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四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04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頁第四行:
【大教緣起第三】
從這個地方看起。前面兩章是本經的通序,在廣歎菩薩德行的時候,這個經文很長,裡面有許多都值得我們學習。從廣歎之中,也能夠體會到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今天這一章是本經的發起序,也就是給我們說明《無量壽經》的來源,為什麼佛會講這部經,從這一章我們就能夠看到了。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說釋迦牟尼佛放光,佛放光裡面含的意思就很深。這個地方我們從經文上看,很清楚的能夠看到兩種現象,一種,這是我們人間常常有的,就是他的精神非常好,這一天顯示得特別的光彩,特別的愉快。我們中國俗話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釋迦牟尼佛今天遇到喜事,這個喜事是他一生當中最歡喜的喜事,所以他今天特別高興,他的儀容、光采跟平常迥然不同。這是前面所看到的,『世尊』,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威光赫奕,如融金聚』。這些統統是講他今天儀容、光采不同於平時,顯示他心情特別的歡喜、愉快。末後二句,『現大光明,數千百變』,這是放光,這樣的放光在經上也很少見。一般經上講佛放光的很多,可是在本經,這是序分,序分見到佛放光,正宗分、流通分都放光,這是一般經上很少見的。一般經上我們看到佛放光都在正宗分,序分、流通分裡頭很難看得見。這是三分都放光,顯示這個經非常之殊勝,非常的特別。
佛的侍者就是阿難,阿難尊者是最接近釋迦牟尼佛的,照顧釋迦牟尼佛生活起居的這個人。他看到佛今天的儀態,就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從前從來沒有見過,沒有見過佛的相好像今天這樣的殊勝,精神之愉快也從來沒見過。所以他就好奇,提出來發問了,下面就是他問的話。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阿難可以說是我們大眾的代表,我們的觀感、我們心裡的想法,他老人家都給我們說出來。他就想,想到世尊今天這個儀態、光采、歡喜是過去沒見過的。其中兩句是『光顏巍巍』,這是總攝儀容的超異,與平常不一樣。『寶剎莊嚴』是講佛放光,佛放光,前面講了,「數千百變」,變的什麼?佛的光明裡面顯示十方諸佛的世界,從這個光中可以能夠看得到,很清楚的看到,這非常之稀有,從來沒有見到這樣的一個奇特之事。所以,心裡面非常的歡喜,覺得很稀奇。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因為稀奇,就要發問。發問之前,這是禮節,古人所謂「請業則起」,向佛請教要有禮貌。從自己座位,聽經的時候各人有各人的座位,有話要問的時候一定要起立。『偏袒右肩』這都是禮貌。『長跪合掌』,合掌是表一心,表誠敬。『而白佛言』,「白」字是下對上的敬稱。下面是他所說的話。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這個都是阿難心裡猜想的,否則的話,佛的儀容不可能今天現出這樣的特別,這樣的殊好。所以他就想,今天一定是『入大寂定』,心地清淨光明,無比的清淨,一定心裡面安住的是非常奇特的法門。其實這個法門就是指的這部經,佛今天要跟大眾宣講《無量壽經》,這部經在一切經裡面就顯示出非常的奇特。『住諸佛所住』,這個話也是真的。念佛成佛,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安住的法門,今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宣揚念佛成佛的法門。『導師之行』,導是引導,引導一切眾生成就成佛之道,這個才是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在一切大道之中,這個道是無比的殊勝,所以稱為最勝之道。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
『去』是過去,『來』是未來,『現在』,這是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彼此都相念。佛也念佛,佛的相好已經是非常殊勝的,佛再念佛,相就更好、更殊勝。我們中國人常說,尤其是看相算命的,常講「相隨心轉」,一個人常念佛,他的相慢慢變成佛相,佛的相是清淨慈悲。所以佛的相已經很好了,今天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不但阿彌陀佛加持釋迦牟尼佛,同時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的。因此,世尊念阿彌陀佛,也同時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那他今天這個相好是超越。
換句話說,這個法門就是對這個人說的,其餘沒成熟的是旁聽的。他雖然不能發願修學這個法門,但是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聽了之後,他知道宇宙之間還有這麼一樁事情,讓他知道。什麼時候他想修學,也不難再遇到這個機會,所以這個叫稱機,這是問得太好了!第二個意思,這是真正暢佛本懷。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大家常講度眾生,度眾生是一句很含糊籠統的話,一定要這個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佛的本懷。佛出現在世間,說實在的就是為這個。如果不能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佛不必用三十二相這樣的身分出現在世間。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面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不必用三十二相,八相成道,不必用這個。佛講經說法這麼多年了,今天機緣才成熟,給他說這個法門,他才能夠相信,能夠接受,能夠依教奉行。所以佛今天是非常的歡喜,也就是他示現以佛身分在世間,那個目的今天才達到。緣分一直在等,等到今天才成熟,你想他多高興。所以阿難這一問,極力讚歎著:
【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實在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這些弟子們也不是普通人,都是跟佛一道來的,好像來唱戲,整個班底統統都來了。弟子當中有許多是古佛再來的,真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好像我們唱一台戲,主角只能有一個人,其他的人統統來唱配角。配角裡面有許多可能都是主角的老師,老師來唱配角,學生唱主角。這個叫千佛擁護。實在講,像目犍連、舍利弗都是古佛再來,早就成佛了。阿難也不例外,也是大菩薩應化而來的。所以佛在這個地方讚歎他,你為了『哀愍利樂』,哀愍是憐愍眾生,眾生在六道輪迴不能出離,這是苦,利是利益,樂是歡喜,為了叫一切眾生得最殊勝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無過於成佛。為這個緣故,阿難尊者代表大家來請法,來啟請,問這個『如是微妙之義』,微妙之義就是指的本經。
【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
這是說請法的利益。供養聖賢人福報很大。『阿羅漢、辟支佛』是得道的聖人,供養多少?供養『一天下』,「一天下」數量就太多了。在佛經裡面跟我們講,一個單位世界以太陽為中心,環繞太陽四周的叫四天下,一天下就是四分之一。這個「一天下」絕對不是指一個星球,我們現在講天空當中的星球,環繞太陽的許許多多星球的四分之一這麼多,這麼多星球裡面所有的眾生。現在我們科學很發達,在探測太陽系可以說是知道得相當清楚了。知道太陽系當中除了地球之外,其他的星球上都沒有生物。這種探測是不是可靠?很難講。也許我們科學再過個幾十年、幾百年,進步了,發現到月亮裡面也有生物,甚至於太陽裡面還有生物,這是我們肉眼所不能見的。肉眼見不到的就很多,譬如說我們這個佛堂,這個佛堂裡面就有很多我們肉眼見不到的眾生,可是有人能見到。有人到這裡一見,看到許多的眾生在這裡,他不敢在這裡逗留,幾分鐘他就走了。有人能見到天人,有人能見到鬼神,這都不是現在科學能夠觀察得到。由此可知,這許許多多星球裡面,決定有有情眾生。此地是假設的話,一天下那些眾生統統都證到阿羅漢,都證到辟支佛了,這是假設的,你供養的功德有這麼大。下面又說:
【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
對於聖賢,我們說供養,對於六道眾生,我們說布施。布施的也是很大的福德,種福,這是布施六道眾生。布施多久?『布施累劫』,不是一天二天,時間是論劫數的,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還不止,比前面所說的功德是百千萬倍,這個簡直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我們要問,他這個請法問這一句,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這話是真的嗎?如果我們冷靜的去想一想,有道理。供養阿羅漢、布施六道眾生,這個福雖然大,還是有限度的,如果能幫助一個人成佛,這個功德是無盡的。為什麼?他成佛之後,又不知道要度多少眾生,又不曉得要度多少眾生又成佛道。眾生成佛,佛度眾生,這樣輾轉的功德,無有窮盡,當然不是供養一四天下、布施六道眾生功德可以相比的。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請法功德不可思議。但是這個法決定是正法,決定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之法,才有這樣大的功德。下面世尊把這個道理也簡單的給我們說了。
【何以故。】
為什麼會這麼大的功德?
【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佛在此地給我們說出來了,也就是我剛才講的輾轉,眾生成佛,佛又度生,生又成佛,這個輾轉功德不可思議,都在阿難這一問。這一問,佛為他宣講這一部《無量壽經》。根熟的眾生,所謂根熟,就是他聽了之後他能相信,他能夠理解,發願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這樣的人就叫根性成熟,這樣的人他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當然根熟的人不多,雖不多,他有,他不是沒有,一直到今天,每個地區,幾乎每個道場,多多少少都會有幾個,這是非常之難得。
這個地方講的『度脫』,跟一般經上講的度脫不一樣。一般經上講的度脫,如果說超越六道就算是度脫了;換句話說,他能證得阿羅漢、證得辟支佛,或證得菩薩果位,都算是度脫。本經不一樣,本經是成佛,成究竟圓滿佛,所以這個度脫是徹底的、是究竟的,功德又不一樣。法門雖然簡單容易,可是實在是難信,所以佛在未說之前,先要特別勸大家相信,底下這段經文就是這個意思。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
這些話都是勸勉我們,對於佛要有信心。佛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來的?我們自己有沒有想過?我們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要來?我來幹什麼的?能夠常常去想想,這個人慢慢就會覺悟。我在年輕的時候,十三、四歲,常常就想,一個人在河邊樹下就想,我為什麼要來?我來幹什麼?就想這些怪問題。想也想不出答案。這佛為我們眾生說出來,為什麼來的?酬業而來的,你前生造的業,這一生來受果報,這個說得是很有道理。諸佛菩薩他沒有造善業、惡業,他來幹什麼的?尤其是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要來?這裡告訴我們,他來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他來幹這個的。所以是以無盡的悲心,無盡的慈悲,憐愍三界六道的眾生,這樣一個原因他出現在世間。
要幫助大家,用什麼方式?用教學的方式。『光』是比喻智慧,佛教眾生光明磊落,心地光明,方法正大。『闡』是闡揚,給我們詳細的解說。『道』是道理;『教』是教學。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說出,教給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在宇宙當中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不會被人欺騙,不會被人誘惑,要做個頂天立地之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欲拯群萌』,萌就是眾生,稱為「萌」就是現在講的,眾生都是糊裡糊塗,沒有智慧,對於事實真相搞不清楚。對於這些人,『惠以真實之利』,惠是給他,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利益什麼叫真實?什麼叫不真實?在佛法裡面講,如果這一生給你利益,來生沒有利益,這個利益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利益是生生世世都得利益,這個利益是真實的,真實利益唯有諸佛菩薩才能夠給我們。佛今天是以最真實的利益,最真實的利益就是這部《無量壽經》。諸位如果真正能夠理解它,實在說絕對不是這一生你得到幸福、得到快樂、得到美滿,確實像佛所說的,你從今之後生生世世決定得到圓滿的幸福。這一點都不假,永恆的幸福才是最真實的利益。
這樁事情,難!『難值難見』,佛家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六道裡面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最可貴的就是聞佛法,六道裡面,人道聞佛法的機緣最殊勝。為什麼?天人他太幸福,太快樂了,他說我已經這麼快樂,我去學佛幹什麼?這就叫「富貴學道難」,他不願意學習。三惡道裡面太苦了,如果生活很困苦,三餐飯都沒有著落,他哪有心情聽講經說法?這也不行。所以人道在六道裡面好比是小康之家,也不太富,日子也能過得去,有些閒功夫來聽佛講經說法,人道之可貴處就在此地。人道之可貴處,如果這一生不幸沒有遇到佛法,實在講,這個人身也就白得了,這一生是白來了。
佛法博大精深,無量法門,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在理論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在理上說的。在事上講不然,事是什麼?不是佛法的事,是我們自己本身。眾生根性不相同,必須選擇一個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修學起來才容易,才有興趣,才歡喜,能夠有成就;如果選擇的法門不妥當,修學困難、痛苦,不會有成就。因此,在無量法門裡面,我們要善於選擇。到底我們選哪個法門?這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有些人選了一輩子,到死還沒有能決定,這很冤枉!這樣的人自古以來很多。凡是選擇決定了的,那多少都會有點成就。
決定之後,可貴的就是一門深入,這非常重要,要專修,要專精,你才能夠有所受用,這個在經題上已經跟大家說過了。真實的受用就是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如果我們修學,心地確實一天比一天清淨,這就有受用。心地清淨,煩惱少了,妄念少了,煩惱、妄念要少了,智慧一定就增長。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會跟從前完全不一樣。以前處事待人都看不清楚,犯了許多的過失,那是沒有智慧。現在處事覺得很有條理,待人覺得很有分寸,能夠跟大眾相處非常得融洽,這就是進步。使我們生活會更美好,困難一天一天減少,幸福天天增加,這是現前所得到的利益。
所以,佛法確實是很難遇到,值就是遇到,難值難見,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見到的。『如優曇花,希有出現』,這兩句是比喻。
【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佛說這一番話實在就是說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機緣不容易遇到,遇到了切莫錯過。你今天這一問,帶給眾生的利益太大了。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
像這樣的經文,在普通一般大乘經典裡面,我們很少看到。這的確是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的勸導,勸導我們要建立信心。這叫著阿難,告訴他,佛的智慧不可思議,一定要相信。凡是讀過大乘經典的人,我相信對於佛的智慧,多少會生起一點信心。佛一生所說的,現在我們集結流傳到中國,翻成中文的經典,我們稱為《大藏經》。看到那麼大的份量,我們想想這個世間人,哪一個人一生的著作能夠比得上佛?這是我們不能不佩服的。經典流傳到現在,要用西方人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如果照中國人的記載,那就三千年的歷史。普遍到全世界,三千年當中多少人在研究、在讀誦,叫我們不能不佩服。佛在此地特別提示出來,教我們要相信佛的智慧。
同時,諸位一定要知道,佛的智慧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專有的。如果是他專有的,這佛經我們不念也罷了。為什麼?我們也成就不了智慧,念它幹什麼?佛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佛有多大的智慧,我們自己也有,跟佛沒有兩樣。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智慧也平等,德相也平等。佛雖然說平等,可是我們現在感覺得不平等,我們大家在一起,智慧就不相同。這是什麼緣故?佛告訴我們,這是你自己把你的智慧迷失了。佛法講迷悟,不是迷悟別的,是迷悟自性。自性裡面本有圓滿智慧德能,現在迷了,迷了就不能現前。佛的智慧,他不迷,不迷就完全現前,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佛的教學,實在就講以他的經驗,他是怎麼樣開悟的,怎麼樣恢復自己德能的,把他這個經驗方法,傳授給我們,提供給我們作個參考。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也能夠破迷,也能夠開悟,也能夠恢復自性的智慧光明,這就是佛法的教學。所以我們對佛智相信,就是對自己心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生起了信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信佛不信自己,自己是成不了佛的;信自己不信佛,你也成不了佛。為什麼?你不能接受那些開悟的人,他們的經驗方法。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佛,相信自己本有智慧德能,與佛無二無別,相信佛他開發自性的方法是正確的,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值得我們效法的。
這段經文大意就是說的這些。底下一句說佛的德,德是說他的能力,前面講智慧,智慧不可思議,他的能力: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無量的能力當中只舉一種,這一種是我們人辦不到的,不但人辦不到,六道裡面諸天也辦不到。不但天人辦不到,阿羅漢辟支佛也辦不到,菩薩也遠遠比不上佛。『能於念頃』,念頃是短時間,很短的時間。『無量億劫』是很長的時間。極短的時間,他能夠把它變成很長的時間。這個事情我們也能夠相信,像我們中國古代傳奇小說裡面所講的「黃粱夢」,我想不少同修念過這個文章。「黃粱夢」你看看,黃粱是什麼?就是高粱、小米。煮小米那是很容易煮熟的,煮小米的時候他在打瞌睡,做了個夢。這個夢,這是個秀才,夢著他上京城去趕考,考取了。每次去考都考取了,以後中了狀元,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到最後退休。這一覺夢醒了,黃粱還沒煮熟,他在夢中已經過了好幾十年。這不是一念之頃嗎?化成幾十年,他在夢中的感覺確實是過了幾十年。佛有這個能力,在很短的時間,住無量劫,也能夠把無量劫化成一念。念劫圓融,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就不能自在,把長時變成短時,短時變成長時,就不可能。時間不是真實的,也是隨心變現。人在歡喜的時候,就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人在煩惱苦悶的時候,就覺得時間太長,度日如年。可見得,我們對時間的感覺,是心理上的因素,它不是真實的。
【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這就是不生不滅。凡人在時間裡面,他身體是剎那剎那生滅,是有變化的。佛沒有變化,沒有增減,這是說他智慧德能都不可思議。諸位要知道,佛的智慧德能就是我們自己本身的智慧德能,他是完全恢復,完全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我們今天沒有恢復,自己做不了主宰。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佛,要學佛實在講,就是要學在宇宙之中我們自己能夠做得了主宰。如果自己真做得了主宰,我想每個人都希望年年十八,你要果然做到了,那確實如此,永遠年輕,永遠不老,你能做得了主宰。你一年比一年老,一天比一天老,你沒做得了主宰,學佛就是學這個。下面佛把智慧德能之所以然,又給我們說出來。
【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這個『最勝自在』是總結,最殊勝的自在,完全自己做得了主。什麼原因?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記住經上的兩句話,『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再把它濃縮一點,關鍵就在定慧。我們沒有定、沒有慧,所以我們做不了主宰。你要想真正在宇宙之間做得了主宰的話,你要有定、要有慧,要有究竟圓滿的定慧,那就跟佛一樣了。這就說明,學佛學什麼?要學定、要學慧。
這部經上統統是教給我們究暢無極的定慧。在沒有答覆他問題之前說這麼多話,你才曉得佛的苦口婆心。因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這些話都是勉勵我們,對佛的教訓要相信。底下這才允許他。
【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這就說出,答應他,給他分別細說答覆他的問題。『諦聽』就是我們今天講,你要仔細的聽,要認真的去聽。聽了之後要好好的學習,真正能夠體會佛所講的義趣,我們才能夠得到教學的利益。
經文到這個地方就是本經的別序,序分到此地講完了。下面這是正說,就是正宗分,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法藏因地第四】
這部經可以說是西方淨土的概論,它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怎麼來的給我們說明,怎麼來的。極樂世界的歷史、極樂世界的狀況、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的因果、極樂世界修學的方法,全都在這部經上。極樂世界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這不可以不知道。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這一句是說一個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們不必照經文上細講,細講浪費很多時間。很長的時間,久遠劫之前。
【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
這個世界上有佛的名號,叫做『世間自在王』。諸位要知道,佛菩薩沒有名號的,不像我們,我們一出生的時候,父母會給你起個名字。也許這個名字你一生都用,也許用一個時期,你自己覺得不喜歡,再去改了。在古時候,如果把自己的名改掉,那是大不孝。為什麼?父母給你起的名字,是代表父母對你一生的期望。現在人不懂得這些,所以改名字的很多。
佛的名號從哪裡來的?是從與眾生感應而來的,代表他教學的宗旨、目標,從這上建立的。譬如說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他用什麼名字?一定要用「釋迦牟尼」,用別的名號不行,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不相應。釋迦是什麼意思?仁慈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缺乏仁慈,所以他提倡仁慈,對人要慈悲、要仁愛,是這個意思。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就是心地清淨,我們這個地方眾生心不清淨。所以,一定要用這個名號,不管什麼人到這裡來成佛,在這一個階段、這一地區一定要用這個名字。
假如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到我們這裡來成佛,他不用阿彌陀佛,他要用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用這個口號來教化我們,對人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是這個意思,這是對症下藥。假如我們釋迦牟尼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他在那兒不可以叫釋迦牟尼。為什麼?那個世界的人都清淨,心都清淨,不必再用牟尼,那個地方人都慈悲,也不要用釋迦。所以「釋迦牟尼」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效果,沒用處了,一定要用「阿彌陀」,阿彌陀翻的是無量的意思,一定要用這個名號。你就曉得,佛菩薩的名號,到什麼地方就用個什麼名號,是因人、因時、因地而建立的,不是他自己喜歡用個什麼名號,不是的。是因為教化眾生的方便作用,佛菩薩名號是這麼來的。
因此,我們看到這個名號我們就曉得,當時那個世界的眾生需要自在,自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由民主。大概那個時期的一般眾生是不自在,也就是不自由,受很多的束縛、拘束,所以佛在那裡教化的時候提出「世間自在」。「王」也是自在的意思,因為在一個國家裡面,發號司令,自己完全作主的是王,其他的人民百姓都要聽命於他。所以,王都是比喻自在的意思。
這是佛的名號。下面是通號,通號是讚歎佛的智慧德能,總共有十個號,十個號是通號。只要成佛了統統都有,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號,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這屬於佛學常識。第一個『如來』。有些對佛教沒有深入研究的,小說看多了,好像看《西遊記》,就常常講,你們學佛,佛教裡頭是不是有個如來佛最大?這種說法我們一聽就曉得他很外行,他對佛學常識完全不了解。他不知道「如來」是一切佛的通號,不是專稱的。像世間自在王是專稱,釋迦牟尼是專稱,阿彌陀是專稱,單單指一個人。如來,那是指一切諸佛,因為他統統都叫如來。
如來是什麼意思?最簡單的意思是「今佛如同古佛之再來」,所以稱作如來。你成佛了,你跟古佛智慧德能無二無別,就像古佛再來一樣,這是最淺的解釋。《金剛經》上還有一個解釋,解釋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意思就解得深了。這個解釋是指如來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在前面經文講的「如是我聞」,就是「如是」所含的意思。一切諸佛,體是完全相同的,如如之理。所現的現相雖然不同,森羅萬象,但是相如其體,體如其相,所以諸法如義。這個說法說得很深,但是說得非常的真實。所以成佛,德號裡頭第一個是「如來」。第二是:
【應供。】
供是供養,他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因為佛是人天最大的福田,我們供養佛,真正有福。佛是個好老師,我們如果不供養他,他就不可能常住在這個地區。他住在這個地區,我們一定要供養他,使他的生活能夠沒有憂慮,他能夠安心在這個地方教學。所以他應當接受大家的供養。
【等正覺。】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明行足。】
這一句是從戒律、從智慧上建立的名詞。『明』是說智慧。『行』是講戒行,也就是說他的行為都是我們的模範,都是我們的榜樣。『足』是圓滿的意思,他的智慧德行統統圓滿。
【善逝。】
『善逝』這個意思不太好懂,淺而言之,「逝」就是不著相,就是不執著,「善」是非常善巧。所謂即世間而離世間,離世間並不是離開這個社會,就在這個社會裡面他就離開這個社會,離即同時,這叫善逝。像小乘人修行,他的確要離開這個社會,找個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修行。大乘菩薩不如此,即使在紅塵裡面,他心清淨,一塵不染,這個才叫善逝。即生死而了生死,即煩惱而斷煩惱,這都是善逝的意思。
【世間解。】
對於世間所有的一切法,他沒有一樣不理解的,都能夠通達明瞭。
【無上士。】
士就是今天講的知識分子,在知識分子裡面他是第一,至高無上,所以稱為『無上士』。
【調御丈夫。】
『丈夫』是個尊稱,在我們中國有英雄的意思。別人辦不到的,他可以辦得到,這個才稱之為英雄豪傑、大丈夫。什麼事情別人辦不到他能辦得到?調伏大眾的情緒、心理,這的確是非常困難,一般人做不到的,佛能做得到。
【天人師。】
天是指天上,人間,佛在天上、人間都是以老師的地位出現。
【佛。】
最後一個號叫『佛』。佛是覺悟的意思,真正覺悟的人,圓滿覺悟的人,我們稱他作佛。
【世尊。】
這個號是總稱,具足上面十種德行,那是世出世間最尊貴者,我們稱他為『世尊』。所以,世尊是總號,前面十個號是別號,這就是一切諸佛共有的德號,在此地全部給我們說出來。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從這一段文裡面,我們能夠看出來,當時這個世間人福報很大。怎麼知道福報大?壽命長。佛住世四十二劫,當時這個世間人民壽命也是這麼長。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世間,他住世七十九歲,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圓寂的,所示現的跟我們世間人壽命差不多。世間人壽命多長,他也示現多長。從這個地方看,世間自在王當年出世的時候,這個世間人壽命很長。當然這個世界不是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壽命最長的是八萬四千歲,這是講平均一般的壽命。最短的時候是十歲,那人就很可憐。我們現在一般的壽命,按照佛經上來講大概是七十歲,平均壽命是七十歲。現在在減劫,每過一百年減一歲,再過一百年又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十歲就到底了。從十歲每隔一百年再加一歲,一直加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這是佛說明,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壽命的壽量的現象。
佛菩薩住在世間,他們的事業我們今天講佛事。現在講佛事是什麼?是做超度的事情,超度死人這個叫佛事。其實這是以後變質了,佛經裡面所講的佛事,就是說經講道,是教學,教學叫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教學是教你破迷開悟,這個事情叫做佛事。所以佛法傳到中國,在中國很多年都保持著教學,變成對於亡人的超度,這個時間很晚,大概也就最近兩、三百年的事情。在以前沒有,以前佛教的寺院都是教育,都是教學,沒有超度的事。現在變成宗教,從前是教育,現在變成宗教,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學佛要接受佛的教育,如果走宗教的路子,這是錯誤的,這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一定要接受佛的教育。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這就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講它的緣起。這個國王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的前身,我們要從這地方講起,要從世間自在王佛教化眾生說起。『大國主』就是大國的國王,他的名字叫『世饒王』,「世饒王」是讚歎的,不是他的本名。饒是豐饒,無論在智慧、在財富,換句話說,像現在我們所講的超級強國。這個國家無論是文化、無論是物產,都非常發達,極為豐富,稱他作世饒王。他聽佛說法,聽了之後非常歡喜。當然,他聽了得有受用,真正聽懂了,明白、開悟了,他才會歡喜;如果聽了不懂,他就不可能繼續再聽,一定是開解而後才生歡喜心。
明瞭諸法實相之後,這個人心地非常慈悲,所以他做國王,他能夠給予一國的眾生,給他們幸福。學佛之後才曉得,為眾生造福,心量還要擴大,不能限於一國,盡虛空遍法界有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不能不顧。要救度法界眾生,做國王力量做不到,所以他就發心出家學佛。立下志願一定要成佛,唯有佛才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可以幫助一切眾生,這才能滿他憐憫、教化眾生的本願,他才能真正做得到。所以『尋發無上真正道意』,這句話就是通常我們講的發菩提心,真正徹底覺悟。『棄國捐王』,他捨棄了王位,捨棄王位出家了,『行作沙門』,「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他出家了。『號曰法藏』,他就是跟世間自在王佛出家,法藏是他的法名,出家之後的法名。
這是敘述世饒王出家的因緣,他出家不是受了苦難出家的,也不是遭遇挫折出家的,也不是生活過不去才出家的。人家是實在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明白了,這才發心出家的,出家的動機很有關係。現在佛教可以說是大多數表現在外表的都是迷信,出家的動機也很複雜。我在台北,常常有人來找我,說想出家,來找我。我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他就說了許多的理由,我聽了之後,都不是出家的理由。為什麼?在家修行都可以辦得到,為什麼要出家?出家不容易!出了家就是發願,好像我們在社會上選擇行業,我選的是師範學校,將來我要做一個教員。如果說我要成佛,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在家都做得到,不一定要出家。
經上講得很好,出家是天人師,你要把這個責任肩負起來。你如果真的發現這個教育實在太好了,值得我們終身去從事,這就對了。所以玄奘大師當年出家,老和尚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他說了二句話,馬上給他剃頭。他說的道理很正確,「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個對!這完全把佛法弘法利生的責任一肩膀擔負起來。紹是繼承,遠的因,我要繼承釋迦牟尼佛,繼承他的事業,近的原因我要把佛法弘揚發揚光大,這是出家的真正意義。如果你是遭遇什麼苦難,遭遇什麼挫折,什麼感情糾紛,這哪裡是出家的道理?這大錯特錯!所以我都要把它問清楚,問清楚,一個不對,勸他回去。
真正有點理由的,我又有一點事情要難他。我說不容易,尤其是現代的團體,我說你在家,你要是結婚的話,夫妻兩個人,兩個人是不是先要有相當一段時期認識、交往?你們這一生當中,是不是有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方向?然後才能共同在一起生活。如果單憑感情,沒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我想你結婚不多久就要離婚,這才兩個人。我說寺廟僧團,我們現在人雖然不多,差不多也將近二十個人,你能跟這些人相處嗎?你能跟他們處得很好嗎?你能跟他們處一輩子嗎?這比夫妻兩個人還要困難!我說你為什麼搞這個事情?不容易,不是簡單事情,這不是兒戲。
出家的供養是十方施主的,這裡面每一分錢都不能用錯,都有因果的,怎麼能夠這樣隨便?一定要把目標、方向搞清楚,這樣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僧團。所以一個僧團大眾相處在一塊,一定是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方向,培養共同的興趣,他才能夠和睦相處。一個團體就是一家人,能夠相處得真正是身心安穩、自在快樂,道業天天都能夠增進。我們這樣才不辜負佛菩薩,不辜負祖師大德,不辜負四眾的供養,對佛法、對社會才能有一點貢獻。所以,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底下我們看到法藏比丘出家之後的修行,這些都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範。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喻者。】
這一段敘說法藏出家之後的修行,就是求學,求學的狀況。什麼叫『菩薩道』?這個「道」裡面是說他的用心、他的行持。菩薩這兩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梵文原文是菩提薩埵,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換句話說,就是覺而不迷的人。對一切事物他都不迷惑,他心不迷,他的行也不迷,這叫菩薩道。出家之後,他走的是這條路。『高才勇哲』,這一句是形容他的秉賦,他確實與眾不同,人非常聰明,非常能幹,有才華,有勇氣。哲就是有智慧,他有智慧、有毅力、有才幹。『與世超異』,這些都超過一般人。
『信解明記』,這個很重要,對老師要有信心。學生究竟有多大的成就,可以說是對他老師信心成正比例。他對於老師有十分的信心,他就有十分的成就,他有二分的信心,換句話說,他也只有二分的成就。所以對於老師的信心非常重要。我們要求好老師,哪個是好老師?你最尊敬的、最相信的那個老師,就是你的好老師。這個老師再好,你對他不具信心,沒有用處的,他教不出你來。你心目當中最尊敬的老師,你聽他講東西不懷疑,他所教給你的你會依教奉行,你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所以,選擇老師就是選擇心目當中最尊敬的人,你跟他就不會錯。解,老師教導的要能夠理解,要能夠記得,記不住就沒有用處,所以要記住。『悉皆第一』,他的信心、他的理解、他的明記都是第一名。在學生當中,他都是第一,超過別人。
不僅如此,他還有殊勝的行願,『殊勝行願』就是指他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眾生成佛道,這是其他同學們所沒有的。『及念慧力』,這個念、慧、力是五根、五力裡面說了三個,省略兩個;換句話說,他根、力具足,這個很難得。『增上其心』,因為有根力,所以他求學的心念就更加殊勝。『堅固不動,修行精進』,他的志願堅固。不動是不退轉,只有前進沒有後退,那成就就快了。我們修學之所以很難成就,實在講是進得少退得多;如果能夠到不退,那進步就非常的快速,他是真正有進無退。「修行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這個叫精。我們今天修學的毛病,實在說,不能說不進,進他不精,他是雜進、亂進,什麼都要學,什麼都想學,這就不能成就,這很難。我現在是有幾個學生來跟我學,我是告訴他,你想跟我學,時間要十年。你要跟我十年,十年學一部經,絕對不能學兩種,我是這樣要求,就是要精純。十年學一樣,一定會成就,根性再鈍的人都會有成就。為什麼?畢竟用了十年功夫,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你十年學十樣東西,就很難成就。為什麼?你哪樣東西跟別人比都差不多,不會比人家好。十年學一樣,我其他的不如你,這一樣超過你太多了。所以,精很重要,要精純,不雜不亂,這樣求進步。
『無能踰者』,這一句是讚歎他,同學當中沒有超過他的,樣樣都第一。到這個地方是敘述他求學的態度、求學的精神,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有一天,他到他老師那裡,『往詣』就是到達老師那裡去。向老師『頂禮長跪』,並且以偈頌讚歎。偈頌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詩歌、頌詞,來讚歎老師,同時也表明自己學佛的願望,把他自己的願望說出來。下面這是偈頌,一共有十首,相當於我們中國的詩歌一樣,它是句子很整齊,也押韻,但是沒有中國詩詞裡面那麼樣的嚴格。中國詩詞講求平仄、押韻,它押韻,但是不嚴格,它不講平仄。也是四句是一首,這個地方是七言頌,就是每一句七個字,七言頌,四句一首。底下總共有十首,這十首頌裡面,前面兩首是讚佛,從第三首到第九首是說明他自己修學的願望,最後一首是請佛給他作證明。我們看前面兩首,這是對老師的讚歎。
【如來微妙色端嚴。】
這一句是讚歎佛的相好光明,讚歎佛的色相,佛的色相微妙、端正、莊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相是心變的,相隨心轉,這是一定的道理,一點都不假。心善相就善,心慈相就慈,心惡相就惡,心要狠相也狠。我們從前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說他一生見到兩個人,那個相貌看到之後寒毛直豎,不寒而慄,害怕。哪兩個人?第一個他見過的是馮玉祥,第二個他見到的是毛澤東。他說這兩個人相貌,你一見他之後,會感覺得寒毛直豎。佛菩薩的相非常的慈祥,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要想有個好相貌,從哪裡修?從心地上修。心地敦厚慈悲,你的相自然就好了。所以,佛的相是『一切世間無有等』,一切世間沒有人能夠跟他相等。佛的智慧、佛的清淨、佛的平等、佛的慈悲都達到究竟圓滿,這是我們要學的。
【光明無量照十方。】
佛的智慧、佛的教化普及十方世界。
【日月火珠皆匿曜。】
日、月、火、珠都是放光的,這些光明要跟佛的智慧光明比一比,那都不如。就像燈光在太陽底下一樣,太陽底下點燈,那個燈顯不出它的光明。日月火珠在佛光之下,就顯示不了它的光明。這是讚歎相好。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這個兩句是讚歎佛的音聲之美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很不可思議的現象。現在我們們慢慢知道它是可能的,現在科學發明翻譯的機器,用電腦來處理這個問題。你這裡一說,它那裡已經給你翻譯出來了。佛不需要用機械、不需要用電腦,本身他就具備這種能力。到現在科技發達,使我們能夠理解這是可能的,從前真是不可思議,簡直不可能!現在由於科技發達,發現這是一種可能。音聲之微妙。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現在科學還沒有進步到這個地步。譬如說佛坐在此地,我們中國人看見他是中國人的樣子,我們對他很親切,美國人看到,他是美國人的樣子,各人看的都不一樣。佛坐在那裡,每個人看的都不相同,都是看到自己最喜歡的樣子,佛有這個能力。科學還沒有發明到這個程度。因為有這個能力,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見到佛都能生歡喜心,都能對他產生尊敬、愛慕。這才會聽話,佛才能夠教導他。所以佛,沒有教學之前,先要具備這些能力,這種能力攝受眾生,使眾生跟他一接觸就產生好感,產生尊敬、愛慕。他有這種特殊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智慧德能,他是圓滿具足。
所以法藏比丘一開端,以這個讚歎老師世間自在王佛。下面才是正說,才把他自己的願望宣說出來,自己的願望是希望老師能夠滿他的願望,能夠教導他,意思在此地。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們繼續介紹法藏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