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13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請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第四頁第二面,我們從「言專精者」這裡,我們昨天是講到這一段,這一段再把它念一遍,就是第四頁第二面第五行當中看起:

  「言專精者,專謂純一,不雜餘學,精謂矚文了義,闡盡幽微,故令於五夏中研究毘尼,善閒開遮持犯,名種性相。大律云,縱得三明六通,五夏未滿,猶須依止師住。五夏雖滿,不知開遮性制之禁,還須盡壽依他。是以宣律師,十席就聽毘尼。慧休法師,終身聞律。我輩何人,輒擬休學離師」。我們昨天講到這一段,這一段弘贊律師給我們講專精,解釋《要略》專精這兩個字,就是專精戒律。這是剛出家前五夏,就是前五年,要偏重在學習戒律。他舉出我們中國律宗的開山祖師道宣律師,他聽戒律聽了十席;席就是講席,有十個地方講戒律,他去聽了十個地方。根據傳記的記載,他《四分律》,大律就是《四分律》,《四分律》他都聽了二十遍。原來他聽了一遍,以為自己都明白了,後來被他老師呵斥,才知道自己不是真正的明白。所以他繼續再聽《四分律》,凡是有講《四分律》的地方,他都一定去聽。古時候的交通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都要走路,有的地方比較偏遠,跋山涉水這樣去聽這個律,也相當的辛苦。所以他能夠成為一代祖師也不是偶然的,他這麼認真的來學習。慧休法師,昨天這些資料也跟大家都報告過了,他也是終生學習戒律。這兩位是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很有成就的大德、高僧。弘贊律師給我們講,我們跟他們兩個人比一比,他們都這麼認真在學習,我們還可以不認真學習嗎?就是這個意思。

  接著我們看下面,「既窮律藏,五夏復周,方許聽教習禪」。窮就是窮盡,對戒律已經通達明白,對於每一條戒的開遮持犯都知道它的性質。古印度佛陀時代出家眾,每一年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是雨季,大家都不出去托缽,在一個地方進修,結夏安居。每一年有一個夏天,五年就五個夏天,五夏就是五年的時間,專門學習戒律。戒律學通了,知道怎麼去持戒,「方許聽教習禪」,許就是才許可,許可聽教,就是我們現在講聽經,你可以去聽經,你可以去參禪。

  下面給我們講聽教的聽這個字,「五夏復周,方許聽教習禪」,最下面有個聽字,聽有兩個小圓圈,下面就是解釋聽這個字的意思,「聽謂從他受業」。接下來,教有兩個圓圈,下面這一段就是解釋教這個字。「聽謂從他受業」,在我們中國傳統,學生拜老師就是受業弟子,受就是接受,業就是課業、功課,好像大家在學校上課,有功課,課業、作業,這是從他受業。像現在大家聽老和尚講經,這個是聽,聽就是謂從他受業,所以我們就可以稱為受業弟子,我們接受他課業的指導,聽就是這個意思。聽也有接受,依教奉行,這個意思在。如果不能依教奉行,不能算聽。所以聽這個字的意思,它有受業的意思在。教這個字,「謂如來一代所說之法」。如來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一代就是他出現在世間一個時代,也就是說他一生所講的經法,一般講一代時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講的這就是教,如來的教法,他的教學,他的教育。

  「如來一代所說之法,分為十二部經」。這十二部不是說數量只有十二部經,我們現在看《大藏經》,算一本一本的都一百本,都不止十二部。它這個十二部是十二大類,十二種不同的體裁,他所說的法,這個教材,我們現在話講教材,分為十二大類,十二部經。我把這個文念下去,「良由眾生病既不一,而法藥施有多方,故教部類開為十二分」。十二分也就是說十二個部分,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分類,分一大類一大類的。這都是《佛學辭典》的註解。剛才我們念過的,輒擬就是打算,擬就要這樣做,是這個意思。復周是循環不斷。方許,方是才,或者開始的始,許是答應、應允,方許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才可以。十二部經,就是一切經分成十二個種類。「此十二部中修多羅與祇夜及伽陀三者,為經文上之體裁。餘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另後文十二部名相註解,皆出智度論三十三,《智度論》就是《大智度論》。或有出入,但依其義。

  這幾個名詞我們給它念一下。「良由」,這是古時候文言用的名詞。良,以此為確實,果然,表示肯定的意思;由是因為,表示原因、由來。良由用現在話講,確實是因為要這樣。「法藥,譬喻,妙法能醫眾生之眾苦故名為藥。《無量壽經》上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大家《無量壽經》常常念,這句話大家應該都有印象。這是一個譬喻,譬喻這個法可以救療,救治、治療三苦。三苦是什麼大家知道嗎?不知道就是人在苦中不知苦。只知道苦,不曉得是什麼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還有八苦。三苦就包括所有一切的苦,三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是法藥。「涅槃經四曰」,在《涅槃經》的第四卷裡面講,「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為斷一切煩惱樹故,種植無上法藥之樹。藥師如來念誦儀軌曰:淨妙琉璃尊,法藥救人天。」這在《妙法蓮華經》,簡單講叫《法華經》,還有《藥師經》裡面,都有用法藥來譬喻,佛法就像藥一樣。我們每天念《三時繫念》,「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每一時都有念,醫王開了這個法藥,治療我們眾生身心一切的病苦,把佛法比喻做藥,叫法藥。

  下面我們看「契經」這兩個字,契經是我們中文的意思,梵語「修多羅」,修多羅就是我們講的契經。經這個字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聖人他所講的才能叫經,叫經就是說他講的都是符合事實真相,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就是這樣。所以聖人他對於宇宙人生這些事理,他徹底的明瞭。像我們中國,你看儒家、道家、諸子百家,從漢朝劉邦建國,他就採取儒家做為國家的教育。儒家我們知道有四書五經,道家有《道德經》、《清靜經》,莊子有《南華經》。經這個字就是你不能改動,它是真理,它是事實真相。聖人講的才能稱經,經是在我們中國人最尊重的。印度人他不叫經,印度人叫什麼?修多羅。修多羅是什麼?它是絲線。因為貝葉經像芭蕉葉,一片一片的,梵文寫在貝葉上,然後給它打一個洞,用條線把它穿起來,這個就叫修多羅,那條絲線叫修多羅。聖人講的叫經,賢人講的叫傳,在中國有《左傳》、《公羊傳》,叫傳,賢人他就不敢叫經。就像我們佛門一樣,佛講的叫經,菩薩講的叫論,祖師大德講的叫註疏、註解。所以經這個字是我們中國人最尊敬的一個字,就是一旦稱為經它就不能改動,它是事實真相、是真理,你推翻不了的。

  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文叫「契經」。契經,為什麼加一個契?契是契合,「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契理契機,這個經是契理契機。上契就是說沒有違背十方諸佛講的事實真相,這個理完全是相應的、沒有違背的,叫契理;契機,就是說也適合我們眾生能夠接受的程度。這個經契理契機,所以叫契經。梵語修多羅,「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長行文就是說這個經文下來它沒有分字數的,有的比較長,有的比較短。像我們念《彌陀經》,《彌陀經》就是屬於長行文;像《無量壽經》,有長行文也有偈頌,偈頌有五個字的、有七個字的,一句一句的。「契經者,猶言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十二分教,第一個叫契經,是這個意思,契經。

  「長行,謂經文中,直宣說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數長故也。是對於偈頌之稱,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羅是也」,第一個修多羅就是長行。「故諸經自能詮之文體分之,則惟長行與偈頌之二者而已」。十二分教當中,第一個是修多羅,就是契經,修多羅就是契經。故諸經自能詮之文體分之,能詮就是能夠詮釋、能夠包含、能夠解釋,如果就文體來講,這個文它的體裁就是一個偈頌、一個長行。

  接下來我們看下面的「重頌」,梵語「祇夜,譯作應頌,又作重頌。應於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即頌也。凡定字句之文體,謂為頌。」頌有歌頌的意思,這個偈頌可以編成歌曲用唱的。重頌是什麼?重這個字叫做重複,它這個頌,它是有五個字一句的、七個字一句的,不管五個字、七個字,它是重複前面長行文的意思。大家如果念過《地藏經》,好像在第十二品,《地藏經》第十二品,觀音菩薩請問的,佛跟他講的,有一段長行,後面有一段偈頌,那段偈頌就是重複前面講的,這個叫重頌。如果不是重複的,它是個別的,那個叫孤起頌。孤就是孤單的孤,孤就是它單獨用偈頌來給你說明事理,不是重複前面長行文的,那個叫孤起頌。一個重頌,一個孤起頌,起就是站起來的起,孤單的孤。有這個體裁,重頌,重複長行文的意思,像《無量壽經》我們都讀過,也有重頌。

  再來「授記」,授記梵語「和伽羅」,梵語叫和伽羅,這是音譯,翻譯它的音,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授記。翻譯有音譯跟意譯,翻譯它的意思叫授記,「於菩薩授成佛之記之經文也」。授記種類也很多,授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預言,還沒有到,他事先給你講,給你授看什麼記。一般如果說授成佛之記,就是告訴你,你還有多久會成佛,你會在哪個世界成佛,你的佛號叫什麼,你會度多少眾生,你那個階段教化眾生時間多長,事先給你講,就叫授記。所以授記也有很多種,授羅漢記、授菩薩記、授成佛之記,這個都叫授記,就是你還沒有到那個時候,事先給你講,佛會事先給你講,這叫授記。有這一類的經文,授記這一類的經文,譬如說彌勒有《上生經》跟《下生經》,《彌勒下生經》佛就授記,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然後經過多久會降生到人間成佛,佛號叫什麼,這個就叫授記,這一類的經文就叫授記。

  再來是「伽陀」,梵語「譯作諷頌,又作孤起頌。不依長行」。我們剛才講過孤起頌,印度話叫伽陀,中文的意思叫孤起頌。孤就是孤單,起就是它單獨講的這個頌,經文用這個偈頌來講的,它不是重複前面長行。譬如說《法句經》,小乘經有個《法句經》,它是偈頌的體裁,它沒有長行文,它也不是重複長行文,它自己單獨,這一類的叫伽陀,伽陀就是孤起頌。「偈頌,梵語偈陀,此譯為頌。梵漢雙舉云偈頌,吳音也」。漢語方言之一,分布在上海地區、江蘇省東南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區,使用合約漢族總人口百分之八十四。這是我們中國人習慣用的漢語,漢語這一帶大概都是在上海、江蘇、浙江這一帶,古代叫吳。春秋戰國有個吳王夫差,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越王勾踐」。現在日本女人穿的和服叫吳服,口天吳的吳,春秋戰國時代就是穿那種衣服,日本還保留到現在,我們中國都看不到了。所以你去日本看它的招牌都寫這個吳,還是繁體字的,沒有簡體字,日本沒有看到簡體字。這一帶的語言,這是我們中國漢族的,我們習慣用這樣的體裁。所以佛經翻成中文,我們翻經的法師也慣用這樣的體裁來翻佛經,翻出來還可以唱,像我們現在的讚佛偈,還可以唱,讚都可以唱。

  接下來這個體裁叫「自說」,梵語「優陀那」,這是音譯,翻成中文意思叫自說,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大部分的經典都是有人請問,佛針對他問的問題來對他說這部經。沒有人問,佛自己說的,這一類就叫自說,無問自說,像《阿彌陀經》,沒有人站起來問,佛就直接講。還有一部我們大家也都應該很熟悉,《佛說十善業道經》,佛是直接對龍王講,龍王也沒有提問題,佛就對他講,《彌陀經》是佛對舍利弗講,這一類的經典叫做自說,無問自說。

  再接下來叫「因緣」,梵語「尼陀那,此譯因緣」,印度話叫尼陀那,翻成中文是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也。」因緣,佛講每一部經都有它的因緣。我們今天早上大家坐在這裡是什麼?也是因緣,沒有因緣你不會湊在一起,這個就叫因緣。因就是有一個因引,我們中國字,它每一個字都很深廣,所以你要真正認識中國文化,你要學原來這個字,不能學簡體字,簡體字你就看不到它真正的本來面目。我們身為中國人,不可以不認識我們祖宗的文字,這樣會被外國人笑死,人家日本人都認識,韓國人都認識,會被笑死。所以你們來這裡聽課,我們要學老祖宗的,怎麼可以背叛老祖宗?不可以,這是大不孝。「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各種因緣,教化因緣,種種因緣,每一部經的發起都有它的因緣,這一部分就叫因緣。像《楞嚴經》,它怎麼發起的?阿難他自己脫隊去風化區托缽,遇到冤親債主,差一點就破戒,後來佛派文殊菩薩用楞嚴咒去給他解圍,再把他帶回來,講了一部《楞嚴經》。每一部經都有它的因緣,「如經之序品」,每部經它前面有個序分,佛在什麼地方,在哪個處所,有多少大眾,列出的上首是哪些人,這個都屬於因緣經,每一部經前面的序分都屬於因緣。

  再接下來是「本生」,這個音念督,梵語「闍多伽」,翻成中文意思叫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也。」這個本就是原本,他本來是什麼身分,譬如說佛在《梵網經》講,他來這個世間八千次,這個叫本生。佛他有本跟跡,本就是他本來的,講他本來的,本跡因緣。本就是原本的,他本來的身分,跡就是現在示現的跡象。本跡因緣都不一定,所以我們看跡象,不知道他本來的身分。像昨天老和尚講經講的,我們實際禪寺外面有一群乞丐,可能有佛菩薩混在裡面。所以我們對乞丐也要有恭敬心,不能夠輕慢,下次我們經過要對他們恭敬一點,再布施一點錢。恐怕那個老婆婆眼睛瞎了看不到,那個可能是觀音菩薩化身的。本生,他本來的身分。他現在示現的跡象當然是很多,三十二類應身,那個叫跡。譬如說觀音菩薩他變一個乞丐,那個乞丐叫跡,跡象的跡;他本來的身分是什麼?本來的身分是觀音菩薩。這是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也。

  接下來是「本事」,梵語「伊帝目多。佛說弟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也。」本事,梵語叫伊帝目多,是佛對弟子講,這個弟子(他的學生)過去世的因緣,過去世是什麼樣的因緣。這裡舉出《法華經》當中「藥王菩薩本事品」,記載過去世的因緣,在《妙法蓮華經》裡面。講這方面的,佛講弟子過去世在修學過程的因緣,這一類的經文就叫做本事。

  再接下來「方等」,梵語「毗佛略,此譯方廣。說方正廣大真理之經文也。」方等,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方方正正,平等,方正廣大之真理講這些經。一般大乘經都叫方等經典,因為佛的教學,他從人天小乘,然後進入方等大乘,好像我們讀小學、中學,然後再提升到大學,講的方面就很廣。所以一切大乘經都屬於方等,方等是講大乘。

  「希有」,梵語叫「阿浮達摩,新云阿毗達摩」,舊的翻譯叫阿浮達摩,新的翻譯叫阿毗達摩,「此譯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也。」稀有、未曾有,就是說很難得,很難得有這個現象,這個就叫稀有。像《無量壽經》佛放光現瑞,那個就是稀有。阿難看到就很奇怪,佛也沒有講話,他就放光,阿難看到很稀有,佛今天怎麼跟平常不一樣?今天的光彩特別燦爛,到底是什麼事情?像這樣就叫未曾有。所以它是記載佛示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大家天天讀《無量壽經》,前面那一段就是稀有。

  接下來「譬喻」,梵語是「阿波陀那,經中說譬喻之處也。」佛要講很多道理,因為我們眾生的根器不一樣,常常引用一些譬喻。專門講譬喻的經也有,有一部經叫《百喻經》,佛舉出一百種譬喻來講。舉出這個事的譬喻,讓你去體會到這個道理,這一類的叫做譬喻。

  「論義」,梵語「優婆提舍,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也。」論義就有問答,像現在老和尚禮拜五有個佛學問答。其實佛經大部分都是有弟子提出問題,或者他遇到什麼問題、遇到什麼困難,或者他有什麼疑問,他提出來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會針對他的問題來為他解答,幫助他解決他的疑難問題,屬於這一類的叫論義。論義也很廣,有時候也包括辯論、問答在裡面,這一類的叫做論義。

  接下來我們看《資持記》,宋朝靈芝元照律師,他專門攻戒律的。「宋律師元照,晚主杭州靈芝寺」,晚就是晚年,他主持杭州靈芝寺。《資持記》,記錄的記,叫做《資持記》,宋朝靈芝元照律師他的著作,是解釋南山《四分律行事鈔》,就是我們一般講終南山《四分律行事鈔》,這個書在台灣都有印出來,戒律的書。律有《四分律》,還有一個《十誦律》,一共有六十一卷。在古代的書不是像這樣方冊的,這個昨天跟大家講過,方冊是明朝憨山大師那個時候才改成這樣;也沒有像現在這樣裝訂,古時候是用線穿的,叫線裝書。那是明朝,在憨山大師那個時代改成這樣,在這之前都是一張紙,然後把它捲起來,一卷一卷的。它一共有六十一卷,也是翻譯的,「後秦弗若多羅羅什共譯」,有兩個翻譯,一個叫弗若多羅,一個叫羅什,「四律之一,有部之本律也。」四律者:一、十誦律,二、四分律,三、僧祇律,四、五部律。《四分律》它有四個部分,第一個十誦律,第二個四分律,第三個僧祇律,第四個五部律,由這四大部合起來,十誦律是其中的一部分。後秦不是秦始皇那個秦,因為鳩摩羅什那個時候叫姚秦。你看《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那個叫後秦,以後的秦,不是秦始皇那個秦。

  「大聖,佛之尊號。《妙宗鈔》上曰:佛是極聖,故稱為大。又以名高位之菩薩。《無量壽經》上曰: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個叫大聖,大聖是對佛的一個尊稱。「終非徒爾」這句話,終是窮究、詳究的意思,這個徒跟路途的途同樣的音,可以解釋為空的意思,做道路解,爾位於句末表示肯定的意思,同矣是一樣的意思。「戒品,戒之品類。五戒、十善戒等。梵網經下曰: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明戒之篇章名。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是梵網經中之一篇章。」這個戒品它有品類,戒的品類也分了好幾種,五戒、十善戒、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也有很多種。

  我們接著看這個文,我還是給它念下去,「教謂如來一代所說之法。分為十二部經。良由眾生病既不一。而法藥施有多方。故教部類開為十二分。一契經。即諸經中長行直說者也。二重頌。凡諸經重宣長行中義也。三授記。謂如來為諸弟子等授作佛記也。四伽陀。即諸經中偈頌也。五自說。謂無人問佛。如來觀眾生機。而自宣說也。六因緣。即諸經律中。因人緣起事。佛為說法也。七本生。謂佛說諸菩薩本所修行。曾為之事也。八本事。謂佛說諸聲聞弟子前世等事也。九方等。亦名方廣。謂諸大乘經典。其義廣大。量等虛空也。十希有。謂諸經中佛說甚希有功德之法也。十一譬喻。佛謂鈍根眾生說法。假譬喻言辭而曉示之也。十二論義。謂答諸問者。廣解其義也。」到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十二分教,佛一代說法把它分成這十二大類,所以叫十二分教。

  接著我們看下面,「言禪者」,下面是解釋禪這個字,「門有無量,要而言之唯二,一修觀,二直指。今言參者,是直指禪,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到這裡是一個小段,這一小段是給我們解釋言禪者,言就是說,說到禪這個字,就是這個意思。門有無量,這個門就是法門,法門無量無邊,法是修學的方法,門是門徑。但是舉出它主要的,要而言之,就是舉出它主要的來講,唯二,就是法門雖然這麼多,但是把它歸納起來唯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修觀,第二個是直指。今言參者,是直指禪,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家都有聽《華嚴經》,《華嚴經》講的是修觀還是直指?大家都不知道。法門無量無邊,把它歸納為兩大類,一個是修觀,一個叫直指,現在老和尚講《華嚴經》是修觀還是直指?大家聽這麼久了,沒有專心在聽,可能你聽經都在打瞌睡。我知道《修華嚴奧旨》,它是屬於修觀還是直指?修觀。對,修觀,答對了。老和尚不是講得很清楚嗎?除非你打瞌睡,你沒有打瞌睡你一定有聽到,我聽經都沒有打瞌睡的;如果你打瞌睡,我建議你喝一杯咖啡。老和尚都講了那麼多,大家都沒有聽清楚。聽經也有好幾種聽法,有的是一面聽一面夢見周公的,有的是一面聽一面想他自己的事情,這個也在聽經。所以聽經要專心,我雖然聽得不多,但是我都會注意他老人家講的一些關鍵。

  老和尚現在講《妄盡還源觀》,講五止六觀,五止六觀把它分開講,止講了五方面,觀講了六種,天台宗叫三止三觀。五止六觀是《華嚴經》的,又叫賢首宗,就是講《華嚴經》的五止六觀,天台宗是講《妙法蓮華經》的三止三觀。在我們中國教下,這兩家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華嚴》,一個《法華》,就是一個賢首宗,一個天台宗,其他,唯識是慈恩宗,三論宗、密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大乘八個宗派。所有的宗派,包括小乘的,修觀是屬於教下,直指叫宗門,直指就是參禪,兩種方法不一樣。參禪是比較直接,但是如果不是那種根性的人,參了一輩子還是沒有成就。我們用教下修觀,一般上中下根都可以修觀,《華嚴》五止六觀,天台三止三觀。其實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開修觀。直指,這個比較特殊,叫你參究。我們一般的根性,從修觀比較有個下手處,它有個前方便。直指,它就單刀直入,不允許用心意識。修觀還可以先從心意識,然後再達到離心意識,所以修觀也是一個方便教學。

  我們修學,學佛不懂得修觀,你得不到法味,得不到法味就會退心。這個原理我們一定要知道,不然大家可以試看看。所以有很多人念佛,他要去念一天一夜、三天二夜,是可以念個幾天,但再接下來他就沒辦法。我們在新加坡也看到,大家念,我們來念個一天一夜、二天三夜,剛開始人很多,到後來就人很少。為什麼?我問大家為什麼,為什麼剛開始人很多,念到最後就愈來愈少,為什麼?我們要把它為什麼的原因找出來。古人為什麼他念了不會少,那又為什麼?我們也要把這個為什麼的原因找出來,你就得到答案了。古人會修觀,我們現在不會修觀,不會修觀你就伏不住你的煩惱,伏不住你的煩惱,我保證你支持不久,你煩惱起來你就要想回家。我沒有騙你,因為你不懂這個。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包括密宗,都要修觀,你要懂得觀照,你不懂得這個,一開始很有衝勁,衝到最後沒力氣。一開始的時候像一隻獅子、猛虎一樣,衝到最後變成一隻狗,你就沒辦法,不懂,這個很重要。你懂了這個,你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提得起觀照,你就法味無窮,就不疲不厭,怎麼會退?當然不會退。你沒有嘗到那個法味,當然你會退,還是回到世間花花世界享受享受比較實在,在這裡搞這個枯燥無味。大家知道什麼叫枯燥無味嗎?你修到枯燥無味你一定會退轉的,因為你修不下去了,不知道修這個到底是幹什麼的。出家剃了頭在這裡幹這個,又不能去喝酒吃肉,又不能看電影,又不能去唱歌,一天到晚修得枯燥無味,修到枯燥無味他就會想到世間的五欲六塵。所以修到枯燥無味,你可以有時候去咖啡廳喝一下咖啡,調劑一下。以前我在圖書館,我說我們今天去郊遊,看大家修得好像愁眉苦臉,我們去爬山、去郊遊,調劑一下。因為修不下去,你硬逼他他會發狂,他乾脆最後就告訴你說:師父不在,師兄我要走了!修到最後就變這樣。我是過來人,看了很多,這些經驗都累積起來,現在可以提供你們參考。所以修行,這兩大類,一個宗門,一個教下;一個修觀,一個直指。修觀特別對我們,現在是教下,我們現在跟老和尚學的這個是屬於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