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O一二年護國息災佛七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12/12/2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21-075-0009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我們前面跟大家學習到《淨土集.行策大師警語菁華》第三段,我們接著來學習第四段:

  【四、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

  這個是第四段,這一段給我們說明感應的道理,我們眾生跟佛菩薩為什麼能夠起感應,這個原理就是『心性無二』。我們的心(自性)跟佛的心(自性)是無二無別,「無二」就是一體,所謂「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一體的,互相交融的。互相交融就好像我們室內這個燈光,每一盞燈它是獨立的,但是放出來的光,它是互相融在一起的。融在一起就是無二,因此它能夠起感應。所以講自然感應道交,這個感應它是自然之力。這個感,有感必有應。這個感,我們看到古大德他用一個比喻,比喻我們敲大磬,我們現在打佛七,維那法師每一支香都會敲大磬,誦經、念咒、念佛、唱讚,都會敲大磬。這個敲它就是感,聲音回應、回響是應。敲是感,回響是應。所謂「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就不鳴」。那個磬或者那個鐘,你沒有去叩,它不響。也就是說佛菩薩就像鐘磬一樣,他在那個地方,我們眾生沒有去敲,他就沒有回響;我們去敲了,他一定有回響,這個回響就是應。你敲大,它回響就大,敲小回響就小,這個大小不是在鐘磬有分別,是在我們敲的人他敲得有大小。也就是說佛菩薩的應有大小,有大應、小應,不是佛菩薩他有分別,我對這個應大一點,對那個應小一點,不是佛菩薩有這個分別,而是眾生這個感有大小。佛菩薩完全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恰到好處。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我們現在念佛,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是感,感,佛菩薩那邊有應。我們大家來這裡念佛,或許有人會說,我念這麼久還沒有看到佛菩薩,阿彌陀佛長得怎麼樣都沒看到,只有看到佛堂掛著這個彩畫的、銅鑄的、木雕的,似乎佛菩薩也沒有應。不是沒有應,統統有應。這個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明顯去感,明顯的回應,看到香、看到花、見到佛像、聞到異香等等。這是明顯的,你明顯去感、去求,明顯的回應。第二類顯感冥應,我們明顯去求,但是佛菩薩的應不明顯。但是有沒有應?有應,暗中有應,過了一段時間,我們感覺好像不太一樣。大家進來念佛堂,大家應該都會有經驗,你沒有進來念佛,跟進來念佛再出去,感覺不一樣。那個不一樣就是佛菩薩加持,暗中的應,暗中的保佑,暗中的加持,讓我們不知不覺這個業障不斷的消除、不斷的減輕,這個是第二類,顯感冥應。第三類冥感顯應,去求佛菩薩不明顯,但是佛菩薩卻很明顯的回應,這個是過去世善根深厚,這是一類。第四類,冥感冥應,暗中的感,回應也不明顯。總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必定有應,你沒有見到感應也不是沒有感應,是應了我們自己也不知道,一定有應。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相信,不要懷疑。你在這裡念一句佛號,你念一句,這一句就是感。這一句你感的程度怎麼樣?各人不一樣。譬如說我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很懇切的念,這個感就深,比較大;菩薩不管是顯應或者冥應,力量也比較大。就看我們用什麼心態來念這句佛號,統統有感應。

  這裡講,『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必」就是必定,這個字是肯定的,沒有懷疑的。必是必然,必定是這樣。「苦切」,我們心愈懇切,佛菩薩的應愈明顯。就像宋朝瑩珂法師不守清規,雖然出家,造很多惡業,知道自己必定會墮惡道。他有這點善根,非常難得。請教別人有什麼方法可以得到解脫。人家就拿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非常感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才能解脫六道輪迴之苦。他看了之後,發心念佛念了三天三夜,不吃不睡把佛真的念來了。他這個就是苦切的去感,佛明顯的應,所以念三天佛念來了。佛給他講:你的陽間壽命還有十年,好好的修行,十年後我再來接你。瑩珂法師向阿彌陀佛報告,他說:我劣根性太重,在這個世間受不了誘惑,如果我在這個世間再住十年,我不曉得又要造多少惡業;他講這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我想跟佛就走了。佛就答應了,佛說這樣好了,你事情處理處理,交代交代,三天後我再來接你。果然到第三天上早殿,他請大家幫他助念,念不到一刻鐘跟大家講,佛來了,他到西方去了。他是《淨土聖賢錄》裡面一個公案,一個例子。這個公案例子非常之多,非常多,古代現代、中國外國都有,你真的苦切的感,佛菩薩必定慈悲能應。

  好,我們現在趕快來念佛,念佛就是感。我們老老實實的念這句佛號,妄想起來不要理會。我們也不要想,我念了,等一下趕快看到阿彌陀佛到我面前來。你也不要打這個妄想,這個統統是妄想。你只要執持名號念到心清淨,佛自然現前,不要刻意去求,我們要懇切的念這句佛號,這樣就對了。好,我們繼續來念佛,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