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11/6/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03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下午好。我們現在古文課,一起學習《群書治要》是第三節課,學習《群書治要》,跟大家一起交流,我的壓力挺大的。為什麼?因為書到用時方恨少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前好玩,沒好好讀書積累,現在真的是硬著頭皮跟大家交流《群書治要》。也是希望自己好好深入學習《群書治要》,所以每一節課也是向諸位長輩、學長請益指教,有講得不對、不妥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正。

  上一次跟大家交流到,魏徵丞相所寫的序文,我們接著序文最後這段。文中說到了,「但皇覽遍略,隨方類聚,名目互顯,首尾淆亂,文義斷絕,尋究為難」。這裡提到三國時代,魏曾經也有編一套,也是專門會集古今的書籍,讓皇帝來博覽,進而明瞭其中的治國之道,書名叫《皇覽》。遍略,遍等於是方方面面的書籍都包含在裡面,也都是很用心來會集。隨方類聚,類聚等於它也是有分類,把這些書編好、會集好。名目互顯,互顯就是它的名目都有重複,編的情況還有待改善的地方,就名目重複。首尾淆亂,是編書的內容前後可能有些混亂,造成文義斷絕,等於是經文、歷史整個讀下來,它的文義、它的義理不能貫通,斷絕也就是阻塞了、梗塞了這種情況,文義都斷絕不貫通。尋究為難,等於是就經文、就歷史要尋根究柢,能夠通達這些義理就比較困難。所以等於是《群書治要》的編輯,也是以《皇覽》,好的學習,不妥當的地方加以修正,精益求精來編的一套治國寶典。

  所以「今之所撰」,今天編撰的《群書治要》,「異乎先作」,跟《皇覽》是有不同的,取其長避其短。「總立新名」,這總立,會集整個群書它的精華片段,並命以新名。但是「各全舊體」,雖然會集了這些群書的精華,都是保持它原書的這些體例來編的,並沒有更動這些原書的體例,主要的目的不更動原書。希望能夠「欲令見本知末,原始要終」,等於是能夠在看這一套書的時候,古人求學特別強調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看經、看史、看子這些古籍,絕對不是拿來消遣的,是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人生的閱歷。尤其看每段經文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個中根本的道理所在。所以見本知末,看會集的這些內容,都能知道道理的本末,而且原始要終,比方歷史,把一個歷史,它的前後來龍去脈,都能表達清楚。不只表達清楚,可能之後的詮釋又能彰顯整個歷史故事當中,能給我們借鑑的道理。接著說到,「並棄彼春華,采茲秋實」,這是比喻丟掉花朵,留下果實。就是把這麼多書裡面比較無關緊要的去掉,然後留下了彰顯修齊治平這些學問的內容。

  所以大家看這一套書是去蕪存菁,古人的心血留給我們,我們要很珍惜去看。假如照我們之前了解到的,群書的編輯,都是上萬卷的書,在那裡整理、篩選,諸位學長,現在讓你跳進去一萬卷書,你會如何?你還游得回來嗎?現在別擔心,只有六十五本,五十萬字,都是精華。所以我們體會到這些聖賢人的良苦用心,我們的感恩心生起來了,誠敬心生起來了,讀每個字都很用心專注,就相感應,神交古人,就能很深刻了解個中的義理。我們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學習的受益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諸位學長,你們剛剛在念這一段話的時候,是知識、還是學問?是當作文字一樣,就是有口無心把它念過,還是在念這一段,自己誠敬的態度隨著每句不斷提升到最高點。大家這一個禮拜的時間,在翻開經書的時候,有沒有先放在額頭上頂禮,再把它打開?有,真幹。人的境界要提升,沒有別的,要依教奉行。有沒有你養成這個習慣之後,本來看不懂的,這個禮拜看懂了,那就是你的誠敬心感通的!

  我們讀這一篇序文,也可以感受得到,這些編撰的聖賢們,他們是花費了相當大的功夫才編撰而成。所以提到了,「一書之內」,選入的每一本書,選入的內容「牙角無遺」,這是比喻有首有尾,它的整個結構很完整沒有遺漏。「一事之中」,一個歷史故事當中,「羽毛咸盡」,也是譬喻這羽毛都沒有漏掉,就是很全面、很完整。所以依照這樣的原則編撰的這套書,魏丞相他很堅信,這套書「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把它這些內容領納、吸收了,用在當前,用在現在的話,可以鑒覽前古,就可以以這之前幾千年的歷史、聖賢的教育為借鑑,來做好我們當前的事情,不管是齊家、還是治國、還是平天下。我們如果在處世當中,都是以幾千年的歷史經驗為基礎,那做起事情來左右逢源、觸類旁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古人在遇到事情,都會想到春秋時候,有哪個事情可以為借鑑,夏朝的時候,有哪件事情可以為借鑑。

  諸位學長,我們現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腦子裡有沒有冒出哪個時代可以做借鑑?好像都冒不出來,一片空白。能夠不發脾氣,就不錯了,還拿哪一段歷史做借鑑?你這個時候不定住情緒,腦中一定一片混亂。所以古人他不只有歷史的借鑑,他很有定力,他很穩重,那都是從小紮的基礎,一舉一動中規中矩,心不散亂。大家想一想,假如現在時空交錯,讓你現在坐在皇帝那個位置,底下文武百官坐在下面,請問大家,你坐在龍椅上穩不穩得住?所有的人都瞪著眼睛看你皇上。那個時候你要有定力、要有膽識你才坐得住。現在馬上叫妳做皇后,妳坐不坐得住?可能我們做婢女可以坐得住。你看母儀天下都要有相當的恢宏氣度、定力、智慧,不然你講錯一句話就完蛋了。左史記言,馬上給你記下來,傳開來,貽害天下人,帶錯頭了。所以以前當皇帝的人、當皇后的人都不容易。

  更何況我們看,長孫皇后都能在唐太宗急怒之下,這麼穩定、善巧的勸誡皇帝,還讓皇帝接受,你看那是有見識、有智慧。唐太宗很喜歡的一匹馬,他喜愛的馬被下人給養死了,他非常生氣,馬上就要下令把這個人處死。您剛好是旁邊的臣子怎麼辦?誰說話了,跟他一起死,你敢不敢講?這個沒有定力、沒有這種歷史的閱歷,有時候要應對這個,真是手忙腳亂。當下長孫皇后怎麼講?皇上,在春秋時代(講故事),齊景公很愛馬,他的愛馬被下人給養死了。他很生氣把他處死,誰給他求情跟他一樣。結果晏子馬上說,這個人真該死,來,刀拿給我,我來切。你看晏子,當下皇帝這麼憤怒,他說這個人真該死,來刀拿給我,他太該死了。順著皇帝的意思,沒有忤逆皇帝的意思。然後對著那個人講,我告訴你,你有三大罪狀應該死,第一,你把國君最喜愛的馬養死,你該不該死?第二,皇帝因為你養死馬,而要殺了你,讓全國的人都知道,國君為了一匹馬,殺了他的下人,讓全國的人都知道國君幹的這件事情,你該不該死?再來,又讓全天下的人知道,我們的國君為了一匹馬殺人,第三大罪狀。講完了,國君說好了,放了他、放了他。

  長孫皇后當下馬上想到,春秋那個時候的例子,當然結果是唐太宗也說,好了,算了。你沒有忤逆他的意思,可是同時用一個故事、一個歷史,把他的正念提起來,那他的憤怒不就沒有了嗎?所以您看我們現在要去勸一個人,可不可以馬上很善巧講個故事給他聽?又馬上讓他能接受,這個都是要透過我們積累學問才行。所以要幫一個人不容易,你要冷靜,你要有智慧,你要有閱歷。所以古人讀經典通達事理,讀歷史鑒往知來,見識非常豐富,所以這裡提到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我們大家學個幾個月之後,彼此可以互相切磋,比方說這個禮拜來了,早到二十分鐘,就把你這個禮拜遇到的一件事,跟大家討論一下,然後說你看這一件事,應該依《群書治要》的內容哪裡來辦,會比較好。那是很好,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從你們的眼睛感覺,你們好像不相信自己可以辦到。學一個東西首先要有信心,真的,大家這麼用心去深入,這麼去切磋,真的可以辦得到。

  「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傳之將來相信可以,貽就是留給子孫,留給世代的子孫來謀劃他們的人生,因為他們可以借鑑這些聖賢人留下來的,寶貴經驗。這一句話要背,「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而且進一步「引而申之」,把這些學到的經史子的教誨,再把它延伸開到處世待人的方方面面,可以「觸類而長」,所謂觸類旁通,這個也符合孔子教學的精神,要舉一可以反三。今天我們談的是一個國君治國的例子,而事實上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以這個理一定可以用在我們的齊家上面。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可以反觀到我們自身的修養上面,來體會、來領受,那這就能觸類而長。可能一悟一切生活方方面面,你都能夠感悟到,我們東方的教育特別重視悟性的提升,它不是知識的灌輸而已。

  「蓋亦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這句話是《詩經》的精神,因為《詩經》裡面很多的內容,都是採集了當時各國的歌謠,而這些歌謠往往是反映民心,往往是在提醒當政者有哪些政治的得失。我們以前好像記憶當中,看電影,演到校園的電影,學生都給老師取綽號,有沒有?當然從一個角度看,會覺得學生這樣不夠尊重老師。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往往學生在取綽號,也是把他們對老師的感受怎麼樣?講出來。假如我們是帶班的老師,聽到學生給我們取綽號要不要生氣?他也是一種心情的抒發。當然慢慢的要引導他尊重老師,可是有時候人情緒出來,你不要馬上去訓誡、去壓,他不見得能接受。反而這個時候我們能反思、能調整,可能更能以德行感化學生,聞之者足以自戒。不只是一個班級,甚至於在一個團體裡面,你是團體的領導,底下的人對你有些看法,他也是抒發他的情緒,我們度量要大,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我們在上位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幾個人願意聽實話、願意聽人家的內心話?除非我們能放下這個面子,真正很有度量,能接受別人的勸,不然有些實話聽不到。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這些話,對於我們有福報成為一個團體領導者,要相當引以為戒,時時提起來。一個團體的領導都是因緣聚會,整個團體的人,都是對我們有一分信任來到這個因緣,我們應該珍惜,也要對得起這分緣分,德行廣大才能感召人願意來。所以我們接觸到很多團體領導者,在面對團體所產生的一些情況,當下他就發脾氣,這個德不廣,度量也太小,當下已經不符合古聖先賢的教誨。古聖先王留給我們領導者一個最重要的教誨,「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身為一個國君天子,所有人的過失,他都有責任。像堯帝、舜帝他們覺得,人民有問題,他沒有盡到教他們的責任,這是德行,這也是理智。團體裡有情況了,領導者首先發脾氣指責,「各相責,天翻地覆」,他本身就已經不在理智當中,怎麼去啟發別人的智慧?那就更不可能。

  今天團體裡留不住人,一個領導者要非常的反思自己的問題,為什麼?人與人當中,他都是自然的感召,他不是勉強的。人家跟我們相處很歡喜,自然就感召人來了人家覺得在我們的團體當中,增長智慧,很愉快,很好的成長,人家就歡歡喜喜主動來,不用拉、也不用叫,都是感應。人生所有人與人的緣分,都離不開感應兩個字,「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我們都明白這個交感的道理。當我們留不住人的時候,一個領導者決定不能夠指責別人。領導者指責別人,那是在福報當中,心性不斷在墮落。沒有福報還當不到領導,所以有福卻墮落,那是很冤枉。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有度量才能讓人家跟我們相處,安心、安穩、安樂。

  你看我們讀到這一句話,「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太宗皇帝做得淋漓盡致。《書經》的精神,老百姓、臣民的心聲,你要好好的去聽,修正自己。太宗皇帝不只聽,他還主動的引導臣子來勸他,千古一帝不簡單。我們自己當下,從太宗的這個態度,我們說觸類而長,回到我們自身,現在有個親戚親人、身邊的人跟你說,我給你提個意見。請問大家聽完這句話,當下的心情如何?砰砰、砰砰、砰砰,有沒有跳得比平常厲害?奇怪了就跟你講件事、提個意見,為什麼你心跳加速?心跳加速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面子上來了才會心跳加速。有沒有你太太跟你說,我給你提個意見。然後你馬上露出燦爛的微笑趕緊說、趕緊說,這樣我才能進步。有沒有人是這樣的?受小弟一拜,你的修養不簡單,太宗皇帝的精神你學到了。太宗皇帝也是以堯舜為榜樣,我們之後《群書治要》裡面,都有提到堯帝、舜王,當時候在文武百官面前都是這樣你們現在要當面把我的問題講出來,可不要走出這個門才講。都是以天下為念,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做錯。

  太宗那個時候臣子給他勸諫,沒有壓力,很主動給他提意見。有一次有個臣子提了一些意見,太宗點點頭,後來那個人出去了。旁邊有個近臣聽了實在受不了皇上,剛剛他給你提的,統統是不對的,你怎麼都沒有制止他?都是不對的,不是指對。有時候人家給我們指對的,我們還不高興,面子拉不下來。所以人要修身,不把這面子賣掉還真不行,我們學《群書治要》第一件事,先把面子賣了。請問大家要賣多少?我怕我帶的錢不夠。其實應該是講誰肯撕下我們的面子,你還得給他錢,不是,你還得感謝他、感恩他。現在誰肯講我們?除了父母、除了師長。人現在怕得罪人,人家犯不得跟你過不去。所以真肯講我們那是道義之交,「善相勸,德皆建」,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樣的朋友是正直。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也很好面子,講這段也是不斷的提醒自己,下一次真的聽到人家勸,能夠不心跳加速,能夠真的是和顏悅色的接受,不然蹉跎了自己太多的時光,心性不只沒有提升還墮落。人生最可悲的,是被自己給出賣了,沒有比這更可悲的。所以人真的時時勸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才好!

  旁邊的近臣,不一定能體會太宗的心境,他也表達出來了皇上,我實在是打抱不平,他講的都不對。太宗表達到,他講的有一件對的,對我幫助就很大,縱使講的沒有一件是對的,我都要接受。假如我反駁了,這個臣子出去,說到我講什麼皇帝很不高興,罵我一頓。這個傳出去以後,可能影響到文武百官對我的勸諫,這個消息傳出去,臣子在勸的時候他就有顧忌,他就有擔憂,這樣對於整個國家不利。您看皇帝他看事情的高度不一樣,他要讓臣子形成勸諫的風氣,而且沒有顧忌。所以聞之者足以自戒,言之者無罪,不指責這些臣子。能夠真正領納了《群書治要》的教誨,而且這句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也是提醒我們在學習《群書治要》,統統在講給我聽的,是讓我自戒的決定不是看了以後去要求別人、批判別人。是我們自己要自戒。不只言之者無罪,我們還要抱著感恩的心,來感謝所有聖賢講的這些教誨。

  如此的心境,相信「庶弘茲九德,簡而易從」。從我們自身來學習,應該可以領納之後,我們去實踐,人能弘道,我們去實踐,弘揚開經典裡面所有做人處世的美德。這個九字,我們華人的習慣三、六、九為大,九德可以指很多重要的美德。另外在其他的書籍也有用九德的,比方《尚書》裡面就有九德,我們之前在「諫太宗十思疏」,跟大家有講解過。這裡普遍就是指重要的這些美德,學了以後去做了可以把它弘揚開來。尤其唐朝是皇帝下令,文武百官來學習的話,那這整個美德就能很好的弘揚開來,因為上位者帶頭。所以我們也希望《群書治要》,能有更多政界的人一起來學習。當然您身邊親戚朋友,剛好有從政的、當領導的,也可以善巧把這個書介紹給他們。當然君子信而後諫,要讓人家相信,首先我們自己做得好,讓他們對傳統文化認同,有信心。簡而易從,簡便但是容易做到,因為這個書掌握的,都是修齊治平這些學問,並不是很複雜,能簡便的掌握這些綱領,然後好好的去落實。

  最後提到了,「觀彼百王,不疾而速」,這個觀是借鑑,百王也是指唐朝以前,這些古聖先王,借鑑古代這些帝王治國的經驗跟教訓。不疾而速,大家看這文言文每個字都很有味道,疾是錯誤,就是能夠借鑑古代這些聖王來治國的話,不用犯很多錯,不疾而速,速就是能快速帶領國家,走上安定、強盛。當初是貞觀初年編這套書,而貞觀之治確實是在三、五年的時間,整個國家就快速強盛起來。我們今天讀到序文,學習到《群書治要》,可以很清楚明白,為什麼唐朝能出貞觀之治,就是因為借鑑了這些古聖先王的智慧。所以為什麼說「福在受諫」?一個人最大的福氣在哪?接受聖人的勸諫,接受他人的勸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少走很多彎路。孔子成為聖人,最重要的一個治學態度就是「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完全誠敬老實的領納聖賢的教誨去力行,所以他成為至聖先師。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人相信老祖宗這是最有福氣的人。您看我們這個時代,所有華人所產生的家庭、社會問題跟危難,沒有別的,一句話就講完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棄常則妖興」,我們離棄常道、離棄綱常,這些都是老祖宗最強調的,才會出現這些問題。當時候寫這段是貞觀初年,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得到,魏丞相對老祖宗教誨的信心,在序文當中已經預言不疾而可以速,果真貞觀之治做到。而像這樣有智慧的大臣,皇帝能用是一國之福。

  「崇巍巍之盛業,開蕩蕩之王道」,巍巍也是崇高的形容詞,奠定了崇高的基業,也是給唐朝奠定下了,可以長久發展的基礎,崇高神聖的基業。開蕩蕩之王道,這個蕩蕩也是很寬廣,等於是打開了以仁義治天下的寬廣治國大道。在唐以前幾百年的戰亂,領導者沒有把人民放在心上,才會造成這個結果。所以這是彰顯了以仁義治天下的大道,才能達到周邊的國家民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就是天下共主的意思。「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可大等於是這一部書,以至於遵從這部書,所產生的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可以立萬世不朽的功績。不只那個朝代的功績,所有唐以後,我相信每個盛世,一定都有看過《貞觀政要》。《貞觀政要》是吳兢所寫的,唐朝的吳兢在貞觀之後,蒐集了整個貞觀期間這些資料,編成的一部書。真的是貞觀的精神長存,而且還利益了後代的政治,所以這可稱為可久可大之功。

  「並天地之貞觀」,並是與天地並存的這部法典、聖典。因為貞是指正的意思、大的意思,觀是可以當道理,觀可以展示給人看,等於是用正道來顯示給人看。就是說這部書,就是一部很好的經典,而且它是可以跟天地並存的經典,並天地之貞觀。當時候取名叫貞觀,那時候結果還沒出現。所以我們看一個朝代要有志氣,立了志氣去做,成就了。所以一個皇帝他在立自己的號,他也是很慎重,因為那是他的目標,他的年號他都慎重。諸位學長,您在給你孩子取名字慎不慎重?你說奇怪了,取年號又跟我兒子取名字,有什麼關係?告訴大家,我們剛剛看到魏丞相這句話,「引而申之,觸類而長」,舉一反三。是!你的孩子來到你的家庭裡面,這也是個緣,你取的名字,將是他人生努力的目標,怎麼可以不慎重?所以這些句子都可以給我們人生警惕。

  「日用日新之德」,確實遵循這一套經典來修養自己,德行可以日新又新,其實人德行不日新又新,就不進則退了。所以《弟子規》上告訴我們,「過能改,歸於無」「德日進,過日少」「能親仁,無限好」。一天不親近聖賢可能習氣就上來,或者就染上很多不好的習氣。我們學習《群書治要》有一個原則,一天都不能不看,OK?從大家的眼神我感覺到,上次我們講的內容,你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上一次我們特別提出一點,有沒有哪個學長說,蔡老師現在要講什麼我知道有沒有?你們難道要讓我今天睡不著覺嗎?有沒有想到我現在要說上一節課哪一句重點?一個人要學習掌握得了情緒,雖然我現在很想哭但要穩住。上一次我們提到「手不釋卷」有沒有?手不釋卷是個成語,是知識。進一步?要化成我們的生活,要化成具體落實的行為。

  請問大家現在包包裡面,有沒有一本手掌書?弘一大師《晚晴集》、《格言別錄》,一有時間趕緊薰習,重要!每一個道理要馬上跟人生生活結合,這個才是實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每一句學了之後,躬行就是要落實、要實踐才能受益,唯有自己受益了才有可能讓別人受益,自己不受益,怎麼去引導別人受益?所以手不釋卷,比方您看《群書治要》這一段文,整段有三句話讓我的感悟特別深,把它寫在一張紙上,放在口袋裡,那幾天時不時拿起來薰習,薰、薰就入心了。學問,書山有路勤為徑,還是得靠勤勞下功夫!

  「將金鏡以長懸」,您看,魏大人會集了這些古聖先賢的智慧,他很有信心,這一套書可以就像明亮的鏡子,而且是長懸,長懸是永遠的高高掛起來。鏡子有什麼作用?照亮後世,讓後世引以為借鑑。我們讀到這句,想到這套書一千多年當中,在我們華人社會消失掉了,跑到日本去,流傳到日本去了。祖宗慈悲冥冥當中護佑,在清朝時候這一套書又回來。可是清朝中葉以後慢慢的,讀書人沒有做榜樣,會講但沒有好好落實。所以造成清朝末年以後到現在,整個華人社會對自己的文化有批判,甚至於覺得就是因為文化,才讓我們這個民族衰弱,這都太偏頗、太錯誤。但怎麼樣導正?沒有別的,顯正破邪,把這些正知正見的經典弘揚開來,從我們自己的行為當中弘揚開來。不然我們嘴上講經典,行為不相應,偽君子,又重蹈覆轍清朝末年的情況了。

  這個時代不容易,整個文化斷層兩百年左右,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確實任重道遠,這要有二、三代人,再把整個文化復興起來。尤其我們這一代會比較辛苦,為什麼?我們積累有限,連講都有困難。講都有困難講不講?(講)。剛剛有說講的人待會過來這邊集合一下,他們列為抽籤優先人選。人家勇於承擔是不?你看我們那句講都哽在這裡出不來,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不過請諸位學長先講,可能諸位學長怕你們是不是覺得你們自己的人都不先講,還叫我講。我覺得好像又有點不近人情,所以應該是我們自己中心的同仁先跳上來。你們鼓掌是什麼意思?告訴大家,學習經典自始至終要記住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不?「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道在哪?這一顆心。所以所有的經典都是幫助我們提升心境,讓心境時時跟經典相應,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是不是這樣?是!剛剛鼓掌,有沒有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還是跟幸災樂禍相應?剛剛我們說到一個重點,一個人最可悲的是被自己給賣了。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自己是什麼心,自己要很清楚,這才是真正走在修道當中。

  所以從根本修,就是從起心動念修,叫觀心為要,最重要的善觀這一顆心,一定要在道中,不能在迷惑顛倒當中。好,大家放心,我會滿大家的願,我會請我們的同仁上來講幾節課。當然我不會用抽籤的,我會希望他們自動自發,不過希望他們早一點來跟我講,這樣我心裡壓力會比較小。不然我在那想怎麼都還沒來?到時候睡不著覺還吃安眠藥。我怎麼講這裡來!所以面對這個大時代,每個人不能退縮,整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承傳,危急存亡之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孔明的精神跟我們合為一體了沒有?有這個擔當,我相信如有神助,自己的提升會很快。剛剛我們提到,我們自己積累都還不是很厚,可是這個時代是連講的人都很少,這個時候我們掌握一個原則,不會的不講,體會的才講。體會從哪裡來?從做,自己真去做到來講,我會一點我就盡心盡力供養一點大家都不講,都不出來承擔,整個風氣帶不起來。我們也想到,要有夫子的承擔,夫子說到,「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丘之罪也」。這些六經不能夠弘揚開來,孔子沒有責怪任何人,老人家說,是他自己的過失,我們要效法這個精神。

  而我們這一次,跟大家學習《群書治要》三百六十句,是今年學三百六十句,明年再學三百六十句,我們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厚積薄發,預估學十年三千六百句。十年之後,真正把《群書治要》學好了,這個時候我們要開個會,所有的學長開始開會,你到英國去好不好?你到挪威去好不好?你們都會講english的。十年你真下功夫了,你可以當《群書治要》的專家,「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十年你真正積累了,我相信你去供養一方的人民,供養個十來天不是問題是吧?教學又相長,你就不斷的提升、不斷的深入。現在第一年的三百六十句,我們還在加緊趕工審核,因為還要翻完白話,所以現在是還沒有發給大家,大家多多包涵。但是前面已經確認的部分,我們會用e-mall先發給大家做預習。

  先來講我們編輯這個三百六十句,是依照什麼綱領來編的。因為三百六十句,它的義理側重不一樣,我們把這三百六十句會歸到六個綱上面。哪六個綱?「君道」,為人君應該怎麼做,遵循哪些道理接著「臣術」,為人臣應該怎麼盡他的本分。我們三百六十句的目錄放出來給看一下,首先有一點不要自曝己短,自己英文不怎麼樣,還要常常講兩句,這是大忌。「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跟明辨」,我們首先先從「君道」開始看,第一個綱,這個綱裡面還有目,第一個目「修身」,大家一看到修身兩個字有沒有想到哪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裡面我們暫時列出了幾點,這個幾點待會再提。修身下來是「敦親」,修身齊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所以首先修身也要齊家。就像我們弘揚文化,自己的家亂七八糟的,出來弘揚到時候給人家看笑話。

  在《中庸》裡面,也有一篇很精闢的為政哲學,這一篇我們也有選之後會跟大家再細說。裡面提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九個重要的綱領原則,第一個就是「修身也」,第二個「尊賢也」,尊重賢德之人,他的智慧可以引導整個國家走上安定,這太重要了。所以很多國家,他的首相或者總統一上位,首先聘國策顧問,那個顧問就是很有經驗智慧,能夠給國家提供非常寶貴的這些意見。君道裡面我們也有尊賢這個部分,敦親,還有「反身」,反身也是為君者修養的關鍵所在。大家一看到反身,有沒有想到哪一句話?「反求諸其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接著「納諫」,大家不用抄,我們這個禮拜就發給大家,抄也可以增加一次印象,都好,事事無礙。再來「杜讒邪」,不只要納諫,在聽取意見的時候,哪些是奸臣說的話,要判斷得出來,不能受他影響。接著「審斷」,一個為君者每個決策對國家的影響都很大,他必須判斷得很精準,所以有一句俗話講「決策錯誤比貪污還嚴重」。您看很多工程決策錯誤,做到一半全部重來,你看那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多嚇人。有些國家在做規劃的時候,都想到五十年、一百年,這樣的思惟是值得我們去效法的,很多的建設都應該有遠見。而修身這個部分,從這一個目裡面,我們又延伸出幾個小綱目,就是「戒貪、勤儉、懲忿」,戒貪就是窒欲,「遷善、改過」。有沒有想到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教誨裡面,就是提醒我們「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今天我們會進入修身這個部分,跟大家談戒貪、勤儉這些重要的精神。

  第二「臣術」,為臣者首先綱裡面的目,包含「立節」,要有節氣、要有節操,臣子的節操是整個國家的棟梁,綱常就是從臣子做出來。大臣無節,這個國家很快就要垮掉當臣子貪污的時候,這個國家是岌岌可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誰是禮義廉恥的代表?士大夫。他是整個社會風氣的領航者,他要做榜樣,所以立節。再來「盡忠職守」,還有他的本分當中「勸諫」,接著「舉賢」。一個為官者,甚至是一個人在團體單位當中,他對單位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培養人才、推薦人才,這貢獻最大。人存政才能舉,有人才才能把這些事情相續做下去假如這一代做了,下一代沒有人,不就斷了嗎?不就前功盡棄了!所有的努力最後可能回到零上面。人才重要,最重要的事情。以前的皇帝懂,一登基第一件事立太子,而且在培養太子,是把所有大臣的孩子一起統統來陪讀,請來全國最有學問、最有道德的老師來教。教了這一群孩子,等於是把下一個班底都教育好,都打好基礎,想得多遠。

  現在民主政治很難做到這點,他假如只想到選票考慮多遠?是!孫中山先生看到了民主政治的問題,所以他老人家當時候設計,用一個黨來吸納全國的人才,來為國家服務,服務的精神。當然最重要的要不斷的培養這一群幹部,讓人才愈來愈多。所以從漢武帝那個時候開始,人才錄取的標準「孝廉」兩個字,有智慧。孝就有做人的基礎,廉就不貪污,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兩個字就決定了。所以政黨政治能借取中華文化的智慧,以後入黨要符合這兩個字,孝廉才可以入黨。不能說口才很好可以入黨,講話的時候底下的人很激動這個人好。那個人叫「巧言令色,鮮矣仁」。所以現在錄取標準偏差了,政客很多,政治家很少,這個都跟標準有關係。那個標準錯了,提倡的方向不對了,當然就出不出人才來。

  接著我們看「貴德」,裡面提到貴德,「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而貴德當中我們整理了幾個目,「尚道」,崇尚道德,遵循道德。「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義、誠信、正己、度量、謙虛」,滿招損,謙受益。「謹慎、交友、學問」,還有「有恆」,這是貴德列下來的目。

  接著第四「為政」,有了修身、有了德行,進一步要好的方法來做。所以孟子有一句話很重要,「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一句話也是提醒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這些經典教誨很好,但不代表不需要很多做事方法跟做事經驗來配合。不然我們就覺得學了經典,什麼都能做得好,最後學經典變成貢高我慢,不懂得向專家學習。韓愈先生告訴我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們不能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單位,結果行政狀況一塌糊塗,人家一看,比我們還不如,我們還跟他學?所以有好的心態、好的願力,很好,緊接著也要學習重要的方法、重要的系統組織,怎麼來運作,這是必要。你只有徒善,你只有一顆善心、善願,你還是不能把政治辦好,做人做事都要具備,不能只有做人而已。所以為政就是怎麼把政治做好的具體方法,方法又離不開人的態度、人的仁愛心,仁愛心也要有方法來落實。而真正有心的人,一定會不斷的精益求精,去學到更好的方法。很多父母說我很想把孩子教好,我沒方法這個話我不相信,這還不是發真心。

  真心一定會有感應,最起碼你的祖先一定會保佑你,你那一天去書局一定買到《弟子規》。真的,這是我遇到的真實事情,有一次我坐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就說了,那些在國會裡面的人,做那些表現都很不好,學歷都這麼高,德行太重要,學歷高沒用。所以我就覺得教育孩子很重要,當天我就到書局去買書,我買到一本書不錯了,名字叫《弟子規》。我嚇一跳,他買到《弟子規》,你說書局那麼多書,他剛好買到《弟子規》。那一天載到我,我趕緊把一些網站提供給他,你看誠心是有感應的!我把師長老人家的網站趕緊告訴他,這真的不是假的,善心是可以交感的。但是假如只有好的法,比方說有《周禮》,有這些好的政治制度,那個制度它能自己去推行嗎?它也要有德行的人去做才行,「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周禮》是全世界最好的憲法,你沒有好的人去貫徹它的精神,它還是擺在國家圖書館裡面。所以我們學了以後真正提升德行,落實在自己單位當中,給世間人一個好樣子給他們信心,這是剛剛講「為政」跟大家提到的。

  為政裡面提到了「務本」,要找到根本,政的本在哪裡?知人善任。「任使」,用這個人要依據他的能力、才性去派工作。再來為政要「至公」,要懂得「教化」,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還有「禮樂」的教化,還有「愛民、民生、法古」,事事以古人的經驗為借鑑,「綱紀」要掌握好。「賞罰、法律、慎武」,動武是國家大事,要非常慎重。還有「將兵」,為將者應該怎麼來做。

  第五「敬慎」,敬慎裡面有「微漸」,要防微杜漸。有「風俗」,人都受風俗影響,好的風俗形成了所有人民都得利,不好的風俗形成,那可能要葬送二、三代人。接著「治亂、鑒戒、應事、慎始終、養生」,這個都是含攝了恭敬、謹慎的態度在裡面。

  最後要「明辨」,明辨「邪正」、明辨「人情」、明辨「才德」、明辨「朋黨」,還有辨別很多事物,還有明辨「因果」。這是我們編輯《群書治要》三百六十句的綱目,綱領目錄,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大家假如讀的過程當中,覺得哪句太好了,一定要跟我們的班主任講,那您選的這一句,就是明年的《群書治要》三百六十句,這個工程就是我們一起完成的,OK?「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你的智慧可以利益到後世的人。這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