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要節錄 (第十八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1-003-0018
卷下第一條:
【一、華嚴經云: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能令三寶不斷。】
威儀,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規範,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遵守的禮節,屬於這一類的,這一部分也非常重要。一開端,大師引用《華嚴經》上一句話說:『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能令三寶不斷』,這就是說明威儀的重要性。「三寶」就是佛教育,佛陀教育要能夠在世間盛行而不衰不滅,禮節就非常重要。「威儀」是禮節,「教法」是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方法是不一定的,禮節是因時因地而不同。我們在美國就要遵守美國的法律,要遵守美國人的風俗習慣,佛教育在美國才能推動。每個國家民族的歷史與地理環境不一樣,因此他的意識形態不相同,也就是說他對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都不相同。
在從前,教學比較單純。出家住在一個寺院,有很多人一生就住這個寺院,附近的道場都沒去過,真正做到「雞犬相聞,不相往來」,所以他一生活動的空間很小,他這個教學很單純,自利利他都有很好的成果。現在隨著交通、科技、資訊的發達,我們決定沒有辦法走從前保守的道路,所以今天一定是個開放的,我們不到人家那裡去,人家會到我們這兒來,接觸非常廣,非常頻繁。因此對於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要了解。對待哪些人,我們曉得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我們要用什麼方法接引他,這些都不是定法。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法是因時、因人、因地、因事,可以變通的。原理原則不變,方法、手段是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變更的,這個一定要曉得。所以佛法的弘揚不是一個死呆板的方法,是活活潑潑的,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多看看「威儀」這個部分,這裡面有許多還是說的基本原則,有些事相上的,那是那個時代的,我們要認識清楚。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的人,所舉的一些事例多半是五、六百年前的,有些現在還適用,有些現在不適用。但是我們要體會它精神之所在、用意之所在,我們要遵守他的精神,遵守他的善意,然後在今天我們應當怎樣做法。第二條就是通權達變的原則:
【二、末法人情,多諸懈怠,聞繁則厭。由是刪繁取要,以便讀學。】
『末法人情,多諸懈怠,聞繁則厭』,確實如此,我們這個時代不願意麻煩,不願意囉嗦。無論是看,無論是聽,在這個時代裡面,大家要明瞭,將來弘法講經,講一部經,沒人聽,誰聽你囉嗦!你說,我一部經要講一個月,要講幾個月,要講幾年,「算了,你到別的地方去講,我這裡不要你」。現在人需要的是什麼?三天這個課程就圓滿了,他很喜歡。最好是兩、三個小時這個課程就講完,最受歡迎,現在是這個時代。
應付這個時代的根機,祖師就教給我們原則:『由是刪繁取要,以便讀學。』東西愈簡單愈好。我過去有一個想法,把一百本大藏經濃縮成一本,在這個時代就最受歡迎了。如何濃縮?「刪繁取要」,一部經裡面用這個方法節錄幾條。編輯的方法,像回教的《古蘭經》、基督教的《聖經》,這個編法就很好。它裡面分很多篇,我們一部經就是一篇,一篇裡面分多少節,分章、分節,我們把「品」就變成「章」,裡面節錄成一條一條的,用這個方法來編。這一品經很長的,我們用這個方法,很短的根本就不必要。篇底下就是一段一段的。一部經裡面,節錄十段、八段就夠了。這樣就能把一部《大藏經》濃縮成一冊,這很適合二十一世紀讀學,大家喜歡讀,大家就願意學。要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常勸你們要做這個工作。
你說,「我不會選」。要什麼人才會選!專家、學者選來的時候,你們不用,選得太深了。應當什麼樣的人去選?在理想當中,最好是高中程度的人去選。為什麼?他選的大家都看得懂,他看不懂的,他就不選了。我們是要普及,不是要去給專家研究的。專家研究的,有大藏經原文在。如何能普及到民間?普及到民間最好的標準是初中的標準。初中的學生能看得懂,你這個工作就做成功了,佛法才能普遍到一切眾生之類。所以太深的東西不要選,太長的東西不要選,不適合實際生活的不要選,句句都用得上,句句對我們現前都有利益,選這些東西。
一部經一部經去做,這完全是為了利他,利他當然也自利,為什麼?你每天在讀,每天在選,這是不知不覺接受經教的薰陶。每天做,一天都不間斷,做上五年、十年,你的修養在不知不覺當中提升了,這是自利。選擇的這些東西,能利益一切眾生。選出來這些東西,再翻成外國文字流通,非常方便。翻一部經,很不容易,翻錯了是要背因果的。我在經裡翻這一句,這一句我明瞭,我沒有錯解義,這個翻得不會錯。一部經翻個兩、三句,不會錯的。你翻一段、兩段都可能有錯誤,句子不會錯誤。我不懂的不翻。用這個方法在底下一個世紀推行佛教育。
年輕的學佛同修,要從我們本身做起,我們要認清佛陀教育,從本身擺脫宗教的色彩,純粹來推行佛教育,才能利益一切眾生。如果佛教是宗教,其他任何宗教跟你牴觸,他不接受你的。我們曉得今天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很多,至少佔全世界人口的一半,換句話說,佛教怎麼樣推行,地球上一半的人他不接受,這就不是佛的意思。佛教如果從教學的角度來推廣,任何一個宗教徒他不敢講「我不要受教育」,他不敢講這句話,他要接受教育。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你要不要接受?而且佛教是究竟圓滿智慧的教育,你要不要智慧?沒有智慧,你就愚痴,我相信任何一個宗教徒也不願意做一個愚痴的人。
佛教本來是教育,不是宗教,這個我們可以跟他講清楚的,而且是有根據的,不是我們現在故意變通的。從稱呼上,我們稱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己稱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只有教育裡才有師生關係,宗教裡沒有這個稱呼。基督教、天主教,沒有稱上帝為老師的。這就非常明顯的說明,佛教跟宗教不一樣,本質上就不相同。但是現在佛教搞成宗教的形式,變成了宗教。它本來是教育,從教育變成了宗教,這是很不幸的,這是大錯特錯。我們今天要把它帶回來,這是我們的責任、使命。孔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正名的工作很重要。我那個時候一出家,在台灣就向中國佛教會建議做正名的工作。就是現在很多人一看到「佛教」這個名稱,就認為是宗教。本來中國人喜歡簡單的,現在簡單的名詞,人家產生誤會,最好就加兩個字,「佛陀教育」。佛教會確實拿到我這個建議,也滿認真開了一次會議,對我這個構想他們都很讚歎,但是沒有推行,以後就不了了之。
我們自己在台北成立一個基金會,就用「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基金會是向教育部立案的。宗教是歸內政部的,我們是在教育部立案,所以在台灣,我們的系統跟佛教不是一個系統。我們是第一個在教育部立案,以後跟進的有不少,好像聖嚴法師有個基金會,曉雲法師,還很多,我以後知道有很多都在教育部立案了,這也是我們帶頭。我們最初到教育部立案的時候,教育部接受我們這個文件之後,不曉得怎麼辦好,因為過去沒有這個例子,無例可援。他說,「你們佛教,這宗教的,怎麼跑到教育部來?」而且那時候,收發室分文分錯了,分到「高等教育司」。本來這個東西應該是「社會教育司」,屬於社教的,他分到高教司。第五天,我到教育部去問他們有沒有收到。我們當然第一個去問社教司,這是社教司的事情,社教司沒收到。送了四、五天怎麼沒收到?就到收發室去查,他分到高教司去了。我心裡一想,大概是佛菩薩幫忙,如果承認我們佛教是高等教育,這個好,這很難得。
我又跑到高教司去,主辦這個文教基金會的科長來接見我,他說文件在他那裡,他收到了。他說他不知道怎麼個辦法,沒有例子,佛教從來沒有跟教育部打過交道,尤其是高教司,他就很為難的樣子。我就跟他講:是不是要我見見部長,跟部長談一談?他說:這樣好了,我明天就把這個事情給你報上去。他報上去之後,教育部有一個審查的單位,要經過審查。審查完畢之後,呈到部長那裡批准,這才能定案。我說:好,如果有問題的話,你就告訴我,我就找部長。大概是第二天,他就送到審查會審查,兩個星期,部長就批准了。他打電話通知簡豐文,叫簡豐文轉告我,他說:「我們教育部成立基金會,兩個星期批准的,從教育部成立以來,到今天,幾十年,第一次。基金會的成立,從審查到批准,一般最少是半年,有的時候要拖到一年。」這是非常的歡喜,非常難得,兩個星期,我們這個會成立了。
在申請時還有一個插曲,我們最初在基金會這個道場,簡豐文捐助這個道場,我們的名稱是「華藏講堂」,招牌是李老師寫的,所以我們在教育部也是以「華藏講堂」的名義申請。結果他說這個不行,這個名稱是宗教,我們沒有法子接受。我說:你們接受成立這些財團法人,那是哪些機構?他說:我們這邊一般都是以文教基金會的名稱來申請的。我們就在教育部把「華藏講堂」劃掉,我就寫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給他看,「這個名稱行不行?」「好,這個名稱非常好」。他說:章程裡面還有一些不太妥當的地方,恐怕審查的時候會有意見。我說:你替我改,改了我簽字。當場就改。因為我拿回去再開會,又要耽誤好多天,所以當場就改。就在教育部,不到兩個小時,我的事情就辦完了。所以,兩星期就批准了。名稱是在教育部的辦公室裡換的,換成這個名稱,「佛陀教育基金會」是這麼成立的。我們做這個工作的確是一帆風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以後在法院立案,正式成為財團法人,所有財產是屬於公家的。如果我們這個財團法人將來不辦了,這個財產是屬於國家的,不屬於任何一個人。這是在法院裡面公證,大概是不到兩個月,我們的手續全部完成。所以推向佛陀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樁大事情。
「威儀」要學習,要多讀,可以跟《五種遺規》合起來看。這裡面最重要的,讀了之後要反省、檢點,哪些是我們應當做而沒有做到的。我們在現在這個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當中,去研究應該怎樣去做,才能符合經典的精神,符合經典對我們的期望,這樣就對了。最好能有時間在一起研究討論,研究討論不必多,一個星期有一次就很好,就非常難得。能有兩、三個小時專門做行持上的檢討,在生活行為上,一個星期有一次的檢討會,能夠發現自己的習氣、毛病。習氣毛病自己不容易發現,這個一定要求同參道友的幫助,檢討會中可以提出來。佛規定我們這個生活檢討會一年只有一次,那是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人的心地忠厚純正,都認真修道,一年一次可以了。這個一年一次的生活檢討會,就是夏安居圓滿最後的三天,佛家叫「自恣法會」,它的性質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生活檢討會。我們現在不要用這些名詞,因為這個名詞很多人都不懂,也不曉得是幹什麼,就用現在大家一般習慣上都知道的這種名稱,「生活檢討會」就好了。
我們現在業障、習氣很重,一個星期一次的生活檢討是不能少的,你在德行、修養上才會真正有進步。這個我們也要開風氣之先,一般道場裡還沒有這個做法,我們要做一個好樣子給人家看看。每個星期固定在星期一或星期六,總是一週的開始或週末舉行。如果是一週的開始,就是檢討上一個星期的;如果訂在週末,就是檢討這個星期的。你們自己去訂時間,兩個小時到三個小時,生活檢討會。工作檢討會跟生活檢討會也可以合併舉行,每週的檢討會就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生活檢討會,一個是工作檢討會。
檢討得失如何改進,改過就是進步。不能發現過失,不能改過,談不到修行。佛法講「開悟」,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開悟,把過失改正過來就是修行。這些名詞不要搞得太玄,那不切實際,沒用處。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他知道自己的過失,我們凡夫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所以古德講,兩種人沒有過失,成佛沒有過失,他所有一切過失、習氣改得都沒得改了。等覺菩薩還有過失,他還有一品無明沒斷,還免不了有過失。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知道自己的過失,不斷在改進。另外一種人,凡夫沒有過失,凡夫怎麼沒有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沒有過失。
自己確實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所以在檢討會中求大家幫忙,自己一定要誠懇的接受,這才是修行人。不願意接受就不要參加檢討會,就不要住這個道場,你可以去那些沒有檢討會的道場住。我們這個道場有檢討會,你就不要在這兒住,這是一個好法子。所以要誠懇的接受大家的批評。生活檢討會是非常嚴肅的,跟從前自恣法會一樣,不能讓外面人聽,這要注意到。這是我們家裡的事情,關起門檢討的,外面人聽到,就不好意思了。所以這個過失,家裡人要關心,要幫助改進。對外面還要裝模作樣,做個好樣子給人看,這是講究威儀,教化眾生。所以佛的自恣法會是不讓別人看的。
從前李老師教學,因為他教學有打有罵的,所以他的教學不准人參觀。外面有人巡邏,如果有人靠近,就勸他遠離。不但不能看,聽都不能聽,因為這裡頭有打人、有罵人的。那麼大的人了,被打被罵,多難為情,是不是?同學大家曉得,沒有關係,外面人,「你今天怎麼被打了?」這多難為情,所以不可以給外人看的。我們的生活檢討會是內部的,不對外公開,不能讓人參觀。工作檢討會沒有關係。生活檢討會,因為對個人行持上有批評,這不能給外人知道的。
(註:第三條至第六十三條,音帶從缺)
【六十四、無諍貴賤,須順時價,不可減與,虧損彼利。不宜過與,浪費信施常住。】
這是平常採買的時候要注意的。特別是做小買賣的,利潤很薄,再討價還價的話,顯得我們的心很刻薄,這都不是好現象。自己要修福積德,怎樣修福積德?多讓別人佔一點便宜,要存這個厚道之心,存一個幫助人之心。但是『不宜過與』,「過與」就是你給他太多,那也不對。換句話說,應當是給他一個合理的利潤,不可以給他太多,太多是『浪費信施常住』。當然他這一份東西是對出家人講的。出家人的錢財是在家信徒供養的,你過分的話,浪費信徒的供養,這也是錯誤的。所以一定要給人家合理的利潤,這是在平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的。
【六十五、已先許買彼人物,後雖更有賤者,無得捨彼先貴,取後賤者,令先物主瞋恨,復非道人之心。】
這一段開示常為人疏忽,而招來怨結。買賣,跟賣主談好了,以後又發現另外一家更便宜,我們就毀前面的先約去買便宜的,佛教我們,這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先談好的這個人,懷恨在心,結怨結了。我們跟人家議價,我們有能力付,約定了就不要毀改,這很重要。一般買賣也是如此,無論買賣大小,守信不毀約,這也屬於持戒,能令眾生生歡喜心。
【六十六、慎無保任致愆負人。若保任彼之愆負,終成怨謗,乃自招殃累也。】
這一條就是現在所謂給人家擔保,做保證人,這要很小心謹慎。如果不是真正知道底細的,往往為擔保這個事情會受很多牽連,我們在社會上常常看到,所以這樁事情要特別小心謹慎。
【六十七、凡出入往來,當先白師。乃至大事,或遊方,或聽講,或入眾,或守山,或興緣事,皆當白師,不得自用。】
我們是團體生活,無論到哪裡去,只要離開道場,不論遠近,不論你做什麼事情,要交代一聲。這個道場有一個負責人,大家有事情出入的時候,都要告訴他。如果他不在的時候,出去的時間短,小事情,要向值班的櫃台交代一下。一問,才曉得人到哪裡去,這很重要。為什麼?你出去,大家不知道你到哪裡去,每個人都牽掛你,到處找你,這不好。所以都要向櫃台交代一聲,我什麼時候出去,辦什麼事情,什麼時候回來。到時候還沒來,我們就會警覺,就會注意這個事情,當然特別是出門安全的事情。
【六十九、《因果經》云,朋友有三要法:(1)見有失,輒相曉諫。(2)見好事,深生隨喜。(3)在苦厄,不相棄捨。】
『朋友有三要法』,這是道義,同參道友的道義就更深,這才是真正真實的同參。第一,『見有失,輒相曉諫』,最重要的是規過,看到你有過失要告訴你,看到你有過失不告訴你,這就不是真正的同參。可是我們想想,我們有過失,別人為什麼不告訴我們?多半是不肯接受。不肯接受別人的規勸,人家看到你的過失也不敢說你,你這個過失就永遠錯下去。所以古人要朋友,朋友是五倫之一。為什麼朋友那麼重要?朋友有規過勸善的義務。第二,『見好事,深生隨喜』。看到朋友、別人有好事情,不可以嫉妒。隨喜,不僅是見到心裡歡喜,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促成他,這叫隨喜。實在沒有力量幫助他,幫不上忙,心裡生歡喜心。第三,『在苦厄,不相棄捨。』在苦難的時候,一定要幫助,不相棄捨。遭遇困難的時候,失意的時候,這時候需要朋友的協助。
世間人之所以有私心,圖自利,甚至於損人利己,去做這種事情,都是因為迷惑顛倒,不曉得事實的真相。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真實相,「一切法都是自心變現的,盡虛空遍法界原本是一體」。所以幫助別人確實就是幫助自己,自他不二。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他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損人就是自損,助人就是自助。世間人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生生世世墮落。
菩薩自度,怎麼個度法?度人,度人就是自度,因為自他是一不是二。這個事實要見了性的人才曉得,不見性的人不知道,也就是不知道宇宙怎麼來的,不知道這些萬物怎麼來的;見性的人知道,原來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沒有見性的人,聞到佛法了,佛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我們對佛的話能信得過。雖然我們自己沒見到,佛見到了,我們相信他,信得過,我們也能學習佛的行持,這能幫助我們提前見性。念念為眾生,念念為別人,心量慢慢就大;心量小是妄心,心量大是真心。心量拓開到無限大,真心就現前。所以一定要明白,為別人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是真正害自己。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一生擺在我們眼前,所以現實我們不能忽略。這一轉眼就是來世,來世也在我們眼前,更不能忽略。我們如何在今生來世都過得很幸福、很快樂?這就是佛法追求的。這個幸福快樂,任何一個人都能得到,沒有貧富貴賤之分。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明瞭方法,知道怎樣過生活,沒有一個不快樂,沒有一個不幸福。這些理論方法,佛在經典上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
為什麼我們讀經,讀得很多,讀的時間很長,依舊不明白,不明白也就是經上講的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私心太重,自利太重,所以看也看不清楚,聽也聽不明白。為什麼別人看得懂,我們看不懂?別人沒有私心,他一看就懂;別人念念為眾生,他一聽就明白,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也能像古時候祖師大德那麼聰明,沒有別的,心量拓開就行了。因為智慧是本有的,智慧不是修來的,我們修是去障礙而已。妄想、執著是障礙,妄想執著裡面最大的就是自私自利,能把這個東西去掉,我們的障礙就減輕,智慧就透得更多,就顯得更聰明,道理在此地。
就事相來講,不出因果定律,縱然是四聖法界也不出因果定律,所以修因就非常重要。修善因,「善」是利益眾生,這是真正的善因。利益自己不是善因,是惡因,這是世間很多人都不懂的。中國有一句俗話,那個話是說錯了,顛倒的,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人都應該要為自己,這是迷惑顛倒的話,不是覺悟人的話。覺悟的人不為自己,為什麼覺悟的人不為自己?因為六道輪迴真正的業因就是我執。念念都為自己,我執增長,出不了輪迴。我執斷了,輪迴就沒有了。所以佛教人「無我」,「無我」就無輪迴,三界六道的苦就沒有了。有我,就有輪迴,這要知道。小乘法裡,「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怎麼可以念念為自己!念念為自己決定造輪迴業。我執一定要破,不破我執決定不行。
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破我執,你不破我執,怎能證果!圓教大乘,我執破了,證第七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第六信都沒有破我執。我執一破就是第七信位的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是方便有餘土。法執破了,就得證法身。所以,對於一切法也不能執著,法執斷盡就成佛了。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那一品生相無明就是微細的法執,那個斷了就圓滿成佛。所以佛法講修行功夫,破二執而已。菩薩修行綱領裡的六波羅蜜,第一個布施,布施是捨,兩種執著捨得乾乾淨淨,就成佛了。
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這兩種執著。所以不可以為自己想,念念為別人想,念念為眾生想,念念為佛法想。不要很久,你真這樣做的時候,半年以後,你這個人就不一樣了,就變了,變得很快樂、很幸福。你的容貌、光彩、身體都會變,這是「相隨心轉」,你的心變了,相就轉了。可惜明白這個事情的人少,真正照做的人更少。我們明白,我們肯做,半年、一年,每個人的相貌、身體都變了,認識你的人看到,「你不一樣了,你怎麼修的?」都向你請教,你就可以把這個方法告訴他。現在教化眾生要拿證據,要拿東西給他看,光口說,不相信。你們看《楞嚴經》,阿難尊者為什麼發心出家學佛?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貌太好了。這個相貌絕對不是父母生的,是他修的。他也想要好相貌,這一個心出家,要修相好,沒錯。所以相好能度眾生,能叫一切眾生看到,羨慕你,這就是吸引力,就把他吸過來了。你要想這麼快樂、幸福、美滿,你跟我學,我教你方法。
如果自己不真修,這個相貌怎麼化妝都沒用。不要說有道的人,世間有學問的人一眼就看穿了,假的,假面具,不是真的,一定要真修。現在人講求變化體質,變化體質在變心,絕對不是用科學方法來整型,用什麼補藥來進補,那都沒用處的。那個不但沒好處,還有副作用,有害處,那不正常;改心是正常的,心好,相就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