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玄門 (第十九集) 2010/6/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068集) 檔名:29-172-00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今天我們接著前面的學習,「緣起十義」,從第七看起。
「七,同體相入義。同體相入者」,這個地方舉的例子,「謂一緣多緣無別體,故名為同體。若一緣有力,則能持多一。若多一無力,則依彼一緣。是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多能攝一,一便入多也。」同體相入的意思。一緣,我們就現前我們這個小道場,這個小道場裡面的一個人,個人,這麼多人聚集起來形成這個道場,團體是多緣,團體當中的一分子這是一緣,都是發心修學淨宗,尤其現在每一位都是發大菩提心來修六和敬。為什麼修六和敬?在災難即將來臨的時候,我們要救自己、要救家庭、要救社會、要救國家、要救世界、要救這個地球。我們彼此都有這個使命感,都有這個責任感、義務感,在這個小團體裡面共同來學習。那麼一個人,這是一緣,團體,這就是多緣,這是講同體。
下面說,若一緣有力。我們團體這麼多人,有一個人有力。力不好懂,我們說有福報,一個人有福,中國諺語所謂是「一人有福,連帶一屋」,這個小團體裡面的人統統都有福了。所以一個人有力,能持多一。多一就是每個人,每個人都得到好處,都得到利益,叫多一受惠。若多一無力,譬如像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他們講,現在都是談化解災難,這個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這是多,這是多一,這六十多億人大多數都是在造作種種不善。造作不善實在講就沒福,不要看到他很有錢,他很有地位,他今天生活非常優越,不見得,那個災難一來,什麼都沒有了。那麼來生呢?來生更苦。所以什麼是福?離不開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真正的福報。那學佛,念佛更是極大的福報,為什麼?你能念佛,你發願求生淨土,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你想想,世出世間的福報,有哪一種福報能跟你相比?遍法界虛空界第一福是成佛。回歸自性,正是釋迦牟尼佛在大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這個福報,十方諸佛來講,講無量劫都講不清楚、都講不完,這個福報多大!就正如同這種情形一樣,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很多人不是修福,造業!可是一緣,這個多一無力,則依彼一緣。一緣是少數,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地球上能有八千人,八千人,他這個算法是算百分之ㄧ的平方根,六十億百分之ㄧ的平方根大概是還不到八千人,這是少數,我們把它算作一,八千人修福,六十億人沾光,享他們的福,雖造業,不至於遭大災難,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事情我們想想能相信嗎?一個人有福,能夠幫助那麼多造業的人?科學家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比喻,他說假設以一百萬人口的都市,只要有一百個人有福就行了。一百萬,一百個人真正修福,斷惡修善,轉迷為悟,依照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學認真去做,就有這麼大的力量。這很少數的人,像我們這個道場,一百個人可以找得到,真正發心的,能不能?古人有這個說法,中國人都聽說、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就是古人講的邪不勝正。多數人造業,那是邪,邪知邪見、邪行邪業;這少數人雖然很少,全世界只有八千人,一百萬都市裡面只有一百人,這一百人正知正見,轉惡為善、轉迷為悟,每天認真努力向古聖先賢、向佛菩薩學習,這個力量大,這真叫邪不勝正。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要冷靜的去反省,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人生酬業」。你來幹什麼的?佛在經上講得好,這是講大多數人,是來酬償業報的。過去生中修福,到這個世間來享福的;過去生中造罪業,到這個世間來受罪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你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就這兩種原因來的。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果報是不是不變的?不是的。我們前面讀過,一切法沒有自體,從緣而生,所以沒有一法是定法,剎那剎那它就在那裡變遷。為什麼會變遷?隨著念頭變,一切法決定離不開你的意識,意識就是念頭,念頭千變萬化,前一念是惡,後一念是善,那就變了。變得快的、變得紮實的、變了之後能夠保持的,是聖賢教誨。我們知道過去很多想法錯了,很多看法錯了,現在普遍的,人想的是什麼?想的是錢,看的也是錢,鑽到錢眼裡面出不來,這是現在的社會。在整個世界,無論哪個國家地區,我們常常去旅行、去參觀,知道價值觀真的顛倒了。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把這個錢看得很輕,而把道德看得最重。所以中國的古社會,人在社會上也有身分地位,以前在這個社會上所謂「士農工商」,中國人排這個順序是由右到左,這是我們對面看的,士農工商。外國人跟我們是相反的,外國人看東西是從這邊開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像我們講堂後面趙樸老寫的字,「知恩報恩」,這是按中國傳統的排法,知恩報恩;外國從反過來,那是「恩報恩知」,就是這個念法。可是士農工商反過來念是怎麼念法?商工農士,商擺在第一。真的,整個社會都是商人,你看教書的老師,老師是學商,拿學來做生意買賣,學校就變成學店,醫生是醫商。你看,無論幹哪一行,他把錢擺在第一,這就是商。這跟從前完全顛倒,把倫理道德擺在最後,甚至於最後根本就沒有了,瞧不起它,不用、不要了,不必要這個東西,有錢就行了。所以諸位細細去觀察,連宗教都變成商店。這要是用中國士農工商來看,能夠看得出來。士農工商這是正常的,如果士是第一,這一個緣有力,好!他能指導底下的農工商,社會有秩序。商要是把金錢擺在第一的時候,這個不得了!現在民主社會,民主裡頭官員是選舉出來的,我聽說,很多人告訴我,選舉是只要你有錢可以買選票,官也變成商了。你說他有錢買選票,他選上之後,他一定是大大的撈一把回去,他一定會賺,一本萬利,好像這個世界完全被金錢統治了;在古代不是這樣的,古代是倫理道德,學術是在社會上被人最尊崇的。今天的社會有問題了,出在哪裡?出在士農工商顛倒,變成商工農士,問題出在這裡。地球也出了問題,許許多多災變發生了,原因是什麼?原因還是價值觀顛倒。真正的原因,人為的,佛在經上這樣說,儒跟道也是這個說法,現在尖端的量子科學家也是這個說法,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所以社會的動亂、災難的頻繁,有沒有辦法拯救?答案是肯定的,就是這個一緣有力。
今天這個社會這一緣是誰?這一緣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是學佛、學道的人。他們要真學才行,真正學儒要立志做孔子、做孟子,你才真能學得到!學道的人要立志學老莊,學佛的人要立志作佛。昨天晚上,我回去,還有個同修來看我,告訴我一個信息,有些佛門弟子想在廣州蓋六祖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建個寺廟,好事情,希望我在那個地方將來能講一部《壇經》,我答應他了,好。一緣有力,這學佛,你看看六祖還得了,我們要知道,六祖見五祖的時候二十四歲,到黃梅去參訪五祖,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的回答:「我來作佛。」跟別人不一樣,別人要見五祖,你來幹什麼?我來求保平安、求升官發財,都是求這個。你看看他這一開口,他來作佛的。大概五祖一生當中沒有碰到這麼一個人,他是來作佛的。他真的作佛了,五祖沒有辜負他,真的幫助他作佛了。這是什麼?這叫學佛,學佛就是要學作佛、學作菩薩。真正學作佛,那得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一生教學。給諸位說,儒釋道三家都是作師,他們在社會上地位都是老師,都是教學。三家,佛的績效最大,什麼原因?皇上支持。老百姓、人民一看皇帝支持的,誰不想學!從前佛教是歸皇上管的。第二,儒也不錯,儒是歸宰相管的,是國家來支持的。道,緣就稍微差一點,但是也不少,為什麼?道的成就是神仙,想學神仙的人不少,學神仙的人都到道那裡去了。三家都是教學。佛家有《大藏經》,道有《道藏》,儒,近代一些學者在編《儒藏》,你去看看三家的典籍你就知道,用現在的話,它是學派,它是教育。所以這三家我們都不能把它當宗教看,那就看錯了。
中國沒有宗教,要說中國有宗教,那中國拜祖宗,這個拜祖宗是紀念祖宗,不忘祖宗的恩德。更重要的意思,孔子說得很好,這種風氣在社會普遍推行,能夠收到民德歸厚。你看,千百年的老祖宗念念不忘,對於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紀念祖先是啟發人的孝心,啟動人的孝行,這個意義多深。孝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國傳統教學的根,沒有根,那怎麼會有成就。所以這個意義非常之深長。一緣有力就是說的這個,它就能持多一。多一無力,那就依彼一緣,所以在中國社會無論是哪一門,沒有不依孝敬的。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的法門八萬四千,那是多一;一法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淨業三福的第一福,這是一法。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佛法也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儒跟佛是同一個根。根本既然相同,哪有不和融的道理,自然和融。這些年來,我們接觸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宗教,把他們經典展開來看看,也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換句話說,全世界的宗教必有和融之理,這是理,理就在此。宗教從這裡生,你細細再觀察,這個世間哪一法不是從這裡生的。我們今天人人都希望社會和諧、族群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再像佛教說的宇宙和諧,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同一個自性。孝親尊師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就有的,這是一法,這一法有力,不是無力,一切法都能夠依這一法,那就有福了;如果背棄這一法,那災難就來了,就這麼回事。所以佛門常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要是違背了性德,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那就苦海無邊。我們今天看到社會的動亂、地球的變異,什麼都不正常了,你回頭,把這個有力的找到。這個有力,在中國講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在佛法裡面講,三皈五戒、十善業道。我們真正能夠學習,你立刻能得到的效果,自己身心健康、煩惱少、智慧長,你家庭和睦、事業順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效果馬上就看到了。
所以一定要記住,法沒有定法,隨著念頭轉。今天世人念頭都轉錯了,很難得,我們在這個時代得人身、能聞正法,能學習傳統文化、親近諸佛菩薩,這是多大的福報,這是多麼殊勝的因緣!我們回頭了,我們找到方向、找到目標了,我們回歸到有力,這一緣有力,我們認真學,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力了。真正發心,大家一起來修六和敬的這個人,個個都有力。希望你這個力量你要能在一家發揮,你自己一個人修六和,回家你一家修六和;再慢慢的,讓你的親朋好友修六和,你的鄰居修六和,真幹。從哪裡幹起?從《弟子規》幹起,從禮敬諸佛幹起,頭一個學的有禮貌。以前我們疏忽了,見到人不打招呼,現在我們明白了,我們要和睦,我不要求別人跟我和,我要要求我跟別人和,我跟別人和,見到別人要親切打個招呼。這個東西要有智慧,分寸要拿捏得很準。尤其居住在都市,現在住的都是公寓房子,同住一棟大樓的人,見面點個頭,微笑問個好,這是分寸。這種態度做三個月,三個月之後可以跟他深深鞠個躬,慢慢讓他習慣。如果一開頭九十度鞠躬禮會把他嚇倒了,他說這怎麼回事情,會嚇住,所以慢慢來。那我們相信半年到一年的時候,那個大樓和睦了,你一個人帶動這個群體,得真幹才行!誠心誠意,真誠心,主動的為大眾服務,跟大眾結緣。
就像我們過去,往年在台中學教,李老師告訴我們,講經弘法的人法緣非常重要。有的人沒法緣,講得是不錯,很好,聽的人很少,沒什麼人聽;有些人講得並不怎麼樣,法緣好,聽眾特別多,這什麼道理?老師給我們講法緣不一樣,你得要跟人結緣。怎麼結緣法?老師在這邊講經,講經的這一天,我們這些學經教的同學都到大門口做招待、做接待,特別是看到新面孔的這些同修,或者是初來的,或者是從外地來的,我們親切的接待他,帶他找座位,照顧他,親切照顧他,這就結了法緣。老師還告訴我們,買一點糖果放在身上,來聽經的一個人送一塊小糖果,結緣。所以得讓人有好感,別人到你這個道場來,覺得你道場人都非常親切,賓至如歸。這些都是在修六和敬。你平常在家,居家亦如是,特別是住在公寓裡,家家戶戶要懂得照顧,佛法裡面講要知道問訊。這個小點心一個星期可以送個一、二次,花費不多,非常有限,也歡喜。我們這邊有些光碟,結緣的一些小冊子,在我們居住地方都可以贈送,他喜歡就給他介紹。問題是在你真有心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心是菩提心,度眾生的心。有心當然就要有行為,我們一個人沒有力,我們依團體,我們依靠團體,團體有力。下面說,是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一能攝多,這是我們講道場,這個場有道,道是一,能攝多,許許多多人,許許多多人都到這裡來了。多能攝一,一就入多,自然就融入這個團體。這是同體相入的意思。
我們再看底下,下面第八「同體相即義。同體相即者,謂本一多一,同是一體,故相即也」。譬如本一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多一是大眾;或者我們從教學裡面來講,用這個比喻也好,本一是老師,多一是學生,同是一體,所以它相即。「蓋本一有體」,這個體就是智慧、技能,「能作多一」,就是能給眾人,就是指導眾人,有這個能力來指導大眾,多一是大眾。「多一無體」,這些學生沒有老師的智慧,也沒有老師的技術能力,「由本一成」,老師指導他、教導他,學生都成就了,這統統都屬於緣起。「多一即本一也」,學生學成之後,學生跟老師的智慧能力就相等。「故本一有體,則多一無體,多一有體,則本一無體。」這話怎麼說?最初老師教學生,到後來的結果好,學生超過老師,我們中國人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個教學成功了。如果這個好老師一生教學,學生都不能超過老師,這個教學是失敗的,為什麼?這個世代、大時代水平往下降落,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責任誰負?老師負,老師沒有盡心盡力,老師沒教導好。你看父母對兒女的期望,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超過自己,家庭的福;如果一代不如一代,衰了;家如此,事業也是如此,你經營一個行業,你下一代不如你,再下一代更不如你,你的事業就完了,你如何能保持一代比一代超越。沒有一行不是這樣的,政治也是如此。
你看從前作官的戴的那個帽子,那個帽子叫「進賢冠」,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起來,代表什麼?前面這一層是我這一代,後面是我底下的一代,希望我底下一代的成就要高過我。怕你忘掉,讓你處理公務戴上這個帽子你就想起來。學生不能超過老師,這是教育失敗,老師慚愧。所以學生超過老師是應該的,為什麼?學生踩在老師的肩膀上上去了,這是好老師,這真正的老師。可是我們也曾經看到,聽到的就更多,老師不願意學生超過他。學生超過了,老師嫉妒,有沒有?有,自古就有,歷史上記載的例子就很多,這不是好老師。可是那個老師都很有德行、很有學問,嫉妒的煩惱太重,很不容易把它化掉。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從哪來的?從我慢來的。我慢是末那識裡面的四大煩惱之ㄧ,這個東西不好,障道,造罪業。父母對兒女有責任,要撫養、要教導他、要成就他,老師對學生亦復如是。可是今天老師不容易找到,今天學校的老師,學店,老師都變成商人,問題是販賣知識,拿錢才教,不拿錢就不教;拿的錢再多,也未必真教你,這太難太難了。這就是世風日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災難?我們就曉得、就明白了。我們自己怎麼個做法也就知道了,盡心盡力去幫助人。
可是,老師想找一個學生,真正肯學的,也不是容易事情。從前李老師跟我講過好幾次,一個好學的學生想找一個老師(好老師)真正教他,可遇不可求。你在一生當中真正遇到了,你肯定會成就,可以說沒有不成就的。哪一個好老師不希望自己有傳人,而且希望傳人一定在他之上,為什麼?老師把所有東西傳授給學生。學生除了承傳老師的,他一定還學其他東西,那他就會在老師之上,無論在德能上,肯定要超過,這是老師歡喜。老師找一個這樣的傳人難,到哪裡去找?比學生找老師還要困難。所以在過去,一個好老師一生找不到傳人,只有一個方法,著作,著書立說,希望後世有人讀到他的書,跟著他的教誨學習。眼前找不到,寄託於將來,這是著書立說的本意。所以我們看看古人的用心多麼善良、多麼純真,在現在真找不到了。我這一生還遇到三個老師,非常非常不容易,冷靜去想想,無比殊勝的緣分。我遇到這三個老師不是學商,三個老師我都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跟著他都學了很長的時間,沒繳學費,特別撥出時間來教我,再也找不到了。所以這末後一句是多一有體,則本一無體。多一有體,學生當中有得三昧的、有開悟的、有證果的,老師有的時候沒開悟,老師有的時候沒證果,學生成就了。
下面這一段,第九,「俱融無礙義。俱融無礙者,謂融前同體相入相即,二種皆無礙也」。它無礙主要就是因為沒有自性,一切法無有自性,無性之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不能說它無,也不能說它有,一切法的變化是由於意念,就是念頭,念頭轉變得太快,所以就沒有定法。善,一剎那可以變成惡,惡,剎那之間可以變成善,關鍵就在意念。這個事情被現代的科學家發現了,我們講量子物理學家,他們發現了,證明古聖先賢所講的這樁事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能改變你家庭的命運,能改變世界的命運,能改變地球的命運,就這條願力。念頭,我們為什麼不想善,要去想惡?你要想惡,沒有一法不惡;你要想善,沒有一法不善。染淨、善惡全在一念之間,一念貪瞋痴慢疑就是魔,一念戒定慧就是佛菩薩。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真的要想求得真正圓滿的幸福,念念都是善念,這個多好。什麼念頭是大善?什麼念頭是永恆?什麼念頭是世出世間第一個福報?給諸位說,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念頭。為什麼?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德號,不是別人。很多同學都參加過三時繫念,《三時繫念》是中峰禪師做的,他是元朝時候人,你看他在開示裡面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誰?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叫做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自性。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講,自性裡面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有無量相好,只要你想得出來,你能說得出來,全是無量的,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了,總名稱。你念誰?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密宗講三密相應,其中有觀想,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包了。那你就曉得,你念這一部《阿彌陀經》,或者念這一部《無量壽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教全在這一部經中。你真把這部經念通,通什麼?通到自性。諸位要曉得,開悟的祕訣就是一,多就沒法子開悟。多是什麼?你的心力不集中,你學很多東西,你的力量分散了,那開悟就很難。你始終學一樣,古人說得好,用多少時間?三年。你看《傳燈錄》、《五燈會元》,那裡面開悟的人用的時間多少?也不過就三年、五年,三年、五年什麼都不想,都放下了,就想一樣,他得定,定能開悟!一定是先得定,然後就開悟,不定什麼時候豁然大悟。如果學多,多了就不行,多了,你精神分散、念頭分散,念力不能集中,時間也分散了。那你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今天人所講的佛學,不是學佛。你是搞佛學,佛學搞的是知識,不是智慧;學佛人他是求智慧,智慧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得到。無論是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道理是一個,原理是一個。宗門是講參悟,它不用經典,古時候達摩祖師剛到中國來傳的是觀心,以後祖師改為參話頭。在教下,就是一部經、一部論,鍥而不捨,專攻。這一門東西開悟了,悟了之後再廣學多聞,不是不廣學。法門無量誓願學,不開悟不行,不開悟不能學,因為你學多了,你永遠不會開悟,悟了之後才學,再學就太容易了。那你就像龍樹菩薩一樣,一部《大藏經》要多少時間學完?三個月就學完了。龍樹菩薩如是,再告訴諸位,六祖惠能大師亦如是,因為見性了,六根一接觸就明白了,哪要費功夫!這些道理我們要懂。
最簡單的方法、最穩當的方法,也是最快速的方法,我什麼都不求,我就一心一意求往生。祖師大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只要一見阿彌陀佛就開悟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師大德不是騙人的。在這裡開悟很不容易,到極樂世界去開悟太容易了。那怎麼樣?一句阿彌陀佛你念三年,你決定得生淨土。一心一意,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看看黃忠昌不是給我們做了例子嗎?就在深圳,前幾年,這我們大家都知道,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他聽到佛門有這些方法,他很高興,我來試試,他來做試驗。在深圳閉關,向小莉居士護持他,給他護關。他定期三年,結果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圓滿,他預知時至走了,走得多自在、多瀟灑,沒有生病。這三年一心念佛,他是每天一部《無量壽經》,佛號不間斷。我講的諦閑法師的方法他學去了,諦閑法師教鍋漏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你看一點壓力都沒有,一點拘束都沒有,自在,兩年十個月就成功了,到極樂世界真的去作佛去了。我們在這邊講經教學,這是三轉法輪裡「勸轉」,勸大家;黃忠昌表演這一招是「作證轉」,他給我們做個證明。你看,就這一句佛號管不管用?真管用!每天念一部經,他聽都不聽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還有哪一法有障礙,還有哪一法不能成就!我們學他那個樣子,自己成就了,他要不往生的話,道場成就了,這樣的大德主持道場,道場能不成就!真正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行。你說能不能救世界?肯定能夠消災息難。我們要發大心,要認真去做,學了之後最重要的是真幹,學了不幹等於沒學。
淨宗學人,淨宗的經典是各個宗派裡面最少的,只有六樣東西,「五經一論」,一論是《往生論》。我們是不是都要學?不一定,能都學很好,不能都學,這六樣東西只要學一樣就行了。學經教的目的在哪裡?也是消業障,幫助我們信願,經教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真正信了之後,發願求生淨土,真信,真願往生,經教就可以不必要了,一句佛號就行了。每天還要念一部經,念一部經是攝心,我們還有煩惱習氣,這一部經念下來,心就定了,把妄想分別伏住,作用在此地。所以《無量壽經》的分量很好,不多不少,能把你的習氣降伏住,你這一天的阿彌陀佛裡頭不夾雜妄想,是這麼個意思。年歲大了,念《無量壽經》有困難,分量太多了,就改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短,念個一遍、二遍、三遍都可以,念多少遍自己可以決定。你曉得念這個幹什麼?念這個就是降伏習氣的,一遍就能伏住,就行了,一遍就行;一遍還有習氣、還有妄念,二遍。所以要懂得為什麼要念,這個要搞清楚,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的,完全是為自己,這一點要知道。
同體當然相入相即,都無障礙。「蓋體無不用,則有同體相入」,有體當然有用,有用當然有體,體用是離不開的,肯定它有作用,所以它有同體相入,「而無相即之義」。下面說,「用無不體,則有同體相即,而無相入之義」。這兩個合起來,「今既全體全用,則亦入亦即也。」有體有用,有用有體,所以相即相入。「緣起十義」在一切法裡面都能夠見得到,在我們一個身體裡面都可以見到,譬如身體裡面有體有用,眼是體,作用是見;耳是體,作用是聞。眼耳鼻舌身包括裡面五臟六腑,各有各的體,但是同一個身體,同在一身。所以相入相即一絲毫障礙都沒有。體無不用,它有同體相入,而無相即,可是作用?用一定有體,它就有同體相即。所以你在任何一個器官裡面你都能看出相容、相即、相入,你都能看到,你從方方面面去觀察,你才真正能看到緣起的現象。整個現象在三種智慧裡面叫道種智,就是一切法什麼道理現這個現象,這個智慧是菩薩的智慧。
三種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證得的。諸法總相,總相是什麼?總相是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講總相,也就是今天量子力學裡發現的,一切法是什麼?總相,是意念累積連續的現象。所以一切相都能夠回歸到某一種的光的頻率,光速的頻率就是量子群,都能夠回歸。這是說明萬法皆空。所以阿羅漢知道空,不知道有,他曉得萬法皆空,所以他不執著了。菩薩比他更進一步,知道空,也知道這一切萬法什麼道理變現出來的,怎麼這麼複雜,怎麼這麼多。那這裡面《華嚴經》講無量因緣,無量因緣歸納為這十大類,所以在任何一法裡面你都能看出來。我們身體可以看出來,而且很明顯,甚至於身體裡頭一個器官,在一個器官裡頭也能看到完全的。乃至於像《還源觀》裡面賢首國師給我們舉一塵,一塵是什麼?一塵就是量子裡面的一個小光子,或許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那一念有形,這個形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同時它有精神現象。這一念裡面也具足無量緣起,為什麼?那一塵裡面有宇宙、有世界,遍法界虛空界就在那一微塵裡面,塵塵如是,每一粒微塵都如是,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華嚴經》末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經文給我們說這個境界。你看它的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是它的品題,普賢菩薩入這個境界,一微塵裡面的世界。微塵世界裡面還有微塵,那個微塵還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個現在科學家沒有說到,只講到發現微塵。微塵裡頭有世界,世界裡頭有微塵,微塵裡頭還有世界,這個科學家沒講到。所以,一微塵具足無量緣起。這樣子我們才能體會到菩薩的智慧,比阿羅漢高明太多!
如來的智慧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什麼?阿羅漢是一切智,知空;菩薩,道種智,知有;道種智跟一切智合起來,真正達到究竟圓滿,這是佛的智慧,這才叫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所證得的叫無上正等正覺。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所說的一切都是說我們自己,這一定要搞清楚。從來沒有說到自己以外的,這一切經典都是說自己,自己跟自己生活的環境,就是依報跟正報。但是一定要記住佛說的一句話,依正是一不是二,這句話太重要了!依正是一不是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我們六和敬裡頭「見和同解」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那是大圓滿。我今天為什麼要這麼做?一體!眾生幸福,我就幸福;眾生快樂,我就快樂;眾生受苦,我就受苦,一體。我們是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舉母子之緣,你看母親對兒子的那種關心愛護,那是一體,實際上還是兩個體。可是在中國觀念上是一體的,母子是一體。母子一體,在母親是真的,在兒子不知道,他體會不到。在母親確實是真的,是一體,所以她那個愛是無私的,是付出的、不求回報的。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教什麼?就是教兒子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才會孝順父母,他才會感恩,以父母對他那個愛心,他來對待父母。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第一個目標,真的是在全世界許多國家族群裡頭找不到。生在中國,做一個中國人,對自己千萬年前的祖宗那種恩德、那種情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如果你不知道一體的話,這種愛心、情感生不出來,他迷了。這種愛心、情感是你本有的,自性裡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也不是學來的。老師教導你、啟發你,讓你從自性裡頭把這個性德浮現出來而已,不是老師給你的,老師啟發你的,把你的障礙慢慢教你排除。你內心的這種真誠、真情,它就會顯露。一法如是,法法如是。
我們看最後一條,「同異圓滿義。同異圓滿者,謂前九義有同有異,總合為一,成大緣起」。這個大緣起,在佛法裡面講法界虛空界,在我們現在一般講就是宇宙,這個大宇宙,宇宙的出現,宇宙裡面的一切,這個一切在佛法裡通常叫十法界依正莊嚴,在科學家講真的是無數的星系、星球。星球裡面有生物,沒有一個星球沒有,我們太空人到外面去探險,到別的星球上去,發現沒有人。在佛法裡面講,不是沒有人,有不同維次空間,那裡面有人,我們看不見他,他看不見我們。他的維次比我們高,我們看不見他,他看得見我們。這三維空間,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地球上有聖人住在這裡,我們看不到他,他能看到我們。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聖人住在那裡,我們凡夫見不到他,他會見到我們。特殊因緣,有時候你見到他了,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法照,唐朝時候人,到五台山去參訪文殊菩薩,見到了,見到道場殊勝莊嚴,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正在那裡講經,他進去就是聽了一堂課,向文殊菩薩請教:現在已經到末法時期了,眾生(就是一般大眾)學哪一個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而且還念了幾聲佛號,他學會了,傳下來,叫五會念佛,就是念佛的方法。現在有個五會念佛的譜,但是這個譜是後人編的;法照所傳的,文殊菩薩教法照的,大概已經失傳,已經沒有人會了。五會念佛,這是念佛的方法。他離開竹林寺,沿途做記號,準備下次再來的時候不要迷了路,出去做了幾次記號,回頭一看沒有了,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他只好向山上拜了幾拜離開。有緣見到的菩薩道場。
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見到悟達國師到那邊去拜的迦諾迦尊者,阿羅漢的道場,在四川,也是這樣情形。一片荒山樹林裡面,他跟尊者有緣,尊者說到他那裡看到兩棵大樹,你就在那個樹旁邊站住,道場浮現出來了。這位羅漢幫他治人面瘡,治好之後離開了,回頭再看看,一片荒山,道場不見了。所以我們地球上也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世間有災難,他們沒有災難,為什麼?念頭不一樣!人家念念跟自性相應,我們今天念念跟煩惱相應,你怎麼行?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是名聞利養、都是五欲六塵、都是貪瞋痴慢,這還得了!跟自性完全相違背,自性裡頭,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佛菩薩教我們放下,放下什麼?自性裡頭沒有的全放下就對了。
自性裡有什麼?告訴諸位,這一句阿彌陀佛把自性裡頭統統都包含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自性圓滿的性德,總名稱。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不離開你的心,不離開你的口,你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得到平安,你都得到諸佛如來的護念、龍天善神的保佑。為什麼?你完全跟性德相應,這是從理上講。從事上講,你真正是彌陀弟子。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沒有一尊佛不尊敬他、不讚歎他的。做彌陀弟子光榮!十方如來讚歎老師,當然也讚歎學生,對學生是特別禮遇。你幹不幹?如果要幹,真幹,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什麼雜念都沒有。身體還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就不會攀緣,隨緣自在,對人、對事、對物自自然然大而化之,不放在心裡。這樣你就轉煩惱成菩提,轉無始劫來的惡業都變成善業,這一下就轉掉了。轉過來之後,你的心情就不一樣,自在快樂無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令多義門,同時具足」,多義門就是無量因緣,十法界依正莊嚴同時具足;「皆悉圓滿也」,任何一法裡頭,都具足同異圓滿義,大到虛空法界,小至一微塵、一毛端。這是緣起十義,這十義都是解釋「玄門無礙十因」的第三句,「緣起相由」。我們把這一句念一念,「謂緣起之法,遞相由藉。然法界緣起,義門無量,略舉十義」,這我們前面學的十義,「緣起方成,故云緣起相由也。」故彼此必有可圓融之理,和融之理。所以自性是和諧的,自性是和平的,平是平等,和是和睦、和諧。我們要真正有這個認知,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你能不和諧嗎?你不和諧就錯了。你為什麼不和諧?迷了自性。你為什麼會和諧?悟了自性。迷了是凡夫,悟了就是佛菩薩。學佛學什麼?學開悟,不是學別的。佛法在今天,這個社會大眾對它誤會太深,為什麼會有這麼深的誤會?原因很多,原因很複雜。我們今天有緣得到真正善知識的引導,我們明白了,佛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搞清楚了,太不容易了,這個緣分。我們真正認識佛教,佛陀教育,我們要認真好好的學,對我們利益太大了!在這個世間沒有任何利益能跟學佛相比較,沒有。這個利益真的是離苦得樂,現在世間人都叫苦,為什麼不學佛?學佛就樂了。他說佛是迷信,學佛是宗教,不願意接觸。難怪他,為什麼?我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也是這樣想的,跟他們沒有兩樣,非常固執。
這個老師不容易,這個老師是要你自己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最仰慕的,你真聽他的話,他真教你,這才行。你要心目當中對老師沒有恭敬心不行,真的,這個東西像印光大師所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老師有十分尊敬心,實在講,我十分還不夠,應該五、六分差不多。所以我要搞到就是快搞到六十年了,這個信心一年比一年加深,對老師那個感恩也一年比一年情義要重,想到沒有老師指引怎麼會接觸,縱然接觸了,不懂!看不懂!所以這個恩德無與倫比,報不盡!唯一報恩的方法,把自己學到的好處與一切大眾分享,這就是報恩。大眾當中有善根成熟的,在分享當中他也覺悟了,他也明白,他也真幹。我們總希望同學當中有真正學佛,三年五載成就在我之上,我就成功了!如果不如我,那我就很悲哀了。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這個「無礙十因」,這才第三條,從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能了解「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觀念是真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人事物跟我是一體,這個觀念比什麼都重要。我們才真正能做出犧牲奉獻,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捨己為人,就像什麼?慈母為兒女不惜犧牲生命,她能做得到。我們在大地震當中可看到的,母親保護她的嬰兒,用自己的身體護著小孩,自己生命死了,小孩存活下來。我們今天修六和敬,我們今天幫助地球上苦難眾生,要有這種精神,要有這種愛心,真誠的愛心,我們要能做到。為什麼?是一體。現在我們也明白了,有沒有生死?沒有,所謂生死是身體,靈性不滅。我們今天不講靈魂,靈性,靈魂是迷,靈性是覺悟,學了這麼多年,應該把靈魂轉變成靈性,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