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  (第九集)  1980前  台灣圖書館大專  檔名:04-011-0009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清涼大師註子裡頭說,「一身之禮等剎塵數」,這種現象是周遍的相。要以《十地經》來說,有十無盡界。此地只說了兩種,所謂是虛空無盡、眾生無盡。從眾生當中又開出業與惑。所以我們在此地能看出這四種無盡。「眾生無盡,一一眾生有多業惑」,這樣顯示出無盡的意思來。本經所說的這兩種是教給我們修觀,也就是像般若裡面講的觀照般若,唯有如是觀照才能夠趨入普賢行願。可見得這兩種無盡,就是虛空無盡跟眾生無盡,用意是相當之深。同時這個觀行也是對治法門,所以才開出業及煩惱,唯有觀行是最有效對治業與煩惱的。下面這就說明: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前面兩句是「反顯」,『虛空界盡』,我們的禮敬才算是結束了;後面這個兩句是「順釋」,『虛空界不可盡』,我們修禮敬也是無有窮盡的。這個是事實,就是事實的真相,所以菩薩修學才是無盡無邊無有疲厭,就是底下經文所說的。下面講: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第一大段「禮敬諸佛」經文到此地,把境界全都給我們說出來了。這個經文末後的結論,後面九段完全相同,在此地說明了,到後面都可以省略。這個意思就是講,如果不以普賢觀行的力量,我們就沒有辦法做到念念不斷,念念不斷才是大乘佛法裡面真精進,念佛法門講的阿鞞跋致,翻成中文是不退轉,才能做到真正的不退轉。普賢行願力從哪裡來?這個話我是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大家,普賢行願,前面講過,一個是從自己深心信解中,與本經經文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給我們做法緣,內有親因,外有法緣,從這個地方生起的行願力。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讀經之後要能夠直下承當。不要念了之後,這是普賢菩薩的行願,又不是我的,那就不行了,那就與自己不相干了。讀了之後,普賢行願就是自己的行願,這個才會產生這樣大的力量,成就念念不間斷。

  總而言之,我們講到禮敬,前面給諸位說過,一禮之中圓含前面所說的六種禮敬的精神、境界,都包括在其中。從恭敬禮、無相禮一直到總攝禮,最後是無盡禮,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心地清淨是定,境界明瞭是慧,定慧雙修,戒學自然在其中,自然全都包括了。經文一定要熟,不熟則觀行提不起來,我們在日常修學當中,修觀照般若怎麼提得起來?所以經文要熟,要熟得透,為什麼?熟透了就離心意識,就是自然的了,不必起心動念,熟透了。沒有熟透還要想一下,想一下就落在心意識裡去了;不必想,境界就現前了,一點都不亂,一點都不錯,熟透才能起觀行的力量。所以我們一般這些學佛不知道這個訣竅,只是早晚課誦念念十大願王的題目,那行嗎?這不行的。所以早晚功課要曉得它的用義之所在,它是提醒我們的。說一個禮敬諸佛,這一段經文裡面的義趣境界統統要曉得,給你提到禮敬諸佛,一切境界都現前。

  如果對經不熟透,道理要是不能通達,那禮敬諸佛就跟小朋友唱歌一樣,你問他意思,什麼都不曉得。你看幼稚園小朋友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你問他,什麼是三民主義?不曉得,不知道;什麼是吾黨所宗?他也不曉得。他唱得字正腔圓,清清楚楚,你問他意思,不知道。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學小朋友唱歌,那就錯了。這一提起來,境界相立刻要現前,這就是起觀照的作用,普賢行願的力量就加持了,我們就獲得了。向下九願統統是這個境界。十願裡面以禮敬擺在第一條,可見得禮敬是在修行行門當中的根本法。

  在世間法裡面,外國人我們不談,外國人一直到今天,可以說要是跟我們中國文化來比較,還是與中國文化有很大的差距。可是現在的中國人不如外國人,在某些程度真的不如他們。可是自古以來我們華夏是禮義之邦,今天外國人講求法治,比不上中國自古以來是以禮樂治天下,比法好,我們是以禮治天下,所以說是「不知禮,無以立」。但是禮的精神,《禮記》一開端一句話就說明了,「曲禮曰,毋不敬」,禮就在敬。再看看佛法裡的修持行門,你們在課誦本常常看到,一切恭敬,你想想一切恭敬這四個字,與此地這一段經文末後的結論是不是一個意思,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儒家一句話說毋不敬,也把這個意思說盡了。

  可見得我們恭敬絕不是有條件、有對象的,某人值得我們尊敬他,我們對他恭敬,某些人不值得我們尊敬他,那你禮就不周遍了。賢人我們恭敬他、親近他,不賢之人我們恭敬他、不親近他,敬而遠之。遠不是離開他,離得好遠,不是的,遠是不學他,不是不跟他往來,不跟他往來那哪裡有敬?可見得敬,我們把親近跟遠離撇開,那個敬是平等的。這是講世間法。敬是平等的,孔老夫子對聖賢人,對王宮大臣,對老百姓,對於作惡之人,他是平等恭敬,他稱之為聖人。佛菩薩對於十法界一切眾生,上至諸佛如來,下至阿鼻地獄眾生,一律平等恭敬。我們學禮敬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禮敬諸佛它這一個修學方法、目的,諸位應該覺悟到了,修什麼?修平等心,而平等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是成佛、成菩薩的大根大本,禮敬是修這個。

  我們今天學佛不能成就,就是我們對一切法裡頭沒有修根本法,這個在佛法裡無論怎麼樣用功苦學,學了一輩子不得其門而入。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修禪不能明心見性,你修密得不到三密相應,你修淨得不到一心不亂,原因在什麼地方?根本忘掉了,疏忽掉了。如果諸位要是曉得這個道理,從今天起從這個根本法修,一切恭敬。我在前面跟諸位說了,世出世間法都講求這個道理,由親而疏,由內而外,由近而遠,逐漸逐漸把它擴大。先從敬父母、敬師長這裡開始,逐漸逐漸擴大到,自自然然擴大,毋不敬。這個叫真正修行。你說今天一聽到普賢行願教我們毋不敬,我立刻就修平等恭敬,恐怕你還平等不了,真正下手還是有次第的。諸位果然明白道理,真正修學了,你們想想,佛法怎麼不會被世間人歡迎?為什麼佛法會被人家排斥?這麼好的東西哪個不歡迎?哪個不需要?不但善人需要,惡人也需要,他也喜歡人家恭敬他,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個道理。

  佛法到今天所以被人家誤會了,就是我們全都落在空談,沒有去做。對教義理解得不圓滿,往往只看到一邊,看到禮敬諸佛,佛要禮敬,菩薩就不要禮敬,一切眾生當然更不要禮敬了,變成貢高我慢。這就是對於經義不了解,古德所謂「望文生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你給它解錯了。這是說出世出世間的修學都是從禮敬開始,我們應當要修學的,禮敬裡面一定要懂得謙讓,要謙虛、要忍讓。諸位如果讀《禮記》,對於這一品經文就更容易理解了。禮是自卑而尊人,佛法的禮也是如此,自卑絕不是叫你帶有自卑感,不是的,那就是我們尊重別人,尊重別人應該怎麼尊重?一定要自卑,自己卑下才能尊重別人。要是自己把自己抬高了,尊重別人怎麼尊法?無論對於什麼人,佛見到眾生他要尊重眾生,佛在眾生面前也是自卑而尊他,這才稱之為佛。你們看《弘一大師講演集》裡面有一篇,教我們學佛的慈悲、學佛的謙虛、謙下,那就是學佛的禮敬,學佛對一切眾生的服務。佛在眾生面前沒有架子,孔老夫子亦復如是,你們可以從《論語》裡面看到。這是我們第一個要學的。

  下面第二段,「稱讚如來」,段落還是三個段落。首先「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

  稱是稱述,讚是讚揚,就是稱述聖德,讚揚其美的意思。這個稱述,就是他的功德、他的事情,他的智慧、道德,他的事業,我們把他表揚出來,這個叫稱述。讚歎他對於社會、對於大眾的貢獻,種種功德、美德,這是讚揚。關於這一點,一定要以智慧為基礎。

  我記得我初到台中去的時候,第一天見李老師,他就告訴我,不可以讚歎別人,不可以毀謗人。我當時聽了就感覺得很惶惑,不毀謗人是對的,這個是沒有話說,為什麼不能讚歎人?剛才我跟諸位講,我有疑並不馬上就問,為什麼不可以讚歎?我沒有問,我細細的想這個道理,想老師說話的道理,我想這個事情放在心裡總有一個星期,我再去請教老師。諸位要曉得,有這麼久的時間思惟、揣摩,再去請教,老師給你開示,自己所得就不相同。老師提醒我,他說讚歎人往往比毀謗人過失還要大。為什麼?這個人他的程度不到,你一讚歎他就自滿了,不能再進步了。什麼時候可以讚歎?八風吹不動,如如不動,這個人值得讚歎,你怎麼讚歎他都不障礙他,他自己不敢接受,覺得別人對我的讚歎都是太過分,自己還很謙虛、很恭敬,絕不引為自滿,這樣的人就可以讚歎。就是你毀謗他,他也不生氣;你讚歎他,他也不歡喜,他能如如不動,這種人可以讚歎。毀謗他,他生氣;讚歎他,他歡喜,這個人如果多人讚歎他,必定要害他。李老師這一說我才恍然大悟。所以佛法處處都是智慧,絕不是感情用事。

  這個地方講讚歎,讚歎什麼人?底下講如來。你看禮敬諸佛,這個地方讚歎如來,為什麼換了個名詞?讚歎諸佛不是一樣的嗎?諸位要曉得,稱諸佛跟稱如來不一樣。(音檔中斷)

  現在有招生,從前有沒有招生?沒有,諸位要曉得,教學絕不招生,為什麼絕不招生?如果招生,這個裡頭就有我慢,我是老師,我有學問、有道德,我號召你們大家來跟我學,我很了不起,貢高我慢。佛菩薩怎麼樣?非常謙虛,你到我這裡來,我樣樣都不行,樣樣都不如你,實在人家來了,找到了沒有辦法,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學是求學,是你自己來求的,不是我叫你來的。我叫你來的,如果你學不成就,我怎麼對得起你?你自己來的,你學成功是你自己,學不成功我也擔不了太大的責任。我要把你們找來了,這個責任就大了。現在的社會不一樣,現在把大家找來了,找來了不成功,這個罪過可就大了。

  既然老師這樣的道德學問,人家要不曉得,怎麼會到這來求學?這就要弟子們稱讚。稱讚好,不是說某個地方老師好,你要到那裡去求學,你要跟他去學,不是這樣的。只是稱讚他的功德,叫你一聽到,有這麼好的人,我自己發心去跟他學。絕不是勸你應當跟他學,不是的,沒有這句話。只是說明他那個地方之好,去不去是你自己的事情。佛門裡的讚佛偈統統是這個意思,把佛菩薩的功德處處讚揚稱述,到處給別人講,這就是稱述,用歌讚來讚歎,這是讚揚,用意就是替佛介紹學生,為眾生介紹好老師。但是這裡頭不說介紹的話。所以佛聽了也是無動於心,絕不是說你稱讚了他就歡喜了,你毀謗了他就生氣了,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不但是諸佛菩薩你稱讚、毀謗他不動心,儒家君子就可以做到這個,就能有這個度量。

  毀譽要動心,在儒家連君子的資格都不夠,毀譽一動心,那是小人!君子以上賢人,賢人之上聖人,聖賢君子不動搖,何況佛菩薩明心見性之人。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只是稱述讚歎,不能夠介紹。譬如說我曉得那個老師不錯,介紹你到那邊去,如果你到那邊去什麼都學不到,你會來怪我,你某人為什麼介紹我到那裡去,害我浪費了多少時間,浪費了多少精力,我到那裡一無所成,這我們自己背因果。我們稱述老師的功德,他自己發心去的,他學成了,我們沒有功,他學不成了我們也沒有過。我們自己要如如不動,他成就與否那是他的事情,而我們為眾生、為佛法都盡到了心、盡到了力了。你們想想看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這是不拉信徒、不介紹學生,可是介紹已經普遍的做了,做得盡善盡美,稱讚的功德是在此地。

  我在到處講經,我是常常稱讚李老師的功德。今天你們要想到台中跟李老師學不容易了,為什麼?他老人家年歲太大了,九十三歲了,跟他學不容易了。可是他底下還有幾個好學生,可以親近。所以你們在台中讀書的同學,東海的同學、逢甲的同學,我介紹你們去找徐醒民,這個是在台中李老師座下的第一位大弟子,可以說老師下面登堂入室的學生,你去跟他學。他的工作也很輕鬆,他在省立台中圖書館,他在圖書館工作,事情也不太忙,你們有時間可以直接到圖書館去找他,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去問他。他不會拒絕,他要是拒絕就不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哪一個來找都不能推辭、不能拒絕。為什麼?他是以平等心、慈悲心對一切眾生。

  所以往往我們自己以自己的心量來猜度,全都錯了,某法師地位很高,恐怕不太好講話,不太好見面,那是我們自己障礙了自己,事實不是這樣。像我以前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跟我說,有很多人認為我地位很高,不太敢來見我,實際上我很想跟一切人見面,他們都不來,有什麼法子?所以學佛的人把大法師看得很高,不太敢接見,不太敢講話,錯了!我那時候剛剛學佛,也不懂得這些規矩,一有空就去找他。他給我說這些話,他說其實我一點架子都沒有,什麼人來我都願意接見他。可是許多人不敢去、不敢見他。由此可知,這是我們自己心理上不健全,決定不是對方有架子。中部有這麼一個機會,大家不要放棄,甚至有時間可以請他們到你們學舍去多做幾次講演,你們同學有疑問都可以請他來解答。

  如來兩個字的意思,在《金剛經》裡頭有兩個解釋。解釋得最圓滿的是諸法如義,佛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你們看《金剛經》,這個解釋非常圓滿。什麼叫如?如就是這個樣子,一如無二如。我們在一切法裡面,如果要真正遵照佛教給我們,我們老老實實去做,百分之百的做到,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心裡面對這個一念不生,這就是如,就是這樣,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你要是起一念就不如了,就落在第二義去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就是我們心裡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萬法皆如。這個世界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清淨寂滅相,有沒有活動?各種活動都沒有停止,活活潑潑,清淨寂滅,活活潑潑與清淨寂滅是一不是二。你要不肯離開心意識,這個境界相你見不到。

  這個如的意思也是《般若經》裡面講的實相,宇宙萬有的真實相,這個不是虛妄的。由此可知,何謂虛妄?所謂的虛妄就是我們心在境界上起心動念,這是虛妄的。名字是虛妄的,言說是虛妄的,起心動念是虛妄的,離開虛妄的就是真實的。我這個話說得很清楚了,希望同學們細心去體會。虛妄與真實,再給諸位說不二,是同時的,你要入了不二法門,真與妄都沒有,這個時候才叫諸法如義。由此可知,諸法如義也不過是不得已建立這麼一個名詞而已,實際上有沒有?沒有,實際上連這個名詞也沒有,這就是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還有一個解釋,是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個意思也說得好,與那個諸法如義,實在講是異曲同工,一切法不來不去,不來不去就是不生不滅。這個意思實在說有相當深度,我們一下還體會不到,我們也舉一個例子來說。現在電視很普遍了,你們在電視畫面上看,一會這個人來了、那個走了,有沒有來去?千里萬里都在那個小螢幕上沒有動,都在那個螢幕上。我們今天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從太空這個星球到那個星球,還是在一個小螢幕上,那個小螢幕上?我們真如本性這個螢幕上,不來不去。你們每天看電視,你要會看,看電視就是修普賢行願;不會,那有什麼辦法!

  你要會的時候,每天看幾個鐘點電視就是修幾個鐘點的普賢行願,你跟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有說有笑,他們在那裡看電視是心為境轉,你在那裡看電視是境隨心轉,修普賢行願,家人相處在一起很歡喜。要是他們看電視,你一個在房間裡打坐或是念佛,人家看到你還不順眼!你在電視機裡面看,看他們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看到自己是如如不動,功夫戒定慧是一次完成。所以會修的人什麼地方都是道場,哪有選擇的?哪一法不是佛法?這個修行方法與什麼人都能相處,與什麼人都能歡歡喜喜。對自己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對自己的修學決定沒有障礙,三學增上,精進不懈,此地所講念念無間。所以清涼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哪有障礙?不會的才有障礙,會了就沒有障礙了。

  如果你要說,學佛的人不可以歌舞,這是佛對小乘人講的。你們自己都沒有多想想,如果多想想、多看看,你看敦煌的壁畫,佛坐在那個地方,怎麼也看到諸天在那裡跳舞、奏音樂,又歌又舞?佛自己在那裡又歌又舞,為什麼叫我們不准唱歌跳舞?這是怎麼回事情?他自己做不到為什麼限制我們?就以小乘人來說,迦葉還隨著音樂起舞,迦葉尊者是示現定功第一的,他是不是把禪定失掉了?不是,那就是禪定,歌舞場合裡,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叫真定,身動心不動。表面看跟大家一樣的歡樂,自己心清淨一塵不染。這要真功夫,這普賢行。你不在這裡修,你到哪裡修?

  離開五欲六塵修,修得很清淨,不能接觸,一接觸又亂了。這從前李老師告訴我,過去在深山裡面修行的人,修了幾十年,一接觸外面五欲六塵,動了心亂掉了太多太多。所以大乘修學的方法就在五欲六塵裡面去訓練看破,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確確實實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在裡面練如如不動,樣樣明瞭,智慧增長,如如不動就消罪業,智慧增長是長菩提,這樣才能真正自度度他。所以大乘菩薩是這個修法,善財童子就是這個修法,你看善財童子什麼地方都去,成就真實的戒定慧,圓滿的聞思修。好,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