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十一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11

  請掀開經本第七百八十七面倒數第四行,從「為諸眾生」,最後一個字開始:

  【為諸眾生稱揚讚歎堅固善根。令其安住。遠離生死貧窮困苦。勤修福智助道之法。】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句經文裡面,前面一句這是總說,就是「起大悲心,修集一切波羅蜜行」。經文裡面含的意思很多,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才能夠得到受用。菩薩,一般講地上菩薩,他修行都是為眾生。為什麼?以圓教來講,初住菩薩就已經破了我執,法執雖然沒有破得盡,也是逐漸逐漸的去分破,因此修行都是為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才能夠圓滿佛果,也就是說明圓滿佛果乃是為度眾生的,這點我們一定要曉得,也正是菩提心裡面大慈悲心具體的表現。實際上說表現都是以我們凡夫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大悲心的流露,這個是自自然然的流露。並不是像我們凡夫,無論做什麼一件事情,縱然是好事、善事,都起心動念,總是有念頭,流露出來的不自然,總帶點勉強,不像諸佛菩薩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大悲心。因此在四諦法裡面來說是無作四諦,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境界是我們沒有法子能夠體會到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說到修行,這個地方跟我們舉出『稱揚讚歎』。「稱揚讚歎」,當然這是行門裡面十大綱領,舉一必定包括其餘的九個項目。譬如說我們講「禮敬諸佛」,一定包括稱讚、供養、懺悔,乃至迴向,說讚歎亦復如是。可是我們要曉得這十個項目的重要性,然後我們才會認真的去修學,也能像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堅固善根,令其安住,遠離生死貧窮困苦,勤修福智助道之法』,這都是講修學教化的效果,自他目標都是如是。尤其是「堅固善根」,這一條在世出世間法都非常重要,能夠堅固善根,當然一切的惡業你不會造。不但你不造惡業,連惡的念頭你也不會生起,這才叫真正的善人。縱然沒離六道,他也絕對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他心善、行善,他的果報一定是在三善道享受人天福報,這是一定的道理。

  此地所說的不僅是世間的善根,重要的是出世間善根。出世間的善根是什麼?是精進。精進裡面就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不退轉,進步就不會退步,那叫進。精怎麼講?精是不夾雜,精純而不雜。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好,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可是你要修學只能選一門,這就是精。一門裡面求進步,就是精進;你同時涉獵多門,那進,但是沒有精,不能叫精進。唯有精進才會有成就,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令其安住」,就是要住在善根上,住在善果上,這樣才能夠「遠離生死貧窮困苦」。遠離生死好懂,如何遠離貧窮困苦?此地的貧窮是指功德法財。世間大富大貴之人他擁有的是世間五欲六塵的財富,他沒有功德法財,所以談到功德法財,他是相當的貧乏,恐怕都不及諸位。諸位在世間財寶不如他,功德法財他不如你,必須功德法財,才是真正的遠離貧窮困苦。

  今天上午我在景美圖書館主持念佛共修會,在九點多鐘的時候台中給我打一個電話來,告訴我李老師往生了,今天早晨五點多鐘。他老人家今年九十七歲,這是一個遠離生死貧窮困苦的榜樣。許多年之前他老人家說過,他要不講經就往生,就要走。最近他是一個月沒講經,由學生代講。我在電話裡面就問老師走的情形,他們告訴我,瑞相非常之好。昨天下午還跟一些同學們在外面散步,散步的時候就告訴大家,我這次真的要走了,因為他說走說了好多次,都沒有走,真的要走了。同學們也沒有在意,以為像往常一樣,說了好多次都沒走,沒想到他今天早晨的確如他所說真的走了,是吉祥臥,非常安靜的念佛而去。正好與我出國的時間非常之近,我就跟他們商量我是不是要改期?那邊同修告訴我不必改期。老師,這兩天是比較親近的學生在家裡念佛,十五、十六、十七三天移到台中蓮社,供四眾同修瞻仰,十七號晚上大殮。大殮之後他們決定要停四十九天,大概要給老師念四十九天佛,然後才火化。所以他告訴我不必等,如果要等、要延期,恐怕要延一個半月到兩個月,他怕我國外的事情耽誤了。所以我出國定在十八號,我們講堂講經,星期二再講一次,星期四正好就是十七號,李老師大殮,我要到台中參加大殮,十八號我到美國去。

  正好講到這段經文,你們看菩薩他要發心,「為諸眾生稱揚讚歎」,這句話的意義就深長了。我不在國內這個期間,由日常法師在此地講經,另外還有幾位初學的同學也在這邊講經,我希望我們聽眾比今天還要殊勝。我們講堂的座位一百零八個,如果都坐得滿滿的,這就是稱揚讚歎。特別是對於初學的同學們,我們要想訓練一個弘法的人才,絕對不是在教室裡面能培養得出來的,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法師可以能把他教出來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好的法師是誰培養的?是聽眾們培養出來的。古今中外沒有一個法師說一上台講經就講得很流利,這不可能的事情。我自己的經驗,至少在講台上磨鍊了十年,才能夠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十年是相當長的時間,如果沒有聽眾幫助,他沒有辦法煎熬得下去。一講經沒有人聽,就洩氣了,大概我不行,就退心了,就退轉了。所以你們來聽經,縱然他講得不好,講得枯燥無味,你來是幹什麼?你來是教學的,你不是來聽經的,你要抱這個態度來。講得不好要批評,好讓他能夠有機會改進,這就是我們培養法師。法師培養得多,後來的人才會有經聽,你們只來聽經,不肯培養法師,我走了之後就沒人講、沒人聽了。所以一定要發心,到此地來培養法師。

  我們這個道場是培養法師的道場,所以對於年輕的,無論是出家、在家,只要真正肯發心講經,我們會提供這個講堂給他用,讓他來練習。更希望諸位同修要來捧場,不要讓他退轉,要鼓勵他,這就是「稱揚讚歎堅固善根令其安住」。這是發大菩提心、大慈悲心,希望同修們要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佛法才能夠興隆,正法才能常住。如果你們只聽我講經,我不在你們都不來,好像法師講的不中聽就不願意來,你們發的心不是菩提心,你們還是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正法,不顧佛法,這個念頭是錯誤的。我們一定要替佛法著想,往大處看,往遠處看,心才能發得大,這個就是「勤修福智」。你到此地來聽經,特別是聽初學的人講,這是培大福報,這是修大智慧,功德利益比聽我講不知道殊勝多少,希望同修們細心體會這一點意思。

  「助道之法」,福智是總說,助道之法是種種善巧方便。像我剛才跟諸位所說的都是助道之法,幫助自己成就,幫助初學的法師們成就,幫助道場成就,幫助正法久住,完全要靠大家發心。我不但在此地鼓勵你們,我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只要我上台講演,我都勸大家要培養法師,要幫助這些法師。怎麼幫助?就是一定要來聽經。法師在台上看到人多,他說得就起勁;看到沒有人,他就退心,下次就不來了。絕大多數的法師都是這樣,我是特別一點,我的臉皮比較厚,一個人我也講,講得很起勁,沒有人我也講得很起勁,我行。但是有許多的人不行,人多了他就起勁,人少了他的氣就洩了,大多數是如此,希望諸位一定要發心。底下就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為說種種諸因果門。】

  這是佛法裡面,可以說是入門第一個必修的科目,一定要知道因果。整個佛法沒有離開因果,你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五周因果,在《壇經》裡面,我們看到法達禪師向六祖請教的時候,他是專念《法華經》,六祖叫他把《法華經》念一遍給他聽,念到「方便品」的時候,才念了兩品,六祖說不必念了,這部經上完全說的是因果。所以世出世間法不外因與果,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善因決定得善果,惡因決定得惡報,清淨因決定是清淨的果報。我們要想整個佛法興旺,想叫世界一切眾生都能夠修善,如果我們不種善因,怎麼會有這樣的善果?佛法今天的衰,衰在大家不肯種佛法興的因,這佛法就衰了。明白因果,我們就懂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怎麼樣去修,這是第一個項目。

  【為說業報不相違返。】

  這是第二個項目。『為說業報』,主要是說三惡道的果報。為什麼說這個?你要真正懂得、明白了,你決定不作惡因。這是佛教學的第一個希望,希望我們不墮惡道,為什麼?成佛決定在人天,首先希望我們在人天兩道的腳跟站穩,然後好提升你。在惡道裡頭相當相當的困難,固然也有超越的,那個因緣不簡單,那是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惡道裡面發心不容易,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

  【為說於法證入之處。】

  這裡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正如同本經所說,本經除了十信位,他沒有地位,是籠統的說出之外,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怎樣修行,說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境界,每一個層次的境界非常的清楚,使我們一看就能夠明瞭,『證入之處』。而這一品在四科裡面是「行成證入」,由善財童子來做一個模範,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怎麼樣證入的。

  【為說一切眾生欲解。及說一切受生國土。令其不斷一切佛種。令其守護一切佛教。】

  這一句也是雙關的意思,就是自利利他,自行化他,兩方面統統都有。一切眾生的欲望要知道,一切眾生理解的能力要知道,這樣才能觀機。其實觀機包括的方面有許許多多,但是這個兩方面比較上要重要。『解』也就是說眾生的程度,『欲』是眾生的愛好,你要知道他的愛好,又要曉得他的程度,這個攝受、教學就方便得多。底下講『受生國土』,受生的國土不一樣,大的方面來講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國土,這裡頭情形不相同。譬如說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你必須要了解,在娑婆世界所用的這些方法極樂世界用不上,極樂世界佛教化眾生那些方法到我們這世界來教,我們的程度不夠,也沒有用處。所以一定要曉得,曉得這個,附帶包括的就非常非常之多,因為有前因後果,無量的因緣。

  底下一句說,『令其不斷一切佛種,令其守護一切佛教』。我剛才所說的這些話,與這兩句都大有關聯。我們如何能叫佛種不斷?如何能叫佛法不衰?諸位要曉得,這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所有的責任,無論是出家、在家,一定要自護護他。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護法,諸位要知道,護法神是無可奈何的。我們自己有了力量,護法神就能幫得上忙;自己不護自己,護法神雖然很愛護我們,也幫不上忙,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譬如說我們這個政府,警察非常愛護老百姓,老百姓要能奉公守法,他幫得上你的忙,無論辦什麼事情,他很快速度的來給你辦;如果你要是幹一些作奸犯科違法的事情,你叫他怎麼幫你忙?沒法子,想幫忙也幫不上。所以諸佛菩薩護念每一個學佛的同修、佛弟子,護法神擁護這些佛弟子,必須佛弟子要依教修行,要自護才能夠得到佛菩薩、護法神的擁護、護念。我跟諸位所說的都是說的自護他護,他就是佛菩薩、護法神。

  首先護我們自己的佛種不斷,佛種是什麼?你要曉得,那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佛種,你要常常念,不要叫它中斷,老實念佛。李老師在臨走這幾天特別關照大家要一心念佛,一心就是精進,就是老實念佛,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個就是「不斷一切佛種」。因為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這個修行方法,你看《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換句話說,這四個字就是一切佛種,希望諸位要認識、要珍惜。「守護一切佛教」,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年輕的法師,出家、在家我們要認真的去照顧他。照顧他,諸位要記住,四事供養夠就行了,決定不能多,多了那個法師就會出毛病,怎麼樣?會墮落,起貢高我慢之心。叫他不缺乏就行,決定不能叫他富有,出家人富有什麼毛病都出來了,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那個罪業誰叫他做的?還是在家信徒幫助他做的。在家信徒供養不讓他多,他就認真修行,心就在道上;他供養一夠、一多了,麻煩出來了,毛病出來了,心就不在道上,一天到晚就在名聞利養上,就墮落了。所以護法一定要有智慧,他的衣服破了,給他做一件;沒飯吃了,送點東西給他吃,決定不能叫他銀行有存款,那個麻煩就大了。更不能買個房子去供養他,那就勸他還俗了,他本來出了家,你送他一個房子,他有所有權,豈不是又還俗了嗎?那就害死他、害慘他,那是滅法不是護法。所以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在做滅法的事情,他以為他做了很多功德、他在那裡護法,其實他是在滅法。所以說我們要有很冷靜的頭腦,要用智慧來觀察,真正使佛法不衰、不滅,從我們這一代漸漸的復興。

  【令其捨離一切諸惡。】

  這些事情都得要用智慧去辨別,以善巧方便來做。

  【又為稱歎趣一切智助道之法。】

  前面教你斷惡,這個地方教你修善,善中之善就是智慧,無上正等正覺。此地講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他用的句子都是四個字一句,他省掉一個字,所以「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助道之法』就是幫助你證得一切種智的方法,那就是「助道之法」。在一般原則上講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幫助你得定,定幫助你開慧。所謂的定就是一心,就是清淨心,六祖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心就是清淨心,就是甚深的禪定。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一切種智。法門雖然是許許多多,可以說全是助道法,幫助你得定,幫助你持戒。在小乘裡面,如果具體的講,有三十七道品,大乘裡面通常是講六波羅蜜,而將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就當作輔助來用,是助道品,大乘稱它為助道品。在本經裡面特別側重的是十大願王,到末後一章把全經總結成為這十個項目,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

  【令諸眾生心生歡喜。令行法施普攝一切。令其發起一切智行。】

  這些句子都好懂。我們要叫他發心,必須自己先發心,自己做不到期望別人來做到,不太可能。自己不做,希望別人做,也許會引起別人的懷疑,你可能是別有企圖。這個事情好事情,好事情你自己為什麼不做?所以菩薩一定是率先去修行,率先發心,做為一切眾生的榜樣,這也就是所謂的身教,不但是有言教,而且還要有身教。學佛,初步所得到的好處就是法喜充滿,學得很快樂。如果學佛學得很苦惱,那錯誤了。佛法所標榜的是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學了佛,樂沒有了,離樂得苦,這是與佛法相違背。絕對不是佛法的錯處,是你自己學錯了,自己學得不如法。假如如法,一定是法喜充滿,一家和睦,這是如法的。

  有些同修告訴我,他學佛了,學得很苦惱。為什麼?他家裡父母反對,親友障礙,使他學佛都苦不堪言。其實這個錯了,這個就是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學佛是講智慧,有智慧就有善巧,就有方便法,會叫你一家人、叫你的親戚朋友個個都歡喜,漸漸都能夠接觸佛法、理解佛法,也來修學佛法。所以我們首先要問,這些障礙、這些苦惱怎麼來的?總不外對於佛法有隔閡、不了解、有誤會,他才會產生障礙。這種隔閡、誤會要逐步逐步把它化掉、把它解開,然後他就能明瞭,明瞭之後沒有一個不歡喜佛法的。所以障礙是在誤會,誤會必須要用智慧來把它消除。別人對我有誤會,我對別人清楚,沒有誤會;別人對我有隔閡,我對別人沒有隔閡。千萬不可以自己跟人家劃一條界線,那個麻煩,那個事情就錯了。別人跟我們劃界線,攔著我們,那是他有誤會、有隔閡,我們自己決定沒有。

  不但對家親眷屬不可以有,連對一些外道也不能有。為什麼?本經,你看清涼大師說得好,本經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在一切經裡面,這一部經叫《大不思議經》,圓極、頓極。如果要是有障礙,怎麼能叫圓教?又如何能說圓到了極處?所以清涼給它判作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怎麼會有障礙?所以修學這個法門的人,要把我們心裡面所有的分別執著都要把它消除,對於十法界那個界線都要把它拆掉,然後你的生活是在一真法界裡面。一真法界,所遇到的一切障礙,一到你這裡都化除了、都化解了,這才是華嚴的境界,這是我們修學真實的受用。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就是這一句的意思,這是我們自行化他第一個效果。

  『令行法施普攝一切』,在一切布施供養裡面,法布施的功德第一。法布施裡面包括的項目也非常之多,在《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裡面就給我們列了十種,十個項目,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依法修行。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你自己不能夠依教奉行,其餘的法布施你統統談不上。而依教修行裡面範圍包括的又非常之廣泛,我們自己要認真的去讀誦大乘,體會佛菩薩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修菩薩行,修無上道。法布施當中,除了自行之外,那就是化他。化他,第一條就是講經說法;書寫,現在不必書寫,現在印經流通,用不著書寫,印經流通。經典很多,印經的時候要考慮所印的經是不是契機,對於現前這些同修們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得真正的利益,不要盲目的去印。經典很多,有許多不契機,那是供給少數修行人用的,絕大多數的人他用不著,你印就浪費了。

  所以你看這麼多年來我印經有個原則,我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契機,現在大家普遍能用得著的,我印這個。這個經一流通,大家就都能夠得到利益,我在講台上講也是講這些經典。其次的是絕版的,絕版我們要把它印出來保存版本,這是有價值的,因為你印多了,這邊丟掉了,在別的地方能找到,使這個法寶不至於斷絕,是這個用意。這就是我們印經要有原則。其次的,發心講經,要發心聽經。發心講經的功德很大,發心聽經的功德也不亞於講經的功德,一樣大!你說我不會講經,你發心來聽經行不行?要發心來聽經,莊嚴道場,護持正法,這個就是「普攝一切」。因為道場聽經的人多了,這一句它的效用就顯示出來了,外面從這裡走過的人,他一看到這邊這麼多人在聽,大概還不錯,他就來了。如果這個法師講經坐了三個、五個,他從這裡經過一看,這個地方不要去,他還勸別人不要來,為什麼?沒人聽。所以對外面,尤其對初學的,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大家一定要發心聽經,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令其發起一切智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依理智,不要動感情,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心行要以理智為基礎,這就是菩薩行。

  【令其修學諸大菩薩波羅蜜道。】

  這個境界更高了,以大菩薩做為我們的模範,這一點實在講對一個學佛的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自己要想有成就,換句話說,你自己一定要有個目標,你要沒有目標,你這一生就很難有成就。譬如世間人,孔老夫子是聖人,大家所仰慕的,孟子那時候他就以孔子為目標,他就想學他。他學得很像,所以孔老夫子是至聖,他是亞聖,他學得像。所以在古聖前賢當中要找一個人做我們自己的模範,我們的存心、我們的言行要學他,這就很具體。我那時候剛剛親近李老師,還沒有出家,做居士的時候,親近他,他老人家就告訴我,「古人別學蘇東坡」,蘇東坡是有名的佛門居士,大德,「今人別學梁啟超」,這都是大佛學家。為什麼不能學這兩個人?這兩個人是佛學,而不是學佛,佛法他懂得很多,他沒做到。

  所以那個時候李老師就教我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榜樣,來學他。一直到今天,老師今天往生,我沒聽他的話,但是前面兩句話我聽了,我沒有學蘇東坡,也沒有學梁啟超,但是我沒有能夠好好的學印光法師,這一點想起來非常的慚愧。所以一定要有個榜樣。但是我今天雖然沒有選印光法師,我選另外一位,我想李老師也會同意的,我選的是蓮池大師,也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我選蓮池大師。一個人一生當中有個榜樣就好辦得多,不容易走岔路,不容易迷失,你要沒有一個榜樣,的確容易迷失,容易走錯路。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訓,有很多道理在裡頭。學佛就是以菩薩為榜樣,祖師大德,實際上差不多也有很多是菩薩再來的,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再看底下一句:

  【令其增長成一切智諸善根海。】

  這又進了一步,他已經有這個基礎了,我們要幫助他增長,希望他快速的『成一切智』。還是比喻廣大、深廣的意思,比喻他的善根深廣,我們要幫助他成就,幫助他增長。

  【令其滿足一切聖財。】

  佛門裡面通常講七種聖財,這是諸位在《教乘法數》、《佛學字典》裡面都能夠查得到的。『聖財』要滿足,『滿足』這兩個字在此地很有意思。為什麼?因為通常我們在佛門裡面講,對於物質的享受要知足、要不貪,在菩提道上不能知足,你一知足就不能精進。譬如你證了四果羅漢你就知足,好了,你就不能再往上提升;縱然到等覺菩薩,我已經知足了,那你不能成佛,無上菩提你不能成就,所以這個地方「滿足」兩個字的意思非常重要。此地滿足是指什麼?不著相,你一執著就成了障礙,所以這個滿足是不執著的意思。這個用在此地,一切滿足就是特別提醒我們不執著,一切都能夠隨順、能夠隨喜,取這個意思。在一切聖財裡面,當然說聖財也就包括世間的一切財寶,隨緣隨分而不執著。不取不捨,這叫做滿足,因為取捨都是病,要不取不捨,我們的心,不但在世間法裡面得清淨,在出世間法也得清淨。底下一句說:

  【令其得入佛自在門。】

  前面所講的菩薩階段,菩薩的境界,這講到最高的境界,成佛了,得入佛的自在門。

  【令其攝取無量方便。令其觀察如來威德。令其親近隨順如來寂靜安樂。令其安住成就菩薩種種智慧。】

  這是這一段的末後一句,必得有這一句,功德才圓滿,如果沒有這一句,你攝化眾生也只到菩薩位為止,那不是最究竟。這一句是究竟的,究竟是成佛。前面「得入佛自在門」這是總說,這是一整句裡面,前面這一小句是總說,下面是別說。第一個就是『攝取無量方便』,因為如果沒有無量方便,四弘誓願第一願就做不到,「眾生無邊誓願度」,必須要有無量的方便才能度無量眾生。第二句,『令其觀察如來威德,令其親近隨順如來』,如果沒有如來的智慧威德,縱然攝受一切眾生,也不能叫他得善果。所以菩薩決定不離佛,不但菩薩不離佛,前面屢次的說到,說什麼?初發心的菩薩。深位的菩薩離開佛沒有關係,為什麼?他有能力。初心的菩薩要離開佛,麻煩就大了,他認識不清楚。同樣的一個道理,初學的學生不能離開老師,初生的嬰兒不能離開母親,道理一樣。嬰兒要離開母親,他的性命就不保了;初學的學生離開老師,他法身慧命也就斷絕了。所以初學的、初發心的菩薩不能離開佛,佛是一切善知識裡面最勝善知識,最殊勝的善知識。

  我們今天,佛不在世,怎麼辦?我們是初學,首先你就要去找佛,親近佛。佛太多太多了,那你得找與我最有緣的佛。為什麼?親近他容易。最有緣的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在《別行疏鈔》裡面看到清涼大師給我們註解的,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不求生華藏世界?他要去親近阿彌陀佛,他為什麼不去親近毘盧遮那佛?大師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因為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緣分最深。深到什麼程度?念他的名號他就來接引你。這是我們看千經萬論,十方一切諸佛沒說這個話,只有阿彌陀佛這樣說,我們念他的名號,臨命終時他就來接引,緣分太深了。因此我們讀到這一句,菩薩令我們親近隨順如來,其實就是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本經可以做證明,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點都不假,這樣我們的修學才能夠真正做到功德圓滿。

  但是在現前又如何能夠很順利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當前第一樁大事。這個大事還得從因緣果上來談,因,西方世界、彌陀如來是我們自性顯現的,所以古德常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自己依這個理論建立信心,西方淨土、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係非常的密切,從這個理論上奠定了信心,這就是親因緣。換句話說,從這個親因緣上來看,人人有資格往生,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往生。為什麼?你有這個親因,往生是果報。有這個親因,還得要加上緣,沒有緣不能結果。緣裡面有兩種,一種是所緣緣,一個是無間緣,你就把握這兩個條件就行了。所緣緣是什麼?是我們一天到晚攀緣的那個緣。我們現在不攀其他的緣,世間五欲六塵我們不攀緣它,佛法裡面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我也不攀緣,統統要把它放下,只攀緣一個,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所緣緣。我們只有這一緣,無二緣,這是講所緣緣。有了所緣緣,如果你間斷,那就沒有法子。夾雜也是間斷的意思,你要夾雜、你要間斷,那這個效果就非常的微弱,這一生不容易達到你的目的。因此我們要特別著重無間緣,我們的信、願、持名決定不能間斷,決定不能夠夾雜,這些要求專。

  所以我出國期間,此地主要是要培養弘法的人才,我把這個事情拜託給日常法師來主持。景美圖書館是偏重在修行的道場,專修。所以我出國之後,我那邊是星期一、三、五講經,我要用兩天的時間讀誦大乘,兩天不講經,念經。念什麼經?一天念《彌陀經疏鈔》,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以蓮池大師為老師,我們一個星期念一次,念一天《彌陀經疏鈔》,念一天《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一遍念完了從頭再來,周而復始,提倡讀經。讀經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讀熟了時時就有悟處,讀熟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觀照就是修行,所以我提倡兩天來讀經。讀得很熟了,下次我再回來講這兩部經,大家聽起來就不一樣。像我講這個經,前頭你也不曉得,後頭也不知道,你沒有法子連貫;如果你前面很熟,後面很熟,我這邊一講,前後意思統統能貫通,那個情形不一樣,那就能有很深的悟處。所以我提倡讀經。星期天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在一起共修,念佛共修。其餘的時間,你們也有幾位年輕的同修在那裡學講經,也提供場所。我們希望底下一代快快的成就,我們快要老了,也快要走了,只要有人接棒,我們就安心的去親近彌陀如來。

  『隨順如來寂靜安樂』,這是一句。末後這一句,『令其安住成就菩薩種種智慧』,種種智慧歸納起來不外乎後得智與實智,就是根本智。講種種智慧是偏重在後得智,就是權智。諸位要曉得,所謂後得智,一定要有根本智為基礎,從根本智裡面生出來的智慧才叫做後得智,就是「菩薩種種智慧」。因此在修學,就是求智慧的過程當中,我們要以根本智為第一。如果你說我先求後得智,先求權智,再求根本智,那就錯了,沒有這回事情。就像樹一樣,你說我先長樹葉,再長樹枝,最後再長樹根,行不行?有沒有這個道理?沒有。凡是先從後得智上下手的,跟諸位說,都是世智辯聰,在佛法裡面講是八難之一,不是智慧。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就是《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首先到一心不亂,從一心不亂裡面生的智慧,這才叫後得智;如果從分別執著妄想裡面生出來的無量智慧,都是世智辯聰。佛法裡面講智慧跟世間聰明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在發源的地方不一樣,一個是從分別執著妄想的妄心生出來的,一個是從真心生出來的,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

  所以學佛的人二六時中必須要留意自己心地的清淨,捨一切分別執著妄想。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這就是教給我們平時用功,「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就是教給我們,如果這個妄念起來的時候,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念頭。在一切境界裡面,我們待人接物需要用分別執著的時候全是種種智慧。你要不要去想一想?不要想,因為一想就落到意識裡去了。像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沒有用意識,沒有想過的,弟子們一問,佛隨口就答出來,沒有通過思惟想像,記錄下來,你看這麼好的文章。你說佛有這個能力,我不行。你是不行,為什麼?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你不打妄想就行了。你跟佛有什麼差別?就是你有妄想,佛沒有妄想。你沒有妄想了,你跟佛就沒有差別,一模一樣。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我們就是本來的如如佛。這就是「安住成就菩薩種種智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這是這一大段到此地就結束了。下面善財童子聽了開敷夜神這一大段的開示之後,他還不甘心,還要追究根源,這也是求學的良好態度,追根究柢才能夠斷除根本的疑障,疑惑與障礙。

  【爾時善財童子白言。聖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此妙行。其已久如。】

  這就再進一步問他,前面你所講的,『聖者』是對菩薩的尊稱,你發無上菩提心,以及修學非常殊妙的行門,像前面所說的,到今天有多久了?請教他有多久了。下面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文,這段文後頭有偈頌,我想下次一個半小時這一段總得要把它講完,因為不講完不是一個段落,總得講完。偈頌我就不講了,這一次我只把長行文,大概長行文有兩頁,下個星期二我們再來討論這段經文。這段經文很有趣,裡面講有十四心,有十二種功能,都是我們應當修學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