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仍以心懷兼利……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第二十一集)  197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2-0021

  請掀開經本,二十七頁倒數第三行:

  序【仍以心懷兼利。道貴弘通。慨古疏尠見其全。惟數解僅行於世。辭雖切而太簡。理微露而不彰。不極論其宏功。儔發起乎真信。頓忘膚見。既竭心思。總收部類五經。直據文殊一行。而復會歸玄旨。則分入雜華。貫穿諸門。則博綜群典。無一不消歸自己。有願皆迴向菩提。展此精誠。乞求加被。】

  這一段是蓮池大師他老人家敘述他註經的因緣。前面曾經說到他自己在佛門裡面好像是很慚愧,我們現在常常講慚愧比丘,我們曉得這是老人家謙虛,同時也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在上一次我們讀到,大師以這部《彌陀經》做為自己一生修學的綱領,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他的歸依處。這兩句看起來是很簡單,但是與我們修學成功失敗關係是非常之大。蓮池大師在歷代祖師當中是非常值得我們效法的,我們曉得從他老人家以後,在我們佛門裡頭最著名的就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沒有見到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就圓寂了,但是蕅益大師他就是師法蓮池,以蓮池大師做他的榜樣,他就是學他的。可見得在當時不遠的時候,取法於大師的人都有那麼好的成就,那麼在今日之下大師的遺教,在台灣我們是全部的翻印出來了,在典籍上我們很方便的能夠獲得,同時在版本上也非常之好。這在過去幾年東初法師他老人家印的《蓮池大師全集》,好像精裝本一共是四本。

  這一段我們看他自己修學發心,都是我們的榜樣。註經與講經也不例外,雖然自己程度不夠,不夠要求佛菩薩加持。所以這裡一開頭他老人家就說出來,『仍以心懷兼利』,「心」,這是蓮池大師自己說的,他老人家有大慈大悲之心,自己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了,也想叫一切眾生各個人都得到。『道貴弘通』,「道」是指佛法的大道,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輾轉傳下來的經典,今天這個道就是指這個。經典雖然是文字,文以載道,也就是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與修行的方法。

  『慨古疏尠見其全』,古來對於這部《阿彌陀經》不是沒有註解,可是雖有註解,很難保全。這一點在此地附帶給同修們說說,從前經典,大概在宋以前,我們還沒有印刷術,經典的承傳完全靠手抄,諸位想想,抄一部書不容易,何況很容易把字抄錯。著名的這些大經大論,那是有專門的學者,而且還形成了像現在這個集團的方式,有許許多多志同道合的,對它也看得特別的慎重,小部經的註解,大家就不甚留意了,不太留意。為什麼?在當時一般的程度都相當的高,大經能夠會通,這小部經一看就明瞭。我們在道場也有許多次的提到,《彌陀經》可以說就是《華嚴經》的略本,《大方廣佛華嚴經》他能夠通達,這個《彌陀經》一看完全明白。因此對小部經註疏的流通、承傳,往往就被疏忽了。

  大師是明朝末年的人,在明朝末年佛法漸漸的衰了,也可以說進入到末法時期,第五五百年。在這種時候,佛給我們講的末法時期淨成就,淨土經典的註疏就很重要了,不像在像法時期,到末法時期這個經典的註解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大師當時看到古德註解的本子,註疏很不容易看到一個完整的本子,他所能看到的,這個地方所講的,『惟數解僅行於世』,而且還鮮見其全,很少能夠看到完整的註解,所看到的無非是斷簡殘編而已。他指這「數種僅行於世」的,是指《海東疏》、越溪的《彌陀經句解》,以及大佑《略解》。這些本子現在在《卍字續藏》裡面有,還保存在,諸位可以翻開來看看,實在是太簡單了,很簡略的註解。

  因為這個樣子,『辭雖切而太簡』,對於末法鈍根是很難獲得利益。『理微露而不彰』,不是古人註得不好,古人註得好,註得太簡要了。換句話說,對於教理有研究的人,功夫得力的人,看那些註解有好處,不浪費時間,提綱挈領。可是對於初學的人,對於淨土的理論不明瞭,疑惑的地方很多,就感覺得古人這種註疏對我們幫助就不大了。

  大師在此地又說了,『不極論其宏功,儔發起乎真信』,這兩句就是他作《疏鈔》的動機。如果不把這部經,「宏」當大講,「功」是講的功德,好像功用,這部經有很大很大的功用,什麼樣大功用?能叫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種功用真正是不可思議。可是如果要不把這個理論講得很明白、很透徹,怎麼能叫一個初學的人生起真正的信心?所以他說『頓忘膚見』,「膚見」就是淺見,這個也是客氣話,我頓然忘掉了我自己這個淺見。『既竭心思』,「竭」是竭誠、竭盡,換句話說,自己是盡心盡力來給初發心的人寫一部註解。

  『總收部類五經,直據文殊一行』。「總收部類」,這部經與《無量壽經》是同部,與《十六觀經》、《鼓音王經》以及《往生論》是屬於同一類。以下這幾句相當的重要,他的註解以什麼做根據?是以「總收部類五經」,根據這個來註解。換句話說,就是佛在一代時教當中專講淨土的五種經典,這是同一類的。這講理論依據來源,以這個為主。在修行方法上來說,「直據文殊一行」,這個就是講的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裡面說一行三昧,什麼叫一行三昧?佛有個簡單的解釋,說「法界一相,繫緣法界」,這就叫一行三昧。這兩句也許同修們聽了不太明白,我們換句話來說,所謂「一行三昧」就是淨土宗常講的理一心不亂,這個名字聽得耳熟,理一心不亂就叫一行三昧。可是什麼叫做理一心不亂?我們還是茫然不知。如果我們講《華嚴經》裡面的「法界觀」,或者我們說《楞嚴經》裡面的「捨識用根」,這些名詞不一樣,實在講內容是一樣,沒有兩樣。一行三昧就是《楞嚴》裡頭的捨識用根,也就是《華嚴》裡面的法界觀。這個我們要是不懂,沒有關係,如果要把它搞清楚,說老實話很不容易。不容易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的妄念除不掉,妄想太多了,這個道理決定搞不清楚,幾時你的妄念沒有了,這個道理就明白,恍然大悟。悟了之後怎麼樣去修法,你自己就明白,你就會了。可是有一個妄念都不行,有一個妄念都是一個障礙。

  這部經的好處,就是在有妄念,妄念實在去不了,沒有關係,為什麼?理一心我們做不到,我還可以事一心,它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此地。說老實話,修其他的法門,不斷惑沒有辦法證真。這個法門不斷惑可以,只要你有能力把煩惱伏住,換句話說,你有理智把你的感情控制住,一切時處理智做主宰就行了,就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一行三昧,我們現在不行,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不要著急,不要兢兢去求,怎麼樣得一心?怎麼樣才叫理一心?你腦子裡頭有這一念,你永遠得不到。剛才講了,這就是一個妄念,這個妄念就障礙了你自己,這是必須要慢慢來的。

  一行三昧的樣子,大略的說一說,就像《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不著相。二六時中裡面,他是持名念佛,專念佛的名號,像我們念阿彌陀佛,心裡面佛號一天到晚從不間斷,雖然不間斷,三輪體空。不著能念的我相,不著所念的佛相,也不執著當中所念佛號名字相,這個說來很簡單,做起來不容易。我們現在念佛是著相念,誰能念?我能念,我念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的佛號不間斷,我一天念多少萬聲,著相了。著相也好,我們現在就要著相的念,如果要想不著相,這個太高了,不著相就是一行三昧,不是初學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初學的同修萬萬不可以好高騖遠,我們要腳踏實地的去做去。這個叫做一行三昧,可見得,大師在行門上直接依據文殊菩薩一行三昧,換句話說,他此地講的這個行門,對於理念、理一心說得很透徹,他的理論根據哪些經典,他的修行根據些什麼方法,他這個註疏是句句都有依據的,絕不敢胡造謠言。全是依據經論的,這是直接的依據,也就是主要的依據。

  其次,『而復會歸玄旨,則分入雜華』。這個「會歸」的意思,是以淨土這個法門,會是融會,歸是歸納,把這個法門,它的道理、它的方法、它的功用,融會歸納到《華嚴經》裡面去。「雜華」就是《華嚴經》,雜華在從前我們講《華嚴經》經題裡面講過,它原來的題目是《大方廣佛雜華莊嚴經》,我們中國人喜歡簡略,把那個「雜」字去掉,「莊」字也去掉,省掉兩個字,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後諸位在經論上凡是看到雜華兩個字,統統是指《華嚴經》的。因此大師在前面玄義就採取華嚴宗的十門開啟,就是照《華嚴經》註疏的架子來寫這部《疏鈔》,在《疏鈔》裡所引用《華嚴經》的地方也不少,到後來我們都會看得到。這是講「會歸玄旨」,玄妙的旨趣,它裡面有幾分合乎《華嚴》的。

  『貫穿諸門,則博綜群典』。「貫穿諸門」是說,念佛這個法門,它可以貫穿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門。換句話說,佛四十九年說法,與淨土統統離不開關係,所以說是貫穿一代時教一切法門。到後面大師解釋一心不亂的地方,就說得很清楚,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你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你就曉得,你修這個法門就是修一切法門。你修別的法門只是修一個法門、兩個法門,你不能夠貫穿一切法門,這個法門貫穿一切,所以成就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同修們遇到,當然更要珍惜。

  『無一不消歸自己』,「消歸自己」,是從前聽講讀經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一個是講行,一個是講解,解門必須要懂得消歸自性,這才是真正有受用。那麼這兩個字要拿現在的話來說,好明白,當然它的深度是不及古人,現在講消化。你念的這個書你有沒有消化掉?就是這個意思,消就是消化的意思。唯有消化才能夠歸到自己,自己才能夠得真受用,如果你是食而不化,念也等於沒有念。怎樣才叫消歸自己,才叫消化?理論真正的想通了,理論想通了之後,諸位要曉得我們的生活行為是受理論來指導的,理上貫通,行為上自然就起了變化。所以聽經要知道消歸自性,這個「自己」就是指自性說的,修行要懂得轉識成智。

  消歸自性跟轉識成智,實在講是一樁事情,一個是從解理上說的,一個是從接觸境界上講的,接觸境界上,你要懂得轉識成智。這兩句如果諸位要是會了,那你就可以稱得上是佛門裡面的大修行人,不是大修行人做不到。說到大修行人,又像前面所講的,要沒有「一行三昧」稱不上大修行人,「消歸自性」跟「轉識成智」都與一行三昧有關係,我們雖然不會,但是這個道理要懂得幾分。懂得幾分,我們在生活上不能夠完全的像諸佛菩薩那樣的修行法,我們模仿。模仿得雖然不像,總得要模仿,不像也要模仿。那怎麼個模仿法?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待人處世,俗話說看得淡一點,不要太認真。換句話說,盡量的避免主觀,避免成見,避免感情用事,這個就叫捨識,這個就叫轉識。智就是理智,我們在生活當中要用理智去照事,不要有感情的衝動。可是諸位要記住,這個絕不是轉識成智,為什麼?我們現在所講的理智還是識。這個方法,同是識裡面,就是把粗的轉到細的,只是用這個辦法而已。不可以誤會,我現在就是轉識成智,我現在是理智做主,不感情用事。誤會了的時候,那受害就大,要曉得真正的智慧是沒有分別,有分別的智慧,就是有分別的理智,是識那一邊的理智,不是性那一邊的真智慧,這是讀《般若經》的同修們就比較容易理解。這是講讀書求學,無一不消歸自性。

  『有願皆迴向菩提』,自己不發願則已,一有願絕不是求眼前的富貴,絕不是求今世的名利,也不求來生我要生個好地方,不求這個。求什麼?「迴向菩提」,菩提就是後面所講,願自己與一切眾生同證寂光無上佛果。這是迴向菩提。前面消歸自性是自利,迴向菩提是兼有利他,自利利他。『展此精誠』,「展」是展布,展布如此的精誠,『乞求加被』。這個字,後面這個「被」在此地是念披,跟挑手邊的「披」是一個音,也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這個字是通用,是通用的字,現在我們都寫挑手邊的「披」。我們看底下這個註解:

  疏【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薩發心。】

  這是大師引用古德的一句話,什麼叫做菩薩?菩薩的心確確實實是如此,自利還沒有圓滿,他就想到要利益眾生。換句話說,先成就別人,自己能不能有成就不理會了,這是『菩薩發心』。

  疏【故不忍獨善其身,心懷兼利也。】

  修菩薩道,給諸位說,這個觀念是決定不能缺少的。我們曉得,佛法最重要的是斷惑,斷惑裡頭第一要緊的是破我見、破身見。身見為什麼破不了?就是我執太重了。假如我們要是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著想,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忘掉了,我執不破自自然然就沒有了,可見得菩薩發心是很容易斷我法二執的。小乘人不容易,主要的什麼?小乘人沒有大心,心量不大,舉心動念都是先考慮到我自己,這個我難破。菩薩舉心動念,他都想一切眾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所以菩薩這個身見、我執,比小乘人要容易破得多,就是他的心量大,他不為自己著想。心裡面常懷『兼利』,這個「兼利」是以利他為主,既然利他了,自己必得利益。

  疏【兼利之道,弘法為先。】

  怎樣『兼利』,利益眾生?利益眾生這個『道』,「道」就是方法,在此地當方法講,是以『弘法為先』。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天天弘法,所謂是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弘法」就是辦教育,就是開講座,講學、教學,教學為先,這是利益眾生之道。

  佛教還沒有到我們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聖人也懂得這個道理。諸位讀《禮記》,你看「學記」裡面就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那是指我們世間的教育,建立一個國家,領導老百姓,什麼最重要?教學最重要,教育辦好了,天下就太平。為什麼?教育就是教人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人人都有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是教育的成就,自然他就沒有邪知邪見,沒有邪知邪見他就絕不做壞事,這個國家焉能不太平!所以世出世間聖者,教給我們利益眾生的方法都是從教學,離開了教學,可以講是沒有第二個辦法能夠行得通。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就做一個榜樣,一生等於說當教員,到處教學。當年佛的這些學生們,這些出家的學生們,在家學生裡頭是一部分,也都是從事於弘法的工作。這是講到「兼利之道,弘法為先」。

  疏【而此經註疏,今多泯沒,稽古無繇,雖一二僅存,略舉大端,未暢厥旨。】

  講到了,菩薩利益眾生是以弘法為第一,由此聯想到這部經的註解,多半文獻不足,這是無可奈何,雖然有一、二種古註還存在,僅存二、三種而已,可惜就是註得太簡略,『略舉大端』,對於全經的意旨沒有能夠詳詳細細充分的表達出來,所以剛才講,對於初學很難得利益。

  疏【宏功者,即不可思議功德也。】

  對於這個經是讚歎到無以復加了,這部經的功德不可思議。

  疏【不知此經具有如是功德,則疑而不信,信亦不真。】

  這個話是千真萬確。假如諸位真正能夠明瞭這一部經的功德,你不要說別的同修來勸你參禪、學密,你不動心,釋迦牟尼佛來勸你,你也不會動心,這個才叫真正相信。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來勸你都不動心?這部經是十方諸佛之所讚歎,這還得了嗎?我們想想,哪一部經裡面有這種情形,十方諸佛大家都讚歎,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由此可知,這部經的功德超過一切經的功德。

  我們對這個法門信得不深,信得不真,原因在什麼地方?對於這個經的道理沒搞清楚。雖然一生修淨土法門,一生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自己都懷疑,這叫真糟糕。還常常問人,可靠嗎?能往生嗎?我這樣行嗎?凡是存這個心理,真是有問題,因為這個經、這個法門能不能往生,就看你的信心堅固不堅固。你要是說「我決定能往生」,那你沒有話說,你真的就決定去了。「恐怕靠不住」,真的,你恐怕靠不住,確實是如此。為什麼恐怕靠不住?你自己恐怕靠不住,那有什麼辦法!所以大家要生虔誠肯定的信心。這個就是講:

  疏【疏鈔之作,不容己也。】

  蓮池大師他老人家的苦心,就是對我們這樣的信心不堅固,還有懷疑的,他才把《阿彌陀經》做個詳細的註解。教我們對這部經的道理徹底明白了之後,然後自己對於淨土法門,自己求願往生,決定沒有懷疑,曉得這個法門人人有分,我也有分,誰願意誰就能去,永明延壽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講的萬修萬人去,這個「萬修」,是明理決定不懷疑,照這個法門修學他決定往生。對於你修這個法門自己有疑惑,那就不是大師所講的萬修之人,修是要有信心的,要有真信切願。

  疏【膚見者,肌膚在表,所入不深,喻淺見也。淺見奚能測佛深義,而以救世心殷,頓忘其陋也。】

  這個不必解釋,很淺顯,我們一看就懂,這是大師的謙虛,客氣話。

  疏【心思者,心之官則思。】

  這裡講心的作用。

  疏【堯舜之聖,尚竭心思,我何人斯,庸可忽也。】

  這個地方這些話,可以說都是客氣話。堯舜之道,究竟是什麼?給諸位說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孝」,一個是「仁」,這就是堯舜之道。所以《孟子》上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人之本就是孝,《論語》開宗明義就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道統,大根大本就是一個「孝」字,孝是根本,古聖先賢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學術,統統以這個字為根,都是從這個地方發源出來的。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的基礎也是建立在孝道上。所以以堯、以舜之聖,他還要竭盡心思去找宇宙人生之本體,找這個根本,找這個根源,這才發現孝是根源,竭盡心思才找到。這是做為我們中華民族立國的大本,只要我們不把這個字忘失了,我們的民族就不會滅亡。如果這個字要沒有了,我們這個民族就不保險,就靠不住了。今天後果如何?大家受苦受難。政府到了台灣之後,我們先總統再提倡復興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孝悌忠信」。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精神的生活、物質的生活得到安樂,得到快樂,那個樂是一個果報,你希望得到樂,樂的因是什麼?修因才會得到果,不修因哪裡能得到果?樂的因是安,先要得到安定才能夠有樂,不安定哪裡來的樂?安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安從平得來的。你看「平安」,平是因,安是果;安是因,樂是果。平是什麼?平就是公平,可見得人要都自私自利,沒有公平心,社會決定不能夠安定;不能得到安定,大家就要受苦。所以安的前面是平,平的前面是什麼?和平,大家要和氣,才能夠得到平,和能夠得到平,公能夠得到平。和的上面是什麼?和的上面是信。人要不講信用,他怎麼能得到和?不能夠和平相處。信建立在哪裡?信建立在忠,忠建立在孝悌。追到了根本就是一個孝,孝是根,枝枝葉葉最上面是花朵,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道統。

  這種文化,這種思想,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他只要能接受這個道統,接受這個觀念,能夠照這個去做,各個都能得到快樂。我們文化的這種根本,這種思想是全世界所有國家民族所沒有,這是我們自己要認識清楚。換句話說,在文化、在道統上來講,外國人要跟我們學。我們不如他的什麼?是科學技術,這個東西我們不如他們,我們的工藝、我們的手藝不及他,學問那他比不上我們,他差得太遠了。學問是主,工巧是枝末,沒有工巧一樣能過得很快樂,有工巧沒有學問,他一樣過得很痛苦。讀到這一點,我們要曉得,古聖先賢把人生宇宙,這個在哲學上來講算是本體論,最根本的東西他能夠找出來,來教導我們,指出我們人生的一條道路,這是真正不容易。

  聖人還要竭盡心思,『我何人斯,庸可忽也』。大師講聖人,這是講求世間的學術,還要這樣的專心,何況這是註解如來的經教,當然不敢有一點疏忽、放逸的心。

  疏【部類者,專談極樂大本等五經也。】

  前頭略提了一下。

  疏【文殊者,文殊般若經,專稱名字一行三昧也。】

  我們剛才講行法,他老人家是依據《文殊般若經》。

  疏【雜華者,以華嚴性海為宗,明教非權淺也。】

  這就是說,他能把這部經的玄妙道理會歸到《華嚴》。《華嚴》是根本法輪,所謂是經中之王,這個也不必詳細的介紹。我想在座同修當中,有不少過去參加過我們《華嚴經》的講座,現在還有不少同修常常碰到我,希望將來能繼續再講《華嚴經》。我們看景美講堂落成了之後,有這種殊勝的因緣,這個大經真正是難得,可以講。為什麼?那是詳細的《彌陀經》,所以大家要是以這個觀點來看《華嚴經》,你就很有趣味,你也不會嫌它太長了。這個經是略本的《華嚴經》,《華嚴經》是細說的《彌陀經》,確確實實是可以會通的,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就會通了。所以說是以『性海為宗』,說明在教義上講,它不是權教,它確確實實有相當的深度,我們不能夠輕看了它。

  疏【群典者,引諸經論以證明,言非臆見也。】

  這個我們在註疏裡面都可以看到,他老人家是引經據典來說明,句句話都有依據,不是自己想怎樣講就可以怎樣講,這個是很大的忌諱,這個樣子說法就不足以取信於聽眾,所以句句話都要有依據。

  疏【詳如義理部類二門。】

  這是在玄義裡面將來都能夠看得到的。

  疏【及後經文中辯。消歸自己者,明不專事相,究其歸著,悉皆消化融會,歸於我之本性。】

  這個剛才講了,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同修們,你平常看經、看註解或者聽經,都要懂這個道理,研究經典不可以死在文字之中,聽經不能夠執著在音聲、言詞的裡面。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這是「依義不依語」,要把道理懂得了,會在心裡頭,言語沒有關係,文字也沒有關係,這個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相同的地方。我們一般人所以不能開悟,他的毛病就是死在文字上,跳不出文字的圈,這是不能開悟的原因。但是諸位還要曉得,如果你真的離開文字,你要求悟的話,那很容易流落到狂慧,前面講的,那病又大了。所以,如何才能得法?古德常給我們講,即文字而離文字,這才是正確的途徑。可見得並不是把文字甩開了,叫你去開悟,不是的,就在文字裡,所謂是讀誦不著讀誦之相。讀不讀?讀,很認真的在讀誦,不著讀誦之相。這個才叫做「兩邊不立,中道不存」,不是叫你不念,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聽。這是講消歸自性的大意。

  疏【良繇世出世間,無一法出於心外。】

  世間,我們講雜染之法,出世間,我們講清淨之法,法雖然有染淨之別,但是都不出自心。換句話說,四聖六凡,十法界都是自心變現的境界,《華嚴經》裡頭說得很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誰的心?自己的心造的。自己心為什麼造的有四聖六凡?就是我們自己心裡面分別妄想太多了,這個分別妄想裡面,有清淨的、有不清淨的,清淨的變現成四聖法界,不清淨的變成六凡法界。離開了心,一法不可得。所以諸位要是真正能夠悟到心造萬法,萬法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確實能夠悟入了,你就大自在了。怎麼說得大自在?你在淨的環境裡頭沒有歡喜心,心平靜了,在逆境裡面不生煩惱心,心也平靜了。為什麼平靜?一切都是我自己造的。極樂世界是自己造的,生到極樂世界有什麼可樂的?自己造的。縱然墮到阿鼻地獄也不苦了,為什麼?也是我自己造的。所以悟入這個境界,十法界就沒有了,沒有了不是說十法界相沒有,十法界的相有,十法界的感受沒有了。那個感受只是一個受,什麼受?無受,一切都不受。一切都不受就叫做正受,一切都不受就是楞嚴大定,就是前面講的一行三昧,也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相,並不是說十法界的相都變了,都變成一個,不是的,還是十法界的相。為什麼叫一真?你在裡頭只有一個受,沒有兩個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開意解了。

  我們現在很苦,見到這樁事情順心了,很樂,很自在,見到那個不稱意的時候,心就生煩惱,這個心無量無邊的受,苦不堪言。佛與大菩薩的好處,就是他沒有受,他什麼境界都去,他沒有受,所以他自在。他沒有苦,他也沒有樂,苦樂都不受,這個就叫解脫,這個就叫自在。有苦樂之受是凡夫,不是聖人。因為有苦樂之受有「我」,誰受?我受。佛菩薩能會到萬法一心,我在哪裡?萬法就是我,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心,為什麼?統統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哪一法不是自己?「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也可以說是「身外無法,法外無身」,這個道理很不容易一下體會到,所以經論裡常常以夢境來做比喻。因為夢境短暫,大家很容易覺悟,在作夢的時候,夢境裡頭依正莊嚴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境界,這個你總不能否認,醒過來時候自己覺悟了。夢裡面見到可愛的、很歡喜的這些人與事,是你心變現出來的,夢境裡面那些冤家對頭,找你麻煩,叫你生煩惱的,整你、來害你的,跟你過不去的,醒來時候還是自己心變現的,並沒有外面境界來搞。所以說順境、逆境全是自己,除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干涉到你。我們現在是本性迷了,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大的夢境,你在這裡面覺悟了,一切都是我自己造的,一切都是我自己變現的,他跟我有分別,我跟他沒分別,他對我有執著,我對他沒有執著。換句話說,你自己心永遠是平靜的,只要你自己的心平靜,你看到這個世界就是平靜的,大家好好的向這個方向去努力,這個就叫做轉識成智。曉得十法界是自己的一心一身,一德一智慧,這是講『世出世間,無一法出於心外』。

  疏【淨土所有依報正報,一一皆是本覺妙明。】

  『依報』像經裡面講七寶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樹,這些台階、樓閣、蓮花等等,乃至於諸上善人,統統是屬於依報。『正報』就是指你自己往生到極樂世界,或者指諸佛菩薩。「依報正報」種種的莊嚴,統統是自己真心裡面顯現之物,皆是『本覺妙明』。下面這是大師再用比喻來說:

  疏【譬之瓶環釵釧,器器唯金。】

  『瓶環釵釧』,這個是樣子不一樣。「瓶」是通常講的淨瓶,裝水的,「環」是指首飾裡頭戴的這些耳環,「釵」是從前婦女頭上的首飾,「釧」就是現在的手鐲。這些東西統統是金的,你看它的樣子不一樣,用途也不一樣,但是它的質料是一樣的,『器器唯金』。拿這些瓶環釵釧,比喻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一樣,它的體,體就是真心所現之。體是一個,統統是你的真心,所以說「器器唯金」,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疏【溪澗江河,流流入海。】

  溪水、澗水、江水、河水,好像也不一樣,也有種種差別,可是流到大海裡面就成了一個相,你再就不會有分別了。

  疏【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這是說明十法界的依正莊嚴,統統是我們真心理體變現之物,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幻相,沒有一相不回歸到自己心性之中。所以古德才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然後才曉得《華嚴》裡面講的四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道理你才能夠通達。理上通達了,事上就貫通,就無礙了。無礙就是自在,無礙就是解脫,無礙才是真正的福報,才叫真樂。這種理趣,這種的受用,唯有真正學佛的人,才能夠得到,唯有真正信佛的人,他這一生才能夠獲得。我們希望從這個《疏鈔》裡面建立堅固真實的信心,也能夠得到像諸佛菩薩一樣的享受,才不辜負蓮池大師。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這個也是小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