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菁華  (第三集)  1993/11  馬來西亞  檔名:01-012-0003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第二十一段看起:

  【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一切經中,幾乎是古今大德們所公認的,《華嚴》跟《法華》都是屬於一乘圓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圓滿的大經。像這樣的大經,它的『奧藏』,奧是非常奧祕,藏就是含藏,它所含藏的奧祕,《法華經》的精髓,都在這部經,《佛說阿彌陀經》。這兩句話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是決定說不出來的。尤其底下這兩句,『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菩薩所修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常說六度萬行,六度是綱領,展開來就有無量的行門。這無量行門沒有一條不是旨歸淨土的,這句話是不是修淨土的人自大自誇?其實我們真正將這些大經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就明白這個事實了。

  菩薩所有一切法門,所有一切的宗教,宗是宗門,教是教下,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法門,到最後都歸到什麼地方去?都歸到毘盧性海,華藏世界,所以這是《華嚴》、《法華》的歸宿;千經萬論、一切法門殊途同歸,都歸到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之後,諸位要知道,到華藏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證到這個果位才能生到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之後,緣分要是深的,大概不久就遇到普賢菩薩。假如緣分要淺一點的,在華藏世界修滿三賢位,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修滿了三賢位,登地了,華藏世界登地是圓教的地上菩薩,登地了。登地一定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後來還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所以《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我們叫他做十一地),他們所修的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

  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看到西方淨土無比的殊勝,要不是深入大經你不知道。深入大經之後,你才看到這樣偉大不可思議的氣象,我們對於西方淨土的嚮往真的是油然而生,嚮往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非常的難信。今天深入大乘,深入《法華》、《華嚴》的不多;若不深入,這個事實你見不到,你不知道念佛法門的偉大,念佛法門的殊勝,念佛法門的不可思議。蕅益大師這幾句話把本經讚歎到了極處。《華嚴》、《法華》是大乘,這部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華嚴》、《法華》是了義,本經是了義當中的了義;《華嚴》、《法華》是圓頓,本經是圓頓當中的至圓至頓,這個話決定不是隨便說的。

  上來這二十一段都是屬於玄義裡面摘錄下來的,往後這就入了經文,這是經文裡面註解節錄的。

  【比丘含三義。】

  比丘是梵語,含三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第一個:

  【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

  這是比丘第一個意思。乞是乞食,在古印度,乞食是社會大眾所尊重的。但是中國人不尊重,中國人乞食是討飯的,討飯的在社會上沒有地位,誰也瞧不起。這是兩個社會的型態不相同。士,我們中國人非常尊重,中國古代的社會也有階級,不過階級不很嚴格就是了。中國社會說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知識分子,讀書人、知識分子在社會上地位最高。這個討飯乞食的不是普通人,是很有學問、很有道德的人,我們中國人把它翻成『乞士』;這不是普通要飯的,是有學問、有道德的出家人。表示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所以是一缽三衣,一心一意只求了生死出三界。

  可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當時是漢朝,後漢初年,漢明帝的時候,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是一九九三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法傳到中國。這個傳是正式的傳到中國,非正式比這個還要早。這是我們國家,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恭恭敬敬請他們到中國來的,我們學佛對於這些歷史要知道。帝王請他到中國來,所謂帝王師,皇帝的老師怎麼可以叫他托缽去討飯?這個皇帝不被人罵死了,所以在中國不作興,於是在中國就接受朝廷的供養。也不要去樹下一宿,國家給他建築的有宮殿,就是我們現在的寺廟宮殿式的房子,供養這些出家人。所以到中國來之後,生活方式跟印度完全改變了。

  中國的氣候跟印度不相同,比印度要冷,所以三衣不適合於中國的氣候,於是乎三衣變成了出家人的禮服。三衣不必多說,大家都曉得。在法會典禮當中我們搭的、披的衣,五條衣、七條衣,九條以上的叫大衣,這個三衣。還是穿我們中國讀書人穿的衣服,我們這寬袍大袖子,叫海青,我們的海青是漢朝時候讀書人平常穿的禮服。所以我們穿的是在家人的衣服,沒有換,只是剃了頭。在家人衣服上繡有花紋,我們出家人不繡花,素色的,差別就在此地。剃頭,穿素色的衣服,在典禮當中搭衣。衣比原來的衣也縮小了,大概縮成三分之一。現在南傳法師搭的衣才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著的衣,我們現在這個衣只有他的三分之一,所以衣縮小了。由此可知,佛法是講求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夠順利弘揚,才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這些我們都必須要知道的。

  佛法,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法是應病與藥,因此它在每個時代、每個地區的解釋都不一樣;經典是一樣的,講法不一樣。如果講法是一樣的,古時候的註解到今天不應該有改變。我們看同一部經,你看漢朝人的註解跟唐朝人的註解不一樣,註解的講法不一樣。漢朝的講法對於那個時候的人有利益,到唐朝,漢朝那種講法,唐朝人得不到受用,所以必須是一個新的解釋法。經原理、原則不變,說法、修行方法可以改變,能夠適應於現代的社會。所以我們看古來的註解,從中國古代一直到清朝,或者到民國初年這些註解,你能夠看到每個時代的社會人心乃至於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變遷。你看古來的大德用什麼方式來解釋這部經,讓大家得真實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

  同樣的,現代這個時代跟從前完全不相同,變化太大了。從前是農業社會,從農業社會變成了工業社會,從君主制度變成了民主制度,變化太大了。過去,古人所謂是老死不相往來,自己生活的空間很小,一個村莊、一個鄉鎮,頂大一個縣市,一生不出門的。現在人我看一年總要到全世界去旅遊個幾次,眼界、胸襟都擴大了。所以今天講佛法跟過去迥然不同,譬如說在中國有中國的講法,在外國有對外國人一套講法,不一樣,不相同;對初學有初學的講法,對老修行又是一種講法,他才能夠得利益。一種講法不能度一切眾生,所以佛法千變萬化。這是發心講經弘法一定要懂得這個事實真相,要真正能夠體會經典裡面的精髓。應用的時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千變萬化,沒有一定的說法,這是非常重要。第二個意思:

  【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

  惡就是指煩惱,破惡就是斷煩惱。愛見就是貪,三毒裡面最重的,三毒煩惱,一定要有智慧才能夠轉煩惱為菩提。所以,出家人一定要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能破煩惱。第三個意思是:

  【怖魔。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魔是指魔王,魔王貪圖眷屬,唯恐他的眷屬離開他。這一發心受戒,決心要脫離六道輪迴,這就是離開魔的控制,離開魔的範圍,他心裡面就慌張了,就感覺到恐怖。『羯磨』就是作法,我們登壇受戒,作法圓滿成就的時候,魔王煩惱。他統治之下的這些人民又跑掉一個,這是他很不樂意見到的,很不樂意聽到的。這是比丘三個意思。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

  僧伽耶,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省略掉了,單單稱個僧。我們在三皈依裡面念到「皈依僧,眾中尊」,「眾」現在人叫團體,團體我們佛教的名詞叫眾。出家人的團體我們叫僧團,是世間所有僧團裡面最尊貴的,最值得人敬仰的,最值得人羨慕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僧團是和合僧團。僧團有六條戒,大家一定要遵守的,才稱之為僧團。

  【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

  理一個,事有六條,我們通常講六和敬,是從事上說的;理只有一個,事有六個。理在此地是通說,所有一切佛法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如果就淨土宗裡面,理和合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的理。我們是專求西方淨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為解脫自然就證得。事和合裡面,第一個是:

  【身同住。】

  這個僧團,我們大家同住在一起。這個地方必須要跟諸位說清楚,因為現代的道場跟古時候不一樣。現在社會繁榮,人民富裕,道場當然也興旺了,生活舒適了,不像從前,從前出家人的生活很苦。我今天早晨去拜訪伯圓老和尚(伯公老和尚),他告訴我,他們在抗戰之前,他住在鼓山,出家人生活很清苦。白米飯,一年才有三天吃到白米飯,就是過年,三十、初一、初二,才有白米飯吃。平常沒有,吃的是蕃薯、雜糧,日子過得好苦。現在出家人天天、餐餐都吃白米飯,不一樣!

  從前出家人身同住,住廣單,通舖;現在出家人一個人有一個房間,還有套房,你想想看,怎麼能比?這不能比。身同住,說老實話一定要住廣單,還是要睡通舖。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想的很週到。為什麼大家在一塊共修?如果一個人修行,會懈怠、會懶惰,就不能精進,不能成就了。大家在一塊共修,一個看著一個,誰也不可以偷懶,互相勉勵才能成功。到晚上睡覺,房門一關,又懶散了,又放逸了,甚至於又去胡思亂想去,白天修行的功夫統統都丟掉了。所以晚上睡覺也睡在一起,一個挨一個,彼此互相還監視著,不可以亂動。這個主意好!非常好。所以真正修行的道場,決定不能一個人一個房間,一個人一個房間談不上修行。修行人一定睡通舖。

  軍隊睡通舖,軍隊要一個兵給他一個房間會造反,那還得了!所以他們一個班睡在一起,班長看著,晚上睡覺也規規矩矩的。出家人比軍隊還要嚴格,日夜二十四小時都要依眾靠眾,這才叫身同住。一個人一個寮房是談不上修行,成就不容易,非常的困難,這是我們出家人必須要警惕的。我在台北有個小道場,大概是所有道場我的道場最小,我們住的有二十個人。我那個裡面還是睡通舖,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一個人一個寮房不如法,只有弊,沒有利,這是一定要知道的。這身同住。

  【口無諍。】

  口,平常在一起沒有爭論,沒有是非。

  【意同悅。】

  悅是法喜,每個人法喜充滿,這是真正得受用。

  【戒同修。】

  戒不僅僅是指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不僅僅是這個,更重要的是同住公約。我們生活起居都有規矩,一定要遵守規矩。戒律範圍非常廣大,佛給我們制定的戒,我們要遵守,常住的規矩要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社會的道德風俗,統統要遵守,這都在戒同修這一條之中。前面有:

  【見同解。】

  這條是非常重要,如果見解不相同就不能在一起共修。共修就是住在一個道場,一定是我們的目標相同、方向相同、所依據的經典相同,我們修行的方法、儀軌相同,這樣才能夠在一起共修。如果不相同就不能在一個道場,就要另建一個道場。所以自古以來,我們佛門的道場,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專科大學,一點都不雜。不但宗派不相同不能在一個道場共修,要建許多的道場,道理就在此地。縱然我們同一個宗派,譬如說我們都是修念佛法門,都是求生西方淨土的,我喜歡依《無量壽經》,你喜歡依《阿彌陀經》。我們兩個誦經,我念《無量壽經》,你念《阿彌陀經》,這一定要打架,怎麼辦?建兩個道場。喜歡念《無量壽經》的,這個道場念《無量壽經》,那個道場去念《阿彌陀經》。一定要兩個道場,不能在一起共修,在一塊共修生煩惱,得不到喜悅,得不到法喜。一定是同一個法門,同一個方法。

  同依一部經,我們都依《阿彌陀經》,這經相同,咱們念佛的方法不一樣。念佛方法很多,腔調很多,有人念念得很慢,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要拉上一兩分鐘,拖得好長的;有的念佛是一句接一句,很快。這兩個人在一起又生煩惱,又要打架了。怎麼辦?又要分兩個念佛堂。你才曉得為什麼道場那麼多?適合於不同根性、不同愛好的人。他們完全相同,一定得到法喜充滿,會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今天道場,我常常聽說,意見很多、煩惱很多、爭論很多。為什麼?不專!毛病都從這兒生的;專一了,問題自然就沒有了,一定是法喜充滿。

  所以,有很多人來找我,要到我這兒出家,我一定要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我說出家比成家還難。成家,你只要找一個對象,男的找一個女的,女的找一個男的,你只要瞭解一個人,你將來一輩子跟他在一塊相處,你只要瞭解一個。你想出家,我這裡十幾二十個人,你統統都要瞭解。哪個人跟你處不好,你這一出家不就生煩惱了?又何必?所以不容易。你對於這個僧團上上下下每個人都能瞭解,大家歡喜你,你也歡喜大家,這樣住在一起,這個道場一團歡喜,道場是興旺的氣象。彼此不瞭解就要來出家,今天看這個不順眼,明天看那個不順眼,天天在那裡鬧事,那叫破和合僧。所以出家比成家難,難的太多,都必須要知道,很不容易。所以六和敬一定要修。末後是:

  【利同均。】

  利是供養。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信徒對我們的供養我們都要歸公,我們自己生活需求由常住供給我們,這才是對的。如果私人都有錢財,銀行都有戶頭,問題嚴重,名聞利養就會從這兒生。所以說是利,所有一切供養都要歸公,自己決定沒有私財。心是清淨的,心才會往道上去想,才有道心。如果有了錢,天天他的心想念著他的錢,道心就沒有了,他不念佛,他念錢去了,問題嚴重,去念名聞利養了。這些東西害死人!決定不可以有,所以統統歸常住,利同均。這是六和敬,非常重要。

  我們一個道場四眾弟子,在家、出家,統統遵守六和敬,這就叫僧團,和合僧團。如果你是在家弟子,你一家人,佛法說四個人以上,你家裡四口人依照六和敬去修行,你的家也是僧團。因為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是團體的意思,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住同修就叫僧團,所以在家人也可以稱為僧團。你一家四個人依照佛法去修行,你的家庭就是僧團。真正依照六和敬來修行,諸佛護念,龍天保佑,因為這是非常希有的團體,這個處所就是真正佛法的道場,家庭也是道場,這是同修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僧不是出家人的專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是出家人專稱,在家人不可以稱;僧、法師、和尚,在家人都可以稱。你懂得它的意思,在家人都可以稱,不限定是出家人。

  「僧」剛才講了是團體,出家人有團體,在家人也可以有團體,居士的團體很多,那都是僧團。「和尚」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親教師,也就是傳授法的老師,就是和尚。如果傳法給你的是在家居士,你稱這個居士要稱和尚,他是你的親教師。所以和尚在家人可以稱的。「法師」,居士升座講經說法都可以稱之為法師,是通稱。只有比丘、比丘尼,在家人不可以稱,一定是出家人。再看底下一段。

  【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

  深位是指等覺菩薩,如果把它放寬一點,地上菩薩,像《華嚴經》裡面說的十地菩薩,這算是深位菩薩。我們平常在課誦裡面念的菩薩摩訶薩,摩訶是大,菩薩是指三賢位的菩薩,摩訶薩就是指地上菩薩,就是深位菩薩。深位菩薩對於一切法門的真相非常了解、非常透徹,他知道往生西方淨土成就非常快速,所以沒有不願意求生淨土的。『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道理就在此地。下面更為我們說明了,他為什麼求生淨土?第一個:

  【不離見佛。】

  他天天在阿彌陀佛的身邊。

  【不離聞法。】

  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

  【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眾僧就是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身旁的等覺菩薩,都在西方世界聚會。你到那個地方去,統統都見到了。能夠親近他們,當然你的成就就快速。

  【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速疾是快速,成就非常之快。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

  難信不是指我們普通人,而是指的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權教就不是指的深位,深位菩薩他相信。菩薩地位不夠深的,有很多對這個法門還不能接受,可見得真的是難信之法。但是這個法門確實三根普被,你看上,文殊、普賢,等覺菩薩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下,《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地獄眾生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不但能往生,平等往生,不但成就,平等成就。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西方世界沒有一樣不平等,諸位細細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知道,實在不可思議。

  『絕待圓融』,絕待是絕對,不是相對的。世出世間法、一切諸佛剎土,沒有像西方世界那樣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是圓滿,收是包括。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西方世界統統收羅、統統包括。所以到西方世界,所有一切法門你在一生當中統統成就。『圓超』,不但統統包括了,而且統統超越,你說這個多殊勝!所以,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之後,我將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統統放下。

  我學佛的時候,心裡頭最羨慕的、最嚮往的是《華嚴經》,我的興趣真的是多方面的。喜歡《華嚴》、喜歡《法華》、唯識法相、般若經論,統統都喜歡,統統都愛好,興趣是多方面的。明白這個法門之後,這才覺悟,統統放下,專念阿彌陀佛。我講經專講淨土五經,淨土五經之外,我不講。為什麼?往生要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無量法門,我到那裡再學,我到那個地方再成就。現在不耽誤時間,不打閒岔,免得障礙不能往生,那損失就太大了。所以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放下,一切佛法也要放下,真正一門深入,這才能成就。

  【二有現在。勸信。】

  這是經上的,『二有』,「有世界名為極樂」,這個有,「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又是個有;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現在』,「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指這三句經文,這是勸信。

  【世界名極樂。勸願。】

  這兩個「有」跟「現在」是勸我們要信。『世界名極樂』,勸我們要發願,那個世界極樂,沒有眾苦。

  【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

  這一句是勸我們持名念佛,一心一意執持名號,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

  最重要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綱領,修行的大綱。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

  這一段蕅益大師的開示是了不起的開示,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住。一般人往往沒有深入研究淨土,因此很容易對淨土產生誤會,以為念佛人(因為一心不亂)也許修點小定,認為念佛沒有智慧,這是大錯特錯。真信發願是第一等的智慧,『慧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沒有智慧嗎?正因為他有大智慧,所以他才相信、他才發願。持名是行行,所以我們信願持名就是定慧等學,定慧同時完成,這一定要知道。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這兩句話講得太好了,蕅益大師以前的古大德沒有說出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你肯不肯信、肯不肯發願,真信、真願,就恭喜你,你決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要注意「淺深」兩個字,不是說念佛多少。我念佛念得多的,品位就高;念得少的,品位就低,不見得。要有功夫,什麼叫功夫?佛號能把煩惱伏住是功夫。我煩惱起來、妄念起來了,「阿彌陀佛」,壓下去,煩惱妄想沒有了,這叫功夫。如果沒有這個功夫,雖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生氣,那有什麼用?那個沒用處,那個品位就很低了。所以你要曉得,那個念得少的,一天念十念法,念幾聲佛號,他一天當中他都能把他的情緒、煩惱控制得很平靜,這是功夫。所以蕅益大師講的好,功夫的深淺,不是在佛號多少。

  可是我們平常人,佛號還是愈多愈好。但是佛號裡頭一定要講求有功夫,沒有功夫,佛號再多都沒有用處。為什麼?一般平常人不念佛他就胡思亂想,所以用這一句佛號把胡思亂想打掉,這也是功夫,要懂得這個道理。

  【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

  這是講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真信、真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這是難信之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彌陀佛修了無量劫,我們才修幾天,我們就沾阿彌陀佛的光,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

  【圓淨四土。】

  圓是圓滿,生凡聖同居土就等於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一生一切生。

  【圓受諸樂。】

  四土之樂,我們統統享受到。

  【優入而從容。】

  這句話就是講往生很容易。從容、優入,很容易的往生,很容易成就。

  【橫超而度越。】

  我們生淨土是這一生橫超,不是豎出。豎出,從人,上面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要修四禪八定,第八定才到非想非非想天,到第九定才超越輪迴,這個麻煩大了,不容易成就。念佛法門從人道,阿彌陀佛來接引就走了,四王天也不要經歷,叫橫超。

  【住處。皆四寶則自功德深。】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生活環境,經上介紹的不少,我們住的地方是四寶成就的。四寶是略說,實際上是無量珍寶,是真的,無量珍寶,這是自己的功德深。我們自己沒有功德,剛才講了信願念佛,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所以到西方世界,我們居住的環境跟阿彌陀佛居住的相同,這是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功德。

  【周匝圍繞。則他賢聖遍。】

  在我們四周,我們所接觸到的都是等覺菩薩,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這些人,天天在一起,沒有分開的時候。

  【此極樂真因緣也。】

  為什麼那個世界快樂?這是快樂真正的原因。

  【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

  「花開見佛悟無生」,西方世界,我們到那裡去生是蓮花化生,我們人在蓮花裡面。蓮花開的時候,你所見到的境界是實報莊嚴土,見到阿彌陀佛,所見的是報身佛。報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花沒有開,沒有開,在花裡面也見佛、也聞法,但是在花裡面所見的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是報身;花開之後,見的是報身。由此可知,凡聖同居土,花沒有開,方便有餘土,花也沒有開,花一開就是實報莊嚴土,很不可思議。所以,花一開就是入了實報莊嚴土的法會。花沒有開,實報土的菩薩我們見得到見不到?見到。統統都是化身,阿彌陀佛也是化身,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統統都是化身。花一開,見到他們的報身,就不是見化身。

  【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生是蓮花化生,蓮花當中有金臺。這一條諸位讀了《無量壽經》當然就明瞭了。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彌陀功德普遍莊嚴四種淨土,所以一生一切生。大菩薩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他們生到實報土同時就化無量身到方便土、到同居土。生同居土的人得彌陀威神的加持,也彷彿自己生方便土、實報土。這個完全是彌陀本願不思議的威神加持,在他方世界決定看不到這個現象的。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這個功德是已經圓滿成就,不是現在成就,不是將來成就。所以念佛人的功德實在無法想像,真正不可思議,確實是把彌陀功德變成自己功德。怎麼個變法?這裡面有很深的理論,諸位要是把理論明瞭之後,你就一點都不懷疑了。這些理論一定要深入《華嚴》、《法華》、《楞嚴》、唯識,你才真正徹底明瞭。

  【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

  這是西方世界的大眾幾乎每天一定要做的功課,都會到他方世界去供佛、去聞法。我們發心到諸佛剎土去參學,這是『真因』,見佛聞法是真的果實。

  【果德無不遍也。不離彼土。常遍十方。】

  西方極樂世界人每天去參訪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他怎麼去的?給諸位說,化身去的。生到西方世界,即使凡聖土下下品往生,都跟釋迦如來一樣千百億化身,到那裡去這個能力就有了。所以去供養一切諸佛,是同時去的,不是一尊一尊,這一尊佛去了再拜訪那一尊,那要到什麼時候?時間太長了。所以是同時去的,化身去的,自己的本身沒有動,沒有離開阿彌陀佛,還坐在阿彌陀佛面前。化身已經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聞法、去教化眾生了。到達西方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就有這個神通、就有這個智慧,實在不可思議!這『不離彼土,常遍十方』。

  【不假逾時回還也。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回來,很快就回來了。生到西方等於生到一切諸佛剎土,這當中沒有阻礙,心裡一動念頭,化身就去了。來去自由,沒有障礙,一生一切生。

  【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

  西方世界哪裡還會有飲食?不需要了。為什麼還講吃飯?這是我們剛剛去往生的人,我們剛剛去往生,每天三餐習慣了,習氣還沒斷。到時候,「怎麼還沒吃飯」?會有這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只要一起來,飯菜就擺在面前,都是自己喜歡吃的。這一擺在面前,一想,「我現在不在娑婆世界,我在極樂世界,這用不著了」。一個念頭說用不著,東西全沒有了,不必要去洗碗、洗筷子,不需要,沒有這些麻煩。那邊東西、一切受用,念頭一生事情就在面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們想穿衣服,不要去裁縫,不要去買布料,衣服已經在身上。想換一件,馬上就變了,真的是得大自在,這是西方生活狀況。

  【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到西方世界,你每天做些什麼事情?每天聽經、聞法、研究、討論、念佛、參禪,天天幹這個,除這些事情之外,沒有事情好做。所有的時間都是在用功辦道,沒有塵緣拉雜的事情來障礙你,沒有妨礙你的。所以它那裡進步非常之快,道理也在此地。

  【三十七道品中前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科決定有益於正修助修。】

  經裡面只講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繼續修學的。前面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經上雖然沒有講,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詳細說出。這三科對於我們現在修行決定有幫助,我們不能把它疏忽,一定要記住。四念處是智慧,幫助我們開智慧;四正勤是斷惡修善;四如意足,實在說就是心安理得。我們的心能夠定下來,能夠專一,心就安,道理就清楚,自然就明白;煩惱輕,智慧長。

  【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為什麼西方世界的人念念不忘三寶,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三寶,我們一定要知道,西方世界人念的三寶跟我們念的不一樣。我們今天念的三寶,多數人是念的形相上的三寶;西方世界人念的三寶是念自性三寶,這個要知道。念自性三寶才管用,念形式上的三寶不管用。形式三寶引發自性三寶,那就起作用了。所以形式三寶不能沒有,沒有怎麼樣?我們自性三寶忘掉了。所以我們見到佛像就要想到自性佛寶,自性佛寶是什麼?是覺。六祖大師說得好,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正、淨是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覺、正、淨是自性三寶,這個非常重要。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

  見到阿彌陀佛就想到自性覺。

  【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

  正知正見。

  【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

  見到僧眾就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念僧的意思。我們今天除了這個之外,見到出家人都能夠想到六和敬,看到穿出家人衣服就想到我要修六和敬,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念僧寶。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

  這四教是天台所判的,藏、通、別、圓。「藏」是小乘;「通」是大乘的開始,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叫通教;「別」是純粹大乘,不通小乘的;最後是圓教,「圓」是無所不包、是圓融自在,這是法門裡面最為珍貴的。『四教道品』就是說大小乘一切佛法,西方極樂世界同時宣揚,我們想學哪個法門,想聽哪個法門,隨時都能聽到。

  【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所以聽了佛法之後,都能夠念覺正淨,念覺正淨這叫真正用功,我們常講功夫得力了。他覺而不迷,這念佛;正而不邪,這念法;淨而不染,念僧。覺正淨圓滿,就成佛了。

  【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

  這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導師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的成就。

  【種智所現。】

  阿彌陀佛大圓鏡智變現出西方世界,這個莊嚴的世界。這一段說的是佛,佛是一切種智、大圓鏡智變現的境界。

  【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

  這一段是講理論。我們去往生,我們煩惱習氣沒有斷、無明沒有破,我們依然是八識在當家,沒有能轉識成智,八識當家。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沾阿彌陀佛的光,我們唯識,我們的八識也變跟阿彌陀佛相似的境界。

  【佛心生心。互為影質。】

  阿彌陀佛的心是四智菩提,我們凡夫的心是唯識所變。彌陀為質,我們是影;我們是質,彌陀是影,互為影質,這個道理非常的深。

  【如眾燈明。各遍似一。】

  好比我們講堂許多的燈光,每個燈光都融會在一個,成為一片光明。我們在這個光當中分不出來這個光是哪一盞燈發的,分不出來,已經融成一個。這意思就是說,佛的心、眾生的心融成了一個心,融成一體。

  【全理成事。】

  理是心性,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佛心生心,變成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全事即理。】

  整個依正莊嚴就是佛的心,就是我們眾生心。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如果把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對於往生西方世界就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生,這一點也不懷疑了。為什麼?有理論的依據,從理上講、從事上講,都是真實,都不是虛妄的。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

  就是法界,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彌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極樂世界常寂光土、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都是我們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既然是自性、是唯心,我們想去、願生,哪有不得生的道理?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是心性全體變現出來的,這一句名號也是心性全體的德號。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理性就是真心本性。

  【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

  始覺跟本覺不二,諸位要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自己本覺理體。我們發心念這一句佛號,我們現在能念之心就是始覺,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始覺之合本覺體,始本不二。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之人,一切諸佛護念,一切諸佛讚歎,憑什麼?就憑這個道理,就是這一樁事實。

  【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什麼叫相應?這一段裡面講的叫真正的相應。聲聲佛號與自性理體,與西方依正莊嚴,完全融合成一體,這叫相應。我們今天對這個道理沒有辦法透徹的理解,因為我們時間很短,不能細說,細說每一條都要說上一、兩個小時,還不能說清楚。好在這邊已經有許多的錄音帶在此地,像我過去講的《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彌陀經疏鈔》,都講過很多遍。每一遍所講的境界都不一樣,如果有時間統統聽,都有好處。《無量壽經》也講過許多遍。假如要想深入的理解,像我過去講過《華嚴》、《法華》、《楞嚴》、《大乘起信論》、般若,乃至於禪宗的語錄,都有很多種,都可以合起來做為參考,對大家深入理解這事實真相一定會有幫助。

  這叫相應。淺的相應,淺而言之,我們這一句佛號一定要跟信願行相應。就是我這一句佛號裡面有真正的信心,有甚深的信心,有真正的願望求生西方世界,願見彌陀、願生淨土。聲聲當中有信、有願,這也叫相應,這是淺而言之的相應,雖然淺,一定得生。而不是這一句佛號與信願都脫了節,有口無心、有口無信、有口無願,就不相應了。這樣念佛,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只是阿賴耶識裡面種下彌陀的種子。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