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10年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大會—對淨宗學院同學的談話  (第二集)  2010/3/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589-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年我們一年一度追思師長、護法教導護持的深恩,做得很圓滿,我們大家參與這個場面都很受感動。也正好遇到圖文巴這個地區平常很少雨水,這次能夠有兩三個星期下雨都沒有中斷,聽說水庫也都滿了,給這一方的人民帶來很好的喜訊。可是我們在網路傳媒上看到,這個世界許多地區還是有嚴重的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在這幾天,有不少從遠道來的同學,我們在一起觀看「2012」的影片以及四個紀錄片,紀錄片是許多學者專家在討論這個問題,很值得一看。昨天晚上同學們又送來一個光碟給我,討論地球如果溫度再上升兩個攝氏度,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過去我聽人家說過,內容不詳細,看過這個光碟之後才知道這個問題不亞於「2012」那個嚴重性。我們學佛的同修應該怎樣面對這個事實真相?

  非常遺憾的,是佛教在最近二、三百年來變成宗教了,這是非常的遺憾。諸位要知道,三百年以前,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所以在中國古代,稱儒家、道家、佛家,那是學派的一種尊稱,是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是事實。我學佛這個因緣同學們都知道,早年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給我在「哲學概論」這個課程裡面,末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從這個地方入門的。他給我講佛經哲學,第一句話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是世間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是這麼介紹給我的,「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他的原話。我以後遵循他的教誨,但沒有用他的言語,以後我在許多場合當中說這樁事情,都說「佛經是高等哲學」,沒有說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沒有,我沒有這個講法,他可以講,我不敢講。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這樣子接引入佛門來的。

  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在古時候,那些出家人都是專家學者,有學問、有道德,是被社會大眾所尊敬的。現在佛門的這些弟子們,真正深入經藏的人愈來愈少了,不像從前,從前很普遍,寺院庵堂都是大學。學佛,在寺廟裡面就有困難,那佛在哪裡?他說「佛在經典裡面」,他指我這條路,必須深入經藏,你才能學到東西。這個路指得非常好,否則的話,老師這樣介紹,我們到寺院裡面一看,不像老師所說的,對老師的信心就失掉了,那什麼都學不到了。

  以後大概兩三個月,我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叫我學釋迦牟尼佛,叫我去讀《釋迦譜》、《釋迦方志》。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找不到,這兩樣東西是唐朝人編的,《大藏經》裡面有,那時候我在善導寺去抄這兩樣東西,好在分量還不太多。才曉得世尊的生平,知道他的身分是王子,十九歲放棄王位的繼承,出去參學。這個年輕人非常好學,有大慈悲心,求學的目的是希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所以,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報。這才認真努力出去求學,給我們做個好榜樣。給什麼人做?現在所謂的知識分子。他去求學,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我們能想到這十二年相當長的時間。

  印度在那個時候,他們的宗教跟學術都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無論是宗教或是學派,他們有個很特別的方式,就是重視禪定。佛經上所說的四禪八定,在當時印度是非常普遍,無論哪個學派、宗教他們都是這樣修學。我們曉得禪定能突破空間維次,因此他們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六道不是佛說的,是婆羅門教說的。婆羅門教的歷史至少有一萬多年,我跟他們接觸很多,我能夠相信。佛教照中國人的記載是三千多年,現在世界上一般承認的是兩千五百五十年,跟婆羅門教比,婆羅門教至少比我們多一萬年,它的成就不可思議。

  在四禪八定裡面,最高的定是第八定,他有能力看到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獄,這裡面的空間維次全部突破,所以對這裡面狀況叫一清二楚。這個事情,就像中國人所講的,他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三個問題在印度所有宗教沒有法子解答,學派裡面也沒有法子,解答只是個模糊概念。像我們中國古人講的,「渾沌初開,乾坤始奠」,就是這種說法,說不出所以然來。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沒地方學了,能學的地方他都去過了,都找不到終極的答案,就放棄了。在恆河旁邊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層次的定。一般他們知道八定,禪定層次多了,第九定是阿羅漢,比阿羅漢再高的就是辟支佛。他老人家入更深的禪定。

  現在我們了解,也就是說把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這一放下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問題解決了,宇宙從哪裡來的知道了,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也清楚了,全搞明白了。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太大太大了,見到十方如來的華藏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海,「世界成就品」,就是那個時候佛所見到的,那個時候三十歲。開悟之後就從事於教學,第一部經就是把他自己悟入的境界詳詳細細跟大家做說明。這個報告是在定中講的,所以小乘學者不承認,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講的。多長的時間?經典裡面講二七日中,也有經典講三七日中,這個我們不需要爭論,二七也好、三七也好,總而言之,時間不長,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有這兩種說法。講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做報告,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性體、性相、性的作用。《華嚴經》「大方廣」這三個字就是代表,大代表體,方代表相,廣代表用,體、相、用。

  世尊給我們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有沒有聽到?沒有聽到。現在傳下來,傳下來那是很簡略的,不是世尊所講的原文。這部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把它收藏在龍宮。佛滅度六百年之後,印度出現了一個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初地菩薩。這個人很聰明,我們相信這個初地應當是別教初地,不會是圓教,因為他的習氣沒斷,還有很濃厚的習氣。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諸位記住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古德把它集結變成了經本,三個月的時間他統統讀完了。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大藏經》,《大藏經》三個月的時間可不可以讀完?我們相信可以,憑什麼相信?在中國也出現有開悟的。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開悟了。他這一開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他不認識字當然沒看過,他懂不懂?全懂。無論哪一部經,你念給他聽,他就講給你聽,沒有障礙的。所以我們相信,惠能大師有這個能力,龍樹大師肯定也有這個能力。

  一部經要不要從頭到尾看完才了解?不需要。我們在《壇經》上看到一個例子非常明顯,法達禪師,他受持《法華經》,他念了三千遍。《法華經》很長,這個我們知道,大概一天頂多只能念一部,三千遍得十年。十年專心在《法華》上,這個人很了不起,肯定得法華三昧。我們從《壇經》上記載來看,他三昧沒得到,在得三昧的邊緣上,將得未得,將悟未悟,在邊緣上。他為什麼不能夠悟入?我們在《壇經》上看到了,他的病根是傲慢,就是現在人講值得驕傲。因為跟別人比的時候,別人比不上他,十年專攻一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很值得驕傲的。就這一點他就開不了悟,他就得不到法華三昧。

  怎麼看到的?他見六祖,當然先禮拜,禮拜頭不著地。六祖看得很清楚,三拜拜起來,站起來問他,剛才禮拜,你的頭沒有著地,你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你說說看。他就講,他讀了三千部的《法華經》。六祖就問他《法華經》的大意,他說不出來,反過來請教惠能大師。惠能大師說這個經我沒聽過,他不認識字,當然他不會看,他說你既然念得這麼熟,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能大師就說,行了,後頭不要念了,我全明白了。你看,一部經他只念一點點,全通了,後頭不要讀了。我們從這裡想,龍樹菩薩三個月把全部《大藏經》念完有可能,他不要念完,翻幾頁就行了,這裡面他全懂了。把《法華經》的大意講給法達禪師聽,他聽了之後就開悟了,再禮拜頭就著地。從這個故事裡面看,有一點點覺得了不起、驕傲就不行,那就叫業障,不但障礙你三昧,障礙你開悟。開悟的人、真正學佛的人,永遠記住謙虛,不但佛法如此,世間法也不例外。現在人,學佛不能開悟、不能得三昧,不但是學佛,學儒、學道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在自己的業障,不在外頭,這個業障就是傲慢,自以為了不起。

  古大德選擇學生,這個學生是傳道的學生,傳人,他憑什麼選擇?憑學生的謙德,謙虛、恭敬,尊師重道。對人不謙虛,他學不到東西。所以孝親、尊師,這是基本的條件,你對父母不知道孝順、對老師不尊敬,你遇到再好的老師,老師給你點點頭笑笑,不教你。為什麼不教你?你吸收不進去、你沒有能力接受。《書經》裡面所講的,「滿招損,謙受益」,你拿個杯子來問人家要一點飲料,可是你這個杯子是滿的,人家裝不進去,添進去就漏掉了,漫出來了。那要怎樣?你那個杯子是乾淨的,你把裡面東西倒乾淨,你來要,人家歡喜給你。不是不慈悲,不是不愛護,是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你是滿滿的,一點都裝不進去。所以你聽經能聽懂嗎?聽不懂,皮毛而已,弦外之音你確實是沒分,無法體會。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禮記》一開端,第一句話就說「曲禮曰,毋不敬」,我們佛法一展開,你看看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第一句,你有沒有做到?你沒有做到,你就入不了佛門,你就沒有辦法親近善知識,都在這個心態上。你沒有真誠恭敬,你怎麼能夠契入?

  世出世法裡好的老師,一生唯一的一個希望,就是希望有人能夠繼承他的道業。這是他求之不得的,希望東西有人承傳,不至於到他這裡就完了。傳人不好找,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講,好的學生找個好老師難,可遇不可求;可是老師想找個學生傳他的道更難,到哪裡去找?這裡頭就講緣分,有緣遇到了,遇到你要認識,你要把他抓住,這個承傳才能一代一代的不斷傳下去。所以我們細細看古人,古人怎麼看學生?就看他的敬,看他的誠敬。你看法達,不容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抱住一部經不斷,這裡面誠敬有,來親近六祖。那麼關口,他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不能開悟?就是那一點自以為很驕傲,現在人常常講值得驕傲。值得驕傲就完了,停留在什麼?停留在世間法裡頭,出世間法,那一關他就跳不過去,真正懂得謙虛這才行。儒釋道都教人謙敬,都教人從孝親尊師下手,你才會有成就。

  所以,「毋不敬」,一切恭敬。恭敬的態度,我們今天講心平氣和;心浮氣燥,老師不會教你,為什麼?沒有能力接受。我第一天去拜訪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提一個問題,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殊勝、知道佛法的偉大,有沒有方法能教我們很快契入?我提出這麼個問題。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這樣靜默了半個多小時。什麼意思?當時我不懂,十幾年之後我才恍然大悟。我那個時候的表情一定是心浮氣燥,他不告訴我,要這麼長的時間把你浮燥的氣氛降下去,你的心定了,才給你說話。這是正確的,跟你講的東西,雖然講得很簡單,你一輩子不會忘記,你會依教奉行。你聽懂了,不能依教奉行,那是什麼原因?都是你心浮氣燥,你沒有辦法真正接受,你得不到利益。

  我這一生見到這個老師,你不能不佩服,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走路很慢、說話也很慢、動作也很慢,跟一般人不一樣,就像佛經上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細心觀察他,你跟他在一起,他一絲毫浮燥的心態都沒有。慈悲、祥和,說話不多,字字句句都有攝受力,這一般人學不到,這真功夫。所以從他的態度、從他的儀表上去觀察,真正恭敬他心是定的,「儼若思」。我們一般人要考慮重大的問題,他需要有個安靜的環境,不受干擾,在那裡思索,經典上用這個來形容,恭敬的、謹慎的那個心態。言語柔和,這是安,肯定叫你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不會模稜兩可。他的目標是利益眾生,不是自利,沒有自利。所以,《禮記》這四句話開頭,最後一句「安民哉」,是叫這些苦難眾生他們得到安穩、得到和諧,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裡頭。

  接著告訴我們四樁事,這是大概自古以來,現在問題更嚴重,四樁事,這四樁事就是障礙,嚴重的業障。第一個是傲慢,自以為是、值得驕傲,把這個擺在頭一條,「傲不可長」。人有沒有傲慢心?有,生下來就有,佛經上講的俱生煩惱。什麼時候有的?從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天就開始有。這一念不覺,一念不好懂,什麼叫一念?我們從世尊跟彌勒菩薩對話裡面,這是在《菩薩處胎經》裡面的一段話。佛跟彌勒菩薩對話,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是指這個念,這個念太微細了,沒有法子想像,你怎麼能體會得到?這一念,佛法裡面叫無始無明,根本無明。這一念,從自性裡面就起了一個妄心,是真心的影子,起了個妄心,這個妄心叫阿賴耶。阿賴耶變現宇宙、阿賴耶變現自己,所以佛法講依正莊嚴。正報就是自己,我從哪裡來的?是那個念頭生的,那個念頭叫一念不覺,心動了。動得非常非常微細,現代的科學儀器都沒有辦法偵測到,極其微細的念頭,時間也非常短。這個念頭一動,阿賴耶出現,就是妄心出現。這一出現,妄心當家做主,真心就不現,不起作用。真心是永恆不滅的,它不起作用,妄心起作用。

  阿賴耶就是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是振動,就是一念不覺,這叫業相。從業相就變現出宇宙,阿賴耶的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你看看彌勒菩薩說「念念成形」,形是物質,物質現象出來了;「形皆有識」,識是精神現象,識就是我,我出來了。我就是末那識,末那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只要這個東西一出來,跟著他就有四大煩惱,就四樁東西。第一個是「我見」,我見到最後就變成我執,就執著有個我,這麻煩大了,他就會造業了。有我就有「我愛」,我愛是什麼?是貪;「我慢」,傲慢,傲慢是屬於瞋;「我痴」。你看貪、瞋、痴,貪瞋痴是與始俱來的,是自性的性德迷了之後,變成貪瞋痴。瞋裡面最嚴重的是傲慢,所以把瞋裡面慢的這一分又提出來,貪、瞋、痴、慢、疑,疑是愚痴裡面的一分,三個根本煩惱就變成五個,叫五毒。這五樣東西是跟著你末那識同時發生的,這根本煩惱。全是假的,阿賴耶都不是真的。什麼是真的?自性是真的,自性裡頭沒這個東西,迷了才發現。所以懂得這個道理了,佛告訴我們回歸自性不難,只要不起心不動念,把那個一念不覺放下,你就見性了。這個見性就是佛法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那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在《華嚴經》的地位叫妙覺,等覺再上去,妙覺,就圓滿了,回歸自性了。

  所有一切現相,《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幻影,《金剛經》裡一句偈子說得好,「夢幻泡影」。這種相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不能說它是無,作夢的時候真有這麼回事情,咱們都有作夢的經驗;你說它有,醒來的時候痕跡都找不到。你要曉得,佛把真相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夢,哪一天醒過來之後,六道就找不到了,就像作夢一樣。你迷在六道裡頭,你不知道是作夢,所以你有苦樂的感受。如果作夢,在夢中想到「我現在是作夢」,那夢裡頭的苦樂就大幅度的減輕,為什麼?不是真的。你看看苦樂從哪來的?執著來的,你不執著,不執著就沒有痛苦。這個境界搞清楚叫看破,苦樂憂喜捨放下,這是放下,所以看得破、放得下。你沒有看破,你放不下。現在我們講,放下多難,太難了!什麼原因?沒看破,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搞清楚,你就不在乎這些,你就全看破了。

  所以執著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起心動念沒有了,給諸位說,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講實報土例外,沒有說這個話,實報土也是虛妄的。什麼東西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常寂光裡頭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那是自性,永恆不滅,那是真的。惠能大師開悟之後給我們做了簡單的報告,他只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自性,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染污。你今天在六道造作罪業,你墮三途,你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什麼東西染污?阿賴耶染污,阿賴耶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沒有染污過,那是假的。自性不生不滅,你真正明白,真正肯定了,你怕不怕死?不怕,沒有生死,死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的自性永恆,永遠不生不滅,這是真正自己,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自性,給諸位說,不是靈魂,靈魂是迷,他在迷,他沒覺悟。覺悟之後就不叫靈魂,叫靈性,就是自性,那是真的。

  它本定,它不是心浮氣燥的,它裡面沒有這些煩惱習氣,所以能大師說「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有一念不覺,它就「能生萬法」,它就現相。雖現相,不能說這個相是有,相是幻相,相是剎那生滅。生滅的速度就像彌勒菩薩所講的,我們現在用一秒做單位,一秒鐘多少個生滅?是一千兩百八十兆,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畫面一樣,不是真的。電影銀幕的畫面一秒鐘生滅二十四次,我們眼睛就被它騙了,以為好像是真的。現在我們現前的環境,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一千兩百八十兆,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這是佛經裡面講的科學,科學家都在研究這個東西,沒有佛講得這麼透徹。這個速度今天科學儀器還測不到,那佛說這個有沒有證明?有證明,怎麼證明法?禪定當中看到的。佛說八地以上都看到,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這五個位次的人,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他就看得很清楚,他們可以作證。這不是一個人說的,只要你證到八地的時候你就看到,不需要用儀器。佛法叫內學,用自己的清淨心,愈清淨看得愈深愈大,愈廣愈深,你才能看到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你才能看到,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

  所以佛法修的是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清淨心的時候是菩薩,我們稱菩薩,從清淨心到達平等心,就成佛了。平等比清淨高,先修清淨然後再修平等,這都是屬於定,平等是很深的定,到這個定,底下就覺悟了。《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方向、目標有沒有抓到?經題上講得很清楚,你是不是天天在修清淨心?你的清淨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那你就真的在學佛。可是這裡面有很嚴重的障礙,業障障住你,什麼障礙?我平常講得很簡單、講得很粗,大家容易懂,你首先要把障礙去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就是你的業障,你的心不能清淨。所以頭一個要把自私自利放下,這是什麼?破我執的預備功夫。為什麼佛反對你自私自利?世間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自私自利是天經地義,沒有自私自利那還像個人嗎?真的,這個話講的是真理,沒有自私自利他就不是人了,他成佛了。因為自私自利,他在人道在造業,造嚴重到三途去了。所以這是必須要認識清楚,起心動念為別人想,你想得面愈廣愈大愈深,與自性它就相應。

  現在這個世界,眾生活得多麼苦,你要是念念為苦難眾生想,我應該如何幫助他來解決這個困苦,這是佛心,這是佛的願。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很好的榜樣,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我們如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佛的思想,哪個佛菩薩不是想這個?沒想到自己。自己受什麼樣的苦、什麼樣的難都沒有問題,都甘心情願,就像父母對兒女一樣,真正做出了犧牲奉獻,去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人覺悟,用什麼?教學,沒有別的。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是身教,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現的是身教,言教是補助教育。最重要是你把它做出來,你把自私自利放下,要做出來,換過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大家。今天我這一生就是兩個目標,一個是求釋迦如來正法久住,就為這個。正法久住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我才能影響別人。自己沒有做到,你怎麼能教別人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我沒有自己。中國傳統文化被外國人肯定了,我們不能不感激、不能不佩服。英國湯恩比博士他老人家提出來的,他常常講,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國,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釋道,真能救,真能解決問題。

  我在二00五年跟二00六年訪問過英國,二00五年我第一次到倫敦,參觀牛津大學、倫敦大學。第二年我們在巴黎辦活動,活動完了之後,我就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我跟他們漢學系的研究生上了一堂課,跟他們的教授交流。我提出這個問題,我說湯恩比博士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你們能同意他的看法嗎?他們是研究漢學的,博士班的學生,有一個學生告訴我,他寫博士論文用《無量壽經》。我聽得很驚訝,我說《無量壽經》有九種不同的版本,你選的是哪一種?夏蓮居的會集本,也就是我們學習的這個本子。還有一個同學是用《孟子》寫論文。有三個學生告訴我,另外一個用王維,唐朝的文學家。我說你們同不同意湯恩比博士的話?我問了幾聲,沒有人回答,他們對我都笑笑,連教授也是如此。

  真能解決問題嗎?有懷疑。然後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們談到儒,你們一定首先會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講到佛,你一定會想到這些大乘經典,《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你會想到這些。你們現在天天在學習,能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嗎?能讓世界恢復安定和平嗎?真有疑問!我也跟他說,不但你們有疑惑,我也有疑惑。那湯恩比的話說錯了嗎?他們都不回答我。最後我告訴他們,湯恩比博士的話沒錯,我們解讀錯了。因為我們想的什麼?想的是樹葉花果,四書五經、十三經是儒的花果,《華嚴》、《法華》、《般若》是佛的花果,我們都想到這上去了。花果怎麼來的?樹上長的;樹從哪裡來的?樹有根,花果不能解決問題,根能解決問題。

  根是什麼?我們這些年提出的,根是修行,真幹!四書五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什麼東西?那是《弟子規》。佛法這些大經大論,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十善業道》。道家這些典籍、學說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感應篇》。你想想,《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能不能救這個世界?能,湯恩比的話沒說錯。今天我們搞儒釋道把根疏忽掉了,專在枝葉花果上搞,所以沒有效果,不但救不了社會,連救自己都救不了。你自己有問題、你的家庭有問題,你都解決不了,你怎麼能幫助社會?要從根做起就行了。古人這些東西真有效果,為什麼?根紮得穩,根紮得牢。所以這個很重要。

  我們疏忽了扎根教學,所以現在儒釋道假的,不是真的。你研究儒釋道的典籍,能不能跟過去人一樣的成就?絕對做不到。你今天研究得再好,用一生的時間跟精力,你也能講得天花亂墜,也有著作等身,跟古人一比較那差得太遠了,為什麼?古人做到了,他有體會,他有心得。我們現在研究的人自己根本就沒去做,論文從哪裡寫出來?參考別人的資料,這兒抄一點、那兒抄一點,湊起來的,不是自己真正修行的功夫。古人他有修行功夫在裡頭,「學而時習之」,他真的是學而時習之,他不是口裡說的,所以他確實得到法喜,那怎麼會一樣?你能把三個根紮穩,換句話說,你走到心性裡面去了,古聖先賢從這個地方生的,你也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你可以達到他的境界,甚至於你還能超過他。你今天沒有這個根,你永遠達不到他的境界,換句話說,你的成就永遠是落後的,你不能解決問題。講得再好、說得再好,你的煩惱伏不住;換句話說,貪瞋痴慢疑還是那麼嚴重、還是常常發作。

  中國中醫講得好,跟佛法講的是通的,因為儒釋道在中國幾千年來,這個學術是通的。在中國,形式上有儒釋道,實質上沒有,它都貫通了,儒它學佛學道,佛也學儒也學道。所以實際上來講,儒釋道是一家,是一體,它們沒有界限,方向跟目標完全相同。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一切苦難眾生的問題,這完全相同,方法、手段不一樣。好像我們每天飲食,目標是相同的,吃飽,營養吸收到了,這相同的;酸甜苦辣各人不一樣,我喜歡吃辣的,他喜歡吃甜的,那個沒有關係,那是外表。我們吸收養分、滋養身體,這是相同的。這個道理你要懂,沒有矛盾。這是講扎根教育太重要了,得要真幹,我們才能學到真東西,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要放下,不放下是大障礙。所以頭一個,決定不能有傲慢,傲慢的習氣是與生俱來的。

  第二個,欲望要控制。儒是世間法,它不是出世間法,所以它說傲不可長,傲慢有,不要再增長,到這兒就可以了,講的是這個意思。在佛法,佛法是超越,超越六道輪迴,你決定不能有傲慢。傲要斷,所以貪瞋痴慢疑要斷,斷掉你才能超越六道輪迴。你這個東西不斷,無論修得怎麼好,六道輪迴出不去,求生西方淨土也不能去。西方淨土說帶業,是帶業,帶舊的不帶新的,帶種子不帶現行,這是佛經裡的話。種子是什麼?是習氣。現行是你發作,你現在還常常發脾氣,這不行,這不能往生。那要什麼?你要能把習氣控制住,煩惱習氣有,不會發作,這才能往生。控制不住,常常會發作,這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跟諸上善人天天吵架,哪有這種道理?那你去,不是把極樂世界全破壞了!阿彌陀佛再慈悲,大眾不讓你去,不歡迎你,所以這個要知道。

  極樂世界裡面的人,沒有一個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一個是有我執的,我執表現最具體的是控制是佔有。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佔有的念頭、也沒有控制的念頭,所以這個我們得首先放下。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這些真正放下,極樂世界人都歡迎你,歡迎你去,佛才來接引。不要說我學佛,念佛念了一輩子,臨命終時佛不來,佛騙了我,我上當了。你看,不但你沒學好,你還在生煩惱,還在毀謗佛,那你罪更重了,你起這個念頭,你就墮三途、墮地獄。這些人有沒有?有,很多。為什麼會有會很多?教理不通,聽經太少,沒有認真修行。認真修什麼?修行就是放下,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我向他求祕訣能很快的契入,他就跟我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就這麼簡單。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斷的放下,天天放下,你只要真幹,你放下得愈多,業障就輕了,智慧就長了,你對於經教的意思才能體會。

  經教裡面字字句句無量義,你每念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那個裡頭的樂趣沒有止境的,法喜充滿。現在人學東西很難,為什麼?聽一遍,不想聽第二遍,「這個我已經聽過了、學過了」,這怎麼能成就?古大德教人要學多少遍?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懂沒有關係,專心去念,念得清清楚楚,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漏,你就這樣念。念到一千遍,為什麼其義自見?心定了,定能開慧,就這麼個道理,還是離不開戒、定、慧。守規矩就是持戒,老師教我念一千遍,我就乖乖念一千遍,一千遍念下來,心定了,就開悟了。這中國的世間法。可是佛門裡面的祖師大德,不是一千遍,三千遍。你看祖師大德教學生,三千遍,聽個三遍、五遍就不得了,這怎麼行?李老師當年在台中辦慈光講座,他老人家主講《十四講表》,他老人家自己編的,就是佛學概要。我參加十一次講座,旁聽,《十四講表》我聽了十一遍,你才真正能明白。

  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送一本《了凡四訓》給我看,我接受過來,看了之後很受感動。我記得我大概是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讀了三十遍,才有深刻的印象,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它起作用。我的標準,對自己的標準是三十遍,你才能學到東西。我連一個同學給我一本《學佛日誌》,我現在已經看第六遍,我看得很仔細。沒有說東西在我面前,看十遍以下就沒有,都十遍以上。我看到東北劉素雲居士的光碟,這個不長,大概只有四十分鐘,我看超過三十遍。所以我勸同學把它當作經典來讀,那是真正念佛人,她那個境界就是功夫成片,這個應當要學習。二六時中,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才有把握往生。往生是這一生頭等大事,永遠脫離六道輪迴,永遠脫離十法界,還有事情比這個更大嗎?沒有!要度眾生,成佛回來度眾生,才度得徹底,才不造罪業。你沒有成佛,沒有到極樂世界去,度眾生裡頭還夾雜著造業,這個要知道。

  我就連「2012」這個電影跟紀錄片,我都勸同學天天看,至少也要看三十遍。這個裡頭看什麼?看萬法無常。你多看之後,你對這個世間能放下,你就沒有貪戀,把你學佛最大的障礙破除。能夠破除自私自利,能夠讓你在這裡發真正的菩提心、慈悲心,憐憫一切苦難眾生。把它當經典來讀,有這麼一分恭敬心,你才能夠有收穫。儒家不講出世,對於傲叫你不要增長,對於欲不要縱欲。現在這個世間災難為什麼這麼多?傲慢、欲望沒有限制。

  下面兩句,「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樂極生悲,這是現在社會普遍的現象。古人兩千五百年前的教訓,現在管用。我們學了佛知道,原理我們都明白了,宇宙怎麼來的?宇宙是從念頭,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沒有別的,極樂世界的居民各個都是上善之人,那個裡面居民沒有自私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起心動念與性德完全相應。《還源觀》上跟我們講了四條,那四條是總原則、總綱領。「隨緣妙用」,隨緣,恆順眾生;妙用,隨喜功德,在隨喜裡頭成就自己的功德,那才叫妙。功德是什麼?功德是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隨緣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叫妙用。我們今天隨緣,隨緣裡頭夾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夾雜這個東西,所以造業!隨緣造業。佛菩薩隨緣妙用。

  「威儀有則」,這一句更重要,時時刻刻想著,我起心動念能不能給社會做好樣子?如果社會上大眾都像我這個念頭行不行?不行,不行這個念頭不能起;行,行這個念頭就多起。決定與傳統的倫理道德、四維八德相應,就對了。在佛法裡頭講,起心動念跟十善相應就對了,與十善相違背的,決定不可以。十善每一條的意思深廣無盡,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沒有別的,也不過就是把《十善業道》講清楚、講明白而已,哪一句話、哪一段經文不是《十善業道》的擴張?你就曉得,全部的佛法濃縮出來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展開就是菩薩八萬四千細行,不能小看,根之根。

  彭鑫居士寫的這幾個字,諸位能看得清楚。這是中醫說的,現在人病多,他講「貪瞋痴慢是一切病因」。講到現實、講到你的身體,你的耳朵豎起來了,為什麼?與你有切身關係。你得病的因,真正的因是貪瞋痴慢疑,五毒,這病因。因遇到緣,病就發作,緣是什麼?「怨恨惱怒煩」,也是五毒。你埋怨別人、你恨別人、你惱人,發脾氣,這些是緣;遇到這個緣,好了,五臟六腑就失調了,你就生病。病苦、短命是報,這是病的報應,這講得很好,非常有道理。所以提出治療,「仁義禮智信是病藥」。彭大夫的講演,我也聽過三十遍以上,絕不是一遍。「仁」是愛人,人要真正能愛人,愛你的冤親債主,那你就真正的愛人。你喜歡的人愛他,討厭的人不愛他,這個人不仁,這不是仁人,這你會生病;如果你是用平等、慈悲心愛一切眾生,你就不會生病。「義」是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就是義。「禮」是一切事都有節度,不能太過分,過分就是無禮,所以裡頭就有節度。日常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要懂得進退、分寸,這是禮。「智」是智慧。「信」是誠信,不欺騙人。能把這五個字做到,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這是中國老祖宗教後代子孫的,健康長壽是從這兒來的。

  背面是我寫的幾句話,「惑、迷、痴、情」,這四個字是一樁事情,根本煩惱,為什麼有四個字?輕重不一樣。惑是比較輕的,嚴重的惑就叫迷,你迷失了自性。一念不覺,那是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是惑,嚴重的惑就變成迷。嚴重的惑是什麼?裡頭起分別了,那就迷了。迷得重就痴了,愚痴。再加上執著,它就被成情,情執,那就到六道裡頭去。所以痴、情是墮落到六道,惑、迷是在四聖法界,如果惑迷斷了,他就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四個字,有就是凡夫,四個字統統有是六道凡夫;有前面兩個,痴、情斷掉了,還有惑、迷,那是四聖法界,界外的凡夫,叫外凡。四個都有的是內凡,六道裡面凡夫;四個字都無,那就是聖人,就是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法身大士。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應當知道要放下七情五欲,真能放下,身心健康,智慧現前。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說得很多,不斷重複,這什麼意思?加深我們的印象,你會記住,你不會忘記。佛這幾句話,說一萬遍都不止,所有經論裡你都能看到,「斷見思,成正覺」,你就是阿羅漢;「斷塵沙,成正等正覺」,你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成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成佛了,凡夫跟佛實在講一念之間。

  希望我們真學真幹,明瞭之後真放下,放下之後的自在快樂你想像不到。念念為正法、念念為苦難眾生,這裡頭有真樂,如果沒有樂,誰幹?這個樂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什麼樂?自性本具的常樂我淨,四淨德,逐漸逐漸它就浮出來,這才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常樂我淨。你不契入這個境界,你永遠沒有辦法嘗得到,你感受不到。特別是在現代,科學家天天給我們做報告,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地球上災難的信息。我常常想這災難能不能化解?能,佛法能化解,中國傳統文化能化解,連湯恩比都知道。可是社會上很多人不相信,尤其是佛法,說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那就沒法子。我們自己知道的人,一定從本身做起,災難來了,我可以不受這個災難,你就自己救自己了。有這個緣分,你能救你一家人,緣分更好的,你能救你的鄰里鄉黨,這是好事情。所以一定從自己做起,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在各種經論裡頭,簡單扼要,也講得相當詳細的是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你要是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自然放下,這個災難對你來講,化解了。災難的緣起是什麼?眾生的不善業,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行所感應得的。極樂世界好、華藏世界好,為什麼?那個地方的居民思想好、見解好、行為好,沒有一絲毫過失,所以它山河大地堅固,沒有問題。我們在這個地球上,過去祖宗聖賢教得好,中國這塊大地上,幾千年來人們所學的是什麼?倫理、道德、因果跟聖賢教誨,思想正、言行正,所以災難就少。現在大家疏忽了,二次大戰之後再聽不到,地球土壤鬆了、鬆散了,稍稍一搖晃,地都陷到底下去,業力感召的。所以,佛經上兩句話一定要記住,「相由心生」,從個人來講,我們的相貌、我們的身體自己做主。自己如果有仁義禮智信、有四維八德,你的相貌好、你的身體好,百病不生,所以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境是我們居住的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隨著我們念頭轉,我們念頭善,環境就變成善的;念頭不善,環境就變壞了。沒有自然災害,都是人為的,自然沒有災害,自然都是健康的,自然是最好的。我們今天破壞了自然,不按照自然規律去做,才出了問題。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之後,我們就知道在現前這個狀況之下,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自利利他。學佛、學儒、學道都要從自己做起,要認真。

  「2012」不能夠輕視,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報導,科學家報導的,北極變暖的速度快於預期,比科學家想像得快;南極的冰在溶化,也超過我們一般的預料,速度加快了,這個災難是帶給我們海水上漲。我們看了「馬雅預言」,很多科學家在討論這個問題,「銀河對齊」。這是個天文上的現象,有週期性,一個週期是兩萬五千八百年一次,出現一次這個現象。就是銀河的中心是個黑洞,這個黑洞在一千多年前被馬雅人發現,科學家在近代的幾年才發現。「對齊」是什麼意思?就是二0一二年冬至這一天,銀河中心的黑洞、太陽、地球,這三個成一條直線。黑洞的引力非常大,我們聽科學家講連光都被它吸進去。有這麼強大的引力,它會干擾太陽,會引發太陽的太陽風暴,激烈的太陽風暴會影響地球的磁場,會給地球帶來災難。小的災難,擾亂我們電信,人造衛星,放在空中的衛星會全部被它破壞。嚴重的是怕它引發地球上的火山爆發,引發地震、海嘯,這個災難就大了。有沒有可能?科學家的判斷很有可能。

  在佛法裡面講,我相信,我們根據佛法理論來看這樁事情。佛法裡面講,水災從哪裡來的?水災是從貪心來的,今天世界上哪個不貪?貪心感得的是水災。瞋恚感得的是火災,火山爆發那是瞋恚,還有地球溫度上升是瞋恚。能不能叫地球的溫度降溫,不再上升?能,全世界人都不要發脾氣,地球馬上就降溫,就這麼個道理,這佛在經上說的。你天天發脾氣,你就想到,你替地球溫度又再加一點了。愚痴是風災,我們到處看到很多颶風造成的災難,愚痴,懷疑都是屬於風災。所以佛講化解災難,我常說兩句話,這是佛家老生常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三災就沒有了。我們自己要真正幹,我們在順境裡頭不要有貪愛,貪愛是水災,在逆境裡頭不要有瞋恚。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在這裡面修什麼?修心平氣和,這就對了。修清淨心、修平等心,這叫真正學佛,這個對自己有好處的。拯救這個世界,還是湯恩比所說的,孔孟學說是什麼?是倫理、是道德;大乘佛法是什麼?裡頭包括因果,包括聖賢教誨。

  我這邊有個信息,是二月二十八號網路上透露的消息,中國總理溫家寶先生強調「重視道德力量應對現代社會危機」,裡面說了道德問題十分重要,對整個社會來講,應該把這個問題擺在第一條。中國國家領導人認識了,跟湯恩比講的話是一個意思,化解社會危機靠什麼?要靠這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精神的特色沒有別的,用一個字來說,「孝」,中國是孝文化,從孝延伸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在大乘佛法裡面,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我們的修學綱領,五個科目。淨業三福,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根本的根本;第二個科目,六和敬;第三個科目,戒定慧三學;菩薩六波羅蜜;最後一個科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很好記,我們都能夠把它做到、都能夠落實,那你是真正的佛弟子。愈簡單愈容易做到,不要搞得太複雜。

  這一次我回到這邊來,我看到大家都很用功,都很認真學習,我非常歡喜。為了化解全世界這些災難,我們提倡一百個七的「三時繫念」佛事,我們現在這兒開始了。這個佛事,第一次是在中國提出來的,在我的家鄉實際禪寺,快要圓滿了,悟道法師在那邊主持。現在台灣,台北也要做七百天,台南也要做七百天,我配合大家,在這個期間當中把《無量壽經》再詳細講一遍。我們這裡有解、有行,解行相應。面對著這麼多災難,天天給我們警惕,天天在讓我們覺悟。不真幹,這個災難避免不了;真幹確實利益自己,也利益社會大眾。怎麼個作法?我就想到,我們應該像過去我在新加坡居士林,我們用一個道場這個平台,認真努力把它做出好的榜樣出來。在此地,我們就利用淨宗學院,我們學院裡面無論是出家在家同心協力,深入經藏,認真的修行。修行,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行為,這叫修行。我們有很多想法錯了、看法錯了、做法錯了,都要依據經教上的教誨把它修正過來。我們的標準就是四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跟《沙彌律儀》。我們就用這四個根要徹底把它做到,希望大家在一年的時間當中落實,真正做到,你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災難現前,時間迫切,我們認真做這樁事情,救急要緊,其他的一概都不做了。所以昨天我跟大家說過,如果無論是在國內是在國外,有人用我的名義去捐錢說做什麼事,全是假的,我沒有這個意念。我想到的事情很多,有的時候說出來希望別人去做。做事情得有福報,基本的條件,你有錢、你有人才能辦事;沒有這個福報,不能辦事。我這一生當中,沒有人也沒有錢,所以大家也不要捐錢給我,這個請大家記住。我們現在念佛要緊,比什麼都要緊。學劉素雲居士,學胡小林居士,胡小林用中國傳統文化去經商,做得很成功,是很好的典範。說明傳統文化在各行各業裡面都有好處,有你意想不到的好處,無論在哪個行業,所謂是三百六十行,都能幫助你興旺,都能幫助你解決問題。我們這個道場要認真做出來,給宗教界做個好樣子。

  今天時間到了,我的報告就到此地。祝福大家身體健康、事業順利,我們認真的學習,給社會做好榜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