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10/6/1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22

  大家早上好!今天大家這麼熱情,是不是因為是最後一節課?我們給別人的熱情要自始至終,不是最後才熱情,一開始就要熱情,但是大家也確實做到了,一開始就很熱情。自始至終都要保持對生命的責任,不管是自己的生命,還是這一生遇到的所有有緣的親朋好友的生命,我們都應該去感恩、去愛惜、去成就。我們看到,剛剛林學長那個跑步的動作,就感覺到他做什麼事都很拼命,都很盡心盡力,這非常可貴。而且這次我們共聚一堂,最難得的是三代同堂,老者給我們最好的榜樣,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年輕的學長謙恭、好學,也給我們很深的印象,也鼓舞我們,年輕人是可以受教的,只要有因緣遇到正法、正知正見,他們那種對生命甚至對國家民族的熱忱,都能夠提得起來。

  我因為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北京各個大學跟他們交流,那種目不轉睛的眼神讓我非常感動,但是也很憂心,憂心他們的年輕歲月沒有祖宗智慧的滋潤。尤其是現在社會大眾覺得成功的代表是企業家,所以企業家很有機會到各大專院校遍灑甘露水。有一位浙江的企業家,他很緊張跑來跟我說,「好幾個地方要找我演講,都說我們事業很成功。趕緊要給我們這些企業界的能夠多一點開傳統文化的課,他們有很好的根基了,真的會很多因緣讓他們可以去造福這些大學生」。一切因緣,像大學四年是因緣,假如剛進學校就能聽到五倫十義,就能發出對家庭、民族的使命,那四年絕不空過。有沒有這樣的殊勝因緣,對一個大學生來講,對他人生的影響可能是天壤之別。我們的長者,他們以身行道,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還有另一句話,我們很熟悉的,「莫道桑榆晚」,這個桑榆晚就好像太陽快下山了,那個餘輝射過來,射在這些桑樹植物的上面,那是傍晚的景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我們文化的復興,多虧了有這些長者老人,因為他們在前面做出表率,我們這些晚輩生起慚愧心、效法的心,他們真的是為霞尚滿天。各地都是這樣,最明顯的例子,我們新疆王教授,帶領新疆的學習團隊,在文化復興的路上,確確實實是眾志成城在做,每一次進修班,學員平均最多的就是新疆。人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感得這麼多企業家發大心,而且還感得非常好的官員到新疆當父母官,這都不是偶然的。所以人生要有好的因緣,得要從內心去求,莫向外求。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最後一個倫常,「朋友有信」。好的朋友也是自己招感來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朋友對人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格言講到,「生我者父母」,你們要配合一下,這是最後一堂課的考試,假如大家回答不出來,那我只好抱憾終生。當然這不能怪大家,因為這一句話在這四十五天也沒講過,但是在「幸福人生講座」(四十集)裡面有講到。這一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我們的基礎靠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緊接著能夠有好朋友的助緣,就能成就一生的道德學問跟事業,「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然感覺不是很強烈(受朋友影響),但是潛移默化,「時時有潤」。另外一句話也講到,「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不知不覺就薰香了,「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所以朋友對自己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孔子給我們講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好朋友對生命的益處,不好的朋友對生命的害處。孔子也教導學生,「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這個文就是所謂的文以載道、文以貫道,談論的這些文章,談論的這些話題,都是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一生的事業,不講是非的話、閒話,無益的言語不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交朋友輔助自己的仁德,輔助自己的學問。這個是朋友的重要性。

  接著,我們要會擇友,判斷什麼是好的朋友。當然,《弟子規》就是標準,真正有德,他的基礎是「首孝悌,次謹信」,謹慎、誠信,這個是好的人。假如朋友都不謹慎,做事非常的粗心,甚至於是狂妄,甚至於是為非,跟這樣的朋友相處就可能要遭殃了。《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到,「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屈志老成都屬於謹慎謙退的人、穩重沉著的人,反而真有事的時候他幫得上忙。有一個員工,他就是在我們推廣傳統文化的企業裡面工作,他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給他的老闆很感慨的講,他以前的朋友七、八個人聚在一起,到目前為止,他敘述到,死了好幾個,其他的在監獄裡面,現在還完好的就只剩他一個人了。我們想一想,假如他沒有到這個公司,他現在在哪裡?就很難講了,從這裡我們看到,朋友、環境太重要了。擇友的判斷,《弟子規》是標準。孔子也提到了,「友直」,正直的朋友;「友諒」,懂得體諒別人,懂得寬恕別人,這個諒當中又很真誠,正直、真誠又寬恕、體諒;「友多聞」,這個多聞就是很有學問、很有見識,這個很重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閱人無數。閱人的智慧,行萬里路的見聞,這個都屬於多聞。從各個風土民情到很多的歷史人物,他都能從中得到啟發。這個是對朋友的判斷。

  在《中庸》裡面還有一段話,「在下位,不獲乎上」,這一句話對判斷人,不管是朋友,還是我們要用的下屬,都是很好的一段啟發。「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念到這裡,大家有沒有點頭暈?(聽眾答:有。)那我得寫清楚了。這個時候還是用PowerPoint(幻燈片)會比較好,不過我以後用PowerPoint,你們要跟我有一個默契,就是一看完PowerPoint,馬上要回到講台來,不然又看PowerPoint,我又不知道要怎麼講了。所以要有默契才好配合。「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這裡在觀人上看得很深入。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位的認同,那他就沒法為團體、為國家辦事,「民不可得而治矣」,他沒有一個位置可以去服務人民了。在上下屬關係當中,服從是非常重要的,他不服從,領導的話他不能接受,這個團體就不能運作了。所以一個人要能屈能伸,在團體當中他覺得不妥的,他先屈下來,能夠服從、能夠融入團體,贏得大家的認同跟信任,再來把他覺得團體當中不足的,再循序漸進的來修正。假如一開始不服從,又不融入,就狠提意見,一般的領導者很難接受人家這樣的態度。就好像一個兒子面對父親,兒子指出父親的問題,再怎麼對,父親這口氣嚥不嚥得下去?態度不妥當了,怎麼嚥得下去?當我們覺得我們很對,在講給別人聽,人家不能接受,那是我們也感覺不到一個團體或者領導者的心理狀態,這個時候是我們理直氣壯,甚至於是好為人師的狀況出現了。不能體恤對方的心情,不能體恤團體的心情,這個是柔軟不足。這些我們都要了解。在五倫關係當中,只要能屈,總有能感動對方的機會。

  那天我們還探討夫妻,先生實在是脾氣很大,態度很不好,怎麼辦?事實上只要太太真正有德行,先生也不會打她的。所以五倫關係會形成衝突,絕對雙方都有問題。我們在言語當中曾經跟大家交流過,「絕交不出惡語」,這個就很重要了。因為絕交出惡語,可能把以後的因緣都給斷送掉了,那是我們還伏不住自己的情緒、憤怒,在這些境緣當中都不能有絲毫的自欺。而且在反映團體問題的時候,或者我們聽到團體哪裡有情況的時候,一聽到一些情況,不要馬上被那些情況、情緒整個給拉過去。甚至於在從中調解的時候,都要讓雙方的心更平和下來,甚至於更為大局著想。假如我們沒有這樣的心境,我們覺得在幫人或者幫團體,可能會愈幫愈忙。這些心境都得在境界當中鍊。而且,「事非經過不知難」,掌一個家、掌一個團體,事情是方方面面的。批評很容易,真正去扛這個責任就不是那麼輕鬆了。我以前沒有扛過行政工作,都覺得挺輕鬆的,自己真的扛了以後才知道,那工作不容易。尤其這個時代,大家要非常非常的冷靜,為什麼?第一個,眾生的福分比較薄;第二個,每個人缺乏倫理道德的基礎。在這樣的因素、因緣之下,很多物質條件,以至於很多人的素質條件,他都不一定是很具足。這個時候要批評太容易了,可是要成就一個緣、成就一件事,難度很高。這時候要大家能共體時艱,能包容、能寬恕、能互相提起正念,這個重要,為什麼?不互相提起正念,只要情緒起來,只要懷疑起來,只要對立起來,要回到原來的人與人關係就不容易了。剛剛我們提到「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這些話我們要深刻去體會。包含剛剛我們講到的,「絕交不出惡語」。我們假如不掌握這些處事的態度,我們想不跟人結怨、不跟人對立都不容易。

  剛剛這一段《中庸》的話,真正一個好的下屬,他要改善一個團體,絕對不會犯上。在下位,不獲乎上,他就沒有辦法去服務大眾了。但是,獲乎上有道,領導還滿喜歡他的,可是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就是他的朋友跟他的同事都處不來,那獲乎上也是假的,為什麼?從他的心上看。跟領導處得好,怎麼可能會跟同事處不好?同樣一顆真誠,同樣一顆慈悲心,怎麼會處不好?變成對上諂媚,對同仁苛刻,就不信乎朋友、不信乎同仁了,所以獲乎上也是假的,不是獲乎上,這個心不誠。信乎朋友有道,跟朋友也處得不錯,不順乎親,不孝順父母,那信乎朋友也是假的,不信乎朋友了。這個時代這種現象非常多,為什麼?根源還是兩個字,一個是義,一個是利。假如他的自私自利不放下,他所有的跟領導處得好,跟朋友、同仁處得好,還是為了自己的利。所以他會裝得很好,但是回到家,沒人看到,對父母就傲慢了。這個時候觀察要起用的人,觀察是不是好的朋友,從這些更深入去看,就很容易看清楚了。我們看清楚人,不是要去指責人,也不是要去罵人,看清楚他的問題,我們才幫得上忙。我們不是懂了這些道理以後,都看人不順眼,都看人缺點,不是這個概念。看清以後才能幫助朋友,點出他的問題所在,不然他怎麼去明白,怎麼去改正?

  誠身有道,因為剛剛說的,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看起來他很孝順父母,可是事實上他的內心還是不耐煩,就像我們說的「腹誹」,這是反諸身不誠,還是不順乎親矣。這一段話也提醒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都修到表相上去了?看起來獲乎上,看起來順乎朋友,看起來順乎親(信乎朋友、順乎親),但是假如沒有反諸身不誠,有沒有反過頭來看自己的心誠不誠,恭不恭敬?假如心還是不誠,還是不算孝順父母,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真的很真誠,還要明白善惡,不明乎善,那孝順還是會出狀況。台灣就有一個例子,為了給母親治病,跑去搶銀行,不明乎善。他對母親是很真誠,要去解決母親的問題,但是不明乎善,最後被抓起來了,他的媽媽高興嗎?更痛苦了。所以整個次第,觀到心性、觀到明白是非善惡才行。你看很多人朋友相交很有道義,但是不明白是非善惡,愈幫愈忙。朋友有需要了就衝出來,結果連命都喪掉了,他是不明乎善,跟著朋友幹壞事去了。這個是擇友。我們在擇友當中並不是去排斥誰,很重要的一點,你說,「他的德行不好,我們應該去感化他」,很有道理。問題是我們還沒被他感化,假如變成我們受他影響,那就不行了。我們得要有很高的定慧能力,才能夠去轉。不然大家發了仁慈心,「我現在就到妓院去幫助人」,我們自己到那個境界去,都有點眼花繚亂,還幫助誰?我們能轉得了境界才行,有功夫才行。還沒有功夫的時候,一定還是要里仁為美、善友為依,要依靠善友。

  孔子晚年講過一句話,我離開之後,「商者日益,賜者日損」。孔子還沒離開,他就斷言他兩個學生,一個會愈來愈進步,一個會愈來愈退步。這個商是指子夏,賜是指子貢。為什麼?因為子夏喜歡跟比他有學問的人交往,去請教他們;子貢喜歡跟比他差的人談話,給他們講很多。我們要冷靜,我們都去找比我們差的,我們講得很痛快,講著講著傲慢就上來了。反而那個可以指出我們問題的,我們不想跟他見面。人時時都會在境界當中產生貪著而不自知。講著講著,「人家都很恭維我,多舒服,幹嘛去找那個可以提我問題的?我心臟還有點難受」。但是從這裡我們就感覺得出來,孔子有沒有勸過子貢要多交比他好的朋友?應該是有,不可能不勸。但是勸了以後能不能接受,要看自己的造化了,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而且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人要對治自己的習氣,真的不容易。我們看,孔子是聖人,子貢跟了孔子這麼久的時間,要改掉一個嚴重的習氣都不是那麼容易。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盧叔叔給我的一個教誨,對自己的習氣要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這個就很重要,也很對治我們當前人的狀況。我們可能懂了一些道理,看別人就容易,要對別人厚道三分就不容易了。甚至出言都是斷定,「這個人就是這樣,這個人就是那樣」,我們在講這個話的時候就是刻薄了,人的福報往往都是在這些話當中流出去的。我現在想,我長不胖,就是講太多刻薄的話,總要把原因找出來。度量要大才行,相由心生,騙不了人。

  每個孔子與弟子的故事,每個在歷史、「德育故事」當中的故事,都能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發。我們看朋友有信這個信字,誠信。我們高學長的分享,張劭、范式是把「朋友有信」演得淋漓盡致了。誠信不止是守信,它同時包含信義、本分在裡面。什麼樣才是真正夠朋友?那就包含信義跟本分在其中了。范式把張劭送終完事以後,一定對他的妻兒都是自始至終的關心,這個就是朋友的道義了。在朋友的本分當中,第一個要勸諫。勸諫的部分剛好我們在言語當中談得比較多了。第二個要關懷,甚至於是愛屋及烏,也關懷他的親朋好友。在關懷當中,「與宜多,取宜少」,面對親戚朋友,他們沒東西吃,我們心裡不安;他們有得吃,我們少吃點,心裡比較安。以前有信義的人真是這樣,自己有得吃,親朋好友沒得吃,他吃不下。大家有沒想起來,在「孔子傳」當中,弟子也是對夫子忠義,捨不得吃,給孔子留著。孔子之後看到弟子們都吃這些野菜了,老人家端著飯說,「這樣我怎麼吃得下?」,這就是信義,就是關懷。所以「難與能與」,在跟親朋好友相處的時候,自己很困難的時候,還能施與困難的親友。「難作能作」,跟朋友、同仁之間,不要計較,我們能多扛的、我們能多做的,做一些,不計較。相處當中,每個人都是在修學的過程,還是會有一些習氣,我們「難忍能忍」,能包容,不起衝突。起衝突了,家裡的長輩傷腦筋,團體的領導傷腦筋。我們在團體當中總要提醒自己能付出些什麼、能貢獻出什麼,絕對不添絲毫的麻煩,這是我們對自己的期許。

  而且,我們說處世首先要學吃虧。我都做了,吃虧嗎?做了,福是我們的。《了凡四訓》裡面說到,「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在團體當中都是盡心盡力的人,一定有後福,忠孝二字是大福田。而且我們看,不只福是自己的,多做了以後,經驗、能力都在提升。不計較的人為什麼有福?我們細細去思量,關鍵就在這裡了。所以老人家提醒我們,不要爭,要學吃虧,好事與他人,責任與自己,扛起來。這個是朋友相處的本分,勸諫、關心。再來,互相讚歎、互相肯定。肯定對方的優點,肯定對方的付出,不記對方的缺點,不記對方對我們的不是,所謂「恩欲報,怨欲忘」,這個在處世當中非常重要。孔子也讚歎一位賢者,晏子,晏子「善與人交」。第三是欣賞、讚歎、記恩,記人家的付出。孔子提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一般在人情上比較容易久了之後隨便,久了之後覺得對方的付出是應該的,慢慢就失恭敬,比較容易輕浮,計較、要求就會產生。所以心地上保持,甚至提升那一分對朋友的恭敬,對朋友的感恩,對朋友的欣賞、效法,這樣朋友關係就能長久了。第四個,不言家醜。有時候朋友相處會有起伏,但是在交情好的時候,可能他會把一些隱祕的事情告訴我們。當有一些摩擦的時候,我們假如情緒一起來,「他有什麼了不起,以前還怎樣怎樣!」這個就不得了,就失朋友道義跟厚道,這個造孽就重了。

  我們那天跟大家交流一句話,「凡一言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真的你親眼看到確定的事情,「不可著口」,不要講,那關人家一生名節的不要去講,要留給人家改過的機會。「凡一語」,一句話,「而傷我長厚」,傷我的厚道。「雖閒談戲謔」,在閒聊開玩笑,「慎勿形言」,都不可以溜出嘴。所以開玩笑的時候不能亂講,憤怒的時候都不能講這些話。「不言家醜」,不把朋友的這些醜事,或者他以前的這些事情講出來。這個都是朋友應盡的本分、道義。因為好朋友在情感上互相支持,他可能很難過的時候都會找我們談談話,所以密事相語,不相發露,他密事跟你講了,他可能情緒舒緩多了,還是很重要的。人還是有情緒要調節,好朋友就有這個效果,他邊傾訴,情緒抒發掉了,我們邊給他一些肯定跟鼓勵,不相發露。我們可不能加油添醋,把他跟別人的對立又加深,就不妥了。不相發露,不去講出來。最後,「通財之義」,其實就是相助。通財之義當中這個財,我們想,「救急不救貧」。他一下子孩子、父母、家庭出現了緊急,需要錢,沒有錢,沒辦法處理。比方說父母突然住院,有什麼變故了,急需要錢,這個是救急,一定要伸出援手,這個屬於雪中送炭。但是救急不救貧,因為貧很可能是因為他自己放逸、懶惰,你又給他錢,他更去揮霍,就不行了。這個時候應該提升他的能力,提升他的使命感、責任心,再教給他能力、教給他經驗,這是真正用理智去幫助人。這個是不救貧,是很有道理的。很多慈善團體都去幫助那些很窮的,後來他們就愈來愈依賴,甚至於覺得都是理所當然幫他們。可能這些人用這樣的心境去對待別人的幫助,愈來愈折福,愈來愈沒福了。

  所以真正幫人,還是要回到教育,啟發他的善心為好。所謂「小富由勤」,一個人只要勤勞,他不可能會貧窮的。你說,「可是他現在欠人家很多錢」,欠人家很多錢,很可能是他以前做生意的時候沒有量入為出、穩扎穩打,一下子貪心太重,最後才會跌得那麼重,爬得愈高才跌得重。或者他家裡真的孩子也生病了,父母也生病了,那真跟他的福報有關,福田又是心耕,還是得回到教育。看明白了,真的盡力介紹給朋友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徹底解決他的人生問題。在「通財之義」當中,我們時時想到「貧賤不輕」,我們的朋友雖然財富地位不高,我們還是一樣的恭敬他,還是一樣的感激曾經他給我們的付出。哪怕你現在是國家領導人、現在是大老闆,對於以前的朋友,他現在哪怕只是一個勞工,你對他的恭敬都沒有絲毫改變,這個才是修養。假如變了,就是我們的心在墮落了,貧賤不輕。「遭苦不捨」,見義勇為,朋友很困難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捨棄他,遭苦不捨。這個是提到朋友的本分。當然,它不是只有五點,隨著每個人人生,包含在經典當中的感悟,都可以再加上去。

  朋友相處之間的心態,在這裡再給大家提,其實不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看禮,禮讓、忍讓、謙讓。這個讓字是很有學問的,德行要提升,一定是謙退、謙讓。這個讓字還有一段話跟大家交流一下,「讓名於上,讓功於眾,讓位於賢,讓食於幼」。好名聲給領導,為什麼?不是諂媚,給領導之後,他的權威、信譽更好,他能很好的去帶這個團隊。假如我們下屬要跟領導爭風光,這個時候,第一個,在人情上領導會難受的。就好像,哪有兒子要跟父親爭光的?這一點像清朝就非常不簡單,乾隆當皇帝當了六十年,當太上皇當了四年,他後面為什麼不當了?因為他的爺爺康熙當了六十一年,他不敢超過他爺爺,所以他六十年。看到古代,不簡單,顧及到不可以以功去壓到自己的祖上。而且他們有今天,都是祖上給他們的教育跟給他們的承傳。所以讓名於上。「讓功於眾」,我們在團體當中在那裡搶功,一定會傷人和,讓功於眾。而且說實在的,我們用一分道義的心去做事,哪有想著我要什麼名、我要什麼功?沒有罣礙的,能讓的讓給別人。「讓位於賢」,有比我們好的,趕緊讓他來做,來帶動整個尊重賢德的風氣,而不是嫉妒、排斥,讓位於賢。「讓食於幼」,因為人在成長過程當中,剛好那一段時間是發育期,假如孩子那一段時間沒有吃好,可能他一輩子的體質會受很大的影響,這個是長者對晚輩的一種仁慈的態度。所以朋友相處也都是守著五常八德。仁,(仁義禮智信這個仁),就能設身處地考慮,「將加人,先問己」。這個是跟大家談到朋友關係。

  五倫之後,接著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實我們在這四十五天跟大家一起在交流的很多知見、觀念,都是在慎思、明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都屬於了解道理,緊接著更重要的是行,篤行,篤行又分為立身、處世、接物這一本《延壽藥言》,對於我們再去體會立身、處世、接物有很好的效果。大家翻開目錄就好了,目錄當中第一個立身,就是我們「四千五百年」裡面講到的「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這裡講得更細,把它分成十幾個細項。大家看言忠信、行篤敬,這裡面就有誠實、正直、忠厚,都可以延伸言忠信、行篤敬的理解。我們看這裡有懲忿,這裡就有標題了。窒慾,這裡有安分、知足就能窒慾,這裡也有改過。至於遷善,孝友是遷善,勤儉是遷善,立志,這個都屬於遷善。接著我們看處世,處世其實就是接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四千五百年」就這兩句話。這裡列出來的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看一下,謙讓,謙虛了,人家跟我們相處才沒有壓力,恕道、肚量、信用、公平、謹言、聽言,這些都屬於我們在跟人相處當中很重要的修養。大家可以藉由這一本書,對於接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更寬廣的體會。

  最後,做事情,「四千五百年」只告訴我們「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一本就有個好處,能夠讓我們知道做事的原理原則。我們看到目錄的第四編,「職業」這個部分就很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你要抉擇好的事去做,「擇業」。而且你要常常溫習,「習業」。還要做事的時候,要「量力而為」。要預備,「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不能沒有章法,亂成一團,要準備,講話要準備,做事要準備。要「專一」,專注。要循序漸進,要有恆心,而且要耐煩,不能急躁,不能起情緒。要能「精熟」,這個精熟就是要不斷的深入,你不能今天做做這個,明天做做那個,就做不好事,能力也不能深入了。還有學問、經驗,這些都是做事當中很重要的基礎,學問為濟世之本,經驗也很重要。我們有時候學了傳統文化,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就麻煩了,就變狂妄了。人家還有很多組織運作的經驗,各行各業寶貴的經驗,都應該多學習。「惜時」,這個也是做事當中很重要的,「刻勵」、「樂業」。這個是跟大家交流,可以透過一本書來輔助整個「四千五百年」後面的立身、處世、接物的一個學習。

  最後還有一些問題,現在時間不夠了,這些問題我們之後在自己內部學習,我會針對這個問題講一堂課,到時候錄音、文檔我們會掛在網上。因為我怕這個問問題的回家睡不著覺,就先跟大家有這個默契,我們最後沒有回答的問題,會在我們自己內部課的時候把它錄下來,到時候跟大家交流。還有發一篇《孚佑帝君心經》,孚佑帝君是呂洞賓先生,呂祖。在《了凡四訓》裡面有他一個故事,他很有仁慈,他能想到五百年後的人,他的師父要教他點石成金術,他說,「點完之後,以後會不會變回石頭?」他師父說,「會,五百年之後就變了」。他說,「那不行,會害五百年之後的人」,他非常仁慈。這一篇講得細,我們任何錯誤的心態,他都有對治的方法。這就是最好的格物、修身的一個提醒了。我們假如心情不好,趕緊把這一篇拿出來,對一對是哪句的心態沒調回來。

  最後,感謝大家在這四十五天這麼信任、配合整個課程。在四十五天當中,我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還請諸位學長「友直、友諒、友多聞」,請大家能夠直接給我,以及給我們在台上跟大家分享的同仁都能指出來。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