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十) (第三集) 2001/3/21 香港九龍 檔名:12-038-0003
請掀開講義,接著昨天的經文,最後這一句:
【云何能棄捨一切珍玩資具,饒益攝受一切眾生。】
這一個問裡面,包含的意思非常之多,對我們修學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如果對於這些東西不能夠捨棄,決定障道。『珍玩』,多半是世間富貴人家都喜歡收藏珍奇的諸如古董一類、字畫一類,中國人喜歡收藏,乃至於出家人喜歡收藏佛像,這些歷史上的文物,古今中外有這樣愛好的人非常之多;西方人喜歡畜養一些寵物,都是屬於這一類,都包括在「珍玩」這兩個字裡面。『資具』是我們生活必須要用的一些衣物、器皿,這是一般普通人家都不能夠缺少的。
我們再看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為我們所做的示範。在世界許許多多宗教的創始人,世尊確確實實示現的身分與眾不同,他示現的是王子的身分;換句話說,「珍玩資具」,無所不備。我們中國人常言說得好,「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可見得他珍玩資具是非常的充足。但是他為我們示現的是全部捨棄,出家修道,把他的地位捨掉,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名聞利養、權力全部都捨棄了,富貴的生活也捨棄了。出家之後的生活,三衣一缽;換句話說,他過的是世間最低水平的生活。
印度那個地區有不少同修都曾經去過,是屬於熱帶,所以衣著非常簡單,三件衣就夠了。衣從哪裡來的?出家人穿的這個衣叫「袈裟」,佛經裡面稱之為「糞掃衣」。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出家人穿的衣,是在家人穿衣穿破了,不能再用了,丟棄掉的;也就是我們現在講,從垃圾堆裡頭撿起來的,別人把這衣服丟棄了。這一件衣裡面還有可以用的這些布,把它重新剪裁,拼拼湊湊縫成一件衣。我們曉得,這一件衣質料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這樣縫製起來,穿起來當然也不好看。所以佛教弟子們染色,縫製起來之後我們重新染色;染色,這個顏色就變成一樣的,多半染成深咖啡色。佛為什麼這麼作法?這是大慈大悲的落實。他的弟子很多,有不少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難道不能給釋迦牟尼佛供養幾件好衣服嗎?我們想像當中,供養衣著的人一定很多,可是佛不接受。為什麼不接受?是做一個示範給世間人看,做一個模範給後世出家人看,讓出家的弟子學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
頭一個條件,就要過釋迦牟尼佛的生活;你不能過這個生活就不能出家,出家什麼都要放下、都要捨棄。也許我們說:這種生活不是太苦了嗎?我們眼睛看起來這個生活非常辛苦,實際上,這個生活是真快樂,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回歸自然,反璞歸真。我們現在很難體會這個意思,為什麼?我們接受現代物質文明的薰習時間太久了,把隨順大自然的生活已經忘得乾乾淨淨。如果現在我們看到有人過大自然的生活,我們都會稱他,「那是野人」。我們稱他作野人,他們稱我們是什麼?這裡頭很有趣味。澳洲還有不少土著,他們過的是大自然的生活,他們自稱他們是「真人」;換句話說,他們眼睛看我們不是人。他說我們被現代文明污染了心靈,污染了體能;我們身體的本能,我們的心靈,都被現代文明嚴重的污染。他舉一個例子,他們不穿衣服,生活在曠野,晚上隨便哪裡都可以睡覺,淋幾天雨他一點事都沒有。我們稍微吹一點風就感冒,這是什麼病?文明病。這就是被文明污染,我們的體能失去了。
學佛,是要求智慧。求智慧,心胸一定要拓開,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有能力辨別宇宙人生裡面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虛妄的,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如果不能放棄我們的成見、執著,說實在話,我們對於真正的是非善惡乃至於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往往把它看錯了,這就叫迷惑顛倒;還自以為聰明,純粹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這主觀害了自己,完全迷失了自性。佛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捨棄一切珍玩資具,就是要放下,用現代的話來說,文明的污染。文明不是一樁壞事,污染就壞了,可不能被文明污染。
這些事情,東西方世界各有程度上的差異。西方心靈、體能的污染相當嚴重,但是西方人重視戶外生活,所以他們的體能往往比東方人要健康。東方人在精神文明上污染的程度比他們稍微輕一點,但是對於物質享受之嚮往、迷惑,比西方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才能看得出來。這些東西不但是障礙修行、證果,連開悟這個機會幾乎都沒有了,你說這個影響多麼嚴重!不僅是如此,實際上天天教我們增長惡業,這個問題嚴重了!人如果不能夠中止惡業,斷惡向善,改過自新,我們的前途是一片黑暗。
每一個人都知道人命無常,每一個人也都會說。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個時候的老聽眾四分之三都不在了,我常常想起當年那個情形,心裡頭很難過。在那個時代,我認識有不少的法師,一半也都不在了。這才幾年,人事的變化太大太大。環境的變化也不例外,那個時候從九龍到香港要過渡,沒有隧道,沒有快速道路,沒有這麼多的高房子。我記得那個時候香港最高的一棟房子,現在在中環海邊上,有圓圓窗戶的那一棟五十層樓,是香港最高的房子。那個時候的香港還很可愛!現在的建築密密麻麻,中國人講「風水」,風水都被破壞了,生活遠遠不如二十年前人的幸福。我們相信在香港這些同修,年歲大一點的人,我想六十以上的人,我說這些話都會有同感,年輕的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無常。
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這些與自己生活並不是密切相關的這些珍玩資具是累贅,應當要捨棄。如果不捨棄,你心理上就有一個負擔,你放不下,你會被業力所轉,最後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真正看破的人,看破就是看清楚、看明白了,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作客的,不是作主的。我一生處處作客,我不作主,作主太辛苦了。這一棟房子,如果你是主人,房子破了你要去修;在平常,每天電話費、自來水費,月月還要去繳,多麻煩!客人就不管了,到這兒來作客,兩天就走了,這裡不管什麼事情與我都不相干。「我們到這個世界來是作客的」,你算是看破了。「這個世界一切所有與我統統不相干,就好像住旅館一樣,我住一天我可以享受一天,自己曉得這不是我的,我心理上絲毫負擔都沒有」,你這樣才能得自在。這些珍玩資具可以看看、可以欣賞,你要是據為己有,你就錯了。
我記得七七年那一年,常常聽我講經,把我從台灣請到香港來講經是兩位同修;一個是出家人聖懷法師,大概還在,另外一位謝道蓮居士,已經過世了,他們兩個人請我到香港來。謝居士很誠懇,有一天她要買一隻手錶來供養我,邀我一起去看。我不能違背她的好意,就跟她一起去看了。先到銀行裡面去拿錢,她到銀行地下保險櫃,她有兩個小箱子,打開來給我看,裡面放的是黃金、珠寶。兩個小盒子打開看看,摸一摸、欣賞欣賞。我就跟她講,我說:「妳只有這麼一點?」她很奇怪!我嫌她太少了,怎麼只有這麼一點點,還要拿來在我面前顯示,好像她很富有。我說:「太少了,這麼一點點。」
她反過來問我,她說:「法師,您有很多?」我說:「我這太多了,數目數不清!」她說:「在哪裡?」我說:「世間所有珠寶店都是我的」。她就呆了,她說:「怎麼回事?」我說:「妳看看,妳這些金條、這些項鍊、這些手鐲,都不敢戴在身上。戴在身上怕人家打劫,強盜搶它,不敢戴;也不敢放家裡,放家裡怕人家偷它。要放在銀行保險箱,一個月打開來看看、摸一下,這個就算是自己的!」我說:「妳!」我就搖頭了。「那個銀樓裡頭,我到那裡去,吩咐他拿出來讓我摸摸、看看,給我收好。那不也是我的嗎?有什麼兩樣?」我說:妳這個頭腦怎麼這麼呆!這叫迷惑顛倒,大錯特錯。真正看破,把這些東西趕快變賣,多做好事,多幫助窮苦人,那才是妳真實功德,妳能夠帶得走的。妳死了以後,妳的樓房帶不走,妳銀行這些珠寶是一樣都帶不走,假的,為什麼不捨棄?
覺悟的人、明白的人,他自然就捨棄掉,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捨,要早捨、要快捨,為什麼?人命無常,誰敢保證我明天還活著?不敢保證!一口氣不來,這就隔世了。所以,好事要趕快做。做這些好事,斷惡修善,這是你帶得去的。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物質,沒有一樣你能夠帶得去,包括這個身體,身體也帶不走。人不可以不覺悟!佛菩薩高明之處,就是他覺悟,他統統放下了,放得乾乾淨淨。生活,日子很好過,會過得非常快樂。為什麼?你心裡面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得失,沒有好惡,你這個心情多快樂!你過的是真正的人生。
所以我們也不要去學澳洲那些真人,那個實在講,我們也沒有法子學他。但是,至少我們的精神生活不在他之下,我們的物質生活隨緣就好。念念要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一切苦難眾生想,不要去分這些國家的界限,也不要分族群的界限,也不要分宗教的界限,全世界都是一家人,心胸開闊!我們看到苦難的人,就應當多多的安慰他,盡心盡力的幫助他,這個多快樂!「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生活當中表演給我們看的,他過的是真人的生活,他過的是究竟圓滿智慧幸福的生活,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後一句說,『饒益攝受一切眾生』,佛菩薩生活在這個世間就為這一樁事情,我們學佛也要學這一樁事。「益」是利益,決定要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得好處;「饒」是最豐饒的利益,換句話說,不是小利益,是大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才是真正的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這些眾生沒有衣服穿,我們送幾件衣服給他,沒有吃的,送一點吃的東西給他,這是小利益,這不是饒益。「饒益」,要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消除業障,幫助他開智慧,幫助他得到技術能力,他有能力謀生,有能力生活下去,有能力養家活口,這才是真正的利益。因此,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他們為我們表演的,第一就是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義務的教學;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生做教學的工作。到哪裡去教?哪裡有緣哪裡去,沒有一定的地方;只要有人請,佛就一定去。所以他的足跡幾乎走遍五印度,不是固定住在一個地方。《金剛經》說得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那就是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生心,就是生「饒益攝受一切眾生」之心。
世間人希求財富,佛的福報、智慧都是圓滿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他所示現的,那就是究竟圓滿的福慧。世間人沒有這個境界,體會不到,認為豐衣足食那才算是有福;佛講這個福是「紅塵之福」,三界裡頭欲界的福報。眾生既然求,佛也能滿願,這一點很了不起!顯示出真的恆順眾生。出家人連家統統都捨掉了,物質生活降低到最低的水平。那個世間人講:「佛,我希望我的物質生活很好、很豐富。」佛也同意,也幫助你,也教你能得到,並不教你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去托缽,這叫恆順眾生。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高明,真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
你就是做壞事,做很壞的事情,佛也隨順你,佛也不障礙你。佛知道,你有一天會知道你錯了,有一天你會懺悔,你會回頭;不經過這些苦難的折磨,你回不了頭來。眾生造惡業、墮地獄,佛也看著他,看著他墮地獄。為什麼不拉他一把?這個時候拉不得,你愈拉他,他墮的地獄愈苦,他出來愈困難;隨他去,讓他受盡苦難的時候,他就覺悟,他就回頭了。這是教育的方法,是教學的手段,這才是真正的慈悲,不是溺愛。所以,佛的行誼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到。因此,我們看到佛的教誨、佛的行誼,總不免生起許許多多的誤會。對佛尚且如此,祖師大德那就更不必說了。我們現在懂得一點,他們的境界比我們高,他們怎麼個作法決定有道理,我們肯定他的智慧,肯定他的善巧方便,決定是一切作為都是「饒益攝受一切眾生」。
佛教給我們,怎麼樣才能得財富?布施。前年我在馬來西亞講經,時間雖然很短,這個法會辦得很成功。法會結束之後,我用了一個小時跟這個法會的主人李金友居士和他的這些員工講「菩薩怎樣去經營一個六星級的酒店」。酒店的老闆就是佛陀,酒店的員工都是菩薩,每天到酒店來住的那些人,那都是你應當要度化的眾生。佛不度無緣之人,來到你酒店住宿的,與你就有緣,你就應當度他。所以菩薩在各行各業,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要懂得佛法。
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的化身。你看他所現的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是佛菩薩,都是佛事。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用什麼樣的身分,一生當中所做的全是佛事。什麼叫「佛事」?佛是覺悟、佛是智慧,智慧覺悟眾生的事就叫佛事。不是人死了去念經超度,不是那個,那個你就統統弄錯了,那不是佛事,佛事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所以,一定要懂得布施,要懂得供養。財布施、財供養得財富,法布施、法供養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懂這個道理,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
我們再看看這個世間的人,有發財的、發大財的,是不是他聰明?他有他的聰明,他智慧,他運氣好?不是的,前一世修的因好。發大財的人,前世修大布施,這一生當中得的果報,這才是真正的原因。他的因殊勝,我們講他命中有財庫,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他都賺錢;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再聰明、再有能力,你賺不到錢。同樣去做生意,人家賺錢你賠錢,為什麼?命裡頭沒有財,要懂這個道理。不是今天一般人講「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競爭,才會賺到錢」,假的,你競爭爭得到的,還是你命裡有的,你不爭它也來。何必要浪費那麼多精神去競爭、去造惡業?錯了!所以真正想發財,要修財布施。
如果你覺得你現在擁有相當的財富,你就要知道,這是過去生當中,財布施的果報現前了。如何保持你的財富?布施。你知道修因,那你的財富源源不斷,永遠無有窮盡。這是他開智慧、他懂得了,享受果報的時候,又知道種因。如果果報現前,迷惑了,不知道再修因,享受眼前的果報,享受完了,就沒有了。所以世間擁有財富的人,這一生得大財富,來生就少了一半,再一生可能就沒有了,為什麼?不懂得再修因。縱然修一些布施,做一些社會慈善事業,「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布施供養的心不真誠。
你們看《了凡四訓》,現在有兩片《了凡四訓》的連續劇,了凡先生就說得很透徹、很明白,他還舉一個例子說,諸位我想印象一定很深。有一位很貧窮的女子到廟裡面燒香,心地非常虔誠、清淨,她身上只有兩文錢,把這兩文錢供養三寶。住持和尚看她這麼樣的誠心,給她迴向。後來她做了王妃,發起來了,再到廟裡面來,帶了許許多多黃金珠寶來供養。老和尚一看,她不是像從前那麼虔誠,叫他的徒弟誦經給她迴向就可以了。她感覺得非常奇怪,質問老和尚:「我過去很貧窮的時候,布施兩文,您老人家親自給我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財寶來,您怎麼叫您徒弟來給我迴向?」老和尚告訴她:「從前妳的心真誠,今天妳的心驕慢,所以叫徒弟給妳迴向夠了。」了凡先生說出,誠心誠意,這兩文錢是滿善,他的善是圓滿的;心地不真誠,獻的千金供養,這個善只有一半,半善。
由此可知,修福心地要真誠,沒有猶豫、沒有懷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誠心去修,一文錢得無量無邊的福報。為什麼?他的善是圓滿的。有很多人有很多錢,到處做好事,他要想:「這個事值不值得做?我這麼多錢拿去做,會不會被人騙掉?」想得太多太多,我想不出來,顧慮太多了。他一個顧慮,他這個布施功德就打了一折;兩個顧慮,就打兩折;顧慮一大堆,折扣就扣光了。所以布施出去,沒有功德了,不是真誠心。
真誠心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只知道供養三寶,只知道這三寶在世間,常住世間,利益眾生,其他的他統統都沒有想到,那個善是圓滿的善。縱然布施,這個寺廟不是一個正法道場,這出家人也不是一個持戒的出家人,你是真誠心去供養,你的福報是圓滿的。這個出家人怎樣欺騙眾生,那是他的罪過,他墮他的地獄,你修你的圓滿功德,這是正理。如果不是這個正理,好了,今天佛法衰微了,出家人都不守戒律,都不守清規了,都不懂佛法,都在外面騙人,我們這些苦難眾生到哪裡去修福?只要看到佛菩薩像在這裡,我到那裡修福,就是圓滿的福報。所謂修福、積功累德,「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不必考慮那麼多;考慮那麼多,我們的心就不真誠了。這個道理要懂得,我們才真正能以真誠清淨心去做功德。要知道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這是智慧。有智慧在裡面,你這個福德就高人一等,不但有福而且有智,智就是屬於法布施。
在現前,許多同修知道我一生不建道場,我也不勸人建道場,什麼原因?首先你要知道,建道場的作用在哪裡,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世尊當年在世沒有建道場,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釋迦牟尼佛沒建過道場。竹林精舍、祇樹給孤獨園都是居士的別墅、房舍,迎請釋迦牟尼佛住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一生住別人的地方,自己沒有道場。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的文化、習俗跟印度不一樣,也就是說,中國人對於尊師重道跟印度人尊師重道的想法、作法都不相同。中國人做學生的,一定要供養老師,一定要厚待老師,決不能讓老師出去托缽,決不可以讓老師在外面樹下去睡覺,這個不可以的。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做學生的人一定替老師建道場,建精舍、建寺院來供養老師,衣食住行樣樣都照顧到,讓老師在這個地方安居樂業,他的事業是教學。古時候寺院庵堂的功能是教化眾生,因為交通不方便,於是教化眾生的場所就很多,大大小小遍布在城市、村莊,便利大眾求學,所以才建這麼多寺院庵堂。現在有沒有必要?沒有必要,現在交通方便了,所以今天有今天的作法。
今天的道場應當是什麼樣形式?像外國的大學城。我在八八年還是八九年第一次跟趙樸老見面的時候,我就跟他老人家談過這個問題。我說中國佛教需要重建道場,不要多,建十個。為什麼要建十個?十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每一個宗派建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是對全世界的。你學《華嚴經》,在華嚴道場;全世界想學《華嚴經》的,都到這個地方來學,就像華嚴大學一樣。交通方便,現在飛機繞地球一周,也不過就是二十多個小時,不必要再搞好多了,勞民傷財。今天一定需要把人力、財力、物力集中使用,才能發揮強大的效果。全世界的人都到這一個地方來修學,這是世界上著名的一所大學。華嚴建一個道場,天台建一個道場,法相唯識建一個道場,禪建一個道場,密建一個道場,這樣就好,佛法統統都能興旺起來。建現代化的建築,不要再搞宮殿式的;宮殿式,那是過去,現在沒有那個必要。完全建成學校的形式,這是一個教育的事業,教學的場所。除教學場所之外,我們還要搞一個修行的場所。修行場所,我們淨土宗就提倡彌陀村。我把彌陀村的構想跟樸老講,樸老非常歡喜,他說:「我將來也希望住進去。」就是有解有行,這一個大城裡頭分成這兩個部門,解行相應,這是現代化的道場。
至於弘揚佛法利生,要利用衛星廣播電台,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裡面去。聽經,哪裡要辛辛苦苦、要去擠公車到這個地方來,多辛苦!在家裡頭電視打開,每天講經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當然不是一個人講,許多法師一個人講一部經,喜歡聽哪一部經,在哪一個時段裡頭打開頻道,你就都聽到了。對全世界廣播!這個道場,全世界只要有兩、三個就可以了,有兩、三個衛星電視台就行了,這是現代化的佛教。我們建一個大佛像、建一個大寺廟,花那麼多金錢,為什麼不把這些錢,我們去造一個衛星電視台?你就想想,你令多少眾生得利益了。所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必須利用這些高科技做為弘法利生的工具,使一切眾生輕而易舉都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
現在除了衛星電視之外,還有網路。世界上有許多先進的學校都在利用網路教學,你念大學不必到學校去,在家裡面有一台電腦就可以念大學。每天在電腦上課,考試都在電腦,畢業的時候學校把學位文憑寄給你,不需要到學校去。世間教學都能用高科技,普遍到全世界。我這一次在澳洲參觀南昆大的網路教學,他們有大概一萬五、六千學生分布在全世界六十二個國家地區,在網路上學習,一樣的授予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我向校長請教,這些學生他們到不到學校來?他們不到學校來,都在自己家裡上課。而且你有一台電腦,無論在什麼地方,不一定在一個地方,你想在哪個地方,網址接上就授課了,非常方便。我們佛陀教育的弘揚,也應該走這個路子。我們明白了,這麼多年來我們也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做,我們三種布施都幹。
財布施,你們諸位同修供養我的這些錢,我把它拿去印經、做錄像帶、做錄音帶、做光碟,向全世界贈送。你們布施我,我就布施一切眾生,我不會拿這個去享受。做成這些東西布施,財布施就變成法布施;許許多多人接受佛法,覺悟了、明白了,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無畏布施在其中,一舉三得。我們得的果報,我們的生活不缺乏;不缺乏是財布施的果報。我已經二十多年沒有用過錢了,上街沒有買過東西,沒有用過錢,所用的東西都有人送。送的都很多,用不完,什麼衣服、鞋子、帽子好多人送,我都不知道多少,用不完。用不完,初出家的同修他們有缺乏的,我再轉送給他們。所以錢對我沒有用,我摸都不摸它。要放下!
法布施,我們所有一切法物沒有版權,歡迎別人拷貝流通。過去演培法師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一天正式的請我吃飯,我感到很驚訝:「老和尚,你今天為什麼請我?」他說:「我今天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我說:「不敢當,那也用不著這樣正式請客。」問他什麼事情,他說:「你的法緣這麼殊勝,你要教教我,你的法緣為什麼這麼殊勝?」我說:「這個事情很簡單,布施、供養,法緣就殊勝了。」他聽了想一想,他說:「我很孤寒。」「孤寒」你們聽得懂聽不懂?他在新加坡住久了,新加坡人說的話,「孤寒」就是小氣、吝嗇,捨不得布施。「所以,你的法緣就不如我。」那個時候我順便提醒他一句:我們這些書籍,經書、善書,錄像帶、錄影帶、光碟,流通到全世界,全部都是免費。
演培法師一生寫了不少書,著作等身,他曾經送我一套,好像精裝本有二、三十本,送給我一套,每一冊後面都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有什麼法子?誰敢給你流通?你自己把你自己的法緣限制住了,這是錯誤的。我這一句話提醒他了,他把版權賣給書店了。他知道我在台灣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斷的在印書向全世界流通,他就看他的一本都沒有,他問我:「我的那些書,你為什麼不幫助我流通?」我說:「你後頭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誰敢印你的書?」後悔莫及!所以緣要靠自己去結,不要把自己封閉住了,愈結愈殊勝,財布施愈施愈多。
現在也有不少地方聽我這個說法,都在做試驗,還都有效果。新加坡的居士林每天供齋,每天三餐,還有兩道點心,大概上午十點鐘有一道,下午三、四點鐘有一道點心,一天五餐、五次,完全免費,不管什麼人來吃,歡迎,你信不信佛教,只要你來吃飯都歡迎,你毀謗佛教來吃飯,也歡迎。每天平均一千多人吃飯,廚房裡面忙得不亦樂乎,道場興旺!再告訴諸位,每天供齋一千多人吃飯,星期假日差不多有四千人吃飯,錢從哪裡來的?不知道。我們只曉得沒有買過米,也沒有買過菜,也沒有買過油、鹽,天天有人送。大家知道這個地方是免費供齋的,都來修福,糧食、米、麵、菜堆積如山,吃不完!吃不完,這個東西又不能放,放久就壞了,米會生蟲。幾乎每一個星期我們總是有兩次、三次用小卡車把我們這些東西運出去,送給那些孤兒院、養老院。為什麼?他們沒有人供養,我們的供養太豐富。愈施愈多,你不要怕布施,不要怕人來吃。
聽說國內其他地方看到之後,他們也辦,他們也是免費供應餐點,也不錯,收入都相當可觀。證明佛講的話沒錯,財是從財布施得來的,聰明智慧是從法布施得來的,健康長壽是從無畏布施得來的。人只要真誠修這三種布施,你怎麼會不快樂?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自自然然一帆風順。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就是這麼個道理,這不是迷信。
攝受眾生,「攝受」兩個字意思很廣,我們必須要懂得。「攝受」要用現代的話,講得最淺顯的,人際關係。人際交往,如何得到別人對我的信任,這叫攝受,這是最簡單的講法。人際裡頭最密切的關係,夫妻,夫妻要是彼此不信任,這個家庭就會破碎。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他不懂得攝受的道理,不懂得攝受的方法。佛教給我們「四攝法」,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如果我們學會了,用在夫妻上,這一對夫妻百年好合,家庭美滿,佛法學了真有用處。
四攝法,頭一條是「布施」。布施,在人與人交往當中我常常講;因為講布施,這個概念很籠統,大家不清楚。四攝法裡頭的布施應該怎麼講?多請客,多送禮。太太常常請先生,先生常常請太太;太太請先生在家裡,先生請太太到外面館子裡去。要懂得常常請客,要常常送禮物,夫妻才會好合。第二是「愛語」,愛語是什麼?言語決定是關心對方,真誠的關心對方,這叫愛語。第三是「利行」,自己所做一切的事,給對方都有利益,決定是利益對方,決定不會損害對方。第四是「同事」。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你懂得這個道理,你的家庭怎麼會不美滿,怎麼會不幸福?
尤其是重要的,夫妻一生當中,永遠要想念著對方的好處。不要常常想對方的過失,想對方過失就不能夠團聚了;不要記住對方的過失,專記對方的好處,你一生相愛。為什麼沒有結婚之前看不到對方過失?別人說這個女孩子怎麼不好,不相信,「你在挑撥離間」,只看到對方的好處,看不到對方過失。結婚之後麻煩來了,專看對方缺點,對方好處忘得乾乾淨淨,所以沒有多久就要離婚,家庭破碎。由此可知,幸福與不幸在一念之間。
佛這四攝法好!從家庭到國家,國與國的交往,族群與族群交往,我們今天講宗教與宗教交往,用四攝法,常常往來、多交往,因此許許多多的誤會化解了。誤會化解,衝突就沒有了。哪裡會有宗教戰爭?哪裡會有宗教問題?凡是族群的問題,宗教的問題,國家與國家的問題,都是不知道四攝法,都是彼此不相往來,彼此互相猜疑,愈猜愈訛。到最後爆發衝突、爆發戰爭,無辜的老百姓遭難。多少人在衝突當中犧牲了生命財產,統統是無謂的,都可以避免的。所以,四攝法非常重要!我們應當要學,應當要會用。你要會用,真的一生幸福,從家庭,到你的事業,到你的交友,無往而不利,這是佛陀真實智慧傳授給我們。所以,善財跟海雲比丘請教的這些問題,我們略略把這個大意給諸位介紹。後面是:
【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最後這一句話,要求海雲比丘教導他。底下一段「稱讚授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來,我們再來讀海雲比丘怎樣教導他,滿足他的這些問題。他所提出來這些問題,海雲菩薩怎樣教他,我們怎樣在這裡面學習,學以致用。一定要學到之後改善我們的生活,改善我們的學習,改善我們與一切眾生相處的關係,我們就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了。今天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