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二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42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八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初果是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可以說是相當不容易。在佛法裡面講他是聖人,雖然他還有八十一品思惑沒有斷,依舊在三界之內修行。佛在許多經論上告訴我們,證得初果之後就決定不會墮三途,他在三界當中,就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出了三界。佛說得很多,也說得很詳細。如果他在第七次到人間來的時候,在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如果遇到佛出現在世間,他一定證阿羅漢果,就是四果羅漢。假如沒有佛出世這怎麼辦?沒有佛出世,他也超越三界,絕對不會有第八次的往來。沒有佛出世,他叫做獨覺,就是辟支佛裡面的一種,叫獨覺。所以他不需要第八次。這是小乘聖者,所謂是入聖流了。大師告訴我們,他到人間來投胎,從前的事情也都忘掉了,「昧於出胎」,換句話說,他入胎他很清楚,出胎就忘掉了。這是講小乘人。

  而菩薩比初果高明太多了,無論是智慧,無論是斷煩惱的功夫,都超過小乘,可是他也有隔陰之迷。隔陰之迷跟前面昧於出胎是一樣的意思,在文章裡面是兩個寫法,這是文字之美,意思是一樣。因此大師在此地警告我們,「者裡豈容強作主宰」,者裡就是講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自己做不了主。連初果跟菩薩都做不了主,何況我們凡夫,怎麼可能有僥倖顢頇?這是決定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要格外的依靠佛力。靠自己的力量確實是有問題,念佛人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那就不一樣了。

  底下說得好,「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仗就是仰仗,就是依靠的意思,「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唐捐就是捨棄的意思,「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所以修行,只有念佛是最穩當的、最可靠的,但是念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持名」,前面已經講得很多了,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往生西方的條件不是別的,就是你有真信、切願、一心執持名號,這個樣子我們念的佛號才叫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靠佛的力量。「佛慈悲願」就是指四十八願,慈悲願就是指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阿彌陀佛是願願都兌現了,不但是兌現,而且是圓滿的做到,所以說定不唐捐。念佛人臨命終時,決定不會像一般凡夫手忙腳亂,也不會像初果、菩薩有隔陰之迷,而是彌陀聖眾,現在其前。這個臨命終的人,阿彌陀佛與一切聖眾前來接引,「慰」就是安慰的意思。「導」是引導他,來接引他。因為有佛力的加持,所以他臨終心不顛倒,這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由此可知,心不顛倒實在是佛力加持的功德大,這才能夠自在往生。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這段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含糊籠統把它看過。「佛見」這是決定沒有看錯,換句話說,決定是事實。眾生臨命終的時候顛倒錯亂,顛倒錯亂有些什麼苦?這一顛倒一錯亂,給諸位說,就到三途投胎去了,那是苦不堪言!如果一個人,臨終時候不顛倒、不錯亂,這個人縱然沒有學佛,也沒有求往生,但是這個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你想想看,哪個人神智很清楚,會到地獄、餓鬼、畜生裡頭去投胎?這都不可能的。凡是到惡道,是糊裡糊塗去的,這一顛倒一錯亂就迷糊了,隨著業力牽引,這是非常可怕,非常之苦。佛是把這樁事情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為我們說出「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法門,而且在這部經上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我們要發願求生。這就是特為保任此事,「保任」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保證的意思,保證你成就,佛給我們做擔保,所以這才殷勤再勸發願。這段文上的發願是第二次在本經勸我們發願往生,後面還有一次。願非常重要,一定要有非常強烈的願望,這個願望就能夠帶著我們生到西方淨土。強烈的願望才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這是非常重要,大家對於這個決定不能夠懷疑。下面這是假設一個問答,破除我們的疑惑。

  「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這問的意思,佛在經上常說,尤其在《觀經》講淨土的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當然不是別人的心,是自己的心。既然是自己的心,為什麼不說自性彌陀,不說自性佛,一定還要指西方極樂世界那尊阿彌陀佛,讓我們去求他、去靠他,這是什麼意思?下面蕅益大師答得好。「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瞭,讓我們明瞭,「他」跟「自」是一不是二。「一」是從體上講的,體上、性上說是一,但是從相上講、從事上講,是二。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換句話說,對於事實的真相沒有搞清楚,才產生這麼一個疑問,這個疑問一定要破除,若不破除,對於往生淨土會造成障礙。縱然拼命去念佛,強烈的願望求往生,也只能生到邊地疑城,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他為什麼會生到邊地疑城?他有這個懷疑在。這是講還有願、還真肯念,生到邊地疑城。如果這個疑惑要是嚴重,破壞了自己的信願,這一生往生都不可能,所以這關係很大。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法門跟《華嚴》一樣,不但跟《華嚴》一樣,實際上超越了《華嚴》,《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是什麼法?是圓頓大法,所以這部經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唯有一心就能契入,如果用二心那就有障礙。他這個疑問產生就變成二心,怎麼是二心?有自、有他,自他是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非常妙,六祖初見印宗法師的時候,印宗法師就問他,聽說你在黃梅得到衣缽,五祖平常說法,有沒有講禪定,說這些方法?六祖回答就很妙,告訴他,真正的佛法是一,《維摩經》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他問的是禪定、解脫,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地方自他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要把自他二邊都要把它忘掉,用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統一,心裡頭沒有其他的分別,沒有其他的知見,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的知見、分別、執著統統歸一,這就是一心,這樣才能夠入境界;在淨宗裡面入境界就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諸位要知道,是一真法界,就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個地方也是一真法界,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之處。

  「全在了他即自」,他跟自就是一,就不是二。如果說他佛,那你他見未忘;如果偏重在自佛,我見顛倒。有他見、有我見,諸位想想《金剛經》上所說的,「菩薩有我見、人見」,他見是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金剛經》前半部跟後半部,前半部是講四相,後半部講四見,四見比相講得更深刻。前面是「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說得更妙了,你有這種見解、這個念頭就不行,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他這裡是落在四見裡頭,大師答覆得很妙!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佛法在釋迦牟尼佛當時,教學利益眾生就是以「四悉檀」為中心,今天我們依然不能例外。「四」是四種,前面都跟諸位說過,「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就是四種普遍布施的利益,這叫做四悉檀,悉檀是梵語音譯過來的。這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歡喜益。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法首先就是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佛教化眾生第一條。在跟大眾接觸,讓人家不歡喜,佛的教學就全盤失敗了,所以說第一個要教眾生歡喜。如何教眾生生歡喜?那是方法、手段,那是因人、因事、因地巧妙各個不同,這個地方只給你講原則,沒有給你講手段。這是非常的重要。如果不能歡喜相處,那就是不和,不和裡面就會有爭執,爭執裡面就會有鬥爭,鬥爭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世界的不安全。由此可知,佛法對於世間的利益確實是擺在第一位,世間的利益都得不到,出世間的利益就不必說了,所以第一個是教我們得世間的利益。

  如何令眾生生歡喜心?佛法裡面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多了。通常歸納起來,像「四攝」、「六度」都是方法,尤其佛給我們規定的「六和敬」,確實是教我們在世間接觸廣大群眾。特別是與我們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跟他們相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才叫真正高明。這是第一個利益。後面三個,「為人悉檀」是生善的利益,「對治悉檀」是斷惡的利益,這是底下這兩種,生善斷惡。最後一條就是真正在佛法上得利益,叫「第一義悉檀」。四悉檀前面三個都是世間法,最後一個是出世間法。第一義悉檀實在講就是教給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是第一義。後面三個世間跟出世間的利益是「事不孤起」,它生起有連帶的關係。

  「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儻是假設,要不從世界悉檀深深的發起慶信,就是真正的歡喜心。信願持名,「信」就是世界悉檀;「願」裡面就有兩個,願生西方這是生善,願離娑婆這是離惡、離苦,所以一個是為人悉檀,一個是對治悉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第一義悉檀,就是此地講的「悟入理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悟入理佛。這是把四悉檀的利益,完全用在淨土宗念佛往生上說。四悉是佛法接引眾生的總綱領,大小乘佛法統統離不開這個原則,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唯即事持達理持」,大概像我們一類業障深重的凡夫,走這個路子是最穩當的,那就是「事持」,先就用事持,理不明白沒有關係,不要緊,當然理懂得那是更好。理不懂,像歷代,以至於現前,許多老阿公、老阿婆們念佛往生,讓我們看到他的瑞相,他預知時至,他能夠站著走,能夠坐著走,曉得什麼時候走,這都是決定往生。你問他淨土經典他不懂,甚至於很多人念過《彌陀經》,問他《無量壽經》,沒念過,《觀無量壽經》,沒念過,這經裡什麼意思不懂,不懂他能往生,這就是事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都懂了。這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懂,為什麼都懂?因為他事持持得很純,他心定了,信願堅固,佛來接引他的時候,先用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他的智慧就開了,業障就消除,智慧就開了,從事持就達到理持。

  「所以彌陀聖眾現前」,見到佛了,「即是本性明顯」,本性明顯就是禪宗裡面講的開悟的意思,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見佛。由此可知,他這種智慧的現前,一個是得自己念佛的功德,一個是佛光加持,這真正是得佛加持的殊勝利益。學別的法門裡面沒有的,那要完全靠自己,這個地方大半是靠佛的威神加持。「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西方世界經上跟我們講得清楚,六塵說法無有中斷,所以見佛聞法,成就慧身。《華嚴經》上講十身,智慧之身實在講就是報身,確實不由他悟。這個境界實在說等於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麼一個境界,圓教初住。在我們這個世間要修一般的法門,到達這個境界,要修滿一個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劫修圓滿了,第二個阿僧祇劫開始,就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實在是不容易!看看西方極樂世界,圓初住的地位是輕而易舉就得到了,這麼容易。而實際上不止,為什麼?這經上一再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圓證三不退。《彌陀經》、《無量壽經》上都說「阿鞞跋致菩薩」,都是圓證三不退的。圓證三不退,實在講他的受用,雖然自己煩惱沒有斷,帶業去的,神通道力種種受用差不多是跟等覺菩薩相似,不只圓初住。這是這個法門真正無比殊勝之處。

  「法門深妙」,這一句是讚歎!為什麼說深?九界眾生,九界眾生就包括等覺菩薩,以自己的智慧、能力,要想徹底了解西方極樂世界都不可能。這是說它的深,真正是深!所以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對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事理真正透徹明瞭,這是成佛,十方諸佛才有這個能力,等覺菩薩都沒有這個能力。妙在什麼地方?妙在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個妙!這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沒有的,一切諸佛剎土也沒有這個事情,這叫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這兩句話是對一般通途修行人來說的,「戲論」是指的教下,「意見」是對的宗門。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就是一心執持名號,不要去分別,一直念去,也不要去思量,不假分別,不落思量,所以「破盡一切戲論」。這一切戲論就是教下對於淨土宗種種的批評,那都叫戲論,無論你怎麼說都不相干。「斬盡一切意見」,意見是指分別、是指情執。

  而這個無上甚深圓頓的妙法,「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這是我們一般人常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疑」。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兩位是印度人,都是求生淨土的。特別是龍樹,龍樹在中國人稱他是大乘八宗共祖,八個宗派都認他是祖師,他也是念佛求生淨土。智者、永明是我們中國的兩位祖師,智者是天台宗的,永明是禪宗歸淨土的,在淨土宗是第六代的祖師。這樣大智慧的人,他不懷疑,他沒有分別,他沒有意見,一句彌陀念到底,沒有分別、沒有意見。像他們這些人,才徹底擔荷得去,就是直下承當,佛傳授我這個法門,立刻就接受過來,一點疑惑都沒有。

  「其餘世智辯聰」,其他的我們世間一等聰明才智之士,「通儒禪客」,「通」是講儒家的,禪家的,「盡思度量」,你們對淨宗法門,你們去想,你們去分別、你們去辯論,「愈推愈遠」,換句話說,愈想愈離譜,完全搞錯了。豈不聞這個法門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要不是蒙佛威神加持,他也搞不清楚,何況這些世間聰明才智的人!所以說,這些人反而不如這些愚夫婦老實念佛者,反而不如下愚之人。換句話說,這個世間聰明才智、通儒禪客這一類,這是中等智慧,不是上上根人,不是大智。這不是大智,說老實話,他還不如下愚;上智下愚,上智他趕不上,他不如下愚。下愚之人,他也不分別,他也不執著,一聽這個法門,他也能夠完全接受過來,老實念就行了。老實念,了不起!

  「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諸位要曉得,老實念妙在哪裡?老實念能把自己妄想、執著念掉了,妄想執著念掉了,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要加深,念佛三昧就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經上講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淺的是事一心不亂,功夫深的是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智慧就開了。「潛通佛智」,自然就通達了,就與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相應了。「暗合道妙」,「道」就是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他不知不覺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合了,就跟諸佛如來所證的相合。所以這些中等根性的人反而不如下愚,不如!下愚真的有不少在一生當中能到這個境界。

  「我見是利」,這是重複經上這一句話,「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見到這樣殊勝的利益,「故說此言」,故說此言是勸勉我們往生。「分明以佛眼佛音」,我見,見是佛眼所見,為我們說出這個利益,勸我們往生,這是佛的音聲,佛的教誨。「印定此事」,把這樁事情,印定就是確實是事實,決定不錯。「印」是信的意思。在中國自古以來,政府機關都有個大印。印是個證明,就是證明決定這樁事實,一點都不錯。佛是這樣的苦口婆心勸導我們,「豈敢違抗」,我們怎麼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如果我們要是違抗,這就不是善順佛的意思。如果我們要是善順佛的教誨,善順佛的意願,那就跟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一樣,把它完全的接納過來,依教奉行,那就對了,這才叫善順。善順,就是佛的好學生,真正聽話,依教奉行。四悉檀最圓滿、最究竟、最殊勝的利益,我們現前統統得到。到這個地方是把本經的正宗分介紹完了。

  下面是本經的流通分,大師對於《彌陀經》的分科,跟古來的大德們分得不一樣,他把六方佛就分做流通分,一般他們把六方佛都分在正宗分裡頭。為什麼這樣分法?他前面有個介紹,有個說明,我們看底下這個解。「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這是他老人家把六方佛分做流通,道理在此地,認為這個法門除佛之外,等覺菩薩都沒有資格來流通。這實在是真知灼見,古來這些大德沒說得出來的,他老人家說明白、說圓滿了。

  這個法門,信願持名這個法門實在是非常容易!它的深妙處,這裡說得好,「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圓收就是豎論此經,由淺及深,與其他一切法門是相同的。佛說一切法門都有個淺深次第,這部經也不例外,像經上講的四土、三輩、九品,這就是有淺深、有次第。在我們當前學習,有事持、有理持,這就有淺深,我們凡夫事持,這個淺,像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他們是理持,那就深,這跟其他一切法門是相同的。圓超,這就是講橫的,橫論這部經,是了生死出三界,證大菩提,與一切法門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其他一切法門是循序漸進的。斷見思煩惱,這才能入聖流;斷塵沙煩惱,這才能進一步達到菩薩的境界;斷一品無明,這才能成為法身大士。那是一般經論上是這樣的次第,這部經不一樣,不同在哪裡?不必斷煩惱,見思煩惱一品都不要斷,只憑信願持名,帶業往生,橫出三界。所以它跟一切法門迥異,不相同。何況西方淨土,雖然有四土差別,一生一切生,這是一切法門裡頭沒有的。一切法門四土決定沒有並列的,沒有同時生的,這個法門是一生一切生,是同時的。

  「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堪是堪任,什麼人有這個能力擔當起提倡、承傳這部經典?佛在這經上是無問自說,如果是有人來問的,佛也許把流通的事情就囑咐給他。像《無量壽經》上,囑咐給阿難、囑咐給彌勒菩薩去流通,這個經上沒有,沒有囑咐哪個人去流通,沒有這個文字。所以什麼人有能力擔當起流通這個使命?大師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是先說明道理,只有如來果地,才能夠把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瞭。諸法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諸佛才是究盡明瞭,等覺菩薩還不行。「此經唯佛境界」,《彌陀經》自始至終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換句話說,不是等覺菩薩的境界,既不是等覺菩薩的境界,等覺菩薩就沒有能力來流通。換句話說,流通的使命確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說,就是流通這部經典,世尊自己親自來任流通之責。「唯佛佛可與流通耳」,流就是流傳萬古,通是通達十方,是這個意思。請看經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我』是世尊自稱,叫著『舍利弗』,提醒他特別注意,下面有重要的話要說。像我,這是佛說的,像他自己今天,現前『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利是利益,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阿彌陀佛不思議功德之利」究竟是什麼?蕅益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列出來了,看註解。「不可思議,略有五意。」如果細說說不盡,太多了,只略略的說這五樁,這五樁事情就非常不可思議了。「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俟是等待,不要等待斷惑,就橫超三界了。諸位要曉得,三界就是六道,為什麼叫橫超,其他任何法門裡頭沒有橫超的。三界就是六道,欲裡面我們常講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我們心裡頭有,身斷掉了沒有用處,你的念頭裡頭還有,你就是屬於欲界,色界就沒有分。這五樣東西念頭都沒有了,財色名食睡念頭沒有了,就上升到色界。色界靠禪定,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上去是無色界,無色界也是有四種定叫四空定,這樣才能出三界。這叫豎出,都是這樣出去的。阿羅漢,為什麼初果須陀洹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是斷惑。把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樣超出去。阿羅漢是第九定,《楞嚴經》上講九次第定。這邊是我們通常講的四禪八定,第九定則超越了,這叫豎出。

  我們這個法門不要斷惑,從旁邊出去了,到西方世界去了,這叫橫出。橫超,不必找那個麻煩,叫橫出。橫超三界,不要斷惑,這個我們容易。你就曉得豎出多難,太難了!所以今天大家要想修學其他的大乘法門,你自己應該要衡量一下,不說別的,財色名食睡,你還有沒有這個念頭?你要有這個念頭在,色界都沒有分,你還想超越,不可能,欲界都超不了,上面還有色界、還有無色界,談何容易!所以我們這才真正了解,不用這個方法不可能出三界。正像倓虛老法師所說的,他說他一生看到修禪定的人,修禪定、得禪定的人他見過,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一生當中沒有看過,也沒有聽說過。禪宗要不能明心見性,就出不了三界。得禪定,禪定功夫高的,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天,高的;功夫低一點的,初禪、二禪。這是講真正得禪定的,那相當不容易!超越了欲界在色界,諸位要知道,還是出不了三界,老法師感嘆就在此地。所以極力勸人念佛,不用念佛這個方法,要想出三界幾乎是不可能。既然不能出三界,麻煩就大了,欲界裡頭有三善道、三惡道,三惡道的機會多,三善道的機會少,這是不可以不曉得的。

  第二個,「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這個了不起!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有四土,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有四土,我們生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我們都見不到,實報土就更不必談了,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四土,它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不要漸進,漸進是一步一步的。你說在娑婆世界見思煩惱斷盡,超越三界了,三界之內是凡聖同居土,超越了,到哪裡去?方便有餘土。等到在方便有餘土裡面再修行,修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才生到實報莊嚴土,他是慢慢循序漸進的。西方世界不需要,帶業往生生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土你都到了,都得到了。

  第三是修行的方法不可思議,「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這個不可思議!修行的方法只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憑這一句佛號,用不著禪定來幫助,也用不著觀想來幫助;換句話說,所有一切法門都可以不必修,老老實實這一句名號就行了。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要用其他方法來加持,一個方法用到底,這是非常不可思議!我們知道其他法門裡面,一個方法修學到某個階段,必須要換個方法才能夠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我們這個法門不需要,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就是非常好的證明。

  第四,修行的時間不要太長,其他的通途法門裡面,修行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這個法門是「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這實在講太難得了。這個法門多少時間就能修成功?七天就行了。所以淨土宗結七念佛,我們平常講打佛七,打佛七就是根據《彌陀經》來的,經上跟我們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所以說根據《阿彌陀經》來的。如果信、願、持名這三個統統做到,同時具足了,七天必定有效,七天能成功。七天有效是什麼樣的效果?是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決定得生。念佛三昧裡面有功夫淺深不同,我們中國淨土宗常常把功夫分成三等,就是念佛三昧裡頭分成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叫「功夫成片」。就是下等裡面也分三等,功夫成片裡面上等的成片,給諸位說,生死就自在了。什麼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可以往生,不要到事一心。說老實話,到事一心,我們這一生當中未必能達到,但是功夫成片的上等功夫,我們一般人確實可以做得到,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留就留。自古以來,做到這個功夫的人很多,人家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是我們要認真多想想的,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一定要把做不到的因素找出來,然後把它消除掉,障礙沒有了,我們也能夠做到。那就真正沒有辜負這一生,經上講四悉檀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就完全的得到了。

  第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我們台灣的同胞,過年的期間你看許多這些寺院庵堂拜萬佛懺,拜千佛,拜千佛是三千佛。拜千佛、拜萬佛,實在講佛是無量無邊,不知道漏掉多少!十方佛恆河沙數,你才拜一萬尊,你想想看你漏掉的有多少?怎樣才能夠叫一尊佛都不漏?念阿彌陀佛,一尊佛也不漏,這個事實知道的人不多。為什麼說我們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諸佛都念到?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諸佛都念到了;沒有一尊佛不講《阿彌陀經》,所以我們念這部經,這部經的經題,底下就有了,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念這部經,一切諸佛都護念,豈不是統統都念到了嗎?所以拜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都拜到了,一個也不漏,這真是大喜事。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略說這五樁事情,不可思議。

  「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所以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導師就是阿彌陀佛。大願行之所成就,他的大願大行,這些事情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由的。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同修們都念得很熟,蕅益大師這裡一提起,我們想想《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就會很清楚、很明白。彌陀名號是這樣得來的,故名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是將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說出來,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念佛的殊勝。古大德常教給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的這個佛,不僅是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實在是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應。這種功德利益哪裡去找?還有什麼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實在是沒有了。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認識明白了,我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你不會中斷。不止一天一萬、兩萬,不會中斷。為什麼?一切利益裡面沒有比這個利益更殊勝了。所以你不明瞭,歡喜心生不起來,世界悉檀的歡喜益生不起來。必須真的明白,真搞清楚了,這歡喜心才生得出來,然後這一句名號就不會中斷。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