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四十八大願 (第二十七集) 2015/3/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02-041-0192集) 檔名:29-476-002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九十二頁倒數第五行,我們從頭看起:
「又如《阿彌陀經》曰: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是佛第二十八願,「國無不善願」,我們前面學的這一段。念老在這裡舉出《阿彌陀經》這個例子來說,在《彌陀經》裡頭有這麼幾句經文,「其佛國土」,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三惡道的名稱都沒有,「何況有實」,也就是說,極樂世界聽不到畜生、餓鬼、地獄這些名字,名字沒有,哪裡會有這些事情?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我們這邊是六道,它只有兩道,只有人天,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統統沒有。經上講的有鳥,那些鳥經上說得很清楚,「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那些鳥會講經,什麼經都會講,你喜歡聽什麼經,牠就給你講什麼經,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不是真的畜生道。所以變化所作,佛以這個善巧方便,變化這些鳥來說法。
「靈峰大師」,蕅益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於此更有妙解」,他解得很妙,這就是《阿彌陀經要解》。《彌陀要解》曰,這假設一個問答,「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人提出這個問,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這不都是畜生嗎?這不是惡道名嗎?「答:既非罪報」,牠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不是真的畜生道。所以「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說得好,蕅益大師有智慧。
這個意思下面念老給我們講,他說「經云」,先舉經,「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有這些,在極樂世界到處都看見,牠們都在說法。為什麼?佛說法,見到佛一定很嚴肅,坐在那裡,站在那裡,規規矩矩的,不敢輕慢;如果鳥說法,那就輕鬆多了,你可以很自在的在那邊享受,這是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方便。所以善巧方便,這我們要感恩。「故或問曰:彼國既有白鶴等鳥,則白鶴之名豈非惡報之名耶?」這就是《要解》上假設這個問題,提出問題。「《要解》答曰:經云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牠不是真的,牠不是罪報生的。我們這個地方畜生道,是造了畜生道的罪業,才墮在畜生道。極樂世界不是的,那些鳥是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善巧方便到究竟處。所以答覆說,「白鶴等,既非罪報所生,則其假名亦非惡名。是諸鳥等皆如來性德所顯」,是從如來性德裡頭變化出來的,「焉可視為惡名」,怎麼能把它看作是畜生的名號?這《要解》說得好,是諸名字都是稱性而現的。
下面又舉《觀經》的例子,「《觀經》曰: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觀經》上也有這個例子,有眾鳥,這些鳥是如意珠王微妙光明當中變化出來的,不是真正的畜生道。「可見極樂依正,悉是如來果覺之所莊嚴。是諸眾鳥,皆是彌陀變化所作。彼土(就是極樂世界)一色一香,一塵一名,無非中道」,它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極樂世界人的身是法性身,國土是法性土,跟我們這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人身是怎麼回事情?阿賴耶的相分,法相身。我們居住的環境,整個宇宙無量無邊的星球,統統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假的,不是真的,阿賴耶是有生有滅。所以整個宇宙,我們能看到、聽到的,能聞到的,能接觸到的全是阿賴耶的相分。
阿賴耶每一個相分,極其微小的相分,佛經裡面講叫極微色,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佛告訴我們,極其微小的這個物質單位,它不能再分裂,它再要一分裂就沒有了,這個物質現象就沒有了。科學家今天發現了,搞清楚了,科學家叫這個小物質,叫做微中子。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聚集一百億個微中子,一百億個把它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打破之後,發現原子裡頭有電子、有中子、有原子核。就是原子裡面的一個電子,一個電子的體積是微中子的一百億倍,這麼小。我們看不到原子,應該可以說,這個原子,佛經上講的微塵應該是這個東西,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見,阿羅漢以下,阿那含看不到,要證到阿羅漢果才能看到。這是極微之微,這種極微色很不單純,雖然那麼小,它有見聞覺知,它有受想行識,就是佛家講的五蘊。
《心經》同學們念得很熟,《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就是指極微色,整個宇宙是它組成的。《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合,聚合起來,全宇宙都是這一個極微之微聚集變現出來的,所以整個宇宙是同一個體性,就是極微色。極微色,每一個極微色都有受想行識,這就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不能分家,是一不是二,分不開的。所以科學家發現這個,才知道科學在地球上發展四百年,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它分家了。科學把它分成物理跟心理,物質現象這是物理,受想行識是屬於心理,把它分開了,跟佛不一樣。佛沒有分開,佛說它是一不是二。這個不能分是什麼現象?凡所有的物質都有見聞覺知,這再小的物質,小得不能再小了,極微色,它有感受,它有受;它有想;它有行,行就是生滅繼續不斷,前念滅,後念就生了,它不會中斷的,這個現象叫行;最後一個叫識,識是本識,也就是它的自體。我們通常講的記憶,記憶就是阿賴耶,能夠記得過去,能夠想像未來,這都是阿賴耶識所起的作用。
科學將整個宇宙分成三大類,佛法也把它分作三大類,名字不相同,意思是一樣的。物質現象這是第一類,佛經裡面叫境界相,阿賴耶的境界相;念頭,起心動念就是受想行識,科學把它稱為信息,我們一般人講念頭,心理現象;另外一類是能量,自然現象,分這三類。佛法講業相,就是能量,轉相就是心理現象,所以名詞不一樣,意思都相同,這是科學跟哲學家所謂的宇宙的奧祕。現在科學可以說是進步得相當可觀,這三個宇宙奧祕,第一個被揭穿了,物質被揭穿了;精神這個層面涉及到了,還沒講清楚。佛經上講清楚了,比科學報告講得還清楚,所以佛經不簡單。我有理由相信,科學不斷在進步,三十年之後,它可能把這三細相統統搞清楚,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科學是用數學,是用儀器觀察發現的;佛法不是的,佛法沒有這樣,沒有數學,也沒有儀器,佛法用什麼?用禪定,完全用禪定功夫。到甚深的禪定,像《華嚴》,《華嚴》把禪定說五十二個層次,一個比一個深。能看到宇宙的這三種現象,是在什麼層次?經上常講,八地以上,那我們就有個概念了。這五十二個階級,前面五十一都稱菩薩,最後一個稱佛,總共五十二個階級。從初信位起,它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個,上面有等覺,等覺上面有妙覺,妙覺是佛。等覺還是菩薩,菩薩最高的位次是等覺。八地是頂尖第五個位次,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好像我們蓋大樓,五十二層大樓最上面的五層,他們統統知道,他是從禪定裡修的,跟科學家不一樣。科學家發現,說得也沒錯,但是不得受用;佛法得受用,佛法在這個大定上面,生滅的現象沒有了,就是輪迴這種現象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他得六種神通,而且這六種神通非常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科學家雖然發現,沒有神通;佛法是證得的時候,神通受用統統現前,這不一樣。佛法了解是真的,他們雖然看到了,還隔一層。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三十年之後,佛教不叫宗教了,是什麼?高等科學、高等哲學。
我在六十多年前(六十四年前),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這是台灣一個大哲學家,我非常感激他,他替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那個時候我不知道方老師研究佛教,不知道,講這個單元的時候我就問,問他老人家,我說佛教是宗教,而且是多神教,多神教就意味著是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什麼都拜,拜偶像,這是低級宗教,它怎麼會有哲學?方老師告訴我,釋迦牟尼,他沒有說佛,他就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尤其是大乘佛教,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在這個單元裡面認識了佛教,接受老師的教誨。
我向他請教,我說,你老人家,這佛經哲學從哪裡學來的?他告訴我,抗戰時候,八年抗戰,他在四川,那個時候中央大學搬到大後方,在四川,他在學校教書。有一段時期他生病,有朋友介紹,最好到峨嵋山去修養,峨嵋山那個地方非常好,他就去了,在山上養了幾個月。山上沒有報紙,沒有雜誌,這些東西全沒有,只有經書。他天天把這經書翻來看,愈看愈有味道,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從這麼來的。我們相信,他也會跟那些和尚討論這些經典,但是這些和尚真正深入經藏的人不多。他很聰明,他能看得懂,非常難得。
我的佛法是從這裡來的,從哲學裡頭來的。老師告訴我,他說你要是想學佛,兩百年前,中國寺院庵堂裡面住的這些出家人,很多都是真正有學問、有德行,你確實很容易學到。他說現在不行,現在出家人不學了。我說那要到哪裡去學?他說寺廟你學不到了,從經典學,他就告訴我,一定要從經典。經典當然有一定的深度,有困難,告訴我看註解;古人的註解看不懂,看今人的。今人在我這個時代還有幾位,像諦閑老和尚、倓虛老和尚、虛雲老和尚,都有很豐富的著作;太虛大師,都留了有大量著作留給後人。太虛東西比較淺顯,對初學的人來講很有貢獻,接引初機好。現在這些大德都不在了,在目前這一代太少了。
有一些學者研究佛學,把佛經當作一種知識來研究,沒有見性,沒有功夫,也就是一般講沒開悟。沒開悟,學習的全是知識;開悟了,這佛經是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不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它有侷限性,而且有後遺症。這到今天困難了,我們辦個佛教大學不難,可這佛教大學裡教學就會有問題了。如果找一般佛門裡頭的學者專家來教,那全變質了,所有經典變成佛學知識,自己當然得不到受用,不能解決煩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肯定的,而且會把經典講錯,講錯你自己不知道。
所以中國傳統學術跟大乘佛法,他們學習的目的是開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明心見性。中國古時候講經的法師、註疏的法師,所要求的是要見性,沒有見性沒有資格講經,沒有資格註疏。我們看《大藏經》裡頭,經,那是佛說的,當然沒話說;歷代祖師的註疏,有收到《藏經》裡面去的,那就是證明他有大徹大悟,才能收進去。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大徹大悟,這個東西是決定不能入藏。所以祖師大德的著作,標準的是入藏,《藏經》裡面有的,沒錯;沒有選入《藏經》的,都有問題,這老師教導我們。不但是方老師告訴我,以後我親近的李老師,我跟他十年,他也是這樣告訴我。我們學講經,出來講經,沒開悟,哪有資格?老師鼓勵我們上台,我說我們不敢上台。老師就說了,你們這一代不上台,佛法就滅了。為什麼?沒人講經了,以後再沒人講經了。那要我們講經,我們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太可怕了。老師教我們講註解,不要把註解講錯,註解錯了有負責的人,我們可以不背這個因果,所以我們是學講註解。學講註解也要真誠心,要清淨心,要恭敬心,對於註解這個人,我們要把他當作佛菩薩看待,要有恭敬心,才能得到真正利益。
開悟,古人所用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都是走開悟的道路,跟現在人不一樣。現在是講廣學多聞,教你看得多、記得多,所謂記問之學。記問之學,連孔夫子都不以為然,《論語》裡頭有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可見得從前人請老師,不找記問之學的。現在完全變成記問之學,到哪裡去找開悟的人,太難了。但是我們要培養,一定要培養開悟的,才能把佛教再救起來。什麼樣的人能開悟?得有先天條件,先天的條件就三個,第一個老實,第二個聽話,第三個真幹。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人,有開悟的可能,可不能把他放棄,要幫助他。老實、聽話、真幹,這是德行,這也是智慧。這樣的人,他必定具備佛家上所說的,三皈、五戒、十善,他一定具足,這就有福德的人,有智慧的人。要用中國儒家的倫常道德來說,他一定具足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四科把它歸納起來,重複的去掉,實際上就十二個字,具足這十二個字,這是中國人。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有這樣的德行、有這樣的修養,加上他真幹,他能把這些德行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樣的人就可能,他要是遇到緣,遇到世間的緣,儒家這個緣,他能成聖成賢;遇到大乘佛法,他就能成佛作祖。需不需要其他的基礎?不需要。
我們在中國看到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具足這三個條件,老實、聽話、真幹,生活,待人接物,他謙虛恭敬真誠,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他就能成就,這些他具足了。所以他能夠跟五祖忍和尚,我們在《壇經》上看到,實際上他跟五祖忍和尚只見過兩次面。第一次是有人介紹,你到黃梅去參訪五祖,跟他學習。他到黃梅見到五祖,五祖問他,你來想學什麼?他說我來學作佛。他是真的,他不是開玩笑,他是要來作佛的,這個對話都在《壇經》前面。五祖分配他的工作,知道他是樵夫出身,還幹老本行,到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幹這個工作。
他在黃梅住了八個月,我們在《壇經》記載裡面,發現他很老實,因為神秀寫的偈子貼在牆上,他不知道在哪裡,要請人帶他去看,這就他老實。要是一般不老實的,這寺廟不會太大,拐拐角角上早就搞清楚,摸清楚了。怎麼搞了八個月還不清楚,這就說明他老實。五祖叫他工作,柴房,他的工作就是那個地方,沒有離開過那個地方,這麼個老實人。他聽神秀的偈子,知道沒開悟,把這個偈子改了,這引起一些人轟動了。五祖趕緊出來,看到,把他偈子擦掉,告訴大家沒開悟,讓大家平息下來。
到下午五祖巡寮,巡寮就是這個寺廟裡頭,所有地方都去看一下,巡寮。實際上巡寮是幌子,最重要的是要找惠能。到柴房,他正在舂米,問他米舂熟了沒?他們兩個在對話,禪機,別人聽不懂。他回答,早就舂熟了,就差篩,還沒有篩一篩,就欠了這一道,最後這一道手續。那意思就是說他早就見性了,就開悟了,等待證明,等待老和尚給他做證明,就差這一著了。所以老和尚拿了拐杖,在他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這是告訴他,三更,半夜三更到方丈室找他,旁邊的人都不知道,只有他們兩個人能會意,體會到。
他半夜三更去了,第二次跟祖師見面,祖師在方丈室裡頭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概還不到一半,他就開悟了。悟的什麼?見性了。性是什麼?他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聽到這裡,好了,別說了,別說了,衣缽就給他,打發他趕緊走。早就預備好了,租了船,預備好,讓他上船,就走了。都有神通,都清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年紀很輕,二十四歲,傳衣缽的時候二十四歲。五祖告訴他,去找個地方躲藏,不要讓人知道。
躲藏十五年,十五年之後,這風平浪靜了,大家把這個事情也淡忘,也不再追究,這人失蹤,不見了。十五年後,冒出來了,在現在的廣州光孝寺。光孝寺的方丈和尚在講《涅槃經》,印宗法師,他坐到最後聽,坐最後旁聽。遇到兩個出家人在爭論,外面旗桿上掛的幡,一個和尚說,你看外面風動;那個和尚說,幡動,不是風動,他們兩個在爭,一個說幡動,一個說風動,爭論不休。他在當中插一句話,也很謙虛,說仁者,仁者是對菩薩的尊敬,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一說出來,大家都很驚訝。
印宗法師講完經之後下來,問他,聽說衣缽,五祖的衣缽傳下來,他說是不是你?他就承認了。他說請衣缽出來大家看看,把衣缽展示出來。這個時候六祖惠能大師就拜印宗做師父,給他剃度,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師。剃度之後,印宗再拜惠能大師做傳法的師父。你看印宗謙虛,印宗真的護法,如果沒有印宗,能大師要出來,要讓別人知道他,很難。所以我們想到,印宗也是菩薩化身,絕對不是凡人,有這麼大的雅量,收了他,回過頭來就拜他為師,中國人講水漲船高,他這個一抬舉,六祖的聲望就大增。這就是要開悟,不悟不行。
悟怎麼開的?悟在放下。我學佛,我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真相了解之後,就得放下,為什麼?真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真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相。佛經上講真相的經句子太多了,你搞清楚之後就得放下,假的,不是真的。
一句佛號能明心見性。近代,我們這一代,海賢老和尚,南陽來佛寺的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自在往生,二O一三年一月往生的,這兩年多以前。這個人跟惠能大師一樣,他二十歲出家,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的師父我們相信是再來人,不是凡人,為什麼?師父認識他,知道這個人將來會成就,會成就,就是將來能證得明心見性。就如同五祖認識惠能,一見面就認識,怕人嫉妒障礙要整他,所以把他放在碓房裡面做義工,每天舂米破柴,他在那裡修禪,那就是他的修行方法,等待真正徹悟,再去找他。海賢老和尚的師父,傳戒法師,那是個明心見性的人,要不然他不認識,給他剃了頭,就傳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後面還告訴他一句話說,明白了,意思是真正大徹大悟,「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
我看他的光碟,看《永思集》,看了幾十遍,我能看出來。他念佛得功夫成片,頂多三年到五年,也就是他二十歲開始念佛,也不過就二十三、四歲,不會超過二十五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有資格往生,如果自己還有壽命,不要了,跟阿彌陀佛去,阿彌陀佛肯定來接他。只要到功夫成片,阿彌陀佛一定會現身,給你送信息,你心就定了,你不會再懷疑,你會勇猛精進。還有很多人,見了阿彌陀佛就不放手,多,不在少數,機會太難得了,壽命不要了,要求阿彌陀佛現在帶我往生,佛很慈悲。所以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裡面許許多多人都念佛三年往生,那絕對不是他的年歲,他不要了。有些還有壽命的,他對經教了解清楚,真正了解透徹的話,他可以不願意早往生。為什麼?此地修行比極樂世界修行還來得快,還殊勝。為什麼?這邊障緣很多,極樂世界沒障緣,所以它就比較緩慢。
海賢和尚沒有,我相信他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得功夫成片;往上提升,事一心不亂,我相信他總在三十歲左右;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我相信不超過四十歲。人老實,佛所說的條件,他身上統統具足,真誠、清淨、恭敬,恭敬裡頭有謙虛,這我們都看到。他自己透了信息給我們,也偶爾透一句話,不注意的人不知道。我什麼都知道,他這樣說,我什麼都知道,我只是不說。什麼都知道就是明心見性,不是明心見性,不可以說這句話,說這句話是大妄語,那是阿鼻地獄。什麼都知道,佛法、世法,你去問他,他都知道,他沒有不知道的。經典沒念過一次,沒念過一次經,也沒有聽過一次講,你把經文念給他聽,他會講給你聽,他講的決定沒錯。在我們這個時代,還出現這樣的人,太難得了!禪宗在唐朝時候出了個惠能,淨土宗在今天,出了一個海賢老和尚。
他是開悟之後,接受阿彌陀佛的囑咐,他很多次要求佛帶他往生,佛告訴他,你修得不錯,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給學佛的人做個好樣子,特別給念佛人做好樣子。所以他住世是表法的,我們相信一百一十二歲,不是他本來壽命,本來壽命應該跟他的同參道友差不多,七、八十歲。能夠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阿彌陀佛要他來表法,要他來護持淨宗,他這個任務做到了。
佛一定是跟他約定,當你看到有一本書,這本書就是《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宏琳法師編著的,你遇到這本書,佛就來接引你往生。所以他在二O一三年一月遇到這本書,歡喜得不得了。有人帶了一本書到來佛寺,他就問人這書叫什麼名字,人家告訴他,他馬上穿袍搭衣,捧著這本書,主動的要大家給他照相。這是他一生從來沒有過的,他照相都是被動的,沒有主動要求人給他照相。這個照相照完之後三天他就往生。這我們想到阿彌陀佛給他約定的,見到這本書佛就來接引,自在往生,沒有病苦、沒有老苦、沒有死苦。生老病死苦是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法子避免的。他一百一十二歲,體力跟年輕人一樣,往生這一天(他晚上往生的),白天還做了一天工,在菜園裡面種地、澆水、拔草,幹到天黑。
他預知時至,他不告訴人,他不願意人家送往生。他告訴人,往生要別人助念這不牢靠,我靠我自己就行了,我不需要靠別人。所以他晚上往生。別人感到昨天晚上跟平常不一樣,因為平常老和尚他睡覺睡得早,起來也早。這一天晚上睡覺睡得特別遲,大家都睡覺了他還沒睡覺,還在那裡拜佛,而且還敲引磬,這是不平常的。平常老和尚從來不敲法器的,走的這天晚上敲引磬。到第二天早晨,大家做完早課之後,看到老和尚還沒出來,去請他吃飯,推開門,一看老和尚躺在床上,走了,吉祥臥,走了。你看多自在,為我們示現的,給我們做榜樣。
我看到這個光碟,我告訴大家,我說《無量壽經》點點滴滴,老和尚統統做到了,在他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了;工作裡頭,他的工作是種地,農夫,做到了,待人接物,他全做到了。所以我讓同學們把這個光碟看作這是《無量壽經》的總結,希望大家每天看三遍,念一萬聲佛號,一年不要中斷。不中斷,這一年你就看了一千遍,看一千遍目的在哪裡?其義自見,你會有悟處,沒大悟有小悟,肯定有悟處。你會對念佛法門堅定信心,堅固願心,這一生決定會成就,決定能往生。老和尚就是給我們做榜樣,這句佛號要怎麼念,淨土法門怎麼修,為我們作證轉,太難得了。
西方極樂世界,身是法性身,法性不生不滅,所以它是無量壽,真無量壽。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法性土不生不滅,所以它的樹木常青,它不會衰老,不會枯,樹葉不會掉,不受氣候影響。極樂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法性變現的,沒有阿賴耶識。人到極樂世界統統轉識成智,什麼地方轉的?黃念祖老居士在《淨修捷要報恩談》裡面說到過,是往生的人,往生是蓮花化生,當你上了蓮花,花就合起來了。接引的時候花是開的,你爬到蓮花,坐在蓮蓬上,花就合起來了。佛帶著這個花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中,這個時候就轉八識成四智。七寶池裡頭花一開,花開見佛,全轉過來了。那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是靠自己,靠自己太難太難了。所以念佛人求生淨土,對佛要存報恩心,佛這個恩德無法比擬,比父母的恩德大太多了,父母給我們身命,還不能幫助我們斷苦;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是法身,給我們慧命,讓我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所以學佛的人,對阿彌陀佛念念要感恩。
怎麼報恩?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是報恩。這一次的機會決定不能錯過,這一次的機緣無比的殊勝。夏蓮老的會集本不簡單,我有聽說,有人告訴我,夏蓮居老居士,普賢菩薩再來;黃念祖老居士,觀世音菩薩再來。海賢老法師,我相信絕對不是凡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我相信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我們遇到這樣殊勝的緣,不能錯過,錯過了叫真可惜了,無比殊勝,是來度我們的。
下面念老跟我們說,彼土一色一香,一塵一名,無非中道。你到極樂世界六根所接觸的,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無非中道。「皆是不可思議法界之全體大用」,到極樂世界就看到了。「是故彼國一一名字,皆顯如來性德。如來證窮法界」,窮是窮盡,他所證得是究竟的法界,我們常講,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個地方他漏掉的,一絲毫不漏,證得是究竟圓滿,圓滿的法界,這個要知道。「照徹心源,功德究竟,以一真一切真故,一究竟一切究竟」,這個幾句話我們要記住,念老講得好。「又以假名詮顯實法」,我們這個世界上假名,他用這個假名來顯性德。極樂世界眾鳥是自性所變現的,與阿賴耶不相干。「故彼土一一名字悉皆究竟,白鶴是究竟白鶴,共命之鳥是究竟共命之鳥,是諸眾鳥皆如來性德之所顯,故其假名亦皆是性德之美稱,而非惡名矣。」這講得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我們不要再懷疑。
我們再往下看,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願」。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
定是正行,也就是告訴我們,極樂世界那邊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這些眾鳥、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是性德流露,自性裡本有的。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極樂世界就是自性所生的萬法。我們這個世界也是自性所生的萬法,那為什麼跟極樂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是自性上面有一個妄心,這大乘裡說的是「唯心所現」,這個心是自性;但是後頭是「唯識所變」,識是妄心,所以我們用的心是真妄和合。妄心是阿賴耶,阿賴耶的本體就是真心。但是我們今天迷惑了,不知道阿賴耶的本體在現前,不知道,我們只認識阿賴耶,錯就錯在這裡。用阿賴耶就造業,業有染有淨,染業裡頭有善有惡。染業是六道輪迴,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染淨,那個淨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上面四層是淨,下面六層是染,染裡頭有善惡,淨裡頭沒有善惡。
所以我們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到極樂世界超越十法界。實報土裡面哪裡會有六道,六道、十法界決定沒有離開阿賴耶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沒離開。離開了,那就是實報土,一真法界。所以阿賴耶識管了三界六道,管了十法界,十法界都是阿賴耶變現的,識變,不離開阿賴耶,就沒有辦法離開十法界,轉八識成四智,就脫離十法界了。如果不生極樂世界,他一定是生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土,六道輪迴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這樣子,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我們看二十九,住正定聚願。經文,『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一心現平等。看註解,「第廿九住正定聚願。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由於第五無差別願,生彼國者,形貌無差,悉同一類。形既相類,心亦同然。心皆同一,住於定聚」。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說得很好。
我們要注意到的,四十八願第五願是無差別願,極樂世界沒有差別相。從什麼地方說起?從形貌。形是我們的形狀,你的身體,你的個子多高、多大,這是形;貌是容貌,你長的相貌。無差,沒有差別,跟誰沒有差別?跟阿彌陀佛沒差別。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見到阿彌陀佛,你的形相、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每個人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個模子,一個模子造出來的,完全相同。那我們有問題了,到底哪個是佛,哪是凡夫?都不認識了。沒有關係,他有神通,有智慧,你決定不會認錯人。而且極樂世界很熱鬧,非常熟悉,真的就回老家了,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的父母有念佛往生的,你都看到了,也都在那裡;你的親朋好友,只要念佛往生的都在一塊,他們都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往生。這往生很殊勝,不寂寞,不能不爭取。
所以悉同一類,那就是後面講的,形既相類,心亦同然。心是什麼?全是真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沒有念頭,大乘教裡頭說真心離念,離念的時候就是真心。那麼妄心就是有念頭,你什麼時候沒有念頭,沒念頭就是真心。不可能你沒有念頭,沒有念頭的時候是什麼狀態?無明,那不是真心是妄心。無明是什麼?什麼都不知道。真心是什麼樣?真心是什麼都知道,沒有念頭。好像我們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真心;耳聽得很清楚,沒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是住正定聚。
所以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起心動念,真心;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所以菩薩比佛差一等。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的是凡夫。再下一等,有分別沒執著,是阿羅漢、辟支佛,小乘,小乘有分別沒執著;統統都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六道凡夫。你明白這個道理,修行在哪裡修?在根塵相接的時候修。淨土法門怎麼修?根塵相接的時候,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那個都放下,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這修淨土。你去試試看,不用這一句佛號,你不起心不動念難,做不到。
我們現在很妙,六道凡夫,你看什麼也沒斷,就是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換成阿彌陀佛,真換過來了。有沒有看清楚?看清楚了;有沒有聽清楚?聽清楚了,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心上放的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修淨土,這叫修清淨心,真清淨,清淨到極處。我們經題上,清淨心是阿羅漢,不執著,心清淨;平等心是菩薩;覺,後頭有個覺,清淨平等覺,覺是佛,法身大士,覺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就覺悟了,就成佛了,就明心見性了。還有起心動念不行,起心動念是不覺,那是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個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境界相;用四分來講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還有個證自證分,這四分。
佛所說的一切法告訴你,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不可以貪愛,要貪愛出不了六道輪迴,全是假的。佛是因緣生法,對症下藥,你有病,佛用這個來治你。治好了,病好了,藥也不要了。病好了還吃藥,不又病了,又生病了。眾生在六道,在十法界,這是病。六道是重病,十法界是輕病,佛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治好了,病好了,藥也不要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病,法是藥,統統要捨掉,不要留戀。那你自己覺悟了,還護著這個法幹什麼?給眾生,給那些病人,是為他,不為自己,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們不知道這個東西寶貴,要為眾生護持佛法,要為眾生講解清楚,講解透徹,讓他真明瞭,勸他發願,修行證果。雖然幹這些事情,忙得不亦樂乎,心地乾淨,一塵不染。像海賢老和尚,他非常勤快,辛勞,他不放在心上,他法喜充滿,真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入這個境界,所以非常難得。
下面解釋「定聚」,定聚什麼意思?「指正定聚,乃三聚之一。三聚包括一切眾生」。聚就是類,一類一類的。佛把眾生分為三大類,簡稱叫三聚。「三聚之說通於大小乘」,但是意思有幾種說法,都是經上有的。「一者,(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正定聚。這裡面也很多,你看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用《華嚴經》來說,初住菩薩就證得,這裡頭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住在這個地方。沒有明心見性去不了,它在哪裡你也不知道。在淨土叫極樂世界,在釋迦牟尼佛叫華藏世界,在密宗裡面叫密嚴世界,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個裡頭沒有隔離的,它是一體,名字不同,事實是一樣的。所以密嚴就是淨土,淨土就是華藏,差別很小,不大。
殊勝,諸佛讚歎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它們一樣,好像比它們更圓滿,為什麼?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跟他們不一樣。他們是一般的方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達到極處,這個世界現前。阿彌陀佛不是的,阿彌陀佛除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之外,他還有四十八願,這就不一樣。四十八願是他老師教他的,他的願要成就,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有一個好的修行道場,叫大家一生當中都能圓滿成就,這個願太大了,稀有,真正稀有,很多人沒想到,他想到了。那要怎樣才能建一個理想的道場幫助他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就告訴他,你先到十方諸佛剎土去考察,現在叫考察,去參觀,去學習,取人之長,捨人之短。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美好之大成,一切諸佛世界裡好的,它那裡都有,不好的它那裡都沒有。譬如像這邊講形貌差別,一切諸佛剎土裡都是有差別。有差別有什麼麻煩?相貌好的人傲慢,瞧不起人;相貌差一點,醜陋的人,感覺到自卑感,這就生煩惱。他不希望有人生煩惱,大家相貌都一樣,沒得比,這個法子好!所以這一點就比一切諸佛剎土殊勝。華藏世界沒有說形貌無差,沒有說,可見得華藏世界有,形貌有差別;極樂世界沒差別。密嚴世界也有差別,只有極樂世界沒有,這是阿彌陀佛發的殊勝大願,就是四十八願,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極樂世界容易成就,到那個地方,煩惱不斷,自然不起,為什麼?沒有會讓你生煩惱的地方,連相貌大家一樣,佛都想到了。這個定聚就是正定聚,必定證悟,必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保證你,你要是勇猛精進,那就很快成就。
第二種,「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他不會開悟的,這是邪定聚,不會開悟,他可以得清淨,可以得平等,他沒有辦法覺。第三類,「不定聚,介以上二者之中」。這什麼原因?遇緣不同。「蓋有緣則證悟,無緣則不證悟也」。縱然有這個善根,沒有緣分,沒有遇到緣,就不能證悟了;有緣他能證悟,這個緣太重要了。
我這個一生遇到緣,要不遇到緣,早就不在世間了,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真相信。我們有三個同學,我是其中之一,沒有出家之前我們就認識。以後我出家,他們也跟著一起出家,大概差一年的樣子。我們同年,命運都相同,這個看相算命的都說我們過不了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三月法融走了,五月明演走了,七月我生病了,我一想,時間到了。所以我也不看病,也不吃藥,因為我想著醫藥只能治病,不能治命,壽命到了,這有什麼用處?所以我就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病好了。一直到今天,我這當中只生過一次病,四天就好了。七十九歲,那一年正好在北京,住在旅館裡頭,我沒有住醫院,在旅館住了四天,有個老中醫來給我看。我們還得了一點信息。病好之後我就回香港,養了兩個星期就恢復講經。
我曾經有一年遇到甘珠活佛,他告訴我,他特別邀請我,告訴我這樁事情,他說我們在背後都說你。我說說什麼?說你這個人不是壞人,很可惜的就是壽命短,又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就是貧窮。我說這個沒有關係,在我面前可以說,我都知道。他說你現在不一樣,你變了。我說怎麼變了?那個時候我講經十二年,他說你這十幾年講經的功德很大,你的壽命會很長,你的福報會很大。沒想到,第二年他老人家就過世了,他大我十幾歲,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所以他提出來講經的功德,這個說法跟以後我跟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給我講過幾次。他辦了個經學班,培養講經的人才,那個時候學生有二十多個人。老師有一次告訴我,學生當中有不少都是短命的。真的,現在都不在了。為什麼找這些人勸他發心出來講經?可以延長壽命。講經修福是大福,而且容易修,只要知道惜福,不造罪業,個個都能夠延壽。如果不持戒,還造罪業,那就沒有法子,那你修的這個福抵消掉了。持戒,修福。
章嘉大師教給我,命中缺乏,沒有財富,弘法需要財富,命中沒有,修,補。怎麼補法?財富是財布施來的,聰明智慧是法布施來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來的,你修這三種布施,你就得三種果報。我聽了真幹,章嘉大師傳的。那個時候很清苦,真的一分錢都沒有。老師就問,我說布施沒錢。老師問一毛有沒有?我說一毛可以。一塊有沒有?一塊也還可以,也還行。他就告訴我,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那一毛、一塊到哪裡布施?那個時候跑寺廟,跑寺廟幹什麼?找經書看,經書外頭買不到,只有寺廟有,所以常常到寺廟去抄經。那寺廟有印經的,大家湊錢,拿了一個小本子來湊錢,一塊、一毛他都收。這就好辦了,有錢的多出,沒有錢的少出,來湊分子印經。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我們壽命短的要修這個。印的經,經就是法布施。所以你看這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印送經書,一舉三得,這三種果報,你都得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從此之後,有錢就幹,除了生活費用扣下來之外,統統布施,愈施愈多。這是我一生親身的經驗,真的,福報增長,聰明智慧增長,健康長壽增長。所以這些東西不要放在心上,只幹,果報自然現前,不要去求。隨緣不攀緣,有緣我們自己做,認真努力去做;沒有緣,不去找事做。隨緣好,找事很麻煩,我們不懂因果,前世的事情不知道,會惹出很多麻煩,隨緣好。
所以這個不定緣分重要,如果我這一生要是沒有遇到方老師,這一生決定沒有機會碰宗教。因為小時候這個觀念,都認為宗教是迷信,那學校學的,念小學、念中學,老師都這麼說,這個影響就很深,不會碰它。方老師,他把這個佛教介紹給我,在哲學裡頭算是一門課程。他的晚年在台灣大學開了很大的這個課程,開的有「大乘佛學」,有「隋唐佛學」。最後一個大單元,「華嚴哲學」,那是在台大退休,輔仁大學請他去的,是天主教辦的學校,請他講華嚴哲學,分量非常大,大概都講一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遇到這個緣,才知道佛教。
知道佛教之後,我們移民到新加坡,跟新加坡所有宗教密切的合作,把他們團結起來了。這就是慢慢知道所有宗教都是好的,我們對它產生很大的誤會,這很冤枉的事情。所以在新加坡有緣,新加坡城市國家,大家居住在這一個城市,交通很方便,常常可以在一起聊天,在一起聚會,問題都化解了。
從這個緣分就結到澳洲,二OOO年我移民到澳洲,是澳洲移民部長,我們見過兩次面,他知道我在新加坡做的事情,非常歡喜,希望我到澳洲幫他們團結宗教、團結族群。給我的簽證,那一年,我記得我七十五歲,七十五歲移民人家都不要了。我這部長自己批的,好像是給我國家尖端人才這個名義移民到澳洲去的。到澳洲給我很多方便、很多優待,所以我們就在澳洲建了兩個道場,在布里斯本建了個淨宗學會,在圖文巴建了個淨宗學院,學院是教學,學會是念佛,像蓮社一樣,這十幾年來有一點成就。
特別是圖文巴,我們把小城居民,這是典型的多元文化。這個小城居民現在十二萬人,我當年去的時候八萬人,現在十幾年,人口增加了,十二萬人,有八十多個族群,有一百多種語言,十幾個宗教,所以是典型的多元文化。我們在那裡十三年,現在把這十二萬人團結成一家人,像兄弟姐妹一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幫助、互助合作,一家人,都有這個意願,我們要把我們居住的小城變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大家努力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難得了,非常難得,我這麼多年來,這心想事成。這告訴全世界的人,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可以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不會發生糾紛的。
凡是有這些糾紛,有這些衝突,甚至於變成戰爭,都是對於這些人類的文化不了解,文化沒有衝突。現在有人提倡文化衝突論,文化沒衝突,衝突是什麼?利害衝突,名聞利養衝突,爭名逐利。你把這些名利心放下,就沒衝突了。所以不是文化。文化要互相學習,要彼此推動,要認真來融合,所有文化都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都是一家人。用文化來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諧,好。
特別是宗教,每個宗教經典都是勸人修善。伊斯蘭,今天提到伊斯蘭,就讓人聯想到恐怖,這對伊斯蘭是冤枉。伊斯蘭是阿拉伯語,意思是和平,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現在我們提倡,希望每個宗教都能有個小冊子,介紹它的宗教,它宗教裡的精華,讓我們大家很短的時間,都能夠讀到,都能夠了解,做為宗教與宗教之間團結理論的根據。我們根據什麼團結在一起?根據經典,多好!多麼值得人欽佩,值得人讚歎。
所以緣很重要,我們現在都遇到這些緣,跟宗教、跟族群,這個緣在澳洲,這是澳洲政府幫助我的。他們將這兩樁事情交給大學去辦,大學沒有偏私,不會偏政府,也不會偏族群宗教,它用平等心來做。我到澳洲跟大學就接觸了,每個星期都要辦活動,所以就很熟悉。這樣子造成,他們要求我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活動。這都是隨緣,緣來了。要是我們自己去找,不可能,找不到。所以我總覺得這些都是佛菩薩安排,不是人力能做得到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