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9年唐山灤南全國企業家及各界人士分享交流論壇(落實弟子規 做好中國人)—禮在人際關係中的運用  李越老師主講  2009/07/24  中國河北唐山灤南渤海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6-027-000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長輩,各位老師,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恩大會給我這麼一個機會,讓我能夠和大家在這裡共同的學習、分享、交流。也如同鍾博士上午所說,站到台上的確只是一個學生,不是什麼老師。也是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在這裡和大家做個分享,做個匯報。剛才主持人講到,今天的主題是「禮在生活中的運用」。我是在五年多前認識蔡老師的,當時我跟蔡老師一見面,他說妳叫什麼名字?我說我叫李越。他說你的名字很好,有禮又有樂,當時我愣了幾秒鐘,沒有反應過來。當我一下意識到,原來是和我們中華文化的禮樂文化,禮樂兩個字諧音的時候,當時就覺得渾身有一種力量,也覺得有一種責任和使命,那一天走出去,好像個人的感覺也有點不太一樣。但是今天站到台上,要和大家分享這個主題,那真是微不足道。因為中華文化的禮樂文化是博大精深,內容非常的豐富,也是源遠流長,而古代文化的確就是禮樂文化。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我們整個的社會都能夠重視禮,重視善的音樂。當我們都能夠重視禮樂文化的時候,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整個社會的和諧,並不遙遠。

  在古時候一些書香人家的大門上,都會寫四個大字,叫「詩禮傳家」,這個詩禮傳家已是一個家庭的家風、家學、家規、家道,也就是說我們古人是把一個人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人的這些規矩,能夠傳給自己的後代子孫,庇蔭自己的後代子孫。這可能跟我們今天,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這種想法不太一樣。我們看一下,在今天我們的社會,還能不能看到「詩禮傳家」這四個字?能不能看到?好像我們也常常能夠看到,同樣在我們自己的房門上也會貼四個字,我自己也貼過很慚愧,哪四個字?可能都是「恭喜發財」、「招財進寶」。我們今天很多人想的,都是賺取很多的財富留給我們的子孫。可是司馬光先生曾經就說過,「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也就是說我們積累很多的財富留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夠守得了,假如他不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很短的時間,就會把我們辛辛苦苦賺取的財富,可能就會敗光。假如我們的兒女又沒有好學的精神,又比較貪圖享受,你即便就是留書給他,留這些經書、經典,這些寶書給他,未必他能夠去讀,這書可能也不能起什麼作用。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不如我們做父母的、做長輩的能夠斷惡修善,敦倫盡分,在這個社會上做個善人、做個好人,能夠為兒女、為社會大眾做好的示範和榜樣,用這種德行去庇蔭我們的子孫後代,這就是今人和古人之間,非常大的一個差異。包括林則徐先生曾經也講過,「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這兩句話很有味道,我們可以慢慢的去體會。接下來他又講到,「賢則多財損其智,愚則多財益其過」,如果我們的兒女是很賢良,你給他很多的錢,那自然而然會讓他喪失這種志氣,失去人生的這種志向。假如他又很愚魯的話,我們又給他很多錢,可能就會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所以我們古人的這些教誨,的確給我們今天的人生帶來非常重要的啟發。

  剛才講到詩禮,而這個詩,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律詩、散文詩等等,諸如許多的詩詞歌賦。它指的是我們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本《詩經》,詩歌的總集,也是夫子刪詩書定禮樂,三百零五篇的《詩經》,也是十三經其中的一經。而《詩經》它裡面的內容純正健康,感情又真摯,完全它表述的都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做人的道理。我也沒有讀過很多的《詩經》,像其中有一篇「蓼莪篇」,「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你看當我們念到這樣的一首詩,我們的內心就受到非常大的啟發,我們的良心、孝心,可能就會得到了一種喚醒,我們就會生起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就會體恤到父母的那分養育兒女的不易。所以我們看到《詩經》當中的內容,完全都是教我們孝道、悌道,這些做人的道理。《論語》當中就講到,「詩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無邪」。詩有三百首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沒有任何污染我們心靈的東西。所以古人就講到,「溫柔敦厚詩之教也」,就是我們一個人溫柔敦厚的性情、品格,透過讀《詩經》,就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培養。

  當然今天我們的重點是講什麼?講禮,沒有禮就沒有儒。我們知道中國的禮樂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核心價值。假如沒有禮、沒有樂的話,當然古時候的樂是涵蓋在禮之中,禮中一定有樂,禮樂它是不分家。沒有禮就沒有儒,這個「儒」,你看,中國的文字充滿了智慧,這個儒一個人、一個需是什麼?人之所需也。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能夠獨立的生活在這個世上,我們人與人之間,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你來我往,今天你請客,明天我送禮。我們人與人之間,你看在這裡我們一見面,都彼此的怎麼樣?鞠躬問好,對方一定回禮問候,叫禮尚往來。這麼禮尚往來人人都能夠懂得知禮、行禮,自然而然我們人群當中,就會營造出溫暖和諧的人際關係,讓我們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的親愛友善。如果我們彼此無禮的話,就會衝突、對立,你看假如說我們今天住在這裡,進別人的房門沒有敲門、沒有打招呼,就一下闖進去,讓別人可能就會很尷尬,甚至嚴重者可能受到驚嚇,我們給別人就會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假如我們今天用別人的東西,也沒有明求就去用,別人就可能會覺得我們做人很沒有教養,可能不願意跟我們打交道。

  假如我們今天吃自助餐,大家都是按著順序排著隊走,我們就去加隊,可能就會引起大家的反感,覺得這個人太不守禮。所以我們感到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從中發揮的作用。好像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大會八百多人,假如我們沒有提前一、二個月的準備,也沒有會務組,也沒有輔導員,大家來到這也不知道要住哪個房間,說這個房間反正這麼多你們隨便住,這座位也隨便坐,那這樣的話,我們今天這個大會能不能圓滿的完成?不能夠。所以我們感受到,禮在我們生活的一切時、一切處。

  再比方從古到今,我們人的一生都要舉行很多的儀式,比方說在我們成年,古人就會舉行冠禮,在我們今天叫成人禮,讓我們的年輕人有成人的意識,告訴他你今天已經是成人了,要擔當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不能再玩耍嬉戲。到結婚的年齡,我們又有婚禮;比方說我們的親人過世,包括我們自己將來離開這個世界,還要有什麼?喪禮、葬禮。再來我們到冬至、清明,為了緬懷我們的祖德,我們還要怎麼樣?舉行祭禮。所以古人講人生禮義,我們中國人的一生,都是涵泳在禮樂的文化生活中。當然我們剛才講到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其實這些所有的禮,都是起到教化的作用,的確它的內涵非常的深遠。我們有機會,你看在古禮當中,都有這些禮具體的做法,都是起教化的作用。我們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禮義之邦,在座的各位朋友,我們認不認同這八個字?因為這八個字遠播近揚海內外,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確實我們是耳熟能詳。但是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都是華夏的兒女,我們認不認可我們今天是一個有禮的民族,大家認不認可?大家非常的含蓄,我們怎麼講這句話,不想不認可也不得不認可。甚至在國際友人的眼中,我們想想看,我們中國人在他們心目當中,又是一個什麼形象?這些問題,真的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學習。

  我今年上半年在馬來西亞,和大家分享禮的內容。當時有一個朋友就來找我,他說「李老師,西方人是怎麼看我們中國人的?在西方的社會裡只要是黃皮膚的亞洲人,他的行為很有禮貌,人家就說他是哪裡的人?韓國人、日本人。」假如是黃皮膚的亞洲人沒有禮貌,人家就會說是哪裡人?我們這個時候聲音比較大,我們敢於認錯。假如這個有禮的中國人,他們也會認為是什麼?是韓國人;假如是無禮的韓國人,他們會認為是什麼?所以當我聽到這樣的事情之後,真的,我的內心很難過。假如我們真的今天不知禮、不守禮,我們的行為就在侮辱或者羞辱我們的祖先,羞辱我們這樣一個民族,羞辱我們的國家。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我們人只有自己侮辱了自己,別人才會怎麼樣?瞧不起我們、看不起我們。所以我們今天最缺乏的是什麼?民族的自尊心,民族的自信心。

  包括你看我昨天坐飛機,我就比較容易觀察現在社會上的這些現象,因為總覺得有著這樣的一個責任。坐飛機的時候,它不是經過通道上飛機,是車把我們拉到飛機的跟前要上飛機車。這個時候剛好下著大雨,乘務員的車一停以後,說大家慢慢上,不要一下衝上來。可是這個時候大家還是怎麼樣?風雨無阻,一窩蜂的衝到上面。結果都沒有進去的怎麼樣?寧願被雨淋,也不願意禮讓。我們中華民族本來是非常懂禮讓的民族,可是現在我們的這種風範、這種作風,在生活中真的不容易看到。差不多人都進去,我看那裡一個人都沒有,我們一下子就跑上去、衝上去也淋不到雨,也不要跟大家在那裡爭,這樣何樂不為!可是人們都在那裡擠。當飛機一停在北京的時候,一降落、一停下來之後,馬上人們就有個動作,安全帶一解,就開始怎麼樣?弄行李架。乘務員就急得沒辦法,「飛機還沒有停穩,還在滑行,請大家立即關上行李架。」苦口婆心在那裡勸,勸了好多聲,大家怎麼樣?才坐下。坐下結果很多行李的箱子都是開著的,「請您把您頭頂的行李箱關上,不要讓行李掉下來砸到人。」好,講完這個,講了好幾聲沒有用之後,又拿一個麥克風在那裡講。完了,正在這個時候手機是此起彼伏到處響,完了之後乘務員又在這裡講,「請把你們的手機關了,飛機還沒有停穩,還沒有到達目的地,請把各位的手機關了。」結果說歸說,做歸做,人們還在那裡打手機,乘務員我看也是非常的無奈,所以當航空小姐也是能夠鍊忍耐的功夫,她們還要非常耐心的去講。

  曾經就聽到說,有一個朋友曾經講到這麼一段話,他說當我的生活變得很安靜,當我的環境變得很整潔,我周圍的人群變得很有秩序,代表我離我的祖國愈來愈遠。這段話聽完之後,我相信我們的心都很怎麼樣?非常的沉重,真的是非常的沉重。很多人你看到了韓國,他們都會看到一個情境,上下樓梯都會怎麼樣?都會朝右。大的百貨商場,人們都非常有序的靠右走,人人都按著右道的道路去走路,人與人之間不會有衝撞、不會有衝突,人們都很守秩序。到了上電梯,我們上電梯是怎麼上的?大家有沒有經驗?他們都是站到電梯的旁邊,電梯上的人怎麼樣?先下來,先下後上。現在我常常看到坐電梯人全部擠在門那裡,結果電梯一開,上面的人下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就在那裡掙扎,擠。我們因為失去了很多年,這種禮儀的教育,我們不自覺的在生活當中,就會養成這些沒有關照到的行為,往往可能一個上電梯,就會發生什麼?爭執、就會吵起來,一件小事就會讓我們衝突。所以我們說和諧的社會,要從哪開始學起?就要從禮。

  我們是一個文明古國、禮義之邦,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從我們的周朝就開始。周朝,周公是聖人,周公制禮作樂,他所作之作叫《周禮》,在禮的典籍當中有三禮,《周禮》是三禮之首。《周禮》是一本什麼著作?是一本通過官制表述治國方略的,這樣一本書,也就是它是治國的寶典。也就是它是包含了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含了我們生活的穿衣吃飯、行住坐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周禮》當中,《周禮》在上古文獻當中實屬罕見。所以過去古時候,歷朝歷代一個新的朝廷建立,首先國家要頒布什麼?禮樂制度,讓人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到了春秋的時候,孔老夫子和周公做著一樣的事,因為孔老夫子最崇敬的人就是誰?就是周公。孔老夫子做的事,也是刪詩書定禮樂,做一樣的事。他們做著是一樣的事情,目的是為了什麼?過去叫實現大同世界,現在的話,就叫構建和諧社會,是為了這個目的。

  有一年孔老夫子當了中都宰,中都是一個地區名,中都宰就相當於他當了中都的市長。當了這個市長之後,中都當時的整個民風不是很好,因為人們做生意都有欺行詐市的行為。比方說明天要到集市上牽著羊去買賣,頭一天晚上,就在羊的草裡頭摻很多的鹽,讓這羊來吃。羊在頭一天晚上吃了很鹹的草之後,你們猜有沒有給牠水喝?沒有給牠水喝。到了第二天早晨給牠大量的喝水,因為牠很渴就拼命的喝水。喝了水之後肚子漲得就怎麼樣?很鼓。就好像我們今天也有很多的商人,做一些違背道德,欺騙老百姓的事情,做一些造假的東西。當時出現這樣的狀況,孔老夫子看到之後,他就用禮和樂來治理中都,治理了整整一年,這個中都的城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史書上的記載是什麼?「男女別途,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呈現出一片大同世界的景象。當時孔老夫子做出了一個表率、榜樣,各個諸侯國的國君他們都怎麼樣?紛紛派使者到中都這個地方,來參觀、來學習。

  我們看到《孝經》當中,就寫了這麼兩句話,「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告訴我們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良善的民風、厚道的人心要靠什麼?靠善的音樂,靠德音雅樂來啟發、來教化人心。我們在第一天的時候,已經參加了一場靳老師的音樂課,我相信我們在音樂的帶動,這些健康積極向上的,表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歌,讓我們聽了之後,我們的內心都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受到很好的啟發,這就是音樂的作用。樂者內也,禮者外也,禮樂它所產生對我們人的教化作用,是不一樣的。再來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就是一個國家從上到下,整個國家要有秩序,人民能夠守規矩、守秩序,敦倫盡分要靠什麼?要靠禮來治理國家。所以我們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就是禮樂它起到教化的作用。

  這個禮和樂,它是不是我們的古人,或者我們的祖先根據自己的想像,編訂一套這些規則?不是的。我們的聖人他是察順天地,合乎人情,是因為察順天地宇宙自然的法則而制禮作樂,不是隨隨便便去做的,所以禮是什麼?禮是合乎我們的性德,禮本乎天性。在《禮記.樂記》當中就講到「禮者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皆別」。什麼意思?禮是天地的秩序,禮者天地之序也,秩序的序;序故群物皆別,就是天地之間有了秩序,這些萬物才能夠區分開來。比方說我們看到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運行不悖,大地上的山海平原高下相易。我們又看到四季春夏秋冬,也是生生不息的在運轉,比方說我們看到一年有多少個月?有十二個月。一年有多少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一個月有多長時間?二十八到三十一天,有沒有我們在座的企業家說,今年我的任務完不成,我們今年把這一年定成十四個月行不行?那可能就亂套了。你看這就是天地的秩序,比方說我們這一天有多少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有多少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對!假如你看我們今天一下睡覺睡到早晨五點,這裡天都沒有亮,完了到了七點還沒有亮,我們就說我的錶是不是出問題?結果到了九點、十點都沒有亮,我們可能就開始緊張,這就代表什麼?天地失去了它的秩序。

  前兩天五百年未遇的一個什麼?日全食。我那個時候當時停頓了多長時間?你們看到了沒有?你們在上課。我在南京,我那天早上給我們的一些同仁,在和大家分享《常禮舉要》。當我講完剛好是上午的九點半,天是黑黑的,我說今天我的分享就結束,祝大家晚安。大家都笑了,就是出現那五分鐘的時候,我們都覺得怎麼樣?這個自然好像發生了一些意外,我們都開始緊張了。當我們的天地發生秩序混亂之後,這個地球上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看到的就是自然的災害,所謂洪水、地震、海嘯等等,狂風暴雨,這就是天地失去秩序之後,我們看到的這些景象。而實際上這些自然的災害,是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其實不是的,是我們的人心感召來的。為什麼說是我們的人心感召來的?因為今天為了滿足我們人無度的欲望,我們可以砍伐森林,破壞我們大地母親。這樣無度的蹂躪我們地球的資源,自然而然造成了什麼?整個這些災害頻頻的發生,是我們的人心感召來的。

  我們知道禮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天地的秩序而來,是察乎天地自然的法則,而又順乎人情,所以聖人才制禮作樂。禮它的概念、它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我們要了解,禮就是人類言行的規則,也是我們做人最低的標準。道、德、仁、義、禮,禮是一個分水嶺,就是我們道德的底線,當我們衝破道德的底線就到哪裡?就到法律。法律如同什麼?開刀手術。而禮是什麼?衛生防預。禮是我們人類受到教化,而自覺產生的行為。而法律是當我們不能自律,管不了自己就會怎麼樣?被國家、被社會、被法律、被刑法來制裁。所以它是我們做人,最低的標準,不能再低的標準。禮是治未病,法律是什麼?治已病。比方說我們一個國家,國家有什麼?有法規。我們在座的各位朋友,可能從事不同的行業,行業有行規,我們一個學校有校規。再來家要不要有家規?交通要不要有交規?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規矩在哪裡,大家能不能想到?《弟子規》就是我們做人的規則。是我們在社會上成為正常人的標準,所以《弟子規》就是我們人生的交通規則。你在交通的道路上,我們看到有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有機動車道,假如我們人不守交通規則,我們一定要跑到大馬路上,到機動車道去走,我們可能生命就怎麼樣?出現危險。所以你看我們要各守規則,各行其道,《弟子規》就是我們做人的規則,是人人都要去做的。

  昨天我們胡董也講,我們不學《弟子規》,不想做《弟子規》,就是不想做什麼?我們就不想做人。而其實《弟子規》,也不是古聖先賢規定讓我們後代子孫要去做,它是我們一個人性德的流露,也就是我們的古聖先賢,在他們的生活行誼當中,所表露出來的,他們的行為、他們的言行,後人把他們的行為記錄下來,就成了《弟子規》。它是我們一個人本來應該擁有的面目,人本來就是應該這樣。所以我們今天學《弟子規》,不是額外學一樣東西,是把我們原有的性德要把它恢復,我們做人本來就是這樣。我這樣講可能還是太抽象,我舉個例子,在座的各位很多朋友,可能都是做父母的,比方說今天做父母的,就《弟子規》的第一句,我們來試試看,「父母呼,應勿緩」。我們叫一聲我們的兒女,我要是叫小明,請問在座的各位朋友,一般來講您的兒子、女兒是怎麼回應的?嗯,啊。還有沒有?幹嘛是吧,你們認同嗎?是這樣的嗎?是不是普遍都這樣?認同大家都笑,我們做媽媽的很多都笑了。

  所以我們的孩子都是幹嘛,煩不煩,媽你別叫我,我在看電視,我在玩遊戲,我在寫作業。種種理由,對父母的態度恭不恭敬?當我們的孩子說幹嘛,我們的父母特別高興,我兒子真好,可以這樣對我,太好了,會不會?不會。但是假如我們今天叫我們自己的孩子說小明,我們的兒子很規矩的,「媽媽我來了,請問媽媽有什麼事嗎?」在座的爸爸媽媽,如果我們的兒子都是跟我們這樣應對,你們高不高興?我們說高興的時候聲音很大。有沒有說兒子這麼有禮貌的應對,我們做母親的不許這麼有禮貌,真煩。可不可能?好,請問在座的各位朋友,請問我們孩子這樣兩種不同的表現,哪一種才是一個兒女應對父母正常的行為,哪一種?後者是不是?那現在我們是前者,還是後者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前者是不是?那前者是不正常的,後者是正常的。現在反而是什麼?不正常的變成了正常的,正常的變成了不正常的,我們今天學習,希不希望能夠撥亂反正?希不希望?讓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合於道德,合於我們人性的那分善良的性德。

  其實我們就是想把這樣的一課,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這麼難得的這樣一課能夠把它補上。所以為什麼說今天《弟子規》,不是小朋友學的,是誰要先學?是我們的大人要學的。為什麼我們很多的朋友,在教孩子《弟子規》會出現一個現象?孩子不願意聽,原因在哪裡?我們都用《弟子規》去管孩子是不是?孩子願不願意聽?當一個人被要求的時候,他有覺得被操縱和控制的感受,他會不會去聽?不會。所以今天我們學《弟子規》,是我們每個做父母的,我們每個正常的社會人都必須補的一課,我們是要自己來補上這一課,正己化人。所以管人是地獄,管己是天堂;管人是假,管己是真。當我們能夠以身作則,能夠正己化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抱怨。假如今天我們在家行《弟子規》,先生跟我們還是有衝突,太太跟我們還是不和,兒女還是跟我們常常的頂撞,這代表是我們自己還沒有真正的去力行和做到。所以我們看到禮是我們人類言行的規則,因為什麼?我們看到繩墨以求直線,秤以權輕重,規以求圓,矩以求方,此為基本之器,由此基本之器才能夠成萬器。連物都要有它的規矩,而我們做人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所以我們人類的秩序,是我們人要守的倫常秩序,做父母的就要像父母的樣子,做兒女的就要守兒女孝道的本分,做妻子、做先生的都要各司其職,這就是我們人類的秩序,不能混亂。

  而我們要了解,禮是我們人類區別於禽獸的標誌,為什麼這麼說?在堯帝的時期,當時堯帝有一個叫后稷的人,他是一個農師后稷。而且他是周文王的祖先,就請后稷教導人民怎麼樣來種莊稼,這在史書上記載的,古時后稷教稼穡。教人們來認識植物的種類,甚至告訴老百姓,哪些東西是可以讓我們維持生命的,哪些植物是有毒的,經過這樣的教育,人們就有了對植物分辨,人類就種植了可以讓我們生存的,最能夠保障我們生命的這些食物出來。所以今天看到我們生活的物質這麼豐富,都是從古時候這個后稷開始的。那個時候結果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家吃穿都不愁,在史書上就記載,「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什麼意思?當我們吃飽、穿暖,這個生活過得悠閒悠哉,也不思進取,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當我們沒有受到好的教化,可能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心性,就一直向下墮落,墮落、墮落可能就跟禽獸不遠。這個時候「聖人有憂之」,堯帝就開始擔憂,他就「使契為司徒」。使這個叫契的人,司徒是什麼?國家教育部的部長,讓他教導人民什麼?教導人民五倫的關係。我想在這幾天的課程當中,可能很多的老師都談到我們的倫常大道,讓我們能夠懂得做人的本分,要能夠跟禽獸有所區別。

  這在我們的《禮記.曲禮》當中,也有這麼一段告訴我們,人類跟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標誌在哪裡?《禮記.曲禮》當中就講,「鸚鵡能言,不離飛鳥」,鸚鵡能夠說我們人話,我們對牠說您好,牠也怎麼樣?您好,也會學著我們說話,八哥也是,但是牠是鳥類。「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大猩猩怎麼樣?也會學我們人講話,但是牠也跟禽獸沒有兩樣,我們總不能把牠領回家,說跟我兒子做個伴,反正牠也能夠聽懂人話,可不可能?不可能。「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假如今天的人,我們都是講的人話,而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心境,我們的所作所為都無禮,古人就告訴我們,就是也跟禽獸很接近,真的是如此。所以他就講到「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什麼意思?就是禽獸動物牠們沒有禮,所以我們有沒有看到在動物園,或者在一些自然的場合,我們有沒有看到動物一家三口羊,一家三口牛,或者一家五口狗,牠們整天在一起生活,有一個自己的小家有沒有?所以在經書上還講到叫「父子聚麀」,就是指的動物當中最有靈性的是鹿,而連最有靈性的鹿怎麼樣?牠們也沒有倫常,牠們的倫常是什麼?是混亂的。

  各位朋友,唯有我們人類是有倫常關係,所以為什麼我們說「三才者,天地人」,人為萬物的靈長,人永遠都要做萬物的表率,這就是告訴我們人和動物的區別。所以古人就告訴我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一個人有禮,我們才能夠區分出和動物的區別,所以就知道禮對我們一生的做人,是多麼的重要。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我一開始講到「詩禮傳家」,這個詩禮傳家是有出處,什麼出處?是在《論語》當中,夫子有一個學生,夫子的學生他叫陳亢,他就很好奇,他就覺得孔老夫子的兒子孔鯉,一定私下裡他的父親教給他很多祕密,可能是他們學生不知道的。結果他就來問孔鯉,他說「孔鯉,您的父親私下裡,有沒有教你一些額外的東西?」孔鯉回憶了一下說,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只是有一次,父親剛好在庭院,我從那裡一經過。你看古時候它有「進必趨,退必遲」,這是我們《弟子規》裡講的。只要父母站到那,你看到的時候一定要怎麼樣?要快步走上去,這就是做兒女,他本來就要在父母面前的一種恭敬心,必須要走上去。一走上去,父親就問他說「你學詩了沒有?」孔鯉說「我還沒有學詩。」夫子就說「不學詩無以言。」接下來孔鯉就去學詩,因為沒有學詩,沒有學這些做人的道理,他講話就講不出對人有利益的話,就沒有正知正見的言語。

  他說又有一次,我又看到父親,我又趕快疾步走上去,父親問他說「你學禮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老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你不學禮就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我們今天學禮就是最低的限度,做一個不讓人家討厭的人,做一個懂得把握分寸的人,進而努力做一個能夠讓人們受歡迎的人,這就是我們學禮最基本的目的。後來陳亢特別的高興,他說我問了一件事,得了三個道理,第一我知道學詩的重要,第二我知道學禮的重要,第三我知道聖人對待自己的學生和兒女,沒有厚此薄彼,是公平正直,沒有任何的私心。你看我們的古人,一直在教導我們要學詩、要學禮、要學樂。在古書上講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大的禮節、禮儀就有三百,小的比較瑣碎、比較微細的禮節就有三千,這是一個虛值,所以才有了人生禮儀,這樣的一個說法。

  禮,我們剛才了解到是來自於天地,包括音樂,音樂也是來自於天地之和,因為有天地之和才能夠萬物生長。所以只有中國的音樂是有教化的作用,中國的音樂是來自天地。我們聽到國外的音樂可能往往是欣賞,是怎麼樣?讓我們得到一種欣賞和娛樂。而中國音樂是起到教化的作用,起到教化的作用就要聽德音雅樂。古人也告訴我們音樂分成三等,有聲、有音、有樂,他就講到畜生只懂得聽聲,小人能夠聽音,「唯君子為能知樂」,只有君子才能聽懂樂,所以這個樂就是德音雅樂。我們都知道《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日本的江本勝先生做了十年的實驗,給一杯水聽田園交響曲,聽好的音樂,而這個水就變成非常美麗的結晶。可是如果給它聽這些狂躁的,比較非常躁動的迪斯可搖滾音樂,這個水就變怎麼樣?非常的難看。所以我們今天要唱好的歌,聽好的音樂,讓我們的心性,讓我們的德行都能夠歸於禮樂的要求,讓我們的心性都能夠朝著善的方向去發展,這都是樂帶來的作用。所以我們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禮樂是來源於天地,我們要了解,希望我們人類的行為,能夠道法自然,合乎天地。

  再來禮是因為什麼而做的?禮緣情而作。因為我們人類有七情五欲,喜怒哀懼愛惡欲,財色名食睡,我們都有這些情感,都有一些性格脾氣,還有一些欲望。禮就是因為我們人類有這些情愫、這些情感,才會制禮作樂,如何讓我們的七情五欲能夠適可而止,不要讓它過分。孔老夫子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子游,一個叫有子,兩個學生有一天他們就走在到街上,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和父母走丟了,走丟之後就在那裡使勁哭,哭得很厲害。哭得很厲害之後就在那裡又跺腳又喊,當時有子就講,他說你看一個小孩子和父母走散之後,都會哭成這個樣子,在我們的喪禮當中,我就發現喪禮的規定不合人情,喪禮你看哭的時候只能夠三踴。我們如果讀過《孝經》,就知道「擗踴哭泣」,踴是什麼意思?我曾經看過《孔子傳》,《孔子傳》我們看到為死者來送喪,就看到有這樣一個行為,就是哭的時候一定什麼?這麼跺三下腳。在喪禮當中哭泣就是三踴,一踴是跺三下腳,三踴就是跺九下,這是一個規定,完了之後就不能再跺。所以當時有子他說這樣太不合理,失去父母的感情,遠遠要超過什麼?遠遠要超過今天一個孩子,丟失父母的那樣的心情,怎麼可以讓人家節哀順變,讓人家要止住這種悲傷?應該讓他盡情的去怎麼樣?去把他思念親人的那分情感讓它宣洩出來,不要去管他。他說所以我要把喪禮當中踴的部分,我要把它修改。

  當時子游就講「此戎狄之道也」,什麼意思?戎狄它是指當時的邊疆少數民族,邊疆的少數民族他的文化還沒有進化,對禮樂還沒有開始薰習。他說這樣不合適,禮道則不是這樣,假如一個人他失去了親人,失去親人很難過,如果我們又沒有去勸他,那他可能就會哭得怎麼樣?甚至哭死過去。他說一個人剛剛離開這個世上,這個喪禮還沒有舉行完,一個人又因為過度的悲傷,又怎麼樣?又可能會喪失生命,那這樣的話,是死者願意看到的嗎?所以假如我們讀過《孝經》,我們就知道「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就是你哭泣死去的親人,你可以三天不吃飯,但是三天之後一定要怎麼樣?要吃飯,不能不吃飯。這樣你就真正對得起已經往生、已經過世的親人,因為我們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弟子規》也告訴我們,「身有傷,貽親憂」,所以他說不可以這樣。

  在《孝經》當中也講到「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就是孝子行喪不能超過三年,三年就可以,要告訴人民有始有終,它是這麼講的。可是我們又講《弟子規》裡講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你看《弟子規》裡講的都是禮,告訴我們做兒女的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這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就是這對孝子來講,比方說孔老夫子的兒子,在他的母親過世三年之後,常常還在那裡哭泣,因為古時候孝子心中只有父母。孔老夫子就說你不能再哭了,你如果再這樣哭下去的話,整個的家業誰來繼承,這麼多的事誰來承擔?就要告訴他不能哭。可是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社會存在的一些現象,父母過世三天,可能就跑到歌舞廳去跳舞,對於這些人怎麼辦?當時子游也講,這樣的人,我們也要用禮來教育他。所以在古時候進行喪禮都要有五服,就是根據你穿的喪服,來確定你和亡者的關係。比方說穿著粗布的喪服就是什麼?一般來講就是跟親人的關係是直系關係,所以他說用喪服來教導人民。我這個眼睛一睜開,早晨起來一看,我為什麼會穿這身衣服?我的身上還有熱孝,這就代表什麼?我不可以行為造次。《孝經》上也講,孝子當家裡失去親人,講話也文不答詞,吃飯也不香,說話也語無倫次,他就會表現出來。所以讓這些不孝的人,看到自己穿的衣服,就會想起我的親人過世,我應該時時去懷念、去回憶,父母在世時候給我們的那分關懷,養育我們的那分恩德。你看他穿喪服是為了教育,讓他時時提起的是顆孝心和感恩心,不敢造次。

  所以我們的禮是起什麼作用的?讓過者止住,不及者及之,過者止之,是起到這樣的作用。所以在《中庸》當中就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我們一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這個喜怒哀樂當我們沒有發的時候,我們在座的各位朋友,您現在是不是很平靜,也很理智?我們這個時候保持一顆非常理智的心,我們的喜怒哀樂沒有發,沒有發的時候我們一個人就不偏不倚。發而皆中節,當我們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響,比方說你看一吃自助餐,我們一下看到這些飯菜,我們的肚子就很餓,餓了要吃的時候我們要適可而止。往往我們可能就會拿多了,如果拿多之後,我們又吃不完,吃不完可能又要剩下。所以這個時候發而皆中節,要滿足我們的饑飽,我們也要適可而止,先怎麼樣?打一點點吃完了不夠我們再來添。假如我們一下就打得很多,結果吃的時候又沒有吃完,又產生浪費。可是別人看到,我又覺得不好意思,又把它硬吃下去,假如硬吃下去就會怎麼樣?傷到我們的健康。因為現在屬於大暑季節,從養生的角度來講我們吃飯,現在不宜吃過飽,因為過飽就要消耗我們體內的能量,來消化這些食物。我們吃食物是為了怎麼樣?補充我們體內的能量,因為夏天一個人的消耗比較大,陽氣揮發得特別快。假如我們又吃得過飽,那就會消耗我們體內的能量,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要適可而止。所以我昨天一來,很多朋友就說你怎麼瘦了,你是不是在減肥?我說我最近看了一些養生的這些書,說這個階段暑期不宜吃得過飽,這樣對於我們的健康,會帶來比較好的保護作用,適可而止自然而然就可能會瘦一點。

  所以我們看到禮緣情而作,就是讓我們的情感能夠發而皆中節,這樣就能夠和睦。你看我們一個家庭,我們發生衝突,假如我們能夠發而皆中節,我們這個家庭可能就會很快把矛盾化解。假如順著我們的性子去發,可能我們怎麼樣?有些家裡的妻子也好,或者先生也好,常常會有一個動作,只要一發脾氣就舉起什麼來都往地上砸,有沒有?甚至連電視機都抱起來怎麼樣?砸到地上。你看砸完了之後還得去買,家庭的關係和矛盾就愈來愈激化。所以發而皆中節,讓我們一個人時刻能夠合於道,讓我們的言語行為心境都合於道,這就是禮帶給我們的教化。所以在《禮記.曲禮》當中,都有很多的規定,我們中國人真的是很中庸,你看我們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白,中規中矩,我們人生就要走一條中庸之道。

  今天最重要的是和大家分享一下,禮從何而來,禮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價值,以及我們為什麼要來學禮,包括禮的重要。讓我們了解我們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就是在禮,讓我們了解禮是我們人類的規則,同時也讓我們了解,禮是緣情而作。禮是我們真正修身的工具,它是一個修身的工具,我們今天學儒家的文化,就是要從修身齊家開始。所以古人就說「君子之學以美其身,美身莫如習禮」,君子的學問沒有比我們修身、美身更重要,美身在哪裡?就在於習禮,什麼時候習禮?每天我們都在習禮,行走坐臥、吃飯穿衣、一言一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時時刻刻都讓我們的行為歸於禮的要求,能夠合於道德。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恭者不辱身也,我們恭敬別人,我們就不會羞辱我們自己。敬者不怠志也,我們一切都恭敬,《弟子規》一本書講的是禮、是敬,而禮的本質就是恭敬。

  因為今天的時間有限,不能和大家來做比較實際禮儀的分享和學習。但是我們只要去學《弟子規》,去學還有一本書叫《常禮舉要》,我們慢慢的薰習,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去做,我們就會愈來愈有君子的風範。所以「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恭者不辱身也,敬者不怠志也,我們時時恭敬,我們就不會輕慢人,就不會懈怠我們人生的志向。所以我也衷心的希望人人都能夠知禮、學禮、用禮、行禮,用我們好的榜樣以身作則,在我們的人群中,社會大眾當中做好的典範、好的榜樣。將來也希望有機會,能夠把我們這些古人教給我們的這些禮的行誼,假如有可能我們把它拍成一些小的短片,能夠讓我們告訴做夫婦如何做,父子關係如何「出必告,反必面,冬溫、夏凊」,有一個下手處。最後祝願大家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