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10/5/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14
大家早安!我們昨天談到「父子有親」這個部分。我們複習一下,為人父母者首先要思考到,自己的思想價值觀能否帶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方向,活出人生的價值。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為人父母對於整個家庭的心態。第一個,要有責任心。對上要知恩報恩,對下承先啟後,要教育好下一代。昨天有一位學長問到,道義跟情義一不一樣?大家覺得一不一樣?從義上來講,道義這個義字是一樣的,這個義就是應該的。「義者,宜也」,應該這麼做。義也是不分彼此,這個是義。甚至於是先人後己,這個是義,沒有私心的。
在春秋戰國時代,剛好有一次齊國的軍隊要打魯國,進入了魯國的領土。剛好這個軍隊在行軍的過程當中,看到前面有一個魯國的婦女。當然,老百姓看到齊國的軍隊來了,趕緊跑,齊國軍隊也追。這個婦女手上抱著兩個孩子,跑跑跑,這個婦女覺得一定會被追上,所以她就把一個孩子放下。她覺得放下一個可能還逃得掉,帶著兩個,自己的速度逃不掉了,就放下了一個孩子,接著繼續跑。還是被這個軍隊追上了,軍隊就問她,「這兩個孩子是妳的啥?」她說,「一個是我的兒子,一個是我大哥的兒子」。軍隊的人馬上就說,「妳把那個丟下來的一定是妳大哥的兒子」。結果這位婦女講,「不是,那是我自己的兒子」。當下那個軍隊的將軍很驚訝,「妳為什麼把自己的孩子丟掉,帶著自己哥哥的孩子?」她說,「我哥哥就剩這個孩子了,而自己的孩子是私情,我哥哥的孩子是我應盡的道義,所以我放下自己的孩子,帶哥哥的孩子走」。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心把這個義擺在什麼樣的位置。當下這個軍隊將軍聽完她的話,就說:「魯國的婦女都有這樣的心境、處事的態度,這個國家不能欺負」,軍隊就退回去了。以前的人發兵都強調道義之師、師出有門,不能給人家亂侵略的。人家的老百姓都這麼有道義,他還去侵略,天下人都會恥笑他。他們就退回去了。結果後來這個消息,魯國的國君了解到了,就封這個女子叫「義姑」,稱她叫魯義姑,魯國給她封上去了。這個就是她覺得人生應該做的事情,哪怕是放下了自己的私情,哪怕是捐出了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辭,因為她覺得那是她人生應該做的事情。這個就是義。
義另外一種講法,合情、合理、合法,全面去考慮,這個也是義。情義、道義,其實假如要細分,一般夫妻之間用情義,由感情生起了一種道義,一種義的心境,應該要成就對方,應該要照顧他一輩子,由情產生了這分道義。對父母,我們一般直接想到的是恩,不能忘了父母的恩,恩義。孩子我們生下來了,我們就有責任好好的把他教育長大,這是我們應該的。對孩子,我們稱道義。但是一般講沒有分那麼細,我們一般都講,「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沒道義?」這個都是屬於朋友之間這一分義。
昨天我們聽到高學長講的張邵跟范式的相處,那完全都是道義,沒有利害關係的,都是盡心盡力、不分彼此,這個就是義。我們對上有恩義,對另一半有情義,對下一代有道義,這個都是責任心。再來,我們父母帶領家庭,在很多事情當中,要時時有反省自己的心。不能得父母歡心,我們要反省。孝順孝順,順字還有懂得體恤親心。不過在這個時代,孝順父母還得要用理智去孝順,因為可能父母也沒有接受中華傳統文化這些價值觀的薰習,所以有可能父母的價值觀還是比較偏向於功利的一個方向,這個不能怪父母。因為在這種社會氛圍,很難不往這個方向去追求。父母在追求名利的方向,其實他也是不了解,他覺得這樣子才可以過上好日子。這個時候得要用耐性,好好跟父母善巧方便的溝通。這個時候不能用道理去壓,也不能忤逆,是用柔軟的心加上智慧,去引導父母不妥當的價值觀。
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了,這時候我們要懂得反省。所謂果子酸了,一定是根出問題,根沒有很好的吸收營養,才會出現這個狀況。所以教兒教女,得要先教自己,自己正了,孩子自然正,所謂水到渠成。假如上梁不正,下梁沒有不歪的。這是反省。所以我們時時為一個家庭的榜樣,夫妻都如此,要正己化人,這個是在心態當中。再來,我們了解到,一個朝代,皇帝登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立太子,他才能把這一個朝代傳承下去。他下一代不好,那他前面的努力化為烏有了,他就對不起列祖列宗。一個朝代如此,一個家族亦如此,一定要把教育好下一代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現在的社會是政黨的狀況,政黨也一定要把培養骨幹人才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從漢朝之後,選拔人才是舉孝廉,孝則有德行的根本,廉則不貪污,這是做事很重要的根本。一個朝代,舉孝廉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才標準,事實上企業界、團體也要承傳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也是要「舉孝廉」。從底下這些幹部、員工,觀察他們有沒有孝心,處事有沒有公正、廉潔,這個非常重要。教育孩子對家庭很重要,也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是子女第一任的老師。講到第一任,我們就想起先入為主,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絕對大過於往後的老師跟他所遇到的人。因為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
《易經》六十四卦裡面有蒙卦,裡面提到「蒙以養正」,就是這個童蒙,讓他形成正確的思想、正確的習慣,他一輩子就立住了人格、立住了好的行為。養正,養他的正氣、養他的正心,這個是非常神聖的功勞、功業。把一個人的人格樹立起來,他一定在往後的家庭、社會做出非常大的貢獻。假如一個女子照顧好她的孩子,以後成為范仲淹,請問這個媽媽的功德怎麼算?可能電腦都算不清楚了,因為這個風範能頂立天地間而不搖。所以父母既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那我們就要很用心的去教育我們的孩子。現在很多家長沒認知到這一點,把孩子送到學校去,沒教好,就怪老師,這個是不妥當的。
我們在台灣認識一位法師,這個法師專門照顧監獄裡面的少年犯。那些少年犯都是不滿十八歲,都是殺人、搶劫,行為太嚴重了。雖然不是成年,還是得要把他關起來管束。這個法師就跟這些監獄說好,「你們把他服刑放在我的寺院,我來照顧他們,我來負責。他們假如跑走了,那他就放棄這個機會,你再把他抓回去」。故事開始了,大家進入狀況沒有?你現在假如是這位法師,你現在旁邊都是殺人放火的,不是一個,是一群,你睡不睡得著覺?你敢不敢幹?有時候聽故事都挺輕鬆的,你真正身臨其境去看看。
這個法師答應之後,真的,監獄就把這些少年犯載過來了。剛載過來,不同的監獄載了兩團孩子過來,結果一下車就在爭地盤,就要打起來了。趕緊通知這位法師,這個老和尚拿著拐杖,身體也不是很好,趕緊趕到現場。然後就對著這些孩子,他就把自己的拐杖拿起來往地上一摔,所有的孩子被這個動作震撼住了,全部看著他。然後他就對這些青少年講:「我不管你們以前是幹什麼的,到我的地盤就要聽我的!」孩子們聽完,馬上就雙手抱拳說,「是!」所以跟這些孩子們溝通,還得用他們的言語,他們聽起來比較親切一點。後來,(這些孩子都有很多不好的習慣,)過了一個禮拜,有一個媽媽就來看她孩子,結果來的時候發現她的孩子在吸煙。這個媽媽就很生氣,就找這個老和尚,「我孩子怎麼還在吸煙!」就很凶,質疑這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就笑著跟她講:「妳的孩子教了十幾年,煙都沒戒掉,來我這兒一個禮拜,妳就要我把他戒掉,我又不是神通廣大。」
你看,人都沒看到自己的責任,對別人都要求趕快給我做好。所以我們在處事當中,真的很難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當父母的人,假如覺得「我的責任比較大」,當孩子發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只沒有指責老師,還先說「是我教得不好」,當下孩子的老師是什麼感受?當下這個老師覺得,「這個父母很有修養」。他會對你的孩子更加關心。假如出現狀況了,你馬上「你老師怎麼當的?」這個老師心裡想,「你也好不到哪裡去,給我記住!」等你走之後就捏你的兒子,出一下氣。這個都是意氣在處事,就不妥當了。所以,其實人在每個境界當中能反思、反省,都是一種性德的流露,能感染在這個因緣當中的人。
有一次,我們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學校裡面,老師說他幾句,脾氣就上來了,結果就衝出校園,又跑得很快,腿特別長,老師都追不上。孩子跑不見,老師就緊張了,趕緊打一通電話先告知家長,一起來找孩子。老師戰戰兢兢打電話(他父親接了),「你的孩子剛好跑出去了,是這個情況」。當下他父親就說:「是我教得不好,老師,很抱歉。」老師平常遇到很多,現在的父母,什麼雞毛蒜皮就找來質問。老師打這個電話前還覺得挺緊張的,結果居然這個父親是這樣子來反應,給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後來也沒怎麼樣,就找到孩子了。這個老師就常跟這個父親、這一對夫妻多溝通,後來了解這個父母有學《弟子規》,後來這個老師到了廬江去參加五天的「幸福人生講座」,我也見了這個老師。大家想,這個老師接觸傳統文化的緣分從哪裡接上的?從這個有修養的父母。而且大家要了解,這個老師接上以後,他深入了,誰會得利益?他以後幾百個學生都會得利益。所以為人演說、表演,太重要了,這是給我們孔老夫子、聖賢人臉上貼金,感到光榮,幫他們招生,學習《論語》、學習《弟子規》的都很有修養。所以我們當父母的是孩子第一任責人,發生任何問題,不要責怪老師,也不要責怪他人,首先反省我們自己帶孩子的不足。
教育孩子,第一個,我們對孩子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能懷疑孩子。不管他現在是什麼狀況,我們都要鼓勵他,都要信任他。那一天跟大家講到「媽媽,只有妳會欣賞我」,那個孩子素質不是很好,但是慢慢的,藉由這一分信任,他的信心提起來,他的潛力發揮出來了。再來,我們說要恩威並施、恩威並濟,恩是愛護,威是德行、道德之威,是講原則的。其實這個恩就是很自然的流露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我記得,我的姐姐一個大我三歲,一個大我兩歲,所以其實年齡差不多,都是一起讀書。有時候父親怕我們讀餓了,常常出去給我們買好吃的,都可以很深刻的感覺父母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包含媽媽怕我們讀晚了,累了,每次時間比較晚了,我媽媽就上樓梯(我們家住的是三樓),趕緊叫我們去睡覺了。每天都是這樣,常常我母親的腳步聲聽到了,人還沒到,我姐姐就學我媽媽講話,「去睡覺了,去睡覺了」,我們全家人就笑成一團。
好像這幾天也有討論到,就是不要長孩子的貪心。你今天去買芒果、去買水果,就買父母吃的,就在孩子面前吃給他看,讓他不要長貪心。大家想到那個情景沒有?就是父母在那兒吃,對孩子就「不給你吃,不給你吃」。請問諸位父母,你做得出來嗎?所以大家要了解,很多都是很自然的人情,你不要做得很僵硬。父母在的時候,爺爺奶奶在的時候,首先一定想到爺爺奶奶,自己都沒得吃了,還是給爺爺奶奶吃,這個就把孝完全體現出來。今天假如爺爺奶奶有,我們的生活算寬裕,那當然都吃到好了。我自己的感覺,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讓我們感覺沒有匱乏,但是節儉,這一點很重要。沒有匱乏,讓我們時時都感覺父母對我們的關懷,可是沒有讓我們養成奢侈的習慣。我記得,飯粒掉下去,我父親都是把它撿起來吃掉,碗裡面是絕對不留其他東西的,都是乾乾淨淨的。節儉的風範還是要演出來。所以有這個經濟能力了,常常也能夠表達對孩子的這一分關心,然後說,「孩子你在長身體,多注意營養,多吃點」。都感覺到是愛,而不是去增長他的欲求。你說都已經三餐吃好了,他要吃這個、要吃那個,就是欲望的增長,就不妥當了。我是跟大家交流到,不要為了不長孩子的貪心,做出讓人感覺好像比較苛刻的行為出來了,那也沒有必要。一切都很自然的,一種真情的流露,就對了。
這個威,我們昨天講到的是「道德之威成乎安強,暴察之威成乎微弱,狂妄之威成乎滅亡」。稍微再補充一下,比方說媽媽買東西回來了,一定先給爺爺奶奶,還有先給先生吃,就是讓孩子養成,只要有食物了,一定是長輩先吃的態度,這個很重要。你什麼東西拿來都先給孩子,就不妥當了。我們看,因為自己有德行,感動孩子、感動學生、感動員工,這個是道德之威。在這個家庭裡面成長的孩子,他會覺得很安定、很安樂,這個家會愈來愈強盛。每天都濡沐在父母的德行之中,哪有長不好的道理?
大陸有一位導演,翟俊傑翟導演,他六十幾歲的人說到,他覺得他人生最幸福的就是,一個六十幾歲的人走進門還能喊一聲「娘」,他覺得是他的幸福。而且他講,他對他兒子講:「你今天推門可以喊一聲『奶奶』,是你的造化!」因為他奶奶已經九十多歲了。這個翟導演非常的孝順,雖然這麼大年紀了,母親剪腳指甲都是他親手剪的。我們那時候看到一張照片,一個六十幾歲的人在給九十幾歲的老太太剪腳指甲,而且他還戴著老花眼鏡,那個神情非常的專注,很美。大家去感受感受,看到這個景象,讓人感動、動容。所以他的兒子就說了,每次看到他爸爸給他奶奶剪腳指甲,他就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後來這個兒子就主動對他父親講:「父親,這個工作讓兒子來做就好,你就別做了。」兒子被他的德行感動,就把這個工作接過來了,而且還青出於藍勝於藍。
我們山東電視台「天下父母」欄目每年舉辦的「演藝圈十大孝子」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因為演藝圈的人對青少年、孩子的影響特別大。這些孝子都能盡孝,就給這些孩子、給社會做一個很好的帶動。所以這個節目很值得參與,以後大家也可以隨喜功德,可以到現場去參加一下(假如有機會)。而他是第一屆就當選,他的兒子這一屆當選。而且他的奶奶說:「我這個孫子,在我整個腸胃不適、沒有辦法排泄的時候,每次都是他親自幫我摳出來的,都是非常認認真真,很體貼我、照顧我」。真的,他父親的榜樣,他更是效法學習。所以我們說教育的教字,確確實實是上行下效。這個是成乎安強,他整個家族孝道、德行就振興起來了。
而且我感覺翟導演真是用心良苦,他把他太太哺育孩子的乳汁把它封起來,結果過了應該是一、二十年之後,那個白色的乳汁變成紅色的血水。當下他體會很深,真的,母親都是用她的血來哺育孩子。從懷孕到三歲這一段時間,哺育我們的乳汁重量超過一千公斤!所以為什麼女子的骨頭會比較黑,她很多的、大量的鈣質、營養都貢獻給了孩子。我們也可以感覺到,翟導演的人生態度,知恩報恩,他非常的重視,所以不只把孝養父母做得徹底,他也時時提醒自己的孩子,「你們可不能忘了你母親的恩德!」這一瓶乳汁,就成為了他女兒出嫁的最重要的嫁妝。走上家庭了,為人妻、為人母,總要記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這個是我們看到父母的德行成就了家庭下一代的未來。
再來,暴察之威。暴就是常常發脾氣,察就是刻薄,要求得很苛刻,常常像警察一樣在那裡盯、在那裡要求。大家感受一下,假如父母是這種暴察的態度,這個家庭氛圍一定很壓抑。而且,假如父母本身德行也不好,那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敢做壞事,可是只要父母不在了,他們一定跟在父母面前的行為不一樣,陽奉陰違。為什麼?內心裡不佩服父母,甚至還怨父母,「自己都做不到,還這麼嚴格要求我們」。這個是暴察,其實只會讓這個家道愈來愈式微,家道會愈來愈衰。其實我們看到這種暴察的態度出來,這個家跟團體其實危險了,而且也不可能旺,因為沒有人和了。這個暴字是我們要特別警戒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脾氣上來了,不管你講的話再有道理,孩子就記得你脾氣很大,孩子就想,「今天真衰,被罵一頓、被打一頓,一筆勾消了」,其他的道理記不起來。其實不只對小孩,對員工、對學生甚至對朋友,只要我們跟他溝通帶有情緒,讓他感覺不舒服,你苦口婆心講了一個半小時,可能都沒聽進去。因為他的不舒服就骾在那裡,只記得你的情緒,你發脾氣了。當我們聽到他們是這個回應,心裡覺不覺得冤枉,覺不覺得無奈?「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能怪他,還是我們的修養不夠,造成人家沒有辦法把這些好的勸告聽進去。
老祖宗有一句話,「心平氣和則能言」,不能達到心平氣和,不要講話。所謂「盛怒中勿答人書」,生氣的時候不要寫信,也不要寫完後馬上衝動,「痛快!」你以後就麻煩了。「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你給人家罵得痛快,送出去了,這一輩子這個冤結就很難化了。盛怒中勿答人書,是有道理的。所以發脾氣的時候絕對不要教孩子,要教孩子的時候就別發脾氣,這個原則很重要。我自己的印象,我母親沒發過脾氣,我父親教訓我的時候,也不是那種氣急敗壞,從來沒有。我父親教訓我的時候,很平靜,義正辭嚴給我分析清楚。尤其印象最深的,就是常常勸解我,一個人要懂得自愛,不要糟蹋自己。因為我母親,剛好我們聊到小的時候,我媽媽就說了,「那個時候你爸爸在教訓你,我都在想,你年紀這麼小,聽懂不懂?」而我媽媽做得很好是什麼?只要我爸爸教訓我,我媽媽從來沒有插過一句話,從來沒有去袒護我。這個是女子很重要的一個態度,不只女子要注意這一點,公公婆婆、爺爺奶奶,這一點也要注意。父母在教孩子,你不要去袒護孩子,不然就不好教了,為什麼?你一去袒護,孩子心裡想,以後犯錯,找誰?就找那個會保護他的人,他就沒有去安住、面對自己的錯,接受教訓。所以一個家要教育好孩子,還真是要有合力,合在一起,大家都懂這些教育的原則才行。
我記得我犯錯的時候,都是我爺爺第一個喊打的,要處罰我了,我爺爺說,「活該,該教訓」,然後就把我奶奶帶上去。因為我爺爺知道我奶奶會受不了,一定會忍不住,所以帶上去了。這樣就把我的援軍斷掉了,把我的糧草都斷了,我就沒戲唱了,就全神貫注接受父親的教訓。我也給我母親講:「爸爸的話我全聽進去了。」為什麼我這麼確定?因為我父母都說到:「我們兩個人口才都不好,話都很少,怎麼生個兒子這麼會吹牛?」我說:「爸,這個你就有所不知了,雖然你平常話很少,可是你罵我的時候辯才無礙。」我是在那個時候偷偷學起來的。真的,我父親在罵我的時候,我感覺真的太順了,那個道理一句接一句,但確實都是心平氣和。這個是不能情緒化、不能生氣,暴察,這樣不好。
再來,「狂妄之威,成乎滅亡」。比方說當父親的人,「你爸是天底下最厲害的人!」這種話絕對不能講。「滿招損,謙受益」,真的,人到狂妄的時候,他的大災難就要來了。在夏桀那個時候,其實身邊有很多很有德行的大臣,都勸他「你要趕快體恤人民,不能再這樣暴虐了」。夏桀聽了以後不以為然,大臣說:「你假如再不聽,你就要滅亡了!」夏桀說:「太陽哪有滅亡的?」他把自己比喻是每天出來的太陽,怎麼會滅亡?結果這個話傳到老百姓的耳裡了,老百姓說:「太陽什麼時候滅?我跟他拼了!」「我與汝偕亡」,我跟他拼了。你說人狂妄到底下的人氣得牙癢癢的,那個也就快滅亡了。這個是我們講到的威,是要用德行去建立威嚴。
《論語》裡面說到,「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個重除了穩重之外,這裡還有一點,看重自己,要成就自己。這個重就是《大學》開篇說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人父母者,能以這樣的價值觀為人生的方向,「我這一生就是要成聖成賢、希聖希賢」,這個父母叫做自重。他舉手投足就會戰戰兢兢,要求自己,他表現出來就有威嚴。所以這個威還在自重,還在期許自己要向聖賢學習,這一生要做聖賢。有這樣心境的父母,在孩子心目當中一定有威嚴。假如當父母的得過且過,放縱習氣,威嚴絕對不存在,甚至還可能讓孩子瞧不起,那就麻煩了。孩子假如瞧不起父母,他的人格也會很有障礙,他也很難瞧得起誰。這個威還有要講原則,無規矩不成方圓。父母講規則,孩子就會循著這個家規去遵守,他就不會為所欲為,放縱自己。我們看,在機場上常常看到一些孩子,想大叫就大叫,想去搞破壞就搞破壞,父母在旁邊都不覺得怎麼樣,不懂得在這些地方教育孩子。
我在家,在我們這一代,我是獨子,又是長孫,而且還是長曾孫,等於是說在家族的地位還不錯、還可以,我是很有條件做敗家子的。可是為什麼沒做?我現在想起來,感激太多人。第一個感激中華文化,慎終追遠,我們就有對家族的使命。因為我年紀很小,三、四歲的時候去掃墓,曾祖父、曾祖母的墓去掃,結果跪下去,頭一抬起來,看到我的名字在第一個位置,我突然深呼吸,覺得走路的姿勢(pose)都要不一樣,為什麼?你排在第一個,你要有樣子。我雖然在家是弟弟,可是我後面有五個堂弟,所以我從小也是被叫「哥」。為什麼說長子、長孫看重?因為他在整個家庭的氛圍就要有責任。再來是我的爺爺奶奶不寵我,還有我母親不寵我。都是要有這些條件,不然我們就很困難不養成這些壞的習慣。
我記得有一次,我想要買一個東西,其實那東西不一定需要,小朋友買玩具,玩幾下又要買新的,就在那裡給我媽媽吵。吵吵吵,我媽什麼反應都沒有,繼續看她的書,連看我都不看我。可能是我母親以前看過《三國演義》,關公看《春秋》,動都不動。結果我看我在那吵都沒用,這個時候不使出一些絕招不行了,我就開始在地上滾了,在那哭,滾滾滾。結果滾了十幾分鐘,我媽媽連動都沒有動,繼續看她的書,那個要有定力的。十幾分鐘之後,我突然開悟了,冬天的地還是挺涼的,再來,其實打滾也滿累的,還是起來休息一下。一爬起來,我媽媽還是不動,繼續看她的書。你不要孩子站起來了,你還看他一下,「怎麼樣,就是不答應你!」你還給他回這句話,這個孩子心裡想,「下次再見分曉,我再去想辦法跟妳拼!」母親一點都不回應,讓我們這個當兒子的覺得自討沒趣。既然這麼累都沒有用,那就乖乖的,該怎麼幹還怎麼幹好了。人又不是吃飽撐著,每天在那兒沒事幹,在那兒翻來覆去的。
所以,只要是錯誤的,原則絕對守住,孩子以後就不會造次,不會亂胡鬧了。他不會用胡鬧的方式去威脅父母,他以後也不會這樣去對待別人。女孩子假如對待先生胡攪蠻纏,一哭二鬧三上吊,根源在哪?可能根源就是小時候就用這種手段在跟父母威脅的。現在很多爸爸媽媽,「這個女兒脾氣這麼大,趕快把她嫁掉」,這麼做是很沒有職業道德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把女兒教好之後再把她嫁出去,不然會傷陰德。所以現在不是急著要結婚,沒有好的德行,不要再去傷害任何的人。現在不是急著要找、要娶太太,要嫁先生,首先把德行培養好。要先學《弟子規》,尤其女孩子,學了《弟子規》,還可以用《弟子規》找到好的對象。不然,現在看人不容易,你光聽他講話,現在人口才都很好。我講得心裡有點發虛,告訴大家,我是在台上的時候有祖宗保佑,口才好一點,我下了台,口才是不好的。
我記得我那時候在學校教書,剛好代課的時候,我教十班,對面是十一班,也是代課的老師,是一位女老師。我跟她開玩笑,我說我們倆是雙響炮,為什麼?我這邊罵完學生,換她那邊,「砰砰砰」,挺有默契的。我看她年齡比我小,也不是當過正式老師,經驗也比較不足,面對六年級的大男生,都比她高一個頭,我就覺得她壓力挺大的,我就常常過去鼓勵她。你們不要擔心,她已經有男朋友了,我都是先觀察好這個客觀條件,人不要做沒有把握的事情。我都是先跟她的男朋友有一個認識、互動,不要惱害眾生,不然你無形當中不知道多少人很痛苦,自己不知道。我常去跟她鼓勵,把一些經驗跟她交流。後來,學期結束了,因為我帶那個班只有四個多月,這個班又有「四大天王」,都是在學校挺有名氣的。我是緊迫盯人,不敢鬆懈,這麼短的時間得要好好守住這個孩子,跟他們的這段緣分。所以我基本上連辦公室都沒有去,都在教室裡面。連上其他科任課,我都得站在那裡,怕這個小孩子翻了天不行。
後來去吃飯,因為孩子已經畢業,送出去了,我們整個年級的老師一起吃飯。旁邊剛好有一個老師,他知道我是跟師長學習的,他就對我講:「禮旭,你話很少,真的有把你師長的話聽進去。」大家覺得我話很少。他這句話才講完,旁邊我那個女同事馬上說:「他話可多了!」這個時候大家就要考驗,「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常常過去鼓勵她,結果她回來是說我話很多。這句「人不知而不慍」,什麼時候才叫到家了?就是你全心全意為他著想,他還不感謝,甚至於他還罵你,他還毀謗你,他還侮辱你,你還能一如往常一樣真心去照顧他、關心他,這個才是真正的愛心。所以我們假如覺得有委屈,好好的再把這一句提起來念一念。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慍,不亦小人乎。君子跟小人在一念之間而已。剛剛跟大家講到的就是己所不欲,應該先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能夠去造福他人,能夠去把一個家庭經營好,首先還是德。
女子現在觀察、找對象,用經典去交往特別好,妳就趕緊把《弟子規》介紹給他,他一看,「都什麼時代了,看這個幹什麼?」那妳就馬上逃過一劫。連聖人的經典都不學的人,絕對沒有智慧。假如他說,「這個書太好了,人就是要有德」,這樣妳跟不跟他交往?還要再觀察,現在講表面話的人太多了,這個時候還得觀察。等到他說,「你看這些經典,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提醒到我」,那就可以進一步了解到,這個人學的東西是會落實在他的生活工作的。這樣子還不夠保險,最好到他們家去打聽一下,叫「娶妻要看丈母娘,買牛要買尾巴長」,這都是經驗。娶妻要看丈母娘,就是看他家教怎麼樣。妳要找對象、要嫁先生的時候,妳要去看看他的家教如何。以前的人都懂,現在的人太衝動了。以前不是看父母,祖宗八代的資料要調出來,孔子的外公不就是這樣嗎?他祖上的資料都調出來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除了恩威並施之外,第三,我們要「悲智雙運」。這個悲字當中,其實對孩子,父母很自然的都有一種親情的愛,但缺乏一種理智。這個時候愛他,不遵循理智、不遵循道理,很可能變成害他。親情之間沒有用智慧,不只害了孩子,有可能還害了身邊這些親人。
比方說夫妻恩愛,要表現在成就彼此的德行上。不能夫妻恩愛變成她很掛心、很貪著這種情感,最後愈來愈執著,執著到一刻都不能離開你。請問這是不是很好的去愛對方?不是,讓對方愈來愈執著了,這不是愛。要讓對方愈來愈有德行,愈來愈有智慧,這個才是愛。在台灣曾經發生一件事情,就是一對夫妻很好,一般人看很好,你儂我儂(情意纏綿)。結果先生意外去世了,過沒有多久,這個太太因為沒有辦法忍受沒有先生的日子,最後自殺死了。請問大家,她的先生愛不愛她?愛。但是沒有智慧,先生對她的愛造成太太堅固的情執。
大家要了解,人生有一個真相,叫人生是無常的。請問大家,人的壽命有多長?平均壽命七十幾歲,可是問題是那叫平均壽命,不是每個人的命。生命應該是在呼吸之間,我們明白到生命是隨時會有無常出現的時候,那人與人會珍惜每一刻、每一天,去利益、去成就對方。比方說當父母的人,我們不知道我們生命會不會無常到來,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讓孩子早一天不用依賴我們,他可以獨立思考、獨立生活。這樣的心境去教自己孩子,很小就懂事,就有擔當。可是很多媽媽很喜歡聽一句話,比方說出去三、五天沒有回來,一進門,這些孩子,「媽,沒有妳我都活不了(音瞭)了!」媽媽聽了高不高興?真高興,趕快再去做好吃的。那媽媽這個愛不就形成孩子的依賴了嗎?所以真的看得遠,愛是考慮到沒有我的時候,他也能過得很好,這個時候我應該怎麼樣去愛他,怎麼樣去跟他互動?要這麼去思考。不然像剛剛那對夫妻,先生對她的那種情愛造成了她往後自殺的根源。為什麼?以前的樂變成什麼?變成苦,求不得就變苦了。
悲智雙運當中,首先我們要抓到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是「長善救失」。長善當中,善最重要就是善心,就是這顆心,救他的過失。長善心就讓我們了解到,成就孩子的這顆善心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目的。因為父母、老師假如沒有認知到這一點,可能會覺得孩子身體長大了,孩子成績不錯了,都是看到表面而已,沒有看到他心地的發展如何。我們挑幾個社會現象來思考。比方,請問大家,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跳樓自殺的,成績好不好?大家有沒有聽過哪個放牛班的孩子因為成績跳樓自殺?一個都沒有。甚至於一些研究生、博士生跳樓自殺以後,聽到這個消息,他的父母還搞不清楚,「怎麼會是我兒子,怎麼會是我女兒?」請問大家,一個人要做這樣的行為以前,有沒有徵兆?有。為什麼最親的父母、身邊的人看不到?這個很值得我們思考。什麼障住了我們本有的母子連心的天性?小的時候,孩子一有什麼狀況,父母馬上可以感覺得到。
有一個故事講到,一個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到一個大家族去偷金子,他也挺有天分的,好像能夠感覺到金子放在哪,真的去給人家偷。拿到金子很高興,就要走了。可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個大家族這麼多口人,當場就把他抓住了,然後把他拉到衙門去。縣太爺就很不能理解,他說:「這大白天,你去偷人家的金子,你難道沒有看到旁邊有很多人嗎?」結果這個小偷說:「有嗎?有人嗎?我只看到金子而已」。這是一個寓言故事,大家細細去感受,「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汲汲於名利,汲汲於某種追求的時候,他整個精神統統被它給控制住了,其他的感受能力會愈來愈弱。所以這個欲很厲害。
比方說虛榮心上來了,只希望孩子成績給我好,給我得獎,到底孩子痛不痛苦,顧不上了。真的,我們不能體恤到身邊人的心,一定是我們的虛榮心愈來愈重。因為柔軟的心、感同身受的心是本有的,怎麼現在不能用出來?它有障礙。包含夫妻相處也是這樣。今天我們虛榮心起來了,常常「妳穿這衣服,讓我很沒面子」。先生可能就開始拿著太太去跟人家比來比去的,也感受不到太太在這種情況也是很難過的。你說,「妳看人家身材這麼苗條,妳趕快去減肥」,「妳看人家都是雙眼皮,妳趕快去割雙眼皮」。不斷的去要求另一半,虛榮心在作祟,那太太就很累了。假如太太常常拿先生去跟人家比,「人家都賺多少錢了,你才賺這一點點」,「人家都買房了」。真的就有一個大學的教授,而且他是那個領域頂尖的,但頂尖的不代表賺很多錢。太太就每天在那裡嘮叨,「你看人家又賺多少了,你還在這裡幹嗎?」結果她的先生最後受不了,跳樓自殺。太太有沒有感覺先生這麼痛苦?感覺不到,為什麼?被虛榮心障住了,這個東西害死人。今天我們能夠保持那一分耐心跟愛心,遲早人的潛力會發揮出來的。不要去比較,為什麼?每個人的整個成長、發展是不同的。要堅信「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態度非常的重要。
剛剛跟大家舉到的,不能只看到一個人的成績愈來愈好,成績很穩定,還要看到他的內心是什麼樣的狀態。為什麼這麼分析?假如一個人從小的成績統統都是名列前茅,其實這樣的人很可能得失心是非常重,他輸不起。所以父母、老師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都要去引導他的心態。成績好了,不能對人驕傲;成績不好了,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氣餒,要「見人善,即思齊」。成績好了,不要嫉妒別人,也不要覺得自己高、別人低,要懂得去付出、去幫人,「己有能,勿自私」。假如老師、家長沒有這些心理的引導,在這種重視成績的社會風氣,坦白講,所有的孩子全病了,成績好的傲慢,成績不好的自甘墮落。全部都生病了,在成績當中患得患失,太嚴重了。我們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是健康的人格,而不是只有看到成績。請問大家,哪個成功人士說「我今天成功,就是因為小學三年級我的數學考了九十八分」,有沒有?人生,什麼是根本,孰輕孰重?是這個健康的人格最重要。他在成績當中都懂得自我反省,懂得學人之長,他一定有出息的,不用擔心。一直逼,逼到最後一定是「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什麼是小利?眼前的分數就是小利。沒有顧及到孩子的心靈是不是健康、正確的成長。
我常常看到,大學聯考考完了,高中畢業生從三樓、從四樓就把書包、課本「唰」丟下來,「砰」。記者也沒學《弟子規》,盡照這些鏡頭,這些鏡頭不要照了。可是我們當老師的比較敏感,每個動作的背後,我們在想孩子是什麼心理狀況?他對讀書厭惡成那個樣子,請問他考上大學了,人生一帆風順了嗎?考上大學正是他最需要學習的時候,結果他已經對學習這麼樣的厭惡了,那他以後能學到什麼東西?所以這麼多大學生去讀大學,這四年都是玩。他們有一個說法叫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他的心壞了,那些曾經拿到的獎狀、獎杯又有多大的意義?而且我們還要想到,孩子不是拿個大學畢業生的證書而已,請問他的人格能不能事業有成,他的心靈能不能組織一個健康、美滿的家庭?悲智雙運,這個智慧是要看根本,要看得很深遠。
我們冷靜去觀察一個現象,這一代的孩子讀書要逼、逼,上一代的孩子不用逼。上一代的孩子不只讀書不用逼,以後他工作,以後他組織家庭,不用讓父母操心。而現在的狀況是讀書操心到工作,工作操心到以後組織家庭,都提心吊膽。我們忽略了最根本的,就是這一顆責任心、這一顆孝心、這一顆善心,這個才是根本,它是學習的根本動力,它也是一個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根本動力。有責任心了,他的工作跟家庭你也不用擔心。我們從這裡感覺到,經典「學記」講的「長善救失」,有很高的智慧,一句話就把教育的根找到,教育孩子、教育學生還有教育我們的員工,都要從這個根本開始。
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