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門崇行錄淺述—獨守死關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21/6/1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18
《緇門崇行錄.清素之行第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清素之行第一」三十三頁,從第五行:
【獨守死關】
這個名題看起:
【元高峰妙禪師,在龍須九年,縛柴為龕,冬夏一衲,後造天目西巖石洞,營小室如船,榜曰:「死關」。上溜下淖,風雨飄搖。絕給侍,屏服用,不澡身,不薙髮,截甖為鐺,並日一食,晏如也;洞非梯莫登,去梯斷絕,雖弟子罕得瞻視。】
今天這個公案就是元朝時代的『高峰妙禪師』。高峰妙禪師應該也是宋朝末年、元朝初年這個時代的人。這位禪師跟我們做三時繫念就很有淵源。我們《三時繫念》的課本是中峰國師編的,中峰國師就是高峰妙禪師的徒弟。高峰妙禪師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不是一般人。他的門檻很高,要拜他為師條件很高,不是隨便他就收徒弟。看到中峰禪師(後來封為國師),他年輕的時候(在家的時候),從小他就喜歡唱念,梵唄、敲法器,從這個習氣來看,過去世是出家人,也是一個再來人。所以他年輕時也都去參訪寺院,拜訪這些高僧大德。高峰妙禪師看到這個年輕人,就主動勸他剃度,一般人要求他剃度,他都未必答應,他條件很高的,不隨便給人剃度。看到這個年輕人,特別看重他,要幫他剃度。中峰國師他年輕的時候,在家也很孝順父母,九歲母親就沒有了,他說這個事情不行,我家裡還有一個老父親在,不能出家。但是高峰妙禪師很看重他,他說回去跟你父親商量商量,請他同意你出家。後來回去跟他父親商量之後,他父親最後也同意他出家,所以他是高峰妙禪師幫他剃度的。剃度就是跟著他參禪,跟著他學習。有一天讀到《金剛經》,大悟,對內外典都通達,內典就是佛經,佛經所有的經典都通達,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佛經通,連儒、道這些諸子百家全部通達,這是大悟,但是還沒有徹悟,繼續拜高峰妙禪師為師,跟他學習。他大悟的時候是二十四歲,二十四歲大悟,後來沒有幾年,精進用功,大徹大悟。他年輕的時候非常用功,昏沉打瞌睡的時候,頭去撞柱子。古人有懸梁刺股,古代讀書人要求個功名,發憤讀書,古人頭髮很長,綁在梁上,他如果一打瞌睡,頭髮一拉,就痛了,就醒過來,或是刺這個腳。古人要求個世間的名利,尚且這麼用功,我們要出家了生死、出三界,沒有這麼用功,也很難有成就,這個是我們效法學習的地方,古人怎麼修的。
所以從這些公案來看,古人的成就都是很年輕,因為年輕體力好、精神好,吃一點苦,熬得過去。如果年紀大了,就不行。所以你看六祖二十四歲得衣缽,就是年輕。中峰國師二十四歲大悟,大概二十八歲就徹悟了,這個也是很年輕。所以年輕要把握光陰,不要讓它錯過。古人成就的關鍵,的確善知識是一個關鍵,親近到好的老師、善知識來指導。如果遇不到善知識,縱然有很高的天資,也不能成就,沒有人指點。所以過去拜老師、善知識,這個是一生修學成敗的一個關鍵。他是碰到高峰妙禪師是大徹大悟的人,看重他,他的緣好。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公案,就想到我們現在都在做三時繫念,這課本是中峰國師編的,他的師父就是高峰妙禪師。
他『在龍須修行九年』,高峰妙禪師在龍須這個地方修九年。『縛柴為龕』,「龕」就好像我們供佛的那個龕室,它是人住的,當然比較大的小屋子。「縛柴」就是在山上砍一些柴,把它編架起來,把它架起來,架個屋子,好像龕一樣。這個屋子就是大概只有他一個人住的大小,肯定不會太大。『冬夏一衲』,這個百衲衣,我們看虛老穿的就是百衲衣。還有我們台灣,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到苑裡火車站旁邊,大興善寺,福慧比丘尼她穿的就是百衲衣,她整天都打赤腳,她也不吃飯的,她就是喝大悲水,她不吃飯。凡是信眾到她那邊去請大悲水,她供眾就是一桶麵,就是我們台灣傳統那個油麵,然後加一點芹菜切碎,放個油、鹽。所以去參訪,就吃一碗麵,其他什麼都沒有,大家吃得也很歡喜,大家叫「佛祖麵」。這個比丘尼她也是修苦行,她穿的也是百衲衣。現在我們也看到有人穿百衲衣。還有虛雲老和尚他穿的,我們從照片看是百衲衣。但是現在有很多不是真正出家人,他也穿那個百衲衣,那個百衲衣布料非常好,那個百衲衣看起來非常鮮艷,很華麗,跟人家化緣。那個百衲衣是撿人家不要的布來拼湊,像袈裟就是這樣。所以那個就不是真的。真正修行的人,他穿的是百衲衣。這個也是告訴我們,我們做不到這樣,但是我們對穿的不要太講求,講求華麗就不適合修行人。
『後造天目西巖石洞』,後來他又到「天目」,天目就是天目山,中峰國師他也是在天目山。天目山我們有很多同修去過。天目山「西巖石洞」。這個天目山它有分東西南北。我們同修都去過齊老居士建的天目山昭明寺,去做過法會,她那裡是東天目。還有蕅益祖師他是住北天目。還有西天目、南天目,這個它有分東西南北。總之,這些都是屬於天目山。在天目山,『營小室如船』,「營」就是去建造、營造一個小的房子,好像船一樣,古代的船,小船不大。『榜曰:死關』,外面他貼一個,我們現在叫公布欄,貼「死關」兩個字。『上溜下淖』,因為岩洞都有水會流下來,淖就是下面泥土,爛泥巴,這個是說那個地方,就是岩洞下面滴水下來,水滴到泥土,泥土就是像爛泥巴一樣,爛爛的。『風雨飄搖』,風吹雨打,他是住這樣的一個地方。這個也是告訴我們,我們是做不到這樣的,我們也沒辦去去住這樣的一個地方。這個也是告訴我們,住的地方不要講求太豪華、太大,要怎麼樣莊嚴。實在講,我們現在住的這個條件,比起古人好太多太多了!要知足。這條的精神就是在這裡。
『絕給侍』,就是他不要侍者,他自己照顧自己,旁邊沒有侍者,沒有人跟他住。『屏服用』,這些什麼衣服、什麼東西送給他,他也不需要,日用品這些他都不需要。『不澡身』,就不洗澡,這一條我們現在大家大概都做不到。『不薙髮』,也不剃頭。這個高峰妙禪師,我們沒有看過他的像,古人只有畫像。虛雲老和尚,那個時候已經有照相機了,我們在《年譜》看到虛老,他頭髮很長,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他平常不洗澡。但是「不澡身,不薙髮」,我們現在也學不來,實在講也不能學,沒辦法學。所以在大陸,我們跟有一、二位法師一起做法會,幾天他不洗澡,他懶惰,洗澡要洗衣服,他都不洗,但是你去聞他的味道是臭得不得了。你要學這樣,你不洗澡,你身體發出來是香的是可以,那可以不用洗。像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那個衣服大概是一年洗一次,人家去聞聞他那個衣服的味道,後面的領子油垢一層,去聞一聞,香的。其實那個油垢,你把它刮下來,還可以治病的。那個金山活佛就是這樣,他平常沒有洗澡,人家求師父給他治病,他都身體這樣搓一搓一些,給人家吃了,病就好了。他這個功力是什麼?就我們《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第一讚告訴我們的,「戒定真香」。你有戒、有定,你不洗澡都是香的。我們沒有戒、沒有定,怎麼洗還是臭的。那的確是這樣,戒定才是真香。所以這個我們也學不來,現在也不能學,沒有那個功夫,你學那個樣子,你走到人的面前,給人家聞到你的臭味;走到佛前,護法神也會處罰的。這個是人家的境界,我們現在是學不來這個,你也不能學。
像《占察善惡業報經》,他入佛堂去懺悔,他每進一次廁所要洗一次澡,那麼嚴謹,他是為了精進修行,去修懺悔。那個你平常也不能這樣用,這樣用你就很損福了,你一天洗好幾澡,那你福報損得很快。這些沒有說明,有一些人依文解義,他就照這樣去學了,所以要補充說明就是這樣。他明心見性了,他自然就是這樣,他就不需要。你是凡夫,你怎麼可以這樣學,你這個就很難。但是我們現在學是學什麼?學他這個精神。在我們現在的境界,我們應該怎麼修?比如說他一年洗一次澡,我們洗澡,沒有流汗就不要天天洗澡,擦一擦就好,擦一擦,這樣就好。洗澡也不要洗太久,三分鐘,戰鬥澡,這樣就是這個精神。不然你一進去浴室就一個小時,人家後面還在排隊,那排到後面的人,不就天亮了,那個就很自私,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別人。所以我們現在練習戰鬥澡,像我們當兵一樣,三分鐘,一天洗一次。我現在做法會流汗,我保持一天洗一次,我絕對沒有洗第二次。衣服濕了,我就毛巾套一下,然後讓它乾掉。這不能過分。我們看到古人這樣,你看明心見性的大德,人家要供養什麼,他不會缺乏。真正修行,他是有香味的,他不洗澡、不剃髮,的確是這樣。虛雲老和尚那個雲門寺,從廣州開車要四個多小時。有一次廣州大佛寺的住持,耀智法師請我去,去那邊很簡單,都是通鋪,木頭的,睡覺的地方,我去掛單一個晚上,睡草蓆,但是也破破舊舊的。在那邊睡都不會作惡夢,磁場特別好,睡得特別舒服,虛老的道場。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去感受到,真正的大德,你看他不但不臭,他香的,這個我們學不來。
『截甖為鐺』,這個也叫鐺(撐),就是盛水的瓦器,古代有一種有腳的鍋,這個叫鐺(撐)。念鐺(當)就是我們現在敲鐺的鐺,在這個地方它是念鐺(撐)。「截」就是把它做成一半,做一個鍋,煮一點東西吃,就那個。好像甕一樣,我們看那個甕,腹很大,口很小,把它剖一半,那一半下來它就做一個像鍋子一樣,我們煮菜的鍋子一樣。『並日一食』,「並日」就是好幾天吃一餐。我們說好幾天吃一餐,我們一天吃一餐就很難得了,他好幾天才吃一餐。佛在經上講,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十四天吃一餐,這講佛門。在儒家,曾子,李老師在《論語講記》講,一個月吃八餐。所以我們也不能小看儒、道,他們真有功夫。這一條也就是告訴我們,你用的東西,不要講求這個、講求那個,能用就好了。吃也不要過分,正餐吃飽了,還要吃點心,還要吃零食,還要再來個宵夜,那就太過分了,那個不是修行人。『晏如』,就是怡然自得。「晏如」就是說他過得很自在,大家看起來這個生活怎麼過?但是他過得很自在。就像人家去看顏回一樣,他窮得那個樣子,連吃個東西都用葫蘆去把它剖一半,用那個舀水喝,沒有杯子。「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個真的修行人的風範。
『洞非梯莫登』,他那個沒有路,你要弄個天梯爬上去。『去梯斷絕』,人爬上去,他樓梯收起來,你要去看他的人,你也上不去。『雖弟子罕得瞻視』,雖然是他的徒弟,也難得去看到他。高峰妙禪師,你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不要名利,名聞利養不要,就住那個山上。給我們後世修行人做一個典範,做個榜樣,讓我們來學習他這條的精神,來效法。下面是蓮池大師的贊:
【贊曰:「天懸九霄,壁立萬仞,前有熙公,後有此老,真迥絕塵氛矣!曩余登天目,入張公洞,俯臨千丈巖,訪死關之遺,睹師威容,恍乎在目。自悲生晚,不獲親炙,因涕淚久之!」】
『天懸九霄』,就好像這個天懸在九霄雲外一般的,千萬仞高,就是說很高的這個崖壁,這個山洞隱居這樣的大德。在前面我們看到這個公案,慧熙大師,後面高峰妙禪師,這是蓮池大師對他們的讚歎,說他們這兩個人實在是超塵絕俗。蓮池大師講,以前我曾經登過天目山,也進入張公洞,俯視下面,看到千丈的崖壁、岩崖,氣象萬千。登高往下看,看那個山谷,氣象萬千。他順便也去拜謁死關的遺跡(高峰妙禪師閉關的遺跡)。所以蓮池大師他去參拜這個死關,高峰妙大師的威儀容顏,他說彷彿現在我的眼前,蓮池大師自嘆生得晚。因為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高峰妙禪師是元朝初年,這個時間距離應該有兩百多年了。他說生得晚,不能親承教誨,他想到這裡,眼淚就掉下來了。不禁淚下沾襟,眼淚掉下來沾到衣服,久久不能自已。所以古人這種求學、求善知識這種精神,實在讓我們後代的學人感佩萬千。
好,這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