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四)  (第二集)  1999/4/7  香港九龍  檔名:12-022-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講義,昨天講到「如來三昧分」。這一分裡面,我們節錄了三個小段,昨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最後一段沒講完,今天我們接著講:

  【即用之體寂而造極,則差別萬殊,無非法界。】

  先看這一句,這是從作用上來說。用,當然包括現相,沒有相就不會起作用,可是相、用,它有體,昨天跟諸位說了。體是清淨寂滅,『寂而造極』就是說性體發揮到了極致,也可以說性體發揮到究竟圓滿,它展現出來的現象『差別萬殊』。佛在大經上,將這些差別相歸納起來,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我們知道每一個法界也是差別萬殊。法界說到最小,那就是我們一個人身,我們這一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法界。而且實際上講,不只一個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別看這個法界小,它的差別、它的複雜,跟宇宙、跟十法界絕不遜色,可以說是虛空法界是多麼複雜,我們的身心複雜跟那個完全相等。這是從一個人身來說。

  有沒有比這個更小?有。佛在《華嚴經》上常講,一微塵、一毛孔,一毛孔是正報裡面最小的,一微塵是依報裡面最小的,它複雜的程度就是差別萬殊,跟大宇宙還是相等的。這才在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才懂得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所以說是『無非法界』。法界這個意思太廣太深,大說到虛空、說到宇宙,小說到微塵、說到毛孔。既然都是法界,諸位一定要知道,那決定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這是從體上說。再看下面這一句:

  【即體之用不為而周,故大小相參,緣起無盡。】

  前面是從現相、作用的體,體上說的,現在再從性體、現相起用上來說。『不為而周』,什麼叫「為」?此地的為,就是法相裡面所講的有為法跟無為法。彌勒菩薩依據世尊所講的經教,造了一部大論,《瑜伽師地論》,將世尊所說的這一切法相,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還是太多,不便於初學,所以將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為百法,便利於初學。在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有為法,後面有六法叫無為法。此地「不為」,非有為,非無為。有為跟無為是相對而說,因為有有為,所以對面才有個無為。因為有無為,相對才有一個有為。兩面只要一面沒有,那一邊也沒有了。如果對立,給諸位說,作用就不能周遍法界;假如不是對立的,它的作用就周遍法界。我們要問到底有沒有對立?對立是凡夫的妄想執著,不是事實,事實沒有對立,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沒有對立,都不是相對的,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宇宙萬有它的真相是和諧,我們在《華嚴經》上華藏世界看到,在淨土經論裡面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你看那是多麼和諧,沒有爭論、沒有敵對,這叫一真法界。

  『大小相參』。在這個經上「大小相參」,世尊舉了一個最好的比喻,「芥子納須彌」,這就是大小相參。芥子就是芥菜子,芥菜子多大?像芝麻一樣大。須彌山多大?大的須彌山可以把它裝在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它怎麼就能相容?道理就是在「不為而周」,這是我們凡夫很難理解的。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大的裡面裝小的可以,小的怎麼能裝大的?可是事實上小可以容大,大小無礙;這是說空間。時間也無礙,「念劫圓融」,一念這時間短,一念就是無量劫,無量劫就是一念,無量劫跟一念是平等的、是相入的,這也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為什麼不能理解?因為我們沒有捨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的知見不圓,偏漏執。

  因此,『緣起無盡』。「緣起無盡」這句話怎麼說?我換句話來講,「因果不空」。這句話好像是淺顯一些,可是還是難懂,但是再說得白一點說不出來。有人曾經問過我,我曾經說過,實際上這不是我說的,佛說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不是萬法裡面的一法?是的;既然萬法皆空,因果何以不空?緣起無盡。因果不空它有兩個現象:第一個是轉變不空,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可是因果轉變這個現象它在。所以說因果不空,是講因果轉變現象不空,轉變現象相續不空,這個現象就是佛法講的無常。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出不了這個定律,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然後你就真正看破,你也真放下了,你得大自在。下面說:

  【是曰頻申自在之義也。】

  這是真正得大自在。『頻申自在』,就是如來三昧,也就是我們自性正常的享受。這一段就介紹到此地。下面再看第三段,「淨土現相分」。

  【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這是我常常在講席裡,提醒同修們要修清淨心。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清淨就不會生病,百病不生。病痛的根源就是心地的污染,才會生病,心地清淨怎麼會生病?身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境界就清淨。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佛常常告訴我們「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不是的。心隨境轉是迷惑顛倒,真正覺悟了的人是境隨心轉。我們身體是屬於境,我們生活環境也是境界,所以心地清淨平等,你的身體、你的生活環境,當然是吉祥如意。

  『入三昧已』,就是得清淨心。清淨是正常的享受,外面境界轉了,『一切世間普皆嚴淨』。不但我們眼前居住的環境莊嚴清淨,十法界都莊嚴、都清淨。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果地上所證得的。我們現在心不清淨,妄想雜念太多了,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我們現在心理狀態,所以我們看佛的境界也不清淨。別說看我們現前這個地球不清淨,我們今天到了極樂世界、到了華藏世界去看看也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我的心不清淨。剛才講事實的真相是境隨心轉,我的心不清淨,境當然不清淨。換句話說,如果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跟我們住在一起,他感受到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清淨,他感受到我們這個地球清淨。為什麼他感受到清淨?他心清淨,於是環境就清淨了。這就是我剛才講,各人有各人的法界,法界無量無邊,這個道理很深很廣。我們再看第二個小段:

  【由入定故,方能現相。】

  現的什麼相?清淨之相,就是前面講的莊嚴清淨之相。因為他入定,所以他現的是清淨莊嚴相。我們身體清淨莊嚴就是健康長壽,我曾經跟大家講過,不老、不病、不死,你的身清淨莊嚴,這都是真的。

  【精義入神,以致用故。】

  『精』是純而不雜,『義』是理;最合適的道理,叫「義理」。我們今天得人身,在人道,哪一個道理最適合於人道?這叫義理。義理跟教理有差別,教理是圓滿的、是整體的,義理是部分的、局部的,十法界每一界有它的義理。「精義入神」,這是作用發揮到極處,所以底下講『以致用故』。「神」就是經上常講的不可思議,神奇的德用。

  【寂然不動,無不通故。】

  『寂然不動』是講心,「精義入神」是講現相、是講作用,「寂然不動」是講性、是講體。『無不通故』,「通」是通達無礙,過去未來、此界他方,沒有不通達,沒有不明瞭,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

  【三昧即是法之體故。依體起用,用不離體。】

  這不但是甚深的道理,而且是廣博無盡的現象。佛在此處,句句都是給我們講真實話。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永遠沒有分離的時候。說作用,一定有現相,一定有性體。說體,一定有相,一定有用。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是佛菩薩,或者是眾生、凡夫,都沒有例外的。凡夫跟佛的差別,只是迷悟不同而已,除迷悟之外,沒有不相同。覺悟是性德圓滿的顯現,迷惑的時候,墮三途、墮地獄還是自性的顯現。迷的是自性,悟的還是自性,自性本身沒有迷悟,所以眾生能成佛道,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再看第三個小段:

  【器界嚴有三】

  『三』是舉例子,莊嚴是無量無邊。『器』是我們生活環境,這裡面莊嚴略舉三種:

  【一、樓閣】

  居住的莊嚴。

  【二、園林】

  樓閣所依的處所。

  【三、空中】

  空中莊嚴,空中有天樂、有雨花。

  【表三緣起,樓閣表自體緣起。林表有為緣起。空表無為緣起。】

  略舉這三類,它有意思的。

  【為與無為既無障礙,即是自體。寄顯差別,三不相離。】

  樓閣、園林跟虛空不相離,說明三緣起也不相離。自體的緣起就是法界,前面講不離法界。在法界裡面,有有為,有無為。有為的,我們今天講生物、動物、植物、礦物這是有為,有為變現出來的。虛空是無為變現出來的,《百法》裡面末後六個無為法,有虛空無為。在《百法》裡,真正的無為法只有一個,最後一條「真如無為」。真如無為不是虛空變現出來,不是無為變現出來,那是有為、無為兩邊都不立,那是真的無為法。這一段是顯示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今天許多科學家在探索、在研究,宇宙怎麼形成的,生命從哪裡來的,佛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詳細說明。佛說的靠得住、靠不住?佛決定不是說,「我這樣說,你們就這樣信」,佛沒有說過。佛所說的要我們去求證,我們要把它證明、證實,證明這是事實真相,跟佛講的沒有兩樣,於是我們對佛所說才接受。這一點我們仔細去思惟、去觀察,佛講經說法確實跟一般宗教不相同。一般宗教,你只要信,你不必去求證,佛教我們證明。再看第四小段,第四小段裡面一開端給我們講:

  【定契心體,不見內外。即事會真,破情顯法。自內而觀,同真性故,廣博無際。】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裡頭的意思都很深很深,如來、法身大士果地的境界。『定』有很多種,有淺深不同,在佛法裡面有所謂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世間禪定是四禪八定,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你修四禪,你往生色界天,你修四空定,你往生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這與心體不相應。三界之外定功更高了,像阿羅漢所得到的,《楞嚴經》上講的九次第定。世間定是八個定,第九定超越六道輪迴,是聲聞、緣覺所證的。菩薩的定更深了,那是第九定以上,這些定沒有能超越十法界。為什麼不能超越十法界?這個定不契心體。心體是什麼?自性,真如本性。他這個定跟自性不相應,所以不能超越十法界。

  六道裡面是凡夫,大乘法裡面講內凡;六道以上,沒有超過十法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外凡。大乘法裡面,還是把他們看作凡夫,內凡跟外凡。誰是聖人?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才算是聖人。怎麼超越十法界?他的定跟自性相應,大乘法裡面稱之為性定,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首楞嚴大定」,這個定是屬於性定。此地講『定契心體,不見內外』,「不見內外」,法界才是一真;有內外,法界就不是一真,你所見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你所見的六道輪迴。什麼原因?因為你定功與自性不相應,道理在此地。大乘佛法的修學,不僅僅是禪宗講要明心見性,大乘八個宗派,任何一個宗派都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也不例外。念佛人現在見不了性,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古人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那個開悟就是明心見性。所以我們在此地見不了,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我們就明心見性,道理在此地。這是在許許多多法門當中,我們最容易成就的一個法門。「不見內外」。

  『即事會真』,「事」是事相。「即事會真」怎麼講?在相裡面就見性,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這個意思。即事會真,在事裡面體會到真實,在相裡面體會到真性。『破情顯法』,情執沒有了,斷掉了。法是什麼?事實真相大白,宇宙人生真相完全顯露出來。『自內而觀,同真性故,廣博無際。』這是從自性、從體上看,所有一切萬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現的,「同真性故」,除了真性之外,無有一法。「廣博無際」,際是邊際,沒有邊際,這是從體看現相、看作用。

  【自外而觀,不壞相故。閣外有林,林外有空。三重寬狹,莊嚴各異。】

  這裡頭含義就深了。從外面,從現相上看、從作用上看,『不壞相故』,這是《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思議的解脫境界現前了。特別記住「不壞相」,為什麼?相跟體沒有障礙,相與相也沒有障礙。你要動一個念頭,要破這個相,使所有現相都變成相同,你就錯了,你就大錯特錯!諸位要細細去體會這個道理。上個月我在新加坡,澳洲來了幾位同修來看我,其中有一位澳洲人,這位老先生很難得,也算是虔誠的佛教徒,曾經訪問過台灣。台灣有一位老法師,勸他接引基督教徒來信佛,希望基督教徒放棄他的信仰,來做佛教徒;因為他是外國人,他本身就是從基督教回歸到佛教。不錯,很好,多勸幾個基督教統統都回到佛教來。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跟他講:你錯了。

  錯在哪裡?你壞了世間相,你破壞世間相。你不可以叫基督教變成佛教徒,不可以;幫助基督教,成就基督教,你成功,叫他在基督教裡頭大徹大悟。他當牧師是菩薩牧師,他當神父是菩薩神父,這就成功了。把他改變成佛教徒,你就大錯特錯了,你怎麼可以這樣作法?我跟他說,他聽懂了,他明白了。這叫什麼?不壞世間相,「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我們幫助他做一個更好的基督徒,做一個模範的基督徒,做一個真正與上帝心行相應的基督徒,佛陀教學成功了。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連這一點小道理都不懂,那不叫白學了。這就是此地所說的「不壞相故」,所以他警覺了。

  『閣外有林,林外有空』,各有各的相狀。『三重寬狹,莊嚴各異』,各有各的莊嚴,這樣才美不勝收。我們在經題上就介紹過,「華嚴」是比喻,像一個大花園,這個花園,這個世間所有各種的花卉,不同的品種統統具足,這個花園才美,美不勝收。所以經的原題叫「雜華嚴飾」,你看它多美!而不是這一個大花園只有一種,只有一種花,除一種之外,沒有第二個品種,那就不是多元文化。我們知道一切眾生,原本就是多元文化的一體,一體多元,多元一體,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同不礙異,異不礙同,同異沒有障礙,因此不必要壞世間相,所以「莊嚴各異」。

  【斯即事理交徹,十方三際,無不圓融。】

  『事理交徹』,就是理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就無礙。『十方』是講空間,『三際』是講時間。整個宇宙無限的時空,這裡面所有一切的萬事萬物無不圓融,哪裡會有衝突?只有迷失了真相,眾生隨順妄想、隨順分別、隨順執著,才有爭執,才有誤會,才有戰爭,才有災難。了解事實真相,一切眾生自然和睦共處,共存共榮,人人都得大自在,個個都證大圓滿,這是《華嚴》教學唯一的目標。個個作菩薩,個個作佛,是在你本位上作菩薩、作佛,沒有改變我們的形象。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那些諸佛如來,這裡面有男女老少、有各行各業,他們都成佛了,他們都成法身大士,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沒有改變他的身分,沒有改變他的行業,也沒有改變他的信仰,他都成佛,都成菩薩,這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個圓融的法界,所以稱之為一真法界。

  這個現象確實是我們世間人所嚮往的,真善美都達到究竟圓滿。我們這個世間,實在講,對於真善美的境界,只有言說而沒有事實。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事實,在淨土經上看到極樂世界落實了,我們永遠沒有辦法落實,原因在哪裡?下面要給我們說出。佛家的教學,其目的無非是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幸福美滿境界,這就是「佛華嚴」的境界,像前面所說的。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第五小段就說:

  【何以故?釋意云,如來之德不可思議。文有十句。】

  『十』代表圓滿,句句裡面都含著有無量義。『如來之德』,這一句是總說。諸位要記住,「如來」是講我們自己的本性,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我們的性德不可思議。《華嚴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說的我們自己本人,說我們自性、現相、作用。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不是說別人,不是說其他這些佛;他成佛,我作凡夫,他跟我有什麼關係?既然沒有關係,我何必要學他?事實不是這個樣子,佛所講的句句話,講到我們自己。說佛是從相上講、從用上講;說如來是從性上講、是從理上講、從體上講。所以佛法的教學,在世出世間沒有能夠跟它相比。民國初年,歐陽竟無所說的「而為今時所必需」,這個話說得好;換句話說,我們現代人必須要學習的。你學習了,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做個明白人。你不學佛,你不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你做的就是糊塗人。所以要曉得,佛法教給我們做個明白人而已。經上字字句句不是說別人,統統說自己。這個文,經文有七句,我沒有完全引,我們把它省略了。諸位要想多知道一些,可以去讀《華嚴經》清涼大師的註解。

  【一宿善根力。二無漏智力。三眾福威力及加持力。】

  我只舉這三樣。第一個,我們多生多劫,『宿』不是這一生,過去生,多生多劫修積的善根。一切眾生都有宿世善根,為什麼有的人善根好像很明顯,有的人好像一點善根都沒有?這個現象何以產生的?佛法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好像善根很明顯的,他遇到的緣好,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學、好的朋友,他的善根就容易現前。如果他的緣不好,交一些不善的朋友,跟著他們走,自己也就迷惑,也就變壞了,也就造作惡業。凡夫畢竟是自己意志薄弱,做不了主宰;換句話說,很容易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境界現前,自己不能作主。這就是遇緣不同,決定有善根。

  佛在經上講,佛也常常說,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意思是講沒有善根的人。也就是說他的煩惱習氣太重,遇到佛跟他講經說法,他也不相信,他也不會接受,這在佛經裡面講沒有善根的人。佛說,沒有善根的人,不能作佛。可是佛在法華會上說,說法就不一樣,「一闡提也能作佛」。這就肯定沒有善根的人,這是講一個階段的話,這個人迷得太深,久久之後他善根會發現,他也會作佛。所以為什麼講成佛的《法華》?意思就在這一句。《法華經》才講得究竟圓滿,一闡提也能作佛,沒有一個不能作佛,這講得圓滿,所以說成佛的《法華》。我們自己相信自己宿善根,善根有力了,起作用了。

  第二『無漏智力』。智慧一切眾生都有,你雖有智慧,智慧裡面夾雜著煩惱,那個智慧叫有漏的智慧。你心不清淨;換句話說,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個東西跟智慧合在一起,叫有漏的智慧。佛法裡面說,這不是真智慧,這種智慧世間人所講的聰明才智。佛法裡面講的智慧,是講無漏的智慧,智慧裡面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智慧是真智慧。有漏跟無漏,意思就在此地。世間人,中國、外國,自古至今,我們看到有才華、有聰明智慧的人很多很多,他們著書立說,我們今天展開來看看,不能不佩服。他是什麼智慧?有漏智慧,世間法,不能脫離生死輪迴。那就是說他有智慧,他有我,他的心裡頭還有是非人我,是非人我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就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叫真智慧。你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的智慧叫有漏的智慧,世智辯聰。佛法講智慧標準在此地。

  《金剛經》上講得好,「若菩薩」,這菩薩是哪裡的菩薩?六道裡面的菩薩,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的菩薩。他也受了菩薩戒,他也修菩薩行,六波羅蜜他都修,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都修;但是他著相,他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在《金剛般若》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不是真菩薩,他是六道輪迴的菩薩,不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一真法界的菩薩沒有四相。換句話說,真正菩薩,真正有智慧,有無漏慧的人,決定不會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有漏凡夫。也許同學要問,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什麼是我?有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我,這個話不好懂,真的是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你要是聽不懂,聽不懂沒有關係,常常把我這個話拿去想一想,慢慢的你就會開悟了。常常想想這句話,這叫疑情,禪宗裡面講提起疑情,久而久之,你會省悟過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確實是自己,是自己心性所現,《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才把真正的我找到了,四相破了,無漏智有力量了,起作用。

  第三『眾福威力及加持力』。「眾福威力」,是講自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過去生中學過,這一生明瞭之後,特別認真努力去修福。幫助眾生,服務社會,捨己為人,修真實的福報。《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福德很重要。『加持力』就是因緣,誰給我們做因緣?諸佛菩薩。我們一念與性德相應,佛菩薩自然就幫助我們,不必我們去求他,他自然就來了。《無量壽經》上就說得很好,「作不請之友」,請就是請求,你才幫助,不必請求自然就來了。為什麼?一念跟性德相應,佛菩薩決定來幫助你,來加持你,給你做因緣。這個樣子,善根、福德、因緣三個統統具足了。善根、智慧、福德、因緣,統統具足了。

  【餘之七句。】

  十句我們講三句,還有七句。

  【神通自在力。略舉十句以顯無盡,云何不能頓淨法界。】

  『神通自在力』是末後的一句,完全是講作用。作用說的是什麼?生活,我們日常生活穿衣吃飯,我們工作,每天工作、應酬都顯得「神通自在」。你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一切應酬當中快樂無比,充滿了智慧,過的是佛菩薩的日子,佛菩薩的生活,他怎麼不快樂,怎麼不自在?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十句,十句是表法,表『無盡』,不是只有十句。只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認真去修學、去學習,後面的果報殊勝,那就是『頓淨法界』。我們現在太需要了,因為我們現在生活環境,佛在經上講「五濁惡世」,現在的環境是濁惡到了極處。如何把極濁的環境變成清淨環境?世尊提供我們修學的方法;換句話說,世尊在此地提供我們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淨化地球的方法,你說這個方法多麼重要!這是對我們現前實際狀況而言。他的功德、他的效果,不只淨化這個地球,「頓淨法界」。頓是頓超,極其短暫的時間,能夠淨化法界,不必要很長的時間,很短的時間就能收到淨化法界的效果。

  我們讀了這些開示才真正了解,《華嚴》對我們自己,對於現代社會,對於一切大眾,如何的迫切需要。這個經典,這個法門,要能夠普遍宣揚。我這次在北京,跟幾位同修也曾經談到,淨化社會並不難;如果今天我們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機會,利用衛星電視廣播,每天能夠播講一個小時,我相信一年之後,這個社會就淨化了。現在緣不成熟,緣不成熟就是沒有大力量的護法。釋迦牟尼佛在世,國王大臣護法。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如果有總統、國家領導人來護法,他有大威德、有大福報,提供電視讓我們來播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把這部經利用高科技送到每一個人家庭裡面去,一天聽一個小時,聽上一年心就清淨了,身清淨了,環境就清淨,真的是頓淨法界。也在緣分上,正是所謂遇緣不同。

  第四段是「遠集新眾分」,這是講法會。因為我們所報告的是序分,本經的序分,序分裡頭有眾成就,參加法會的這些大眾。大眾裡面有一部分是新來參加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因為佛講《華嚴經》,十方世界許多菩薩知道這個訊息,都來參加這個法會,這些人是新集眾。這裡面我們一共寫了十段:

  【集意有三。】

  這是說明這些人,他們為什麼會到這兒來,會來參加這個法會?這裡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

  【集彼同證,令此眾會皆仰慕故。】

  他們是來做證明,他們是來做影響的影響眾。釋迦牟尼佛「定契心體」,證入一真法界,這些來的人都是法身菩薩,所以是『集彼同證』。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同參道友,世尊成佛了,這些道友們多半也成佛,即使沒有成佛也都是法身大士,一看到我們老朋友、老同學,今天以佛的身分來講《華嚴》,我們也去隨喜隨喜,去捧場捧場,這些人來捧場。莊嚴道場,使道場一般真正初學的人,看到這些人都在座,生起景仰之心、羨慕之心,這就有很大的功德,很大的利益。第二個意思:

  【顯三昧力,令諸菩薩來歸附故。】

  這是說法的人,他們的正受之力,也就是說他定慧之力。無比殊勝的定慧,令他方世界的菩薩起景仰之心,來到道場聞佛說法。第三個作用:

  【令彼作用,以代如來現相答故。】

  第三個作用,這批人來到這個地方,是來給佛當助教。學生當中有許多的疑難,有時候佛不必親自答覆,他們一現相,群眾當中的疑惑立刻就化解了。所以這些人來當助教,代表如來現相來答覆大眾的疑問。這是講三種「集意」。第二小段說:

  【經文之中,佛名剎號及所表法,可以虛求。然皆人法依正因果事理,事事無礙法界自在德耳。】

  這是清涼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示。經文裡面,佛的名號、菩薩的名號,世界國土的名號,以及所有的表法,清涼在註解裡面,並沒有一樣一樣給我們解釋。為什麼?沒有這個必要。如果一有解釋,那就坐實了,就把它講死了。『可以虛求』,活的,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所以展開經卷,看看我們的聽眾是什麼樣的程度,什麼樣的根性,現在有什麼樣的需求,活活潑潑的來解答,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但是這裡面有個原則,『皆人法,依報、正報,因果事理,事事無礙法界,自在德耳』,那就是講我們自己本人性德之流露而已。所以經典字字句句是活活潑潑,決不是死呆板,決不是一種講法。經文是一樣的,講法無量無邊,正所謂是應機說法。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是隨類化身,說法是應機說法,才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第三小段說:

  【文中皆言本事者。】

  『本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事實真相。

  【表三世法體常住故。由得體用非一異智,以用隨體無不存故。德相業用皆自在故。若理事別修,則不得爾。】

  這段很重要。經裡面說佛的本事,說諸菩薩的本事,與會大眾,意思在哪裡?意思表『三世法體常住故』。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一切諸法體是一個。體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再跟諸位說,體如是,相如是,用如是,這個意思深。說體如是,對佛法修學有長時期這樣的同修,他能夠接受,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他不會反對。可是對初學同修來說,這個事情就難了,很難接受。尤其是現相跟作用,這個理很深。可是這些現象,如果用現代科學的理論來發明,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可是依舊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原因在哪裡?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你怎麼能契入?換句話說,你雖然點頭,雖然同意,雖然不反對,你的心不清淨。必須要清淨心,才能夠契入;心不清淨,沒有法子契入。

  因此佛家講開悟,悟有兩種。一種叫解悟,你明白了,懂得了,你也會說,說得頭頭是道,說得天花亂墜,自己的是非人我沒斷,這叫解悟。管不管用?不管用,對於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怎樣才管用?證悟才管用。什麼叫證悟?心清淨了,真的放下了,理事通達明瞭之後,萬緣放下,一塵不染,恢復到自性清淨心,管用。這個時候,不但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了,那叫證悟。證悟跟解悟的差別,一個還有煩惱,一個煩惱斷了;要用《金剛經》上的話,諸位就更好懂,一個還有四相,一個四相破了。四相破了是證悟,四相沒破是解悟,不能夠了生死,不能夠超越輪迴,道理在此地。

  下面說『由得體用非一異智』,這是智慧。這就是講體、現相、作用,體相用非一非異,不能說是一,它確實有體、有相、有用;你也不能說是異,為什麼?它三個是連起來的。體是相之體、是用之體,相是體之相、是用之相,用是體之用、是相之用,三位一體,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三,也不能說它是一。你說它是三,它是一;你說它是一,它又是三。這個事實真相真正搞明白、搞清楚,這個智慧叫非一非異,這個「非」是貫下去的。這個道理、這個原則你通達了,所有一切世出世間法都是非一非異,諸位能懂得嗎?這一句展開就是八不中觀,一部《中觀論》就是這「八不」詳細演繹說明而已。教我們看一切諸法,你要從這八個角度來觀察,你才了解它事實真相。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此地講的是不一不異。所以這個「智」,用我們現在話講是「中觀智」,你得中觀智。

  『以用隨體無不存故。德相業用皆自在故。』相用隨體,體存,相用當然存。相用是體變現的,體沒有生滅,相用哪有生滅?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現相、作用有生有滅?我們是用生滅心看外面的相用,所以外面的相用就變成有生有滅。我們的常住真心是不生滅的,真心看外面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妄心看外面境界是生滅的。我在此地只點到為止,諸位細心去體會,這是很深的境界,也都是事實真相。你要能夠契入,你要能夠體會得,底下一句你就得到了。「德相業用」,相,所現的相是德相;所有一切的作用是業用,這個業是淨業,不是善惡業,是淨業。「皆自在故」,現相自在,作用自在,你就得大自在。

  就像《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自在。他自在從哪裡來的?從「觀」來的。什麼觀?中觀。他所得的是體用非一異智,非一異智就是八不中觀。觀音菩薩用中觀,觀一切世間,他得自在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自在?我們不會觀,我們打妄想,打妄想就不自在。用智慧觀照就自在了,所以人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天災人禍什麼災難都沒有了,都消除、都消融了,這個威力多大?十法界裡頭沒得比。這是般若智慧之力,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這教我們修學的祕訣。

  『若理事別修,則不得爾。』那你就錯了!我們今天修學是把理是理、事是事,體是體、相是相、用是用,都把它分開,這樣就錯了,這樣你就永遠不能契入法界,事實真相你永遠得不到。為什麼?你都是看一面,你都在分別這一面,執著這一面,那怎麼行?你沒有了解全體,沒有了解事實真相,你所看的是片面的。這是許許多多學佛人,我們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精進,為什麼也精進、也用功、也努力,而不能夠契入法界?道理在此地。諸佛菩薩觀察世間,他是圓的觀察,圓滿的,面面都觀到。我們凡夫只看一面,所以心裡面自然生起疑惑,自然生起顧慮,乃至於誤會,從這裡面產生許許多多的障礙,本來是無障礙的法界,變成無量無邊障礙的法界,你說冤枉不冤枉?古德常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話講得很有道理,很有味道。這一段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懂得,知道圓融觀察,你在佛法修學方面,進步真的是突飛猛進。你不曉得這個方法,你的修學自然就非常艱苦,你的成就有限。再看下面第四小段:

  【隨機調伏。未熟而化,熟而不化,皆曰失時。今感而遂通,故無失矣。】

  前面是講自己修學的成果,這一條是講幫助別人。菩薩絕不吝法,菩薩絕不貪圖自己的享受,這個世間還有可以接受教學的人,一定是認真努力幫助他;沒有呢?沒有到他方世界去,沒有就入滅,就不住這個世間。有就得幹,沒有就走,這是諸佛菩薩所示現的,用我們現在話說,他們生活的態度。教化眾生要隨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成熟的要教他,『未熟而化』,沒有成熟的你用成熟的方法來教他,錯了,他不能接受,已經成熟的你不肯教化他,你也錯了,都叫做『失時』。應該怎麼教?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沒有成熟的人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人幫助他證果,這叫不失時。你不懂這個道理,你教化眾生不契機,不契就是失時。不是這個時候教的,你在這個時候教,錯了,他不能接受,他聽不進去,他得不到受用,這叫失時。

  現在在華嚴會上,『感而遂通,故無失矣。』華嚴會上這些聖眾,來參加法會大眾兩種人:法身大士、大心凡夫。諸位要記住,法身大士實在講不是主要的,大心凡夫才是主要的對象。法身大士到這個法會來,都是擔任助教,影響眾;真正當機眾是大心凡夫。凡夫的心現在不夠大,我們要幫助他把心量拓開,這是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把心量拓開。把這個法門殊勝功德利益,詳詳細細介紹清楚,使他嚮往,使他羨慕,他有嚮往的心、有羨慕的心、有學習的心,這善根漸漸成熟了。所以教學,講經說法,幫助別人,一定要契機、要契理、要不失時,才能收到教學的良好效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