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第四集) 1980前 台灣圖書館大專 檔名:04-011-0004
昨天給諸位介紹過善財。在佛法裡面,善財是大乘學者的榜樣,算是一個典型的人物;在小乘也有一位,小乘裡面這一位是確有其人,就是大迦葉尊者。在禪宗承傳上,他是第一代的祖師,我們講達摩祖師是第二十八代,第一代的祖師就是大迦葉尊者,第二位才是阿難尊者。我們曉得,迦葉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當中是「苦行第一」,由此可知,小乘是著重苦行的,他是從事上修的。小乘戒律是論事不論心,譬如講不殺生,「我心裡對那個人恨極了,我想殺他」,可是我並沒有殺他,這個不犯戒。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你對那個人「我要殺他」,就犯戒了。殺了沒有?沒有殺,沒有殺就犯戒了,它論心的。你把那個人殺了,但是你沒有心,在大乘不犯戒,為什麼?你沒有心;小乘犯了戒,小乘單論事不論心。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難,小乘戒雖然多,容易守,大乘戒很不容易做到,它是在起心動念之間。
迦葉尊者他是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裡面,而能夠捨棄了富有,出家修道,而且是頭陀行第一,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是在阿羅漢、辟支佛裡面的代表。這個大乘佛法不一樣,因為他不捨棄五欲六塵,他要享五欲六塵之樂;換句話說,他要享樂、他要享福,他決定不受苦。他在順境裡面鍊心,鍊不動心,比小乘難,小乘是在逆境裡頭訓練不動心。諸位要知道,逆境,從淘汰人上面來說,那是不及順境。我們看古今中外的歷史,許許多多大人物都是出身清寒之家,清寒子弟,能夠發憤自強,幾個富貴家庭的子弟有成就?你就可以想像得到,富貴裡面能夠出人才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大乘法就是富貴裡面成就,不捨五欲六塵,在這裡面鍊心地清淨、如如不動。所以諸位讀經,將來你們自己仔細看經文,善財童子一出生,家庭裡面種種瑞相,這些統統都是表法的義趣,可以說是富貴之極,能夠跟天人相比,他是出生在這樣的環境。
所以佛在《法華經》裡面有一段開示說得很好,末法時期,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人要來問佛法,給他說大乘法,不說小乘法。為什麼?現在的人哪個不講求享受?如果一切都捨棄掉,叫你修苦行,那是極少數的人,小乘根性,大多數的人不能接受。所以今天在佛法表層上來看,密宗很盛行,八大宗裡面密宗是財色名食睡都不捨棄,而且還提倡「即身成佛」。是不是呢?給諸位說,確實是。可是要不如法,恐怕即身成不了佛,必定成魔,墮落在魔道裡面去了。密宗是屬於加行,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屬於加行,就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它是屬於博士班。那當然到那個班,沒有幾天畢了業博士學位就拿到了。絕不是一個幼稚園學生、小學生也可以到博士班念了兩年學位就拿到了,那是不可能的,那是欺騙人的。所以密宗的門檻很高,他要顯教通達之後才有資格學密。不學密不能成佛,密是最後一次的考驗,就是叫你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廣泛的接觸,是不是不動心?是不是入不二法門?如果在這裡面還起心動念,就落在魔道裡去了,最嚴格的考驗。
在佛法裡面講什麼樣的地位才可以學密?嚴格的說,七地菩薩。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到七地菩薩?這是我們自己要警覺的、要了解的。好像讀書一樣,一定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我們由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步一步的來。前面什麼基礎都沒有就念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他那裡開個研究所,設個博士班,「你沒有念過書、不識字也可以,到我這裡來幾天我博士學位就頒發給你」,這個博士學位不值錢,這個博士學位是騙人的,不是真實的。所以諸位學密要特別注意。我所曉得的、我所了解的密宗教義以及修行的方法,恐怕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要選一個密宗根性的,那是太難得了。像哪些人?像禪宗惠能大師那樣的人可以,他才有資格。可是像惠能大師這種人在中國只出現了一個人,惠能大師以前,與惠能大師以後,一直到今天,再沒有見到第二個人。
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他替我在佛法上打基礎,沒有教我學密,他對我實在是愛護備至。為什麼不教我學密?程度不夠,沒有基礎。你去拜他做皈依師,他傳的幾個咒,那叫結緣皈依,這個沒有關係。我皈依他的時候,他傳我一個六字大明咒,也許你們大家都會念,六字大明咒,他還給我講解這個咒的意思,通常一般密咒是不解釋的,實際上密咒意思非常的圓滿。六字大明咒西藏發音是「唵嘛呢叭咪吽」,唵是身,嘛呢,我們經裡常翻作摩尼,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它的文法跟我們中國文法不一樣,句子是顛倒的,要照中國文法的意思來說,就是保持我們的身心像蓮花一樣,是這個意思。他講解之後,教我常常念,常常念,要常常做如是觀,要入這個境界,這個咒子才得力。你天天念「唵嘛呢叭咪吽」,說這是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求觀世音菩薩保佑你,那就錯了。如果你能在一切時、一切處所保持你自己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這個是佛菩薩真正的加持、真正的保佑你,才能夠說是感應道交。你會念,又不曉得意思,又不能夠做如是觀想,觀想是轉境界的,你在境界裡不能夠轉變,這個咒子念了沒有意思。
所以你是理論通達、方法正確,感應非常的顯著,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所以我們依照規矩來做,一定要在顯教裡,就是要把教理先要通達、要明瞭。這一樁事情最好的實在是無過於《華嚴經疏鈔》。在過去,弘一大師對於《華嚴疏鈔》讚歎備至,他把《華嚴疏鈔》看作一部佛學大字典,十宗的教義,大小乘十個宗派的教義,這一部《華嚴經》裡面全具足了。所以你通達《華嚴》之後,以後無論你研究哪一宗、哪一派的經論、修行的方法,都可以迎刃而解,事半功倍。這個看法是很正確的。《八十華嚴》我們可以算是前半部,《四十華嚴》是後半部,合起來除掉重複的部分,九十九卷經,希望同學們要好好的留意。
經文裡面講善財,給諸位介紹出來,善財就是指我們自己本人。在《四十華嚴》裡面決定不能用考據的方法來看,你要用考據的方法來看,善財確實有沒有這個人?他所參訪的那些地點,在現在的什麼地方?那個麻煩就大了,不見得有其人,也不見得有其處,所以這一點也要注意到。這裡面,人與處所全是屬於表法的意思,不見得都真有其人,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也有的是有其人的,也有是沒有其人的。處所的方向都是說南方,難道這些善友、得道人都住在南方?東方、西方、北方都沒有了?這個南方不是東南西北方向之方。南方象徵什麼?象徵著光明。中國人講五行,印度人也講五行,五行,南方屬於火,火的相是光明。換句話說,這個南方就是智慧之方,那個人不管住在哪個地方,只要是有智慧的人,他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做南方,是這麼個意思。我們不能把它呆呆板板看作方位、方向來看,那就錯了。在他居住的地方叫福城,就是福德之城,這是有智慧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那地方叫福地。你也不要去考察,這個福城現在在印度什麼地方?沒有,哪個有智慧的人住在那個地方,這個城就叫福城、就叫做南方。所以我們看經文,千萬不要呆呆板板的死在文句之中,那就要遇到很多困擾了,這是預先要交代的。
在經文裡面提到的數目字,這是『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這是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太大太大了。佛經裡面的不可說不可說,絕不是文字表面的意思,「這個不能講不能講」,不是這個意思,它是數目字的單位。印度數目字,在《四十華嚴經》裡面有,我們中國數字的單位大概只有二十幾位,我記得不太清楚,從個十百千萬上面去,大概有二十幾個,印度比我們多,印度一共有一百二十四個單位,不可說不可說是第一百二十三。而且印度數字不是十進位,它是倍倍相乘。譬如我們講阿僧祇,阿僧祇是最後十個大數的第一個,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這樣數到第十個就是不可說不可說。所以它是數目字的單位。你們如果要是有耐心去計算計算,在「根自在主童子章」那一章,就是在《四十華嚴》善財童子參訪根自在主童子,說出這個數字。
底下再說「佛剎極微塵數」,這個數字大了。佛剎是什麼?就是指一尊佛的教化區,佛經裡面常講的大千世界,佛剎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說之為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佛法小常識,我們一定要了解。有許多的學者,你看連胡適之都搞錯了,他們常說佛法裡面講大千世界只有三千個,三千個大千世界,這搞錯了,這個說的是外行話。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為什麼說成三千?他是從它的組織結構上來說的,就是這一個大千世界的組成,它是從單位世界算起,像我們現在的一個太陽系,這是一個單位,一千個小世界集合起來,我們叫一個小千世界;然後以小千世界為單位,再有一千個小千世界,這叫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它是由小千、中千、大千這樣組成的,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我們叫一佛國土,一個佛的教化區,有這麼大。我們這一個地球是一個單位世界裡面的一部分,連一個單位世界還談不上,實在是太渺小了。像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間有多少?給諸位說,有無量無邊,太多太多了,說不盡的。這個地方講的是不可說不可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塵,這個數字沒有辦法想像的。這個數字底下單位還是劫,還不是年、不是月、不是日,是劫。像這些名相,我在此地不詳細解釋了,詳細解釋太耽誤時間。這是形容菩薩對於佛的功德之稱讚,經過這樣長的時間相續不斷的在那裡稱讚演說,都讚歎不盡。
由此可知,如來殊勝的功德是多麼的廣大。前面跟大家講過了,如來殊勝功德就是自己本性的功德。我們了解這一層之後,我們才曉得見性是很重要,如果我們不能夠明心見性,我們這個殊勝功德不能現前,我們雖然有,但是我們得不到用處。所以你真正體會到、肯定了這個說法,肯定了這個事實,你對於佛法修學嚮往、勇猛精進,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的。為什麼?確實世出世間一切法再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而且修學佛法是決定可以辦得到的,因為這個事情是求自己不是求別人。求別人的事情難,能否有結果是個未知數;求自己明心見性,只怕你不肯幹,你要肯幹,決定能夠成就。所以自己要成菩薩、成佛決定可靠,沒有做不到的。
如果要學,同學們要記住,一定要有師承,老師的教誡要百分之百的依從,一點折扣都不打的,老師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這個就是老實人,這個是做學生、修道的先決條件。老師所教誡的如果你有疑惑的地方可以發問,但是不能夠說不遵從,有疑可以問。我們求學求一個老師難,老師要找一個學生把自己的東西傳授給他比我們學生找老師還要難,所以多少高明的人一生找不到一個傳人,於是學術失傳了。不是他不肯傳人,實在找不到,就是找不到一個百分之百服從的人,找不到這樣的學生。在過去還稍微好一點,因為思想比較上趨於保守,現在思想開放了,學術也自由了,說是「我一生跟一個人學」,更不容易找到,幾乎是不可能。這個就是我們今天佛法雖然借重科學的方法,發展得很快、傳播得很快,而成就太難了,在成就上是遠不如古人。我們想古人,這一個學生跟一個老師,有跟一輩子不離開的,二十年、三十年那簡直是太多太多。我們今天能不能跟一個老師十年、二十年,聽一個老師的教訓?
諸位要曉得,十方諸佛太多太多了,為什麼這一個大千世界只有一個佛來教化?多來幾尊不好嗎?多來了幾尊,那我們一個人也學不成,老師只能有一個,不可以有兩個,兩個老師所教的兩條路,三個老師三條路,那你到底怎麼走法?路只能有一條,所以一個世界只能有一個老師,一個學校只能有一個校長,不能有兩個校長。我們現在想學佛,最大的困難就發生在此地,我們沒有親教師。親教師在佛法稱和尚,嚴格的講,你們在學校裡面,你們的校長就是和尚、親教師;教授教你們課的,這叫阿闍黎。和尚只有一個,教學政策完全是他規劃的,其餘教授無非是執行他的政策而已,全盤教育是他的構想。學生進到學校來,四年之後畢業出去,他要把學生塑成什麼樣的典型,這是校長的事情,教職員是執行的。所以和尚只有一個,親教師只有一個。雖然校長四年當中沒有教過你的課,所有老師教的都是校長的意思,他是來代校長教的。所以教育的成敗校長一個人負責任,教學的人、執行的人他們負的責任少,主要責任是校長。
我們學佛也是如此,必定要有個親教師,沒有一個親教師怎麼能成就?所以今天同學們學佛的熱忱我們很佩服,值得讚歎。問題在哪裡?沒有一個人來領導你、指導你。這個地方去聽幾天,那個地方去聽幾天,每一個人所講的都不一樣,告訴你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徑,聽多了,無所適從。於是乎免不了會起個反感,「佛教裡頭亂七八糟,算了,還是不要學它了」。確實是這樣的。昨天我也跟諸位提示了,我學佛所以得一點的利益,就是老師少。我到台灣來就三個老師。初到台灣來的時候,四十二年以前,我是親近方東美先生,跟他學哲學,我學哲學就一個老師。進入到佛法之後就跟章嘉大師,也是一個老師,每一個星期天到青田街,那時候章嘉大師住在青田街,我們政府給了他一棟房子。到他那裡去,他給我講兩個小時,我們每個星期天有兩個小時,我跟他三年。那個時候我也常常到寺廟裡頭借經書,我自己讀、自己看,看了之後有疑問,就星期天的時間到章嘉大師家提出來向他請教。
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也離開了職務,到台中去,原先是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懺雲法師,他要我跟懺雲法師學。我跟了他五個半月,學了一些出家人的生活。當然這也是很好的,也很難得,可是在教理上學不到。懺雲法師看看我,也鼓勵我,到台中去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剛剛創辦慈光圖書館,很需要人,所以我就到他圖書館去了。大概我離開了半個月,就是八七水災,懺雲法師的茅蓬被沖壞了,我離開了半個月,他遭了水災了。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十年。所以我學佛的老師很單純,這一點在佛法上這算是福德因緣比諸位要差強一些,不是到處隨便聽的,是有一個老師專門來指導。所以講師承,還沾了一點邊緣,還有這麼一點意思。今天的佛法,實在講是在台中,李老師在那裡教學三、四十年了,他是民國三十六年就到台灣,一直就在台中教學,沒有離開台中。所以在台中跟他的學生有三十多年、有二十多年,我跟他算比較少的,十年,十年我離開他,到台北來講經。
所以諸位學佛最要緊的是要跟一個好老師,要接受他一個人的指導。善財童子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一個老師,那是他的親教師,後面五十三參是善友,他的和尚就是文殊菩薩,親教師是文殊菩薩。他在外面參學,參學不是隨便可以參學的,參學也得有參學的資格、條件。什麼樣的資格才夠參學?佛法裡面講最低限度要得法眼淨,淨是清淨的淨。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有這個能力,聽別人講、看別人的行止,他是對的還是不對的。你有這個能力你去參學不受害,不會被別人所轉,你自己有主宰,多看看,提供自己的參考。一方面是磨練自己在境界裡面不動心,其次是提供將來寶貴的教學參考資料。你可以了解一切眾生的根性,將來你自己教化眾生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方式來接引這些不同根性的眾生,它的意思在此地。所以這個參學是自利利他的。
沒有這個功夫,換句話說,我們聽了心會隨外面境界所轉,這是自己不夠參學程度,這樣的程度老師不會讓你離開他。老師要是能夠讓你離開他,「你可以出去參學了」,換句話說,他就看出來你有這個能力了。你在什麼境界裡自己都能做主宰,不會輕易被人所動,這個時候老師必定是鼓勵你出去參學,你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都可以接觸,增長你自己的智慧,增長你自己的定力,成就定力增長智慧。為什麼?你在境界裡不動搖了。換句話說,他在定慧一定是有相當的基礎,這才能離開老師;定慧沒有基礎的時候,不能離開老師一步。這是講我們過去的修學。善財童子出去參訪了,當然他的定慧成就了,文殊菩薩承認了,這個時候鼓勵他出去參學。
經文到這個地方,五十三參裡的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功德圓滿了,這是最後一次參訪。在經文裡面前面說過,稱讚如來殊勝功德,我在這個地方略略的給諸位提一提。這是第三十九品,也就是四十卷裡頭三十九卷末後,有很長的偈頌,這是近指;如果遠的說,前面這三十九卷經都算是。末後總結,結論有幾句話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剎,剛才講了,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塵,這個數字可以數得盡、可以知道。「大海中水可飲盡」,四大海水你可以一口能喝得盡,你有這樣的能力,這個都是比喻。「虛空可量」,虛空廣大,我們拿著尺一尺一尺來量,可以量,「風可繫」,風我們能把它繫得住。這些事情實在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這些事都能夠辦得到,「無能盡說佛功德」,佛的功德還是沒有辦法說得盡,沒有人能夠說得盡諸佛的功德。
後面有幾句話是勉勵我們的,「若有聞斯功德海,能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這四句偈的意思就是鼓勵我們,我們有緣分能夠聽到《華嚴經》,能夠讀到《華嚴經》,正如開經偈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值得慶幸,實在是值得慶幸。我們想想今天世界上人口這麼多,有幾個人遇到佛法?有幾個人在佛法裡頭能夠遇到《華嚴經》的?佛法裡講一切經,歷史上沒有記載,不管你講多少部都沒有記載,你講《華嚴經》必定有記載的。可見得這是歷代對於這一部經的重視,《華嚴經》一部經講圓滿是大成就,歷史上會留下的。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從佛法的觀點來說,佛法所在之處就是龍天護持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有福報的地方。
如果我們今天講福城,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福城就是我們台灣,在台灣的人是有福報之人。為什麼?台灣有佛法,離開台灣之外,給諸位說沒有佛法,你們不相信,到全世界各個地方去走走,沒有佛法。那些佛法只是宣傳而已,講《華嚴經》的只有台灣,除了台灣之外,你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去查查看有沒有講《華嚴經》的?台中李老師在講《華嚴》,台北南亭法師在講《華嚴》,我們這個道場在講《華嚴》,在台灣講《華嚴經》還有三個地方,這個不是福城那什麼地方是福城?我們的《華嚴經》,《八十經》,我們講到第十迴向,就是十迴向品講完了,《四十經》我們講到「春和女神章」,她也是代表菩薩位次的,春和女神是代表初地菩薩。
這些話都是勸勉我們對於大經要留意,不要懷疑,要真正發心來學習。因為這一部經雖然費的時間長,如果能夠學好了,整個佛法都能夠通達。我在出家的時候,我是在圓山臨濟寺出家的,出家我第一部得到的書就是《華嚴經疏鈔》。在那個時候香港翻印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用函套裝的,非常莊嚴,是折疊的本子,八十一本,那個分量很大,一部經一大堆。當時我看到非常的歡喜,很想得一部,不容易,價錢太高了,買不起,在那個時候好像要兩千四百塊錢,是民國四十八年,兩千四百塊錢,沒有這個能力,買不起這部書。在那時候有人送我一千塊錢,一千塊數字也很大,一千塊買不到。那時候香港佛經流通處寄了一個目錄給我,裡面有一部《華嚴經疏鈔》,價錢就是一千塊錢,合台幣一千塊錢,正好,我就把這個錢買了一部《疏鈔》。《疏鈔》是線裝本,一共四十冊,這是我一出家第一部得到的書。這一部《疏鈔》,現在南亭法師華嚴蓮社印的《華嚴經疏鈔》就是用的這個本子,我有一部原本四十冊,他現在把它合訂了十本,精裝十本,而且比原本縮小了一點,原本的字比它的字大,冊數是四十冊。
所以跟《華嚴經》就特別有了緣分。有一年,民國六十年,我開講《華嚴經》,開始在台北講《華嚴經》,香港有一個法師,我不認識,沒見過面,雖然我在香港講經也不知道。他不曉得從哪裡打聽到我在台北講經,他大概也不曉得我的名字,他就託人把這一套《華嚴經》,就是民國四十八年印的兩千四百塊錢的那一套,我心裡想不到的經,他派個人送來了,指定送給台北講《華嚴經》的法師,只有我一個,他們就把它送到我這兒來了。我說,「這是感應道交,想了這麼多年都想不到,居然送給我了!」所以我也就得到了。好!我們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