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是故約理則無可念……安得以守愚病之  (第十八集)  197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2-0018

  請掀開經本,二十一面最後一行:

  疏【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後謂之大智也。】

  下面幾句是蓮池大師將他真正的意思說出來了。要就理上來講,『則無可念』。因為真性,也就是真心,是離念的。我們在大經大論裡面常常看到,真正會用功夫也是在這著眼的。所以常言說得好,實相理體當中不可思議,是絕思絕議。所以禪家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是純粹從理上講。但是理離不開事,如果從事上說,可以有念。底下講『約事』,就事上講,『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無可念中」是理,「吾固念之」就是事。這一句就是把理與事交融了,把它融合成一個,理不離事,事不離理。如果理與事是兩截的話,你沒有證入,我們前面講的一心不亂你沒有證得。為什麼?你還有二心,就是你有理有事,你還是二心,還是不能證得。

  諸位也許要問,我這個二心,我理一心沒有證得,我事一心能不能證得?給諸位說,事一心也不能證得,這一點特別要注意到。不但說事一心沒有證到,我們常講功夫成一片,你還是有障礙。可見得,在真正用功的時候,心裡面決定不能有分別。當我們研究討論的時候,這是在無分別當中我們要建立分別,為什麼?不以分別這是沒有法子來探究。但是佛在經上一再的開導我們,我們要「依義不依語」,換句話說,這個言論分別,它是一種不得已的方便法,並非真實法。我們從方便法裡面要去悟入真實法,悟入真實法又必須即方便而捨方便,你要把方便法能夠捨掉,你要是不能捨掉的話,這個方便法就變成障礙,那就不叫做方便,這是不可不知的。

  大師此地講的『念即無念』,這個就是理事圓融,即事即理,即念無念。換句話說,我們要捨念而求無念,那是錯誤的,那就叫斷滅見,就叫做豁達空,而不是無念的本體。可見得這個無念要怎樣才能叫真正的無念?是「即念無念」才是真無念。這個叫做『理事雙修』,「理事雙修」也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即本智而求佛智』,什麼叫「本智」?本是本來具足的,本有的智慧。本有,換句話說,它是不必要修就可以得到,不必要去學才會有成就,為什麼?本來具足,這就叫做本智。經上常常也稱之為本覺,本覺就是此地講的本智。這是一切眾生個個具足,我們都有!都有為什麼顯不出來?我們看看佛的智慧真是了不起,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他給我們說得這麼詳細,這麼樣的透徹。既然說我們的本智與佛是一樣的,應該佛所知道的,我們都應該知道,這才叫本智。

  給諸位說,確確實實佛所知道的我們都知道,我們從佛經的理論上講,宇宙人生一切法的體、相、作用,一切法的道理、因緣、過程,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個話乍聽起來是不是妄語?佛真的有這個能力嗎?給諸位說,佛是決定沒有妄語,確確實實有這個能力。佛講這個能力並不是他一個人獨有,要是他一個人獨有而別人沒有,那就稀奇了,那未必是真的。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是個個都有這個能力,很可惜的,我們眾生,你看佛在大經裡面講,只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而把你這個智慧失掉了。這就變成不覺了,所謂不覺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所以我們對於一切法不覺了。因此,佛建立這種的教育,他的目的就是恢復我們的本智、恢復我們的本覺,除此以外,可以說佛門裡面什麼都沒有。

  本覺你恢復了,這個恢復,我們假定一個名詞,就叫成佛。成佛是怎麼樣的?經上說得很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還是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那個一切智是你本有的,不是從外面新得到的,是你本有的。既然是本有,你還要從哪裡再得到一點?得不到了。可是現在我們的本有失掉,並不是從體上失掉,作用失掉。如果體上要是失掉,那要是再把它找到,還真的有失有得,體上沒有失掉,就是作用上有了一點問題。佛與我們不相同的,就是他的作用沒有問題,完全能夠顯現得出來。這又到底為了什麼?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把分別妄想斷掉了,離開了,「斷惑而顯」!這個「惑」是迷惑煩惱的總代名詞,只要把這些東西去掉,你的本智、本覺作用顯現出來了。

  所謂修證是修的什麼?修的就是去分別、去煩惱,這就叫修。證是什麼?證就是清淨心與外面的境界融成一體了,這叫做證。理事不二就叫做證,所以《維摩詰經》裡面講不二法門,不二就是證。諸位想想,你看《華嚴經》講一真法界,《維摩詰經》講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一就是不二,所以境界是一樣的。佛這樣給我們說明,我們恍然大悟,曉得我們有佛性,我們有佛一樣的智慧德能,你幾時曉得這樁事情,這叫始覺。本覺迷了,迷了,現在你開始覺了,開始覺很好,但是這個始覺這一念的光明,你要能夠永遠保持它而不要把它失掉。這一點很重要,這是在大乘佛法裡面你現的般若光明。怎樣保持而不失去?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換句話就是二六時中,我們心裡面這個佛號不要中斷。諸位千萬不要輕視了這個方法,念熟了、念久了,自然把你的煩惱念掉。煩惱去掉了,我們本覺的作用就現前,那就叫做究竟覺。

  我們道場也常常給諸位提起來,功夫在什麼地方?功夫與境界是分不開的,功夫愈深境界愈好,境界愈好,功夫一定是有深度。所以可以從境界上堪驗功夫,從功夫上去看境界,彼此互相去印證境界與清淨心。也許有人說:我心很清淨,我的環境不清淨,擾亂得我不清淨。這個話要套佛的話來說就是顛倒錯亂,為什麼?心清淨了,境界就清淨;心不清淨,境界就不清淨。諸位要記住,依報是隨著正報轉的,這個叫功夫。心為境界轉,沒有功夫,那是純粹的凡夫,凡夫裡面還是下等的。你看我們講《了凡四訓》的時候,我們稱了凡先生沒有遇雲谷大師之前,他是標準的凡夫。你的心還為境界所轉,你在這個標準之下,你連袁了凡這個境界都沒有,這個水準都夠不上,豈不是在標準之下嗎?我說了凡居士是標準凡夫,沒說錯!所以大家好好的去念念《了凡四訓》。他從遇到雲谷大師之後,懂得修行的道理,懂得修行的方法,這才把自己的命運整個轉過來,超凡入聖。「了凡」,了是了斷,了斷凡,那就是入聖人的境界,這是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學習的。

  蓮池大師在本經裡面給我們說的本智、本覺,這是就理上所說的。「佛智」是講從始覺到究竟覺,是屬於事修的,所以說『即本智而求佛智』。求的總綱,有一個總綱,這個總綱就是定。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同是修的定,這是總綱。唯有定才能夠生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依本覺而起的始覺,乃至於到究竟覺。假如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面還是為境界所轉,那就證明我們沒有定功。沒有定功,我們說有沒有戒律?給諸位說也沒有戒律。為什麼?修戒律的目標是定,定沒有得到,戒律就沒有修得好,戒律要修好了,心就不會在境界上攀緣了。所以戒是一個工具,是修定的工具,定是修行的樞紐,慧是修學的目標。但是慧沒有法子修的,慧是要從定中得到的。

  淨土法門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叫做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為什麼叫念佛三昧?是用念佛這個方法修成的定,修成的三昧,所以就叫它做念佛三昧。因此,念佛的同修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我們學什麼?我們就是學定。怎樣才得定?這個法門是圓頓大教,眼見一切色,不為境界所動,眼根在色塵上得到定了。怎麼得定的?由念佛來的。譬如我眼一見色心動了,馬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這個心收住了,不叫這個心往境界上跑了。耳聞聲的時候心動了,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就是心裡動念,心一動念頭了,這沒關係,怕覺悟太遲了。離開了覺悟,我的心又隨境界走了,立刻就提起佛號把這個心抓回來,不叫它往外面跑,這個叫做修念佛法門的,這叫真修,這才叫用功夫。

  所以真修行人不怕外面境界,為什麼?境界就是考驗我們功夫的。我們在哪裡修?就要在這境界裡修。每一種不同的境界,都是我們修行的好去處、好道場,換句話就是在各種不同境界裡面去鍛鍊不動心。心真正定下來,心要是定久了,忽然之間智慧就開了,所謂是大徹大悟,那個悟的境界與禪家所講的並沒有兩樣,這是真正的智慧現前。再給諸位說,智慧現前,那個福德也就跟著現前。說到這一點怕諸位同修有懷疑的,我沒有修福,福報怎麼會現前?何況佛在經裡面講,阿羅漢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的定功了不起,九次第定,他沒有福報,到外面去托缽的時候,沒有人布施給他,常常托個空缽回來。托空缽,就是餓肚子。為什麼我們在此地講慧裡頭就有福?諸位要曉得,阿羅漢修的那個定不稱性,他是依意識心修的,意識心裡面既沒有慧也沒有福,所以那個福與慧是要修的,不修,他沒有。但是此地給諸位講的「稱性起修」,就是剛才講的是依本智、依本覺,本智、本覺是真性裡面的,真性本來就具足智慧,本來就具足了福德。

  所以大家讀《華嚴經》,你看毘盧遮那如來,他的依報、他的正報,真正是天上人間沒有能夠跟他比的。他們的福報從哪裡來的?他不是修來的,諸位要曉得修不到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光,光中有無量無邊的境界,多不必說,就說這四句,這還得了!平常我們讚佛,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什麼佛?藏教的佛。藏教的佛沒有見性,所以他是修來的,他要靠修。圓教的佛,他是稱性起修的,性具智慧,性具的福德,自然就現前了。我們念佛這個法門,諸位是果然明白了《疏鈔》的道理,你就會稱性起修,不但是本智、佛智,在這一句佛號裡,無量無邊的福報也在這一句佛號裡,真正是不可思議!

  再請看下面這一段「別歎」:

  序【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這個兩句非常的要緊,是我們必須要明瞭、要牢牢的把它記住。『著事而念能相繼』,這就是完全用意識心來念,就是我們一般講,我們凡夫心來念,念到什麼程度?念到相繼。「相繼」就是一句接一句而不間斷,這個叫做相繼。多久不間斷?給諸位說,晝夜二十四小時都不間斷,要念到這樣,這個是行門裡面第一樁大事。你要真正懂佛法,真正想修行、想成就,換句話說,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甚至於給諸位說,穿衣、吃飯、睡覺都是小事,都不是重要的事情。什麼事情最重要?就是這一句佛號要保持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這才是大事。哪一位要能夠真正接受承當了,這是一樁大事,那你就是了不起聰明智慧的人。為什麼?你這一生一定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決定成佛,沒有疑問,這個才叫做上根利智。

  諸位要問說,研究經典、弘法利生這不是很重要嗎?這是雞毛蒜皮不重要。為什麼不重要?自己沒有成就,拿著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來給人講,這不算本事!真本事要從你自己心性裡面流露出來,換句話說,你得要入佛知見,這才行。所以二六時中佛號能夠相繼不斷,這個要緊,這才是真正的大事。我們要是套《法華經》那一句話來講,「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如果對淨土宗的學人來講,我們這個一大事,就是二六時中淨念相繼,這就是一大事。雖然理不明,可是我們事上做到了二六時中念念相續,你看底下的功德,『不虛入品之功』,「不虛」就是實實在在的,只要你能夠念念相續而不間斷,換句話說,你的煩惱雖然沒斷,但是你這個佛號有力量,可以把你的煩惱壓下去,妄念不生了。凡夫這個心,只有一念不能同時有二念,你這個一念念在佛號上,第二念就起不來,所以你的心也得了少分的清淨,換句話說,得了一個相似的清淨,這個就叫做事一心不亂。有了這樣的功夫,給諸位說,決定往生,所以叫不虛。這個就是祖師大德們所謂的老實念佛,就是指的這種人。

  我上一次也給諸位提過,念佛人的功課愈簡單愈好,一遍《彌陀經》、七遍往生咒接著就念佛號,佛號是愈多愈好。諸位要曉得,功夫就在佛號上,能不能得力是靠佛號而不是在經上,經念得多打閒岔,增長分別心。早晚功課都一樣,所以佛堂裡供佛,供一尊佛,免得三心二意,這樣的成就快。

  下面一句,這是反而落空了,指的什麼人?指的那些小聰明、小智慧,前面所謂是狂慧、偏慧之人。他不老實,『執理而心實未明』,「明」是講開悟,是理事相契,這才叫真正悟。一悟一切悟,這個是叫真悟。我們看到印光大師《永思錄》裡面有一個人,這個人名字我忘掉了,諸位可以去查查看。他從前是參禪的,在沒有見到印光大師之前,他也慕他的名,曾經寫了一封信給印光法師,他說他參禪很有功夫、有境界。何以見得?《五燈會元》裡面一千七百條公案,他差不多都參透了,只不過還有個三、五條還不甚明白,其餘的都沒有問題了,都參透了,寫了這麼一封信給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回答他,他說你要是一千七百條公案有一條參透了,統統都參透了,如果有一條沒有參透,一千七百條,一條也沒參透。他被印光大師澆了這一瓢冷水之後,這才醒悟過來,想想大師這個話,再回過頭來認真的反省反省,還是真不行,倒過頭來皈依印光法師學念佛法門。這就是狂慧,總算他還是有善根的人,有善根、有福德,被印光大師這一棒把他打醒了,他遇到這麼個善知識!像他那樣狂慧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他遇不到善知識,不能把他點破,不能把他打醒,他的結果就像蓮池大師此地所講的「執理而心實未明」。並沒有開悟,公案並沒有參透,自以為參透了,這是大病,他的結果『反受落空之禍』。

  這就是說一個修行人最危險的是墮落在邪見外道上。學佛,成天念經、拜佛、念佛,還會變成外道嗎?諸位要曉得,這個外道在我們佛門裡面講,並不是指佛門外面。像印度從前九十六種外道,我們現在或者講佛教以外的這些宗教,不是指這些。那一些外道,那是離開佛教大門之外,給他們說外道的。寺院講堂裡面說外道,叫門內外。門內外怎麼個講法?凡是心外求法的都叫外道。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講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外道。為什麼是外道?沒有見性。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見性的統統是外道。那內外是怎麼分?就是見性、未見性,就是這麼個分法。

  要拿我們念佛這個法門來講,見性是理一心,也就是說你就是念到事一心不亂,要是拿《楞嚴經》那個尺碼子來量一量,你還是外道。但是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沒有關係,我們由外可以入到內。除淨土法門之外,其餘的法門問題可大了,為什麼?其餘法門叫自力法門,斷惑證真完全靠自己,非常的困難。念佛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雖然沒有念到理一心,只要我們功夫成了一片,像前面講的,我們二六時中佛號能夠不間斷,確實把我們的念頭壓下去,這就叫功夫成一片,這就能夠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好處在哪裡?好處是不退轉,這個是其他法門裡頭所沒有的。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是保證班,阿彌陀佛當保證人,保險你不退,這是別的地方所找不到的。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要不修這個法門,學佛學成外道是非常可能的事,這就是我們常常講著魔了,著魔就變成外道了。

  魔有多少?魔有無量無邊,你要想不著魔,不落在魔道裡面,可以說簡直就是不可能。《楞嚴》裡面講五十類,講大類,每一類裡頭都是無量無邊,一類就不得了,五十類還得了!說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現在舉心動念都是落在魔的掌握之中,這個佛號要念不好,你看怎麼辦?研究經沒有用處,研究得再透徹、再明瞭,還是屬於魔道。為什麼?心不清淨。什麼時候我們的心在五欲六塵裡面如如不動,這個時候不落在魔道裡頭了。五欲六塵裡頭還要動心,屬於魔道。好,五欲六塵裡面不動心了,在佛菩薩境界裡頭動心行不行?不行。你念佛,念的功夫很不錯了,阿彌陀佛現在你面前了,你歡喜了,我的功夫不錯,你看我把阿彌陀佛都念來了,我看到了,你們沒有看到,你們不如我。給諸位說,你早就著魔了。

  所以我聽不少人打佛七,有好境界到處宣揚,他見到佛了,他見到光了,他見到蓮花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有了好境界,這一些人都不如我。真正明理的人,一聽就曉得,他自己在那裡宣布他著魔了。什麼叫著魔?心在境界裡動了,為境界所轉,這就是入了魔道。你念佛是求一心不亂,現在佛一現相你心亂掉了,佛號沒有了,什麼見佛、見光、見蓮花,這個都是妄想,這不是佛號。你看淨念斷掉,佛號斷掉,這個不是好境界。像這種境界有沒有?給諸位說,多得很!比這個更好的境界有的是。

  佛在《楞嚴》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凡是這個境界現前,你根本不要理會,見如不見,不要為它所動,還是淨念相繼,這就叫好境界。心為它所動了,這就叫著了魔境界。所以大家要牢牢的記住《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佛境界也不例外。華藏世界有相,是虛妄,《金剛經》佛並沒有加個註解,華藏世界例外、極樂世界例外,沒有加這個註解。既沒有加這個註解,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現在我們面前,你也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不要為它所亂,這個就對了。見到這個相好,沒有向別人講的必要,如果你要向別人講,你今天早晨從穿衣吃飯樣樣事也都給人講,為什麼?都是妄相,借著那個妄相你到處給人宣說,那眼前這些妄相當然也不例外。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在功夫裡面才不至於打閒岔,不至於發生障礙。這是屬於用功的。

  著魔,那些狂慧、偏慧之人,自己以為修般若行,這些事相可以不必了,他也不拜佛,他也不念佛,自以為是。眼前他有一點小福報,這個福報從哪裡來的?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福享完了就要受惡果報,這個惡果報是必然在三途,一落到三途麻煩就大了。

  畜生道,諸位不要小看了牠,畜生愚痴,分別心、執著心很重,所以牠很難脫畜生身。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講了一個公案,說祇樹給孤獨園當年修房子的時候,有一群螞蟻,佛跟這些弟子們在一起,跟他的學生們在一起,看到了一群螞蟻,佛就在那裡笑了一笑。學生看到佛笑了,於是乎就請教他老人家,你老人家為什麼看到螞蟻笑?佛就說了,這個螞蟻七尊佛已經過去了,他還沒有離開螞蟻身。我們拿一般講,一尊佛修行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換句話就是,要是以這個算法,二十一個阿僧祇劫過去了,牠還沒有脫螞蟻身。這並不是說這個螞蟻長壽,牠活二十一個阿僧祇劫,不是這樣的,牠生生世世都是受螞蟻身,螞蟻死了之後再投胎還是螞蟻。牠為什會這樣的?牠就執著那個身相就是牠,牠總沒有辦法換一個身相。這個就是說明畜生的愚痴,執著身是自己,所以生生世世離不開這個身相。所以這個畜生道麻煩,諸位不要看到畜生道的壽命很短,但是牠這個執著打不破的話,牠沒有辦法離開這個業障的身體。

  餓鬼道,經上有記載,鬼道裡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所以我們祭鬼神,初一、十五去祭一下,那就是什麼?早晨、晚上供養他,他的一天是我們一個月。這個餓鬼道的壽命都很長,差不多都要活幾千歲,那要是合我們人間這個年代,諸位算算看,可怕!

  諸位老同學也許曉得,我們佛門裡的朱鏡宙老居士,他現在還在,今年大概是九十二歲了,住在台中。他的老岳丈章太炎先生,這是民國初年國學大師。章太炎在世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那個判官的地位跟祕書長的地位一樣,東嶽大帝管五個省,所以他的權限也很大。在陰間裡面他所遇到的這些人,唐朝的人、宋朝的人,這些古人,平常讀他的文章,一見面,你是某人?一談起來,不錯,唐宋之人,還有。漢以前的就很少了,很少遇到了,那是鬼裡面年歲大的,不多見了。唐宋那些人在鬼道裡頭壯年之人。諸位想一想,想到這一層鬼道去不得,去了鬼道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出得了頭?

  地獄道就更可怕!經上說阿鼻地獄一晝夜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我們中華民族號稱五千年歷史,要是在阿鼻地獄還不到兩天。阿鼻地獄的壽命最低的是一萬歲,照他們的算法。諸位想想,這怎麼得了!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面對於地獄道的業因果報,說得特別詳細,原因就是叫我們認識清楚,地獄的罪業千萬不可以造,落在地獄裡頭,那個麻煩大了。地獄罪業普通的說法,五逆十惡。這在過去造五逆十惡的確實很少,可是在今天的社會裡面就相當之多。

  所以諸位真正是通達理事,這個通達一定要心清淨,你才能夠看得明白,才能夠把過去、現在、未來,這些因因果果才能看清楚。心不清淨,不但你看不清楚,甚至於你都聽不下去,你都不相信。心清淨了,你自然就相信了,為什麼?容易入理。

  說到這個地方,就是佛門裡面這些偏慧、邪慧之人,很容易把事情做錯了。尤其是像前面所講的,「斷滅見,豁達空」,這是邪見裡面比較深的,比較嚴重的,這些果報多數都落在地獄裡,他怎麼能夠往生到佛國土?由此看來,執著理的還不及執著事的,執著事的他有成就,帶業往生,品位雖然低一點,他能夠往生,他能見佛;執著理的適得其反,他的果報在三途。因此,理我們要探究、我們要探討,但是探討給諸位說,不要著急,這個急不來的,一著急就壞了。理從哪裡來的?理是從事修當中來的。換句話說,這個理一心不亂是從事一心不亂裡頭升級升上去的,事一心不亂是從功夫成片升上去的,一級一級慢慢的來。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程序,你在這一生當中真正立志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亂,不是不可能,是可能的,你按這個順序去做。如果你功夫還沒有成片,一心一意就想求得理一心,事一心沒辦到,求理一心,這是決定辦不到。

  你縱然用許多功夫去研究這些經論,依然是虛妄分別,不但智慧沒有開,反而造成了許許多多的所知障,造成了障礙。所以善修的,善學的,清淨心第一。一切境界裡面保持這個心清淨一塵不染,由功夫成一片,到事一心,再到理一心。經論隨分讀誦,它是屬於副科不是主科,主科是在念佛,這就是賓主我們要把它分清楚。

  再看底下小註,小註不難懂。

  疏【上文雙揭二病。今於二病,別舉其尤。謂著事而信心不切,固無足論。假使專持名號,念念相繼,無有間斷,雖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淨身,品位縱卑,往生必矣。所謂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惡,但恐榜上無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

  這是一段,解釋前面的。這個地方有一句我們要注意,就是『著事而信心不切』,這是沒有成就。所以世出世間法,這個信很要緊,信心非常重要。佛在《華嚴》裡面、龍樹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都講到「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整個佛法建立在信心上,無論世出世間法,如果我們把信心喪失了,你就一事無成,所以這個是第一個重要的條件。我們自己要建立信心,相信我自己這一生決定成就,要有這個信念,決定不能懷疑,我們才會有成就;稍有懷疑,障礙就現前了。

  如果我們念佛人,口裡面雖然念的阿彌陀佛,心裡面還是處處沾染五欲六塵,這就叫信心不切。這一句話我們要警惕,不要以為我們自己信心很懇切。我們見到五欲六塵起不起貪心?你自己所有的五欲六塵失掉了,你瞋不瞋恨?如果你在境界裡面還有貪愛,還有瞋恨,還有得失,你的信心不切。記住!信心不切,念一生佛不保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保險。什麼叫信心切?剛才我說過,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只相信念佛是我一生最大的事情,除此以外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這個就叫信心切。

  所以像這些地方,稍稍疏忽了,誤解了,怕別人錯過了因緣,別人錯過了於我還不相干,最怕的是自己把這個因緣錯過了。為什麼?信心不切的人,念念相續他做不到,信心切的人他能做到,雖然不明理,他可以辦得到。他能夠辦到了,他現在這個身心算得上是淨,雖然他的煩惱習氣種子沒有斷,但是這一句佛號的力量是能夠把它伏得住。這個就是講帶業往生,雖然不斷煩惱,要能夠伏煩惱。怎麼個伏法?今天說的這個意思,這就是伏煩惱。伏煩惱是一定能夠生西方,當然他的地位、品位可能是低一點。但是諸位要曉得,不管怎麼樣低,絕對不會在下品下生。為什麼說不會在下品下生?那個下品下生是造五逆十惡罪回頭的人,我們沒有造那麼重罪,所以我們往生不在這個條件,可見得雖然說品位低,不是很低的;縱不是很高,也不是很低。人人都辦得到,不但辦得到,而且是決定辦得到,保證你辦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辦。

  這樣念佛、學佛,也許諸位心裡想,這麼樣念法大概很苦,一句阿彌陀佛枯燥無味。開頭念的時候確實是枯燥無味,為什麼說枯燥無味?因為你的心一向是放蕩慣了,現在一下叫你收回來不太習慣。你要是念久了,養成這個習慣,把你放出去,你也感覺得不習慣。譬如說住在都市,花花世界住久了,把他搬到很清淨的地方去,住個一天、兩天他很自在、很清閒,住久了他感覺得寂寞、不耐煩,住不下去了。那個鄉村曠野裡面住久了,他到這個都市裡頭來轉一轉,嫌它太吵,他一天也住不下去。

  可見得這裡面並沒有標準,習慣成自然。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要培養一種新的習慣,把舊的習慣給它革除。到你這個習慣要是養成了,你才會曉得這裡面的樂,絕不是世間人所能夠享受得到的,就是心地清淨之樂。你給世間人講沒有用處,為什麼?他沒有這個經驗,他沒有這個知識,他連作夢也沒有想到過。這個叫做真樂,佛法裡面常講的「法喜充滿」,真樂!這個樂是從真性裡面自己生出來的,像那個泉水一樣永遠不竭。世間人的樂是什麼?五欲六塵,得到的時候像打針(嗎啡)一樣,刺激一下,感覺到樂了,一會兒過去了,樂就沒有了。世間人的樂是有生有滅的,不是真樂。真的是不生不滅,清淨心之樂是不生不滅的,那是真樂。

  諸位是要真的樂,還是要假的樂?紅塵裡面的樂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諸位要想能夠認識真,認識真是大學問,沒有大學問他體驗不到,他也沒辦法認識。如果要沒有真樂在其中,諸位想想,古時候那麼多的大德,在家出家學佛的,學佛要是個苦事,我給諸位說,我早就不幹了,幹這個幹什麼?就是因為這個太樂了,一天比一天樂,樂得比神仙還要樂,這是你們得不到的。幾時你把這個習慣改過來,你就曉得其樂無窮。要真幹,真幹才有樂,假幹沒有樂,假幹學佛學得很苦。那是什麼?那是假學佛,不是真學佛,真學佛裡頭決定沒有苦。

  佛給我們講學佛就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並不是說你學成了是離苦得樂,你在開始學的時候,你學一分就離一分苦得一分樂,學兩分就離兩分苦得兩分樂。這個東西才現實,立刻兌現,絕不欺騙人,尤其是淨土法門特別見效,比參禪還要見效。禪,講老實話,沒有大徹大悟是很苦,徹悟了之後他這個境界才能夠現前,那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利根的人也要個三年五載,鈍根的人甚至於二、三十年還開不了悟。這個法門妙極了,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你信得過,你要信心懇切,立刻就見效、就兌現。

  後面這個比喻很好,比喻從前念書的人去考試,雖然考不上狀元、榜眼,能夠在這個榜尾登科也不錯,他總算錄取了,他並不是榜上無名。所以這樣的人他並不是守愚,不是守愚之人,守愚之人連這點利益他都得不到。

  今天時間到了,小註裡頭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