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九)  (第四集)  2001/2/22  香港九龍  檔名:12-037-0004

  請掀開講義第一面,倒數第三行看起:

  【云何能捨凡夫家,生於如來家。】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這是善財童子參訪海雲比丘所提出來的問題,向海雲比丘請教總共十個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昨天跟諸位講過,可是意思還沒有能講盡。當然,這個意思講盡是很難的,大意總得要清楚。『凡夫家』,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過出家,家有四種,有四種家:有田宅之家、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所以「捨凡夫家」,應該要懂得是捨這四種家。如果單單指出我們世俗的家,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最重要的是「生死之家」,這個意思很深很廣。

  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包括等覺菩薩在內,等覺菩薩也叫眾生。「眾生」兩個字的含義是說「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它這個定義裡頭非常非常之廣。我們人,人是動物,動物確確實實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不是一個單純的。以我們肉體來說,是由許許多多細胞組成,這是物質的身體。除了物質之外,還有精神。所以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叫色、受、想、行、識這五大類。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心跟心理的作用。在色裡面,佛又給它分類,分做四類,叫「四大」;地、水、火、風叫四大,「四大」這四個名詞是形容、是比喻。

  我們現在人、現代的科學都知道,物體是由許許多多原子、電子、粒子組成的。佛在經上講的,可能現在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到。佛家用的名詞不一樣,他用分析的方法。首先講「牛毛塵」,牛的毛比較粗,那個毛的尖端上可以有一粒塵土很平穩的擺在上面它不會掉下來,可見得這一粒微塵是很細很細的。這個塵再把它分,分成七分。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就細了。羊毛塵再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了。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這個很微細的物質,它在水裡面可以自由往來沒有障礙。我們知道水有密度,它在這密度裡穿來穿去不受障礙,叫「水塵」。

  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它還是有空隙,密度雖然大,它依舊有空隙;這一粒塵在它空隙裡走來走去沒障礙,形容它小,這是我們肉眼都看不見,沒有法子觀察,現在用顯微鏡可以看到,確確實實是這個現象。金塵再分七分之一,稱之為「微塵」。佛說「微塵」天眼才能看到,可能我們今天用科學儀器都沒有辦法觀測到。微塵還可以分。微塵再分,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極微之微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叫「鄰虛塵」,它跟虛空做鄰居。佛在經上用這種分析的方法,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極微之微聚集而成的,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合相」。所有物質分析到最後,現在科學家叫做「基本粒子」,那就不能再分了,基本粒子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極微之微」;如果它還能分,就不是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這些科學的儀器,他把物質現象看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告訴我們物質的現象是由極微之微聚集而形成的;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是由基本粒子組成電子,電子組成核子,核子再組成分子,實際上跟佛講的比喻沒有兩樣。為什麼一切我們看的現象不一樣?現在人講,它是基本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使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無量無邊。

  佛告訴我們,基本的粒子,在佛家講「極微之微」,這麼小的一個物體,它有四個現象,叫「四大」。第一個現象,確確實實它是物質,雖然很小,它確實是物質,物質用「地」來做代表,地代表它是個物質。這一個小物體它有溫度,溫度我們就稱為「火大」。它有濕度,濕度就稱為「水大」。現在外國人不講火、不講水,他講陰電、陽電;「陰電」就是經裡面講的「水大」,「陽電」就是經裡頭講的「火大」。還有一個現象叫「風大」,風是什麼?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風動」。這就說明基本的物質有這四個現象,稱之為「地、水、火、風」,我們要懂得,這是今天講的物理現象,佛經上在幾千年當中就講得很清楚。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的物質,都是這個極微之微組成的,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合相」。

  你懂得一合相,你才真正體會得佛法裡面講平等的道理,真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決定沒有差別。萬法平等,沒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全是基本粒子組成的,我們凡夫不知道。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結構不一樣,物質完全相同。因為它排列方程式不一樣,我們凡夫看到金鋼鑽:「這是寶石,非常名貴!」看到一塊石頭:「一文不值!」其實,金鋼鑽跟石頭都是極微之微組成的,它的價值完全平等,毫無差別,排列不一樣而已!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在一切境界裡面生起虛妄的分別執著,這個錯了!

  我們明瞭這個道理,就能夠體會得到佛為什麼在天堂裡面沒有樂受、在地獄裡面沒有苦受。苦樂是從妄想分別裡面變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哪來的苦樂?諸位要曉得,天堂跟地獄是一法界。但是我們凡夫感受當中,那是決定不同的差別法界,為什麼?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才把一法界變成差別的法界,所謂十法界、無量無邊法界。如果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是一法界,也叫一法身。大乘經裡面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個道理很深很深,諸位如果能體會到,受用無窮!這樣你才能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是有佛菩薩那種的享受,這個受才是真樂。世間的樂是假的,世間樂是苦樂之樂,它的樂有對面;佛菩薩的樂沒有對面,這是絕對的,它不是苦樂之樂。我們淨土宗常講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極樂」也不是苦樂之樂。如果是苦樂之樂,是相對的樂,是十法界、是六道裡頭的東西;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相對的,沒有相對的才叫真樂。這個理很深、很廣,我們說到此地就可以了。

  第一句,「怎麼樣能夠捨凡夫家,生於如來家?」如來家在哪裡?《華嚴經》上講,盡虛空遍法界是如來家。同學們我想常常聽到佛家有兩句話,一般法師做佛事當中,疏文一開端都念這兩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們想想,這是不是如來家?如來家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沒有一法不清淨,那是如來家。我們要懂得怎樣才能夠契入如來境界,就是「生如來家」。這是補充這幾句,再看底下這一句,第二句:

  【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慧海。】

  生死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幻相不是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沒有生死。跟你講真話,沒有生死;騙騙你,說有生死。凡夫對於這一切境界相看錯了,沒有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在我們面前,真相就在我們本身,我們一天到晚習而不察。生滅現象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對於一切現象一種錯誤的觀察。現代的科學家,我們也不能不佩服他,他所發現的、所說出來的,逐漸逐漸跟佛經裡面講的接近。現代科學家認為這個世間沒有物質,物質是什麼?物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個講法跟大乘經教裡頭非常接近。所以我們讀了大乘之後,曉得世間有沒有物質存在?沒有。就是佛講到「極微之微」,這個說法不是究竟說,這個說法叫方便說;究竟說,這個極微之微都不存在。那是什麼現象?真的是波動的現象。什麼波?我們今天講,叫「思想波」;這大家好懂,其實比這個還要微細。再微細的說,「心波」;這個「心」絕對不是心臟,心臟是個物質,「心」很難講、很難懂。所以禪宗裡面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要是能把心認識、明白了,一切法就圓滿。為什麼?大乘經上常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能生、是能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所生、是所變。可是佛法不是哲學,哲學能所是對立的,能不是所,所不是能;佛法裡面講能所是一不是二,它不是對立的,它是圓融的,這就難懂了。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他說得很好,對於佛法他真的有認識。佛告訴我們一切萬物的現象,《中觀論》上講了八個「不」,所有一切萬物「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佛用這八個「不」形容事實真相。這八個「不」,實際上關鍵就是前面兩個字,不生。不生哪來的滅?當然就不滅。為什麼說一切法不生?這個話我們很難懂,如果懂得波動的現象,從這裡面細心去體會,它是波動現象。所以《金剛經》最後的結論,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講得明白。

  「一切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法?就是我們凡夫認為有生有滅的,叫做「有為法」。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這是有為法。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謂是一個念頭滅了,下一個念頭又生了,這個心是生滅法;這個心,跟諸位說,這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生不滅,這是妄心。其實,妄心也是不生不滅,這個我們就難懂了。肉身、物質也是不生不滅,純粹是個波動現象。唯識經論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那個三細相,「無明業相」,無明業相就是個動相,它起了波動,波動裡面就生分別,佛家名詞叫做「見分」,我們今天講心理現象,頭一個有心理現象,從心理現象再變成物質現象,變成「相分」;精神跟物質是這麼來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它這個現象存在多久?佛在經上用閃電做比喻,說明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我們為什麼看到這個現象好像是很真的?很真實擺在我們面前?這是相續相不是真相,我們看到的是相續相。相續相完全看緣,它存在的時間長短關鍵在緣。

  這個說法如果諸位還是不好懂,我們再用一個淺顯的比喻來說明。現在科技進步,都用電視。在電視之前,我在年輕的時候也很喜歡攝影,我玩過八厘米的攝影機,那是一般家庭裡面用的小型的電影,那是用膠卷照出來的,一秒鐘鏡頭開合二十四次。所以我們平常看電影,電影的畫面一秒鐘二十四次開關。一個開關就像一個生死一樣,鏡頭一打開,生了,影像就現,關了,滅了,再下面一個鏡頭又開了;一秒鐘二十四次生滅就把我們騙了,我們看電影就像是真的一樣了。一秒鐘二十四個生滅。

  佛在《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他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這是一彈指的時間。我們彈得很快,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我就是用這個算法,一秒鐘彈四次,一彈指六十個剎那,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如果照這個算起來,照我們彈四次來算,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當中兩個十萬八千的生滅,我們怎麼能把它看出來這是假的?佛跟我們講我們現在的現象,所以《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那個「電」是形容、是比喻,我們很不容易體會,讀《仁王經》的時候稍稍有一點體會。佛這個說法,到以後咱們大乘經讀多了,才知道《仁王經》上也是方便說,還不是真實說。真實說的速度比這個還快,不知道要快多少倍!

  我們怎麼能覺察宇宙人生真相?佛菩薩怎麼知道的?佛菩薩在甚深禪定當中觀察到了。所以心一定要靜,愈靜極其微弱的波動他都能覺察到。我們的心太粗太粗了,粗心大意,沒有辦法覺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真正的波動現象,就是心理現象跟物質現象的產生,這發生,什麼人才能夠見到?大經上講,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是不動地,這個時候無明現象在他眼前,他觀察得就很清楚。今天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在探討宇宙的來源、生命的起源,大乘經上早就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去探討、去研究,能不能得到?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心太粗了。現在我們的粗心也還不錯,粗心發明了精密的儀器,儀器比我們的心細,可是這些儀器能不能探到這個祕密,宇宙生命的祕密?恐怕還是很難;再精密的儀器,比不上八地菩薩的甚深禪定。所以佛不需要藉任何儀器修定,修定是佛家的正行。

  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個就是說,你要觀察到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了解真相這個人就叫成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者、智者」,他智慧現前了,他覺悟、明白了,明白個什麼?明白宇宙人生真相,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佛菩薩不是神,神也未必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神」是怎麼回事情?現在科學家也知道了,他們講「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現在科學家說,確實宇宙之間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間維次,現在還沒有辦法。理論上有,他們是用加速度,這個速度加了超過光速,就能看到過去未來。換句話說,突破一部分的時空界限,不能夠完全突破。空間維次,在理論上講,是無限的。今天科學家確確實實證實有十一種不同的空間維次,我們人是生在三度空間。愛因斯坦跟我們講到四度空間、五度空間,這是理論上講,我們沒有法子接觸到。所以科學家不能說是不聰明,很可惜,他沒學佛,他用佛法的功夫,可以把他的境界提升很多倍的層次。

  這是說生死,確確實實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生死。把生死的現象認識清楚,然後我們對於生死絲毫沒有恐怖。生死現象像什麼?我們講得粗一點的比喻,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脫衣服、穿衣服一樣,這個身體時間用久了,不再好使用了,換一個。這是真的。這個現象,就是古老婆羅門教裡面講的輪迴的現象。諸位要曉得,「六道輪迴」不是佛教講的,是婆羅門教講的。婆羅門教的歷史,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但是今天世界一般宗教家、歷史學家承認他們有八千五百年,比我們佛教長;佛教只有三千年,現在外國人講二千五百多年,他比我們的歷史長。在新加坡現在稱為「興都教」,我們中國人稱作「印度教」,就是「婆羅門教」。六道輪迴現象是他們說的,他們見到了。用什麼方法見到?禪定。他在靜坐,心到相當寂靜的程度,把空間維次突破了,所以他見到餓鬼道,見到地獄道,見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然後他就不能再突破了。他們說六道的現象,但是不知道六道怎麼來的,所謂「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生在印度,不出生在中國?有道理!中國在那個時代,一些學者確實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層次,但是印度一些宗教家他們達到了,他們能夠找到無想天。所以印度教講到最高的境界,講到「冥諦」,冥諦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之後,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也就是說,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一部分的經論,現代科學還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境界,還沒有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之後,一個人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斷了,自然就沒有了。人離了妄想分別執著,天下太平,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個世界就是天堂。為什麼我們今天舉世動亂不安,人民過這麼痛苦的生活?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每一個人自以為是,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末後一句『入佛智慧海』,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從哪裡生的?智慧從定生的。諸位一定要知道,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決定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今天讀書,要讀多少書、要求學,你所得來的,佛法裡面講聰明智慧,你這個是「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佛講的。佛講的真智慧跟世間聰明智慧完全不相同,佛家講「真實智慧」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學來的。

  要怎樣才能得這個智慧?要用禪定的功夫;你智慧的大小,就看你定功的淺深。把生命緣起觀察清楚了,這是真正深智慧,佛家講的八地菩薩的定功、八地菩薩的智慧,他能夠見到,這個現象他見到。雖見到,還不透徹。透徹,那還要再往前精進,九地、十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覺,再到最後十二地,那才是你全部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佛在經上有個比喻,他講十一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的觀察,佛有個比喻叫「隔羅望月」,晚上我們看到月亮,他還隔一層羅紗,羅紗是很薄的絲織品,還隔一層羅看月亮,當然也看得不錯了,還隔著一層,等覺菩薩。這一層羅紗拿掉,你就完全沒有障礙,那是佛眼所見的。我們今天用這個層次,就是十二個層次所見的,佛是第十二級,第十一級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看這個事實真相還「隔羅望月」。

  由此可知,佛法修行真正的功夫是什麼?戒定慧三學。無論在家、出家,你要知道,如果你在這上疏忽了,你這一生充其量成個佛學家,於生死邊事毫不相干!那你就錯了。必須要依戒得定,因定開慧,那個「慧」是真智慧。什麼叫戒?戒定慧三學,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所教的,不但他說法、教學,而且落實在他自己生活當中,他的一生生活就是戒定慧的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戒學」,總的來說,就是方法,我們必須要遵守它的方法。這是什麼方法?是得定的方法;你要不依這個方法,你決定不能得定。定得到之後,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是體,慧是用;慧是體,定是用,定慧可以互為體用,才能把你的層次不斷向上提升,互為體用,相輔相成。所以我們離開戒學,你怎麼能得定?戒學是方法,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方法,無量法門,無量種不同的方法。諸位要知道,方法再多,它的目標、它的方向是一個,就是「禪定」。

  我今天講禪定,恐怕諸位又會把意思錯解了,你就會想到禪宗,你把這個意思錯解了。這個「禪定」是廣義的,所有的佛法統統是禪定。我們在前面講的那一章,吉祥雲比丘給善財童子開示的那一段經文,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方法,這「二十一」不是數字,二十一是表大圓滿,代表圓滿的,一個都不漏,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念佛法門,這個體現出《華嚴經》的教義「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們講念佛,佛法所有法門全是念佛法門;禪宗講參禪,佛所說的所有法門都是參禪的法門,念佛也是參禪;無量法門,任何一門都圓圓滿滿含攝一切法門。所以,它那個「一」,不是獨一、不是專一,是任一,任何一門都可以代表所有一切法門,所以佛在金剛般若會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要說「我這個法門高,那個法門不如我」,這是邪師說法,這不是正法。我們學佛,這些基本的常識如果都不曉得,你怎麼能入佛門?

  佛法不但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門平等,我們要問: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宗教多了,跟我們大乘法平不平等?你一定搖頭:不平等。告訴你,那不是佛法,佛法是平等法,無有一法不平等。也許同修曾經聽說過,但是意思你會不過來,佛家有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句話怎麼講法?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體會過?無有一法不平等,無有一法不含攝一切法。佛經裡頭還有一個比喻更有味道。佛說一微塵,一粒很細的塵土,「一微塵容納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在一微塵裡頭,一切微塵無不如是,這才是真正的覺悟了。

  所以,如果有高下,那就像禪宗《壇經》裡面印宗問六祖的話,他們兩個人初見面,這是在廣州南華寺,那個「風動、幡動」的故事就在這個地方,距離我們很近。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特別向他請教:「五祖在黃梅對於禪定、解脫是怎樣講解的?」惠能大師的答覆,答覆得很妙,他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們想想這個問答,佛法是不二法,這到底講的是什麼回事情?在一切境緣之中,「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一切境緣中」,這是佛經裡頭術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你才有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佛法了,念頭才一動就二法了。一動,迷了;不動,不動就是禪定。由此可知,禪定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禪定。禪定是自己的真心,禪定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講這個,心一動就迷了,心一動就錯了。

  我們要問:人在這個境界裡頭還有作用嗎?有;一樣穿衣吃飯,一樣跟你討論是非,表演得跟凡夫完全沒有兩樣。這又是怎麼回事情?《壇經》裡面六祖跟永嘉大師的對話顯示出來了。永嘉離了妄想分別執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入佛境界。六祖問他一句:「你還有分別嗎?」他答覆:「分別亦非意。」六祖點點頭:「汝如是,我亦如是。」那就是什麼?那是示現在人間。如果人家問你:「這是什麼?」如果你一句話都不說,你這個人不是白痴嗎?一定是說:「這是毛巾,白色的毛巾。」你們大家都懂。你們心目當中分別執著這是白色的毛巾;我說「白色毛巾」是因為你們分別、你們執著,我隨你們說,我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這叫「分別亦非意」,高就高在這裡。你有分別、有執著,你有煩惱,你有生死,你有六道輪迴。他隨順我們眾生,他沒有生死輪迴,他什麼都沒有。他用真心,我們用妄心,真心跟妄心可以在一起生活,可以圓融。所以,佛跟我們在一起,他住他的一真法界,我們住我們的六道輪迴,他在這裡面幫助我們,時時刻刻用言語、用動作、用暗示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這叫做「普度眾生」。

  我們也曉得什麼叫禪定,《壇經》裡面講「禪定」的定義,「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這兩句話是從《金剛經》裡面變現出來的。六祖是在《金剛經》裡面開悟的。他這兩個說法,「外不著相叫做禪」,《金剛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是「內不動心」,這叫禪定。所以禪定不是盤腿面壁,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這就是禪。我們現在的話說,不受外境的誘惑,眼不被色誘惑,耳不被聲誘惑,舌不被味誘惑,六根不被外面六塵誘惑,這叫禪。心裡面不生是非人我,不起貪瞋痴慢,那叫做定。然後你就曉得功夫在哪裡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歷事鍊心。我們現在讀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歷事鍊心,外面境界絕不迴避。迴避怎麼能成功?找個深山躲起來修行是很清淨,一入都市心馬上動了,就完了。所以要曉得,修行是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自己修行用功的處所,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定要懂得在境界裡頭怎樣用功,怎樣修戒定慧,過戒定慧的生活。

  戒定慧的生活比我們現前的生活快樂多了。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從一個例子細細的去體會。現在一般家庭娛樂大概都少不了電視,老老少少都喜歡看電視。菩薩看不看電視?菩薩也看電視,你們笑他也笑,你們哭他也哭,菩薩的受用跟我們凡夫的受用完全不相同。為什麼?菩薩的表現是和光同塵,那就是「分別亦非意」;他好像也有分別、也有執著,決定沒有心意識。沒有心意識是什麼?戒定慧。那個分別執著是他度化眾生的手段,他的方法,實實在在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也沒有妄想,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一樣跟我們在一起看電視,我們看電視是生煩惱,看到歡喜就大笑,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統統是煩惱;我們看生煩惱,他看生智慧,增長戒定慧。同樣看一個電視的畫面,他看了生戒定慧,我們看了生煩惱,動七情五欲,怎麼會一樣?一個例子,日常生活當中,無有一法不如是。

  宗門的祖師大德常常問學生,我們在語錄裡頭看到,祖師看了說:「你會麼?」這個話的味道很深,你會不會!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之處,你會嗎?會,全是戒定慧;不會,全是煩惱。不會,落在貪瞋痴慢裡頭,貪圖物質享受,你起貪心。講得最粗、講得最淺,貪心變餓鬼,所以世間人常講人死了就作鬼去了。實在講,這個話講不通,人死了之後,他前面有六條路,你怎麼可以斷定他去作鬼?擺在面前有天道、有人道、有修羅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你怎麼說他作鬼?很多人都是這麼說,我們細細想想也不無道理。為什麼?哪個人沒有貪心?貪心特別重,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心是餓鬼道,他天天在造鬼的因,他死了以後當然就去作鬼了。

  昨天我到中文大學去訪問,我看到中文大學裡面很多建築物都是用人名命名的,我看了很感嘆!為什麼?這些人是做了好事,建了這麼多大樓捐贈給學校;他脫不了六道輪迴,私心還很重,還是執著他的名聞利養。為什麼不換個名字叫忠孝樓、仁愛樓、信義樓?沒有自己私人的名聞利養,用這個名稱提醒一般大眾要學忠、要學孝、要學仁、要學義,他的功德超過現在萬萬倍都不止!用自己名字命名,還是餓鬼道,難!沒有智慧怎麼行?做再多的好事,沒有把「我」忘掉;「我」忘不掉,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執破了,輪迴就沒有了;法執破了,十法界就沒有了;妄想斷盡了,一真法界也沒有了,真正大圓滿的成就,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守自己的清淨心,決不能有絲毫的污染。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後面才是大慈悲心,你才能成就。

  人生,實在講太短暫了。縱然活到一百歲,活到一百歲的人畢竟是少數,也是剎那間事。我們自己如果多做一些反省、觀察,回想自己小的時候、讀書的時候,就像在昨天一樣,我們多少親人、多少同學、多少朋友已經過世了,你能常常作如是觀,才曉得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現象,「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都是假的。什麼是真的?戒定慧是真的,明心見性是真的,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假的要把它捨掉,真的要好好的去修學。我們這個身是假的,我們居住的環境是假的,佛家常講「借假修真」,很多人知道佛這個說法,也很認真修學,為什麼學了很多年,甚至於學了一輩子,都沒有學成就?道理在哪裡?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道理、方法、境界,他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他的修學就是一般講的「盲修瞎練」,盲修瞎練怎麼能有成就?他學錯了!

  要怎樣才能真有成就?這個事情很難。我現在在新加坡教學,我有一個短期的培訓班訓練出家法師講經,我們這一屆在家居士有四位。我告訴同學們,第一個關口,最難突破的是自私自利,如果不把自私自利放下,完全捨棄,你就沒有辦法提升自己境界。頭一個關口!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多麼重!現在社會五欲六塵的誘惑太多了,如何能夠禁得起誘惑,把持住自己,你才能成就;如果禁不起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沒有不墮落的。即使你把講經的方法學會了,依舊造業;換句話說,自私自利是輪迴心,用輪迴心修學佛法,弘法利生還是墮輪迴,決定不能夠超越輪迴。輪迴尚且不能超越,「生死海」就不能談了。要想『度生死海』,頭一關就是要超越六道輪迴;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頭一個條件要放棄自私自利。

  我們在《金剛經》上細細去觀察,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四相都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小乘須陀洹果在佛法是小學一年級,算是入門。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永遠入不了門,也就是佛教小學一年級進不去。我們不是這一生學佛,經典上佛告訴我們,我們的修學已經經歷無量劫,哪裡是這一生?無量劫的修學,為什麼會落到今天這個樣子?生生世世的修學,沒有把「我」放下,也就是說沒有把自私自利放下,因此生生世世的修學,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不起作用!

  諸位同修可以說大家的善根都非常深厚,過去生中修得很久、修得很多了,善根深厚。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那就看這一生你能不能突破這個瓶頸:我再不把自私自利放在心上,要把這個放下!我們生生世世修行,虧就吃在這個地方,這一生再不肯放下,跟過去一樣,還要搞輪迴,念佛也不能往生。諸位要曉得,念佛往生的人他放下了,他不放下不能往生。我們看到許多念佛人,平常他是放不下,臨終那個時候放下了,行!臨終那一念放下,他一念就能成功,他就能往生;臨終時候放不下,那就沒有法子,又搞輪迴去了。你們聽了我這個話,千萬不要抱一個僥倖心理:「不要緊,現在可以不要放下,等我臨死的時候才放下。」你有沒有把握臨命終時你的頭腦很清楚,到那個時候可以放下?如果在臨命終時不省人事,那不就完了!臨命終時能往生,最重要的條件,頭腦清楚,一絲毫不迷惑。我們有沒有這個把握?如果沒有這個把握,那就早幹!現在就幹!不等到臨終,現在就幹。

  果然一切放下了,我再跟諸位同修透個消息,隨時可以往生。為什麼?你沒有障礙了,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一般人想去去不了,他沒放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煩惱習氣太重,因此他去不了。所以,身心世界萬緣放下,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絕不妨礙。但是,功夫到這個層次,他在這個世間想多住幾年,決不是他想,他想他還有貪,他捨不得這個世間,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他有能力往生還不往生,還多住幾年,為什麼?多幫助幾個人,多帶幾個人往生,這是正確的,不是為自己住世,是為眾生。眾生之中他清楚,哪些眾生有緣、哪些眾生沒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沒有緣」?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不能夠依教奉行,這是無緣。這些世間眾生當中,還有很多人能信、能願、能行,這不能捨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要幫助這些人。這個世間還有很多這些人,那就決定不能走,要幫助他。所以化緣盡了,自然就走了。什麼叫「化緣盡」?譬如說跟我有緣的都得度了,還有一些跟我沒有緣的,我沒有辦法,幫不上忙,這個時候我可以走了,走得很自在,走得很自然。

  「入佛智慧海」,佛的智慧海,廣義的說,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佛智慧海。往上去,一層比一層深入,善財童子的目標是究竟圓滿的佛智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