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15/8/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9
教授:大家翻開四百二十二頁,接著我們昨天講的,今天我們講「疊韻通假」。同學,妳念一遍:
學生念誦:(三)疊韻通假
假亢為抗:班孟堅《典引》:「尊亡與亢。」《後漢書》作「尊無與抗。」聲子抗為本字,所从聲母亢為借字。《說文》:「抗,扞(ㄏㄢˋ)也。从手,亢聲。」苦浪切,古聲溪紐,古韻十部。「亢,人頸也。从大省,象頸脈形。」古郎切,古聲見紐,古韻十部。兩字疊韻,故得通假。
假拂為弗:顏延年《應詔讌曲水作詩》:「有悔可悛(ㄑㄩㄢ),滯瑕難拂。」注:「毛萇《詩傳》曰:『拂,去也。拂亦作弗,古字通。』」聲母弗為本字,聲子拂為借字。《說文》:「拂,過擊也。从手,弗聲。」敷勿切,古聲滂紐,古韻十五部。「弗,矯也。从丿乀(ㄈㄨˊ),从韋省。」分勿切,古聲幫紐,古韻十五部,兩字疊韻,故得假借。
假增為贈:任彥昇《百辟勸進今上牋(ㄐㄧㄢ)》:「增玉璜而太公不以為讓。」增,《梁書》作贈。贈為本字,增為借字。《說文》:「增,益也。从土,曾聲。」作滕切,古聲精紐,古韻六部。「贈,玩好相送也。从貝,曾聲。」昨鄧切,古聲从紐,古韻六部。兩字所从聲母同為曾,疊韻故得假借。
假信為伸:左太沖《魏都賦》:「其軍容弗犯,信其果毅。」注:「鄭玄《禮記注》曰:『信誼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說文》:「伸,屈伸。从人,申聲。」失人切,古聲審紐,古韻十二部。「信,誠也。从人言。」息晉切,古聲心紐,古韻十二部。兩字語根相同,故疊韻得假借。
板書:亢 抗
教授:第一個例字大家看,亢與抗,其實同學們已經能看出來,它們是什麼關係?
學生:聲母和聲子。
教授:聲母(亢),聲子(抗)。以形聲字造字的原則,聲母與聲子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
學生:同音。
教授:聲子它就是用聲母,以這兩個字為例,亢是它的聲母,是這個形(扌)聲(亢)字的聲母。從手亢聲,形聲字,這個形聲字它的聲母就是這個亢。聲母與聲子之間剛才同學都已經說出來了,它在造字當時應該是如何?
學生:同音。
教授:沒錯,造字時候當時應該是同音。我們說過,形聲字的聲子它是以聲母為它的什麼?
學生:注音。
教授:等於是注音,音符。所以造字當時這個抗,「从手亢聲」,它就讀與聲母應該是同音,用它來注音。我們說過語言隨時間會變遷。形聲字的聲子,最早造字當時應該與聲母同音,由於時間、語言的變遷,這個聲子它的讀音有時候會跟聲母有些改變。但是改變它有一個原則,要麼韻母、韻符變了,保持什麼?保持雙聲。
學生:雙聲。
教授:要麼聲符變了,保持什麼?
學生:疊韻。
教授:疊韻。所以我們這一節講疊韻通假。前面我們講過的雙聲和同音,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所以這個很容易理解,這裡是一個假借,就是借聲母為聲子,分析它的聲韻我們找出它的反切,聲母的反切是什麼?
板書:古郎切
古郎切。聲子的反切,我們找出來:
板書:苦浪切
苦浪切。苦,各位同學把四十一聲紐表翻開。
板書:溪
學生:溪。
教授:找到苦嗎?
學生:溪紐。
教授:在溪紐。要確實幫我找到,都看到了嗎?
學生:看到了。
教授:溪紐,你找到苦。再看聲母的反切,古郎切,把這個古也在四十一聲紐裡面幫我找出來。
學生:見紐。
教授:見紐。
板書:見
聲母(亢)是古郎切,聲子(抗)是苦浪切,你都已經確實找到了古在見紐,苦在溪紐,它們兩個聲不相同,韻卻都是在幾部?
板書:十部
學生:十部。
教授:都在十部,所以這兩個字疊韻。這是我們說疊韻,聲母與聲子之間,它們在古韻裡邊都同屬於段玉裁的第十部,我們說它是疊韻的通假。第二個例子,假拂為弗。這個例子:
板書:弗 拂
它(拂)也是個形聲字,從手弗聲,跟這個字(抗)是完全一樣。只是典籍裡面它用的是什麼?是聲母還是聲子?這裡是聲母是它的本字,弗是它的本字。在這裡典籍裡面假聲子(拂)為聲母(弗),這個例子(亢、抗)正好相反,假聲母為聲子。而道理你只要看它的反切就能看出來,更進一步你反切都不必看,告訴我怎麼看?
學生:聲子和聲母的關係。
教授:真好。你看到這兩個字,你可以不必查《說文》、不必查《廣韻》,你馬上能夠確認這兩個字,它們聲韻的關係有三種可能,告訴我哪三種關係?第一:
學生:同音。
教授:第二:
學生:雙聲。
教授:第三:
學生:疊韻。
教授:要培養自己的眼光,你打開古代典籍碰到這種情況,像(弗、拂)這種情況,或者(亢、抗)這種情況,《說文》都不必查,《廣韻》也不必查,你就能判斷它們聲韻的關係,它們可以通假。下一個例子,增與贈。
板書:
告訴我這兩個字的關係,這兩個形聲字統以曾為聲母,當然怎麼樣?勇敢說出來。
學生:同音。
教授:當然。就是剛才我們說的那三個條件的一個,本來應該是完全同音,之所以後來會變成雙聲、會變成疊韻,什麼原因?說出來:
學生:語言隨時間在變化。
教授:語言隨時間在變化,但是千變萬變,變不開剛才說那個原則,要麼聲變保持疊韻,要麼韻變保持雙聲。這是這兩個字很容易理解,聲符相同;還有一個名稱:
板書:字根
字根相同。形聲字的聲符稱作字根,字根相同很容易你就立即可以斷定,它們聲韻是剛才說的這三個條件裡面的一個,最早應該是完全同音。這個明白嗎?真好。
板書:信 伸
下一個例,假信為伸。我們找的例子是左太沖的《魏都賦》。信:
板書:息晉切
伸:
板書:失人切
信(息)是心紐。伸(失),幫我查一下四十一聲類表,
是在審紐。審與心,心與審在古聲上面它不相干;「照、穿、神、審、禪(舌音),精、清、從、心(齒音)」,發音部位也不同。所以它在古聲上面沒有任何關係。看它的韻部都在十二部:
板書:十二部
也就是伸與信屬於什麼?疊韻。這兩個字字根毫無關係。字根是什麼?剛才才說的,形聲字的聲符。它不同字根,(信)從人言聲,(伸)從人申聲,字根不同,但是它語根相同,十二部。因此可以怎麼樣?通假。所以這兩個字它是語根相同,可以通假。
以上疊韻通假我們舉了這四個例,前兩個亢與抗、拂與弗,亢是抗的字根,弗是拂的字根;第三例增與贈,它們是同字根;第四例信與伸是同語根,都是疊韻的關係。
講到這裡,關於廣義的文字學,什麼是廣義文字學?告訴我。形音義,字形、字音、字義是廣義的文字學,也就是說文字學應該包括字形、字音、字義。前面我們所介紹的,到剛才疊韻通假為止,是廣義文字學裡面關於字形方面,也就是說的狹義的文字學側重講解字形。本來這三個東西字形、字音、字義它是一體的東西,為著講解方便,所以在大學裡面他們把它分成三科,側重字形的叫文字學;側重字音的我們叫它為聲韻學;側重字義的稱它為訓詁學。
從前面一直介紹到現在的疊韻通假,這都指的是狹義的文字學,也就是廣義裡面的字形這一塊。因此同學們需要複習一下這個概念,重要是要把概念弄清楚。我們一開始講的緒論,那個同學們可以自己再複習,文字的重要性種種可以自己複習。而側重講六書,六書,告訴我哪六個?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教授:六書裡面分四體二用,哪四體?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教授:哪二用?
學生:轉注、假借。
教授:叫四體二用,也就是最根本一個概念:
板書:
文字,我們最開始給同學們介紹的一個概念,「文」就指用象形、指事創造出的最早的初文,太炎先生稱它為初文,還記得嗎?
板書:初文
用它創造出來的最早,太炎先生稱它為初文。據太炎先生的統計,初文有多少?不到五百個字,四百多個字。再去掉一些還可以減去的,實際上初文數目很少。我們一開始介紹《漢字入門》就跟同學們說,初文這不到五百個,只要認識了這五百個左右的初文,
板書:
()太陽是圓的,()月亮是缺的,()一樣東西在另一樣東西上面,()上下是指事,像這種最早初文總共不到五百。如果同學們都能夠詳細認識這初文,然後曉得怎麼樣兩兩組合,重於義的叫會意,重聲的叫形聲。曉得怎麼樣兩兩組合成會意、形聲;所謂字,「字者,孳乳而浸多也」。然後,一開始我就跟各位同學說,中國文字現在五萬左右,乍看好像是個龐大的數目,每個字有不同的字音、字義、字形,你覺得是個很龐大的數目,五萬個。實際上我們說不必畏懼,只要認識這個初文,之所以我們花比較長的時間講解前面的象形、指事,記得嗎?讓同學們確實認識這初文,然後再了解如何用初文兩兩組合為會意、為形聲的方法。現在是五萬字左右,哪怕將來再增加幾萬字,你都逃不過這種方法,我們都很容易駕馭它。
這是我們先排除對這五萬字的漢字那種畏懼的心理,我們很容易來駕馭它。而這裡面,會意所創造出來的字並不多,絕大部分是形聲,所以形聲特別要理解它。季剛先生也說過,這六書裡面形聲難以理會,比較麻煩,原因是什麼?我們說過的,形聲裡面,他當時造字的時候已經用了假借。你一定要清楚的給我記得,形聲裡面他已經用了假借的例字,記得嗎?同學們都還能記得。形聲裡面之所以季剛先生說不容易理解,就是因為造字當時已經用了假借的方法。所以最明顯的例子:
板書:
還記得嗎?從示彔聲,聲符它的字根「彔」,本義是刻木彔彔,跟福祿壽、福氣是毫無相干。當時造字我們說:
板書:
假彔為鹿,本來應該福祿壽的祿,他造字應該是這個字,從示鹿聲,造字當時他假借這個彔字,代替這個鹿字,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字會很疑惑,它沒有福祿的意思、沒有福氣的意思,就是在造形聲字的時候,聲符他用了假借。古時候漁獵時代,碰到牠會怎麼樣?碰到這個鹿就像什麼?
板書:
學生:羊。
漁獵時代你去打獵,你碰到牠()怎麼樣?吉祥,多麼吉祥,因為牠不會傷你,你可以把牠牽回去。羊,吉祥。碰到這個(鹿)?也是很有福氣的,所以這個鹿是有福的意思。所以造字的時候,當時他借這個彔為鹿,應該是這樣寫(),結果他借用這個彔的聲音,來代替梅花鹿的鹿。
除了這樣的推測之外,還有證據嗎?學問講證據,不能臆說。《說文》裡面很多重文從彔的,從彔的很多重文是從鹿,從鹿的很多重文是從彔,《說文》的重文裡面這是證據,我們都說過這個例子。記得,對文字是不可以臆說,臆說會怎麼樣?會造成笑話。記得蘇東坡跟王安石的故事嗎?我一說同學們就笑,那就是王安石臆說。王安石本身學問夠大了,古人八大家之一,他又是當時的宰相,他又實行新法,學問夠了,可是如果文字上他憑自己來臆說,那就會鬧笑話。
這是我們複習一下這個簡單重要的概念。記得「文」與「字」,「文」就是用(象形、指事)這兩個方法造出的最早的文字,大約不到五百字,是太炎先生統計的;「字」是由它們(象形、指事)兩兩配合,重義的是會意,重聲的形聲。到此還有問題嗎同學們?要從心裡面給我點頭,不能有一點疑惑,這是根本概念。
我說過,要認識五百個字容易,困難嗎?絕不困難,五百個字算什麼,很容易的。所以你只要認識這五百個左右,其實不到五百,然後你再了解它的組合方法。這個組合方法我們也介紹過,你覺得難嗎?大家都不覺得難。這樣的話,認識了這個初文,再曉得怎麼樣去組合,以後,剛才我們說,最後那個例子叫疊韻舉例裡面,你看到兩個聲符相同,你就可以不必查《說文》,你就可以不必查《廣韻》,也不必查那個四十一聲類表,你就馬上可以斷定什麼?它是同音。同音可以怎麼樣?
學生:通假。
教授:同音就可以通假。這是我們用來讀古籍,古代的經典通假地方特別多,如果我們明白通假的道理,翻開古代典籍,你就可以說很方便。昨天我們還舉一個例,記得嗎?《莊子》裡面那一段,「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那是什麼?語根相同的通假。
板書:既使我與若辯矣 汝爾女而你
它這段話,一開始覺得很不容易理解,古代典籍既沒有標點,你看到它,「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搞得一頭霧水,如果你明白聲韻的關係,「若」它就是(汝、爾、女、而、你)這群字裡面,現在用的這個「你」字,以前用汝、用爾、用女、用而。昨天我們還碰到這個字(而),說它是什麼?我昨天感覺到我說那個名詞覺得是非常恰當,我都忘記怎麼說的了,說這個「而」跟這些字(汝、爾、女、你)什麼?同一族的。原因,他最後這一段裡面用到這個「而」字,原來「而」你是跟它們同一族的。因此這一段話你把這個字(若),用這群字裡面你認識的汝、爾,或者用現在這個「你」字代進去,都把它代換進去,碰到「若」就用「你」把它代進去,你就像讀白話文一樣,「既使我跟你辯(爭辯),而你勝了我,我勝不了你,難道你是對的嗎?難道我就不對的嗎?」然後他又反過來重複說一次,你只要碰到這個「若」,最後還用個「而」字,把它這一族的字,統統用這個「你」字把它代換進去,曉得運用了嗎?真好。這就是說明,聲韻對我們研讀古籍的方便。
我跟同學們不止說過一次,林老師說:「聲韻學是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你很方便來研讀古籍,主要是我們字形介紹完,最後講到疊韻的通假。字形方面從它一開始的緒論,到開始講解六書,六書裡面我們講解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到剛剛結束的疊韻通假,主要講的是什麼?字形方面狹義的文字學。說到這,同學們想想你有什麼疑問嗎?我希望在這個很簡短的時間,咱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夠給同學們介紹一個最正確而簡單重要的概念。很高興,有同學點頭。
剛才我們說廣義的文字學包含三塊,哪三塊?告訴我:
學生:形、音、義。
教授:對了,字形、字音、字義。到剛才我們講完的算是介紹字形,而字形以什麼書為最重要?
學生:《說文解字》。
教授:真好。所以你想真正認識字形,你一定手上要備一本《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我介紹過什麼版本好?
學生:藝文印書館的。
教授:這也是很重要的。《說文》,還要有段注的《說文》。你《說文》帶了嗎?《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看到。這個書在四十多年前,擔任文字學課程我就用這個書,當時裡面段注沒有標點,它本身沒有標點,更沒有書眉上那些楷書,也沒有注音。所以當時的同學們,我要他們查一個字,他們就相當麻煩,要從部首後面去找。所以我建議他們印書館你應該有這部分,有個索引似的,怎麼樣方便查;然後他們又很好,又做了標點,以及書眉上的那些楷書,以及注音符號。標點實際上我沒有要求他們做;最好不做,為什麼?我要留給同學們自己圈點。你拿個紅筆自己圈點。我要求同學們,我說過圈點幾次?
學生:五次。
教授:最少。怎麼圈法?第一次:
學生:《說文》和《段注》。
教授:把許慎的說解和段注一起圈點,第一次。第二次:
學生:圈點段注。
教授:沒錯,第二、第三、第四次,光圈點段注。不要忘記旁邊備一本筆記本,碰到段注裡面他有發現的摘錄下來,像我們剛剛才講過的形聲兼會意的,那都是段注裡面把它摘錄下來,你就會有很多發現。之所以要一遍、二遍、三遍,這樣一遍一遍去圈點,之後第五次以後怎麼說?再跟第一次一樣,把《說文》與《段注》再圈一次。你說這就夠了嗎?如果你熟悉就夠了,你如果還不熟悉的話,你還是需要常常翻。太炎先生一直到年紀老了,他還經常在翻《說文》。所以文字是我們傳統文化的載體。你沒有這個文字,我們如何知道我們聖人孔夫子當時說些什麼?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譬如《論語》,很鮮活的看出孔老夫子跟他弟子們之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沒有文字記載,他說過就沒有了,你沒有聽到就沒有了。所以文字是我們文化的載體,是這麼樣重要!
因此,我們有志、有心來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同學們就需要從最基礎、最根本的文字正確的認識,你才不會誤解我們的老祖先留下來的經典。這樣從正確認識文字,然後能正確解讀經典,正確解讀經典以後你就會發現我們成為一個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是多麼樣的榮幸,祖先給我們留下這麼豐厚的財產。從正確認識文字,然後你能正確認識經典,你正確認識經典,你深入以後才發現不得了,祖先留給我們這麼豐富,我們覺得身為一個中華兒女是多麼的值得驕傲,你就會真心的愛你的文化。這是我們為什麼從文字入手,原因在此。
字形以《說文》為主,當然我們有幸現在,許慎當時沒有這種福分,告訴我,我們比許慎有福氣在哪裡?
學生:看到甲骨文。
教授:真好。甲骨文在清末出土,我們現在可以藉助甲骨文,更清楚、更容易的認識文字。許慎他當時來不及看到,所以許慎在《說文》裡面有些字,他是根據小篆的形體在那做說解。我們現在如果從甲文,加上什麼?金文,鐘鼎金文。我們有確鑿的證據,我們可以訂正許慎當時他只因小篆的字形立說的錯誤;但是不要忘記,孤證是不可以的,只看到一個證據就來訂正,那是不可以,你要有豐富的、確鑿的證據,我們可以訂正它。因為我們可以理解,他當時來不及看到甲文和金文。所以我們說我們生於現在,比許慎有福氣。就像那天,我們說段玉裁怎麼樣?他不知道一個道理:
學生:無聲字多音。
教授:真好,無聲字多音。這裡我順便要訂正一下。開始跟同學們說無聲字多音,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後來我又訂正,我說是太炎先生說的。現在我再確實翻開書,原來就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無聲字多音」。所以我訂正過一次,現在又重新訂正一次,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無聲字多音。
板書:無聲字多音,季剛先生發現的。什麼叫無聲字?先告訴我: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如果說不出來的同學,你就要退學。什麼是無聲字,再說一次: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大家都一百分,高興了。象形、指事、會意,不帶聲符的字,就叫無聲字。那什麼字是帶聲符的?
學生:形聲。
教授:形聲字。也就是說除形聲字以外的,另外象形、指事、會意都叫無聲字。段玉裁他認識黃季剛先生嗎?
學生:不認識。
教授:不認識。段玉裁什麼時代?
學生:乾隆。
教授:乾隆。黃季剛先生一九三五年過世,跟乾隆差了三百多年,所以他們倆來不及碰面。因此,段玉裁他不知道(無聲字多音)這個道理,這是到季剛先生發現才說出來。所以,我們讀《說文》段注,我們對段玉裁的學問,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對每個字的註解引各種經典,當時沒有電腦,他也沒有手機,完全被他記得,能夠記得那麼清楚,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段玉裁先生,這麼了不起一個大學者,他對這個字:
板書:妃
不厭其煩,大家再把這個字翻開。看到段注嗎?
學生:看到,六百二十頁。
教授:大家找到這個版本的《說文》,六百二十頁上半面,同學們找到沒有?
學生:找到了。
教授:「妃,匹也。」後面,「从女己」。底下段注,「各本下有聲字,今刪。」這是說「各本」,段玉裁看到的書《說文》,在从女己底下有個聲字:
板書:
都看到沒有?段注,你找到嗎?他說「从女己。各本下有聲字,今刪。」
板書:
他把它(聲)刪了。如果我們生在季剛先生之前,我們對他這種做法會毫無異議的贊同。因為己跟妃聲符,聲母跟聲子之間,聲,既非雙聲;韻,也不疊韻,就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則。所以段玉裁說各本的聲是多的,把它刪了。變成會意字,从女己會意。實際上現在我們看來,他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原因:
板書:
它(己)是個無聲字,它(己)可以多音。我們說過為什麼?要說得出來。無聲字為什麼多音?
學生:非一時一人一地。
教授:我耳朵不好,再說一次。
學生:造字之時,非一時一人一地。
教授:一百分。文字絕不是倉頡一個人造的,非一時,也非一人,也非一地造的。所以可以北方造出一個己ㄆㄟˋ這個寫,南方人不知道,造出一個字形一樣,他讀它(己)為ㄐㄧˇ;也可能古時候已經有人造出己ㄐㄧˇ,後人不知道,又造一個同樣字形,讀它為ㄆㄟˋ。因人、因時、因地不同,造出的字形相同、字音不同,各衍生出它底下的一群形聲字的聲子。由它衍生出來的聲子,譬如「記」,用它當聲符,讀它為ㄐㄧˋ;譬如「紀」,用它為聲符,讀它為ㄐㄧˋ,還可以…。用這個聲符己ㄆㄟˋ衍生的聲子有這些(配、妃…),這個很清楚吧?
然後,好,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己」,我們第一個印象只知道它是己,讀ㄐㄧˇ。由它(己)衍生的形聲字,從言己聲,讀ㄐㄧˋ;從糸己聲,讀ㄐㄧˋ,是都非常合理對嗎?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理。但忽然你看到這個字,從女己聲,你分析一下它的聲和韻,發現這個己(ㄐㄧˇ)聲跟這個(妃)ㄆㄟˋ聲子的聲音,是完全沒有關係,因此段玉裁他肯定的確認它沒有關係,所以把它刪了。如果他知道這個妃(ㄆㄟˋ)和這個配,它原來有一個讀(己)ㄆㄟˋ的字音,也就是現在(己)這個字它有兩個音,甚至三個、四個都可以,讀ㄐㄧˇ、讀ㄆㄟˋ,還可能有別的字音,是無聲字多音。所以我們說段玉裁這個「聲」字,在當時他刪是很有道理;在現在看,我們認為他是什麼?因為他不理解、他不知道無聲字多音。因為他不認識誰?
學生:黃季剛先生。
教授:季剛先生,因為他不認識季剛先生。好,我們這節暫時講到這兒,先休息一下。
剛才休息的時間,有同學告訴我,我們這《漢字入門》,前面象形、指事、會意都還可以看書,能夠看懂,碰到形聲就有些不清楚。現在清楚沒有,形聲?真高興,都一定要弄清楚,這是最關鍵的地方,聲韻。一個最基本概念,形聲字聲母與聲子之間,它們聲韻的關係不離三樣,告訴我:
學生:同音、雙聲、疊韻。
教授:所以你一看到形聲字,你就馬上能夠認定這兩個字在古籍裡面,它是可以互相通假。再進一步,為什麼形聲字的聲母與聲子,或者形聲字這一群聲子之間,它們可以互相通假的原因在哪裡?我一提醒你馬上就知道,同音之所以可以通假: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非常好,聲義同源。
板書:聲義同源
這是誰提出來的?
學生:段玉裁先生。
教授:段玉裁,聲義同源。由於語言,我們講的話語言,是來表達我們的心意。語言是從最早的幾個簡單的字音,慢慢發展成一系列、一系列的語族,所以同音的字它往往字義相同。這之所以我們看到形聲字,前面我們說過,我們舉過很多例子,從戔得聲的字:
板書:戔 錢 賤 淺 棧…
這群字都以「戔」為聲符,聲符相同,又說它是字根相同,它字義一定是相近的。我們舉的這群例,下邊還有很多。從「戔」得聲之字,多有什麼意思?
學生:小義。
教授:真好。
板書:小
從「戔」得聲之字,多有小義。(錢)金之小者,(賤)貝之小者,(淺)水之小者;木棚,路邊的小客店,小棧。凡從戔得聲這一群字,我們舉出了很多,同學們可以繼續找,凡從戔得聲的字,它多有小義。這是從我們分析以後知道,凡從戔得聲多有小義。為什麼它們都同有小義?聲與義同源。更進一步說,還要問為什麼從戔得聲多有小義?說,說出來:
學生:齒音。
教授:講到聲韻學上面說,字音跟發聲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板書:洪 宏 鴻…
這一群發喉音的,告訴我有什麼意思?
學生:大義。
教授:說不出來你就趕快回家。喉音都有大義。我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板書:虎
記得嗎?同學妳幫我再重新說一次這個字。
學生:這個字屬喉音,上古時期去山上打獵,我們在沒有文字之前是先有語言的,所以…
教授:等等等等,沒有文字之前,沒有語言之前:
學生:是只有幾個聲音。
教授:對。
學生:這些人見到老虎之後,回來要跟他的同伴說,他今天在山上見到了一隻老虎,他不能說我今天見到一隻ㄒㄧ,因為ㄒㄧ很小,所以他就會說,老虎的物體很大,所以他就會說,我今天在山上見到了一隻ㄏㄨㄛˋ,所以有大的聲音。
教授:很好,九十八分,請坐。為什麼不打一百分?因為妳直接說,他回來以後,因為當時還沒有語言,只用幾個簡單的聲音來形容給他的同伴知道,我今天碰到一個ㄒㄧ。同伴一看,你形容是又驚恐、又大,怎麼聲音那麼小?ㄒㄧ,他們不理解。接著同學直接就說碰到一個(虎),當中還漏兩分。他還要試很多種聲音,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侖。
板書:侖
他的同伴說奇怪,這個侖是圓圓的。所以試了幾次,然後最後看到他的同伴們都不理解,最後他找到一個聲音,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ㄏㄨㄛˋ,把大家嚇一跳。現在這個字,閩南音,保存古音最多的地方,依然讀它為ㄏㄨㄛˋ,喉音。這些(洪、宏、鴻…)都有大義。
板書:大
這是從聲韻,發聲的原理來說。記得,這個例子很好。你們都是承傳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到世界各地的尖兵,你們要像這種很生動的、很簡單的,說給初初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或者洋朋友,讓他很清楚,原來中國的漢字它都是有道理的。自己要對你的學生們說得清楚,說不清楚,再自己多說幾次就清楚了。同學妳都把這聲音加上去就一百分了。
這是聲義同源。因此形聲字,你明白了剛才我們說的,以及以前說的,你就能夠說清楚給你的朋友、你的學生們聽。這個是原來對形聲字說得不夠太清楚的,現在你要用簡單、肯定介紹給你的學生,聲義同源。
所以,上一個鐘點我們等於是做一個總複習。廣義的文字學,字形、字音、字義。字形,在我們《入門》這本書裡面比較多的介紹了初文,象形、指事。形聲我們也講透徹了,形聲,已經把聲韻的關係都說清楚了。因此,我們碰到轉注、假借就非常簡單,它只是一個概念,告訴我們四體二用的轉注、假借,它不是造文字的方法,它是運用文字的方法。所以在形聲你弄清楚之後,轉注、假借也就跟著豁然貫通。因此,在廣義文字學裡面所謂字形,我們就可以到此做一個簡單的結束。
接下來看下一節,四百二十三頁,「聲韻略說」。同學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聲韻略說
本節是介紹聲韻學的最基本知識,用來幫助說明本書裡面形聲、轉注、假借,有關的聲韻問題。分述如下:
第一節,聲韻音的名稱:季剛先生《聲韻通例》說。
一、音,凡聲與韻相合為音。
二、韻,凡音歸本於喉謂之韻。
三、聲,凡音所從發謂之聲,有聲無韻不能成音。
據上通例可得一表如後:
教授:好,可以。這是給同學們一個很簡單、很正確的一個概念,什麼是音,什麼是聲,什麼是韻。如果這方面沒有搞清楚,前人講聲和韻的問題,往往由於名稱的混淆,使人如墮五里霧中,你就永遠都搞不清楚。所以這個雖然是很簡單一個表,是根據季剛先生說的,一個字的字音是由聲和韻的結合。
板書:
「東」這個字音,在《廣韻》裡面反切,德紅切。用德紅,稱切,就是來拼這個字的字音。可是這兩個字裡面本身:
板書:ㄉㄜ ㄏㄨㄥ
德本身就有聲韻,ㄉㄜ;紅本身有聲還有韻,ㄏㄨㄥ,所以你這兩個字要來拼它往往有些麻煩。我以前跟同學們說過,以前私塾的老先生,學生如果問他:老師,東怎麼叫德紅切?老師就會說:給我仔細聽著,好好聽著,ㄉㄜ、ㄏㄨㄥ,ㄉㄜ、ㄏㄨㄥ,ㄉㄜ、ㄏㄨㄥ,東,由慢漸快,最後給你「東」出來,這是他沒有說清楚。原因也是這裡面含分的有,德本身有韻,紅本身有聲,因此我們就需要上一字,反切的上一個字「德」,要把它的韻母去掉,我們只用它的聲母:
板書:ㄉ
下一字「紅」,我們要把它的聲母去掉,只用它的韻母:
板書:ㄨㄥ
現在就很簡單,ㄉㄨㄥ,什麼?
學生:東。
教授:東,就好容易拼出來了。ㄉㄨㄥ東,希望你以後出去教書,你的學生問你:老師,什麼叫德紅切?你不要像那位老先生,要跟他說清楚,ㄉㄨㄥ東。上字用它的聲符,下字用它的韻符,因此這就很簡單了。了解這個之後,接下來,同學幫我讀反切。
學生讀誦:第二節,「反切」。
黃季剛先生說:「反切之理,上一字定其聲理,不論其何韻;下一字定其韻律,不論其何聲。質言之:即上字只取發聲,去其收韻;下字只取收韻,去其發聲。」
從黃先生這段話看來,我們很清楚的可以曉得,反切就是拼音;反切的方法,是上一個字取它的聲母,下一個字取它的韻母。但上字的韻母與下字的聲母,都必須除掉。現在舉一個例子,以注音符號跟國際音標來表明。例如:同,徒紅切。
從這個例子。我們更可看出,反切就是拼音,道理極其簡單明白。
教授:好了。這裡又舉了一個「同」這個字,除了用注音符號像黑板上那樣標明之外,又用漢語拼音,可以清楚看到。所謂反切它就是拼音,這有什麼困難?是好簡單,很清楚。因此從一開始,到上一節課我們介紹,常常寫某某切、某某切,現在非常清楚,它就是拼音。
反切,現在我們常看到的是,譬如「東」,德紅切,「同」是徒紅切,這在《廣韻》裡面我們清楚看到。在更早的韻書裡面:
板書:反
稱反。「東」,德紅反;「同」,徒紅反。這個反也就是拼音,後來因為這個反不受歡迎,認為它有反叛的意思,所以就改為切。最早稱反,後來改為切。不管你稱反,你稱切,或者稱翻,翻過來的翻,都是拼音的意思。到此,反切同學們清楚了嗎?
學生:清楚。
教授:有疑問可以提出來,現在如果暫時沒有疑問,等你有問題再提出來都可以。下一節介紹聲,同學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第三節,「聲」。
黃季剛先生的《聲韻通例》說:「凡音所從發謂之聲。」也就是一個字字音的聲符,要研究古音的聲符,需要從《廣韻》入手(《廣韻》是根據《切韻》、《唐韻》增廣而來)。要如何研究《廣韻》的聲類呢?清代陳澧將《廣韻》的切語上字繫聯為四十聲類。後來黃季剛先生再析明、微為二,於是把《廣韻》的聲類分成四十一聲紐。見下表:
教授:好,我們看這個表,四十一聲類發音表。第一個,發音部位舊稱,喉、牙、舌頭、舌上、舌齒、正齒、齒頭、重唇、輕唇。黃稱,是指黃先生、季剛先生,他分喉、牙、舌頭、舌上,把舌齒他分為半舌、半齒,把正齒分為舌齒間、正齒,後面齒頭、重唇、輕唇。
再看下面四十一聲類,把四十一聲類怎麼分配,「影、喻、為、曉、匣」為喉,「見、溪、群、疑」為牙,「端、透、定、泥」為舌頭,「知、徹、澄、娘」為舌上,「來」屬半舌,「日」屬半齒,「照、穿、神、審、禪」屬舌齒間,「莊、初、床、疏」屬正齒,「精、清、從、心、邪」屬齒頭,「幫、滂、並、明」屬重唇,「非、敷、奉、微」屬輕唇,這是發聲。這四十一聲類表同學們已經曉得運用,查某一個反切上字該屬於哪一個聲紐,同學們已經很熟練的會運用了。而我們也一再說過,錢大昕對古聲有兩大發現,你能告訴我嗎?第一: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第二:
學生:古無舌上音。
教授:輕唇音就是我們剛才看到這個表,「非、敷、奉、微」。如果在四十一聲紐的反切上字表,你查出一個字來,屬於「非、敷、奉、微」裡面的,你就知道古音應該讀重唇,這個清楚嗎?
學生:清楚。
板書:
教授:同學們看到我寫這個字你就會笑,為什麼?因為你太熟悉了。雖然你熟悉,我還是不厭其詳要再告訴你一次。從食反聲,所以讀飯(ㄈㄢˋ),你吃飯沒?反是它的聲母,根據形聲字造字的原則,聲子必與聲母同音,所以讀反(ㄈㄢˇ),它讀飯(ㄈㄢˋ)沒錯,只有聲調一點差別。
板書:
你聽過有人說是某某出反社嗎?有嗎?
學生:沒有。
教授:你說奇怪了,同是一樣的聲母,它怎麼不讀出反社呢?
板書:
你聽人說把那塊木反拿來,有嗎?
學生:沒有。
教授:奇怪了,這為什麼?好簡單,告訴我: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我希望你去對你的學生也要說得清清楚楚,古無輕唇音。也就是聲符現在讀的輕唇:
板書:ㄈ(f)
其實古音它讀重唇:
板書:ㄅ
ㄅ或者ㄆ。因為聲母它隨時間也會變化,由重唇變成輕唇。所以有的字,像這個字(飯),它跟著聲母變了,讀反,所以吃飯就是讀吃飯;這個字(版)它所從的聲子,原來的聲母本音是重唇(ㄅ),它保留重唇,它不隨波逐流,它保留重唇,因此你現在才不會讀它為出反社,出版社;這(板)也一樣。上次我們還舉過一個例:
板書:
這是聲符「缶」,房子裡面藏有錢「貝」,藏有美「玉」,這個字讀什麼?應該讀它為,現在的聲母是什麼?
板書:缶
讀它為缶。那這個(寶)字應該讀缶?把那個缶貝給我。哪一個缶貝?這個缶貝?那你現在說這是缶貝,人家聽得懂聽不懂?表示這個「缶」本來它跟它(反)一樣重唇,缶:
板書:ㄅ
它因為字音隨時間會變,它變成輕唇:
板書:ㄈ
但是所從的聲子,這個聲子它堅持,不肯隨它隨波逐流,它堅持保留它原有的重唇。這個字我們現在讀它寶(ㄅㄠˇ),你如果跟著它變,讀它為缶(ㄈㄡˇ),人家聽不懂。所以,這個反過來可以證明什麼?可以證明「缶」古音是重唇讀寶(ㄅㄠˇ),古無輕唇音。
說到這,同學們有什麼疑問嗎?這個聲符剛才只是講到輕唇音,古音。錢大昕發現古無輕唇音,凡是現在讀輕唇的,古音是一定,要肯定,一定讀重唇。不光是方言裡面,閩南音吃飯,
學生:ㄐㄧㄚ ㄅㄥ。
教授:真好,讀重唇ㄐㄧㄚ ㄅㄥ,它不會讀ㄐㄧㄚ ㄈㄢ,ㄐㄧㄚ ㄈㄢ是北平音,它讀ㄐㄧㄚ ㄅㄥ,重唇。客家話,保留古音多的,有一系,ㄒ一 ㄆㄢ,ㄅㄆ的ㄆ,重唇,ㄒ一 ㄆㄢ,吃飯。保留古音最多兩個方言,兩個地方,閩南、客家,有好多字都能證明。像吃飯,閩南音保留中原古音ㄐㄧㄚ ㄅㄥ,重唇;客家話ㄒ一 ㄆㄢ,重唇,它沒有變成輕唇。
好,今天我們暫時到這。大家還忘記唱歌,來,唱什麼?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