,只要你在這裡頭起分別、起執著,就變成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所以世尊為我們示現,可以學,學了之後不能夠分別、不能執著,你要能放下,放下對你所修學的那個分別執著,你才能見性,才不至於變成所知障。這個示現太重要了。一個人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不是一定要學這些東西?不一定,只要放下就行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本來是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說明,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佛法,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是知難行易,你要想成佛很容易,你要想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很難。成佛怎麼很容易?放下就是,就成了。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很清楚,放下執著,對世出世間法我統統不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雖然是小果,你超越六道,這個問題解決了如果說對世出世間法我不再分別,不但沒有執著,分別都沒有了,那你成菩薩最後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根本就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那你就成佛了。你看多簡單,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表演,他表演沒有學,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他一天也沒學。他不認識字,跟佛的緣分,他是樵夫,賣柴的。偶然柴賣掉之後,應該是一個客棧,客棧的老闆買他的柴,離開之後,偶爾在窗戶外面聽到裡面有人念《金剛經》,他就站在外面聽了一下,聽得很有味道,他就進去找這個居士,是個居士。就問他你念些什麼。他就跟他講念《金剛經》,他就把剛才聽到他有一點悟處講給這個張居士聽。張居士聽了之後就很驚訝,他說你很了不起,你悟性很高。介紹他到黃梅去參五祖。到了黃梅,這《壇經》上有記載,五祖給他分配一個工作,就是現在的義工。他是個砍柴的樵夫,就叫他做本行,到廚房裡面去幫助舂米破柴,就幹這個事情。每天去舂米破柴,就幹了八個月。所以他沒有進過講堂,也沒有進過禪堂。八個月的苦行完了之後,你看五祖傳法,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認為五祖傳法一定是傳給神秀的,神秀是五祖的大弟子,是五祖徒眾當中的班長,平常他當五祖的助教,沒想到的是傳法傳給惠能,這是每個人都感到意外。傳法當天的晚上,五祖召見他,祕密召見,不讓人知道,給他講《金剛經》。我們知道一定是講《金剛經》大意,不會拿經文的,因為六祖不認識字,不可能拿經文,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他的心得報告,就是他說明見性的那個狀況,說了五句。「何期自性」,這句話用現代話講,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就說行了,不要再說了,衣缽就送給他,還送他出去。六祖所悟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是完全相同。

  這個事情就是說明修行證果,回歸自性,學跟不學都不重要。學,行,不學也行。重要的是什麼?重要的是放下。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就是煩惱習氣太重,這個東西障礙自性,你回不了頭、你見不了性。千經萬論把這些事情說清楚、說明白,這是什麼?這是看破。為什麼要把這個事情說清楚、說明白?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不肯放下。所以我接觸佛法,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章嘉大師,我就向他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無比殊勝,我說請教大師,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很快的契入?我問這麼一個問題。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是「看得破、放得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幫助我們這些眾生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肯放下。像惠能大師,那是我們佛門裡講上上根人。上上根是什麼意思?他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一次放下,這在佛法叫頓悟,沒有階級的、沒有層次的,一次放下,就成佛了,凡夫就成佛了。所以凡夫成佛,一念之間,這個太難得!一般上根人,這個上上根是例外,上根人逐漸逐漸明瞭、逐漸逐漸放下。像上高樓一樣,爬樓梯,一層一層的往上爬那個頓悟的是坐電梯,一下就上來了。我們看到頓悟的兩個表演的,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表演頓悟,第二個是六祖在中國表演頓悟。在印度示現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在中國示現的,應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諸位念念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就明白了,完全平等。所以我們也很難得,得佛菩薩加持,有這麼長的壽命、有這麼長時間的薰修。如果沒有這麼長的壽命,沒有天天在薰修,我們搞一輩子還是迷惑顛倒,搞不清楚!這一生就空過了。縱然緣很殊勝,遇到淨土,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有這麼多年的薰修,把這些理事都搞清楚了,我們念佛往生品位就大幅度的上升,至少是方便有餘土。如果能更精進、努力一點的話,實報土都有指望。你說這個多稀有、多難逢!所以放不下的原因是煩惱習氣太重,明瞭之後你就肯放,你就曉得這個世間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總結就是說明「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往下面,底下「五止」、「六觀」裡面還會說到。

  這個示現,示現那就是『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不是為自己,自己功德圓滿,功德圓滿還要持戒、還要修定、還要示現開悟,為什麼?做給別人看的。他要演戲,演給觀眾看的。誰是觀眾?六道眾生是觀眾、十法界眾生是觀眾。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那個佛沒有真的成佛,他是相似即佛,無明沒斷。所以表演給十法界眾生看的,這要知道。讓十法界看佛陀的示現,慢慢他看懂了、看明白了,覺悟了。世尊早年十九歲到三十歲這求學的十二年,經典上記載很多,看懂的人並不多。真正看懂了,研教,不執著教,那就對了。研教還執著教,在教下還要辯論,這怎麼行?這個教沒得好講的,也沒有好辯論的地方。世間人講「真理愈辯愈明白」,那是世間的真理,不是自性,自性不行自性要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自性才能現前。你起個念頭,那個念頭就是見性的障礙,製造障礙,與明心見性不相干、不相應。所以要曉得,一切諸佛如來,我們現在可以把這個再降低,四聖法界裡面的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他們遇到有緣的眾生,他也示現。他們也到六道裡面來教化眾生,聲聞、緣覺是迴小向大,他就來了。來的時候都是為『廣利群生』,但是他自己也得利益,在化他的時候提升自己的靈性。法身菩薩我們知道,他們的應現,因為他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有斷盡,那是他的自利。煩惱習氣都斷盡,這是究竟圓滿佛。

  這些佛到不到我們世間來?來,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知道這個現象,我們雖然沒有覺悟,我們應當要學『冤親平等』,這就對了。為什麼?你看看究竟圓滿佛,分證即佛,分證佛是《華嚴經》裡面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叫法身大士,在方便土裡面權教菩薩、聲聞、緣覺,與這一方眾生有緣,他們都來了,都來示現。三十二應是示現有情身,除這個之外,他能示現畜生身、能示現餓鬼身、能示現地獄身、能示現花草樹木身、能示現山河大地身,你說這些諸佛菩薩、羅漢,哪個地方沒有?可能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不認識,我們還輕慢他、瞧不起他,還在糟蹋他,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佛門裡面所記載的,諸位都曉得的寒山、拾得、豐干,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的這三個出家人。當年在世的時候,這寺廟裡誰瞧得起他們?寒山、拾得,廚房裡打雜的,大寮裡打雜的,燒火的豐干也是在寺廟裡面做義工的。到以後這才曉得,豐干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來的,在寺廟裡面做義工。沒有人認識,到身分暴露了,你再找他找不到了,不見了。豐干不見了,寒山、拾得逃了,後面人就追,追的時候看到什麼?看到他們走到山上,山裂了一個縫,他們兩個走進去之後,這個山合起來,沒有了。那我們知道,這些聖賢那個時候有,現在沒有嗎?不可能。我們肉眼凡夫,真正學佛了解事實真相,有理論可以依據,有事可以憑藉,我們怎麼可以怠慢一個人?我們這個道場門口,我進進出出看到有乞丐,你說那裡頭有沒有佛菩薩?很難說。所以學佛,萬無一失成就自己的德行,一定要學會謙卑,對這些乞丐都謙卑,為什麼?他是眾生,他有佛性。他的佛性跟我的佛性是一個佛性,他的佛性跟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的佛性也是一個佛性,無二無別。

  他的示現,我們一看,會提醒我們,我們看到的是果,果必有因。為什麼會得這個果報?貧,他沒有財富,是過去生中不肯布施看見別人有苦有難的時候,不肯伸出援手沒有智慧是不肯法布施。總有原因,你在果上看到因,在因上看到果,我們就學會了,就學很多東西,每天看到,每天提醒自己。釋迦牟尼佛年輕做太子的時候,出去遊玩,看到生老病死,他警覺心就提起來,當然都是做出種種示現。所以我們一定要修平等心、清淨心、真心。《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把修行的綱領跟我們擺出來,有因有果。「佛說大乘」是智慧,「無量壽莊嚴」這是果報。大乘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壽命、無量的莊嚴,這是自性裡面具足的,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講的「智慧德相」。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大乘是智慧,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現在失掉了。我們要靠修德把性德再掘發出來,那修德用什麼?佛跟我們說了三樣,清淨、平等、覺。這是總的修行指導原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不修《無量壽經》。我們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覺是智慧,要開智慧,不能迷惑顛倒。所以這個經題後面一段是講修德,前面的是性德,性德是果,修德是因,都放在經題上。

  『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備」是具足,萬行是真的,不是比喻。前面我們學過,大乘八萬、小乘三千,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個數字是確實有的,不是隨便說的,不是形容詞。可是它的總綱領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在小乘展開就是三千威儀,在大乘展開就是八萬四千細行。比儒家說得詳細,儒家是周禮三百,儀禮三千,都是大聖大賢在日常生活當中為我們所示現的,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如果我們做佛弟子,現在是在末法時期,我們很不幸,不幸是什麼?我們沒有受過這個教育,我們家鄉俗話說失教,從小失教,沒人教我們。而且我們喪失聖賢教誨、喪失佛菩薩的教誨不止一代,至少也有三、四代了。這三、四代,佛教形式傳下來,我們不知道內容、不知道這個形式表法、教育的意義,於是把它看作迷信,這是很大的誤會。首先,我們對於佛菩薩形像就產生嚴重誤會,認為它是偶像,完全是迷信,不知道佛法裡面表法的教育意義。佛門的寺院就好像世間的博物館一樣,裡面充滿多少文化、文物!

  佛像,釋迦牟尼佛,你塑這個像有什麼意思?塑造這個像,他的意思是教人知恩報恩。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這是恩德,他對我有恩。我供養這個像,時時刻刻提醒我是報恩。我不能忘記他的教誨,要理解他、要相信他、要依教奉行。尤其他連名號都含著有教育意義,釋迦的意思是仁慈,這是梵文,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能仁,他能夠以仁慈待人,是這個意思。牟尼是清淨,清淨的意思。對待自己要清淨,清淨平等覺,對待別人要大慈大悲,表這個意思。讓你一看到這個像、聽到這個名號,就要想起來,我要向他學習,你看這個意思多好。凡是佛像都代表性德,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菩薩像代表修德。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所以看到觀音菩薩,馬上就想到我要以大慈大悲對待一切眾生。見到地藏菩薩的像,地藏菩薩代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見到這個形像、聽到這個名號就要想到孝親尊師,孝親尊師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順父母,他就不會尊敬師長,再好的老師也沒有辦法教他。所以第一個是教孝道。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教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普賢菩薩代表這些性德要落實,不只是說口號,不是玄談,是要老老實實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現在這個都沒有人懂了,塑的那個像把它當神去看待,這就變成迷信,這多麼遺憾!

  我們見到佛菩薩形像頂禮三拜,這是代表什麼?代表敬,致敬。佛菩薩是大聖大賢,我們對他的仰慕、對他的尊重,希望向他學習,這充滿敬意,是這個意思。拜佛也是佛門修行重要的一種方式,這個方式很好,非常圓滿。人身體是一部機器,這個機器要動,如果不動,它就生故障,它就生病了。所以你們大家都曉得,常常聽到的「活動」,你看活,活著就要動,不動,不動就不能活了,人死了就不動了。所以拜佛是動,但是動,身要動,心不能動。心要靜,身要動。所以在拜佛的時候,心地一念不生,真誠心。所以心是定的,身是動的。這是養生之道,這個好多人不知道。尤其是看到拜佛,一天拜個幾百拜,拜個一千拜、二千拜、三千拜。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每天拜八百拜,人家看起來都說我們學迷信,他們不曉得我們這是養生之道,身體健康是這樣鍛鍊出來的。所以我們佛法用的標誌,外國人叫mark,我們用什麼?用圓,法輪,那是真圓滿。圓的相,圓周是動的,這是個圓形,圓周是動的,圓心不動。所以修心要靜、要定,養身要動,拜佛是統統做到了。所以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喜歡拜佛。為什麼?最好的運動、最好的修行方法。在拜佛裡面學謙卑,禮足拜,我們頭叩到佛的足,我們以這個謙卑對待一切人事物。自己謙卑,能尊敬別人、能敬愛別人,佛菩薩教我們用這個方法來訓練。現在沒人知道,說這是迷信,說這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你說冤不冤枉?養生之道的祕訣,在佛法修行的儀式當中太多太多了,說不盡!每一樁事情它都有大道理在。佛前面燃香、供燈、供水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在裡頭,可是現在人知道的不多。所以這些形像一般人誤會,都說這是迷信。知道這個用意,才曉得它的美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後頭兩句,「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