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大意 (第十八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18
《大智度論》第十八卷:
【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這是六波羅蜜裡面最後的一段。『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話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度也就是智度。前面兩行解釋「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我們一般講定義。
【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
要緊的就在答的這一句裡面。
【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全句都是梵語,般若翻作智慧,波羅蜜翻作到彼岸,依我們中文文法,就是圓滿的智慧,或者我們講究竟的智慧。大乘佛法裡面咱們要學的就是要學「般若波羅蜜」,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在如來果地上叫一切種智,因地上就叫般若波羅蜜,所以般若波羅蜜跟一切種智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修學特別要著重在般若波羅蜜上。般若波羅蜜它應用在事相方面,就表現在前面五度上,布施有般若波羅蜜,布施就叫做波羅蜜,就叫布施度;持戒有般若波羅蜜,就叫持戒度,假如沒有般若波羅蜜,單單只叫做布施、只叫做持戒,乃至於禪定。沒有般若,修前面五種法,那叫做人天的福報,那是五種福德因緣,不能見性。再跟諸位說,也不能往生西方,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的記住。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與大乘佛法決定不相應。讀了《大智度論》再要沒有大智慧,這也未免叫人見笑,「念什麼?念《大智度論》」,頭腦像漿糊一樣一塌糊塗,這個說不過去。智慧要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功夫上。
尤其我們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天下大亂的時代,舉世混亂,人心無所歸依。西方人從前信神,現在神權動搖了,西洋的哲學家公開宣布上帝已經死亡。說實在的話,上帝還在,並沒有死亡。為什麼宣布上帝死亡?他不相信了,不信就等於死亡。學佛的人不信佛法,這是大混亂。學佛的人何以不信佛法?不能依教奉行。信佛法,佛法道理明瞭之後,一定要依這個道理去做。在佛法裡面講這些事理無量無邊,學唯識的比喻作入海算沙,什麼時候才能算得盡?性宗的比較聰明,提契綱要。學佛就是學個平等心、學個清淨心、學個慈悲心。諸位果然能在這三心上用功夫,這就具足般若波羅蜜;如果咱們學佛不在這三心上用功夫,我們就沒有智慧。凡是叫我們心不平等、不清淨、不慈悲的,都要離開。為什麼?那是障道因緣。
在目前我們居住這一個地區,天天講經常年不斷的,諸位要記住,還只有我們這一個道場。常年講經的道場也有,但不是天天講,一個星期講一次,台中有好幾個道場。慈光圖書館是每星期三講一次,台中蓮社是每星期六講一次。所以一個道場天天在這裡講經,上午、下午都在講經,只有我們這一處。這一處在宣揚正法,我們想一想,這些妖魔鬼怪看到心裡難過,總得要想盡方法把這個道場給毀掉,他們才得大自在。這是理所當然,確實是這個情形。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有一天機緣,我們幹一天,我們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縱然被妖魔鬼怪破壞了,我們的功德還是圓滿。破壞了,說實在的話,對我有好處,我不要這麼辛苦了,我又海闊天空到處去遊覽,多自在!是破壞誰?破壞大家聞法的機緣,與我一點妨礙都沒有,是破壞了大眾聞法的機緣。不但是諸位聞法,學佛的人應該要曉得,弘法講經道場,除了我們在座諸位能夠看得見的,還有許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諸天鬼神,他們在道場的比我們在座的諸位人數要多千萬倍,我們有眼不見、有耳不聞;換句話說,把他們聞法的機緣也破壞了。鬼神裡面有些是很難纏的鬼神,你把他這個機緣破壞了,佛菩薩無所謂,絕不會責怪於你,那些護法神可饒不了你。所以後來的因果報應,固然一種是罪報,另外一種就是這些鬼神來找麻煩,你們把他的機會都毀掉了。
這些事情我也常常聽到,我在南部講經都聽到,可是我處之泰然。我提醒諸位同修,出家人有道場就有了累贅;在家人結婚、有家庭叫家累,沒有結婚是沒有家累,自由自在,一結婚就有家累;出家人有個廟也就有廟累,比那個家累還要累、還要重。尤其是這一個道場草創時期,我們人手少,有許多地方顧慮不到,不周全的地方是在所難免。譬如我們前幾次印經,正好也是我們圖書館籌備開幕期間,大家工作都忙,所以有好幾種書,我曉得有三、四種的樣子,我們印經的功德名單來不及附進去。我們跟印刷廠聯繫沒有專人負責,打電話給他,功德名單送過去的時候叫他排版校對,還沒有校對完,他告訴我裝訂廠書已經裝訂好了。裝好怎麼辦?裝訂廠說:我們沒有地方擺書。好,書都送來,送來之後名單後頭再送來,大家一看到書很歡喜,先就把書拿走了,名單沒有附,外面對我們的批評、閒話多得不得了,好像說我們把印經錢都吞沒掉了。那些人說,他說他的,事實是事實。但是我們總給人家造惡業的機會,造口業,這就是我們顧慮不到的地方。我們沒有專人來做聯繫的工作,過去有專人,有李居士他是專門負責這個工作,以後他到中信局做事情工作就忙,很少有時間到道場來。像這些地方我們都必須要有智慧來觀察。我們道場自從成立之後就建立會計制度,所有收支帳目清清楚楚,我們對外付款統統用支票,支票有個好處就是可以能夠查到這個錢到哪裡去了,我們不太用現金,現金有的時候找不到帳,支票我們可以查存根。所以諸位如果聽到有人說這些閒話,可以叫他到我們圖書館來查帳。
印經的事情,我們以後當然要更慎重,避免這些過失。所以最近有些同學們發心印經,他們自己印,這個太好了,哪個人印,當然他們自己負責任。像這些事情,凡情未了是在所難免,得失心重是難免的。真正修道人要身心清淨,這是我勉勵諸位說的,真正要想在道業上成就,應當放下萬緣。放下萬緣,好事不如無事,這是真正修道的人。但是福德要不要修?要修。修福德,這一章般若波羅蜜裡面就跟我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我們用什麼態度來修福,才叫真實的福報?真正的福報是清淨的,不生煩惱。雖然是富貴,可是一天到晚很煩心,這個富貴給我,我也不受。為什麼?煩心。諸佛菩薩他們福報是清淨自然,從哪裡得到的?就是修福裡面有般若波羅蜜,道理就在此地。
般若波羅蜜與實相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在這一卷裡頭提到的很多,第二面:
【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智慧雖與煩惱習合。而能得諸法實相。】
【佛智慧盡諸煩惱習。亦得諸法實相。】
這就說明般若波羅蜜是要以明心見性為第一義,這才是在一切法裡一了百了,真正證得法身、般若、解脫,才得大自在。
底下這段文是解釋諸法實相,就是第二面倒數第二行:
【問曰。云何是諸法實相。】
這段我們不可不知。向下就是第三面到第五面,一共有二十首偈頌,應該要背誦,諸位要好好的記住,應該要曉得,應當學。這二十首偈頌就是說明什麼叫諸法實相、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偈頌是比較長,我也不必一句一句說,好句子實在是太多了。第四面第五行,偈頌第十二首,第六行是第十三首,這兩首意思很深。像這樣深的意思,我們在《華嚴》、《楞嚴》、《彌陀經疏鈔》裡頭都常常講到。如果要不是常常講,是很難懂,如果要解釋也相當的費事。我念一念:
【若不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亦名被縛。】
見與不見都是被煩惱情執所縛。這個理是在哪裡?理是在有心見。所以見就是病,換句話說,這是用情識見。用情識,見也錯了,不見也錯了。
【若人見般若。是則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
見與不見都解脫了,意思實在是深。見與不見都是解脫,給諸位說,是用見性見,只要你用見性,捨識用根,見也解脫,不見也解脫,大自在;如果捨根性用情識,你見也是煩惱,不見也是煩惱,纏縛就是煩惱。這樣說明就可以了。第十六首是說如來說法無說而說,就是第四面倒數第三行這個偈頌:
【言說為世俗。憐愍一切故。假名說諸法。雖說而不說。】
諸佛如來,菩薩亦然,歷代祖師大德弘經說法無不如是。第十八首:
【一切取已捨。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為取。】
前兩句是講放下,後兩句是提起。必須放得下,而後才說提起。放下是自己得身心自在,平等清淨;提起是大慈悲,利益一切眾生,提起是為利他,而不是為自利,所以說以慈悲方便攝受一切有情。這四首偈頌意思比較深,提出來說一說,其他的就不必講了。底下一段就是第五頁第三行:
【釋初品中般若相義】
就是智慧的相以及它的義理。前面兩行是解釋大乘意思,就是大的意思。
【問曰。何以獨稱般若波羅蜜為摩訶。而不稱五波羅蜜。】
『摩訶』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
【答曰。摩訶此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
『到彼岸』就是波羅蜜的意思。菩薩,剛才說過了,就是大乘人,一定要以修學智慧為宗,就是為主要的目標。第五頁末後兩行都是說這個意思,我把文略讀一讀:
【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智慧故。所以者何。菩薩求佛道。應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
學一切法是手段,得一切智慧是目的。我們現在修學的人就搞錯了,把手段當作目的,目的自己不曉得,大錯特錯!所以佛才跟我們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因為法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一切種智,在因地上是般若波羅蜜,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不知道這個道理,你要是不走錯路,那真是太難了。我們研究經教、討論佛法是手段,目的在開智慧。哪是正道、哪是助道,一定要曉得。
向下這個文裡面給我們解釋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裡面有緣覺、有獨覺,獨覺裡面有小辟支佛、有大辟支佛。後面跟我們講佛道,這段文諸位自己讀去。在第八頁裡面,龍樹菩薩給我們講三乘實智,實智唯有佛,這個佛是指佛門,或者是佛法中才有真實的智慧,外道沒有,外道沒有實智慧。這段文相當長。外道不但沒有智,外道也沒有戒。佛道之所以與外道不相同的所在,第十一頁第六行:
【汝等外道法。是生諸煩惱處。佛法則是滅諸煩惱處。是為大異。】
不相同的所在。我們現在學的是佛法還是外道法?讀的是《華嚴經》、是《大智度論》,一天到晚生煩惱,外道法。這叫什麼外道?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這是應該要曉得。別人是不是外道與我們不相干,要緊的是回過頭來問問自己是不是外道?自己學佛要是學成個外道,再要不覺悟就不得了,愈迷愈深、愈陷愈苦,必定要造深重罪業。所以六祖大師教誡學人,常常跟人說,他見自己過失,不見別人過失,這是六祖教給我們用功夫的方法。自己什麼過失?在一切境界裡面,六根接觸六塵,起心動念就是過失。起惡念固然是過失,起善念還是過失,為什麼?你動了心,動心就不與性相應。與法性相應的就沒有過失,與法性不相應的都是過失,這是大乘圓頓根性他們修學的要領。
人家修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而自己心地清淨如如不動,決定不為境界所染著,絕不為一切境界所動心,所以人家才真正叫「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說法也是如此,前面一首偈頌講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清淨!我們今天打開《大智度論》、打開《華嚴經》,我們也在這裡說,我們是有說而說,說了還是有說,跟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說法是心清淨、不染著,我們說法是心染著、不清淨。不清淨、心染著,天天說法,天天都犯過失,說也是過失,不說也是過失;人家見性的人,說沒有過失,不說也沒有過失。我們要從這裡面去體會,道是什麼?應當如何去修學?下面這一段,這是講佛法大海,應機稱性,在第十一面倒數第四行:
【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眾生意故。種種說法。或說有。或說無。或說常。或說無常。或說苦。或說樂。或說我。或說無我。或說勤行三業。攝諸善法。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為乖錯。】
沒有智慧的人聽到佛說法,「說法是顛三倒四,前後矛盾」,那是無知之人。有智慧的人曉得佛每說一句話都與實相相應,隨他怎麼說都相應,沒有一句話不是稱性而說的。
【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昆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
『昆勒』,中文翻作「雜藏」。《藏經》常常講,經藏、律藏、論藏,還有一個雜藏,它有雜藏的意思。它的本義叫筐藏,筐是籮筐。籮筐,零零碎碎東西都往裡面一裝,那裡頭什麼東西都有,亂七八糟,樣樣都有,它原來是這個意思。我們稱之為雜藏,比較雅順一點。在經典裡面,昆勒是大迦旃延之所造,這地方第三行有,文字很多,非常的豐富。此地講的,昆勒有三百二十萬言,這是指字數。我們這裡有《太虛大師全書》,精裝大概是三十二本,《太虛大師全書》一共是有六百多萬字,它這一部書只有《太虛大師全書》一半多,是大迦旃延尊者他的著作。以後人嫌他東西太,所以又把它歸納為三十八萬四千言,差不多把它濃縮成十分之一來流通。「若人入昆勒門,論議則無窮」,多半都是議論。裡面有隨相門、有對治門,隨相就是隨法相而解釋、研究、討論、發明;對治門多半是講功夫,對治我們自己的習氣、對治我們自己的毛病。這裡面有幾首偈都是我們常常讀到的,在這部書裡頭也有引用到,像前面這一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幾乎學佛的人都曉得。
十四頁倒數第二行,『阿毘曇』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議論」,我們講經律論,這是屬於論部。有佛所說的,多半還是佛的弟子們所造的,發明經中的義理。『空門』裡面有生空、有法空,二空都是破除眾生的邪見,所謂四句百非都是邪見。第十六頁第六行:
【答曰。佛處處說無常。處處說不滅。】
這一段是說明佛之說法。佛說常也是說無常,佛說滅還是說的不滅,這個意思將來我們到《六祖壇經》裡面可以讀到,《壇經》裡面有發明這個道理。在第十七頁第一行:
【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
這一句實在是很要緊。『功德熏心』極為重要,在沒有見性以前我們阿賴耶識之所以能夠相續不斷,是什麼力量在支持著它?就是薰習,所謂種子薰現行、現行薰種子,種薰種、現薰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相續不斷,就是這個力量。十界六道輪迴之所以形成,也是薰習的力量。我們以清淨法來薰習我們,我們心就清淨;我們常以善法來薰習自己,我們心就善良;常以惡法來薰習自己,心怎麼能不惡?薰習是親因,後面必定有果報。所以佛教我們念佛,念佛是以佛號來薰習我們自己,佛號是一切法中最善之法,善中之善,別叫別的薰習我們的心。常常以佛號來薰習,給諸位說,我們必定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要曉得,這個往生叫帶業往生,是生在凡聖同居土。不要看凡聖同居土地位很下,沒有關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保險成就,慢固然是慢一點,決定不退轉,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之處。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以一句阿彌陀佛作為自己本命元辰,不要讓第二個念頭來薰自己的阿賴耶識。薰習久了就可以得事一心,要得理一心一定要開智慧,不開智慧不能得理一心,智慧開了就是理一心成就了,所以功德薰心是極為重要的一樁事情。
在第四行有一段是講對治悉檀,對治悉檀諸位要是細細看清楚,實在是佛所謂黃葉止啼,要曉得它的用意。為什麼這樣說?這麼說就是要我們不要執著法門,每個法門它有它的作用、它有它的目標,目標達到了,這個方法應當要捨棄,不要執著,執著就是病。在第十八面有五首偈頌,這五首偈頌的義趣應當知道,這裡特別教誡我們佛弟子一定要慎重,不要學成了外道。學佛學成外道,不要說我們現前這麼多,釋迦牟尼佛在世,學佛學成外道的就不少人,何況佛滅度三千年之後的今天。學佛學成外道,學佛學成魔,給諸位說,一大半以上,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警惕的。
向下長行裡面給我們說明大乘的空門,「摩訶衍空門」,摩訶衍是大乘,給我們解釋什麼叫正知、什麼叫邪見,正知與邪見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第十九面第五行:
【復次。邪見人多行眾惡。斷諸善事。】
確實是如此。
【觀空人善法尚不欲作。何況作惡。】
『觀空人』是正知正見的。正知正見這就是龐居士所講的「好事不如無事」,這是觀空人所說的。十九面倒數第三行:
【摩訶衍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摩訶衍人』是大乘學者。『真空』有無量無邊的德用,不是頑虛空。第二十面,說明邪正這一段講得很清楚,我們念念第三行:
【答曰。邪見破諸法令空。】
這一類是什麼?像修無想定的、修四空定的,甚至小乘聖者修九次第定,也是『邪見破諸法令空』。正知正見的人不一樣,大乘學者不一樣,大乘學者:
【觀空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諸法真空』,真空不空。『不破不壞』,妙有非有。這是邪正不相同的所在。
【復次。邪見人言諸法皆空無所有。取諸法空相戲論。】
這是邪見人,所謂是斷滅空,頑空。大乘學者,這是真正觀空之人,知諸法空,不取相、不戲論,不相同的所在。
【復次。邪見人雖口說一切空。然於愛處生愛。瞋處生瞋。慢處生慢。痴處生痴。自誑其身。】
這樣的相很容易辨別,他是一個正知見還是邪知見,一看就明瞭。看人還是其次,必須要常常觀察自己,如果我們自己也常常講一切法空,真空妙有一天到晚掛在嘴皮上,我們在愛處還生愛,瞋處還生瞋,愚痴還是愚痴,自己欺騙自己,叫自欺欺人,沒有懂得佛法的空義,天天在講,都叫做戲論,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
【如佛弟子實知空。】
『實』是真實,跟邪見人不一樣,邪見人不真實,並不曉得空義,佛弟子曉得。
【心不動。】
在一切境界裡面不動。
【一切結使生處不復生。】
『結使』就是煩惱,一切煩惱生處他不再生煩惱了,沒有煩惱,心永遠是清淨的。下面兩句,怕諸位看到有點困難,我也念一念:
【復次。邪見人言無所有。不從愛因緣出。】
這是否定斷滅,決定是邪見。
【真空名從愛因緣生。是為異。】
這個『真空』,正見是什麼?曉得萬法是緣生無性,緣生無性才是真空之義。末後一行是說邪正果報不同,我們應該要留意,就是第二十頁最後這一行:
【行邪見人。今世名為弊惡人。後世當入地獄。】
這句話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也許諸位要問,我雖然邪見,我這一生都在修福,都在利益眾生,我怎麼會墮地獄?不錯,你這一生是修福,來生人天享福。享福就會把你享得迷惑顛倒,你在享福裡頭不會再修福了,你就天天造罪業,福報享盡,罪業現前,你還是要墮地獄。所以邪見決定墮地獄,沒話說的。這在佛法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就不修福,造業了,所以第三世福報享盡,第三世墮落,這是三世怨。聰明人要有前後眼,三世因果一目了然,給諸位說,看自己清清楚楚,看一切眾生也是清清楚楚,猶如明鏡見物,果報不同。
【行真空智慧人。今世致譽。後世得作佛。】
你看,果報不一樣。所以諸位要真修,不可以假做,千萬不要自欺欺人,欺人是要酬償、是要報償的,欺自己是罪業。所以學佛的人,你就是佛沒有學到家,沒有見性,如果你真正懂得因果,你心也平靜了。為什麼?真正懂得因果的人,得失的念頭就很淡薄了。為什麼淡薄?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吃了虧、上了當決定不計較,心是清淨的,為什麼?他騙了我的,要不是從前我騙了他的,就是他將來要還我債,這一放債放來生債,不必計較著我趕快把這個錢追回來,不必。欠命的一定要償命,欠錢的一定要還錢,一毫一釐都少不掉,這是講相信因果的。修道的人明瞭這個事情了,我欠別人的,我應當還人,人家欠我的,不要了,統統了了,心才清淨。如果還念念這個人欠我多少、那個人欠我多少,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阿彌陀佛,那個人帳還沒還給我,我現在還不能去」。阿彌陀佛還等到你把債都討完才帶你到西方去?沒有這個道理。心就不清淨了。
明達之人絕不欠眾生債,出家修道的人不可以過分叫那些居士供養,不可以強求。在家信徒供養出自於自然,不能說「你要供養我多少,你供養我太少了」,以後這個債還不清,麻煩大了。祖師所說的話我們要記住,「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最低限度,他今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才不要還債。如果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墮地獄、變餓鬼、再變畜生還債,在所不免,沒有一個能夠逃得掉的。我跟諸位說的是真實話,我不騙人,你們好心到這個地方來聽經,我要是欺騙你,說得你心花怒放,將來一個個都入了阿鼻地獄,再把我恨透了,我不幹這個事情。你們要恨我現在恨我,到了阿鼻地獄想念我,「那時候沒有聽法師的話」,我覺得還不錯。現前恨我沒關係,到那個時候你才曉得我不是壞人,我句句跟你說的是真實話。
縱然是弘法利生需要錢用,我跟諸位也常在大經裡面講過,佛菩薩做事隨緣而不攀緣,隨緣的功德是清淨的、是圓滿的。我們這個道場講一天的經,這一天是清淨心所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果我們道場四面八方去,「我道場不能維持,你要幫助我好多,我們維繫道場,弘法利生」,給諸位說,這是世法,這叫世緣,世間的福報還是三世怨,心不清淨。那沒有力量不能支持怎麼辦?不能支持就讓它倒閉,讓它關門。總而言之,身心清淨,無量功德,諸位要記得這個。
大家同修有福報、地方人士有福報,自有護法龍天護持,得要操個什麼心?何必要去攀緣?不能維繫,諸位曉得是大家沒有福報,要懂這個道理。就是為弘法利生都不可以攀緣,何況其他的!諸位總要想想,《華嚴經》裡面「隨喜功德」怎麼講法?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心裡稍稍有攀緣就不是隨喜,不隨喜哪來的功德?那就叫造業,不是功德。功德是隨喜、是隨緣。自己心清淨,沒有得失,道場成立了,沒有得;大門關閉了,沒有失,你看你心多清淨、多自在!如果拿世間福報來說,你們看《歷史感應統記》,大概《安士全書》跟《感應篇》裡面都有這個故事,曹翰的故事。曹翰在佛門裡面修一生的福,得三世的果報;我們有這個講堂,以清淨心講經一天,我相信最低限度也比曹翰福報要大上十倍,還不滿足?夠了!講一天經就夠了,何必要多求?多求就增長貪心,那不又生煩惱嗎?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心要清淨,絕不為境界所轉,就是在境界裡決定不生煩惱,這才是個修道人,這才是一個佛弟子。第二十一面第三行:
【復次。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
這幾句話很重要,希望諸位要牢牢的記住,這是教真空觀證得的修行方法,真空觀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大乘菩薩要修『無量布施』。也許諸位說,我布施,我沒有財、我也沒有力量,我很想布施,我自己做不到。但是諸位要曉得,你沒有力,有心就行;我自己做不到,我勸別人做就行。我發心做兩個大布施,我自己一點力量都沒有,第一個我想建一個百姓宗祠,不是建一所,全世界只要有中國人所在的居住的地方都建一個祠堂,共同的祠堂。我一文錢也沒有,一個人也不認得,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念念不懈,時時在宣傳。給諸位說,起作用了,國內、國外都起作用了,都有了消息,國外有人打算照這個方法做,國內我也聽說了,我們政府也有意思做。前天我還得了一個消息,大概總統可能會在陽明山中山樓後面有一塊地,在那裡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我還有一個願,就是在全世界成立一個漢學會,全世界愛好中國文、愛好漢文的,我們真正來復興中華文化。也有人響應,也有人來做。自己沒有力量可以,沒有力量也能夠做圓滿功德。好事不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做,諸位想想,多累、多操心,我一念,別人都做好了,這個多開心,那個人做就是我做的。只有愚笨的人才要自己去做,聰明人曉得,別人做的就是自己做的。所以心要發得大,願要發得大,自有諸佛菩薩、龍天感應。這是教我們要修布施、要修持戒、要修禪定。然後學一個『其心柔軟』,柔軟就是慈悲,心地慈悲。『諸結使薄』就是煩惱很薄,煩惱雖然沒斷,但是煩惱很輕,沒有很重的煩惱,然後才能入『真空』。這就是我們要想證得真空之理,必須具備前面的條件。
二十二面向下這是比較進一步的般若波羅蜜,也就是比較深一層的智慧,解釋為什麼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與多不一不異。這一段文字的大意,是叫學者普遍都能證入不二法門,成就般若波羅蜜。這段文相當長,希望諸位細細去研究。二十三面前半段講無因,無因就是無生,《中觀論》一開頭說八不中觀,那就是教我們入無生法忍,跟這一段的大意是相同的。後一半是明相之智,可以修行,就是對於一切相你都能夠明瞭有相、無相,你這個修行才能夠用得上功夫、用得上力。二十三面倒數第五行:
【濁惡心惱眾生。是為罪相。淨善心愍眾生。是為福相。】
濁就是不清淨,『濁惡』的心常常會叫眾生生煩惱,這就是『罪相』。這些話都是檢點我們自己心行。清淨的『善心』,念念當中能夠慈愍一切眾生,這是福相。我們自己有沒有福報?你就把這幾句常常把它念背在心裡,自己給自己看相,非常準確,你到外面找那些江湖郎中看相算命,那是騙你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
【著諸法。是為縛相。】
你修行你執著法相,這就是纏縛。
【不著諸法。是為解脫相。現前知一切法無礙。是為佛相。如是等一切各有相。】
諸位要是會了的話,可以給自己看相,看得很準確。文裡面好的句子實在是非常多。在第二十九面,教給我們真知、俗知怎麼樣來揀別,就是怎麼樣來辨別什麼是真知、什麼俗知。第三十面倒數第四行,一開頭這幾句相當重要:
【諸菩薩從初發心。弘大誓願。有大慈悲。求一切諸功德。供養一切三世十方諸佛。有大利智。求諸法實相。】
這幾句是說菩薩發心修學以及他修學目標之所在,目標都是在『求諸法實相』,這是我們應當知,應當要學習的。第三十一面第三行,這個以下是修學般若的法要,必須要學,換句話說,非常重要。
【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行者』是個修行人,怎樣才能夠真正證得般若波羅蜜?向下就是解釋,這裡面有幾個綱領,第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一心才能夠修得。接著以後告訴我們,必須要修前五度。第三十三面倒數第二行,這是修布施度,發菩提心修才能夠得到。修布施一定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修布施,不能得一心,不能得般若波羅蜜。三十四面講的有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第三十五面有禪定波羅蜜。持戒波羅蜜裡面特別提到的是無諍三昧,佛在《金剛經》也讚歎須菩提長老,他老人家修的是無諍三昧,自在清涼,諸佛讚歎。三十四面第二行,這都是很要緊的話:
【若取相生著。則起諍競。】
我們競爭的心從哪來的?就從這裡來的。一有競爭,一切障門都開了,什麼法也修不成。我們不要競爭的果,你對於一切相不取不著,就沒有爭的心,那就是無諍三昧。第三行末後兩句:
【是故若欲不惱眾生。當行諸法平等。】
怎樣才真正不惱害一切眾生?心平等了就不惱害一切眾生,真正的做到諸惡莫作。心平等才真正做到諸惡莫作,心不平等決定做不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不要把它看簡單了,相當不容易做到。倒數第五行:
【不得法忍。則不能常忍。】
平常我們講的忍辱是有限度的,不容易修,為什麼?你要得到『法忍』,則一切都能忍了,而且非常自然,一點也不勉強;沒有得到法忍,這個忍辱是勉強的,是有限度的,是有飽和點的。由此可知,法忍重要!什麼叫法忍?這段後頭有說。
第三十六面給我們講二邊不著,這才是真正般若波羅蜜現前。最後的結論是講聖行,聖行是大乘菩薩行、諸佛之所行,就是在第三十六面倒數第三行講的「梵行、天行、聖行」,著重是在聖行。底下所說的聖行如是,我們應當要好好的學習,要學菩薩行、要學佛行,我們才能成得了菩薩,才能成得了佛。好,今天就介紹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