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04/03/29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7-0001

  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諸位觀眾,諸位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是空中佛學院第二屆,淨宗課程第九十九集的播出。我們《無量壽經》介紹到第九十八集,已經簡單跟大家介紹圓滿了。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佛說十善業道經》,也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淨業三福」的第一福。

  佛告訴我們,修學淨業,不但是淨業,不管修學任何一個法門(也可以說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修淨業),這個淨業三福,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的正因。這個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在淨土五經裡面,《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大家開示,要修淨業,要先修這個三福。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我們《無量壽經》剛剛介紹過,相信大家還有印象,佛在《無量壽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也有跟我們講到要修十善,佛說如果不能「盡持經戒,要當作善」,作善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十善。《無量壽經》後面從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幾品的經文,我們看它的內容,也是在告訴我們五戒十善。可見《無量壽經》跟《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要修學淨土,五戒十善這是基礎。不但修淨土,不管修學任何一個法門,也是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乃至不是學佛,世間其他的宗教,也是要修十善;甚至沒有信仰宗教的人,我們說社會上一般的人,也是要修十善。人人都能夠修學十善,這個社會安定,國家強盛,世界和平。可見這個《十善業道》,不管是有學佛、沒有學佛,有信仰宗教、沒有信仰宗,都必定要修學。

  在我們中國清朝時代,雍正皇帝他就非常重視《十善業道》,他在《十善業道經》有一篇序文。因為我們受到時間的限制,我們空中佛學院淨宗課程總共是一百O八集,前面九十八集介紹《無量壽經》,後面這十集來介紹《十善業道經》。實際上,《十善業道經》也就是《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都有很明顯強調,勸我們要修十善。因為只有十集,一集只有五十分鐘,所以這部經雖然經文不長,但是如果要詳細講,最少也要九十小時,這是最少。這次只是簡單給大家介紹,使我們對十善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再另外找時間,詳細跟大家報告這部《佛說十善業道經》。

  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通常一般講經的慣例,我們就把它省下來。一般要先介紹經題,從「佛說十善業道」與「經」都要分開介紹,這是一般講經的慣例,我們今天就省略起來,我們都知道《佛說十善業道經》這個經題。經本,我們社團我會交代,叫他們寄到法界衛星,我們同學再去法界衛星,參加報名佛學院的同學,請你們寫信跟他們啟請。沒有參加佛學院的同修也可以來請,可以直接寫信到台北信義路四段333號之1二樓,華藏淨宗學會法寶組收,他們就會將經本寄到你家裡。

  《佛說十善業道經》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跟《佛說阿彌陀經》一樣,也就是沒人請問,佛自己主動來說,來講這部經,可見這部經它的重要性。一般經典大部分都有人啟請,佛再來講這部經,這部經是沒有人啟請,佛自己看到在座的大眾能夠接受這部經,佛就主動來講這部經了。這部經也是一樣有翻譯的人,因為經典都是從印度傳到中國,將印度古代的梵文翻成中文,這樣我們中國人才能夠讀誦。翻譯必定有人,翻譯的人是:

  【唐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這個我們要大概介紹一下,『唐』代表年代,也就是翻譯這部經典的時代,是在中國唐朝的時代。本經是在唐朝武則天時代翻譯的,在中國這個時代。『于闐』是法師的籍貫,現在就是在大陸的新疆省和闐這個地方。和闐,我們同修如果有去大陸觀光旅遊,和闐出產玉,和闐玉很有名,出產玉,我們如果有機會可以去那裡觀光。古時候這裡是一個國家,叫做于闐國。『三藏法師』是法師的學歷。主持翻譯經典的人,必須要通達三藏經典,所以譯經的大德都是三藏法師。「三藏」就是《大藏經》分作三個部分:經、律、論(經藏、律藏、論藏),經律論都通達才能夠稱作三藏法師。

  『實叉難陀』是翻譯這部經典,這位法師的名字。這不是中文,是音譯(翻它的音),翻成中文意思是喜學,或者是學喜,就是喜歡學習。無論是世間法、佛法,喜歡學習的人,決定有成就。如果不好學,懶散,懶墯、放逸,學業、道業當然不能成就。這是這位譯經法師名號的含義,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譯』就是翻譯,將梵文翻譯成中文。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經典,最有名的,為中國人喜歡讀誦的,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相信我們很多同修,《地藏菩薩本願經》讀得很熟。《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一般在讀誦的經本,也就是這位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另外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就是《八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八十卷,也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由此可知,法師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很大,他的影響在中國佛教的譯經史上,不在鳩摩羅什大師之下,不在玄奘法師之下,他是在中國譯經史的一位重要人物。

  我們來看經文,因為可能大家經本有的拿到,有的還沒有拿到,這個經本因為經文不長,所以經文的頁數就比較不重要,可能不同的版本,頁碼就不同。我們看經文,等大家拿到經本,我再將經本的頁碼跟大家報告。我們先翻開《十善業道經》第一頁的經文,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本經與其他的經不一樣,譬如《阿彌陀經》是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是在我們人間,在現在的印度。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朝聖,也去參拜過去釋迦牟尼佛講經的處所祇樹給孤獨園,這是在人間講《佛說阿彌陀經》。這部《十善業道經》不是在我們人間講的,在龍宮講的。經文一開頭也是『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就是指這部經是我阿難尊者,「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就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我自己親自聽到,這是簡單的講法,如果講深一點時間就要很長。我們簡單講就是這樣,這部經是我阿難尊者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講的。

  『一時』,佛經都沒有標某年某月某一日,為什麼不標年月日?這個意思很深。佛告訴我們,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並非事實,就是說時間不是真的。所以,「一時」的意義,不但很深,而且很真切,比記載年、月、日,還要正確。一時,古大德有很多種講法,通常的說法,就是眾生聽聞這部經的機緣成熟了,因緣到了,可以接受了,聽了能夠理解、能夠奉行,佛就來告訴大家,這個就是一時,因緣成熟的這個時候。如果因緣不成熟,說了也沒用處,大家聽不懂,也不會接受,佛就白講了。所以佛講經,一定是眾生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是因緣成熟,可以跟大家講了,也就師資道合,老師和學生的因緣時間成熟了。這是對我們現前境界來說的。

  一時,這兩個字是活的,不是死的。譬如三千年前,佛在龍宮講這部經,三千年後,我們在人間、在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我們大家來學習這部《十善業道經》,在我們現在也是一時,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所以這個一時,你如果深入進一步去體會,它的意味無窮。像我在錄影室跟大家介紹,諸位大德、諸位同學你在電視機前面聽這部經,這個時候就叫做一時,就是這個時候。如果記載年、月、日,那是過去三千年前的事情,好像跟我們現代沒有關係。所以這個一時,它的含義,也包含三千年前聽到這部經的人,照這部經去修學,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三千年後聽到這部經,依照這部經去修學的人,也是一樣得到利益;甚至以後,乃至無量劫以後的眾生,他因緣成熟聽到這部經,在那個時候他也能夠成就。所以這個一時就非常的活潑,不受時間的限制,這就很有味道。我們從這裡去體會,佛經用一時,確確實實法味無窮,你從這裡去體會。

  『佛在』,「佛」是主講人,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的意思就是佛在哪裡。佛沒有固定的住處,佛當年在世的時候,跟他的弟子,這些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一天吃一餐,晚上睡在樹下,一棵樹下能住一晚而已,第二天你就要換地方。所以沒有固定住在哪裡,沒有固定。如果有國王大臣,社會上的大夫長者蓋精舍,請佛去講經,佛會去那裡講經,會將這部經講完,住一段時間。像講《彌陀經》祗樹給孤獨園,這是祗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他們兩個合建的精舍,請釋迦牟尼佛去那裡講經弘法,佛就會去那裡講經,講一部經、講二部經,講完才離開,那就能夠住比較長一段時間。但是沒有固定住在哪裡,沒有固定。所以說「佛在」,佛現在在哪裡?實際上,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的住處,無所不在。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說佛是在哪裡,他是住在那裡,根本就不在這裡,佛菩薩法身遍滿虛空法界,不管任何地方都有。

  這是說佛現在在哪裡?『在娑竭羅』,「娑竭羅」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鹹水海。海水都是鹹的,這個鹹水海,佛當年可能指的是印度洋,這是形容這個世間是苦海,也有這個意思。『龍宮』,這是大龍菩薩的道場。這位菩薩也是法身大士,以現在的科學來講,就是這位大龍菩薩,他住的空間維次和我們人間不同。譬如電視螢幕,他和我們是同一個螢幕,電視只有一個螢幕,但是電視台很多,是不相同的頻道。所以,大龍菩薩是真的有,不是沒有,只要換一個頻道,就能夠見到。今天科學發達,潛水艇非常精密,深入到海底,好像沒有發現龍宮,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空間維次不同。菩薩、鬼神和我們都是不同維次的空間。現在科學家發現十一度不同維次的空間。實際上,佛告訴我們,時空是無量無邊的維次,科學家目前只發現十一度。人是在三度空間,螞蟻是二度空間,我們人是三度,上面還有四度、五度、六度,現在科學家發現到十一度,實際上是無限度的空間。

  在史傳記載,唐朝法照禪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化現的大聖竹林寺。他去朝五台,看到文殊菩薩的竹林寺,這個寺七寶莊嚴,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他不是打妄語,這是法照禪師他有特殊的緣分,就是現在人所說的進入時光隧道,他能夠進入另外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接觸到那個空間的人事物,見到大聖竹林寺。他還在那裡聽經聽了一會,向文殊菩薩請教很多問題,其中有請問到菩薩,末法時期眾生根性愈來愈差,要修學哪個法門比較適當?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教他念阿彌陀佛,他還念了幾句給他聽。他學起來,就是以後所傳的「五會念佛」。但是我們現在錄的五會念佛,可能和法照禪師的五會念佛不一樣。法照禪師離開竹林寺之後,一路做記號,想說下次還要再來。正在做記號的時候,回頭一看,大聖竹林寺不見了,只看到一片的荒山。

  我們諸位同修如果要朝拜大陸的四大名山,五台山這個地方是很值得去朝拜。五台山我也有緣去朝禮過,有很多荒山,現在蓋很多寺院。法照禪師看到大聖竹林寺,回來在做記號,回頭卻不見了,這才知道是菩薩示現。離開大聖竹林寺,他又回到我們這個時空的頻道,又回到我們人間,文殊菩薩那個頻道他就見不到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慈悲三昧水懺》,《慈悲三昧水懺》是唐朝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的一個故事,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悟達國師得了人面瘡,一條命都快沒了,世間的醫生都沒有辦法治療,有緣遇到迦諾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為他洗人面瘡,替他解冤釋結。這是阿羅漢的道場,悟達國師離開之後,回頭看到迦諾迦尊者的寺院、宮殿也都消失了,都不見了,只是一片荒山。這些例子都是說明不同的維次空間,而且時間與空間都不是真實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龍宮講經確實有,他跟我們是不同的維次空間,佛菩薩他們沒有障礙,他們要到任何一個時空,自在都沒有障礙。所以佛菩薩可以到龍宮去給龍宮的眾生講經說法,在那邊講經講完,將講過的這部經,阿難尊者再流傳到人間。這就像《華嚴經》一樣,《華嚴經》也是從龍宮請出來到我們人間來流傳。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些數字都是表圓滿。『比丘』,前面加一個『大』,就不是指普通的比丘,普通的比丘能夠證阿羅漢果,「大比丘」是指大乘菩薩以比丘的身分來示現,其實全是菩薩摩訶薩,合起來總共有四萬人,這是無比殊勝的法會。『眾』是團體,比丘眾就是佛教團體。三皈依當中有說「皈依僧,眾中尊」,僧團人人都遵守六和敬,是六和敬的團體,因此這個團體是世出世間所有團體裡最可貴、最值得人尊敬。比丘尚且如此,何況菩薩?所以六和敬的團體,我們一定要明瞭、要尊重、要學習。這段經文就是我們一般通常介紹經典的六種成就,從「如是我聞」,一直到「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到這一段是序分的通序,六種的成就。下面就進入正宗分,正宗分就是佛正式開始講這部經,前面佛告訴我們講經的地點,講經的時間,講經的聽眾。再來就是正式跟我們講這部《十善業道經》,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這一段是世尊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的由來,為什麼有六道輪迴,也正是大乘經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怎麼來的?佛告訴龍王,『一切眾生』,「眾生」是六道的眾生,講廣泛一些,九法界都稱為眾生。為什麼眾生有六道?『諸趣』就是六趣,有的經典翻成六道,有的翻成五道,《無量壽經》是五趣,五道。「諸趣」就是講六道。為什麼有六道輪迴?『輪轉』就是輪迴的意思。因為一切眾生心想的都不一樣,心裡想的不一樣,所造作的業就不一樣,因此有六道輪迴這個情形。這都是從眾生的心想所產生的。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這就是說一切眾生存心不同,各人心裡的想法、看法、見解不同,做法當然不同,所得的果報就不一樣。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世尊又叫龍王,『龍王』是大眾的代表。「龍」是千變萬化,就是代表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了,無量無邊。「王」是主的意思,在帝王時代,只有帝王才能做得了主,發號施令,全國臣民要聽命於他;在現代就是指各行各業的領導人,譬如公司團體你是老闆,團體裡面你最大,你就是這個團體的王,你在發號施令。龍王是代表變化多端的社會當中各階層的領導人,也有這個意思。佛對龍王說,『汝見此會』,你今天看我們這個講經的大會,今天啟建《十善業道經》的大法會,目的在討論十善業道。參加這次法會的人,有八千位大比丘眾、三萬二千位菩薩眾,雖然只是說比丘、菩薩兩類的人,而實際上是把整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包括在其中,乃至一切眾生。比丘代表出家眾,菩薩代表在家眾,在家眾數量比較多,所以在家、出家都有。凡是依照佛所傳授的理論、方法來修學,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待人接物之中,這個人就是菩薩。

  『及大海中』,「大海」當然龍宮是在海底,海底當然很多海裡的動物,魚蝦水族,形形色色海中的生物就非常多,比喻現實社會,也是像大海一樣,整個社會也是很複雜。本經是佛在娑竭羅龍宮中講的,娑竭羅龍王是佛的學生,也是菩薩摩訶薩,是菩薩示現。「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水海。佛說法都是意在言外,鹹水海就是苦海。六道輪迴苦海無邊,在苦海裡面好像過得很快樂、很自在,這是還沒有覺悟。這個苦海是形容六道,特別是指三惡道。龍是屬於三惡道的畜生道,不是人道。所以在這裡代表三惡道的意思非常明顯,這是苦。

  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指龍王來說,你看這個海中,我們諸位同修相信大家都曾經去看過海洋世界,海洋世界看海底的這些生物,看這些魚很多種,非常的多,這是指海底這部分。在人間,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我們觀察一下,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形狀不一樣。不要說別的,說我們人,縱然同是人類,形狀也不一樣,有人比較高、有人比較矮,有的比較胖、有的比較瘦,身體的形狀不同。皮膚的顏色也不一樣,有白種人,有黃種人,有紅種人,也有黑人。人皮膚的顏色,種類的差別就更多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如果再擴大到一切生物,人以外的動物,在地上跑的,我們一般講走獸,在水裡面游的、天上飛的鳥,這些種種的形色種類也各個不同,都不一樣,每一類都有很多種。譬如鳥,鳥也有很多種,有大隻的、小隻的,地面上的這些走獸就更多了。總說就是一切眾生,「形色」,形就是它的形狀,色就是它的顏色,這些種類都不同,種類這麼多,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差別?這是佛告訴龍王,你有沒有看到?看到海底這些種類都不一樣。我們聽到這句話,我們現在在人間,我們看人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我們在人間,你看這些人是不是都不一樣?相同的意思,人也很多種。

  『如是一切』,「一切」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真的是各不相同,無量無邊的差別。這個差別是怎麼造成的,怎麼會不一樣?下面佛就給我們說出來,『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靡」就是全部,整個宇宙人生的現象,是由我們眾生的心想變現出來的。心是能現,識是所變,變現出來的。我們每個人心裡所想的不一樣,因此各人得的果報就不同,產生的現象也不同,也就是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心裡想的不一樣,造的業就不同。心造什麼?善、不善。所以無量無邊法界,是由一切眾生心造善、造不善,不是善就是不善。什麼在造?身,身體在造,言語在造,念頭在造,我們一般說身口意三業。三業造作出來有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業總是不出身業、語業、意業,這三業。這三類每天在造,造這個業。就是你每天在障礙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圓滿德能,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愈縮愈小,小到最後無知無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身口意三業,造善業與不善業,所以致使種類這麼多的不同。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

  前一段的經文是跟我們說出怎麼會有六道輪迴。這一段是說明事實真相的根源。而這個現象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佛說從心想生,皆由心造善不善業,變現出六道輪迴的境界,所以根源在心。講『心』,我們非常難理解。古大德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是禪宗說的。佛法講悟道、證果,悟道、證果無非就是要真正明白「心」,所以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大徹大悟,見性成佛證得無上菩提佛果。心,如果要講時間要很長,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心不是我們現在的心臟,這是錯誤的。佛在《楞嚴經》上,佛給阿難尊者開示,講得很清楚。也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想的心,這個心叫做妄心,在是非善惡、順境逆境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心。但是妄心是從真心所生起的。心在哪裡?『無色』。實際上心是遍一切處,「無色」就是說『不可見取』,你看不到,也聽不到,也聞不到,也摸不到。『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諸法」是說因緣會集生起很多的現象,這個當中「無主」,不是說有人在主宰,這跟一般宗教講的就不同。一般宗教講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實際上沒有,佛告訴我們『無我我所』。

  這集的時間到了,這段我還沒講完,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