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1/5/2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0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今天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八號,我們古文班一起學習《群書治要360》。為什麼從這個禮拜開始,我們一起學習《群書治要》這一套書,而且其中是擷取這套書的三百六十句,首先就這個因緣跟大家說明一下。這次我們將《群書治要》在台灣印了一萬冊,這一套書,是唐太宗皇帝命魏徵大人負責編纂的一套寶書,當然當時參與的大臣、大儒很多,以魏徵大人為代表。而這套書在唐朝之後就失傳了,在宋朝以後的《藝文志》裡面,史書裡面都沒有記載這套書。那是在清朝乾隆退位,嘉慶帝登基的時候這套書又從日本進貢回中國,等於是我們失而復得。而回到中國之後,後來也沒有受到重視,民國以後有軍閥割據,所以這套書就埋沒了。

  那是剛好在去年底,我們修學傳統文化的朋友,將兩套《群書治要》拿給師長。那是因為師長在講經的時候,提到曾經看過《諸子治要》這樣的書,《諸子治要》就是《群書治要》五十卷當中最後二十卷,覺得編得非常精闢,希望能夠找到這套《群書治要》。果然就像老子說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在這個大時代,文化的承傳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大事,因為文化遇上了危急存亡之際。師長老人家非常重視文化的承傳,得到聖賢、老祖先的庇蔭,這個書就到了老人家手上,趕緊大量的來印製流通。確實這個世間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都是有感應的,師長有這分中華兒女的使命感,就感得祖先加持,把這兩套已經應該是八、九十年的古書,送到老人家的手上。當然老人家除了接到這套書之外,同時又接到了《國學治要》,這也都是民國時期編輯出來的寶典,都是快要失傳,在去年底的機會當中這兩套書都傳到師父手上,都把它印了一萬套。

  《群書治要》,這個「治」是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等於是在群書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要精華,把它會集起來。而《國學治要》它那個「治」,是治學的、求學問的,是民國十六年完成,那個時候是這些有志之士可能感覺到,我們中華文化像《四庫全書》這麼完整的寶書,總共有一千五百冊。我們中華兒女要深入中華文化,看這一千五百冊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所以從一千五百冊當中擷取精華編成八冊,我們只要深入這八冊,就了解整個文化的綱領。一了解自己文化的綱領就更愛自己的文化,就更願意深入經典,承傳文化。所以這兩套書大量的流通,也是祖宗之德,代表我們這一代必須扛起文化的承傳,也要有使命讓文化在我們這一代,就能夠有復興的氣象出來。

  而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世間都沒有事情是偶然的,這個書不到其他人的手上,怎麼就是到了師長的手上!師長他們這一代人,可以算是有中華文化基礎的最後一代。老人家也提過,他的弟弟跟他相差才六歲而已,他的弟弟就沒有讀到私塾,就是上國民學校,才六年對文化的學習差異就非常大。而老人家常常提到,就是因為有中華文化的學習,這一生在整個大的社會當中,能夠不受污染,能夠不隨波逐流,憑的就是有中華文化。上了私塾從小紮德行的根,這樣的基礎才讓這一生,都能夠平安、都能夠不受染污,進而能成就道德學問。所以有根相當重要,有根才有生命力,有根才能禁得起考驗,才能站得住腳。老人家十一歲就遇到對日抗戰,就流離失所。所以十幾歲老人家就在想,因為自己感受到失學的痛苦,就希望天下人不要再有失學的痛苦,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讀到聖賢的教誨。所以十幾歲的年齡就在思考,怎麼樣讓天下人讀到聖賢書。我們聽老人家講這一段,非常佩服,也很慚愧,十幾歲像我來講,都想怎麼吃喝玩樂。老人家在十幾歲的年齡,就已經在思考,怎麼讓天下人有智慧,怎麼讓天下人不要再受他這樣的苦。

  所以師長從十幾歲少年時期的一種胸懷,大家就不意外,為什麼這套書是到老人家手上。包含師長在台灣,遇到當時候台灣三位高僧大德的指導,手把手的教誨,這都跟老人家的愛心、願心,還有好學的心是相感應。當然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古文,一起學習《群書治要》,這也不是偶然的。諸位學長,都有「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所以我們共聚一堂,一起來切磋、一起來深入學習古文。師長之後在台灣跟著三位高僧大德,首先是方東美教授,接著佛門高僧章嘉大師,還有李炳南老師,三位老師的教誨。之後也把儒道釋三教的中華文化,弘傳到全世界五大洲。這是師長為什麼能扛起民族文化的承傳,能接收到《群書治要》這樣的寶書,都是來自於老人家對自己民族的一種責任、使命。所以我們也效法師長老人家的精神,因為文化必須靠一代一代人把它承傳下去。而且這個承傳一代都不能斷,有一代不承傳,五千年的文化就這樣喪失掉了。所以身為炎黃子孫承先啟後,承傳老祖宗教誨,然後啟發後代子孫,這是每個人本盡的義務。不然就沒有資格當炎黃子孫。

  所以師長提到在現在這個時代,有兩件大事,我們一定要重視。第一挽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文化必須靠教育傳承下去一個民族沒有文化,它就沒有靈魂。你看我們的民族,重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是道,五常是德。我們老祖先之所以能承傳五千年的國家民族,他是因為重視道德,所以我們後代子孫有福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全世界這麼多民族,古文明也不少,經過了這幾千年,最後只剩中華民族的文化還繼續在承傳,這關鍵在我們祖先的厚德,「厚德載物」,重視道德,而這個德最常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人假如沒有這個五常,那就沒有人的靈魂。你看仁是推己及人,感同身受,那才像萬物之靈,才是天地人三才。假如人不懂得要仁愛,都是自私自利,那就變行屍走肉了,那就變欲望的奴隸,追名逐利、拋棄父母的現象就出來了。最近很多媒體報導,看到人被車撞了,小孩子被車撞了,沒人願意去救他,你說人的仁慈心都蕩然無存,功利主義掛帥。坦白講這一、二百年的人類歷史,統統是被財色所困,好色、好金錢的追逐,好像人生的目的,就在欲望、就在享受,這錯得太離譜!

  古人說「讀書志在聖賢」,非常了解人生最重要的意義,提升自己的德行、靈性,提升智慧。因為知道這個身體是個工具,孔子在《易經.繫辭傳》裡面講到的,「遊魂為變」,知道這個身體是個工具,是為靈魂所住。工具會壞,用壞了之後,它會到哪去?人這一生靈性不斷提升,它往更好的地方去。現在人生價值方向錯了,都是享樂縱欲,靈性不斷下降,那這一生結束只有墮落的分。所以沒有經典的指引,整個人生方向、全人類的方向都是偏頗的。看到現今社會,想到《朱子治家格言》當中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不讀經書開不了慧眼,連方向都顛倒了,結果欲令智迷,全部被欲望給控制住。所以你看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我們看到有統計的數字,一年墮胎的人數超過五千萬,我們想想,那是有登記的,假如沒有登記的,而且二十歲以下的少女非常多,都是沒有結婚的。我們要冷靜了解,墮胎是親手殺害自己的孩子,這些動物界都不會這麼做的行為,怎麼變成萬物之靈在做?包含在五千年歷史長河,有一個朝代出現殺父害母的都是震驚天下。現在沒有承傳文化,殺父害母常常都可以聽聞這樣的事件。所以我們看這仁義禮智信,再不承傳,整個民族沒有未來。

  義是道義,不能見利忘義,現在夫妻結婚,還沒結婚就財產要先公證,要分清楚,夫妻結合都不重視道義,這個家道怎麼傳?所以真的是看到現在這個現況,我們還有慈悲心、還有責任心,真的,沒有比教育、沒有比承傳文化更重要的事情了。冷靜思考,現在所有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國與國的衝突,用其他的方法很難解決,用經濟、用軍事、用政治好像愈來愈複雜,衝突愈來愈嚴重。唯有用教育改變人心,能去掉自私自利,能為對方著想,這個衝突才有可能解決。所以人禍也好、天災也好,它根本問題在人心!這在《群書治要》裡,揀選出來的經句,都講得很透徹,像《書經》這是中國最早的政治哲學,《書經》裡講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不就把天災的問題一句話就講透了嗎?現在人災禍這麼多,《書經》又講,「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每天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言語,甚至我們的意念(起心動念),都在造罪孽,怎麼可能說人生會順利、會幸福、會吉祥?那不可能。

  可是你看現在幾個大學生畢業出來,你問他,你大學畢業了,你最希望做的是什麼事情?他會不會說,我終於可以為社會奉獻我的一分力了,我終於可以積德行善了?這大學生出來,我怎麼趕緊賺很多錢,我要花、我要用。好像是在一所大學,幾千上萬個大學生發問卷調查,他們覺得人生第一重要的是什麼事?好像沒有超過十個人,說最重要的事是孝順。就是「百善孝為先」傳了五千年,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讀了十多年的書,連人生第一件最重要的事都不懂。這些現象,值得我們所有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人長輩的人深思,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長善救失才是教育。大家有機會,像在大陸江西、西遞、宏村,這樣的地方都有古跡,那些建築都是傳統的建築。出門牆壁上刻了一把扇子,代表什麼?所有的人出門,記住就要幹什麼事?行善,你看那扇子諧音就行善。當然扇子也很清涼,代表出門要讓人如沐春風,要以和為貴,傳了五千年家家都是如此。家門口的牆壁上什麼裝潢?梅蘭竹菊重視德行,梅蘭竹菊四君子。出門在外要交有德行的朋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你看這些教誨,都體現在我們的建築物上面。

  所以師長洞察現在的社會現象,大聲疾呼,尤其我們這些學生要以師志為己志,這樣才是真正師長、還有聖賢的弟子,不然是不肖子孫,要以師志為己志。所以挽救我們民族文化太重要,這不只師長大力提倡,整個我們大陸國內,政府號召全國人民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而且定位在文化的強國,這太重要了。一個國家經濟強沒有文化,社會墮落得更快,所謂「禍福相倚」,有錢財而無德,他會幹出很多違背良心的事情。所以很多家庭沒有錢,家裡還算安定突然暴發,男主人無德,整個家就破裂掉了,所以老子提醒禍福相倚。「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裡面的教誨,所以國家重視德這是抓到根本。而要全面提升,我們中國人對於自己文化的自信,要有信心。你不能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一味的西化,而且在西化的過程當中也沒有學到它的精髓,都是功利主義,這學偏!而且外國的長處在哪?孫中山先生看透了,在機器、在科學技術,其他的都要跟中國學。結果我們現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全部跟功利主義學,我們這一、二代人墮落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文化的自信重要,文化的自覺要整個覺醒過來,珍惜自己的文化、弘揚自己的文化。再來,文化要自強,要讓文化承傳下來,更加的發揚光大。

  政府強調一定要重視弘揚文化的師資隊伍,「人存政舉」,要有人去力行、要有人去弘揚。我們相信在整個中央的大力提倡之下,各地方政府也都會重視文化的承傳,跟人才的培養。那我們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也響應祖國的這些號召,我們也在這裡很好的學習,以後有機緣可以回祖國奉獻心力。而且在馬來西亞尤其教育界弘揚中華文化,做得非常的積極、非常的有成績。全國校長職工會,在九百八十四所華小推展《弟子規》,推展德行教育。這在全世界華人,僅有馬來西亞這個國度的華人做到了,光是小學生差不多有五、六十萬。這一代人都學過《弟子規》,以後他們有共同的價值觀,這樣對他們以後經營家庭,在團體裡面經營事業都有正確的標準,做人做事的準繩。這樣的作為,相信也會給全球的華人帶來很大的啟示。祖國也很關心,所以我們李金樺校長,他就是推展整個《弟子規》入華小重要的功臣,國內也頒給他「終身教育貢獻獎」,之後還招待他到祖國很多名勝去參觀訪問。這也都代表我們祖國的重視,也肯定全世界華人對文化的貢獻,這個都是好事情。所以第一件大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來。而這《群書治要》是在唐朝編纂的,待會我們在序文當中,再詳細跟大家做個解釋,一個講解。

  第二個大事情,是幫助世界化解災難,現在科學家都在討論,地球還能夠生存嗎?而現在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在哪裡?在信心危機。人對倫理道德、對因果這些教誨不相信,人心就快速墮落,感召來災禍了。所以東方不重視聖賢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的經典教誨,這個才是災禍的根源所在。而要恢復世界人對倫理道德、對聖賢教誨的信心,那得先有人做出榜樣才行。就像二00五年,師長老人家在家鄉建立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用《弟子規》面對湯池鎮四萬八千人弘揚這部經典,短短幾個月人心轉變得很大。所以確實人是可以教得好,本來離婚率很高,快速降下來,才一年的時間幾乎降了一半。但是離婚的在鎮上一個都沒有,都是出去工作,外面有誘惑了在鎮上有聽過課的,一對都沒有離婚。這都是證明「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情義、有道義,得有人提醒、有人教。

  後來也是祖宗保佑,在這小鎮的教學成果,在二00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跟全世界一百九十二個國家分享。這些國家代表都是長期關注世界和平的,之後看到,真的可以透過倫理道德教育改善社會風氣。很多代表都非常希望到湯池學習,後來好像也有十幾位代表他們有到湯池實際去考察過。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到,全世界都在找好的方法來化解災難。一個小鎮做榜樣,會給有緣的人生起信心。現在假如中國做榜樣,由我們中國做起,那將可以帶動全世界信任倫理道德,深入倫理道德教育。所以事實上老天也給了中國人、給了全球的華人一個時代使命,就是挽救世界的劫難。這不是我說的,假如大家一聽說那是你個人的看法。我講話沒什麼力量,這是一九七0年代,湯恩比教授講的,英國人講的,是那個時代西方社會公認的大歷史哲學家,有真實的學問。他提出來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中國的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只有靠孔孟學說、大乘佛法,那意思就是只能靠中華文化的教誨,讓世界指引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在哪裡?只要是華人、只要有讀過經典,都懂得其中的教誨。那等於是湯恩比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我們有救世的法寶。有救世的法寶還袖手旁觀,這個叫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無勇也」。見死不救這是造罪孽,閻羅王那邊都會記載,我們這一生就變成活得麻木了。所以被我們碰到這個大時代,「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不管是為民族、還是為世界,都應該扛起這個責任。而我們要扛起來,我們根基要牢,要有德行的根基,要有文言文的根基。所以我們從去年五月開始,一起學古文、文言文,學了幾十篇。這一次以後我們把古文的內容,就以《群書治要360》為主,這是同時學古文,同時紮德行的根,同時掌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我們在進入三百六十句以前,首先我們來看師長對這套書寫的序文。我們現在是帶著對民族、對世界的一種使命,這樣的志願來學這些教誨。其實一個人學經典吸收的深淺,深度、廣度跟他的志向成正比。他沒什麼志向聽一聽,當故事聽就過去了,沒什麼吸收。假如是胸懷天下,句句都印在心上不會忘記,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序文一開始說到,「《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這個貞觀是太宗皇帝他的年號,由皇帝下令來編輯,一定會受到大臣甚至於全國的重視。而「太宗十六歲隨父從軍」,很年輕就跟著父親在當時候的時代起義。「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而且這動亂相當長,從漢朝末年,魏、晉、南北朝、隋朝,這等於是動亂也有一、二百年的時間,這些朝代時間都很短。我們可以想像,在這一、二百年當中也是顛沛流離,百姓也是很貧苦。「戎馬倥傯十餘年」,這打仗打了十多年的歲月,終於天下底定了,建立唐朝。所以太宗是「二十七歲即帝位後」,二十七歲登基。接著「偃武修文」,偃武就是仗打了這麼久,從漢末之後這整個社會都是動蕩,老百姓一定非常厭惡這些戰亂,不再輕易動武。修文,重視文教,制禮作樂教化老百姓。其實老百姓懂做人的道理,他就懂得修身、齊家,懂得重視修養。每個人有修養,每個家知道怎麼經營,家庭安定了,社會也就安定了。所以偃武修文,也是跟老百姓一起休養生息,好好過日子。

  而帶領老百姓他得要有智慧,老百姓都跟隨著天子、跟隨著政府的帶動,「特別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治平之道就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因為太宗皇帝很年輕就是在打仗,所以對於怎麼用這些聖賢教誨來治理天下,他的積累是比較不夠的。所以他在登基之後沒多久就下令編纂群書當中,擷取出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精華。可見一來,太宗皇帝有愛民之心,希望趕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再來,也是很有自知之明,自己很清楚自己所缺乏的,這點不容易。我們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很多領導者,很多皇帝做一、二件事情,就自以為很了不起,就驕慢,就覺得自己比以前這些古聖先王還厲害,最後很快國家就衰敗,甚至滅亡。你看隋朝隋文帝,他覺得他自己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自己自視甚高,最後底下的人都勸不進。後來聽信讒言把自己的太子都給換掉,最後換成另一個兒子隋煬帝那就完了,「傲不可長」,傲慢一起敗象就露了。所以有自知之明,這是太宗皇帝可貴之處。

  我們看第二段講到,「太宗英武善辯」,武功高強然後思慮也非常敏捷,很有判斷力,帶兵打仗,面對千變萬化的情況,都有睿智去下決策。「遺憾早年從軍」,自己覺得「讀書不多」,所以他覺得挺遺憾的。「鑑於前隋滅亡之失,深知創業不易,守成維艱」,確實隋朝三十多年就滅亡也是很短暫,古人他們特別重視歷史,因為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可以鑑往知來,不重蹈覆轍。像周朝他們的前面是殷、商朝,所以殷鑑不遠,商朝的經驗,慘痛的經驗離我們還不遠,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可以再疏忽,不可以再犯同樣的問題了,深刻體會創業是不容易,守成更加的艱難。我們之前一起學習過「諫太宗十思疏」,裡面有提到,能夠長久保持功業的不多,為什麼?在守成當中享福,人一享福這個心態錯誤了,整個國家的風氣就不一樣。「十思疏」裡面提到的,「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在創業的時候大家同心同德為國為民,連不同的種族都能團結在一起。「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一掌權、一享福,傲慢心起來,不尊重大臣,奴役百姓,最後連骨肉至親都形同陌路。所以守成維艱最難最難的,是守住一個領導者自己的德行。順境比逆境還難修行,逆境是磨鍊人,順境是淘汰人,這個沒有高度的警覺,是很難不在權貴當中墮落的。所以我們看《孝經.諸侯章》裡面講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在位期間,鼓勵群臣進諫」。主動引導鼓勵群臣向他諫言,這是為君者很難得的一個胸懷,能夠納諫,甚至能夠求諫,求大臣勸諫。當然我們現在講到唐太宗的風範,我們在家庭、在團體當中,身為一個領導者也都要見賢思齊。鼓勵群臣進諫而且「批評其決策過失」,把他的不妥、錯誤指出來。為什麼?一個決策的錯誤,影響的百姓何止千千萬萬。所以天子是代表上天愛護子民,怎麼忍心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讓人民受苦?所以知道守成不易,不只希望群臣給他勸諫,也希望從古聖先王、從歷史當中,得到寶貴的教誨來提醒自己。所以接受勸諫不只接受當時候的大臣,也接受之前古聖先王,還有這些歷代忠臣所留下來的教誨、榜樣,來鞭策自己,這個很可貴。

  「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所以它的內容包含六經,還有四史、諸子百家,這個四史當然包括《史記》,《史記》也是記載從皇帝一直到漢朝,這麼長的歷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些史書。還有諸子百家,尤其春秋戰國這百家爭鳴,留下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從經史子當中,挑出跟修齊治平相應的精要,把它編纂成書。「上始五帝」,這歷史當中從五帝開始,「下迄晉代」,這其中幾千年的歷史。「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我們看到這裡,真的讀《群書治要》以前,要跟所有經史子這些聖賢人頂禮三拜,也要跟編撰《群書治要》的這些大臣頂禮三拜,包含要給太宗皇帝感謝。誠則靈,你每天這麼恭敬禮拜這些聖哲人,他冥冥當中護佑你,特別能夠相應這些教誨。大家想一想,一萬四千多部書放在我們面前,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看起,而且我們的程度連看都有困難,還挑?八萬九千多卷裡面挑出六十五部書,五十卷五十萬言,都是當時候最有學問的人來挑的。所以隨著我們深入《群書治要》,真的對於這些大臣則佩服得五體投地。

  下一段說到,「書成」,這書編纂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群書治要》當時候編纂完,序文是由魏徵大人所寫的,我們待會也會一起學習這篇序文。他在文中所說到,「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魏大人說到,這一部書實在可說是用在當時候的社會,可以鑒覽前古,就是可以以古人的這些經驗智慧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尤其他們辦政治的,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可以有非常多效法的這些榜樣,可以掌握從五帝到晉朝這些政治智慧。而且傳之於來葉,就傳到後世去,是可以貽厥孫謀,這個貽就是遺留,就是傳下去可以恩澤後世。孫謀就是後代子孫,能更好的經營他的幸福人生,謀就是怎麼謀求他們人生的幸福。因為這部書裡面,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對於後世他們經營家庭,甚至有機會出來為人民謀福祉的,都可以以這部書而得到寶貴的啟示,所以確實是鑑往知來的一個治世寶典。

  「太宗喜其廣博而切要」,太宗皇帝非常歡喜,它涵蓋的這些道德學問很廣博,而且挑出來的,都是非常精闢的、切要的部分。這個沒有真正讀通這些經史子的教誨,也很難能挑得這麼精準。而太宗皇帝「日日手不釋卷」,每天一有時間趕緊看,希望自己早一天有經營政治的智慧,老百姓就早一天得利益。我們看到太宗皇帝這麼不辭勞苦的在學習,都是因為他有個根本的動力,就是愛護人民。那現在《群書治要》也到我們手上了,我們能不能每天手不釋卷深入《群書治要》?大家笑是什麼意思?假如不能就是慈悲心不夠,你沒使命感得過且過。所以我們冷靜觀察,一個人在哪一段時間成長最快?就他很有使命感的那段時間。你看很多年輕的女士生了孩子,也沒人叫她去買書,她買一堆教育孩子的書拼命看,怕誤了孩子,這就母愛,所以人一有愛心,他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到學校教書,誰催促老師們用功讀書?也都是要自己主動。不只在書上學習,要跟很有教學經驗的老前輩取經。我們看到學校裡面年輕的老師有這麼積極主動,跟他一交談生怕誤了孩子,誤人子弟,他早點承傳經驗,學生早點得利。所以慈悲為本,動力在慈悲方便為門,要利益他人,設身處地善巧方便。

  太宗皇帝吸收了古聖先王這些經典的智慧,他也要因時因地把它運用上去。太宗皇帝說到,「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太宗說到,讓我能夠(稽就是考察)每次面對事情,都能以幾千年歷史當中的這些經驗智慧,來判斷、來做決策,他不會迷惑,他也應對篤定。你看我們現在不要說治國,自己每天跟人處世待人連話都不知道怎麼講,連應對進退有時候分寸都不懂,原因是什麼?我們讀歷史太少,讀歷史長見識。讀經典才能貫通義理,不只要懂義理,也要增長見識,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這一生當中,多少次去給自己的父母討教人生經驗?自己到單位去,曾經多少次主動跟主管討教人生經驗?自己有幾次主動的,在中華民族歷史當中取得經驗?好學近乎智,不主動求學很難有智慧,那就變成只能迷惑,而不能不惑了。大家真下功夫在《群書治要》,保證也能像太宗說的稽古臨事而不迷惑。太宗講這句話感恩的心,卿等力也,這個可貴,他身為天子皇帝,還能時時念著臣子的恩德,這真的不容易,常保這顆感恩的心。尤其太宗皇帝常常在群臣面前,都是讚歎魏徵大人,覺得這魏大人就像他的老師一樣。而且整個貞觀盛世,他還歸功於魏大人的這些勸諫,所以太宗的人格特質是非常可敬可愛的。

  「由是而知,貞觀之治的太平盛況,此書貢獻大矣!」能成就一個盛世是結果,原因在天子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政治智慧,那就是從這一部書當中承傳來的。所以「誠為從政者必讀之寶典」,實在是從事政治的人必定要讀的一本寶典。師長這次跟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先生見面,講到這套寶書,馬哈迪先生馬上就說,我也要學習。你看長者八十七歲了這麼好學,這麼希望也從中國的政治智慧中,能學到是不是能利益他自己的國度,這個好學的精神都值得我們效法。所以師長就希望,我們能夠把《群書治要》三百六十句,再翻成英文,提供給各國從政者來深入中國的政治智慧。而且中華文化不是屬於華人的,我們的老祖先跟聖賢人,他的心胸是非常寬廣,應該是屬於全天下的人類。不只是從政者必讀,應該是所有為人父母必讀,為人老師必讀,為企業團體領導者必讀的寶典,這都是修齊治平的學問。每個家庭、每個團體,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天下都需要。而且我們要了解到,唐朝離漢朝幾百年的歷史,之前又經過魏、晉、南北朝、隋朝的動亂,經過了一、二百年的動亂,我們想一想,要多久的時間讓天下大治?事實證明太宗皇帝貞觀年間,沒有多少年整個國家就安定昌盛了。

  所以就可以了解到,只要教育辦對了,只要政治用對這些為政之道,這民心是很快的接受教化,天下就安定,不是要很長很長時間的。所以為什麼這些教誨是寶,它可以很快的改變個人的命運,改變團體跟國家的命運。《中庸》講的「人存政舉」,有智慧的人掌權,很快的整個風氣就會變。而且面對這個時代,很多國家是民主政治,領導人是選出來的,所以選民要能判斷,什麼樣的人是好的政治人物,才是能當領導者。老百姓都學了《群書治要》他就會判斷,這個領導者一上位,就是特別會花錢,特別重享受,鐵定不是好的,下一次就不要選他。從中國的歷史當中了解,德行最重要是孝廉,「舉孝廉」,他以後投票就不是去聽那個候選人罵人,是去調查這個候選人孝不孝順、廉不廉潔?才能選出好人,才能辦好政治,為政在人!所以民主國家老百姓也必讀這本書,不然投錯票每個人都要負因果責任的。人是我們選出來的還有什麼好抱怨的?所以人沒有判斷力不只毀了自己人生,可能連國家的前途都會毀掉。

  接著下一段講到,然而「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達」,還不是很發達,還不是很普遍在運用。「此書至宋初已失傳」,那個時候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可能也沒有幾套書,結果後來宋初失傳了。日本人不簡單,很珍惜這些寶貝,你看他們就把它保留起來了。所以「《宋史》亦不見記載。所幸者,日本金澤文庫藏有鐮倉時代」,這是日本幕府的一個時期,叫鐮倉時代。「日本僧人」,日本的出家人「手寫《群書治要》的全帙」,這個僧人不簡單他是用手寫抄下來的。可見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當時候佛門的出家人對整個中華文化,都是有相當的深入、相當的修養。而這一套書,「並於清乾隆六十年」,就是後來嘉慶登基,「由日人送回中國本土」,失而復得了。「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和台灣分別以此版為底本影印出版」,這個應該差不多八十年前的事情。

  「二0一0年歲末」,師父提到這個因緣,就是去年的歲末,師父「幸得此書,反覆翻閱,歡喜無量」,老人家覺得這個真的是可以救民族、救世界的寶書。「深刻體會古聖先賢之文化教育,的能為全世界帶來永恆之安定和平」。「最極關鍵者」,關鍵在哪裡?「即國人本身,必須真正認識傳統文化,斷疑啟信」。他有正確的認知他就會相信,他就會願意深入經典,進而去落實、去解行相應,之後就能不斷契入聖賢的境界,所以他一認識了首先這疑惑能夠斷除。「聖賢傳統文化實為一切眾生自性流露,超越時空,亙古彌新」。聖賢所承傳下來的這些文化經典,並不是他們發明的,就像孔子講的,「述而不作」。他們都是承傳古聖先王,而且他們都是契入心性、契入明德,依循性德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並不是聖賢人牽著我們鼻子走。只要我們老實的去依教奉行,我們自己也能契入明德,那時候就會了解到,是隨順自己的性德在處世待人,而不是老祖宗牽著鼻子走。因為傳統文化引導我們契入的境界,是每個人本有的本善、明德,是恢復我們的明德,所以這些性德是超越時空的真理,它是亙古不變的。

  我們其實可以從八德來看、五倫來看,這五倫、八德絕對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一變就亂了。所以這不是誰發明,這都是跟性德相應的學問。我們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有家庭跟社會的亂象,就是因為不符合這八德只要再把八德復興起來,家庭跟社會的災禍就化解掉。而我們怎麼學習?師長提到,「學習關鍵,端在誠敬二字」。要真誠恭敬來學習、來領受這些教誨,所以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師長又在後面加到,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大家別嫌我囉嗦,不知道我在念這一句的時候,大家有沒有覺得境界在往上升?萬分誠敬我們能不能提得起來?真的提起來句句都有相應處!所以「《曲禮》曰」,「曲禮」一開頭就講「毋不敬」,時時都要保持誠敬的態度。尤其求學問那要對聖賢恭敬,對他們所留下來的經典恭敬,這恭敬怎麼落實?有理有事,那就要在生活的每個細節當中,提升自己的恭敬態度。好,這一節課我們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下節課再一起來學習。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