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五十四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54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九面,第三行看起:

  【大論曰,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

  這一句意思好懂。『好去』,「去」是到的意思、是證入的意思,就是契入、證得的意思。目標就是指『三摩提』與般若智慧,應當以這個為目標,向這個方向去。這是《大論》上教導菩薩應如是修學。這是解釋佛的十種稱號裡面的「善逝」,善逝有「好去」的意思。

  【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這一段的意思很深,但是跟前面《大論》裡面所講的,也都能夠融通,都能夠貫通。『善者,最初發心』,最初發心,佛門當中常說成佛有餘。最初發心都是真心,都是真誠心,無論在家、出家。可是發心久了,他就變質了,為什麼會變質?煩惱、習氣深重,往往保不住初心。如果能保住初心,實在講,成佛、證果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是因為變質變得太大,退轉退得太多,進得少、退得多,這樣時間就變長了。由此可知,保住初心相當不容易,佛門裡面也有句話,說得也很有道理,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這很恭敬;「學佛二年,佛就在西天」,距離就遠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煙」,佛就沒有了。這也就是說初發心之可貴,初發心不容易保持。佛與大菩薩他們的本事在哪裡?就是能夠永遠保持初心而不變質,而不退轉,這就是他們的本事。我們如果也能夠做到,成佛就很快。

  『大般涅槃』是果地,一個是初發心的因心,一個是果地。『如來不捨最初心發心,得大涅槃』,在《華嚴經》上,這樁事情顯示得非常明白,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等覺菩薩、如來果地對於初心完全沒有變質,像初發心,經論上一般常說的四弘誓願,這是初發心人所發的;到等覺、到果地依舊還是這四句,並沒有捨棄,還是度眾生、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果覺不捨因心,所以如來叫做善逝,善是善巧之善。再看底下這一段,下面這兩段還是說善逝的意思。

  【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

  《會疏》這個解釋,對『善逝』兩個字格外清楚。它說善逝就是『妙住之義』,什麼叫妙住?妙而無住,無住而住,這才叫妙住;如果心有所住,就錯了。無住之住,這是妙住;無住之住,住而無住,是善逝。這樁事就在我們現前,佛與大菩薩如是,實在說,哪一個眾生不如是?可是一切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真相,如果知道事情真相,佛這個德號你就完全通達了。

  此地的意思,就是佛覺而不迷;凡夫恰相反,迷而不覺。因為他覺悟,所以他是『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佛有沒有出世間?佛的身住在世間,即世間而出世間,身住在世間,心不住世間。我們凡夫,身住在世間,心迷在這個世間,這就不妙、就不善了。諸佛菩薩的妙善在此地,身不能離開世間,心決定不能安住在世間。《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住,心裡面清淨,一塵不染;而生其心,生度眾生之心。要度眾生,怎麼能離開世間?離開世間,到哪裡去度眾生?由此可知,他是離即同時,離即同處,這就叫妙,這個才叫善。『能趣佛果』,趣向佛果,佛果也是在現前,煩惱斷盡,智慧圓滿,就是佛果。

  【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

  實在講來去之相都不存在,說真的話,只有隱顯,而沒有來去。隱,相不見了;顯,相現前了。實在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頻道一打開,那個相、畫面就現前,畫面來了沒有?可以說沒有來。我們把頻道關起來,相沒有了,相滅了,相有沒有去?沒有去。實在講沒有來去,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菩薩如是,六道凡夫也如是。一個是很清楚、很明白、很自在,一個是對於理不清楚,對事也迷惑,因此就不自在。但是事實真相確實如此。

  『佛德圓滿』,從性德上講的。從性德上講,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樣的,佛圓滿,眾生也圓滿。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實在講也是去而不去,不去而去,一個道理。佛清楚,是因為他修德也圓滿,我們性德是圓滿的,修德沒有圓滿;不但沒有圓滿,恐怕修德一點功夫都沒有,這是跟佛不相同的地方。

  【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

  這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給眾生說什麼樣的法,他就說什麼樣的法。現身、說法都是感應,都沒有起心動念,這才叫善、才叫妙,才叫無去無不去,是這個意思。下面舉個例子。

  【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

  這是舉『劫盡火』來做個比喻,實在講這個比喻也不好懂。淨影法師是隋朝時候人,我們現在人要舉例子,我想不會舉這個例子,這個例子不太好懂。「劫盡火」是講這個大劫盡了的時候,整個這個大千世界毀滅。所謂成住壞空是講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一個星球,是一個星系,整個星系壞了的時候,指這個時候的狀況。這樁事情,現代人的知識比從前人要進步很多,現在天文學家在太空當中觀察宇宙,確實有整個星系發現,也有星系死亡、滅亡了。這是講星系的成住壞空。

  【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

  這也是佛的德號『世間解』。『世間』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甄解》是用佛法來說的。因為整個宇宙人生,不外乎『五陰』,要把它分析,不外乎這五大類,色、受、想、行、識,這是五大類。如果細分,就很難講了。我們在唯識裡面看到的《百法明門》,百法,可以說就是五陰的擴展,這一展開來就是百法,百法歸納起來就是五陰。由此可知,五陰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因為百法再要展開,那就是《瑜伽師地論》裡面講的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還是從綱領上講的,六百六十類。

  『解』是『知』的意思,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現象變化的過程,都能夠正確的理解,這個我們稱他作世間解,對於世間他能夠理解。

  【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

  這個說法也很好,確實如遠公所說,是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權智。權實兩種智慧前面說過了,他受用的。所謂是般若無知,無知是實智,是自受用的;無所不知,是他受用的,是佛菩薩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所示現的是無所不知,這是世間解。

  【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

  這個意思也是前面所講的,說得更清楚、更明白,種種的因緣果報,沒有不了解的,這稱為世間解。

  【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餘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

  這是解釋『無上士』。士,在我們中國古代世人最為尊重的。中國有四民,士農工商,士在社會上最有地位,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知識分子。在從前講是讀書人,士大夫階級,這屬於知識分子。「無上士」,這個意思就很明顯,是讀書人、知識分子之中至高無上的,才稱為無上士,這是對佛的尊稱。實在講,佛的智慧、德能達到究竟圓滿,再沒有缺陷,這種地位稱之為無上士。下面是個比喻,比喻好懂,譬如一個人,人的部位,頭是最上的。佛就比這個意思,『最為尊上,非法僧也』,在三寶當中,佛法僧,佛寶最上。

  【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這是講斷煩惱,無明。『有所斷者』,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還要斷,那他就不能稱無上。如來果地,無明煩惱斷盡,再沒得斷了,所以稱之為『無上士』。這個跟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相同。

  【會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會疏》這個解釋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很容易懂。『業』是業障,『惑』是煩惱,見思、塵沙、無明都斷盡了。『淨盡』,這個淨字在此地,是連習氣也斷了;如果習氣沒有斷,業惑盡,不能叫淨盡,加上這個淨字,就是習氣都斷了。『更無所斷』,再沒有得斷的。在『三界天人凡聖之中』,三界最高的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個其中有凡、有聖,三界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四禪天也是凡聖同居土,這裡面許多聲聞、緣覺、菩薩在其中修行,在這一切凡聖當中,佛是第一。『最上無等』,等是平等,沒有能跟佛平等的,稱之為『無上士』。

  【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

  我們先說這一段,先要知道什麼叫涅槃。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翻得很多,有幾十種中文名稱。但是在這麼多名稱裡面,用得最普遍、最廣泛的就是滅跟圓寂。四諦法當中,大家都曉得,苦、集、滅、道,滅就是涅槃,梵語就是涅槃。滅什麼?滅煩惱、滅業障、滅無明,滅的是這個。煩惱、業障滅除之後,生滅就沒有了,六道輪迴的生滅,十法界裡面的生滅,都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所以大乘經上常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就是不生不滅,生滅就沒有了。這是涅槃的一個意思。

  第二個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他所修行的,此地講的,修法圓滿。譬如我們同修們,大多數現在採用的修行方法是持名念佛,你持名念佛的功夫圓滿了。到什麼時候圓滿?成佛才圓滿,沒成佛不叫圓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佛嗎?給諸位說,能,肯定能。最初用這個方法、弘揚這個方法的是大勢至菩薩,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稱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他這個說得很有道理,大勢至菩薩真正是我們的初祖,《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諸位細細看看就明白了。

  他給我們說,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是志同道合,都是修這個法門的,我們今天講同志,志同道合。專修專弘,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假借,不需要借重其他法門的幫助,就一門深入就成了,不需要用第二個法門來幫助。自得心開,心開是開悟,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得心開是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一句佛號,就能幫助你證得圓滿的佛果。這一句佛號就是『涅槃法』,你證得涅槃的方法,就這一句佛號。要怎麼樣念?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行,這是方法。「涅槃法無上」!在大乘許多法門當中,可以說都是涅槃法,而持名念佛這個方法,確實是涅槃法無上法。為什麼?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既簡單、又穩當,能夠專修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成功的。

  『佛自知是涅槃』,證到這個境界,自己很清楚,用不著去請教別人。如果自己不清楚,請教別人,別人來跟你說,你開悟了、你證果了,我看這個話很不可靠。現在這個社會上,佛門裡面欺騙人的事情也不少,千萬不要上當。你自己證得什麼境界,一定清楚。涅槃是什麼境界?剛才講了,滅。你的煩惱滅了沒有?你的妄想滅了沒有?這個是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如果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坐個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一個妄念都沒有,你自己不清楚?你還要請別人給你做證明?如果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都沒有了,你就證得涅槃;假如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自己清楚,沒證得。

  如果諸位從前面我們一直在一塊研究討論下來的,應當記得前面所說的,在第二品裡面我們念到的,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就是涅槃法。你要是入三三昧,經上講了,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入了,入了之後就叫做三解脫門。解脫就是涅槃,前面我們讀過。我們今天有沒有空?有沒有做到無相?無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了,確實沒有了。如果你說我的四相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統統都離了。我問你們同修,這個人是不是真離了?如果離了,還會說我已經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離!真正離相,念頭沒有了;還會有這種念頭在,他沒離。沒離,用什麼方法來離?從無願、無作上下手,這是三個方法。三個方法會用一個,就成功了,就能夠契入涅槃的境界。所以,你證得,你自己一定清楚。實在講,修行稍稍功夫得力,自己也能夠感觸到。功夫得力的時候是什麼相?煩惱輕了,不能說煩惱沒有,煩惱沒有你就是證入涅槃了。煩惱輕了,沒有從前那麼嚴重,智慧增長,所以煩惱輕菩提長,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自己哪有不清楚、不明白的道理?所以,佛自知是涅槃,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從他聞』,說明這樁事情他人幫不上忙。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功,契入這個境界,是不是別人教的?給諸位說,不是,是自己證入的,這個事情別人沒有辦法幫上忙。諸佛菩薩對於我們的恩德,只是給我們做個增上緣而已。這個增上緣非常重要,如果不是佛菩薩將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我們永遠不知道有這樁事情,我們永遠也不會認真去修學這個事情。這是他告訴我們!告訴歸告訴,我們要不能夠領悟、不能夠認真去做,我們依舊還是凡夫,還是生活在煩惱生死之中,沒有辦法超越。所以,修行、證果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導」是指導、教導,幫助一切眾生,告訴他契入涅槃的方法、門徑。『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法當中,涅槃是究竟圓滿。『眾生中佛亦無上』,因為一切眾生沒有證得般涅槃,佛證得了,所以佛在眾生當中,他也是無上;法無上,證得這個法的人也無上。底下說:

  【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

  從眾生漸次修學這個過程當中,從『持戒』到『禪定』到開『智慧』,這三句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三句是從綱領上說的,一切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一切無有與等者』,戒定慧三學沒有辦法跟涅槃平等,涅槃是戒定慧三學達到究竟圓滿處。跟它等齊都不能,怎麼能超過?所以稱涅槃法為『無上』。底下一段;

  【淨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

  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佛的十號裡有『調御丈夫』,「調」是調順、調理,「御」是統御。佛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能夠調伏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真的是心服口服。譬如佛法裡面講平等法,佛告訴我們,平等的標準是什麼?先要找出不平等的因素是什麼,為什麼會有不平等?佛給我們講,因為一切眾生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就不清淨了。要如何能做到平等?大家都把分別的心捨掉,就平等了;將執著的心捨掉,就清淨了。這個說法我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聽了很服氣。所以佛不是要我們跟著他走,不是要我們樣樣以他做標準,不是的,這是他真的最高明的地方。他確實把煩惱、不平的種種因素找出來,從根本上來解決。

  佛未曾給我們訂一個標準,譬如講的五戒、十戒、十善、出家兩百五十戒,這些標準是對初學說的。好像讀書,學校裡面的小學生,小學生要給他訂很多規矩,教給他遵守。到中學,規矩就少了一半,到大學沒有了,你成人了,樣樣你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不需要給你訂標準。所以高級的佛法裡頭,佛從來不會給眾生設一個標準。這是叫我們不能不佩服的地方,佛不是牽著人鼻子走的。

  【合贊曰,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

  《合贊》的解釋,不但解釋得好,而且非常具體。『調御丈夫』,首先要能夠調順自己,自己不能調順,怎麼能幫助別人?換句話說,要想調順自己,度眾生實在講,四弘誓願懂得佛法的人都知道,四弘誓願裡面還有自性的四弘誓願,不是對外面人,專門對自己說的。「自性眾生誓願度」,度自己!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把自己跟別人都包括在裡面,自性眾生誓願度,那是度自己,「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四句都在自性上,自己要能度自己,要斷煩惱、要學法門,斷煩惱、學法門都不在心外,心外無法。所以稱之為自性。

  『自既丈夫』,你自己能度得了你自己,能斷煩惱、能學法門、能成佛道,那當然是丈夫。此地這個「丈夫」意思跟英雄是相通的,大丈夫就是大英雄。這裡面沒有男女老幼,你能夠做到,你就是丈夫,你就是英雄。『復調丈夫』,調是幫助別人,這就是調御丈夫。可見得,《合贊》裡面講的,先成就自己,然後再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是調御丈夫。

  底下這個四法說得很好,使我們知道從哪裡下手。『若具四法,則名丈夫』,這是把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大丈夫、調御丈夫,條件說出來了。第一個要親近善知識。誰是善知識?必須他斷煩惱、證果位,這樣的人才是善知識。他自己的煩惱沒斷,沒有證得果位,譬如小乘初果以上都稱為聖人,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也都是入了聖人之流,這個人是善知識,這是最低的。最低果位的善知識,也就是說他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這樣的人他已經真的離四相。早年,我們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我想現在還有不少同修,誤會以為小乘人沒有離相,大乘菩薩才離相。在《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是大乘,大概小乘人可能沒有離相,孰不知《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清楚,小乘初果須陀洹已經不著相。由此可知,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覺,他們做的是什麼功夫?全是離相的功夫。由此可知,雖然統統是離四相,離相功夫有淺深不同,所以佛才說這麼多階位。如果功夫相同,哪有這些階級、哪有這些位次?這些位次、階級,都是因為離相功夫淺深不一樣。總而言之,最淺的須陀洹,他功夫得力了。我們今天做的,功夫不得力,連須陀洹我們也望塵莫及,也做不到。

  這是說我們親近善知識,善知識的標準是在此地。假如我們這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知識,那怎麼辦?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遇不到善知識就不能成就。這是跟老師,跟錯了老師,麻煩就大了。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唯一的辦法找古人;現在人沒有善知識,沒有這個標準的,古德當中有。我過去學佛,初學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就非常謙虛,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往後怎麼辦?他給我介紹了一個老師,是誰?他的老師,印光老法師。印光老法師不在了,早就過世了,印光老法師的著作在,《印光大師文鈔》。每天讀《文鈔》,『能聽法』,思惟經義,這第三條就符合這個標準,依教修行,這的確是個好方法。所以,李老給我介紹的,這是我們淨宗當代的祖師大德。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這些年來,跟諸位同修介紹善知識,我跟大家介紹的是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在哪裡?淨土五經就是阿彌陀佛。其中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我們讀誦《無量壽經》,理解《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前些年黃念祖居士做了個註解,註得很好。我們這次在一起研究討論,現在用的這個本子,我們訂個名字叫「指歸」,其實這裡面每一條都是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引用古來祖師大德的開示、註疏以及經論。他只引用,而沒有詳細加以解釋,所以我們把引用的這些資料選出來,一條一條我們再來做簡單的討論。便利於深解義趣,對於這部經典的義理要深入的理解,我們才能夠得受用。理解之後,你就能常常思惟經義,思惟經義就是觀察宇宙人生,是不是如佛所說的。

  末後『如說修行』,如同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過去想錯、看錯、說錯、做錯了,把這些錯誤,根據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過來,這叫「如說修行」。務必使我們的知見與佛相應,我們的言行也與佛相應,這個相應,諸位要記住,是與他的原理原則相應,要懂這個意思。然後就能活活潑潑的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叫做如說修行。

  【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

  《會疏》這一段也是解釋「調御丈夫」這個德號。這是說他具足『大丈夫力用』,黃老居士引用經論,排列的順序很有道理,《會疏》擺在最後,「具大丈夫力用」,前面力用都說出來了,特別是《合贊》裡面說得好,這就不必加以解釋了。『而說種種諸法』,佛用什麼來調順一切眾生?佛是說理,佛是為一切眾生說明事實真相,用這個方法,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欺騙眾生。所以眾生對佛敬愛也畏懼,願意接受佛的教導。佛教學的目標就是底下的兩句,也是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期望。『令離垢染,得大涅槃』,兩句是一個意思,前面一句是修因,後面一句是證果,因果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垢是污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在經典裡面也常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都是此地講的垢染之意。這些東西完全離開了,就是大涅槃。由此可知,大涅槃是性德。

  佛在《華嚴》、《圓覺》上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大涅槃是一切眾生各個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圓滿的功德,清淨寂滅的真性,是本有的,大涅槃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是因為有了染污,使我們的性德障礙了,不能現前,才變成了所謂的生死凡夫,原因就是此地講的「垢染」。這個東西能不能離得掉?能,因為它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得好,他說「本覺本有」,本覺就是涅槃,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此地講的垢染,無明煩惱,這是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斷,本來有的,當然可以證得,這個話說得非常肯定,確實增長我們的信心。妄念,妄想分別執著哪有斷不掉的?只要把這個東西斷掉,我們的大涅槃就現前,清淨心現前,圓滿功德現前,這個一點都不假。

  理,我們懂得,事上來講真難!我想沒有妄念,這妄念一天到晚不停,這怎麼辦?佛跟我們說,這叫習氣,習慣成自然,打妄想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過去生生世世都打妄想,妄想打成習慣,不打自然就出來。所以,煩惱、習氣它產生了一股力量。可是你自己要能警覺到,這個力量再大也不可怕,為什麼?因為它是可以斷掉的,你要有這個認識,要有這個信心,要依照佛的方法去做。淨宗的方法實在講是妙絕了,教我們念佛,執持名號,為什麼要念佛?不念佛就打妄想!這個方法好在哪裡?順著我們的習氣,習氣太深,的確是不容易斷,隨順我們的習氣。把習氣裡面稍微給它改變,不要亂七八糟去想,專想阿彌陀佛,專想《無量壽經》,這個方法好,所謂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他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用久了,得力了,所謂得力,是自自然然妄念少了,確實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心恢復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般若智慧現前;智慧現前,你對於經義就更透徹、更深入。

  所以,經義是無有窮盡的,我們今天看只是看表面上的意思,你心清淨一分你就入一分,清淨十分你就入十分,字字句句妙義無窮。不但我們凡夫數不盡,實在說一切諸佛如來都數不盡,隨著你的功夫增進。你才曉得,這一部經實在講就是一切經,一切經就是一部經,《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能夠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才顯示出妙義無窮,功夫就是你怎樣去離垢染。《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綱領也是非常之好。垢染最嚴重的就是四相,我、人、眾、壽。所有一切凡夫,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起心動念就執著有個我,有我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不但是生煩惱,而且造罪業,罪業必有果報,這怎麼能解決問題?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當從這裡下手。而教給我們的觀法,觀法是修行的方法,《金剛》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綱領是講作觀。作觀用現代的話講,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作觀是這個意思,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教我們觀世出世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決定不是真實的。人生一場夢,現前就在作夢,天天在作夢。而且這個時間非常短暫,如露亦如電。露是講你一生,一生幾十年的時間像露水一樣,很短,有了年歲的人這個感觸就很深。我是二十二歲到台灣,在台灣四十多年了,我的一些同學、同事、朋友,三分之二都不在了。想想四十年前剛剛到台灣的時候,就像是昨天一樣,夢幻泡影四個字說絕了!電是比喻今天一天石火電光,像閃電,剎那,一生就像朝露一樣。

  你能夠作如是觀,你這個人會清醒過來,從哪裡清醒過來?從迷惑顛倒清醒過來,不再追求名聞利養,不再去造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再幹這個事情,頭腦會清醒一些。如果事實真相真的被你看破了,四相就可以離了。離四相的方法,就是後面這四句偈,糾正你錯誤的觀念。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佛教給我們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教給我們,我們現在還有個身體在這個世間,應當怎麼樣過日子?應當如何生活?佛就說這個原則。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隨緣,內不動心。在念佛上來講,內不動心就是心裡面二六時中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要讓任何一個雜念、任何一個妄想滲透進來。你的心是佛心,你的願是佛願,心、願與佛相應,這是成佛的捷徑。不著相,不是說不要相,這個不取相,不取也是不著的意思,不是不要。樣樣東西都在現前,心裡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影響,這就對了。自己心裡面有主宰,這個主宰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沒有現前的時候,就是佛號。這個方法好,這才真正能夠離一切垢染,自性就能現前,自性現前就是得大涅槃。所以,只要把障礙去掉就行了,自性就現前。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