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三寶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21/7/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39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第六十二頁,從第五行,第四十九條看起。我將這段文念一遍:
【四十九、若禮三寶,常念體唯是一。覺法滿足名佛,所覺之道名法,學佛道者名僧。則知一切凡聖,體同無二也。】
這一條是講到三寶。『若禮三寶』,這個「禮」就是作禮。我們念《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念到最後,「信受奉行,作禮而去」,這個對佛最恭敬的作禮,我們現在一般講頂禮。「若禮三寶」,禮是禮敬,三寶是佛法僧。我們到寺院,在中國佛教寺院都是有三寶。這個三寶我們在這裡也簡單介紹一下,三寶有住持三寶、一體三寶、自性三寶,還有化相三寶。這個三寶,這條講的是一體三寶。我們一般看到寺院有佛像,還有經書,還有出家人,無論男眾、女眾出家人,這個三寶叫住持三寶。佛像,泥塑木雕,或者彩繪、印的(像現在印製掛軸的佛像),或者石雕的,金銀銅鐵這些佛像,都是屬於住持佛寶;經書,《大藏經》,或者《大藏經》當中任何一部經,這是住持法寶;看到寺院有出家眾,是住持僧寶,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外面形像的住持三寶。
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示現成佛了。我們大家知道,佛在農曆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成為大覺,示現成佛了。佛示現成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我們這個地球有佛寶出現了。到鹿野苑剃度憍陳如,他的五個侍者,幫他們剃度出家,成為一個僧團,這個地球上有僧寶,僧寶出現了。在佛門,四個人以上就稱為僧,這個僧是和合眾的意思。在印度話為僧伽耶(我們簡稱為僧),法是達摩耶,佛是佛陀耶。中國古人用文字一向喜歡簡單扼要,所以簡稱為佛、法、僧。剃度了五比丘,我們地球上就有僧團出現,僧寶有了。為五比丘講經說法,講四聖諦法,佛開始講經了,我們這個世間就有法寶。後來佛滅度之後,五百阿羅漢把佛陀一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把它記錄整理流傳後世,流傳到十方,所以就有法寶。佛當年在世的三寶稱為化相三寶,就是佛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八相成道,示現成佛,講經說法,度五比丘。所以佛當年在世的三寶,叫做化相三寶。佛滅度了,也沒有再繼續講經說法,佛當年剃度的佛弟子,也一個一個入涅槃了,但是出家眾還是一代傳一代,代代有出家人,流傳到現在,我們看到外面的三寶叫住持三寶。
三寶,我們佛弟子大家都知道,入佛門第一個要先皈依三寶,成為一個三寶弟子。這個三寶弟子,我們道場也常常給人皈依,很多寺院都有給人皈依。皈依三寶,一個出家眾來帶領你,教你皈依的儀式,皈依完了之後,再把三寶的意義給你講解,從哪裡回歸?回歸要依什麼?把這個三寶的意義說明、講清楚。這個就是我們淨老和尚他過去給人皈依,都有先講解三寶的意義,什麼叫皈?什麼叫依?什麼叫皈依?什麼是三寶?我們如何皈、如何依?在《三皈傳授》這本書講得很清楚,凡是已經有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這本書也是入佛門第一本必須先看的。另外一本就是《認識佛教》,《認識佛教》就比較普遍了,沒有皈依的人也可以看,也需要看,幫助大家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知,不至於對佛教產生誤解、錯解、曲解。所以《認識佛教》這本書是可以提供給社會大眾,無論有沒有學佛的,甚至於信仰任何宗教的都可以看。也都必須看,因為你不看,你對佛教就不認識、就不了解,就會產生誤解,所以這個《認識佛教》是必須看的。《三皈傳授》,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必須要看,不看不行。
三寶,佛法僧,外面的住持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是外面的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依靠自性三寶。所以我們早晚課念三皈依,甚至我們做三時繫念法會,到最後也會念個三皈依,三皈依都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這個自是自性,皈依自性三寶。所以我們看到佛像,拜佛就要想到人人都有佛性,釋迦牟尼佛剛成道的時候,開口說第一句話,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時候,佛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講了這句話,看到一切眾生,包括這些蜎飛蠕動的眾生,都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德相,沒有絲毫差別,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是眾生為什麼不能證得如來的智慧德相?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當中比較詳細的,再加一個分別,也就是執著就是見思惑、分別就是塵沙惑、妄想就是無明惑,就是這三種煩惱障礙。所以自性的如來智慧德相,顯露不出來,變成六道生死凡夫,這就很冤枉,受這些虛妄之苦。
所以佛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來普度眾生,把這樁事實真相來給一切眾生說明,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作佛。所以我們拜佛,就要知道我們也有佛性,在《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開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是心是佛」。我們自己的心本來就是佛,佛就是心,本來是佛,要作佛當然可以作佛。如果你本來不是佛,要作佛就不一定能作佛;你本來是佛,當然可以作佛。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然可以成佛了。因為你本來就是佛,大家都有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因為大家都有佛性,都應當要回歸,依自己的佛性(真如自性就是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所以外面的佛寶是提醒我們,提醒我們什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也有佛性,但現在變成眾生,迷惑顛倒,我應該回歸自己的佛性。
在《六祖壇經》,六祖講佛法僧,他沒有講佛法僧,他給人家皈依講覺正淨,這是把佛法僧翻成中文意思,大家比較好懂。皈依自性覺,我們本來是本覺,《大乘起信論》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回歸自性覺,佛稱為大覺世尊,每一個人都有大覺。我們學佛,就是要學跟佛一樣,佛回歸到大覺,我們也要學跟佛一樣回歸大覺。所以拜佛像是提醒我們,提醒我們自己是佛。所以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那個住持佛寶,不是去皈依外面的。你皈依外面就變成外道,心外求法,錯了。外面的佛像(住持佛寶)我們見到了,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覺,也是回歸自性佛。我們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念念不忘念佛,就念念覺而不迷,看到佛像是這個作用。我們要修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要念阿彌陀佛,看到阿彌陀佛的像,就提醒我們念佛。現在還有念佛機,提醒我們念佛,這個就是回歸自性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所以我們入寺院,頂禮三寶,第一個拜佛。寺院有經典,我們去參加法會誦經,或者去聽經(這是有法師講經說法),或者自己讀經,經是法寶。法寶叫做達摩耶,達摩耶就是法寶。佛寶是佛陀耶,法寶是達摩耶,翻成中文就是法,法寶。念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我們在佛前念經,或者自己一個人讀經,或者大家共修,或者是參加法會誦經,經是念給自己聽的,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怎麼皈依法寶?皈是回歸,依是依靠,經典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的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要依照經為標準,不能依照自己的想法。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念給自己聽的。經讀得熟悉,不忘記;聽講,明瞭經典裡面講的義理,佛的教誨我們在生活當中不斷的修行,依照這個標準不斷的修正,不斷的接近這個標準。所以這個法六祖講叫正,他就不叫法,法怕大家聽不懂,正。正字標記,正確的標準,經就是正的意思,正知正見。如果你不依經,沒有回歸到經典,根據自己凡夫的想法、說法、做法,錯了、偏差了,叫邪知邪見,偏邪了。所以經是正。所以看到經典,就要知道經是啟發我們依照經來修行,依照經講的理論方法標準來修行。不是說這個經我在佛菩薩面前念了幾遍、念了多少,功德就很大了,不是這個意思。你念了經,能夠了解經義,依照經典裡面佛的教導,在生活當中去落實,把它做到來修行,這樣才是真正的皈依法,皈依自性正。自性本來就是正知正見,迷了起妄念變成邪知邪見,現在依照經的標準把它修正過來,皈依法是皈依正的意思。
僧,在寺院有看到出家人,不管男眾女眾,南傳北傳,藏傳漢傳,只要他現出家眾這樣的形像,那叫住持僧寶。住持僧寶的形像,我們也不要去管他這個出家人他有修行,還是沒有修行;好的出家人,還是不好的出家人;是真的出家人,還是假的出家人?這個我們不要理會。我們只要看到這樣的形像,就要知道我是三寶弟子,僧的形像他啟發我們什麼?回歸自性清淨心,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什麼叫自性?本來它是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清淨的。我們現在好像很不清淨?很不清淨是假的,本來清淨是真的。現在怎麼會變成很不清淨?迷了。所以要回歸自性清淨心,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僧,六祖講,自性淨,自性清淨心。所以看到出家人就是提醒我們,我要回歸自性清淨心,他是提醒我修清淨心,回歸自性清淨心。所以看到佛像,提醒我覺而不迷;看到經典,提醒我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提醒我淨而不染,這樣就是外面的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這才是真正的皈依處,皈依自性三寶才是真正皈依處。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就錯了,那變成外道了,心外求法。三世佛都喊冤枉,都把我的意思誤解、錯解、曲解了,變成迷信。所以這個都要講解、要說明,住持三寶。
這條講的就是一體三寶,因為三寶是一體的,不能分割的,不能說佛是佛,法是法,僧是僧,不是這樣。「若禮三寶」,我們禮敬三寶,我們看到佛像頂禮、看到出家人頂禮、看到經典頂禮,這是形像的禮敬,這是若禮三寶。形像上禮敬,我們心念要提起這個觀念,『念體唯是一』,三寶是一體的。『覺法滿足名佛』,這是大徹大悟,大覺,圓滿了,這叫佛。佛稱為妙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還不圓滿。從圓教初住位就分證即佛,但是還不圓滿,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到妙覺才圓滿,稱究竟佛。所以這個佛在天台宗有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講了六即。一般,一切眾生理論上講,本來都是佛,都有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個叫理即佛。這是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名字即佛,已經學佛了,開始在學佛了,聽聞到佛法,甚至聽經幾十年了,但是修行還沒有功夫,所以是名字即佛,提升到名字即佛。名字即佛,當然跟理即佛有不同的地方,理即佛,他本來是佛,但是他不知道。名字即佛就是聽聞佛法了,聽到法師講經說法,知道自己本來是佛。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知道他本來是佛,你跟他說你是佛,他說我不敢當,我怎麼會是佛?我是凡夫,所以他連名字即都談不上。名字即是講已經學佛的,有名無實,才接觸佛教,或者接觸佛教很久了,修行還沒有功夫。
修行有功夫就提升到觀行即佛,他有觀照,有修行了。觀行即佛,在其他法門還不及格,還不能脫離六道,但是能生到天道,人天善道。但是有這個功夫,在淨土法門就及格了,可以帶業往生,有把握了。相似即佛,就是證阿羅漢果以上,一直到十法界的佛菩薩。相似即佛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叫做相似即佛。四聖法界都稱為相似即佛,很相似,但還不是真佛,因為他還沒有看到真性,見到真性,就是真佛了。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還沒有圓滿,雖然沒有圓滿,他是真佛,因為他見到真性,破無明,入一真法界。好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一點點,但是它真的是月光。然後這個月光慢慢擴大,就好像不斷的提升,到十五就圓滿了,圓滿就叫究竟即佛。所以這個佛,天台宗講的六即,「覺法滿足名佛」,就是天台宗講的究竟即佛。
『所覺之道名法』,我們能覺、所覺,我們所覺悟的這個道理叫做法,幫助我們覺悟的這些理論方法,這些道理叫法。『學佛道者名僧』,來學習佛道的,我們一般講學習佛法,這叫僧。學習佛法,不但出家二眾(男眾、女眾)學習佛法,在家也有男眾、女眾,也學習佛法。學習佛法者名僧,所以僧這個字跟法師、和尚是通稱。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名詞叫「親教師」,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叫和尚。現代一般人不懂這個名詞的意思,看到出家人就叫和尚,其實那個出家人也沒有親自教導他,跟他沒有這個關係,所以錯了。所以這個叫通稱,在家出家通稱,僧也是在家出家通稱。僧,你只要是學佛的就叫僧,在家人也有學佛,他也叫僧。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出家學佛的叫僧,在家學佛也叫僧,因為僧是和合眾的意思。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構成一個僧團,所以僧也是通稱。
這個僧,如果要講清楚一點,應該講出家人學佛法,出家僧。所以這個僧團,我們來加一個出家僧團,出家眾的僧團。居士他來學佛,他也叫僧,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他也是個僧團,叫在家僧團。所以這個僧不是出家人專稱,是出家、在家通稱。任何團體都叫僧,僧是和合眾的意思,包括其他宗教也是一樣這個意思,其他的團體統統叫僧。僧,僧團,就是我們現在講團體的意思,那團體太多了,四個人以上就構成一個團體。佛門這個僧,特別強調是修六和敬,才是標準的六和敬僧團,僧團的標準是修六和敬。如果沒有修六和敬,不可以說是六和僧團,只能說一個僧團而已,不能說六和僧團。六和僧團,你一定要達到六和敬的標準,才能稱為六和敬的僧團。這個僧在家出家通稱,這些常識我們都要懂。那一般人的概念,就是出家人才叫僧,在家人他就不會稱他為僧,實際上在家也叫僧,只要你學習佛法、學習佛道,統統叫僧。
所以在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寫書法(墨寶)落款,他都寫個「雪僧」。當初我們看了也不懂,他沒有出家,怎麼稱僧?後來才知道,原來「學佛道者名僧」。學佛道,出家也是學佛道的,在家也是學佛道的,我們一般稱為四眾弟子。四眾弟子都是學佛法、學佛道的,所以都可以稱為僧,只是分辨出家僧還是在家僧,就是出家學佛的,還是在家學佛的,這樣大家就搞明白了。
下面講,『則知一切凡聖,體同無二也』。三寶是一體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三寶,他的自性本來是覺正淨,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這樣,現在迷了。迷了,但是他沒有喪失掉,他是迷失,不是喪失,暫時迷失掉。暫時迷失,可以恢復的。所以佛寶當中有法寶、有僧寶,法寶當中有佛寶、有僧寶,僧寶當中有佛寶、有法寶,所以叫三寶一體,「體同無二」,舉出一個就包含那兩個了,這叫做一體三寶,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現在皈依三寶的人很多,所以這個我們也要常常說明,讓大家對三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再看下面:
【五十、寺者嗣也,謂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故天子有九寺。漢明帝永平十年,天竺摩騰、法蘭二法師,以白馬馱經像至洛陽,敕於鴻臚寺安置。次年敕於雍門外別建寺,以「白馬」為名;不忘其本,復名為「寺」。】
這一條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節錄出來給我們說明寺這個名稱的意義。『寺者嗣也』,這個「嗣」是子嗣,就是我們講後代。我們都知道傳宗接代,一代接一代。所以寺者嗣也,『謂治事者』,治理事情、辦事的機構。『相嗣續於其內』,「相嗣」就是不斷的延續下來。就是這個辦事機構是個長久性的,它不是一個短期性的,所以稱為寺。所以寺院的寺跟廟不一樣,現在寺跟廟大家都把它混在一起。這個寺是古代天子(皇帝)直屬的辦事機構,所以天子下面有九個寺,直屬皇帝管的辦事機構有九個。廟它是供鬼神的,供鬼神稱為廟。寺是皇帝的辦事機構,直屬皇帝管轄,所以跟廟的性質就不一樣。現在人誤會了,把寺跟廟混在一起,以為寺就是廟,廟就是寺,其實是不一樣,廟供奉鬼神。一般中國講的廟是供奉祖先,以前皇帝祭太廟,在我們民間叫祠堂,廟就比較大。所以廟供鬼神,供自己家裡的祖先是家廟。供外面的這些鬼神,就是外面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廟,那個供鬼神的,供鬼神的稱為廟,皇帝的辦事機構稱為寺,這個不能不清楚。所以皇帝下面有九個辦事機構。
在漢朝,『漢明帝永平十年,天竺摩騰、法蘭二法師』,這個是皇帝派使節去邀請,邀請他們到中原(中國)來弘法,弘揚佛法,去啟請的。正式派使節去啟請,我們現在講外交部,派外交使節去啟請,到西域,古代印度這個地方,西域。古代從現在甘肅、新疆再過去,一直到印度,這都稱為西域,佛法陸地從那邊傳過來。請了兩位「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古代印度稱為天竺國,就是現在我們講印度,有摩騰、竺法蘭,去請了兩位法師,請這兩位法師到中國來。這兩位法師把佛經、佛像、舍利用白馬馱,馱就是背著,從西域那麼遠的地方,一路走到洛陽。以前運輸不發達,都是用牲畜,馬、駱駝、驢子這些做為運輸的工具。到了洛陽,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敕於鴻臚寺安置』。皇帝,這是外國請來的法師,古代(漢朝那個時候)鴻臚寺就是現代的外交部,專門接待外賓的一個機構,就先安置在鴻臚寺。但是佛經運到中國來要透過翻譯,那翻譯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鴻臚寺它是接待外賓的,也不能長住,暫時住可以,長住就不方便了。
所以『次年』,就是第二年,皇帝就命令在『雍門外別建寺』,就是再建一個寺,『以白馬為名;不忘其本,復名為寺』。就是說佛經能到中國來,有賴於這些白馬辛辛苦苦的馱經,馱到中國來,牠功勞很大。中國人厚道,白馬,馬雖然是畜生,但是功勞很大,也要紀念牠,不敢把牠的功勞給忘記了,就這個意思,所以再建一個叫白馬寺。原來漢朝那個時候皇帝只有九個寺,現在又多建一個白馬寺,那就變成十個寺,增加一個,專門提供法師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一個機構,翻譯經典、講經弘法、流通佛法的一個辦事機構。這個機構直接屬皇帝管,所以也稱為寺。所以從漢明帝永平十年以後,中國九個寺就增加一個寺,白馬寺。所以這個寺是皇帝直屬管轄的一個辦事機構。白馬寺這個機構,主要是辦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工作。一直傳到現在,我們中國佛教建的都稱為寺,佛教都稱為寺,寺就是佛寺,佛教弘揚佛法的。
其他就不叫寺,如果不是佛教就不叫寺。其他,你看道教叫道觀,或者是宮、殿,還有廟,這個就不是佛教。道教稱為宮、殿、觀。你看木柵指南宮是供奉呂祖,道家的呂洞賓,呂祖。汐止有個拱北殿,也是供奉呂洞賓(呂祖)的,你看一個宮、一個殿,叫宮、殿。另外道家的有三清觀,北京有白雲觀,宮、殿、道觀,道家的。廟,一般供鬼神的,你看我們現在台灣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土地廟,這些都是供鬼神,稱為廟。所以這個寺,我們要知道它的由來,為什麼稱為寺。但現代的人,沒有人講解,他也就不知道了,一般都是把它看成跟廟一樣的,那就錯了。其實寺就是佛教,主要是佛教。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來,儒釋道三教已經合為一體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有很多道教的一些宮、殿,還有一些廟,它也有供佛、供觀音菩薩。在我們台北華藏,延吉街那邊有個火聖廟,供火神的。它裡面供媽祖,也有供個觀音菩薩、供個地藏菩薩。像汐止拱北殿,它是道教為主,但是左邊是釋迦牟尼佛像,右邊是孔子像,很具體的儒釋道。也就是說,佛教從漢朝傳到中國,到唐那個時候已經三教融合為一體。從這個地方我們都看得很明顯,互相學習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一條。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