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五十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50

  請掀開經本,一百六十八面第二行,從下半段看起,從第六看起:

  【六為求加護故者。像季傳教。障難恆多。先敬三尊。上求加護。】

  這個文是接著前面講「稽首皈依」。先說明為什麼要皈依。過去無論是講經、註經,一開端都是歸敬三寶。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了七個意思,這是第六個,『為求加護』,加就是加持,護就是護念,求諸佛菩薩加持護念。特別是在佛滅度之後,佛教傳到中國來,是世尊像法的時代,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之後,佛法傳入中國,正是佛教的像法時期。佛的法運,常說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是正法,第二個是像法,第三是末法。經上告訴我們,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也是一千年,末法有一萬年。按照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七年。也就是說,正法、像法都過去了,末法一萬年也過去一千年了,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

  註解這部經的人是唐朝時代的人,那個時候還是像法。這是宗密大師的註解,他與清涼是同時代的,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有一千三、四百年。那個時候弘法障難就很多了,教下如此,宗門也不例外。我們看看禪宗裡面,六祖大師跟他們也都是同一個時代。因為六祖大師,曾經武則天、中宗都召見過。清涼是武則天、中宗的老師,清涼國師,所以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六祖弘法,也在獵人隊裡面避難十五年。由此可知,宗門教下弘法實在不容易。

  像法已經是有障難了,何況末法?更何況在末法現前這個階段,是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我們看看中國的歷史,不但中國的歷史,連外國的歷史,都沒有像現代世這樣的混亂,那這個障緣當然就更多。所以自修、弘揚都要求三寶加護;沒有三寶加護,憑我們個人,實在說,智慧、福德都不夠。何況現前所謂是法弱魔強,我們能夠平平安安的在這裡念佛修行,在這裡討論佛法,這都是三寶特別的加持。末後一條:

  【隨順先聖故者。西天聖眾。諸菩薩僧。造論釋經。皆先歸敬。順諸先聖。故敬三尊。敬意極多。不能繁述。】

  末後一條,這是援前人之例。佛法,不但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如果這個法是正法,就離不開這個「敬」字。可見得,你要辨別法之邪正,不論它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你要辨別它的邪正,很容易能夠區別,就在它有沒有敬意。如果有敬意,這必定是正法;缺乏敬意,那這個法是正、是邪就要仔細去觀察。

  本經將菩薩的行門,最後歸結成十大綱領,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在我們中國世間法,儒家的教學,諸位要翻開《禮記》,《禮記》第一篇就是「曲禮」,第一句就是「曲禮曰,毋不敬」。你看看,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確實是不謀而合,都是從修敬開始,由敬入門。禮敬就是我們的性德,這是真的。不僅僅佛不在世間了,我們要歸敬求佛加持,當年這些諸佛菩薩同住世的時候,菩薩們講經、註疏,佛在世,也求加護,何況在末世。所以中國的古大德們,他們造論、解釋經,也援古印度前賢之例,在註疏之前,一定有歸敬的字樣。除這七條之外,這個敬意很多,可以說是數之不盡。所以說『不能繁述』,就不再多講了,講七條就夠了。這是講歸敬。歸敬什麼?歸敬的對象是三寶,所以下面要給我們解釋三寶。

  【釋此所歸三寶分二。】

  我們所皈依的對象就是三寶。底下解釋『三寶』分為兩段:

  【先標三寶義。後正銷疏文。】

  第一段先解釋什麼叫做三寶,然後再解釋《疏》裡面的偈文。

  【今初。三寶之義。佛法大綱。學者要知。不可不說。略以五門分別。】

  『三寶』是佛法的綱領,學佛的人一定要清楚,不可以不知。為什麼?你一進佛門,首先就求三皈。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稱為三寶弟子,結果不知道什麼叫三寶,那你皈到哪裡去?就談不上皈依,所以一定先要把三寶這個意義搞清楚。這個註解註得非常的詳細,因此對於三寶的說明,也就有一定程度的周詳。他底下把它分為五個小段來說明。

  【一釋名。】

  解釋三寶的名稱。

  【二出體。】

  這是三寶的依據,『體』就是本體,理論的依據。

  【三建立。四次第。五問答分別。】

  第三是講三寶的『建立』,第四是講它的『次第』,第五則有『問答分別』。

  【今初有二。初總名。後別名。】

  現在我們講第一段,解釋名,名稱,釋名。這個釋名裡面,有『總名、別名』。

  【總名者。三者數義。寶者。從喻為名。】

  『寶』是比喻,『三』是個數目字。

  【依寶性論有六義。】

  這就說明,它為什麼叫做寶?「三」,底下會跟你說明,就是佛法僧。這三樁東西為什麼稱之為寶?下面有六個意思:

  【一希有如世間金玉等。世間難得。三寶亦爾。百千萬劫眾生難遇。】

  這個世間,凡是稀有就寶貴。大家都看得很重視它,為什麼?它稀有;佛法僧也是如此。我們中國在這個『世間』佛法相當的興盛,我們生在這個環境,所以不覺得『三寶』之可貴,不知道它的稀有。如果我們將佛經稍稍涉獵,就知道它確實是稀有,世間不常有三寶住世。

  像佛滅度之後,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總共只有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我們的觀念當中,因為人生壽長的也不過百歲,看到這一萬二千,這很長很長。其實在無限的時空當中,這一萬二千年是非常的短暫。法滅之後,這個世間沒有佛法,必須再有佛出世,這個世間才有佛法。佛給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法滅之後,底下一尊佛是彌勒佛。彌勒現在是菩薩,現在還不是佛。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要五十六億年之後。你想想看,五十六億年之後,彌勒菩薩才到世間來。這一萬二千年,跟五十六億年不能比,沒法子比。所以我們才知道,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真正稀有,我們非常的幸運,跟這個世間有佛法這麼短暫的時間當中,我們生到這個世間,我們有緣遇到,這非常之稀有。

  過去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真的一點都不假,怎麼會碰得這麼巧?尤其是碰到佛法住世,我們能得人身。如果不得人身,縱然遇到了也沒有用處。所以還得要得人身遇佛法,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開經偈》上所講的,這是稀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瞭、要珍惜。因為我們這個人身要失掉,再得人身,不曉得是多少萬劫以後了。說人身失掉,來生再得人身,給諸位說,太稀有、太稀有了,太少了,不容易得到。這就好像中獎券,一下抽中了第一獎。實在講,中第一特獎還不難,得人身比中第一特獎還要難。

  【二明淨。】

  第二個意思是『明淨』,光明清淨。

  【如世間金玉。體性明淨。】

  像黃金、美玉一樣。

  【三寶亦爾。離染無垢。所以明淨。】

  這有寶的意思。我們親近『三寶』,皈依三寶,要把自己的性德也與諸佛菩薩一樣的顯露出來。性德是光明清淨,『明』就是智慧,『淨』就是禪定。定心是清淨的,如果心裡還有雜念、還有妄想,心就不清淨,你也就定不下來,所以這個定心是清淨的。

  【三勢力。】

  『勢力』是講它起用,它的作用。

  【如世間金玉。有威德勢力。三寶亦爾。見道力用神通威力。】

  世間人如果有了多金、多寶,他在這個世間是大富大貴,他有勢力,他要想辦事情,輕而易舉,不費力量。他有財富,他有地位,所以這是講起用;三寶也是如此。『見道力用』,這個見道,就是禪宗所講的見性。見性之後的作用是性德作用,不是我們凡夫這小小的能力可以能夠相比的,他的能力神通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是性德起用,這是真實的勢力。

  【四莊嚴。】

  第四個意思是『莊嚴』,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美好,就是美好之意。

  【如世金玉。莊嚴世間。三寶亦爾。定慧莊嚴出世法故。】

  這個『世間』,凡是名貴大概都是黃金。名貴的建築都用黃金來裝飾。在日本,大概到日本去觀光,很多人都去看日本的金閣寺。那個建築並不大,全是黃金做的,叫金閣寺。但是它那個黃金,給諸位說是貼金,實在講,建築的材料是木頭。像我們這提的匾額,上面貼金,那它的確是真金,是真金金鉑貼上去的。那整個的房子統統是貼金的,你看到的確是非常之美,那相當之名貴。在這寺院裡面,大的寺院,有金瓦殿。它那個瓦,所蓋的瓦,那也是貼金的,這非常非常之名貴。所謂是雕欄玉砌,這是世間法的莊嚴。在出世間,『三寶』也是如此。三寶的莊嚴不像是世間。因為世間莊嚴,都是形式上的莊嚴;三寶的莊嚴,是心境的莊嚴,這是真正莊嚴,他是以『定慧莊嚴出世間故』。

  我們今天這是大年第一次開經,祝福諸位少煩少惱、多定多慧、多福多慧,福就是定。我們要多福多慧、要少煩少惱。這樣的修,煩惱是六道,少煩少惱,我們與六道逐漸遠了;多福多慧,我們與西方極樂世界逐漸就走近了。這樣的修學才有成績,才沒有白學,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所以大乘佛法,特別是淨宗的理事要真正認識、真正清楚,決定不懷疑。我們在現前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自己才能真正做得了主宰。往往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同修,平常看他也很用功、也很精進,可是一遇到事他就亂,佛也不知道念了,甚至於遇到事,還貪生怕死。譬如說到了病重的時候,不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念阿彌陀佛,要死。這不能念阿彌陀佛,趕緊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還要活下去,這就錯了。到臨終的時候,《彌陀經》不要了,去念《普門品》去。這很糟糕,這就可見得,他對於淨宗的理與事都沒搞清楚。這個世間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應當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如果我們的壽命還沒到,你一心求生淨土,有什麼病痛自然就好了,不要找醫生,也不要吃藥。

  我過去在大陸,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們一幫學生就用這個方法。他們一個有病痛,這一家人都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到這個病會好;病不好,就往生了。所以這很簡單的事情,它非常簡單,決定不找醫生,不吃藥。可是許多,他病決定好了。我們要有信心,在我們眼前,景美有黃居士,我們這個油畫的佛像就是他畫的。他聽我講這些事情,他相信了。從前他也是到處有些病痛,這一、兩年,他也不看醫生、不吃藥,只要有小病痛的時候,他就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統統都念好了,身體現在一年比一年好,真有效。為什麼你會有病痛?你有災難、你有業障!念阿彌陀佛,是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業障消除了,還有什麼病痛!你命終的時候,也預知時至,也沒有病苦。所以消業障非常重要。煩惱、習氣就是業障,對於聖教之懷疑,那更是大業障。所以這個法門,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三資糧,第一個是信、願、行,第一個是信。所以說實在話,可以跟這醫生、醫院、醫藥一刀兩斷,跟它絕緣。自己有真正堅定的信心,我不需要它們,一心求佛加持,所以用定慧來莊嚴出世法。

  我們具體來說定慧。定,就是你對於這個法門、這部經,現在是淨土五經之一,你對於這個淨土法門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一句佛號念下去,這就是定。我再不搞別的,世出世間法,我都不要、都放下了,這就是定;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比的智慧。所以這個方法即定即慧,大定大慧,不是大定大慧不可能修這個法門。所以信、願、行,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你就是在修大定,就是在修大慧。這種定慧,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無二無別,他們修的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所以這個法門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經中一再說,難信之法,這是真正莊嚴,真實的莊嚴。

  【五最上。如世金玉。於世最上。三寶亦爾。修出世道最尊最上。】

  這『最上』也就有最貴重的意思。我們世間把這些金銀七寶,因為它稀有,稀有的金屬,把它看作非常之貴重,在一切物品之上,看得這麼貴重;三寶也是如此。『修出世道』,這出世是超越生死輪迴,叫做出世道。一生當中,什麼樣的人一生?就是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在一生當中,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能夠了生脫死,只有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不但是世間法裡面最尊最上的,就是一切出世間法裡面,這個法也是最尊最上。

  這幾天,台大有位謝教授很發心,把我在新加坡講的《無量壽經》錄音帶,他全部都寫出來,他花了半年的時間全部寫出來。現在拿給我來看,讓我來修改,準備出版流通。所以我現在全部的時間都在看這個稿子,大概全文恐怕有七、八十萬字的樣子。我想把它大量的刪掉,希望這部書不超過三十萬字,所以差不多要刪掉一半以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樣子。讀這個東西,就又想到當時在新加坡講的這些。有些看到這個,自己也不曉得怎麼講出來的,我裡面有一段話,是因為今天看到那裡就想起來了,從前人沒講過的。

  淨土三經,《觀無量壽經》是講淨土的理論、方法、九品因果。在方法裡面,前面是觀想念佛,當中是觀像念佛,末後是持名念佛,最後一觀,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我在這個地方就特別提醒同修們,那末後所講的,就像唱戲的一樣,壓軸戲,最好的,最好的擺在後面,壓軸戲。從這個地方就體會到,一切念佛法門裡面,這是講念佛,所有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念佛法門第一殊勝。念佛有很多種念法,有實相念佛,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念佛裡面是以持名為第一。持名念佛就是一切行門當中,第一的第一,沒有比這個更上。這個說法,從前沒人說過。我舉出《楞嚴經》舉了好多例子,確實是真實的。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這個這麼容易的法門,哪裡是第一殊勝?愈是第一殊勝的它愈容易。所以這個法門講,易行難信。易行就是普度眾生,如果不能普度眾生,你這個法門不能叫第一。也就是說,造五逆十惡,立刻要墮地獄,你這個方法能夠馬上救他,而且立刻叫他成佛,這個法門才叫第一法門。哪個法門?只有持名。你那個時候講觀像、觀想都來不及,為什麼?他馬上要墮地獄,來不及了。才知道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這是最上最尊。所以《華嚴》到末後一著,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華嚴經》上念佛法門,彭際清居士作的《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依《華嚴》的教義,念佛往生淨土。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個著作,也是非常偉大的著作,對於淨宗修學有了不起的貢獻。黃念祖老居士有錄音帶,我們這邊都普遍的流通;這個小冊子我們也印得很多,諸位都可以做參考。但是他那裡面也提到了實相念佛,可是我們細細去研究《華嚴經》,文殊、普賢、善財童子統統都是修的持名念佛。文殊教法照就是持名,法照之所傳的就是五會念佛,持名念佛。所以我們曉得,十方等覺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用的信願持名,這是不可思議。所以信願持名在修出世道上是第一尊貴。

  【六不變。】

  第六個意思『不變』。不變就是真的,凡是會變就不是真實的。佛法裡面講真妄,它的標準就在此地。所以《金剛經》上跟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叫虛妄?因為它會變,所以它是虛妄,它不是真實的。三寶不變:

  【如世金玉。不可改易。百鍊不輕。久埋不生。】

  黃金所以它貴重,就是它不會改變。你怎麼樣去冶煉它,它也不會減輕;埋在地裡面,金跟玉怎麼樣埋,埋在裡面,也不會變它的成分,所以這世間人稱它為寶。

  【三寶亦爾。不為世法之所改易。】

  我們這世間法,為什麼?它不染世間法。『三寶』就是覺、正、淨;覺,他不迷、他不邪、他不染,所以他不變。六道凡夫為什麼變?因為他迷,他有邪思,他會染污,所以他在六道裡頭輪迴,這一世變的是人相,來世說不定變畜生相、變餓鬼相,他真的會變。即使我們這一生,在一生當中,也有生老病死,剎那剎那都在改變,所以世間法是無常的。

  在這個年節,今年這個年節裡面,大概日子不太好,你看發生許多的不幸的事情,我們景美圖書館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圖書館的韓館長,大年初一早晨九點多鐘,九點多一點,接到兩通鬼打來的電話。那不是晚上打的,上午九點鐘,是一個小孩死於車禍,才死了一個星期,六天。因為這初二是頭七,初二是頭七,死了六天。這小孩十二歲,打個電話給館長,說他是孤魂野鬼,非常可憐,在電話裡頭哭。我們館長以為是人家給他開玩笑的,所以把他狠狠的罵他一頓,小小的年紀,裝什麼?裝神做鬼的,電話掛掉了。掛下來之後,沒有幾分,還不到一分鐘,電話又響了,又是他,又來了,說他是孤魂野鬼,很可憐,而且很悽慘,那個聲音很悽慘。結果他的兒子來接,他兒子講,我聽聽,他兒子向來不相信這個。一聽了,聽呆了。他聽了,跟他媽媽講,這小孩。這一句提醒館長,小孩不會這麼樣悽慘的聲音,所以大惑不解,他說他孤魂野鬼。她到圖書館來告訴我,我就跟她講,我說是來求妳超度的,妳妳趕快給他立個牌位。她就叫悟道寫個牌位,悟道忘掉了。到了初二早晨,三點鐘,這是半夜,初二早晨三點鐘。他又託夢,託夢給館長,要求館長,我到圖書館好不好?說了好幾次。館長人在夢中,似夢非夢的,好吧!你喜歡去,你就去吧!那鬼又問一聲,好,好,你去吧!去好了,他就去了。我們初二開始拜千佛懺,初二的時候,他的父親、母親就來了,到圖書館來,請求給他立個牌位。這館長一聽,他說什麼事情?他說他的小孩,一個星期之前車禍死了,今天是頭七。這一印證,館長就把他打電話那個聲音、那個模樣,學給他父親、母親一聽,他說一點不錯,他的小孩就是這個哭的聲音,就是這個叫的聲音,說話的語氣完全相同。

  我說這個小孩不錯,這個小孩度了很多人。頭一個,把他爸爸媽媽度了,他爸爸媽媽不學佛的,所以五天千佛懺天天參加,一拜沒有缺,拜了三千拜。還把他舅舅、舅媽,一家人統統都度了。他媽媽把那個照片拿來看,小朋友長得非常可愛。他們說,為什麼會這麼不幸?我說他是來度眾生的。不但度他一家人,圖書館所有這些同仁,聽了這個真正的事實,一點都不假,道心堅固。這來度眾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世間無常,生死輪迴,苦不堪言。一定要覺悟,在這一生當中要超越世間,也就是超越生死輪迴。說老實話,縱然有這個覺悟,你要遇不到這個法門,還是枉然。其他的法門,沒有法子,一生當中很難成就。這個法門是決定成就,只要你能夠相信,你真的願意去,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謂是萬修萬人去。

  如果我們真的想在這一生永脫輪迴,往生不退,對於淨宗的經論要特別留意。我們現在所編的《五經讀本》,這一部就夠了。我們這個心就定了,就定在這個《五經讀本》上,不再搞別的,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如果對於其他經論還是放不下,還要涉獵,這就叫夾雜。換句話說,你心不定、心散亂,定慧不能增長。要真正定慧增上,必須一切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

  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是我們淨宗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看他的傳記,讀他的歷史,早年他也是遍涉世出世間法,晚年大徹大悟,世出世間法統統摒棄,專修淨土。尤其蓮池大師說得好,他真是徹底開悟之後,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他自己只選擇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這是真正覺悟,真實徹底的覺悟;不是徹底覺悟的人做不到。我們能夠學他們的悟後起修,對我們的利益就太大了。『不為世法所改易』,不但不為世法所改易,也不為佛法所改易。

  【具此六義。故名為寶。從數及喻以為名也。】

  這三寶,三是『數』。這六種比喻,說這三為之寶。下面別名,前面總名,是三寶;別名是佛法僧。

  【次別名者。謂佛法僧。梵云佛陀。】

  『梵』是梵語。

  【此翻覺者。】

  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者』,就是覺悟之人。

  【佛地論云。於一切境。能除二障。如睡夢覺。如蓮華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覺即是佛。當體為名。】

  這一段要跟諸位細細的說說。梵語佛陀耶,翻成中國意思是覺。單單這個覺字,還不能包括佛陀的全部的意思。在中國字彙裡面,找不到相當的文字來翻它,所以不得已還是用原來的音。當年翻譯的時候,翻譯佛法也造了不少新字。因為在那個時候,中國的文字沒有現在這麼多,所以這個字就是當時造的新字。沒有人字邊這個弗,我們中國古字有,有這個字,音相同,弗這個音相同。他是人,所以就造了一個字,加一個人字邊,加了人字邊。那這是會意,音是佛,這個人我們稱他作佛。這是當年新造的一個字,翻成覺。這個覺,底下還得要加註解,怎樣才是『佛陀』這個覺的標準?引用《佛地論》》云,引《佛地論》上一句經文做為覺迷的標準,這個標準就高了。

  『於一切境』,這一切是包括世間、出世間。在世間裡面,包括一切人、事、物,包括一切理論、方法、程序,統統都包括在裡面。『能除二障』,就是沒有兩種障礙。二障是什麼?這大家都曉得,第一個是煩惱障,第二個是所知障。世出世間一切境界裡面,你沒有煩惱、沒有所知障,這才叫做覺。煩惱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這是煩惱。確實,凡夫在一切境界裡面都會起心動念,順境起貪愛,這煩惱;逆境起瞋恚,也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統統是煩惱,你會起這個障礙。色界、無色界的天人不起煩惱,他有禪定,四禪八定。阿羅漢、辟支佛也不起煩惱,他有九次第定,他不起煩惱,算不算覺?不算。為什麼不算?因為他有所知障。雖然那個時候沒有煩惱障,阿羅漢、辟支佛煩惱障是斷了。四禪四空天煩惱沒斷,他伏住了,他不起作用。但是這種情形之下,他還有所知障,所以不能稱為佛。所知障要破掉了,於一切境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在一切境界裡頭還有所不知、還有所不能,這不能稱之為佛,所以這個標準真高。必須要破二障才是佛。二障破了,所以佛也有很多等級,天台家講的分證佛,究竟佛。

  這分證佛裡面,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四十一位菩薩,或者稱為諸佛都可以,都是破了二障。這就是從圓教講,初住以上,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這破無明,就是破煩惱障跟所知障;證一分法身,這叫分證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他的所知障沒有破得圓滿,才破一點點而已。無明有四十一品,這慢慢再去破。所以圓初住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多破一品,他的地位就升高一個階級;統統破盡了,煩惱障破盡了,所知障破盡了,這叫究竟佛。沒有破盡的時候,叫分證佛。所以《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的註解,他就是這樣說的,他說這個諸佛就是指天台家所講的這四十一位分證佛。因為圓教初住菩薩,就可以在十方世界以佛的身分去度化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與說法,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初住菩薩就可以示現,所以這個標準相當之高。

  我們修行決不例外,一定要除二障。我們用什麼方法除?就用信、願、行,用這個方法除二障。真正能信、能願、肯持名,你就不迷了,你就不邪了,你也就不染了。可見得,這三寶就具足了。覺不迷是佛寶,正不邪是法寶,淨不染是僧寶。你看看念佛的人,這個法門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前面跟諸位說,這是一切法門當中的第一法門,無上的一個法門,不是真正有大慧大福,他怎麼會修學這個法門?一句阿彌陀佛,三寶具足,二障同時斷除。

  底下有個比喻說,『如睡夢覺』,睡夢是比喻迷,醒來了,這比喻覺。『如蓮華開』,蓮花沒開的時候好比是迷,開了好比是覺。底下又給我們解釋佛含三個意思,就是覺有三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修行是自覺。也就是說,自覺就是自受用,覺他就是度化眾生,是他受用。我自己覺了,別人還沒有覺,所以自覺之後,只有一樁事情他要做的,那就是幫助別人自覺,希望人人都自覺,幫助別人。也是一心不亂,一心一意幫助別人覺悟。這是一心不亂,絕對沒有為自己。所以覺跟迷的差別、區分也在此地。迷人,起心動念先考慮自己,覺悟的人,決定不會想到有自己;想到有自己就是迷,念念都是想如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才是真正的一個覺者。

  「覺行圓滿」,前面自覺覺他,這是分證位佛之一。覺行圓滿是究竟佛果。怎樣才圓滿?二障完全除盡了,這就圓滿。前面自覺覺他說過,圓初住就自覺覺他,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自覺覺他。由此可知,要想自己真正契入覺行圓滿,不覺他不行。為什麼?因為自他不二,自他一體。所以覺他就是自覺,不肯覺他就是自迷。可見得真正修行,你不知道這個原理不行。不知道原理,把度化眾生這個事情甩在一邊,先要自己去苦修、苦行,都變成小乘了。充其量你能夠得定功,修得再好,也只成個阿羅漢而已。能不能見性?不能。阿羅漢跟辟支佛都沒有見性。由此可知,大乘修學的關鍵,就是在如何利益眾生,幫助他開悟。利益眾生沒有別的,是幫助他開悟。『覺即是佛』,佛是梵語,意思就是覺。所以覺就是佛,佛就是覺,這是『當體為名』。這個名字是從體得來的,體就是名,第二是:

  【梵云達摩。此云法。】

  『達摩』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法』。這裡面,法可以分為四大類:

  【即教理行果。】

  『教』是教學,釋迦牟尼佛或者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所說的,這叫教,教是教學;『理』,是理論;『行』,是行為、是實行;『果』就是成就、成績,這些都是屬於法。理、行、果都含攝在教裡面,都在教科書裡頭。這個經本就是教科書,這裡面有理論、有修行的方法、有得道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給你印證的,給你做證明的,所以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

  【自性軌持。名之為法。軌持即法。當體為名。】

  所以這『法』也是當體得到的名稱。佛法跟世間法就不一樣,世間法裡面也有教、也有理。你看世間學校,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他那個教科書裡頭也有理、也有行、也有果。為什麼不稱之為寶?因為他與自性不相應,所以不能稱為之寶。唯獨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是『自性軌持』。軌是原理原則、是軌範。好像是道路一樣,軌道。持是永遠在軌道上,保持著,不會出軌的。像我們乘火車,火車的軌道非常明顯,從台北開到高雄,安安全全到達,不會越軌的,這叫持,保持著。也就是說,佛菩薩為我們所說的,絕對不違自性。也就是說,他這教理行果,是自性裡面自然的流露,這就是寶。自性是寶,世間法裡面沒有這個意思,世間法與自性確實是相違背的。

  所以諸佛如來一切經典是自性的法寶,自性的教理行果。是不是佛的?不是的。這是它偉大、不可思議之處,是我們的自性。他是用他的自性來引發我們的自性,是這個意思。不是他的東西灌輸給我們、傳授給我們,那就錯了,那這佛法就不值得我們尊敬。而是藉他那個,把我們自性的法寶,教理行果引發出來。這是真實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軌持就是法,軌持實在講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法,法就是自性。

  【梵云僧伽。此云和合眾。三乘聖人。理事二和。體無違諍。和合是用。眾即是假和合之眾。依主得名。】

  所以這個地方得名跟前面得名不一樣。前面佛跟法是當體得名,這個地方是從作用上得名的。『僧伽』是清淨眾。怎麼樣的清淨眾?和合才清淨。不和合,天天吵架,那怎麼叫清淨?彼此每個人都清淨,就『和合』。所以佛法講理事和合,理就是前面的法,前面的佛,就是覺不迷,正不邪,這是理。事上的和合,有六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我們現在的話講建立共識,這就是見和同解,我們見解相同;第二個是戒和同修,戒是生活規範,生活的秩序,我們要遵守;第三個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叫六和合。所以六和合是事上說,是事上的,理是一個目標,同證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求什麼?只求這一個目標,成就無上菩提。可是諸位要知道,事上六和敬做不到,理上的目標是絕對達不到的。如果能達到理上的目標,事上六和敬一定是圓圓滿滿,不會有一絲毫欠缺的。那我們就明白,這個事上六和敬,對我們修正理上的目標是多麼的重要。

  僧團之可貴,我們常講,這個三皈依的時候都念,皈依僧,眾中尊。眾是什麼?團體。因為一切眾生都不能夠獨自生存,都要依靠社會,就是要依靠大眾。依靠大眾,必然就有團體。團體為了每一個人自己的利益,所以有許許多多的團體。這個小的團體,家庭,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大而國家、世界,這是大的團體。不管是小團體、大團體,離開六和敬,都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圓滿,所以六和敬是非常重要。何況學佛的人目標跟世間人完全不一樣。至高無上的菩提正覺,我們求的是這個。一個家庭的美滿都離不開六和敬,何況無上菩提。所以諸位,你要想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六和敬學起。我們個人從哪裡學起?個人從三皈學起。所以三皈跟六和敬是決定分不開的。個人之外,就是團體,團體就要修六和敬;沒有六和敬,決定沒有佛法。

  那現在人要問,我想跟他和,他不跟我和,怎麼辦?諸位要記住,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他修他的六道輪迴,我修我的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他爭,我讓就好了!他爭,我也不肯讓,那這就不和。他要,我捨就好了!他要,我也不肯捨,這就不和。他要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統統給他,我到極樂世界去!告訴他,這個世界都是你的,我決定不要,怎麼不和?當然和!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修學的方法。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