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自己成就,才能成就別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21/9/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2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十大願王第八願,「常隨佛學」,這堂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九願,「恆順眾生」。
眾生就是我們凡夫,眾生有分別執著,菩薩到究竟果位的諸佛如來,還是要恆順眾生,佛菩薩度眾生要恆順眾生,要隨順眾生的習氣,要隨順眾生的煩惱。證得法身之後,證得法身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禪宗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就不起心不動念,但是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起心動念是沒有了,但是有餘習,習氣。雖然有習氣,不妨礙與十法界眾生起感應道交,證得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剛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他都有能力跟十方法界眾生起感應道交,只要眾生有感,他就會有應,就會現形。現什麼樣的形?沒有一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我們在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看到經文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為什麼?恆順眾生,沒有自己的意思,眾生想什麼樣的樣子,菩薩他就現眾生他喜歡那個樣子。諸佛菩薩跟我們感應道交是從我們的心想生,我們眾生有心想,佛菩薩沒有心想,他沒有自己的意思我要現一個什麼身,沒有,沒有起心動念。所以應,完全是順應眾生的需要,眾生這方面的需求,所以佛菩薩沒有心想,他沒有任何的意思。
「順」這個字意思很深廣。順用在孝,孝順父母,孝要有順。所以百孝不如一順,就是父母,你對他順心,這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把孝順父母這樣的心態,把它擴大,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孝順一切眾生就像孝順父母一樣。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過去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我們在六道輪迴,互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這個輪迴換來換去,也就是彼此的關係、身分互相轉變,有時候為人父,有時候為人子,五倫關係,每一生、每一世都在變化。所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一切眾生也是未來的諸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有一天他覺悟了,他也會成佛。順的意思範圍太大,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全部含攝在其中。現在人對父母的孝心生不起來,這是煩惱、業障把自己的性德障礙,將性德轉變成煩惱。見性的人不分別執著,所以見性的人能恆順眾生,你造作極重的罪業,墮阿鼻地獄,他也隨順你,因為阿鼻地獄也是自性現的,離開自性就沒有這些法相。那些相,所有的現相,十法界、一真法界的現相都是自性所現的,如果離開自性,沒有自性也不會有這些相。所以相不離性,性不離相。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佛,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還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之前,在天台家講叫分證即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他們這個地位是屬於分證即佛,一分一分的證,漸漸的證得圓滿。《華嚴經》裡面講,初住菩薩以上,這個初住是講圓教,不是講別教,圓教初住位以上菩薩統統做到了。四聖法界說恆順,還有做不到的地方,就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這個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他們破見思、塵沙,但是無明還沒破。在四聖法界,佛、菩薩、阿羅漢也恆順眾生,但是還有做不到的地方,還有不能恆順的地方。不能恆順的地方,這些佛、菩薩、阿羅漢也順,但是就沒有像明心見性的大菩薩那麼圓滿、究竟,就是能夠恆順,但是在恆順當中恆順得不圓滿、不究竟。到法身菩薩的地位,他的恆順就是究竟圓滿,完全恆順,什麼都能順,眾生行善他也能順,造惡也能順。雖然能順,形相上隨順,骨子裡沒有動搖過,外面形相,這些事相他恆順眾生,你修善,恆順你善;造惡,恆順你惡,但是他內心沒有起心動念,如如不動。
人在世間,我們第一個任務是要把過去所有的冤結化解,要建立好的關係,我們這次到人間來就沒有白來。要學諸佛如來那樣的恆順眾生,沒有條件的,我能恆順,這是真學佛。一定要依照自己怎麼想、我要怎麼做法,不可以,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跟眾生在一起就是只有恆順眾生,佛菩薩他沒有我的意思要怎麼做、我要你們怎麼做,沒有。所以要學諸佛如來那樣的恆順眾生,沒有條件的,我能隨順,這是真學佛。一定要依照自己怎麼想、怎麼做法,不可以,他就是不善也要恆順,縱然做得很惡,那就隨他去吧!隨他去也是恆順,也是順他,我們退出,不跟他在一起造惡就行了。他怎麼做,不要去批評他,不要干涉他,隨他去做。他造作的這些惡業,最後他要受惡報,他受惡報的時候他會醒悟過來。造惡業,承受那個惡的報應,是幫助他覺悟的。那個惡報可能是佛菩薩示現,讓他回頭,他能回頭就是好事。回頭,他就會真的想學好,想想過去所遇的這些人事物,自己所遭遇的這些人事物,某人你看,我作惡,他就遠離我,他沒有批評我,他會想到這個是好人,他要來找你,來向你學習,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教他了,真的是這樣。
所以比較具體一個例子,就是廣東揭陽謝總,他是還沒有遇到我們老和尚經教光碟之前,真的都是在造惡業。他自己講,還沒有遇到老和尚之前,一百塊人民幣的好事他也沒做過,總是要去坑人、要去騙人、要去佔人家便宜,借錢他不還的,都幹這個事情。後來很多親友都遠離他,大家不敢跟他往來了。他自己也覺得,到底自己是什麼問題!後來遭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在一個偶然的因緣,他家裡有人送他一片光碟,放在客廳放了三年,上面都長灰塵,從來沒有去把它動一下。有一天,很無聊的時候,那也是走投無路,大家都不理他,就忽然心血來潮,把那個光碟拿來看看,到底那是什麼內容。結果一播放,就是淨老和尚回答陳大惠老師的一些提問,那個片名叫做《和諧拯救危機》。看了這一片之後,真的他整個人生的態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看了這一片之後,受到很大的啟發,後來他就進一步去接觸我們淨老和尚的這些經教,才發現原來自己過去造惡業自己不知道。後來他真的改過自新,不但改過自新,還幫助別人,辦了道德講堂,七天一次。因為請不到老師,也沒有那麼多老師,把講傳統文化比較好的老師錄下來那些光碟,他把它編成功課。請外面的人來,提供免費吃住,但是要交手機一個星期,剛開始去參加的人不多。後來有很多人也是跟他一樣造惡業,去了一個星期,也是大轉變,真的放下過去造的惡業,回頭來做善事。後來道德講堂愈辦愈殊勝,幫助社會各階層的人回頭,真的功德無量。所以這是一個恆順眾生,就是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不結惡緣,這一點很重要。
像我們送講經的光碟,都去跟人家結緣,這是結善緣、結法緣。所以送給他,他不一定馬上看、馬上聽,但是過一段時間,或者過了幾年,像謝總一樣,他是三年,他的因緣到了,他就想到要去看那個。結果看了那一片,就是他人生的轉捩點。所以與一切眾生,我們結善緣,不要跟他結惡緣,這一點很重要。恆順這是真實智慧,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這個不是一般的智慧,真實智慧,開悟的智慧,沒有這個智慧是做不到恆順。恆順,在極艱難困苦對立之下,都沒有疑惑,都沒有惡念,這才是真正恆順。人家來找麻煩,甚至陷害,在極艱難困苦很對立的情況之下,心裡也都沒有疑惑,也不會起一個惡念。實在講,佛菩薩不但不起惡念,善念、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不起心不動念。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們能真正做得到恆順眾生。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怎麼學?我們做不到法身大士那樣的恆順,如果我們要學習恆順,必須要放棄成見,要放棄我們主觀觀念,嚴守道德的規範。我們不能隨順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要隨順佛菩薩教導的這些道德規範。
恆順從哪裡做起?從孝順父母做起,要先順父母,要順父母的心、順父母的志。父母都希望兒女好,所謂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想為兒女好?都想為兒女好,這是天下父母心。但是現在這個恆順當中要有智慧,才能如理如法的恆順。否則我們現在是凡夫地,我們恆順,可能就幫父母造罪業,那就不孝了。所以也必須要有智慧,智慧就是要學習經教,要學習。比如現在你的父母可能對你的期望,是希望你發財,現在一般父母都是這樣期待兒女。甚至讀書,你選擇哪個科系,都要先考慮現在哪個科系比較熱門,將來畢業之後在社會上做這個行業比較賺錢,以這個為前提。這是一般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一般為人父母,他對於人生的價值觀,他是定在名利上,出名、得到利益,功名利祿。所以現代人是這樣的一個人生的價值觀。古時候的人,他的人生價值觀不在名利,古聖先賢教人不是在求名利,在求德行,重道義,不重名利,道德仁義,教你要做一個好人。你真正做個好人,縱然沒有錢財,你也榮宗耀祖,祖宗都得到庇蔭,對祖宗來講是一個光榮。所以這個要有智慧,要善巧方便,在恆順當中怎麼去勸諫父母,把這個觀念慢慢改正過來,這個才是真正的孝。所以在《孝經》裡面,兒女有勸諫父母的義務,父母做錯事,兒女要勸諫。當然勸諫,不能像教訓兒子一樣,態度、語氣都要柔軟。恆順眾生,就是很多事情我們現在順道德仁義這個標準,不要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從這裡學起。
接著我們看第十願,「普皆迴向」,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最後一願。這個迴向,就是回自向他、回小向大、回因向果,這個三方面的。把我們所知、所修、所行一切功德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那就跟法身菩薩一樣,這個就是迴向。我們做法會常常都有念迴向偈,講經、法會都有迴向偈。迴向也就是拓開心量,我們所修的一點點好事,也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現在講分享。所以把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事、功德,自己所知道的知識迴向,把它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那我們的心也就跟法身菩薩一樣,這是迴向真正的意義。迴向,簡單講就是拓開心量。我們凡夫心量很小,修一點功德,也不迴向給別人,只有想到自己要得這個功德。實在講,你迴向的願範圍愈大,你功德就愈大。你不迴向,反而功德很小,如果只有為自己,那就是自己一生而已,那福報很小。所以在《地藏經》講,如果你迴向自身利益,有三生得福報,三生得福報而已;如果你迴向法界,你就畢竟成佛,那果報完全不一樣。這個我們去讀讀《金剛經》,就可以知道。
我們今天不求升官發財,不求這個,我們學佛主要不是求這個。求什麼?求道德仁義,就是倫理道德,我們求這個,提升自己的靈性,所以不求升官發財。我們人死了之後,換一個身體之後,一樣都帶不去,帶不去,連自己身體都帶不走,那何況身外之物?哪一樣我們帶得走的?沒有。凡是帶不走的,我們不必考慮它,就不必太在意。比如說錢財、名聲、地位、權力等等,這些都帶不走的,所以我們不必太在乎這些帶不走的。這些帶不走的東西,身外之物,在我們一生當中,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要去操這個心。比如說有錢,有錢很好,物質不缺乏;沒有錢,也很好,只要知足常樂,日子也很好過,不要跟人家比賽,比賽誰的財富多,比賽誰的房子大。像我們出家人,跟人家比賽廟,要蓋得比人家大、比人家莊嚴,那個就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去操那個心,因為這些也都帶不走。你廟再大、道場再大,我們死了換個身體,也是帶不走。什麼能帶得走?德行、智慧能帶得走。我們學習道德仁義,這些德行的智慧,它會跟著我們走;還有所造的業習,能帶得走。造的業習就是善業、惡業,這個帶得走。所以古大德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到最後什麼你也都帶不走,唯一能帶得走的就是我們造的善惡業。善惡業牽引我們再去投胎,再去換個身體,換個新的環境。造善業,下一次換的身體比現在好,環境比現在殊勝,人天善道;如果造惡業,墮三惡道,換的身體就不好,不如現在,環境也惡劣,這個業帶得走,其他都帶不走。所以能帶得走的,這個要加以重視,多斷惡修善,提升我們的德行、智慧,提升我們的靈性,這些帶得走,這個要重視。我們現在念佛人,就是求往生極樂世界,念佛的功德這帶得走,其他帶不走。所以帶得走的我們要重視,不要放過,帶不走的就不要太在意。
迴向,下面淨老和尚講到有三方面的迴向,第一個是迴向菩提,第二是迴向眾生,第三是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菩提是智慧,佛菩薩在這一生當中他要的是開智慧,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就《金剛般若經》講的開智慧、開悟,這個能帶得走,這是真的東西,就我們自性的,這是迴向菩提。我們迴向,求什麼?就是求智慧,所修的就是要求這個,以這個為主要的。第二個,「迴向眾生」。迴向眾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念念都能捨己為人。迴向菩提,自己迴向所修的一切,求無上菩提。迴向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眾生很苦。苦從迷惑顛倒來的,眾生為什麼苦?從迷惑顛倒來的。惑、業、苦,迷惑他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報,惑業苦。為什麼會迷惑顛倒?因為你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你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你不了解,你對宇宙人生,你想錯、看錯、做錯了,這樣就有不善的果報現前。六道輪迴是自己的業力變現出來的,自己製造的,不是別人造一個六道輪迴給我們來受。六道是怎麼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就跟作夢一樣,你有作美夢的經驗,也有作惡夢的經驗。夢從哪裡來?不是外面來的,夢醒過來,想一想,自己心現的,都是自己造的。諸佛淨土,也是自己心造的。明白這個道理,我不喜歡惡的境界,那我就不造惡,這就不會有惡的境界出現;我喜歡清淨的世界,我就修淨土,修清淨心,淨土的世界就現前。修什麼樣的因,後面就有什麼樣的果報現前,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是幫助他覺悟,怎麼幫助眾生覺悟?用教學,教學才是真正的慈悲濟世。物質上的幫助別人,人家沒得吃,送一點吃的;沒有穿的,送一件衣服給他穿,解決他現實物質生活上的困難,但是不能永久幫助他解決,那是短暫性的,那個不是真正的救濟。幫助他覺悟,他有能力離開六道,有能力回歸到自性清淨心,回歸到實報莊嚴土,這才是真的救濟。三、「迴向實際」,那就是妄盡還源,還源還到原點就是自性,明心見性,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佛教導我們回頭,回到原點,那是究竟圓滿佛,就迴向實際,也就是迴向究竟的佛果,那是我們淨宗講回歸常寂光淨土,這就迴向實際。第八願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第九、「力度」,華嚴十度,第九是力度,力量的力,度跟六度一樣那個度,力度。行思擇力與修習力,謂思惟諸法而修習之。力度有三種,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這是第九度,力度。有願,這才能有力。前面是發願,願是一個推動,推動力的,沒有願在推動,沒有力量。所以有願才有力,如果沒有願,那個力就出不來,所以願是力的推動。思擇力,思擇就是思惟選擇一切法門(正法)而得其力。我們思惟選擇法門,一門深入,不要求多,所謂貪多嚼不爛,你只要這一門成就,門門都通了,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通是見性,通達自性。一切世出世間法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你找到源頭,樣樣都通了。修習力,第二種力就是修習力,選擇之後,重要的是修習,學習經教,習是把你所學的經教統統用在生活上,落實在生活上,那就變成殊勝的妙行。經典是絕對的標準,我們的思想、行為跟經典對照,不一樣,你要趕快依照經典的標準,來修正自己的想法、看法,再修正自己的做法。言語、行為修正之後要真正落實,用在家庭裡面一家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應用在公司,所有員工個個都認真工作。修習力非常重要,修行能不能成就,關鍵在你能不能放得下。你對這個世間人事物有絲毫貪戀,你就做不到。要徹底放下!釋迦佛一生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沒有建寺院,沒有寺廟,沒有牽掛、沒有累贅,晚上住樹下,日中一食,這是做出一個好樣子給我們看,幫助我們修行功夫成就。有絲毫牽掛就完了,前功盡棄。這是修習力。變化力,這個變化是善巧方便、神通變化,幫助別人覺悟。智慧起作用就是神通,不但你接引大眾是隨機應變,你每天接觸一切人事物,不定是什麼一個緣觸動,你豁然大悟,你明心見性,可是這個必須前面兩種力都得到,你才會有第三種,你有這種能力的話,就能夠廣度眾生。所以這個是變化力,權巧方便,教化眾生。這個是力度,有這三種,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
下面第十度「智度」,智慧的智,智度。修自利利他之二智,與前之第六度所異者,彼為觀空理之智慧,此為照有相之智慧。這個地方特別給我們說明《華嚴》十度,十度前面六度跟一般六度一樣,第六度都是智慧,般若智慧。這個第十度它也是叫智,叫智度。這跟第六度那個有什麼不同?修自利利他之二智,與前之第六度所異者,這個就是跟前面第六度講有不同的地方。彼為觀空理之智慧,第六度是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智慧,觀空理。此為照有相之智慧,照有相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照有,那個是觀空。前面第六度是根本智、實智,這一條智度就是後得智,權智。權智也就是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他權巧方便,這叫權智。權智必須有實智,才是權智;如果沒有實智,那也沒有權智。所以這個智度是權實二智。
智度三行,智度有三行。一、「無相智」,達觀性自空。智度裡面它有包括三種,三種行,第一個是無相智,它通達觀性自空。自性空寂,它通達了。自性空,就是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本空。二、「受用法樂智」,證一切種智,恆自受用,得大自在。這是第二種,自己自受用,證得一切種智,恆自受用,就自己得到大受用,得到大自在、大解脫,所以叫受用法樂智。三、「成熟有情智」,教化饒益一切眾生,成就道果,就是幫助眾生成就的智慧。自己成就,才能成就別人,這是必然的;自己沒有成就,說給別人聽,勸導別人,別人還是有疑惑。特別是煩惱習氣太重,眼前富裕的生活不肯捨離,這是大障礙。無論在人事環境、在物質環境,總有貪戀,總有放不下的,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古人無論在家出家都很重視參學,就是讓你出去多看看、多聽聽、多接觸,都明白了,你才真正能看破放下。這個世間苦人多,樂人少。大富大貴的人,牽腸掛肚的事情多,晚上睡不著覺,天天吃安眠藥。你了解之後,這個世間真的沒有味道,得到大富大貴是煩惱,我們一般講貧窮,煩惱,富貴,煩惱更多,患得患失,不得安寧,所以牽腸掛肚的事情多。反而窮人他什麼都沒有,他沒有什麼好牽掛的,所以真正做到對世間所有一切境緣不再有起心動念,真的看穿了。釋迦佛遊四門,看到人間生老病死,想到自己也免不了,怎麼解決?只有修道,只有妄盡還源,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大慈大悲,幫助世間苦難眾生,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隨心應量,這就得大自在,這叫真學,這叫真實成就。
在這一段,清涼大師舉出實際上的例子,讓我們懂得自在用。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怎樣自在的落實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跟十度、十願相應,那就是圓明自在用。當然這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得到,這裡面所包含的超過八萬四千細行,這是真實不虛。我們今天是在凡夫位,是在六道,看到菩薩的大願大行,我們非常的嚮往。怎麼學法,就是怎麼學習?十度、十願,我們前面簡略的學過,這個十度當中,「願」這一度,我們舉出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簡單的學習過一遍。我們現在看《華嚴經》講的十波羅蜜,這是文殊菩薩修的。
波羅蜜是梵語,翻譯中文是到彼岸,從這岸到達彼岸的意思。為菩薩修行十法,化度眾生,超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這是菩薩修行的十種方法。菩薩修行,自行化他,化度眾生,超生死苦海,達到涅槃的彼岸。十波羅蜜,第一、「布施波羅蜜」。前面六波羅蜜跟六度也是同樣一個名稱,布施加個波羅蜜。經云:「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捨,而無所著」。現在眾生都貪圖名利,我們要令眾生他心滿足,能滿足他?他得到很多錢了,他想再更多。菩薩真的能叫眾生滿足,不是財施,財施他永遠不滿足,增長他的貪心,用法布施幫助他,用法來布施。實在講,布施當中,是以法布施為最主要的,其他是附帶的,主要是法布施。只要法布施,那財布施、無畏布施也統統有了。法布施,幫助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三世因果的真相給他講清楚,他就恍然大悟。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果報相續,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果變成因,因變成果,因果互相循環轉變不空。但是因果當體是空的,但是這些現相它是相續不空的。如果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貪瞋痴慢的煩惱習氣自然就化解掉。我們現在為什麼這些煩惱沒有辦法化解?實在講,對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知道、不認識。所以《無量壽經》在三十三到三十七品,講這些善惡果報,我們讀了之後,真的是一針見血。了解之後,它自然就化掉,就沒有了。
放下才是真正的滿足,你放下財物,不再去貪求財物,那就滿足了,我們平常講知足就常樂,不知足你永遠是痛苦,不會快樂。煩惱放下了,智慧就滿足。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智慧?煩惱障礙著。所以煩惱放下,智慧滿足了,德行也滿足了,能力也滿足了,相好也滿足了。怎麼滿足的?自性本來具足的,自性本來都一樣不缺,圓圓滿滿,本來就具足的。那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你所見到的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明心見性,那你在這個裡面不會起心動念,一切受用具足。一起心動念就壞了,起了障礙。入了這個境界,不會再起心動念,真的令眾生心滿足,一樣都不缺了。他用什麼方法?內外悉捨。每一條都是兩句,上面是目的,下面是方法。用什麼方法能令一切眾生滿足?內外悉捨,就是內外統統放下。內放下身心,外面放下世界,身心世界萬緣放下。這句我們在念佛堂常常聽主七師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所以這個叫布施波羅蜜。蕅益祖師在念佛開示,也把念佛配六度來開示,所以第一度就是布施,祖師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就是跟這裡講的一樣,捨得乾乾淨淨。不捨乾淨,我們自性清淨心就不能現前,自性清淨心裡面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也不能現前,所以要捨,要布施,要放下。
好,布施波羅蜜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第二條,持戒波羅蜜,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