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要節錄 (第一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1-003-0001
《沙彌律要節錄》,這一百多條,諸位可以把這個節錄跟經本對照,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節錄的因緣是便於大家學習,古註雖然很詳細、很周全,但是時間隔得很久,有許多地方跟我們現在實際的生活已經脫節。所以我們的節錄著重在它的精神、它的原則,然後運用在我們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對我們修學才有真正的利益。我們看第一條:
【一、凡夫從無始來,為無明所覆真性,起諸妄想,攀緣塵境,情染世間五欲。以身口意,造諸過失,墮落三途,輪迴六趣,無有出期。】
這一條把六道凡夫生死輪迴的緣由、狀況都說出來了。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當然這是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部分,只限於六道,六道裡的真相就是如此。這一句是真正的覺悟、真實的覺悟了,覺悟之後,才曉得這個事實的可悲、這個事實的可怕。為什麼?墮落在輪迴裡面要想出來太難了,『無有出期』,沒有法子。無量劫來搞什麼?就是搞六道生死輪迴。什麼原因造成這個事實?就是前面所講的『為無明所覆真性』,「真性」就是事實真相,我們現在講得很明白、很通俗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叫真性,在佛經裡叫真性。我們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完全不明瞭,那就叫「無明」,無明是不明瞭。因不明瞭事實的真相,所以就打妄想,『起諸妄想』,這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是原因。
佛在經論上教導我們,要斷無明才能解決問題。無明怎麼斷法?斷無明之後是什麼樣子?無明斷了以後,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明瞭,那就是斷無明的樣子,沒有一樣事情不明瞭。如果不明瞭,那還是有無明蓋住真性。無明斷掉以後,過去無量劫之前,未來無量劫之後,此界他方,不要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才十萬億佛國土,這太近了,無量無邊恆沙諸佛國土,你統統見到、統統接觸到,那是無明破了的現象。這是佛教導我們修學終極的目標,這就是俗話講的「成佛」,這個教育才達到究竟圓滿。
斷無明的方法,佛告訴我們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無明就破了。但是修學的樞紐、修學的關鍵就是在定,慧沒有法子修的,定了,定的作用就是慧。我們現在毛病在哪裡?我們現在就是心不定,心很亂,妄想很多,雜念很多,毛病在此地。因此戒就很重要。戒不限於戒條,戒條的範圍太小了,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屬於教誡,戒是教誡,我們要遵守。為什麼要遵守?佛是過來人,如果以我們凡夫的思想、見解去測度佛的知見,那就錯了。所以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能夠完全接受、能夠順從、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一定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就是永脫輪迴、超越三界,這是真正的利益。
由此可知,根本的原因就是無明,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像現在科學去研究、去探討、去發現,有沒有辦法了解事實真相?給諸位說,沒有辦法。佛在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太清楚了,因為所有一切科技的探討都不能超越八識,換句話說,統統是第六識的作用,第六識本身就迷,迷不能破迷。所以科技所了解的知識是有限度的,在迷情範圍之內的,你能明白一些,可是真正的真相還是沒有法子明白。科技的結論,所謂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真正達到了解真相?佛給我們講只有一個方法: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定,心地清淨,佛講這個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叫「照見」。沒有得定,心不清淨,就是心裡有妄念、有思想、有分別,這個心像水一樣,它就有波浪。波浪太大,當然不起作用,迷惑顛倒。縱然有一點小小的微波,它照的也不是真相,也把真相扭曲了。
這就是說明用八識心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可能的。所以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註解裡面提倡要「捨識用根」。「識」就是八識,八識是什麼?它是有波浪的。「用根」,根是什麼?用根中之性。「見」,不要用眼識見,不要用意識見,不要用阿賴耶見,用什麼見?用見性見。聽,用聞性聞。如果能用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就是真性,就是此地講的真性,那就成功了。這話講得沒錯,誰會用?沒人會用。所以《楞嚴經》真正精彩的部分還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才管用,沒有「念佛圓通章」,這部經就白講了。理沒有錯,方法沒有錯,做不到。就跟《華嚴經》一樣,《華嚴經》的理論、方法講得非常透徹、非常圓滿,也是沒人做得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如果不求生極樂世界,《華嚴經》也是白講,不得其用。所以《楞嚴》得力於「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華嚴》得力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部經對我們才真正有用處。
由此可知,「定」重要。通常我們講定,大家對這個觀念含糊籠統,也不肯去深究什麼叫定。禪宗對這個說得多,淨宗實在講也說得很明白。《彌陀經》上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是定,心不顛倒就是慧。《無量壽經》上更清楚,連題目都標上了,「清淨、平等」就是定,「覺」就是慧。這才是真正的教誨、真實的教誨。我們修什麼?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只要心地清淨、平等,自然就覺而不迷。「覺」不是修得來的,「覺」就是清淨、平等起用,他就覺悟了。
要怎樣才真正能達到清淨、平等?那就要講「戒」。戒的總綱領,戒律的真正精神,就是教我們「放下」。但是凡夫無始劫以來就有妄想、執著,妄想累積變成所知障,執著累積變成煩惱障。無量無邊的煩惱,根從哪裡來?根就是執著。無量無邊的妄想,根源就是妄念。所以佛在《華嚴》上說出,「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戒律就是把這兩樣東西捨棄掉。從無始劫到今天,要想捨棄是談何容易!這就難了。
凡夫的現象,這幾句就說得很清楚了。『攀緣塵境』,「塵」是五欲六塵,塵是比喻污染,這些東西能夠染污真性。好像灰塵,我們這個桌子兩天不擦,上面就有灰塵污染了,用這個來做比喻。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對象,這個東西只要你攀緣,它就污染。為什麼會攀緣?因為無明、妄想,所以你自然就會攀緣。攀緣,底下就講『情染世間五欲』,把自己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失掉了。這個智慧不是外來的,本有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無明,無明本無。本覺本有,但是你有情染,本覺就沒有了、就失掉了。把本覺變作情染,迷在世間五欲裡面,財色名食睡,迷在這裡頭。
『以身口意,造諸過失』,這造業了。前面講的是迷惑,惑業苦。迷惑就造業,誰造業?身口意,身口意是造業的工具。果報是『墮落三途,輪迴六趣』,愈迷愈深。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這一生要不能出離,下一生怎麼樣?下一生一定不如這一生。我們在輪迴裡頭,一世比一世苦,你要問這是什麼原因?那就是我們在一生當中,造的惡業多,造的善業少。惡業多當然往下墮落,這是一定的道理。幾個人在輪迴裡頭會往上升?那個比例太少了。往上升,大多數是學佛,學佛沒有求往生,修其他所有大乘法門,生天,依舊出不了三界。
唯有念佛的人能出三界。這個事實真相,不但普通人不知道,多少出家修行人都不知道,輕視淨土,藐視彌陀,以為自己所選修的這一切法門,一生當中能圓滿成就。理上是講得通,事實上你的煩惱斷不掉。換句話說,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你沒有能力破無明、斷煩惱,這就是你永遠不能夠超越生死輪迴,道理在此地。所以一開端把這個事實真相說明白,然後再教導我們怎樣走出生死輪迴這條道路。
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整個般若經典,六百卷《大般若經》,所說的是什麼?《心經》裡面的四個字就都說清楚、說明白了,「無智亦無得」。「智」是什麼?世間人所講的聰明才智、妄想,你所得到的是煩惱。你們自己想一想,中年以上的人應該都有這個經驗,我們這一生當中,是不是跟佛說的一樣,一天到晚在想,妄想,以為那叫聰明智慧,所得的確實是煩惱、是生死、是業報,你得的是這個東西,都是一場空!
真的明白,真的搞清楚,我們選擇的道路就不會錯。這就求出,出是出三界。形式的家,說實在話,並不妨礙,在家作佛、作菩薩的人很多。決不是剃頭出家就比人大,這個觀念錯誤,這增長貢高我慢,增長煩惱,將來墮落得更慘。他不曉得佛法是平等法。《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佛法是平等法,佛心是平等心。平等的心是佛心,六度的心、捨己為人是菩薩心,貢高我慢是修羅心。雖然修一切善法,裡面帶著貢高我慢,果報在阿修羅。
這第一條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使我們提高高度的警覺。我們要為自己找出一條生路,不能跟世間一般人一樣迷惑顛倒。出家人裡面有真修的好榜樣,我們可以效法。有的人不是真修,還是造輪迴業,我們見到了,普賢菩薩教我們敬而遠之;「敬」是禮敬諸佛,我們對他恭敬,「遠」是不跟他學。遠,不是講躲他遠遠的,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就把意思會錯了;「遠」是我恭敬他,我不學他,不跟他學,這就對了。真正善知識,他走的確實是一條生路,我們要跟他走,「生路」就是能夠走出生死輪迴;出不了生死輪迴,是死路。
【二、沙彌始心出家,稟受十戒,勤修策勵,斷除煩惱惑習,而求證涅槃之妙果。】
『沙彌始心出家』,初發心出家。『稟受十戒』,這是起步,像讀書一樣,這是啟蒙。持戒從哪裡做起?從十戒做起。『勤修策勵』,自己要認真、要勤奮,用這十條標準修正我們自己的過失,用這個標準來勉勵自己。『斷除煩惱惑習』,「煩惱」就是貪、瞋、痴、慢。「惑」是迷惑,錯誤的思想、見解,這屬於惑。「習」是習氣,煩惱的習氣、迷惑顛倒的習氣要斷除。『而求證涅槃之妙果』,這是我們修學目的之所在。「涅槃」是梵語,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這一條,說出佛法修學入門與教學宗旨。
這個小冊子裡面,有十條戒,有二十四門威儀。「威儀」,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規範,我們日常生活要守的哪些規矩,一共列了二十四門。現代人講求的是民主、自由、開放,換句話說,不要有一切約束,什麼法都不守,這最好。有法律、有規矩就不自由,換句話說,現在自由的定義,在一般人腦海就是無法無天,這叫自由了。現在在全世界,台灣是最講自由的,任何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國家都比不上台灣,台灣的民主、自由是世界第一。無法無天是錯誤的觀念,那是增長妄想、增長無明、增長煩惱。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必須守佛的教誡,要受佛的約束,要遵守佛教給我們的一些規矩,這些規矩對我們決定是有好處的,決定是有利益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有一切的規範,無非是幫助我們的心定下來、幫助我們的心靜下來,戒律的目的在此地,所以它是善的、它是好的。我們眼前似乎有些不方便,那是什麼?我們放逸慣了、隨便慣了,一下約束感覺得很難過。其實我們過去那種放逸是不正常的。等到心地清淨,那就得大自在,那是真的自在了。真自在,就像孔老夫子講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隨心所欲自然就成了規矩,那就叫大自在了。大自在是從這個地方培養修學成就的。你要是不通過這些修養,大自在你得不到。得不到的時候,你所造作的是「造諸過失」,果報就是三途六道,這個要曉得。
我們在今天講這個戒律,實在說,十戒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很難。尤其是處在現代這個社會,真正能把五戒做好,就不得了!蕅益大師,他老人家講,他對於戒律很有研究,在明朝末年對於戒律上的研究就相當於民國初年的弘一大師,他在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他老人家自己受比丘戒之後,三壇大戒受了之後,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比丘戒。他一生所守的是沙彌戒,自稱「菩薩戒沙彌」,他老人家是這個稱呼。因為菩薩戒不必求傳授,菩薩戒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自己可以發願受,就能夠得戒,沙彌戒也是的,所以他稱「菩薩戒沙彌」,名實相副。而他的弟子成時法師,《蕅益大師全集》是成時編輯印出來流通的,這是他真正的傳法弟子。成時因為師父是沙彌,自己就不敢稱沙彌,自稱「出家優婆塞」。成時一生自稱出家優婆塞,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也是自稱出家優婆塞,這是名實相副,這不是謙虛,這是真實的,決非僭越,這是老實人。
我們今天自己要了解自己的身分,我們能夠做到出家優婆塞就好了。能知道自己的身分,給諸位說,對於修清淨心、平等心大有幫助,不至於產生增上慢,貢高我慢。我一出家,出家人高高在上,這就是增長傲慢,實際上自己的德行、修持還不如在家人,貪瞋痴慢高過在家人,這個錯誤。我們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這樣才能一體平等,對於自己的道業會有幫助,對於佛法、對於道場,弘法利生,一定能做得更圓滿。
出家就是選擇專業,就這個意思,全心全力投注在這個事業,希望把佛教育發揚光大,利益眾生。用現在一般人的話來說,我們的工作是社會安定的工作,是世界和平的工作,我們是推動這個工作的,而不是從事於迷信,不至於導人迷信。我們所做的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工作,這是我們自己要認清楚的。唯有捨己為人,我們與佛的心願才能夠接近,這是我們真正這一生當中得生淨土的保障,決定得生。
我們的修行是以經論為根據,五經一論是我們修行的準則。佛教我們「依教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遵守佛的「四依法」,這樣一生就不至於空過,一生過得很充實、很幸福、很美滿。一般人所追求的是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在我們這個法門裡充分的得到,這是真實的。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