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七集) 2002/10/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27
《太上感應篇》
上一集我們講到孝養父母。修學佛法三個階段,第一是斷惡修善,善惡最低的標準就是十惡業、十善業,還沒有達到五戒。佛教化眾生最低的標準,我們有沒有做到?這一門的課程真正做好了,學習圓滿了,這樣才能提升到五戒,提升到十戒。諸位如果能夠想到這裡,我們怎麼不會慚愧!我們現在去受戒,受的是什麼戒?世間人的十善都做不到,還有什麼戒!現在大家沒有認真修。
決定不可以好高騖遠,眼睛看得很高,實際上最低的都做不到,所以最起碼的五戒十善要做到。五戒十善是我們世間一般沒有出家的人,佛的要求。現在縱然是出家了,出家人如果能將五戒十善做到就不錯了,實際上出家最起碼應該要做到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佛在經上說的「小師」,小師就是小沙彌,你做到沙彌戒。我們現在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沙彌戒那更不用講了,根本就做不到。
如果你做到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佛就稱你「小師」。現在的人還有人稱大師,這可以說是很不適當的稱呼,這個稱呼是不正確的。「大師」,只有佛才能稱大師,菩薩還不敢稱大師,菩薩稱「大士」,或者「正士」、「開士」,不稱大師。大師,只有佛稱大師。所以這個名稱不能隨便稱呼,隨便稱呼就是過失了,這就不對了。所以我們學佛總要明瞭,學佛就是學做一個明白人,對世出世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解,不是學成糊塗人,糊裡糊塗什麼都不知道。
老實人會得到人的尊敬,為什麼?人家尊敬你是個老實人,你是個本分的人。老實、本分,決定不能狂妄、不能虛偽、不能夠驕慢,認真努力向佛學習,一定要斷習氣,習氣、煩惱太重太重。
最不好的習氣就是喜歡打聽別人的事情,跟我們不相干的一直去打聽,一腦袋都是別人的是非人我,那跟我們根本不相干,偏偏去打聽這些是非人我,這是最不好的習氣。一個腦袋裡都是裝別人的是非人我,這最容易造業。如果是做破壞三寶的事,那個罪業就重了,《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佛講造破壞三寶的罪業都在阿鼻地獄。為什麼造這個業?只有這一張嘴,這個嘴造口業,墮落到地獄受苦,實在講很冤枉、很不值。為什麼不勸人多做好事?為什麼要說人家的過失,去打聽別人的過失,要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一個人聰明還是糊塗,在這個地方非常明顯的看出來了,善人、惡人也在這個地方辨別出來。
讀經或者講學,無非是教我們明理,明白世出世間這些道理。世出世間第一大善事就是講學。孔老夫子一生講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他們自己教人就是這兩樁事情,一個是講學,一個是改過。學之不講,有過不能改,孔老夫子一生憂慮的就是這兩樁事情。學之不講,就是說你學了以後就要講,要講給別人聽,要多多講給別人聽,到處勸勉別人。有過就要改。你學了不肯講,就是你最大的過失。你如果說:我沒有機會講。你今天從早到晚難道沒有遇到一個人?遇到一個人就對一個人講,遇到兩個人就對兩個人講,實在遇不到,就像生公一樣對石頭講,生公說法,石頭也會點頭。喜歡講,喜歡度眾生,喜歡幫助別人。要知道勸別人也是勸自己,勸別人的遍數多了、時間久了,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當中自己也起了變化。你講給別人聽,一定自己要先聽一遍,講兩遍自己聽兩遍,自己真正省悟過來,真正覺悟過來,真正轉變過來。可見得講學的效果是多麼大,怎麼能不講!
現在實在講比過去方便多了,你買個錄音機、買個錄影機,沒有人請你講,你對著錄影機、錄音機,自己一個人也可以講,對錄影機、錄音機講。講完之後再放來聽,你自己聽聽看。你講的時候,錄音起來,講給錄音機聽,錄完再放,錄音機再講給你聽,在現代這個時代利用科技修學就很方便。
規過勸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我們用這種方法來幫助自己,有機會要幫助別人,決定不能把機會放過。我知道多少就講多少,不知道的不要講,這不能講錯。知道的就應當要講,有疑惑的一定要問,向別人請教,多聽聽別人的開導。不同的意見,要有智慧能力去辨別,要有廣大的心量包容,我們才能開智慧,在道業上才會有進步。後面這幾句都好懂,就不必多說。
【人皆敬之。】
這是顯而易見的,善人當然大家尊敬,惡人大家閃避。像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幾千年前的人,現在人提到他們還很尊敬,這就是這裡所講的『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
天神保佑他。
【福祿隨之。】
真正心善、意善、行善,一定得福報,沒有福報你也得福報,你真正做到心善、行善、意善,一定有福。福從哪裡來?從善來的,善的感應就是福祿。
【眾邪遠之。】
『邪』是指妖魔鬼怪,自然他就離開你。
【神靈衛之。】
護法神保護你。這是講果德,你一定能得到的。三十五、三十六這兩節,三十五是: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三十六是: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文到這個地方是將善報講完,往下這是惡報,第四個大段。過去我們導師他有做一個科判,把這一段文字判作「成所作」,成就自己所做的。
『所作必成』,這一句話非常肯定,給我們說明善因善果。這一句話的範圍非常廣大,小註裡頭說「世間無不成之事,天下皆可作之人」,這兩句話說得好,人人都能夠行善,人人都能夠成就他所期望的事業,所謂是「有願必成」,這是古往的聖賢、諸佛菩薩都是這個說法。可是我們自己在一生經驗當中,好像要做一樁好事情困難很多,所謂是「好事多磨」,這也是事實。這兩種說法究竟有沒有矛盾?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我們要仔細去參詳,也就是現在人講仔細去研究。好事多磨是事實,磨從哪裡來的總要知道,魔障要不能克服,好事也不能成就。特別是現代的社會,為什麼?你做一樁好事,決定妨害一些人既得的利益,這些人一定出來障礙,我們平常講的嫉妒障礙,這個話的意思也很深廣。可是聖人講的話,種善因得善果,善行必定有成就,這個話也是正確的,問題是你發的心純不純?正不正?發心純正,所謂「得道者多助」。
魔障決定有,世尊示現成佛還有魔來障礙。菩薩修行證果,哪裡有惡意!心地真是純善,純善的心做善事還有魔障,還有魔干擾。我們曉得,魔障來自無始劫以來跟眾生結下的恩怨債務,恩報不盡的,怨也是沒有法子了斷的,債務還不清的,你就曉得恩怨債務的糾纏,這是菩薩成佛還會遭遇魔障的原因,都是個人過去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我們也是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做這些事情,今天在菩提道上,即使要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業,沒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魔障還是不能夠避免,還是有。
菩薩有智慧,學佛的人就是要學智慧,智慧會起作用,就是要怎樣消除魔障?如何轉魔障為助力?把障礙轉過來變成幫助我們的力量,這就是要智慧,這是我們要學世尊的。世尊能使魔王轉變為護法,這是真誠感化人心,我們缺乏的就是這個,沒有誠意。好心是不錯,是好心,還不夠好,所以還沒有辦法感化眾生心,這是我們要認真、要努力的。
註解底下有幾句話說得好,「惟以實心行善」,這個「實心」就是真誠心,在佛法裡面講菩提心,儒家講誠意、正心。以誠意正心行善,「則人事既合天心」,此地講的「天心」就是佛家講的性德,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性德相應。「而天意豈違人願」,這個「天意」是指天地鬼神。你是真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鬼神敬仰,縱然是你的冤親債主,他看到了也佩服敬仰,縱然不幫助你,也不妨害你,這是一定的道理。
實在說,古時候教育跟現在教育不一樣,古時候人懂得這個道理,即使這個人跟我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冤仇,一定要報復,可是這個人今天他為社會做事情,為大眾服務,這個仇現在不能報。為什麼?我們要把報仇先放一邊,因為你現在報仇,現在把他殺掉,眾生就沒有福了。他現在是為大眾服務,他現在是真正為眾生做事情,這個時候就絕對不能報復。等到什麼時候報?等到他工作放下、退休的時候,才能報復。所以古時候有一句話說「君子報仇,三年不晚」,就是這個道理,就是他不為大眾服務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報復,這是中國的古禮。譬如他現在做縣市長,做縣市長為一個縣市的人民服務,不但不能報仇,還要幫助他,還要成就他,為什麼?為眾生、為社會,不是為他個人,這才叫懂道理。但是現在人沒有受過這個教育,哪裡懂這個道理,不知道障礙一個人的善行、善舉,是對整個社會一切眾生造成重大的傷害,你報仇是對的,這個因果責任你要背。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得清楚,那個帳他才會算、才會明白,一般愚痴的人,他怎麼會懂得!
這些事情歸根究柢,還是在一個教育的問題。所以孔老夫子給我們的啟示,學不可以不講,天天講學,這就是教化眾生。講學不一定要有一定的場所,也不需要一定的聽眾,隨時隨處,我們今天講的機會教育,佛法講隨緣,隨類現身,隨緣說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機會教育。三個人、五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講。所以過去我們導師也有講過,他小時候看到老先生講學都是在茶館,我們現在說泡老人茶的茶館,三個、五個朋友在一起喝茶,喝茶當中他就講大道理給大家聽,隔壁桌喝茶的人也會聽到,所以非常有趣味,聽他們的談話,增長學問、增長見識,所以那個茶館就像課堂一樣。在農村裡面,像祠堂、寺廟,也有人在那裡講,跟我們現在一般講的比較屬於公共活動的地點,在那裡講學。古人這種做法也很值得我們效法,我們應當要向他們學習。
佛家四無礙辯才,末後一個「樂說」,喜歡說,喜歡教人。人家來請教,當然你要教他;人家沒有來請教,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人家不請,當然你不能去拉人來教他,強拉他來,是不能這麼做的。要怎麼做?你對比較熟識的人講,講的時候旁邊有一些人,讓他在旁邊聽,在旁邊聽到,聽到有興趣他就會來問,就可以教他,這就是作為他的不請之友,他不主動請,等於我們主動講給他們聽。其實眾生的疑慮無量無邊,眾生哪有沒疑問的,沒有疑問就不是眾生、不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就一定有疑問,有幾個人懂得請教佛法,向佛請法?很少。
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向佛請法的人都是佛菩薩化身示現的,自己知道,裝不知道去請教,這樣來引發旁邊的眾生向佛學習佛法。由此可知,世尊也常常作眾生不請之友,這裡頭的深義、密義(這個密不是祕密,是深密),我們要有能力去體會。總而言之,念念希望一切眾生能破迷開悟,啟發他的真實智慧;念念希求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是智,斷惡修善是德。佛菩薩、聖賢人在世間做的就是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他對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一無所求,真正徹底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是我們修學真正的好榜樣。
所以我們要真正發菩提心,佛家講菩提心,實際上,儒家也是講菩提心,諸位把儒家跟佛家所講的對照一下就明白了。儒家講「誠意」,《觀經》裡面講「至誠心」,你想想「誠意」跟「至誠心」是不是一樣?儒家講「正心」,經上講「深心、迴向發願心」,儒家講一個正心,佛法講兩個,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儒只講一個正心。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以菩提心做基礎。正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心裡沒有絲毫的惡意。迴向發願心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大慈悲心」,以慈悲心對人。至誠是菩提心之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為別人的。儒家講的簡單,誠意是體,正心是起作用,然後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平天下,天下一切眾生得到平等,是這個意思。以清淨、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這是平天下的意思。
後面這兩句話說「自然默助,行無不通,作無不成」,我們佛法裡面講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幫助你,沒有別的,就是一個誠心。誠心就是能感通諸佛菩薩、護法善神。
道家修學所希求的,是希望作神仙,這是道家他們修學最高的目標,就是當神仙。所以末後一句『神仙可冀』,就是說要作神仙可以達到,能達到作神仙的願望。我們學佛的人志不在神仙,我們不是要作神仙,也不是在生天。學佛的人立志要作佛,只求往生淨土,跟他們所希求的不一樣。但是作佛、作祖、往生,我們的善心善行要超過他。這個地方講的,求天仙要立一千三百善,天仙是高的;要求地仙也要立三百善,要先修善,你要當天仙、地仙才做得到。這給我們說明一個事實,神仙都是善人,做惡的人決定不可能當神仙,心行不善只有去作鬼,神仙沒有分。
道家修學最後的目的是希望成仙,佛家修行目的是成佛,儒家的目標是聖賢,總而言之,這都是人生修養最高的境界,說法雖然不一樣,可是修學的願望是很接近。三教都是教人斷惡修善、修養心性,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而佛法講的尤其微細,因為極其微細的煩惱不但不容易斷,實在說很難發現,都無法發現了,要怎麼斷!粗重的煩惱容易發現,說起來我們大家都能夠理解,微細的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像妄心、妄念,佛所講的剎那生滅,這是我們目前沒有辦法見到的,也沒有辦法體會到的。
神仙沒有出三界,換句話說,他能伏煩惱,就是見思能伏住,並沒有斷。佛經上告訴我們四禪八定,這都是很高深的定功,不是一般的功夫,在這個境界裡面能夠見到六道輪迴的狀況。六道裡面尤其是地獄道,《地藏經》跟我們說得很好,地獄如果不是菩薩,不是造作罪業的人,決定看不到的。可是有很深定功的人,他在定中能夠見到這個境界,他入定,在甚深的禪定當中他就能看到地獄的境界,這是我們知道的。定中境界突破了時空的維次,所以他能看到六道的情形,能看到過去,還能看到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都看得很清楚。
佛法的禪定比這個世間的四禪八定更深,他所見到的面比世間的更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心行,他都能見到。《楞嚴經》上講的「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就通達了。實在講,淨到極處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放下,你的心裡放下到極處,連「放下」這個念頭也放下了,自性的本能就完全恢復了,斷惡修善、修心養性的效果圓滿現前了。
世間人所求的功名富貴、健康長壽這是小事,在佛法講是小事,當然可以求到。諸位在《了凡四訓》裡面就看到,《感應篇》註解裡面也很多例子。命運的改變,實在講那是果,屬於果上的改變。為什麼果上起了變化?因上起了變化,因果是相應的。因是起心動念,過去不明白這些道理,起心動念都是惡業,隨順煩惱,所以果報不如意。接受聖賢的教誨,對於這個事情明白了,知道惡念惡行是錯誤的,能夠把它改正過來,這是在因上下功夫,因改過來了,果當然就不一樣。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這是事實,在中國三教的聖人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感應篇》裡面引用這個故事很多,諸位都可以做參考。
這裡頭有一段是宋朝李端愿問達觀禪師,說「天堂地獄,畢竟是有是無」,真的有天堂、地獄嗎?這個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是許許多多人有這個問題。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太多太多了,也有可能將來會遇到很多人向我們提出這個問題,問你真的有天堂、有地獄?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達觀他是一個禪師,答覆的是禪意,就是以禪的境界答覆。他答得沒有錯,但是這個意境很高,現在人能聽得懂的不多。他的答覆說「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他說「太尉就有裡尋無」。李端愿當時是作太尉,他的官位是太尉,這個地位很高,作大官。禪師跟他說「你是有裡尋無,手撈水月」,就是說你從有裡面去找無,就像水中現一個月亮,你的手去撈水,想說月亮在水裡,要從水中撈起來,你想想撈得到嗎?當然是撈不到。這是禪師用禪機答覆他,答覆得很好。
可是今天如果有人向我們提出這個問題,問我們天堂、地獄到底有沒有?你一樣回答他「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太尉就有裡尋無,手撈水月」,你如果跟他說這些話,現代人可能沒有人聽得懂,肯定他聽不懂。現在人答覆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直截了當告訴他,這個事情肯定是有,確實有天堂、有地獄。為什麼說肯定是有?跟禪師的答覆不一樣,禪師的答覆是「非有非無」,那個境界高,那是禪機。為什麼說肯定是有?因為你有心,你有心就有,從你的心變現的,這是事實真相。有心,有這個念頭,你有念頭就有,就有這個現象,你沒有念頭當然就沒有,明心見性的人當然這個現象就沒有了。念頭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六道輪迴的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就是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境界,十法界也是妄想分別變現出來的。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六道,連十法界也沒有,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道理要是明白了,我們就曉得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是理所當然。
利益眾生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事業。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在哪一個工作崗位,總而言之,都是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幫助一切眾生改過遷善,幫助這個社會安定繁榮,否則的話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什麼意義?但是幫助眾生、幫助社會,方法手段不一樣,千變萬化。《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在經上看到有善人善行,也有看到好像是惡人惡行,那都是菩薩,善人是菩薩,惡人還是菩薩,都是佛菩薩,無非是利益社會。這個社會上眾生的根性不相等,千差萬別,有人用善言勸他,他回頭了;有人善言勸他,他根本瞧不起你,用惡劣的方法對待他,他服了。所以佛菩薩遇到善人,他比你還善,善人服了,接受你,接受佛菩薩的教化;遇到惡人,他比你還惡,惡人看到也服了,心服口服。所以他現的面貌無論是善、是惡,心是純一善心。
你們看十一面觀音,觀音頭上還有頭,那個面貌都不一樣,有的很慈祥,有的很凶惡,菩薩哪有那麼多頭,那都是表法的,是告訴你面孔千變萬化,對什麼人是什麼面孔,面孔千變萬化,手段千變萬化。心不變,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些沒有變,永遠不變的,但是在表面上就千變萬化,要看眾生是什麼樣的對象、什麼程度,要用什麼手段方法去幫助他對他才有利益,我們要在這裡學習。世間人講學會做人,我們佛法講要學會作菩薩,才能成就自己。
佛菩薩高明之處就是在無分別當中起分別,分別就是無分別;無執著之中生執著,執著就是不執著,不執著、不分別是他真心流露,分別、執著是他幫助眾生的手段,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沒有這個智慧,把分別跟不分別,執著與不執著,強烈的分成兩樁事情,不曉得是一樁事情,不但不能利益眾生,對自己也是大不利,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不掉。不能破除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縱然是斷惡修善、持戒念佛,都是六道裡面的善事,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明瞭,六道裡頭的善行。六道裡頭的善行感得的果報是三善道,我們學佛目標是想作佛、作菩薩,與這個目標就相違背了。
如何破除這個迷執?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如果我們真正發心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個事情不能不解決。我們的願望,如果這個事情沒解決,願望就達不到。要想突破這個關口唯一的辦法,佛陀教給我們讀誦大乘。可是在讀誦大乘裡面要具足「信解行證」,你才是真正的讀誦,要相信佛在經上的教誨。要怎樣能生信?你一定要正確的理解。信從解裡面生,解從信裡面得到,解跟信相輔相成。如果要正確的理解,一定要依教奉行,解一分你就能行一分,能夠行一分就能夠解得兩分,所以解跟行也是相輔相成。
我們所學到的不能落實,就沒有辦法再向上提升了。這個落實,孔夫子講得簡單,講得很好,落實就是「講學、改過」,喜歡給別人講解,天天自己反省改過,這是實學,真正得受用。不肯為人講解,不能改過自新,不但不能契入聖賢的境界,連聖賢人所講的你都沒有辦法理解,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也不是個容易事情。
末後有兩句,『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天仙跟地仙,這個註解註得好,它引用《楞嚴經》,《楞嚴經》講十種仙。八仙裡面的漢鍾離他說的仙有五種,這些都可以給我們做參考,我們了解道教修學的境界,這也是很好的常識。道家修行的果報就是成仙,佛法裡面也只有《楞嚴經》上有提到仙這樁事情。通常佛法裡面都講六道,唯獨《楞嚴》講七趣,就是講七道。一般我們看到六道是最多的,還有講五道,展開就是六道。《楞嚴》講到七趣,講七道,六道裡面再加一個仙道。《楞嚴經》上講十種仙,《感應篇彙編》裡面都有節錄在裡面,諸位可以參考,可以看看。
而道教本身講仙道,他也有高低層次不同,最低的是鬼仙,仙最低的階次,鬼裡頭也有仙人;其次是人仙,人去做仙,「仙」字旁邊一個人,還有一個山,這個人住在山上,住得下去就是人中之仙,人仙;還有地仙、神仙、天仙。道教最高的講到天仙,天仙就是我們佛家講的天道,已經不是在人道,已經達到天道。我們看他講的神仙很像欲界天人,像四王天、忉利天。天仙高的可以達到色界天,這很高了,這是修行的果報。
儒家修學希求的是成為聖人、賢人、君子,佛家希求的是佛、菩薩、羅漢,可見得修行也都有個目標,希望能證聖果。這三教果報高下有不同,高低不同,修行的功夫也有差異,但是要是從斷惡修善、積德累功上來講,都是一致的,這個基礎是一樣的。由此我們也能體會得到,積德累功、斷惡修善這裡面,確確實實功夫有淺深不同、有廣狹不同,所以果報也有很大的差異。佛家能夠達到究竟的果報就在菩提心,「菩提心」我們雖然聽得很多,這個名詞很熟悉,可是說到究竟處,我們還是茫然無知,還是不知道,名詞的含義太深太廣了,不是我們思惟想得到的。
凡是思惟想得到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都不能超越意識的範圍。換句話說,意識是一個界限,換句話說,是一個範圍,這個界限範圍就是佛經講的十法界。界就是有一個界限,有一個範圍,你沒辦法超越這個界限、超越這個範圍。突破十法界才叫一真法界。我們現在這一關不容易突破,我們都是在意識範圍裡,意識在做主宰。修行用意識心修行,修到最高、修到最圓滿也是天台家所講的相似即佛,不是分證位。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是相似即,雖然是不究竟、不圓滿,也不容易證得。天台家講的觀行位,我們通常講功夫得力,觀行位不能出六道,可以生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生無色界天,不能出六道。「相似」就出六道了,「觀行」還不能出六道,到相似位才超越六道,但是不能出十法界,雖然超越六道,但是在十法界裡面。
由此可知,修行證果要證入一真法界,不要說一真法界,要脫離六道,實實在在就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唯獨專致修學淨土,這是得佛力加持。那我們又要想想,我們憑什麼得佛力加持?什麼條件才能得佛力加持?在往生經裡面告訴我們,憑善心、憑善行、憑願心,這就能得佛力加持。
善心善行一定要符合佛講的標準,佛所說的標準實際上就是淨業三福。我們怎麼曉得?《觀經》裡面韋提希夫人厭棄這個世間,不想再住在這個世間,想往生到其他的世界,好的世界,求釋迦牟尼佛指點她。佛以神力將十方諸佛剎土示現在她面前,就好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讓她自己看,看了之後自己選擇,看是喜歡哪一尊佛的世界。她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對她的選擇非常讚歎,這是智慧的選擇。選擇之後,怎樣才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在沒有說往生的方法之前,先說淨業三福。說完之後,佛告訴她這三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重要,非常非常重要,使我們明瞭在佛法裡面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想要證果,這三條是基礎。不管你學哪個法門,都要以這三條做基礎才能成就,所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就曉得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能不能成就就觀察這個三福你有沒有做到。沒有三福的基礎,修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成就,也不能往生。於是我們就知道三福太重要了,這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法。有了這個基礎,深信切願求生就決定得生。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這一生縱然念佛也不能往生,但是佛決不是白念了,會得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也一定要與十善業相應,才能得人天。如果念佛心行不善,還是有福報,這福報在鬼道、畜生道裡面去享受。地獄道縱然有福報,也沒辦法享受,地獄是決定沒有福,可是你修的福決定不會失掉,地獄出來之後,得鬼身或者得畜生身、得人身,福報還是現前。所以福是不會白修的。這節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