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五四集) 2017/6/3 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 檔名:02-041-045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O一六頁,經文第三行: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段說的是我們對於佛陀的智慧疑惑,無法深信,所產生的過失、障礙。念老在這段經文有詳細的註解,供給我們做參考。『不了佛智』,「曇鸞師《略論》云: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總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淨影、法位、元曉諸師均同上之說」,幾位大德說法相同,「以不了佛智一句為總,餘四為別」。「《淨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不思議智以下這是別,下面四種是別。「佛智淵深,餘不能測,名不思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於諸法門,知之窮盡,名為廣智。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
智慧,世出世間,自古至今,多少人在追求。佛告訴我們,智慧是自性裡面本有的,只是迷失了自性,把智慧變成了煩惱。也就是說智慧迷了就是煩惱,煩惱覺悟了,智慧又還原,又回來了,所以大乘教裡常說,煩惱就是菩提。煩惱的正面是菩提,迷失了菩提,菩提變成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因為智慧無量無邊。怎麼迷了?佛在經上常說,一念不覺。本來是覺的,現在變成不覺。這句話說得好。一念不覺,自性就迷了,自性本覺就不見了,不覺就現前,於萬事萬物迷失了。換句話說,我們只要把本覺找回來,功德就圓滿了。為什麼它不覺?一念。真心、自性沒有念頭,無緣無故,不知不覺,起了個念頭。念頭起來之後,不能立刻了斷,讓它念念發展,就變成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出來了,「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相根本就是無明。
祖師這個地方說得好。道理要是明白了,那就要把本覺找回來。怎麼找?放下一念就大徹大悟。一定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念頭。我們現在養成了習慣,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著一個,它不斷,叫相續相。這個相是錯誤的。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失自性之後,就沒有離開這個相續相,無論是在十法界,還是在六道輪迴,苦不堪言。真正放下了,回歸自性,一念不生就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跟著現前的是什麼?是戒,是定,就是戒定慧三學,自性本自具足,不是外來的。智慧不是外來的,禪定也不是外來的,佛所制定的一切戒律也不是外來的,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就有的。所以它難不難?不難。我們今天感覺到很難,持戒很難,是什麼?養成不良的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感覺到很難,放不下。愈是放不下還愈想放下,愈想放下還愈放不下。
這幾種智慧,念公慈悲蒐集這些參考資料,完全寫在這個地方。不思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這叫「不可稱」。跟佛在一起,不問他的時候,他保持一個正常的現相,圓滿覺悟的現相是在定中,你有問他就給你解答,解答完之後他又回歸本位。回歸本位,《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他的本位,起作用「無所不知」。凡夫,聖人,初住到等覺稱聖,這些菩薩們有疑惑,向佛請教。如果真的疑惑,他是開悟了,小悟、大悟,不知道多少次了,沒有到大徹大悟。大徹大悟,跟佛就相同,沒有到大徹大悟,不一樣,還有很多問題要請教。佛經都是由當機,當機是什麼?他出來請教。當機有兩種,一種是明知故問,為什麼?他自己知道,眾生不知道,他出來向佛請教,佛這一說,眾生明白了,這些沒有開悟的人明白了。這個明白叫解悟,是聽佛說的,聽菩薩說的,聽善知識說的,明白了。不是自己的,就是不是自己悟的,自己悟的有受用,得受用。不是自己悟的,它能幫助你修行。
像我們現在一樣,疑問很多,怎麼辦?佛說這麼多經典,我們在這個裡頭精挑細選,選跟我有緣的,契我這一類根機的。這是佛法在六道眾生這個層次宣揚。依照佛所說的方法去做,那叫修行。修行修什麼?修戒、修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的作用大!如果我們不從戒下手,只從經教,解門,有解無行,很會說,說得頭頭是道,一條也沒做到,孝養父母屬於戒,尊敬師長也屬於戒,沒有做到,佛法的利益沒得到。要是真正做到,佛法的利益就得到了,縱然沒有開悟,它能幫助你生天。戒是善,沒有惡,斷惡修善,雖然出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很複雜,有善報,二十八層天,善報;有惡報,地獄、餓鬼、畜生。人道恰在當中,這是一個特別的緣分,完全看緣,如果遇到善緣,他走的是善道;遇到惡緣,走的是惡道。在古代,我們可以說善緣多、惡緣少,人道的環境還不錯。
中國的歷史很完整,從司馬遷將古代的傳說用文字寫出來留傳給後世,《史記》屬於通史。秦漢以後,國家對這個很重視,設有專門的人才,來負責任寫歷史,斷代史,一個朝代一個朝代,我們今天講的《漢書》,漢朝的,《三國志》,漢朝末年魏蜀吳三國,唐代有《唐書》,宋代有《宋史》,一直到今天,《清史》寫出來了。史是什麼人寫的?下一個朝代,他沒有顧忌了,不是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時代有很多忌諱,不能寫的,下個朝代這才公正。史書裡頭所記載的事實真相,在這個裡面我們看到,每個朝代太平盛世的時間多,動亂的時間少,這是事實。盛世是正常的,用什麼方法?教育。誰來教?家庭肩負起教育。國家只是用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為國家、為社會、為大眾服務。五千年沒有間斷。所以我們相信,中國歷史稱為信史,確確實實可以相信,不是隨便說的,寫歷史的人大公中正,沒有偏私,該讚歎的,不喜歡的人也要讚歎,所謂的褒貶,真實智慧。多少人在世的時候,施展他的才華為眾生服務,積功累德;不在位的人,多半從事於教學,著書立說,留傳給後代。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沒中斷。
近代人這一百年,距離我們一百年,當時這些人把教育疏忽了,跟五千年歷史沒有接上頭,什麼原因?中國跟西方人發生關係了,中國在亞洲,在東面,歐洲在西面,西洋人走向科學技術,發明機器,中國跟西方往來了,到西方求學的人多了,回到中國,說中國不夠強是因為沒有科技,主張全盤西化,統統要向西方學習,自己東西完全拋棄不要了,認為那沒有價值,造成今天的現象。
今天是全世界的動亂,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為什麼動亂?爭,競爭、鬥爭、戰爭,這一百年來沒停止過。尤其是最近的五十年半個世紀,前面發生一次世界大戰,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在的核武,一枚飛彈可以毀滅十幾個城市,所以人類有能力毀滅地球。這樁事情非常可怕,怎麼解決?西方的學者告訴我們,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今年是第十七年,二O一七,我們看到很好的現象,要把自己傳統文化找回來,好!西方的學者都相信,只有中國孔孟學說、大乘佛法,能幫助地球的社會恢復安定和諧。這條路是非走不可,不走,地球上的危機重重,誰也不能把握。大乘佛法今天講的這四種智慧,「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些智慧真的能保佑地球恢復正常,能保證人心回頭是岸。
決定不能爭。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做起,這是關鍵,中國人講的修身。身怎麼修?從誠意正心。誠意正心,誠意能入門,正心能圓滿。我們的心不正,意不誠,用什麼方法?用看破放下。誠意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真誠。正心是什麼?正心淺而言之,自己的良心,或者說得更深一點,正心是自己的真心,這不是假的,是自己的本性,更好懂,就是自性。只要這個心一發,恭喜你,戒定慧三學輕而易舉你就具足,為什麼?本來具足。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五句話,那就是真心,本自清淨。真心是清淨心,沒有染污,沒有邪念,沒有妄想,是你的本性,人人都有,而且都相同,都圓滿。只是我們迷了,迷在五欲六塵裡頭,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被這個東西迷了。五欲六塵是物質,我們不知道它是假的,把它當真,以為它真的存在,它真的會長久,不知道剎那生滅。剎那生滅只有在大乘經上有,今天量子力學說明了。
這五種智慧是法身菩薩具足的,如來果地上成就了究竟圓滿,它不是從外來的。要我們不斷的放下,會發現智慧不斷的成長。實在講不是成長,自性智慧向上提升,起作用了,這個作用就是身修,什麼身修?戒,三皈、五戒、十善,戒律。戒律是性德,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教育是啟發,幫助你啟發,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平等,菩薩,平等到什麼程度?一體,確實肯定了,不再疑惑,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一體,是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無量無邊的一切法,哪來的?自性現的。就像作夢一樣,夢中自心現境界,作夢的時候把它當真,等到早晨醒過來夢沒有了,才知道做了一場夢。六道輪迴、十法界是夢,學佛大徹大悟了,回歸自性,夢醒了。夢醒了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只有這一個是真的,除這個之外全是假的,叫一真。這名詞術語裡頭含義很深。佛菩薩圓滿的歸了一真,回歸一真;法身菩薩開始回歸,還沒有圓滿。把這些不圓滿的,佛說出五十個等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地以上是等覺,差不多跟佛相等,還差一點,這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這一品無明破了,成佛了,那就不是菩薩,稱他作佛陀。
我們把念老的文讀一遍。「唐海東元曉師」,元曉是韓國人,韓國在渤海的東面,他把其他的四句「配當四智」。如《宗要》所說的,《宗要》是元曉法師著作,「此言佛智,是總標句。下之四句,各顯四智。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大乘教裡頭常說的「轉八識成四智」,這是真的菩薩,不是假的,為什麼?他們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是這個階層的人,他們不疑惑了。六道凡夫在哪裡?在阿賴耶識裡頭。《大乘起信論》把阿賴耶的三細相講得很清楚,也是學佛的人不能不讀的一部聖典。這門課應當開。開這門課,我可以找胡小林居士來講解,每天四個小時,一個月圓滿,一百二十堂課。他講得很活潑,我聽過,用了六年功夫,無師自通,就是用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六年一部論,《大乘起信論》,每天讀十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第一個一千遍念完,我告訴他,你從頭到尾講一遍,不要看任何人註解,你把你所悟的說來聽聽,他講了。第二次,就是第二個一千遍,念完之後講第二遍,從頭到尾再講一遍,他非常歡喜,領悟得更深,看得更廣,跟第一遍完全不一樣。再念第三遍,第三個一千遍念完了,他到香港來看我,我讓他在攝影棚裡頭講一遍,錄了一套帶子下來。這套帶子分量很大,我沒聽完,聽過當中幾段,講得好!
他是個企業老闆,早年經營非常辛苦,過的不是人的生活。以後跟我學佛,我教他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道》,他真幹,很難得,得受用,於是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要求他公司的職員,他公司大概有一、二百人,每個人都學習,每個人像他一樣落實,把公司的過去這些制度章程完全作廢,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來管理公司,做得非常成功。每天到公司上班只要一個小時,他事情處理完就沒事了,公司職員人人負責,都把公司當作自家,老闆當作家長。這就是《大學》裡頭講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了。所以他時間有了,有時間讀書了,有時間念佛了。經營的事業一年比一年好,整個公司自己可以不要管了,人人都負責,盡忠職守。公司的利潤大家分,所有員工都分。對員工照顧無微不至,家人生病住醫院,費用完全公司拿,公司把他們每一個家庭,都是親戚朋友,照顧到無微不至。職員們工作好,到哪裡找這種老闆?這個老闆也是他們自己一生的見證,早年跟晚年完全不一樣,早年脾氣暴躁,見到員工都是罵,都是責備,沒有獎勵的;學佛之後完全變了,把那些人全部都帶著學佛,可以說他現在用儒用佛來經營事業。這是真正的智慧,智慧管用,發脾氣不管用。人心向背,在這個地方就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元曉師講的這個四智,「不思議智,是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不平等,轉過來就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這是菩薩。八識完全轉成四智,就是法身菩薩,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一個等級。教下轉識成智,你能不能轉得過來?眼耳鼻舌身,轉過來之後,眼見不是眼識見,不是意識見,意識見有分別,末那見有執著,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執著,第六識分別。阿賴耶落謝種子,你所見到、聽到的印象,這些資料檔案全在阿賴耶,阿賴耶是倉庫,是檔案室,統統儲存在那個地方,不定什麼時候遇緣它起作用,過了十年,二十年,想起二十年前做的事情,怎麼想出來的?阿賴耶識有檔案,就調出來了,對比一下,起這些作用。這些四智人人都有,可是我們今天不是智,是妄想、分別、執著,第六意識是妄想,第七是執著,阿賴耶是個倉庫,這裡面全是虛妄的境界,沒有一樣真實。轉過來之後叫四智菩提,是你自己的本來面目,這一點要知道,所以人人都有。佛叫我們修行,就是教我們轉識成智,這教下的,念佛人叫一心不亂,轉識成智就是一心不亂。
學教,學習經教了,而不能夠在實際生活裡面做一個回頭轉,不起作用。這個教只是善心、善言,頂多幫助你生天,不能往生,這個不能不知道。要照宗門教下講成就,你還是凡夫,你不能成就。成就要修行,你缺少修行,你沒有幹,這個重要。淨宗的好處,就是一句佛號全包括了,轉識成智也在一句佛號裡頭,你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好!難得!所以它成就快。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