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尊師重道(二)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19/5/30  台灣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60-014-0014

  主持人:今天早上我們上了兩堂課,第一堂課是由馬濤老師為我們講的那堂課,非常的幽默,講了很多夫妻之道的祕訣。所以我們今天早上也談了,已婚的聽了這堂課後,婚姻肯定美滿;未婚的,將來更美滿。所以我們要感謝馬濤老師為我們傳授這個祕訣,謝謝馬濤老師。

  第二堂課是由我們尊敬的上悟下道法師為我們講的,第二堂課,大家還記得師父講了什麼東西?尊師重道。父母親給我們這個身體,有了這個身體,我們才有今天的享受,所以父母恩難報,師父說了。那老師呢?老師給了我們慧命,破我們的愚痴。所以師父說,如果老師不在了,心喪三年,我們不穿孝服,不過心裡頭喪三年。所以父母親、老師對我們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下午的第一堂課,也是由師父為我們繼續講,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我們師父再次入席,為我們講第二堂課。請大家起立,恭請師父上台為我們講課。阿彌陀佛!大眾向師父一問訊。

  悟道法師: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今天下午這堂課原來是重播華藏的回顧片,我們昨天也播過一次,這個在我們網路上隨時也可以點播來看。早上跟大家學習分享孝親尊師,《太上感應篇彙編》因果報應的公案,下午這個時間再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這些因果教育的故事。我們黃警官黃大人他是《太上感應篇》的專家,等下下堂課我們大家來恭聆他的因果教育,專門在講因果的。在我們這堂課,我們這次活動定的題目就是「尊師重道」。上午馬老師也講了孝親,這個非常重要,孝親是最根本,有孝親才能夠去尊師,所以尊師也是從孝親這個基礎所發展出來,最最根本還是孝親。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跟世間法也是一樣的。所以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它的大根大本還是在孝親尊師。

  孝這個含義它是廣大圓滿的,從淨業三福這十一句的經文,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後面「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律,威儀。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二乘福,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福。這個十一句,後面這十句,實在講也都是孝養父母的一個發展,後面十句也都是落實孝養父母的。我們一般講孝養父母,那如果在學校不能尊重老師,這也是不孝。不能說我很孝順我父母,但是我就是對老師不尊重,這個也是不孝。

  慈心不殺。我很孝順父母,但是就是很沒有慈悲心,就很喜歡殺生,你說你很孝順,實在講這也是不孝;如果我們明瞭這個因果教育,真的不但是不孝,是大不孝。所以在《安士全書》裡面講,我最近在江蘇常熟講這個公案,因為那個公案是發生在常熟,在康熙年間的。有一個專門抓螺獅的(在台灣叫田螺,在田裡面小小的,我以前也吃很多,小時候抓那些來吃),他抓那個去賣,賣的這個錢供養他母親,那你說他孝順不孝順?他孝順,但是連累他母親死了墮地獄。為什麼墮地獄?因為她兒子去賺那個殺生的錢來供養她。另外有個是賣螃蟹的,他也是每天都抓螃蟹去賣,賣了之後供養他母親。他抓螃蟹就是有一條繩子(我也看過有人賣螃蟹,一隻螃蟹打一個結綁在那裡),然後一串,一條繩子這樣一串,背到市場去賣,賣回來的錢去買米、買柴來供養他母親。他母親有一天就突然得了病,然後就把她兒子賣螃蟹綁的那個繩子,那個繩子很長,就塞到肚子裡面,這樣塞塞塞進去,塞進去之後再把它拉出來,裡面五臟六腑的血都拉出來,拉出來之後她再把它塞進去,這樣塞進去、拉出來,塞進去、拉出來,她說沒有這樣她就不舒服,這樣她反而比較舒服,後來這樣輾轉好幾天就死了。這就是她兒子去殺生,賺來的錢供養他母親。所以《安士全書》講,勸奉養父母者不要造殺生業。勸你要孝養父母,你千萬不要賺那個殺生的業的錢來供養父母,父母受到你連累,你說這樣是孝順還是不孝順?所以第三句「慈心不殺」,它還是落實孝養父母。你怎麼孝養父母?讓父母不受這種惡報的。這是第三句。

  第四句,「修十善業」。我們也不能說我很孝順,但就是無惡不作。造惡業你會連累父母;修善你會榮耀父母,造惡業你也會連累父母。不修十善業也是不孝,後面我們就可以以此類推,你不皈依三寶也是不孝,因為你皈依三寶才有幫助父母出離六道的因緣。所以一層一層,統統都是落實在第一句的。所以這個孝養父母,我們不能給它分割,它這個十一句是一體的,你不能給它分割、給它切割的,其實它是一體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怎麼來孝養父母。要真正能孝養父母,真的,不皈依三寶、不學佛,反而對父母是大不孝。所以因果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

  好,今天我們這個題目是「尊師重道」。《太上感應篇》四百三十八頁,第一句就是「慢其先生」。上午我們也跟大家分享做先生應該怎麼做,做學生應該對老師要有恭敬心,不然就學不到。我們下面講第一個公案。下面這幾個公案都是比較正面的,就是教我們學習的。

  「漢明帝,師桓榮」,師就是拜他為老師,「克盡誠敬,帝幸太常府,令榮東面坐,設几杖,會百官尊禮之」。漢明帝對他的老師很尊重,很有誠敬心,也會同文武百官來對他的老師禮敬。皇帝帶頭,我們現在講領導他帶頭,下面的人就跟著學習。這是正面的。

  「宋游酢、楊時同師程頤,一日進見,頤偶瞑坐,二子侍立。頤既覺,門外雪深尺許矣,毫無惰容,執恭愈謹,二子遂傳濂洛之學。」這是宋朝游酢、楊時,他們一同拜程頤為老師,程頤是宋朝的大儒。有一天拜見他們這個老師,程頤偶瞑坐,瞑坐就是眼睛閉著打坐。這兩個做弟子的也不敢驚動老師,就站在那裡,等到他老師眼睛張開,看到門外的雪已經很深,達到一尺,兩個人站在那裡,沒有疲倦的表情,非常恭敬。所以這兩個人後來就傳濂洛之學,就傳承程頤的學問,真能學到他的學問。

  下面是:「宋彭汝礪,師倪天隱,禮事極恭。後倪夫婦俱死,無子,公為葬之,又為嫁其女於進士宋渙」。這個也是宋朝,彭汝礪他拜倪天隱為老師,也是對老師非常有禮貌,禮事也極其恭敬。後來他的老師、師母都死了,無子,沒有兒子,他就幫他辦後事,給他埋葬。又為嫁其女於進士宋渙,把他的女兒嫁給進士宋渙,這是照顧老師的後代。

  這樁事情,我們淨老和尚也做給我們看。他非常感恩方東美教授,所以也時時刻刻關懷他的兒子。幾年前有請他兒子回到台灣來,希望回台灣來住,但是他兒子在美國住習慣了,回來住不習慣。回來也交代我們去接待,接待他的兒子。還有方師母在世,她臥床二十幾年,也是請一個現在在我們華藏做會計的同修的母親,也照顧到方師母往生,她的後事也都是我們老和尚給她料理的。這也是老和尚做出一個尊師重道,也照顧老師的後代,給我們做一個榜樣。

  「宋岳武穆」,岳武穆就是岳飛,「師周同,挽弓三百斤。同死,朔望必設祭冢前,跪拜涕泣,引同所贈弓,發三矢而後返」。岳飛拜周同為老師,他的臂力很好,挽弓三百斤,跟他學射箭,學武藝。周同死,朔望就是初一、十五,他都會去祭拜他老師,跪拜涕泣,用周同所贈送他的弓箭,發三箭而後返,才回去。

  以上這四個公案就是正面的,是我們要學習效法的,就是尊師重道,尊重老師。下面這是講反面的,講不尊重老師的。

  「一農家,生一子,教之讀書,意甚切。但待其師,則簡褻無比,膳惟蔬食,修儀必用低銀。師盡心訓之久,閱他人文則了了,及自作文,即無一可取,亦奇也。後仍務農。」這是講一個農家的子弟,務農的,做農的。老師教他讀書也非常懇切,意甚切,這個兒子也很認真,我們現在講也很用功。但是農家他這個父親待老師就不恭敬,簡褻無比,就是不尊重。請老師吃飯,膳惟蔬食,吃得很簡陋,吃的也不好。修儀就是供養老師的禮金,必用低銀,低銀就是比較不好的銀。這個很明顯表現對這個老師就很不尊重,也很刻薄,不尊重。這個老師教學生他很盡心、很用心,師盡心訓之久,盡心這樣教他教了很久,同樣同班的同學,閱他人文則了了,看到別的學生文章都寫得不錯,很好,但是這個農家子,作文就一無可取。他也不是不用功,老師也很認真教,就是不行,這也很奇怪。後仍務農,後來也沒有辦法去考科舉,只好繼續務農。

  下面這個公案:「一師性多畏,有徒黠而頑,糊紙作巨人頭,夜於牆外舉之。即惶怖,決門而奔,至友人寓,病三日乃起,終不敢赴館。後此徒復於牆外,見巨人頭,意既己之所糊也,就視,則目動須張,其徒驚僕而死」。這又是另外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就是有一個老師,他性多畏,多畏就是我們現在講膽子很小。但是他這個學生很頑皮,知道老師膽子小,然後要去嚇老師,要去戲弄老師。他就去用紙糊一個巨人的頭,很大,夜裡在牆外面,把那個紙糊的巨人的頭在窗戶前舉上來。他這個老師看到,膽子很小,就被嚇到了,即惶怖,驚惶恐怖,決門而奔就是門打開趕快跑,跑到朋友家裡。病了三日才起來,被嚇壞了,後來就不敢再去教書。這也是很惡作劇的,這個學生很惡作劇的,知道老師膽子小,還故意去嚇老師。後來此徒,就是這個學生,他自己也看到牆外面,見到一個巨人頭。看到那個巨人頭,他以為那個是自己用紙去糊的人頭,他就走近去看,因為紙糊的,知道是假的,就去看。走近一看,結果想不到,那個人頭竟然眼睛也會動,鬍鬚也會張開,這個學生就驚僕而死,就被嚇死了。他把他的老師嚇病了,他自己嚇死了,這個也是因果報應。這兩個公案就是負面的。

  尊師重道,我們才能學到東西;如果對老師不尊敬、不尊重,沒有恭敬心,他什麼都學不到。這個不但在世間法,在佛法也是一樣的,像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弘贊律師對這個事師之道也引經據典,註解註得很多,特別是舉出像《事師法五十頌》。還有《圓覺經》,佛在《圓覺經》也講得很清楚,你就是跟老師學,你不要一直去看老師的缺點。你一直看他的缺點,對他生不起恭敬心;生不起恭敬心,你就學不到東西,他講的你聽不進去,耳邊風,聽不入心。

  過去我們老和尚也常講,就是常常舉出李老師在台中教學,學生得的利益各人不一樣。老師也沒有偏心,好像對哪個學生特別教他,對哪個學生他就隱暪一點,也沒有。同樣在一個課堂上課,各人所得的功德利益都不相同。老師他上課、講課是一樣的,各人所獲得的利益不同,關鍵各人的心態不一樣。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老師也沒有一定的標準,關鍵都在緣分。像我們在場,大家對我們淨老和尚都很恭敬的,不恭敬不會來。我們老和尚弘法六十週年,對老和尚很恭敬的,大家千里迢迢跑到這裡來,是不是?那一定是恭敬。這是緣分,我們覺得老和尚他的道德、學問,很多方面都很值得我們向他學習,我們對他老人家都很恭敬,這是我們跟老和尚的緣。但是我們畢竟還是少數,還有很多,當然不學佛的不算,就是佛門當中,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有的人聽到老和尚的名字他就生煩惱;聽到他就生煩惱,不要說再請他聽經了。聽到「淨空法師」四個字他就生煩惱,這大有人在,我都碰到過,而且還當面批評老和尚。在大陸、台灣,還有美國,我都遇到,都請我吃飯,然後坐下來就批評師父。這是各人緣分不一樣,也無法勉強。我對師父很恭敬,他一聽到就生煩惱,他就批評,各人緣分不一樣。二十幾年前在休斯頓,有個玉佛寺,當家請我去,去講一堂課,講完請吃飯,然後就講淨空法師提倡淨宗專修,就批評這個不對。後來我說這個有點冤枉,分宗派不是淨空法師分的,是中國的祖師大德分的,古時候就分宗派,不是現在才分宗派。你要說淨土宗是誰開始的?中國是廬山遠公大師,對不對?江西廬山慧遠大師。再來,二祖是善導大師,到最近的印光大師。不是他分的,他是根據祖師大德創立這個宗派提倡專修,現在我們老和尚他只是依照古大德提倡的專修,你選擇哪個法門來專修,這樣來繼續提倡而已。所以我也跟他講,這個有冤枉,冤枉老和尚。所以這個都是各人緣分的問題。

  所以我們老和尚常講,老師哪個好、哪個不好,這個也沒一定的標準。你跟他有緣,對他很恭敬,他就是你最好的老師,你跟他學一定會有成就。所以古時候,像《禪林寶訓》,我們老和尚也常講,有一些參學的人去拜見禪師,要來跟這個禪師學,跟他談一談之後,他就沒有留他在那裡學,他就給他介紹,你到某某道場,跟某一個大德學,你的因緣在那裡,你去那邊學會有大成就。這個談話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理解,一定就是你的興趣,你喜歡哪個法門、喜歡什麼樣類型的善知識,你對哪一類的,你對他最尊重的,一定是問這些。了解之後,就覺得跟他這邊比較不契機,知道他這個根器跟哪個道場、哪個善知識比較契機,就介紹到他那裡去。古人這個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也不能說,你們統統到我這裡來學,他這個根器跟我們這個法門、跟我們這個道場,適不適合他?如果適合他,對他就有幫助;如果不適合他,對他沒有幫助,可能對他又產生障礙。所以這些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所以好老師也沒有一定的標準,關鍵在緣分,就像我們大家對淨老和尚都很尊重,但是有人聽到就生煩惱,你有什麼辦法?因為緣分不一樣。當然他跟老和尚學,他沒有辦法的,他要去找他心目當中最尊重的人。我們老和尚也是講出他自己的例子,他說介紹他學佛的人,如果不是方東美教授,從他口中講出來的話,換做另外一個人講,他未必會接受。他得力於方東美教授的一句話,就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聽到這句話,就打動他學佛的一個動機,願意來接觸。我們老和尚他自己講,他說如果換做另外一個教授,他對他沒有信心,跟他沒緣,同樣講這句話他未必會接受。這是講實在話。他為什麼聽方東美教授講?因為他仰慕他,聽說這個人,他從心裡就生起恭敬心,這是跟他的緣分。所以他去跟他學,他就真的學到東西,世間哲學學到了,佛學也學到了,真的學到了。所以他講這個也是很實際的,同樣一句話。

  我們老和尚是個知識分子,後來經過人家介紹,認識章嘉大師,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章嘉大師他有定功,定功很深,好像那伽常在定。他持咒,他是密宗的上師,以前也是總統府的資政。他住的地方在台北市青田街,他還有一些文物在那個地方,以前是蒙藏委員會在管的,現在不知道是哪個單位,就不太清楚。他有定功,對他生起尊敬之心,學了三年,也真的依教奉行,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奠定了學佛的根基。後來又跟李炳南老居士,他也是仰慕他的德學,去跟他學習。他是做學問的人,他不在意在家出家這個形相,他重視在學問。所以他第一個老師是方東美教授,他只是想學哲學,老師從哲學接引他入佛門,他是這樣的因緣。

  我的根器就跟我們師父不一樣,我的根器就是喜歡看出家人,出家人,就沒有講話,穿著長衫,小時候看,風一吹,飄飄欲仙,我就很羨慕。如果我們師父沒出家,肯定我不會去聽他講經。我覺得出家應該高一點,在家人應該沒出家人那麼高,如果他是在家的身分講經,我可能不會去聽。現在知道學習不分在家出家,是聽了師父講經之後明白這個道理。原來學佛也不是只能跟出家人學,在家人他有道德學問,也是應該向他學的,這才明白,但一開始,如果不是出家這個形相,可能我不會接觸。因為我一學佛,我找的、聽的都是出家法師講的經,也不懂得去找居士。因為這個形相就代表佛法,不管會不會,反正這個形相就是告訴你,他就是代表佛,我們學佛不跟他學,那跟誰學?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相信有很多人想法跟我一樣的,是吧?所以三世諸佛出現在世間,他就示現出家形相。他在家也是可以,他為什麼要示現出家相?這也是一個表法的意思。所以還沒有遇到我們淨老和尚之前,聽淨心長老、賢頓老和尚,還有台南新營那個心田老法師,他現在八十幾歲了,那時候都聽台語的,聽收音機。星雲老法師,我是通信皈依的,以前沒有佛光山,是壽山寺,他給我取個皈依的法號叫慧明。所以各人根器不一樣,我的根器大概就是這樣。我們師父他是認定學問,不論在家出家的;我是學了佛就覺得應該是找出家人,所以師父當時他如果沒出家,可能他講經我不會去聽。各人的緣不一樣。

  所以學生跟老師學,實在講,以前老和尚跟我們講很多,他說以前當兵,傳令兵眼中沒有總司令。我們聽不懂,怎麼傳令兵眼中沒有總司令?我現在才明白。我當過兵,有一段時間當過傳令兵,當過我們連長的傳令兵,跟連長就很接近,他生活什麼需要,都要替他準備。很親近,他的毛病習氣我們自然就看得很清楚。我們那個連長是廣西人,非常喜歡吃辣椒,一餐沒辣椒,這個飯怎麼吃得下去?所以三餐統統要準備辣椒。他也很多煩惱習氣,當然你在那邊跟他相處久了,你自然生不起恭敬心。但是不是傳令兵,班上的人平常沒有跟他接觸的,那連長一上去司令台,大家立正站好,對他肅然起敬。所以後來我才明白我們師父講,傳令兵眼中沒有總司令。這個總司令,三軍總司令,指揮三軍的,他身邊的傳令兵對他生不起恭敬心,但是在外面,他能指揮三軍,大家對他有敬畏之心。為什麼生不起恭敬心?就是你跟他太接近了,他的煩惱習氣你看得很清楚,你打死也生不起恭敬心。所以你對老師要有敬畏之心,我建議保持距離,保持你的恭敬心,你跟他學才學到東西。

  很近距離,又能對師長生起恭敬心的,這樣的人不容易,大學問!像漢朝的鄭康成,他是漢朝的大儒,他的學問超過老師。他的老師是馬融,也是當時的大儒,但是他的學問超過他。他親近馬融,他也知道馬融的習氣毛病。馬融上課還要有個樂隊在後面彈音樂,一面上課,一面聽音樂。它有個布幕,樂隊在後面彈,很多學生偷看女孩子彈樂器,只有鄭康成如如不動,專心聽課。後來馬融也知道,他知道他的東西都被這個人學去,肯定超過他。觀察他,他上課很專心,其他學生在那邊探頭探腦的,看看哪個女孩子比較漂亮,都沒有心情在聽課。他知道被鄭康成學去了,學去了,老師也會嫉妒學生,派人要殺他,怕他將來超過他,所以有三百杯的典故。我們老和尚常講這個公案,就是他學成之後向老師告假,他要回去了。老師就是要害他,就請很多同學,大家請他喝酒,給他敬酒,讓他喝醉了好下手。但是沒想到鄭康成他酒量那麼大,三百杯不醉,而且小的禮儀都不失,那真的是海量。所以我們老和尚講,李老師以前在台中講課講到這個公案,他說如果大家酒量都像鄭康成那樣,佛的五戒就少一條,不飲酒這一條就不用,因為喝了不會醉,對他就沒有影響。果然鄭康成也很有智慧,他知道老師要陷害他,跟他講從哪一條路回去,實際上他走小路跑掉了,追殺的人追不到。但是他知道老師要害他,對老師還是很尊師重道,這個不容易,這樣的人很稀有。

  所以《圓覺經》佛講,你要在末法時期要親近善知識,你不能去看他的過失。只要他是發大乘心,你不能去找他的小毛病,找他的瑕疵,你不能找。這個好像垃圾桶,垃圾桶當然就是裝不要的東西,但是那個垃圾桶裡面有黃金,我們知道裡面有黃金,我們撥開那些垃圾,把黃金拿出來,那些不要就好了。裡面有黃金,你不能全部不要,全部不要,黃金你也拿不到,這是用這樣的一個比喻。這個真有學問學,你不能去看他外表一些過失。

  我是過來人,因為我去受戒,我們一個戒兄,慧日法師;慧律法師你們聽過嗎?慧律法師的師弟叫做慧日。他有個師弟跟我是同戒的,同期受戒,就是高雄妙通寺廣欽老和尚那裡受戒。受完戒,有一次他到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那時候館長在管圖書館,他就跟我講:「戒兄,走吧!這個道場不如法」,請我趕快離開,趕快跑。但是我畢竟聽了十五年的經再出家,老和尚講這些道理明白一點,現在我來這裡是為了跟老和尚學講經說法,這個方面我們剛剛出家才學習沒多久,不能離開老師,為了要學習,你要去遷就環境。我出家跟日常法師,我們師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學了一年多。日常法師是黃教的,藏密黃教的,特別重視戒律。日常法師常給我們講一句話,他說你出家學佛了,不能叫環境遷就你,你要遷就環境,這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所以到圖書館就遷就館長,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我遷就日常法師,他上《菩提道》就要上《菩提道》,不能有我的意見。所以我們跟一個老師,他如果真有學問,不要去看他的毛病。另外還有個女眾法師也是一樣,勸我趕快離開這個地方,到一個比較如法的道場,我也不為所動。

  好了,我們攝影師來了,我就知道時間到了。下一堂課,我們請專業的黃大人來講因果故事,他是專門講因果的,他講得會更精彩。那我們現在先休息一下,下一堂課繼續來跟黃大人學習因果教育。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