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13/1/2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84-0027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抱歉,今天晚上,因為馬六甲州長邀請中心一些領導、老師用餐,所以今天就錄像跟大家交流這一堂《了凡四訓》。

  我們非常感佩馬六甲還有大馬的這些領導者,他們非常重視中華文化的弘揚,他們的認知能理解中華文化是世界的瑰寶,這麼多古文明只剩這個古文明承傳下來。所以納吉首相當時看《群書36O》就非常讚歎,說道:「假如全國的官員、公務員都能照這些教誨去做,那必然能夠愛護好人民,把國家治理好。」

  我們看中國幾千年歷代長治久安,都是當時的國家領導者重視正法的弘傳,那就把老百姓教好了,就家齊、國治,風調雨順,所以最重要的護法就是國家領導人。所以我們剛好《了凡四訓》提到十個行善的綱領,上一節課我們就講到「護持正法」。我們是跟大家分享《了凡四訓》這一段教誨,我們的首相、我們的州長,他們就在做這一件事情。所以人能弘道,這些領導者他們做得好,他們就是人民的表率。

  而這個護持正法的重要性,在這一個時代感觸特別深刻。從我們兩代人來看,我父親那一代常常都聽到某某人很孝順,父母生病了二十年都這麼恭恭敬敬,不辭勞苦奉養父母,整個鄉里都非常感佩,聽到的孝子不少。可是到我們這一代,要聽到個孝子都很困難。所以這三、五十年,這個正法當中,倫理道德教育沒有承傳,那整個人心墮落的速度就非常快。確實就像經文裡面講的:

  【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

  他慧眼沒有開,隨波逐流,那可能做出來的行為就連畜生都比不上了。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這個就提醒我們,人之所以為人,首先一定要懂得知恩報恩,可是沒有教他,他不懂。有一個七歲的孩子學了《弟子規》,剛好有一次請他分享,他第一句話就講:原來做人要孝順。你沒教他,他不懂。所以《三字經》講到「人不學,不知義」,《禮記•學記》也講到「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正法,他不知道為人就應該盡道義,反而變成什麼?他覺得當人就是要享樂的,就是要縱欲的,那就把自己的身心給摧殘掉。所以人不學正法,連怎麼愛自己都不懂,就更談不上去愛別人了。

  所以香港有一個華人感嘆,全世界最悠久的一個民族,它的文化歷史承傳得最好,就是中華民族了。因為沒有正法,這短短幾十年變成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什麼程度?為了幾百塊、幾千塊能傷害自己的至親,父母、爺爺、奶奶,這樣最親的,把他一把屎一把尿撫養長大的人,他都可以傷害他。所以我們看到目前社會的這些現象,孔子有一段話教誨我們,「見義不為,無勇也。」這個現象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現在為人父母的難處,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歷代祖宗的憂心,那不能再讓祖宗擔心流眼淚了,要救人危急,趕快把聖教傳到家家戶戶當中去,我們隨分隨力,隨每一個緣盡力去做,就圓滿。當然人能弘道的話,那首先我們要供養給別人的經教,我們得要先好好做,讓他們看了有信心,進而來深入。所以我們看到經文裡面講的,沒有正法:

  【何以參贊天地。】

  這個『參』是參與,『贊』是幫助。人是萬物之靈,在《三字經》當中說到「三才者,天地人」,人與天地並列三才,人是尊貴的,人可以透過教育成為完美人格,天人合一的修養,所以他能跟天地無私之德並列。所以透過教化,遵從聖賢教誨的人,他真的可以像天地一樣教化眾人,教化萬物,所以才說到「參贊天地」。道家講的代天行化,代天地教化眾生,這樣的人生非常有價值。我們看到孔老夫子的教化,他老人家離開這個世間兩千五百多年了,但他的教誨對人類的影響反而更大更廣。現在歐美國家很多都在學孔老夫子教誨,連美國都把孔老夫子的生日列為教師節,那我們中華兒女更要珍惜。

  所以人要有志氣,就像《了凡四訓》裡面一開始談到的「改過之法」。人改過要先發三種心,第一個就是恥心,羞恥心,「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孔老夫子、孟夫子他們可以百世為師,我跟他同樣是人,我怎麼願意糟蹋自己,淪為欲望的奴隸?人這麼一想,羞恥心,「知恥近乎勇」,他的勇氣,他斷惡修善的勇猛就出來了。所以孟子講「無恥之恥,無恥矣」,人能時時提起這個羞恥心,他這一生就不會做出羞辱自己、羞辱祖先的行為。所以《了凡四訓》說「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為聖賢,失之為禽獸」,人能時時保持羞恥心,他這一生一定可以作聖作賢,不能保持,那不可能不墮落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經句,句句都跟羞恥心相應,讀的時候,直下承擔的人就是有羞恥心,就是有志氣了。「參贊天地」。

  【何以裁成萬物。】

  這個『裁』就像做衣服,剪裁,那做衣服當然要做好的衣服。『裁成萬物』,從身為父母的人來講,你要教育出承傳中華文化的聖賢子弟,那是造福家族、造福社會、造福民族,甚至於胸懷要到造福世界。為什麼?在這個大時代當中,身為中華兒女一定要有救世的胸懷,不然與良知有愧。

  我可能講這樣,大家說有這麼誇張嗎?我這個是有依據的,七O年代湯恩比教授講,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都是我們儒道釋三教,是我們中華兒女承傳幾千年的道統,這是我們承傳的東西,我們不把它發揚去造福世界,那我們不就見死不救?唯一的方法我們還不好好去學習、去推展,那就對良心確實是有愧了。你有救世的法寶,那眼看他死去,那這個怎麼是萬物之靈做得出來的,怎麼是炎黃子孫做得出來的?

  怎樣的胸懷才配當炎黃子孫?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是要實質的炎黃子孫還是要名義上的炎黃子孫?聖教的修學,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能說我血統是漢族,我就是炎黃子孫,大家看看經典打開來,不是談家,不是談國而已,談什麼?天下。我們看《大學》一打開來,就講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你看《三字經》講「三才者,天地人」,你看那個胸懷要跟天地一樣寬廣才對了。所以看到這些經句,對我們的人生都有啟示。

  首先從自身,要剪裁先把自己培養成聖賢,這很重要,這叫自覺。要教導孩子,你要首先自己覺悟,教導自己的學生,我們要首先會自我教育才能去教育別人。我們沒有自覺,沒有自我教育的態度,我們的德行就上不去了,那必然教別人很難不落入孟子所說的好為人師的狀態了。所以這個剪裁首先要好好教育自己,培養自己。尤其是《大學》講的,要先從格物下手,先改自己的習氣,習氣一改,人的真誠,人的慈悲心慢慢就流露出來。因為貪瞋痴慢少了,多了為人設想,多了謙卑恭敬了,讓人如沐春風,跟我們最近的人感覺最強烈,哪有不歡喜,哪有不支持我們學聖教的道理?

  所以身修了,接著呢?齊家。「領妻成道,助夫成德」,這從最近的地方去利益起,接著教好下一代,接著影響你身邊所有有緣的人。他們都有愛心了,他們都去愛護人,愛護一切的生靈,那不就是「裁成萬物」。所以道家講「正己化人」,那佛家講「請佛住世」,一定都要從自己開始做起。

  尤其這兩句話,「參贊天地」,「裁成萬物」,在現在這個時代,特別讓人可以感覺到人的價值。我們看一個地球母親,它這麼好的環境,它可能是孕育了幾十億年,它才成就的一個好環境,那這個大地母親滋養了萬物,但是短短兩、三百年,人類利欲薰心,放縱欲望,對整個大自然恣意破壞,現在科學家已經警告了,可能地球環境都不能住人了。

  我前一陣子到了河南。河南是整個中國的農業大省,光是一個周口市生產的糧食,可以讓全國吃半個月,那個產量嚇死人。他們很難得,希望恢復傳統農業。因為現在整個農業裡面噴灑的農藥化肥太多,這個食物裡面都有毒了。結果發了這個心,才知道這個時代做好事不容易,本來是想說把這個土壤搞好,結果這麼深入,他說不只要搞土壤,水污染,那要讓水能夠重新恢復清淨,這個工程有多大?水也好,土壤也好,這些污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這個時代你發心要做好事,你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很容易退縮。所以經典當中給我們打了一個預防針,要「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才真的能夠做出利益後世的好事出來。為什麼這個時代做好事這麼難?因為「欲令智迷」,人追求欲望之後,整個智慧,整個洞察機先的能力弱了,他不能防微杜漸,所以往往發現問題都已經是非一日之寒了。但是老祖宗也提醒我們,「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所以發現水要恢復純淨是個工程,後來再加上什麼?空氣也污染了,那這個工程也很大了,所以整個植物的生長,它要有陽光、空氣、水、施肥,種種因素去配合,這些統統都要改善。

  其實這些污染還不是最嚴重的,思想的污染才是最嚴重的了。農民要回到「民以食為天」,他們這個行業太重要了,攸關每一個人的健康,甚至攸關整個國家的興衰。現在全世界醫療的花費都排在財政支出的前面幾個位置,龐大的醫療費都要把整個國家的財政拖垮了。病從口入,你吃的東西不改善,你這個醫療費怎麼可能會減少?所以解決問題不能從結果解決,要從根本原因上解決。所以農業改善,醫療費會大大減少,不然都從症狀解決,真的是一個問題接著問題出來,真的是疲於奔命。所以古人有覺悟的智慧,所以「覺者畏因,迷者畏果」,覺悟的人都趕緊把原因找到去解決,迷惑的人每天擔心這些呈現出來的問題而已。所以大自然破壞最嚴重的污染是人心,他自私自利了,他不懂得愛人,不懂得愛環境,他的思想當中缺乏一種為長遠的人著想,他只顧眼前之利益,叫急功近利的污染。所以功利主義對於人心的污染那是最具殺傷性的,這才是最大的污染。

  我們想一想孟子的話,「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行一個不道義的事情,傷害一個無辜的人,而能得到天下,他都不幹這種事情。我們在《了凡四訓》來看,呂洞賓先生,鍾離要教他點石成金,點石成金可以去救濟人。您看呂洞賓先生說,這一塊石頭變金子以後會不會變回來?「五百年後,當複本質」。「那我就害到五百年後的人了,這個我不學」。他能想到五百年後的人,更何況是現代的人?所以這一些故事,這些風範要多講給我們的後代聽,他們就很自然地會為當前跟後世的人著想。

  現在天災地變很多,不能怨天怨地,根源在我們身上,因為什麼?「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是《尚書》當中給我們的教誨,也是根本解決現在天災人禍的問題。所以根源不在大自然,在人心,人心他要透過教化才能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說到最後,護持正法有多重要。

  你教化要靠正法,你邪法教出一堆小人來,家庭社會都不得安寧。所以我們想一想,現在邪師很多,誤導廣大的人群,刺激他們的欲望,甚至於讓他們對聖教懷疑,去聽邪師的話,那怎麼辦?「顯正破邪」。俗話講的「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你正的一顯,老百姓一看,這個是錯的。你正的都不推展,老百姓沒有辦法判斷邪正。除了政府要帶頭「顯正破邪」,那每一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學聖教的人,他要顯正,他要把正法經典演出來,他就顯正破邪了。他無私奉獻,那自私自利的小人就比出來了,大家就能判斷進而去學習、效法了。接著講:

  【何以脫塵離縛。】

  我們看現在的人,煩惱很重。這個『塵』,塵埃,就好比世間的污染,科學家的實驗就提醒我們,人愈活愈污染,愈累贅了。人生應該是追求幸福,不是追求痛苦,也不是追求染污,人生的目的應該是恢復本有的性德,應該返璞歸真,活到老,變成嬰兒一樣的單純快樂。在老子的教誨,這個都是這麼樣給我們人生的啟示。就像新加坡的許哲女士,她老人家活到一百一十四歲,我們中心多次邀請她,當時她一百一十二、一百一十三,笑起來跟嬰孩一樣,這個是聖賢的好子弟。活到最後,什麼?無私無我,沒有欲望的束縛,這個『脫塵離縛』。

  科學家講了,一個人一、兩歲的時候,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長以後,平均一天才笑七次。他這七次到底是皮笑肉不笑,是不是真正打從內心笑出來,這還是個問號。但是你看嬰孩每一個笑都是真實的。所以這個提醒我們,就像佛家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看到這個「脫塵離縛」,那什麼在污染我們?什麼在束縛著我們?其實不關他人也不關境界,是我們自己的貪婪、貪戀、貪著造成。人只要懂得自己從內心去放下欲望,放下執著,他就能夠自在了,他就能夠脫離生死的煩惱,做自己自在的主人。那沒有正法,人不懂得這些道理,他往往就被整個社會風氣牽著鼻子走了。

  從我自己來講,看到這一句話,那就非常感念三教的祖師的恩德,感念師長老人家的恩德。我二十幾歲的時候還沒聞到聖教,那不同樣跟世間的年輕人一樣,要大房子,要大車子,要穿名牌,都一樣,愈活愈辛苦。欲望愈多,求不得,苦就愈來愈多。後來也是打開經典,眼界、人生方向不同了。

  《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原來人生什麼都帶不走,只有恢復明德,恢復本有的性德智慧,這是唯一帶得走,唯一真實,那幹嘛還去追求一些對自己身心造成累贅、束縛的外在的這些欲望?那這個念頭一轉,整個身心狀態就不一樣了。「在親民」,親民的意思就是利益生命當中的有緣人,也讓他們往覺悟的人生、智慧的人生去走,那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坦白講,我們還沒遇到聖教以前,身邊的人愈活愈苦也幫不上忙。因為自己也很苦,也不知道怎麼解決,哪怕是至親也束手無策,不只他心靈的增長,甚至於身體得了重病了,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那現在學聖教了,都知道怎麼去化解。其實人生很大的痛苦,你身邊的人有難你幫不上他,那很苦的。現在懂了,隨著人生遇到的緣分,盡心盡力,問心無愧,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所以經典的指引,這一生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是人生的價值。這個沒有經典,沒有遇到師長教誨,人生不可能往這個方向走,所以能「脫塵離縛」。而且這個「脫塵離縛」是永遠脫離束縛,脫離欲望的控制了,恢復性德,那就得大自在。接著我們看下一句:

  【何以經世出世。】

  這個『經世』,經營人生,經營家庭,經營事業,以至於你的胸懷幫助社會,幫助國家民族,幫助世界,這個都是「經世」。還有『出世』,這個出世在佛家講得多,佛家講三世,儒道這個部分有講,它講的沒那麼多。您看儒家講到的,孔子在《易經》裡面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個就已經講到來世了,但講的沒有佛家這麼多,這麼仔細。所以人懂得有來世,他就不會肆無忌憚地作惡。因為沒有三教教誨,這一代的人可悲在哪?他盡情縱欲,造無量無邊罪,他來世甚至會有可能萬劫不復的結果。這很可憐,因為他得人身這麼尊貴,他卻造這麼多罪業。所以真正遇到正法的人,看到造惡的人,不只不會對立,不只不會仇視,會憐憫這一些人。因為他們明理了,他們知道這些人看起來是可惡,事實上比誰都可憐。所以這個「出世」就是談到來世,甚至談到生生世世如何幸福美滿,這個有賴大家再繼續深入儒釋道的教誨。這個假如再談下去,可能我們這一節課連「護持正法」都談不完了。

  我們眼前、當下,經營好自己的家業、事業,還有對整個社會國家、世界做出貢獻,這是必要的。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他的思想、價值觀都偏頗掉了,那沒有正法不行。我們看孔子講到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你怎麼教出君子?教他明白人生的道義、情義、恩義。你假如從小就教他自私自利,怎麼去謀自己的私利,你教出來的都是小人。那下一代都是小人,這個世間還有好的未來嗎?可是現在很多國家地區從幼兒園就教競爭,要謀自己的利,那你怎麼經世?所以沒有孔孟學說、大乘佛法,這個世間太危險了。

  包含價值觀的扭曲,古代這麼重一個人的名節、貞節,現在變笑貧不笑娼,只要能賺錢,他不管幹哪個行業,哪怕這個行業會造成人家妻離子散,他都不管。包含現在賺黑心錢,你看那個毒牛奶,它傷害了多少生命,多少家庭,他只要有錢賺就好了。這個都是嚴重的價值扭曲,這個都要靠經教、靠明理的人去顯正破邪。包含現在的風氣,投機取巧,都是,我們閩南話,想吃但又不找工作,都想要吃香的喝辣的,然後都要找那個不用怎麼流汗就能賺到大錢,所以很多人炒股票,他都要賺那個馬上一把錢。正確的投資理念不是這樣的。那是超短線,這種風氣會讓人都想要不勞而獲,這個都是很大的致命傷。這上一代都想不勞而獲,下一代怎麼辦?所以下一代啃老族、白領一族都出來了,你能怪他們嗎?所以他們假如有承傳老祖宗的教誨,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那他就能勤儉傳家。現在又是新的一年,一日之季在於晨,一年之季在於春,一生之季在於勤,他這一生能不能有所建樹,他得勤勞。讀書要勤勞,幹家業、事業要勤勞,哪有不勞而獲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所以大家就從這裡,從這個世間價值觀的扭曲,再回到老祖宗最耳提面命的人生態度,那真的沒有正法怎麼經世出世?你說謙卦六爻皆吉,結果現在人都要逞強鬥勝,怎麼會有福?所以人要先學吃虧了,那現在人不肯吃一點虧了,都要占人家便宜,那就沒福了。所以接著講到:

  【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

  從正法的教誨當中能得到利益是我們的心決定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了。所以受到正法利益的人,他那個誠敬的心就愈懇切了,因為他知道正法好。真的沒遇到正法,怎麼做人都不懂,在五倫關係當中都是可能是顛倒的狀態,怎麼為人丈夫?怎麼為人妻子?「男不忠良,女不柔順」是不對的,道家這個教誨重要。那身為一個男子漢,有沒有忠,有沒有善良,有沒有面對每一個責任盡心盡力,還是退縮,那這個不配做男子漢。那沒有這些經典,我們不懂。女要柔順,這個時代女人比較強,那這個跟柔順就相背了,這個會克到丈夫,克到兒子。你包含君臣關係,我們不懂,對領導態度傲慢了。

  這個五倫關係,沒人教不知道,不知義。現在懂了,不再造孽了,不再造罪了,那這個時候恭敬心起來了,珍惜了,看到聖賢人的法相、雕像很恭敬,為什麼?這個雕像就提醒我們,不要忘了他們的教誨,就提醒我們要見賢思齊。所以聖教,它是藝術化的教學,透過這些建築,透過這些禮儀,這些雕像都是在表法,都是發揮教育的功能。

  所以像前面講到包憑,他到寺院裡面去,看到觀世音菩薩被雨淋,他就很痛心。觀音塑像就提醒我們,效法菩薩救苦救難。他看得不忍心,包憑先生他有禮敬聖賢的恭敬心,那趕快把他所有的財物都布施起來修廟宇,不要讓這個聖賢的法像再受雨淋。所以您看『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它有壞掉了,有受損了,趕緊把它愛護、修整好。

  經書典籍,所有聖賢人都是接受了經書典籍的教誨,他才成聖賢。所以經書是聖賢的母親,所以經是聖賢佛菩薩的母親,怎麼可以不恭敬經典?所以經典所在之處,那就是聖賢所在之處,甚至於經書要擺正,你不能歪歪的,不能擺著一半懸在空中,這個都不恭敬。我們對這些經書恭敬就是身教,包含經書上面可以放上布,不讓它染塵,這個都是恭敬;或者你做一個小的盒子給裝佛像,這個都是恭敬。接著講:

  【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舉揚正法』就是能夠把正法自己做出來,進而把它弘傳開來,利益更多的人。就像前面經文教誨的「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所以怎麼上報佛恩,怎麼上報聖賢祖宗的恩,因為他們都是無私博愛之人。所以這個時代的人受益了,後世子孫受益了,就是他們最歡喜的事情。所以報聖賢佛菩薩的恩最重要的就是利益眾生、利益正法,這是最好的報恩。所以「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那你就是幫聖賢佛菩薩慈悲愛護了一切的眾生了,所以這個就是報恩最好的做法。

  我們看「舉揚正法」,現在正法被人家誤會了,以為是宗教,以為是迷信,以為是過時的東西了。他們這個認知一錯,他根本不肯學,他就受益不了。所以要恢復儒釋道教育的本質,要讓世間人學了以後受益他的人生,而不是一種迷信而已。還要求神拜佛,求福報,這個都不是了解教育的本質。要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是這樣不明事理去求福報了。所以現在的聖教變成什麼?變成學術研究了,變成觀光旅遊了,變成企業了,變成邪教了,這個都讓世人沒有辦法受益正法。要恢復教育的聖教,教育本質的儒釋道聖教,那這個確實就是『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這個「勉勵」就是期許我們要承擔這個歷史的責任,做一個真正的聖賢好子弟,以師志為己志,以聖賢祖宗之志為自己的志向。

  我們來看下一個行善的綱領,這是第九個綱領。

  【何為敬重尊長。】

  這個『尊長』就是大福田,你愛敬都有福。因為你愛敬尊長就是恩田,就是敬田。哪些是「尊長」?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

  所以為什麼要讀經典才能明白義理,才能知道如何落實。所以為什麼說開卷有益,這麼好的經典不多讀,我們不明理,甚至明理的深度、廣度不足,那就會變成活在自己的認知裡面了。所以《了凡四訓》談教理談得非常透徹,最少要念三百遍,從今年開始,念一遍畫一橫,一定要念三百遍。

  家中的父母、兄長、姐姐甚至於叔叔伯伯都是尊長,哪怕包含你這些鄰居裡面長者都算。『國之君長』,國家的領導者,包含你所服務的企業團體、單位的領導人,包含這個單位裡面的長輩,這個「國之君長」。

  【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所以這個尊長不單是年紀一個角度,年紀擺第一位。所以敬老、愛老、尊老,這是中華民族的特色,為什麼?因為中華民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這個是我們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個德行的特徵,這個從堯舜禹湯那個時候都是這樣承傳的。因為老人對家、對社會,第一個就是他的奉獻付出,才能有現在的家庭跟社會。所以我們要知恩報恩,飲水思源,要愛他、要尊重他,那這個社會才有福報。

  一個社會瞧不起老人,輕慢老人,這個社會最沒有福。大家冷靜去看,現在整個國家負債最嚴重的國家,一定是最不尊重老人的國家,負債是結果,那是沒有福,原因是什麼?忘恩負義,不尊重老人。所以老人對家、對社會那是寶,那是福田,「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所以家裡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還有老人可以奉事,這是這個家的福報。被奉事,不是那個老人有福,人有時候認知沒有抓到重點,我們有時候看,「老人家你很有福氣,兒子對你那麼孝順。」其實你要去跟他的孩子、跟他的孫子講,你們真有福,有這麼大的福田可以耕。

  這個翟俊傑翟導演懂,他跟他兒子講:「你奶奶九十幾歲了,你有這樣的奶奶可以奉養,這是你人生的造化。」懂得教育跟不懂差太遠了。你看翟導演,他太太在給孩子哺乳的時候,他把那個留下來,給他女兒做嫁妝,那是無價之寶。你賺了一堆錢,給孩子買個房子給她當嫁妝,那沒有智慧,抵不上這一罐母乳給孩子人生的啟發。你給她一幢房子,沒多久,「媽,我懷孕了,需要一輛車子了。」就變成視為理所當然,就沒智慧了。「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這《三字經》重要的教誨。這個孩子結了婚,以後要為人母,她懂得飲水思源,她就懂得教育她的下一代。所以老人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有貢獻。

  再來,不尊重老人的國家沒智慧,不只沒有福還沒智慧。所以俗話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能聽父母的話,能聽祖宗聖賢這些老者的話,這個民族有智慧。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就是承傳歷史,就是尊重智者、老者的話,所以老人有智慧,他有人生的閱歷。多少家族,多少廟宇門口就是老人在講歷史,就把忠孝節義傳給了這些鄉里的孩子了。我們小時候也都聽過這些老人講故事,講《三國演義》、講《楊家將》這些故事。

  再來,老人能夠活到七十、八十,他就是積德行善,他才有這個果報。所以看到長壽的老人,你就要效法他積德行善,你怎麼可以輕視他?「人生七十古來稀」,他可以這麼長壽,他就給我們人生啟發,你去觀察這個老人,他為什麼能長壽,你就學到人生的智慧。「仁者壽」,他一定仁慈,他一定節儉,節儉的人有後福。「祿盡人亡」,他本來只有六十歲的壽命,他很節儉,福報沒花完,延壽二十年、三十年都有。

  所以有一個讀書人叫王賓,他小的時候多病,看到老人很羨慕,不認識的老人,他都給他鞠躬行禮,給他端茶倒水,結果就因為這麼尊重老人,本來體弱多病短命,活到九十三歲,所以這個還是因為他的恭敬心給自己積了厚福。另外一個讀書人的例子,楊大年,二十歲就考上狀元,那很聰明,也很有福報。但是不懂得尊重老人,把福報整個折掉了。所以當時,朝廷裡面很有德望的,像周翰、朱昂這些老者都被他羞辱,這個周翰就說到:你不要笑我們老,你以後有老的一天。那朱昂跟周翰講:算了,算了,不要講他了,不然到時候又被他羞辱。結果他才四十幾歲就死了。所以這個正反的例子,都讓我們透過這個歷史,真實的宋朝事例引以為戒。這是『年高』。

  再來『德高』,德行好的人我們要尊重,所謂尊師重道。我們尊重他,坦白講,對他來講,他沒有什麼利,最大的利益是我們自己。我們恭敬他,他所講的聖賢教誨,我們就能完全領受;我們不尊重他,我們的收穫、受益就很有限。所以尊師,他就重道,他就從恭敬心當中去求學問,他能萬分恭敬,他自然得萬分的利益了。

  再來『位高』,他的地位高,他承擔的責任就重。你一個國家的元首,他每天要日理萬機,當然我們要尊重他。你看我們現在整個社會國家沒有動盪、沒有戰爭,都要感恩國主恩。

  所以佛家的教誨,在《梵網菩薩戒經》裡面就講到,「不謗國主,不作國賊」,這個國主不只是國家的領導人,還包含每一個團體的領導者。因為你毀謗國主,毀謗領導人,讓人民、讓團體的人失去信心,這是對一個團體最大的破壞,這個造的罪業就重了。人的罪業的輕重跟他影響的層面成正比,影響的愈廣,影響的愈久,罪就愈重,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這個時候言語就會謹慎,不能放肆,不能動不動批評國家領導人,批評團體的領導人。所以孔子這一點就非常強調,非常警惕,夫子說四種行為是很大的罪惡,所以「居下流而訕上者」,居在下位毀謗上位的人;「勇而無禮者」,你對領導人不恭敬,這個就是,這種勇就是一種莽撞,這不是真正的勇猛了。

  再來『識高』,他的見識非常廣博,人有時候讀了很多書,你還要行萬里路,你那些見識很可貴。所以您看,有一句俗話講,「寧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你寧可娶大家族的婢女也,不要娶一個小家的千金,為什麼?那小家的千金被寵壞了,你娶回去就侍奉一個小公主;那個大家奴,她從小在大家庭服務幾百個人,她那個應對進退特別懂,特別謹慎,她絕對不發脾氣,她見識很廣博。所以這個見識很重要,人沒有這些見識,自己做錯事都搞不清楚。假如沒有見識了,想要幫助領導都很困難,連怎麼接待人,怎麼進退都不懂,那就是敗事有餘,成事不足了。所以這個有見識的人,我們尊重,他會很歡喜跟我們分享人生的閱歷。

  所以『皆當加意奉事』,這個「加意」就是格外的誠敬來事奉。具體來看:

  【在家而奉侍父母。】

  每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行為習慣都是從家裡培養出來的,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人懂這個道理,坦白講,人才從哪裡找?從家教出來的了。所以你要用一個重要的幹部,絕對要做家庭訪問;你要栽培重要的傳法人才,要做家庭訪問;你要娶妻,妳要嫁人,也要做家庭訪問。現在好像做這個動作的人比較少,所以這麼重要的抉擇都不慎重,最後後悔,怨不得人。所以奉侍父母,他就形成了一種為人子的態度,什麼態度?

  【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這個『深愛』,這個「深」字好,那個深愛就是他已經三十歲、五十歲了,看父母的眼神跟嬰孩一樣。孟子讚歎大舜,「大孝終身慕父母」,他那種仰慕父母,那種感恩父母的眼神跟小時候完全一樣,五十歲了還是這樣,所以孟子說:這個大舜終身都是這樣對待他的父母。其實這個是最幸福的人,人不恭敬父母就是不恭敬自己的自性了,就是折損自己的福報了。

  所以翟導演不簡單,他六十幾歲的人講出來,誰聽了誰感動。他說他覺得人生最幸福,推開門還可以喊一聲娘,他還是娘的兒子,他就有那種孺慕之情,所以他還深愛著自己的九十幾歲的老母。

  像我們高昌禮部長,他分享孝道的時候,他也有『深愛婉容』,他說他在山東,那都是省級的幹部,出門的時候戴個帽子,給他老父親請示、問安:「爸爸,我要去上班了。」有時候他爸爸還要把他的帽子調整一下,「好,可以去了。」聽到他敘述這一段,都感覺好像一個小朋友背著書包要上學去了。他對他父親那種恭敬沒有因為他年紀大了,沒有因為他已經是中央省級幹部而有絲毫的減少。所以這樣的人是最可貴的,他沒有被名利,沒有被權勢所污染,還保有他的赤子之心。

  就像黃庭堅先生,他做了太史,也是很大的官,但是他深愛著他的母親,回來了馬上捲起袖子去幫媽媽洗尿桶。他假如被官位污染了,「我都這麼大官,去去去,讓底下的人去做就好了」。包含漢文帝,已經是皇帝了,他那對母親的深愛婉容沒有絲毫減損,所以「親有疾,藥先嘗」,就是講漢文帝,「晝夜侍,不離床」,就是漢文帝。

  而這個「婉容」,就是很柔軟,很調柔,對父母每一句話都深怕讓父母難受。其實人只要念父母的恩,他就會感覺,這一生報恩都來不及了,怎麼還忍心讓父母有些許的不歡喜了?這個時候言語就柔軟。所以「怡吾色,柔吾聲」,這種態度他不是勉強的,念恩的人自自然然做出來了。

  所以孔子講,盡孝,「先難」,色難,色難就是和顏悅色的來奉侍父母難。所以這「先難」從哪裡下手?從壞脾氣下手,對父母不能有情緒,不能把父母的不是放在心裡,這個就不恭敬。父母縱有過失,念念想著讓父母改過來,比他還著急,更不可能去看他的過失。善巧方便勸父母,柔聲下氣,非常柔和,然後這個氣很平和,而且要從種種小處去留心,不可以小看自己的一句話和一個表情,都應該柔聲下氣。那久而久之就習以成性。這個習以成性就是自自然然不帶絲毫勉強,因為這個柔和恭敬已經跟他的靈魂完全結合在一起了。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在大學做教授,很年輕就做教授,他對我人生的啟示很大,他那《孝經》可以從頭背到尾,佛門《地藏經》也可以背,他長得很莊嚴,很有福報。我記得有一次,我去他們家找他,剛好我去的時候,他在做一個事業的抉擇,他要從一個私立學校轉到一個公立學校,應該是當副教授,他恭恭敬敬把這個因緣給他父親稟報。稟報是對上。我一進去,看他跪在父親旁邊,他一看到我,不慌不忙,「禮旭,不好意思,我剛好在給我父親稟報事情,您稍坐一下,我先稟報完」。我很有福報,看到我一個好朋友怎麼盡他為人子的本分跟態度。我就看到他在把這個因緣講得仔仔細細,聽他父親教誨,他不敢自專,他怕做了以後讓他父親難過。稟報好了,他父親說,「好,那你到這個公立學校好。」

  所以確實是『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這一分對父母的恭敬。這個「格」是什麼?感格,感動天地,感動每一個人,就至誠感通,感通天地萬物,感通他人,感通一切有靈性的生命。我們看孝子,蔡順,還有很多孝子,他們在服喪的時候,連樹木都感動,連這些生命都感動。草木都含悲,這個在歷史當中都有記載。所以確實「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從家庭再延伸出來,社會團體,以至於當國家的公務員,那《孝經》裡面也講「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所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人懂得愛人,懂得尊重人,他的根本在孝順父母,尊重長者,尊重姐姐、哥哥,尊長。所以接著講到,從家庭出來,事奉國君,事奉領導。

  【行一事。】

  交代我們一件事。

  【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

  不能覺得君王領導不知道而自己胡作妄為。這個『自恣』就是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尊重,沒有請示,自作主張了。

  其實一個人在單位自作主張,很可能在家裡面就是這個習慣。所以所有德行的問題,根都在孝道,都在家庭。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好,現在要把他教好,你現在不嚴格教,以後他出去被人家教,鐵定被人家修理得東倒西歪的,你到時候再來遺憾來不及了。所以有一個媽媽教他兒子很嚴格,她對我們提到:我現在教訓我兒子我還知道輕重,他是我的骨肉,我怎麼可能給他打重了?可是他出去才被人家教,人家就不知道輕重。你看這個這麼有智慧的媽媽,她看得很遠。

  所以從這一段話,我們就了解為人子女,為人弟子、學生,為人下屬都要有弟子相,都要具備一個當弟子的態度,什麼態度?四種主動。這四種主動不離《弟子規》,主動請教,主動參與,主動匯報,主動請示。

  我們看主動請教,「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不懂裝懂,那是愚痴了,亂搞了,而且要「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你理都沒搞清楚,道聽塗說,這個負的因果很大,這個斷人慧命不行。所以一定要不懂的東西要請教,不能亂給人家講。因為你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這個判斷能力,你才能成就事情。所以這個主動請教就是先提升我們的智慧能力,沒有這個態度提升不上去的。

  第二個,主動參與。在團體當中,家庭當中要「親所好,力為具」。那父母都擔心得不得了了,你還袖手旁觀;那主管都壓得快垮掉了,你還隔山觀虎,那不行的。甚至於父母、領導還沒開口,老師還沒開口,「父母呼,應勿緩」,這一句話更高境界,父母、老師、領導還沒呼,心靈感通,主動承擔,那這個一定是父母、領導的好幫手。這個在閩南話講,「得人疼」,最值得人家疼愛。這樣的人看起來扛得很重,私底下一定得到很多愛護。

  所以弟子相很重要,「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呼,應勿緩」,「己有能,勿自私」,懂得多承擔,這個都是主動參與,甚至於要會配合,成就因緣。你比方,大家一起學習,你感覺到旁邊這些同仁、同學有疑惑,他又不敢問,你幫他問,他就得利益了。這個參與裡面,能讓一個因緣更殊勝,這個都是主動參與。我們看經典裡面,像阿難發問,其實不是他來疑問,他知道別人有疑問,一問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就解答,所有的人都受益了,這個都是主動參與。你不能看別人有疑惑了,還批評他沒善根,也不幫助幫助他,就不好。

  再來,主動匯報。不管是學習的狀況,還是做事的進度都要主動匯報。不匯報,老師、領導不知道怎麼指導我們;不匯報,事情進展到哪他們都不知道,那乾著急了,還要操心。我們本來是要去幫忙,反而做事這些態度沒有都讓上位者不安心。你做到哪都匯報,那我不會失信於人,那這個事情應該沒問題了,他就不操心了。

  再來,這個主動請示。就跟《了凡四訓》這句話很相應了,『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你要匯報,你還要請示,不能自作主張。因為可能你沒有請示,那個就是這件事最重要的關鍵,就壞事了,所以「事雖小,勿擅為」,這個都要落在整個做事的態度上。所以能夠具備這四點,就是一個好弟子,他一定能承傳這些智慧跟經驗,再來也會讓君親師很安心,這個就是棟梁之才。接著講:

  【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

  你去處罰一個人,不要存著一個領導不知道,你在那裡作威作福,狐假虎威,用這個嚴刑峻法就逼迫他人,不對。「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一個人當領導,他的尊貴體現在哪?不是亂用他的權力、地位,而是透過這個地位、權力去愛護底下的人,去造福人民,造福底下的人,這個才顯得尊貴。人不因為身分而尊貴,而因為行為而尊貴。

  所以『刑一人』,在那裡狐假虎威,那對不起,尤其是國家公務員,你對不起國家的信任,你對不起領導的重用,更對不起對方,也對不起老百姓。而且你一「刑一人」是作威,民心都喪失了,都不信任領導。你是公務員,他不信任你,最後變成什麼?不信任國家、政府了,那這個造的罪業就太大了。所以一個公務員應該成為國家的好樣板,人家一看到你,你就代表政府,你讓廣大的老百姓對政府充滿信心,這個才是一個公務員的本分。

  包含,你假如是聖教的教學者,那你要做到讓大家對聖教有信心,你亂處罰人,然後讓人家痛苦得半死,還給對方講:我是成就你的,我是磨鍊你的。那錯誤了,人家接受不了,那哪叫磨鍊?那叫折磨人,那叫欺負人,那不叫成就人。你打他、罵他,他感謝你,那才是對的;你打他、罵他,他已經壓力大到都快得憂鬱症了,那哪還是成就人?那是給自己亂發脾氣,給自己控制人合理的藉口,還說成就人,這不對的。「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人家能歡喜接受,你這個教育才是適當的,不然都是用習氣在做事情。就很多事都要冷靜去觀照自己的心,然後去看事情客觀的發展,不能都是自我在那裡想,到底對方能不能接受,有沒有受益,這個都要就事論事,不能自我為中心。所以:

  【事君如天。】

  事奉領導者就像事奉上天、老天一樣,可不能欺。那上天隨時在觀察著我們,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怎麼可以作威作福去欺騙?

  【古人格論。】

  「事君如天」這個教誨,是古人非常難得的法言,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格』就是格式,就是一個法則了。

  【此等處最關陰德。】

  你事奉父母,事奉國君、領導者最攸關自己的陰德。即是陰德,就是我們的存心要恭敬,你們不能表面上順從,內心裡還在抱怨,那也不對。所以這個陰德,存心是陰德,領導不知道的地方,你都非常恭敬地去做,這個也是陰德,甚至做了不邀功,都是陰德。

  【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

  這個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盡孝的,像唐朝崔家,他們崔家進了一個媳婦,姓唐,這個女子非常孝順,她的婆婆沒有牙齒了,沒辦法吃東西,所以她哺乳不是先給孩子,而是先給婆婆。所以這個孝道傳家,崔家是整個唐朝出最多好官員的一個家族,所以確實是『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就他整個家族就興旺,而且是長久的發達。

  孝是這樣,忠也是這樣。魏徵很忠,他的後代,我們有遇到,是學校的副校長,而且他們每一年祭祀,由這一位魏校長拿著魏徵大人的《諫太宗十思疏》,念一遍給整個家族的人聽,不能忘了他老祖宗的教誨。都時時記著老祖宗的教誨跟榜樣,這個家族一定是有福,不只是陰德庇蔭,還有榜樣教誨在庇蔭。

  【切須慎之。】

  所以在處事待人,在團體當中一定要非常審慎地來做每一件事,起每一個念頭,都要符合敬重尊長的態度。

  好,今天這一堂課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