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進修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0/6/7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3-0005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諸位校長、諸位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聽到這首歌曲,我相信每一位同道腦海裡應該會浮現很多影像,就像最後幾個畫面。最後一個畫面是一男一女穿著大學服(大學畢業的服裝),然後流著眼淚。不知道諸位校長、老師,你們教過的學生,有沒有他穿著大學服跟你一起拍照過?我相信那一刻,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也會頗感欣慰。而自己聽的時候就有想到,假如不是遇到師長的教誨,自己的人生會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看到現在的社會是物欲橫流,想不隨波逐流,除非真的我們有開了慧眼,不然也是跟世間人一樣一般見識了。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開慧眼,是要有智慧。但是智慧得透過學習,而且學習得有明師指引。《中庸》說:「好學近乎知。」而不能只有學而已,還要好學,還要有恆心的學。學一天休息一天,這樣要提升上去也不容易。就像《華嚴經》裡面比喻,學習就像鑽木取火一樣,假如我們在那裡鑽木頭取火,鑽一下停了,我休息一下,然後鑽一下又停了,那可能就很難有鑽出火來的一天。
《戰國策》裡面也說到:「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所以這個恆心,我們在台灣小時候都學過「青年十二守則」。諸位同道,你們小的時候有沒有學過這個「青年十二守則」?應該大家一些都很熟悉了,「忠勇為愛國之本」,其中一條就是「有恆為成功之本」。我們的課程進入第三週了,算日子要結束了。以前不好學習,去參加活動都在算什麼時候最後一天,沒辦法,被爸爸媽媽逼來的。其實只是一個開頭。當然,大家這兩個多禮拜的學習都非常用功、認真,但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精進只能進不能退,這樣才叫精進,進是進步。這樣就沒有枉費這麼多校長、同道,一起陪我們這三個禮拜的人生寶貴的歲月。我們感這個緣分,感這個恩德,知恩報恩。怎麼報?把收穫、把體悟的東西,我們能終身受用,進而去利益到學生,利益到跟我們有緣的人。
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當父母的要明白這個道理,當老師的亦如是,一定要讓孩子深入經典,知書達禮,不能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就麻煩了,白白得了人身,聞了正法,可是都沒有受用,只是享福報而已。
老人家有一句法語,成德是覺得很精闢,老人家說:「三善道消福報,三惡道消罪業。」那是三善道好還是三惡道好?三惡道消罪業,消罪業,罪業消完了,罪業就報掉了,但是三善道是消福報,福報花完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什麼?消福報的過程沒有人不造業的。我們現在有很多詞,「官二代」、「富二代」,我們看看他們有沒有福報?福報大得不得了,但是對父母是什麼態度?對人是什麼態度?這麼富貴,為什麼驕奢淫逸?因為他在享福報的過程,他不明理,慢慢享啊享啊,形成一個心態,「應該的,父母對我好,應該的;誰照顧我,應該的」,那他對父母、對他人的態度沒有不造業的。教富家子弟比教貧窮子弟難。那實實在在,現在想找貧窮子弟也不好找了吧?現在大家大部分衣食都比較沒有匱乏了。所以古人這個智慧我們要承傳,才能明明德,就是自立、自愛,才能親民,才能去護念孩子跟學生。
最近我們有整理了一本,也是《群書治要36O》,但是它是依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編的。所以怎麼齊家,怎麼教育孩子,把一些相關的句子匯在一起,這個文字檔今天再發給大家做參考。因為有時候我們說「開卷有益」,一有時間就學習老祖宗這些懇切的教誨,會覺得怎麼講那麼透?這個角度我怎麼沒有考慮到?所以學無止境。而且我們有這個好學的心,佛菩薩、祖先、上帝他們都能感知到,都會加持我們的。
當老師可以開自己的慧眼,也能開學生的慧眼,他的人生不會空過,甚至於可以做出重大的貢獻。然後他這一生可以了脫生死,那老師都功德無量。我們要開學生的慧眼,我們得先開自己的慧眼。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我們自己也要很清楚我們在傳什麼道,我們理不明、不通,我們怎麼把道傳下去?最重要的五倫大道,「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人不會跳出五倫的關係,學問也沒有說超出五倫之外的。
傳道、授業,我們冷靜去觀察,各行各業所以有成就,決定不是他有一個專業技能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做人做事的態度、能力。他只要有正確的做人做事態度,他知道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管他幹哪一行,他絕對能夠做好,因為那是他的信念。所以為什麼以前受過私塾教育,哪怕他不是考功名,他也是各個行業傑出的人才?因為他有德行,他有服務人的心,這樣就能行行出狀元了。
所以我們在小學服務,孩子的這種做人做事的根基能扎下去了,其實我們就護持了他一輩子。而且我們跟孩子結緣,對他人生來講,是很殊勝的年齡,因為這個年齡很單純、很有善根。所以小學生回到家裡,跟爸爸媽媽談話都是「我們老師說」,這個開頭語,十句可能有三、四句都是「我們老師說」。所以我們對這個小學生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所以授業。
解惑,我們要解學生的惑,首先我們自己不能有疑惑,我們很多事情都要把它搞明白,理得心安。我們解了自己的惑,才能解別人的惑。有疑惑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也都在學習當中。所以《大學》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有好的良師益友,大家可以一起切磋,依眾靠眾,這樣我們就覺得心很安。今天也歡迎大家,我們一起來切磋琢磨。我們首先請羅老師,有請。
羅老師:對不起,按錯了。
成德法師:慢慢來,沒關係。
羅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各位校長、各位組長,以及學長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首先感謝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舉辦這個進修課程,讓我們大家有機會在這裡一起學習和分享。學生也感恩新加坡傳統文化促進會的祕書長丁學長,學生能夠在這裡跟大家面對面的學習,是因為有丁學長的慫恿,如果沒有她慫恿的話,學生也不會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學習,感恩她。再來,今天真的感到很榮幸很榮幸的,有這個機會能夠向成德法師學習,真的,學生感覺好像是在作夢。
在還沒有開始分享之前,學生想要簡單的介紹學生的家庭背景。在還沒有學傳統文化之前,學生已經在聽經、誦經的這種情況下學習,學佛法,就時常有聽師父上人講經。每次聽到經,都會提起傳統文化以及《弟子規》,所以在一個機緣巧合之下,學生就參加了新加坡傳統文化促進會的義工。然後學了之後,因為由於佛法根基扎的根不是很深,所以學到傳統文化之後,知道它是一不是二,就是說知道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佛法裡面的根基。所以對學生來說,學習了傳統文化就更能深入,因為比佛法來說(大乘佛法),它比較淺。
學生目前是跟家公、家婆、先生和五個孩子一起住,同時也和小叔,就是先生的弟弟一家,他們有三個小孩,一起住,一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對學生來說,在這種環境,不只是三代同堂,更是一個大家庭。在學生學了傳統文化之後,學生覺得跟家婆、家公,還有小叔、妯娌、姑姑之間的相處是非常融洽的,因為有了《弟子規》。然後對五個孩子,學生就盡力的做出好榜樣,以身作則,讓五個孩子學習。對於先生方面,先生在事業上,學生是幫他在公司裡負責財務方面的事項。對於這個團體,我心愛的團體,學生的服務又不足夠,慶幸有丁老師以及團裡的同修們都很諒解,很支持學生。學生感到遺憾的就是,學生不能夠參加每個星期天,跟丁老師以及其他老師一起學習,沒有每個星期天都有學習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
在這多方面,學生的疑惑、問題就是說,這可能也是現代職業婦女的問題,就是學生要怎麼樣在家庭,還有事業(先生一起的事業),以及弘揚傳統文化當中,怎麼樣去取捨?就是分身乏術,怎麼樣把精神、精力、時間給安排得妥當?請成德法師可以為學生解答嗎?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羅老師剛剛分享。首先我們了解學習不可以躐等,要循序漸進,有基礎、有根基才能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要知所先後,印光大師有講,世有大儒,始有高僧。所以儒家、道家這個基礎是大乘能夠學成的根基,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那就非佛弟子了。小乘到了中國來,被儒家、道家取代了,因為中國人(華人)很熟悉。佛法本身就不著相,它講的道理是相通的,甚至於儒家、道家一些胸懷還超過小乘人,小乘他是自了漢。我們看,打開儒家經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你看他那個胸懷很寬廣。我們就依照老人家教導來做,好好扎根基,扎三根,然後再一門深入大乘經,一定可以成就。老實、聽話、真幹的,決定老師對我們負責任。
那也很隨喜,羅老師她們家現在還是三代同堂。妳有兩個小孩?
羅老師:五個。
成德法師:妳自己有五個,然後妳小叔又有三個,是吧?
羅老師:是的。
成德法師:你們有八個小孩!隨喜功德,你們這增產報國,我們小的時候常常聽到這個詞。而且還有三代同堂的環境,非常難得,這個孩子投生到你們家是有因緣的。我這裡有個希求,妳最起碼送一二個來給我。我們剛剛也提到了,這個都是有次第的。我們看兩綱八目也是有次第,明明德也是在親民之前。我們自己沒有,比方說沒有去把壞脾氣改掉,壞脾氣把它慢慢慢慢降伏,那我們怎麼去告訴別人改壞脾氣?用明明德去親民,所以是內聖外王,那這也是一個先後,先格致誠正,再修齊治平。假如以齊家跟治國,治國我們再把它具象一點,我們去服務社會大眾,但它的基礎也是在齊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是《大學》講的。《大學》又說:「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這個君子也是有指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或者是地方很高的官員,老百姓都看著他,結果他特別孝順,天下人都受他感動。我們舉例子,比方說周文王,他的父親王季就非常孝順,周文王也很孝順王季,周武王又很孝順周文王,他們一家人這種孝悌就感動天下的大眾、人民,所以「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其實一個老師真正修身齊家,他講的話語都會觸動孩子的心靈,他可以從經營好一個家庭的這些智慧、德行,影響到很多學生的家庭,所以這個知所先後就很重要了。假如依剛剛我們羅老師提出來的,家庭、事業,還有傳統文化,這個知所先後,孰為先孰為後?當然第一個一定是家庭,要敦倫盡分。好像我們基督教有一句話,意思就是任何的成功都沒有辦法挽回家庭的失敗。那就代表一定要盡好家庭的本分,不然就給這個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台灣曾經有一個公眾人物,他參與很多慈善事業。結果有一天電視報導,他的兒子犯罪了,警察抓起來了。當時候整個台灣社會一片譁然,這個爸爸做那麼多好事,怎麼自己的兒子都不好好教,搞成這個樣子了,他那些善事能做嗎?人家反感了。所以這個家庭重要。其實家庭就是菩薩道,佛法、傳統文化跟家庭也不是二,二就是分別,就入不了不二法門了。所以老人家怕我們產生分別執著,有一個專題,這個專題我們今天也發給大家,好像都附在老人家講三皈依的後面,「家庭主婦如何行菩薩道、如何圓成佛道」。
傳統文化是圓融的,是非常可愛的,任何一個行業都能成道,在教育界,師道,孔子是代表;在醫學界,醫道,張仲景、孫思邈、華佗是代表;在商業界叫商道,你看有晉商、有徽商,都有代表人物。各行各業都可以行道,它是圓融的,它沒有礙的。甚至於是每一個角色都能行菩薩道,能行大學之道。我們就舉周朝的三太,她們是在哪裡行道?她在當太太當中行道,她在當媽媽當中行道,甚至於是她在當奶奶的時候也在行道,她每一個角色都有她的道。因為她們三個做得太好了,周朝出了一代一代的聖人,所以後世就稱女子叫「太太」,結婚的女子叫太太,這個來源就這麼來的。所以連在當媽媽都能行菩薩道,當太太能行菩薩道。
佛法是圓融,我們假如學起來覺得愈學煩惱愈多,那這個不對,愈學好像考慮事情覺得愈複雜,那也學不對了,它是圓融的,它是事事無礙的。所以家庭應該還是在事業之先。但是成德這麼講,不是說一刀就切下去了,羅老師今天回去就跟她先生講,「這個成德法師說家庭為先,你請別人去管帳,我不管了」。那她先生就要跳起來了,以後就不可以參加培訓了。但是這個還是我的問題。
所以傳統文化,孔子的教導裡面有一個最核心的,就是仁愛,其實就是道,仁道,仁愛大道。就是我們隨時能體恤到別人的心、體恤到別人的狀況。而且體恤到以後,寬以待人,設身處地;然後嚴以律己,我自己多扛一點沒關係,我不讓別人太累,就這種忠恕之道。所以等於是說,我們縱使要調整,我們都能夠體恤到先生他的公司現在的狀況。當然也不是妳要硬撐,這個都是活的。我現在談這個是跟大家從不同角度,大家不要把這個當作X加Y等於Z,不要把它當公式背,這樣亂套有時候會套錯。我什麼都沒講,你們也什麼都沒聽,這樣才是真聽,沒有聽出執著,就有受用了。
我為什麼剛剛提醒說妳也不要硬撐?這個都要就事論事的。其實很多工作也可以請人來做,也不一定一定要妳做。但是這個都要溝通,也要看實際情況,都可以用方法去思考、去調整,但是這個先後我們心裡是有數的。這個只能你們去決定,因為客觀的狀況,不好意思,成德要去了極樂世界之後,才有辦法看到妳的客觀狀況,因為去了有天眼、有天耳、有宿命通、有他心通、有神足通,妳一講的時候,我就已經看到你們家的狀況了,這個我就可以就事論事跟妳論,現在沒辦法。
為什麼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師長、經典給我們講的是原理原則,事實的情況,要我們自己透過明白的道理,然後在實際的事當中能夠理事結合得很恰當。當然,妳實際真的在操作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探討,我現在講太多,妳當公式去背,會把妳的悟門給堵住了。
話說到這裡了,比方說,成德也是帶領傳統文化的單位,但是只要同仁父母需要照顧了,我馬上跟他講,你趕快回去,什麼都不用罣礙,工作我們都會幫你扛起來,你先回去,交接通話都可以,孝順第一重要。或者是他孩子需要照顧了,都是要以父母、以家人的需要為先,這樣我們才能做好表法。
有一些這些傳統文化的負責人就說了,那沒人幹了怎麼辦?我就跟他們說,我說老法師不是說嗎?多少人做多少事,又沒有叫我們一定要幹多大的事。而且我們要了解,「達摩祖師傳」裡面,達摩祖師不是敲了空智大師的頭嗎?然後這個空智大師說:「你為什麼打人?」然後他說:「你不是說什麼都空了嗎?你怎麼還會痛?」接著說了:「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其實這句話有很多含義,成德覺得自己的體會有一點,人心你摸不到,可是它存不存在?它存在。你一個家庭的氛圍、氣氛,摸不摸得到?摸不到,存不存在?你每一個孩子他要推進門的時候,這是充滿著溫暖,我到家了;還是他要開門的時候,有壓力,進門都有壓力,你說這個孩子的成長會一樣嗎?你看從相上看,他也有爸爸、他也有媽媽,可是那整個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家和萬事興,你看那個「和」看不到,但它存在。
所以一個團體它的整個氛圍,它是一個良性循環還是一個惡性循環,這個是存在的。團體大分兩種情況,第一種,良性循環,人都不會離開,它很有向心力,因為大家很無私在做。另外一種是什麼?人都會流失,人也會進來,但是那個流失沒有改善,這是惡性循環。可是往往有時候負責人看到這個情況,「你們不做了,沒善根,反正還有人等著來做」。說實在的,那個人來不是因為我這個領導幹得好,那是因為傳統文化,祖宗有福報、師長有威德,不是我們自己的德行感召人來的。但是我們不能亂花祖先、師長他們的福報,來了就是緣分,我們也要護念好同仁的修身、修行,這才是道義。為什麼一個團體它的流動率那麼高?明明是大家都來為往聖繼絕學,都是道義的結合,應該是愈相處大家情義愈深,那為什麼流動率會高?因為我們雖然在做傳統文化,但是我們的念頭還是以前在社會那一套功利。
其實一個人學了傳統文化以後,他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要跟經典相應,它是有一個過程的。是他在社會那一套比較熟,還是傳統文化這一套比較熟?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是社會那一套比較熟的,那個習慣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還有三十多年的。但是他要很有警覺性,提醒自己,老法師說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他警覺性要愈來愈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這個念頭是利,不是道義。所以假如我們是道義,一位同仁來了,我們不是想著他能幫我幹什麼活,你只想著他能幫我幹什麼活,那不就還是利嗎?你首先想到的,他的身心、他的家庭,那我們一個領導者才把傳統文化做出來了。傳統文化用說的,那個副作用很大。
所以我記得有一次在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我也是跟他們一起探討,我說今天義工家裡實在很需要他們,我們一定支持他們回去好好照顧家庭。等他這些責任義務那個重要的時間點過了,那他家裡的人就全力支持他來做傳統文化的弘揚,因為他家裡人都會被感動,這就是良性循環。當然,我剛剛只是敘述一個情況,因為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不然這個羅老師一聽完,「好,丁祕書長,byebye」,我不是這個意思。
比方說你現在家裡有需要了,你每個禮拜本來服務十二個小時,現在家裡有需要,調整一下,六個小時。大家不要一刀切,不要太衝動,不然到時候我睡不好覺,說可能有人在罵我,是不是我說了什麼話,造成什麼流弊問題?所以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這個是很重要。
其實我是感覺,我們只要有經典、有師長教誨,來做人做事,應該不會有煩惱。就像我剛剛跟大家說的,帶動風氣不為先,我們又不是要去跟人家比,我就是第一名,那是攀比了。再來,多少人做多少事,大家都做得很法喜,不攀緣。
我是感覺老人家很有智慧,我們《禮記.學記》裡面說:「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老人家很多話都給我們講在前頭了,比方說師長說的,有錢就多做,錢少就少做,沒有錢就不做。你今天沒有飯吃,念一天佛;兩天沒有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有飯吃,就往生作佛了。我說這個最壞的情況都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那就沒有最壞的情況了。而且那個也不是最壞的情況,七天就可以去作佛了,那有什麼不好的情況?所以剛剛我們周老師說開了慧眼,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這個沒有壞事了。
剛剛講的僅供大家做參考,假如還有具體遇到什麼,我們到時候再來聊。我們接下來請梁校長。
梁校長:尊敬的成德法師、李校長,還有各位校長、各位組長、班長、學長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梁校長:首先學生非常感謝李校長,還有法師,還有義工菩薩們,安排了這個進修班的課程。法師他在海外,但是他的心繫在東南亞我們同學,真的是非常感恩法師。學生想起了幾年前,我們跟法師在馬六甲的精舍,還有漢學院,跟九位同學,還有學長們一起共學的那個情況,就好像一家人那樣,真的是非常的懷念那段日子。法師後來去了英國,我們大家師兄都分道揚鑣了,都很有點失落那時候。但是後來想到法師把傳統文化帶到外國去了,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我們也很釋然了。我們這次能夠跟法師一起學習,這是很感珍惜的。
現在學生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那一天我們看到了法師的訪談的一些感觸。當時的時候,學長問到法師提到老法師的時候,成德法師就一直淚流不止。當時學生是很感動的,就感受到法師他的真情流露,他對老法師那種真愛,就好像很濃的那種父子之情,就是法師常常念師恩,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和行誼,而且也是很擔心老法師那種心。所以我感受到,法師對老法師那種百分百的恭敬、百分百的那種信任,後來能夠承擔如來家業,也是以師志為己志來做出發點的。所以真的是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在這個「十年因緣」的分享之中,法師有跟我們很細膩的分析了老法師每一個心境。當時學生就感到非常的慚愧,因為自己很粗心,沒有像法師這樣這麼深度、這麼高的領悟。這些小小的細節都看到了法師他的行誼、他的心境,就是覺得真的很慚愧,因為學生學的好像都是囫圇吞棗、走馬看花。其實真的是我們要很真誠的去學習,才能夠處處有學處,慕賢當慕其心。
在另一方面,在訪談之中也提到了法師曾經在一個靈修的中心,一個催眠的工作,他的業績非常好,還是top sales(銷售精英),但是到後來還是很毅然的辭掉這個職位。為什麼?因為他看到這些學生很多是借貸而來學習,還要負債回去的,然後課程並沒有給他們很大很大的受益。我就感受到成德法師沒有被名聞利養沖昏了頭腦,他也沒有想到自己,而想到的是那些上課的學生。所以這個是個善心,而這個善心能夠使他後來離開,然後有機緣遇到了老法師、遇到了善知識,而有所成就,這些也是他的善根福德和因緣都成熟了,遇到老法師這樣好的機緣。如果我們的成德法師繼續在那邊賺錢的話,恐怕我們也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文化,然後我們還是在這個世間迷惑顛倒,真的是這樣的日子在過。
還有一段是談到成德法師他的家庭背景,成德法師是在一個非常關愛的、很和諧的家庭中成長的,他的父母都是有很高的人格特質,然後也很善良、很正直的人。所以法師他說,他從來沒有羨慕過別人的那種生活享受,也就是說他對欲望的追求不是很大,沒有什麼欲望。這個我就感受到一個人他的成長環境,對他一生的成就有很大的影響。在談到這個,因為學生的記性不是很好,所以大概只是聽到了一些這些片段而已,因為看了就有一些忘了。
還有就是在趙老師他在分享《百家姓》的時候,學生也是有很大的感觸。因為趙老師他提到,在文革的時候那個祠堂被毀壞,老法師三天都不能夠睡覺。這個其實學生真的不是很理解,當時。還有老法師也是一直說要辦「萬姓祖先紀念堂」,學生的理解是很片面的,就可能是超度祖先,緬懷先人而已。但是經過趙老師的講解,才開始明白,原來《百家姓》它的編者是誰,年代,它的目的,還有意義,它的這些名字,每個姓氏的編排是怎麼樣的,所以就開始有點粗淺的認識。就覺察到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一個國家,而且我們的這個姓也是最古老的姓。這部《百家姓》在北宋時期錢塘人編寫,他主要就是給這些小朋友一個啟蒙的讀物,其實也就是養正,就是教育這些小孩子,給他們扎一個根的基礎來的。
所以學生有感悟到就是,老祖宗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他最懂得教育,也是看得很遠、看得很深,是高瞻遠矚的一個祖宗來的。因為當他看到了幾千年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可能就流失掉了,所以要保存這個價值,要承傳這些好的東西,讓這些後代子孫能夠知道自己的姓,自己的祖輩曾經做過的豐功偉績,能夠起了那個仰慕的心,能夠效法,能夠很積極的向上,上進心,然後有了使命感,就會有一種所謂的見賢思齊。所以他編寫這個是有他的目的在那邊。學生之前也是很粗心,完全不理解老祖宗為了後代人所做的這些,默默的在做這些工作。
《百家姓》每一個姓都有自己的家譜,有自己的家訓,有自己的字,名字的字,字輩,有這種輩分,我們就知道稱呼了。所以它裡面其實也帶出了姓,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它是怎麼樣改變了它的地理還有……就是像一個小型的百科全書。學生就想到全世界哪裡有這麼一個祖先,這麼關愛自己還沒有見過面的後代,我看沒有一個。而且還發明了文言文,發明了漢文字,四書五經經典,還有倫理道德的傳承。所以當時我就想《百家姓》就是老祖宗,我們的老祖宗真的是想得這麼深遠,為自己的後代,即使人不在,那個心還在存念著這些後代子孫,非常的慈悲,真的是慈悲護佑。所以這個真的是全世界就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了。
學生也有想到,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忘掉我們已經逝去的祖輩,那我們肯定也不會忘記在我們身邊的父母,其實這個也就是孝道,就是老祖宗留下來這些教化來的,就是要我們知恩報恩。所以學生聽了這一堂課,也大概了解自己梁姓的這個來源,一些有關自己的一個家譜,所以就覺得要趕快回去找一下自己的家譜。然後先發願,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回去祖國家鄉去尋根,拜訪我的親人,然後要跪拜祖先,要感恩他們的大恩大德。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梁校長分享。成德聽的時候就感覺,她跟祖先好像就沒有分開了。佛經裡面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其實我們的祖先裡面有很大的比例是佛菩薩來示現的,所以我們真的了解他們的心、了解他們的恩德,我們跟他們就沒有分開了。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懂得感恩祖先,這人心厚道、人心樸實了,知恩報恩。我們這顆心提起來了,再去聽老法師講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去感受,老人家為什麼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因為老人家知恩。他說:「我在這個社會裡沒有隨波逐流,就是我小時候上過那幾個月的私塾。」就是那幾個月,對他一生的影響那麼深遠。因為雖然是幾個月,那裡面有太多祖先教育的理念智慧在其中。其中他常常提的拜師禮,一輩子尊師重道的態度,就在那短短可能是十幾分鐘就扎下去了,真的是很高的智慧,教育的智慧。而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往往都是我們要深入之後才知道他考慮得深、考慮得很遠。所以老人家比喻,一個小朋友遇到困難了,他會找誰?找爸爸媽媽;那一個民族遇到瓶頸了,他會找誰?找祖宗。真聽老人言,幸福在眼前,因為真聽話了,就慢慢修身、齊家、治國都會往好的方向來發展。
而剛剛梁校長她分享的,其實都跟老人家講過的很相應,但那是她的體會。我也曾經聽師長說過,我們老祖宗是最愛護後代的,考慮得非常的周到。所以人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是有前因才有這個後果。全世界現在只剩下一個古文明還有傳承,其他都斷了,就是中華文明,它是偶然嗎?它是祖先慈悲又有智慧,他考慮得很深遠,所以他能發明漢字文言文。這個發明就超越時空了,其他的表音文字就斷了,它沒有這個載體了。我們知恩了,我們的責任心就起來了,一定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才能報恩,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她也提到說「慕賢當慕其心」,真的要體會到聖賢祖先,包含宗教裡上帝的心,我們才能夠真的聽懂他們的話。人生都會有抉擇,而往往那個抉擇會影響我們未來的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義跟利的抉擇,往往我們循著義的時候,往後重要的善緣就會出現了;循著利的時候,就隨我們本來的業走了,這差很多。所以成德假如繼續做top sales,現在可能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福報花完了。當然,假如我選擇top sales,其實還是會有人做我本來的工作的,這個佛菩薩、祖先自有安排,不是說什麼事一定是我做才行,我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得太大了,因為學問、德行、能力比我高的人多了。當然,祖先、上天給了自己這個機會,那我自己是很好的去珍惜。上天很慈悲,我做了這麼多錯的事,他還讓我幹,還給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這上天真的是仁慈,老祖先真的愛護我們,我自己體會是很深刻。
所以我們發願傳承文化,祖宗隨時都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不用有什麼擔心,Don't worry,be happy,be happy就是要法喜充滿。我們再請蘇老師。
蘇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李校長、諸位學長們,大家下午好。首先學生非常感恩碰到單位給我機會學習分享,當然我也很感恩我們汶萊和諧協會會長林女士,因為有她推薦,我才有機會學習《弟子規》也好,中國傳統文化也好,還有學佛也好,這些都非常感恩她,因為有她我才有機會學習。當然也因為她的推薦,我才認識了聽成德法師的光碟,還有老法師的光碟,感恩。
我要分享的是上個星期五,聽了趙老師講解《百家姓》以後,學生就馬上怎麼樣?上網尋查,才知道原來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是排行第四十二位。學生也去了解一下我們蘇氏家訓,然後我就怎麼樣?我就截圖轉發給我們蘇家聊天室。學生也馬上就把我們那個蘇家的聊天室名字改為什麼?蘇家孝子賢孫。學生在家是排行老大,我就希望我自己學到哪一個點,我就一點一滴的去分享給我弟妹們。我希望和諧的社會就由我做起,把我家裡人的感情凝聚在一起。學生就在這裡給大家讀一下我們那個蘇氏家訓,共勉。
「凡我子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內外有別,老小有序,禮義廉恥,為人豪傑。士農工商,各守一業,和善心正,處事必公。費用必儉,舉動必端,語言必慎,事君必忠。為官必廉,鄉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非義不取,不近聲色,不溺貸利,尊老敬賢。救死扶傷,訐詐勿為,盜偷必忌,不善者勸,不改之斥。凡我子孫,必遵家規,違者責之。」這是我們蘇氏家訓,與大家共勉。學生就是許下一個願望,希望這個疫情後,就計畫帶爸爸媽媽和弟妹們去尋根。學生的祖籍是福建福州閩清縣,學生閱讀「朗讀者」後,發現原來我們吳孟超醫師,肝膽外科專家,同祖籍,我感到非常的榮幸,他的那個工作的精神更讓我敬佩。
接下來學生要再分享一個有關孝道。學生看了王希海老師那個短片分享,他是如何把孝道表演給我們看。學生自問,效法不容易。但是他讓學生提高警惕,就是在孝道,孝道要怎麼樣,警惕在孝道裡面要孝敬父母,必須發自真誠心和真情。然後愛是需要什麼?行動的,愛是需要行動。要如何用心孝養我們父母的身、心和志?我覺得在孝道裡面最難的是「色難」,「色」就是那個顏色,「難」是不容易。學生相信在座的學長們,我們以飲食奉養父母不算是難事,對吧?不算難事。唯有以和顏悅色,我覺得和顏悅色這四個字侍奉父母,這才是難得。我從王希海老師與父母相處的時候,我看他心中是什麼?如此如此好像很自然,自然的和順,然後心悅,都把這些表現在外。這個和顏悅色是孝親的表現,那才能養我們父母之心,讓他們情緒安穩,讓他們有著快樂的精神生活。
我們現代人的那個色難,我發現現在的父母親要看孩子的臉色,我不知道在座的學長們有沒有發現這個現象?父母親對孩子也是什麼?畢恭畢敬的,有沒有?好像這種父不父、子不子的顛倒那個關係,讓我們當父母的已經不再像父母,而當孩子的就不再像孩子,父母都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孩子也失去了應有的恭敬。就因為這個不良的現象,不知道傷了我們多少天下父母的心。
學生家庭有發生這麼一個情況,與大家分享一下。有一次學生跟媽媽聊天當中,媽媽就訴說,她講:「媽媽老了,人會變比較小氣。」當然那個小氣是什麼?就是希望我們跟她說話,希望我們做子女的跟爸爸媽媽說話的時候,交談的時候那個態度,希望我們的態度要什麼?溫和,然後注意一下我們自己的語氣,要怎麼樣柔和。然後她又說:「希望你們做子女的,要耐心聽爸爸媽媽的話。」她是這樣子說。其實我的感覺是這樣子,爸爸媽媽不是要我們賺很多錢。真的,我還沒學習傳統文化之前,我總以為賺多多錢給父母,就是孝順父母了,我以為是這樣。其實大錯特錯,爸爸媽媽只是要我們的什麼?時間,要我們陪伴他們而已。個人的體會是這樣。
當然這個事後,我聽媽媽這樣說,事後我有跟弟妹們講這個事情,我是說,找一個適當的時間我就跟弟妹他們說,下一次我們注意一下,跟爸爸媽媽說話語氣,我有跟弟妹他們說。至少弟妹們都有聽在心裡,都有在改善,感恩。
從那以後,自從我學了《弟子規》,傳統文化也好,從那以後我只要是學校假期,學校假期有空,我一定常常回家探望爸爸媽媽,也在耐心,應該是說我們都在學習怎麼樣如何聆聽爸爸媽媽的心聲。謝謝,我的分享就到此,誠請成德法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蘇老師的分享,我們聽了也都很感動,她是很誠懇、很真誠。其實成德有一個習慣,就看到大家的姓名,首先會去想,她是蘇姓,她的祖先是蘇武牧羊,這個都是忠臣的後代。比方她剛剛提到說,她們文汶萊林老師,我一看,這個林姓是比干的後代,都是忠臣的後代,難怪現在都來為往聖繼絕學,因為她們身上都有祖先的DNA,用現在的話來講叫DNA。所以我們現在認祖歸宗了,很多祖先這個DNA就開始發酵了,我們會突然變得很有能量。
成德也回到自己祖籍,福建泉州晉江後湖村,也回去尋根,而且家廟,那個都是皇帝敕建的,因為祖先有對國家貢獻很大的,然後建這個祖廟。我進去的時候,那個祭祀的桌子上面,好多祖先的牌位都立在那裡。所以真的回去尋根,都是終身難忘的事情。
您還提到說,吳孟超老先生跟妳是同鄉,可見你們這個故鄉是出人才的地方,地靈人傑。這個是有關聯的,因為一個環境隨時在影響一個人。所以為什麼說孟母要三遷?環境是很重要的。我們選擇生活的環境、居住的環境,選擇我們服務的團體,這都是人生重要的決定。
妳也很有孝心,所以王希海老師分享妳都體會得很深,然後也馬上反觀自己的差距,這是非常可貴的。我們說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德行都跟聖賢,都跟像王希海老師他是現代的孝子,我們向他看齊,我們的不足在哪,我們很努力的來效法。
那也提到《論語》講的色難,而真正的難易不在外面,容易跟簡單不在外面,在哪?在心上。其實王希海老師也把這個答案告訴我們,他的內心都是想著父母的恩德,想著我一定讓我父親要過上八十歲的生日,所以他內心裡就是恩德跟願力。為什麼我們在面對父母會有不耐煩?因為我們的心裡首先放的都是自己舒不舒服,甚至於還會放著父母讓我們不高興的事,落了印象,可能他講哪一句話,我們那種情緒就上來了,就借題發揮了。對父母有時候我們也會借題發揮,比方說父母提醒那件事我們不歡喜,「好好,別講了」。你看父母明明是好意,但是你看我們那個內心就是太自我了,才會產生這些情緒。所以這個改心還是很重要。
做人的根本是孝道,我們首先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再延伸跟家人相處,夫妻相處,跟鄰里鄉黨,那個都不會有問題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就是老祖宗教育的智慧。教做人從哪裡教?從這個根本去教,人的明德慢慢透過行孝,恢復父子有親,他慢慢就透出來了,就懂得仁民愛物了。
妳也是把社會的情況放在心上。古代詩人說,「位卑未敢忘憂國」,地位雖然低,但是也不敢不為國家民族操一分心。因為妳剛剛提到了現在有點顛倒了,父母得看孩子的臉色了,這個是有點顛倒了。但是這些情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還是教學為先,雙管齊下,父母也要學怎麼當父母,孩子也要學怎麼當孩子。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為天下的父母傷心,為什麼?好多子女忤逆他。其實我們不止體恤天下的父母,其實我們還得體恤這些忤逆的孩子,他們也特別可憐。假如依佛家來講,他們當了中華兒女,得了人身,還挺有福報的,可是造的都是地獄業,他們也很可憐,沒有跟老祖宗的智慧接上。
所以曾經有人問師長,他說:「你讓我對貧窮的人生起憐憫心容易,對富貴的人,我要生起憐憫很不容易。」師長說:「那個有錢的人更可憐。」有錢的人不明理更可憐,造的業嚇死人。我們看《太上感應篇彙編》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讀書人,結果怎麼考功名考不上,後來去遇到一個高人,那高人跟他說:「你小時候是不是曾經狠狠的瞪了你父親一眼?你這個罪業還沒有懺掉。」瞪父親一眼,這個是性罪,違背自己的本性了,所以他的福報折損得太厲害了。現在的為人子女者,不要說瞪父母一眼了,更嚴重的不知道多多少倍了。所以其實他們也很可憐,他們要趕快回頭,不然我們說祿盡人亡,福報真的享完了就來不及了,就墮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不止要憐憫天下父母,也要憐憫這些子弟。說不定我們這個心發出來了,觀世音菩薩就派學生來給我們教了,他們是同體大悲,很著急的。
您也代老人家,代父母講出心聲,不是說我們要賺多少錢,真正能陪伴他們、理解他們,養父母之心重要。您當大姐還是當得非常用心,這個也隨喜妳。尤其我們有宗教信仰,聞佛法的人,那要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一定要表好法,讓父母、家人對聖教有信心,進而可以念佛、可以修行,最後真正解決輪迴之苦,這個才是圓滿的孝道了。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李校長:大家下午好。我非常珍惜與成德法師學習的機會,所以每一次見面,我都希望能夠向您匯報我們近來的一些學習的經過,所以請成德法師跟大家指正。
我在二OO七年,就是因緣的關係,認識了成德法師跟淨空老法師,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次機會。過後每次老法師或者是成德法師來馬來西亞,我都有機會跟你們兩位見面,非常難得,所以每一次見面的時候,我都會跟你們兩位報告我們在馬來西亞的一些情況。
我就有一個習慣,就是說見到老法師稱他為師父,我不懂成德法師有沒有發覺到,我是叫老法師叫師父。我這個舉動就引起了一些人的疑問,他們就有跟我說,出自一番好意,他說:「你是基督徒,你怎麼叫一個佛教的法師叫師父?」我就想跟大家交流這個問題。先從基督教對待其他宗教的這個態度談起。我個人認為,基督教是尊重其他宗教的一個宗教,我們是以友好、理性,還有肯傾聽不同的聲音,跟其他宗教交流各自的看法,這樣我個人認為是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還有提高我們的境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宗教之間這個不和頻頻的發生。
我記得老法師有說過這段話,他說,增進宗教之間的交流、對話與多元文化的溝通,是這個世紀最迫切的工作。所以我想,我可不可以拿我本身做為一個例子來談。先談所謂的宗教之間的求同存異。在我們中華文化裡邊,在佛教裡邊,這個孝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告訴大家,在基督教的十誡裡邊,就是Ten Commandments的第五條,英文是這樣寫著:Honor my father and mother,就是說要孝敬父母。所以你看,同樣的在不同的宗教裡面,其實共同點是有的。所以我們的責任是把共同點放大,把不同的地方把它縮小,這樣我們才能夠在這個世界很和平的相處。這是其中一個例子。
我又想以更多的例子來說明這點,伊斯蘭教裡面有一句,「求知是每個穆斯林的天職」,說到「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個就是說,雖然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宗教裡邊,不同的制度,可是為了要尋求學問,我們可以跳過這個欄杆,甚至遠到中國去學習,這個是伊斯蘭教對教育的看法。
現在再以淨空老法師二OO一年在新加坡聖安東尼學校講《玫瑰經》的一個例子,二OO一年在新加坡聖安東尼學校講天主教的《玫瑰經》的一個例子。當時負責的教堂的一個特麗莎修女就說到以下這段話,她說:「對我們天主教會,淨空法師的慈悲濟世,已經惠及了我們在非洲各國的兄弟姐妹」,她感恩老法師慈悲,能夠跨過了宗教的信仰來做這種慈善的工作。所以說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身教,來告訴我們說,行善不能夠以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個體進行,都應該是一視同仁的。
在我們的教材裡面,「十年因緣」裡面,老法師有提到湯恩比博士,湯恩比博士是英國非常著名的一個歷史學家,在他的一本書,叫做《展望二十一世紀》裡面有說過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話:「拯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假如從一個宗教信仰,從一個種族的角度來看,湯恩比博士是一個非常有崇高地位的學者,他講出了這麼一句話,肯定是經過他非常嚴格的研究和思考,才能夠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也就證明說,這個學問的探討是也可以跨過信仰跟種族的隔閡。我們知道湯恩比博士他是非常推崇中華文化,淨空老法師有針對這點,給湯恩比博士一個非常清楚的評價,老法師說:「湯恩比博士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大概在這一百年當中,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人。」我要引這個例子就是說,不管我們宗教的信仰是屬於哪一類的,或者是我們的文化背景,但是對於尋求知識,對於這些宗教之間的跨族群的跨宗教的工作是必須要做的,而且在二十一世紀,這個工作是更加迫切。
剛談到說,我在這個進修班裡面算是一個比較異數,因為我一開始的時候我就非常的謹慎,我就審查了我們所有四十九位參與者的背景,見到我是唯一的非佛教徒,我對這個教材的安排就比較放心。我就跟黃學長講,假如學員裡面有五個是非佛教徒的,我們可能就要小心處理我們的教材,這方面我相信成德法師是應該可以了解的。
經過這兩個星期,我感恩,從這個教材裡面,從成德法師的分享裡面,從大家各位學員的分享,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關佛法的一些理論,也聽到了很多這些佛法的故事,也第一次接觸了這麼多的佛法,聽到《無量壽經》、聽到《華嚴經》、聽到《金剛經》、聽到《地藏經》,聽到所謂的無情不能學道,因果的關係,菩提心,看破的人一定可以放下,種種種種,我認為這個是我人生裡面所得到的一些非常珍惜可貴、非常實用的知識。當然,從你們佛教徒的角度來講,這不算是知識,但是我確實認為說這個是我們人生中一些寶貴的資料。
我這十多年來,我也有一個這樣的心願,就是說希望多一點非佛教徒能夠參與中華文化的推廣工作,因為我相信跟我接觸十多年的同道都知道,我們來來去去,好像只有李校長一個是非佛教徒。這個是現實與客觀的環境,我們也是隨緣,我覺得這個也是我的上帝安排,會出現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我相信這個不是偶然的,這個肯定是上天的安排,我的出現有它的價值,有它的你們所講的因果的情況出現。因為我認為,承擔為往聖繼絕學的責任,是所有炎黃子孫責無旁貸的任務,它不應該只是佛教徒,它也不可能侷限在基督教徒或者是伊斯蘭教徒。
我再舉個例子,我最近在網上看到,阿聯酋迪拜的總統非常推崇中華文化,曾經因為要學習中華文化到過中國五次。以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他們也能夠接受中華文化,也能夠在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身為同一個族群的人,流著相同的血液的人,我們更加應該要做。這個是我第一段的分享。
接下來我要談談的就是我們的教材之一的,「以師志為己志」,「傳統文化老師應具備的素質」,這兩個教材,我想談一個問題。老法師有說,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使命是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這是報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我非常的認同。老法師說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使命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下去,這是報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所以說在現在文化復興,為往聖繼絕學,我們要做一個好的榜樣,我們要承擔這個責任,不管這個責任是如何大,我們多多少少每個人盡自己的一分能力,秉持炎黃子孫的愛護中華文化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分。
在這方面我代表我們的馬來西亞,跟成德法師匯報以下兩點。我們今年初就出版了《弟子規》的三語版。我不懂大家看得到嗎?現在有點模糊。這個三語版,《弟子規》的三語版,也就是說有中文、英文跟馬來文的《弟子規》,同時出現在一本《弟子規》裡邊。我們有這樣的做法,那個是因為我們認為在馬來西亞,我們沿用的《弟子規》讀本已經用了十多年了,我們發現到裡邊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所以說在這次的《弟子規》版本裡面,我們有更多的註解,我們有更多典故的說明,為了加強我們讀者的了解。
我舉個例子,我們新的版本裡面有一個這樣的講解,就是「親有疾,藥先嘗」,因為這一段文句時常會引起一些人士的誤解,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相當清楚的,按照法師的講解,做為註解,還有很多典故,我們都已經有了,放在那邊,使到這本《弟子規》能夠更完善。它不是最好的,因為更好的會在將來出現。還有就是我們統一這三種語文的講解,因為它出現在同一本《弟子規》裡面,所以我們統一了三種語文的講解,而且可以互相的對照,使到一些受馬來文教育,或者是受英文教育的家長也能夠同時的讀解這本《弟子規》,使到更多的家長能夠受惠,這是第一點。
這次我們印刷了十四萬本的《弟子規》,送到全國的華文小學。開始我們都有點的擔心,因為要花費大概是二十萬令吉的費用。可是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所以在大家的努力之下,這個問題就已經解決了。所以這也是一個證明說,只要我們是有好的念頭,只要方向是對的,就不要擔心、不要遲疑。
淨空老法師在很多教材裡面,我們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心願,就是增進宗教之間的交流。所以我們有計畫會在今年尾或者是明年初,舉辦兩項有關增進宗教之間交流的活動。第一項,我們題為「宗教團結與多元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寬容」,我再讀一次,第一項活動是以宗教團結與多元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寬容。第二項,就是我們希望能夠辦大專生中華文化營,假如不能夠是實體的,我們也希望是通過網路來辦這個大專生中華文化營。這個是以前我們沒有辦過的,我們以前辦的都是以學校的老師、校長,或者是公開的演講,或者甚至我們到學校裡面去講課。可是大專生這方面老法師非常的重視,所以我們也秉持我們承擔責任的精神,不管將來這個計畫是否多麼的困難,不過有心,我們肯定是能夠的。我們從真實心開始,我們念念為他人著想,我們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好,我的分享到這邊,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李校長。李校長也給我們證明,人有善願,天必佑之。所以他是我們在傳統文化進華小,他們是先驅者、帶領者,而且他也不疲不厭做了十多年。剛剛也舉了例子,有完善《弟子規》三種語言的善本,而且也很水到渠成,這個資金的問題都圓滿了。包含未來,是年底是吧?年底這個大專營,這個由我們東南亞華僑來帶動,這個意義深遠。我們在座的都聽到了,大家也共襄盛舉,一起隨喜功德,相信也會很圓滿。
儒家說,「五十而知天命」,在聽李校長談話的過程,感覺他特別知天命,他知道他在教育界他的責任使命是什麼;包含他是一個基督徒,他的責任使命是什麼;他身為一個中華兒女,他的責任使命在哪裡。而且感覺我們李校長很盡力做之外,他隨時都是笑呵呵的,所以這個是真的做出喜悅出來。因為笑呵呵的,人家才肯跟著做,苦哈哈的人家會害怕。
而且這個天命裡面還有輕重緩急,該從哪裡下手。而師父他是特別悲天憫人,而且他透過自己人生的閱歷,他感受到這個世界雖然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下手處是四種關係處好,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族群與族群;政黨與政黨;接著是國與國,而下手處是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能夠團結起來。尤其我們在馬來西亞,這個意義就更深遠,我們是多宗教,又是多種族。那一天聽到一位同修他開餐館,結果他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友族的。我說那太好了,你透過中華傳統文化去落實,然後你們的團體裡面就表演出來種族的團結、宗教之間的團結,這個表法就很有意義。這個是做得到的。
而這個求同存異,也是所有聖哲人給我們的教誨。而且那個存異,因為畢竟所在的風土民情,整個生活的環境條件都不一樣,必然它有它的異的地方。但是這個同,我們能夠互相知道這個教誨都是並行不悖的,大家就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那個存異,我們又能互相的理解它的差異在哪裡。
剛剛我們校長所談的,大家多聽幾遍,因為這個都是他從經典裡面找到了宗教之間的同在哪裡,還有宗教互相學習、互相尊重的例子。他是很用心,還查到二OO一年,老人家受邀到聖安東尼這個教堂,然後還是講《玫瑰經》,邀請的是哪一位修女,好像也叫特麗莎,是吧?這麼巧,這促成了宗教互相學習的很好的傳為佳話的樣板。
然後校長也能體會到老人家他特別推崇湯恩比教授,這個都是英雄惜英雄。然後也提到可能這一百年來,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可能找不到第二個了。其實這個話對於我們中華兒女來講,應該是very exciting(令人激動)的,應該是要知恥近乎勇,怎麼可以這英國人比我們還了解自己的祖宗?感覺這裡面可能都有因果,可能都有更高的上帝、佛菩薩他們的慈悲在護持、在安排這些因緣的發展,然後讓我們更受到啟發。這個也是他們的表演給我們信心,也是我們李校長的身體力行,也是給我們信心。
包含我在北方大學那一次,我們一起參與的培訓,其中伊斯蘭教的校長,Puan Zakiah,我感覺她也是特別讓我們敬佩,她自己也在講《弟子規》。然後她就提到了,孔子的教誨把孝道講得很仔細、很系統,那我們伊斯蘭教也強調孝道,那為什麼不可以向他學習?她也是特別的開明。她還舉了個例子,她說你今天坐飛機,他技術非常好,然後把你送到了目的地,難道你還要問他說這個開飛機的是哪一個宗教的,假如不是你認同的宗教,那你飛機不坐了。他可以把你送到目的地。所以她就做這個比喻,說不能有這個偏見,孔子講得很系統,可以幫助我們伊斯蘭教對於孝道體會得更深、體會得更廣,那這樣為什麼不能互相學習?
所以感覺我們馬來西亞是很有福報,這麼多志士仁人,大家都響應文化的傳承,響應宗教的團結,宗教互相學習。所以難怪馬來西亞沒有颱風,因為這一片國土還是很有福報。
我們《地藏經》,連我們李校長都把《地藏經》、《金剛經》的話抄下來了。《地藏經》說:「南方世界湧香雲」,然後佛說地藏菩薩至。這個南方世界,馬來西亞屬於南方,這個是表有智慧的地方,是表有光明的地方,所以希望我們東南亞五個國家大家團結起來,把這個光可以照亮中華民族,也可以照亮世界。這個我也是請轉法輪,好,謝謝大家。
謝謝我們李校長,我們接下來請林校長。林校長,您麥克風還沒有開。
林校長:成德法師,李校長、廖校長,各位組長、學長,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真的是很感動,真的很感謝,首先我很感謝李校長給了我這個機會參與這個課程,這是我真的是很期待的一個課程,尤其是很久很久都沒有聽成德法師講課,所以得到這個課程的時候,我真的是很大很大的開心,真的很感恩。
在這三個星期的學習,不知不覺就到了尾聲,可是我心裡是非常的捨不得。因為我也很感恩,為了成就我們的學習,師長們、老師的用心良苦,所編的教材都是環環相扣,然後循序漸進的在引導我們,這個在推廣德行教育必備的正知正見,學習心態以及如何面對障礙的智慧,都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充實了自己。我想到老法師在敘述他老人家與恩師的情緣,分享他畢生的學習與弘法的經驗,所以他老人家那種真誠、恭敬、謙虛,還有毅力,以及護念我們這下一代的心量及慈悲,也激起了我一種感悟,覺得自己真的是要向李校長和各位學長看齊,我們積極推動傳承文化的責任,真的是責無旁貸。即使我們能力有限,做得不盡善美,我們要相信老法師的話:「菩薩、祖先會承擔,只要我們的心用對了地方。」這點是我感恩的。
這段學習的時間,生活步伐雖然很緊湊,但是我覺得我自己沒有累壞,雖然是一場病之後,我反而覺得自己是非常非常的有福報,自己做不到的心願,菩薩(觀世音菩薩)加持了。尤其我也要感謝我的丈夫,在這幾天我每天上課,可是我沒有想到我的丈夫竟然也會靜悄悄的在旁聽。所以很多個下午,我看他在房裡拼他的圖、玩他的電玩,原來他的耳朵一直是有豎起來聽課,我真的是很感謝。
有一天,當我聽到成德法師告訴我們執著的一個例子,他講到,念經的時候,不許身邊的人大聲講話或發出聲音。這個就是我,當時我的先生他就半開玩笑的說:「聽到嗎?妳要放下這個執著。」所以我才是覺得很驚訝,當時我很難為情的應了他一聲「懂了,懂了」。其實這個時刻,我的心裡是非常非常的開心他有這樣的反應,因為這表示他在聽課了,這個是我夢寐以求的。
因為我先生早年喪父,他很缺乏父愛,所以他非常的寵愛孩子,我四個孩子,他從來沒有打罵過的。有一次看他很生氣的時候,拿著藤鞭衝到廁所,以為他就要打那個很頑皮的孩子。我很開心的衝進去,可是看到他一直在打那個牆壁,一直在打門,不是打我的孩子,可見他真的是很疼很疼孩子。而我扮演的就是那種嚴母,因為他對孩子太好了,所以我必須要凶、要嚴。所以丈夫常常就責怪我給孩子太多的規矩,要學這些《弟子規》,給孩子太多的規矩、太嚴。其實我不是因為《弟子規》,而是因為我自小我的家庭的教育是很嚴謹的,我的爸爸、媽媽、外公、外婆他們一起住,他們都是很傳統的,就深愛傳統文化。所以我每次不能夠認同他放縱孩子的那個態度,因為在這方面,有時真的讓我受了不少的委屈,所以我時常埋怨他:「你應該跟我一起聽《弟子規》,一起學習。」
其實這段時間我不知道他感悟了多少,他每天在這裡跟著我聽的時候。可是我聽課了之後,這幾天他會叫:「遲了,累了,不用煮飯了。」或者是我在忙功課的時候,他會拿一杯水給我。有時我那一天沒有聽課,他就會問我:「今天妳不用聽課?」他講。所以我很受寵若驚,我真的是很感恩。成德法師講得對,我自己不能夠帶動別人,是因為我自己的執著和習氣所致,很多時候我不懂得恆順眾生,善巧的接引。所以同樣的,以前在黨校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得到了不少的委屈,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可是得不到體諒。所以今天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先生,能夠看到他在旁邊聽,我相信以後我們之間就多了一分溫馨的提醒、諒解與感恩,那是一個很大很大的福報來的,真的是很感恩。
接下來,我是感受到另外一個吳孟超老師,九十多歲,九十六歲操刀,做到九十八歲。他都是那個信念,不會放棄,一直心心念念的提攜下一代,要教導年輕人。所以我退休了兩年多了,有時在教這個《弟子規》的時候,在看到校長們他們推動的時候,有時候我因為家庭的關係不能夠參與,我就想到我很慚愧,我很慚愧,我要學老師,應該學李校長這樣,一直到這個年齡了,還是不放棄我們的傳統文化,他們沒有考慮。就好像吳孟超老師講的,他對生命還有多久沒有計畫,不考慮,從不浪費時間,一心一意的帶動年輕人。這種精神非常的偉大,很令人感動。所以鞭策我自己,往後的日子,只要是我自己還健康,還有生命,我就要向他們學習,繼續的推動《弟子規》,和團隊一起。我分享到這裡。
但是同樣的,我也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成德法師,因為那天我聽到的有一個達摩法師的。達摩法師,那個二祖他一直在夢中夢見自己有殺人,有什麼的時候,滿手是鮮血的時候,到了達摩法師認他,好像做他的師父的時候,他有回頭跟他講一句話:「到現在你還沒有醒悟。」是嗎?如果沒有記錯。然後二祖就把他的手給砍掉,這點我有點不明白了。因為我看了老師跟我們分享的,不要記住以往的那些,不要有過去的那種心,自責。但是,在這一段為什麼是說二祖他沒有做出任何東西的時候,達摩法師會這樣的提他一句,「你還沒有醒悟」這一句,然後他就把他的手給斷掉了,而不是說在這一世的時候,他以那個完整的身軀,去引導、去弘揚他的佛法。這一點我不明白的,想請教成德法師。謝謝,謝謝大家,如果有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因為第一次,真的,在這裡跟法師交流,我真的很緊張,真的是怕講錯話。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林校長,可以感覺她是很真誠的人。她聽課都能夠體會到師父的心,體會到吳孟超老先生的心,這個真心跟真心很容易就可以交感。甚至於她也看那看不到的東西,她從我們主辦單位編排的課程,她能感覺到主辦單位的用心。這個都是她很真心去感受,別人的付出她感覺到了,包含她丈夫的一杯水,她都能感覺到人家的體貼。她也是自律比較嚴格,我相信她從教幾十年了,一定有很多學生很感謝她這一位老師、這一位校長。但是她剛剛也是流露,「我還是有做得不到的地方,可能還不夠柔軟、不夠恆順」。其實都很可貴,就時時都是忠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其實我們的父母,包含我們的祖輩,他們很寶貴的做人態度,其實都留在我們的身上了,我們也有責任把它傳下去,傳給我們的下一代、傳給子孫,我們也有責任把它發揚光大。
她也提到師長、吳孟超先生,他們都是念念想著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老人家想著要為文化傳承多培養人,所以他九十歲還盡全力的把英國漢學院辦成了;吳孟超先生他九十六歲了,他想著病患,救死扶傷,他想著我還可以多帶一些年輕人,把這個經驗傳下去。所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個是人生的責任,也是人生的快樂。相信我們林校長這麼有責任,很可能她這一念心,她教過成千上萬的學生,說不定就會來找她了。老法師說,一念遍虛空法界,這個念頭很有感應的。
她有問到達摩祖師這一段,因為罪從心起,還從心滅,幹嘛一定要把手砍斷?林校長,您的意思是在這裡嗎?可不可以不砍?因為這個是電影,這是電影,它有它的思路。我們聽像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有講到這一段,其實他斷臂,黃老是提到了:「求法是非常大的事情。」當時候達摩祖師說,「你是來求法,求法這麼大的事,那你就這麼隨便嗎?」完了,當下慧可大師他就覺得那要很恭敬,他拿自己的手臂來供養老師,所以當時候是他那一念心。我們佛門有說「燃指供佛」,就是以自己最尊貴的身體來供養佛陀。但是其實那個都是表法的,最重要的是我們依教奉行,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去利益眾生。而祖師他們都是當下那一念真心,不是說一定要照著他把手切下來的這個動作。就是他那個恭敬達到極處了,所以他馬上就能夠得大受用。馬上達摩祖師說:「好,你心不安,你把心拿來,我幫你安。」結果他馬上「覓心了不可得」,他就明白,原來我這個不安的心是假的,根本找不到,它是虛妄的,我幹嘛還被它控制?所以那個師徒之間的問答,就得大受用了,因為他誠心到了極處,老師一點化,他就明白了。
我們再拉回這本來的劇情,這個劇情裡面達摩祖師也是說:「你要向我求法,為什麼不先懺悔自己?」其實這個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不到,一定是我們自身還有障礙,所以這個時候能懂得懺悔,就能感通。老人家(師父上人)也說了,他曾經在還沒有去向李炳南老師求法以前,他在台灣的南投埔里,跟懺雲法師,當時候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其中有一個在家人就是朱鏡宙老居士,他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大師的女婿,而且年齡也是師長的爺爺輩的。他每天要照顧這麼多長者,還有出家的法師,自己每天還拜八百拜。我們可以感覺,第一個修了大福報,修行要福慧雙修。看我們李校長現在福報很大,你看印十四萬本,然後要二十萬令吉,你看就有人送來了,這個是他的福報。所以佛門說福慧雙修,挺有道理的。
而且佛門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我們看那個沙數都數不清,河邊的沙,尤其當時候講經很多時候是在恆河旁,恆河的沙好細好細。那禮佛一拜可以消掉多少罪?像河沙一樣,數不盡的罪業可以消掉。很多我們在學,很多大眾聽經聽不懂、讀經不能領會,那都是有障礙。明明經典的內容、師長講的內容,統統是我們本有的性德,照理講不會聽不懂,但是他剛好有障礙。因為我們迷惑,我們會造業,造十惡:殺、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我們這一生沒有造,前世也有。所以他有他的業力在,可是透過我們拜佛懺悔,我們也見過有人聽明白了,「我太對不起誰」,然後痛哭,哭得止不住眼淚,這樣的情境我還看過不少,他真的認知到了,結果當他哭完之後,你看他的氣色像變一個人。我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我是親眼看過,那個淚水真的洗刷他自己內心的污垢,所以變了一個,那種氣色都不一樣了。所以發現自己過失,能夠去懺悔,能夠去改,這個也是真正的懺悔。所以拜佛可以懺悔,後不再造可以懺悔。業障懺掉了,又誠心去學,那是一日千里,那個提升的速度會非常非常的快。
所以不知道這樣回答有沒有回答到林校長的問題?謝謝。這個編劇還是挺用心的。我們最後請丘老師。
丘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李校長,還有班長、組長,還有學長們,還有這一次促進會進修班的主辦單位,謝謝你們,感恩,大家下午好。
今天兩週時間學習下來,就是感覺到自己處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跟諸上善人聚在一起,聚會一起。然後還有就是覺得福德因緣具足,才有這個機會我們一起學習。還有就是,剛才有問到「打開了自己的眼睛沒有」?是打開了,還有就是打開了自己的心。非常感恩淨空老法師和成德法師的教誨,時時的陪伴著學生自己的成長。然後老法師常常說:「信願行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三資糧。」學生自己有這個感想,就是每一做什麼事情,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有這三個條件:信、願、行,才能無礙。這個是學生自己的感想。
最先總結了這兩週的學習,先提到信,相信有佛菩薩、有極樂世界,還有就是成德法師常常提到的,「一切交給佛菩薩安排」,這句話時時伴著學生自己這一生走過來。最初的時候是不相信,就覺得迷信,這個不對,好像我們都有定數,命都有定數的。後來媽媽在旁邊也是有表演給學生看,受到媽媽的影響很多,增加了自己的信念。媽媽八十幾歲,還沒往生之前,她常常會腳痛,然後下雨天的時候,她就會感覺到很痛。我就問她:「怎麼樣,今天有沒有痛?」她就說:「我昨天晚上念觀世音菩薩,結果今天突然間就不痛了。」然後媽媽常常有這個信念,她也是會勸親戚朋友,跟他們講她自己本身的故事,哪裡痛,念一念就不痛,然後非常的相信,就常常說「很靈」。學生自己也是有這種感悟,慢慢就聽了成德法師所講的一些教誨的話,「很靈」是不是加持的意思,是不是感應的意思,是不是說至誠感應就是靈?這裡就要請教成德法師。
然後體會到了之後,就開始專心的聽經了,然後做功課,還有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不少的至誠感通的那種經歷。就選一則,就是昨天才發生的,分享讓大家聽。昨天有跟朋友一起,我們是傳統文化的老師,然後跟他們聊天的時候,突然間就想說:「上個禮拜,上週有一位我們道場的同修,他真的是念佛往生的,然後火化之後還有舍利子。」學生自己就有一個心願,在印尼很少有這種的事例,可能有,可是沒有人去告訴大家這樣子。然後學生就跟朋友說,學生自己很想把他的故事,把它做成一張好像可以讓人家讀到的,可以啟發人家的一種故事,我們是說真實的故事。
後來掛了電話之後,就看一看短訊whatsapp,突然間就看到往生者的太太,她發給我短訊,我就打開。那個太太就告訴我很多她先生往生的故事,然後看到,好像真的不可思議,她用華語寫了一大篇她先生往生的故事。學生自己昨天還跟朋友說,自己沒有時間,因為這個三週,還有到十一號,還有準備功課很多,沒有辦法寫。突然間就看到,才掛了電話就有了,這一個故事就不用去打字了,所以就可以直接把它傳給朋友們,還有把它翻譯成印尼文傳給大家看。這件事可能就是,自己感覺到真的是「有願就有力」,就是這一句話讓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然後有力了之後,一定要盡心去做,這樣子去行才行。所以這個信願行對自己來說是非常的,真的要去力行才對。
然後就是成德法師有一句話,「把修行變成生活」。自己是覺得說修行不是閉門修的,就是所發生的事情,生活上的一切事、一切物,所看到的,都可以自己去體悟、自己去了解,然後也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有機會就跟大家分享。這個是學生自己的感悟。
然後還有總結就是歷事練心的意思。還有就是成德法師有說過,「用對心就可以」,那這一句話,其實我在這一次進修班才聽到的,因為學生自己也沒有很用功的、有次序的去聽成德法師的開示。所以用對心,真的是讓學生自己有非常深的一種體悟,這裡給大家分享。因為我們的團隊,教《弟子規》的團隊,老師們都不懂華語,所以學生自己就非常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去整理他們的教材。還有他們也聽不懂,像成德法師的《四十講》他們都看不懂,都聽不懂,學生自己就把一些看到的、聽到的,自己要用功,才可以跟他們分享。
然後老師們的一個心念就是說,為什麼丘老師妳都不講方法,我們怎麼樣教?學生自己有問他們說:你們教《弟子規》的存心在哪裡?存心是為了學生好,還是為了教學而教學?其實我們如果用心的話,學生自己覺得用心對,它就有方法,自然就有方法出來。像學生自己每一次有教課的時候,小孩子也好,家長也好,自己準備了一大堆的資料、材料、教材,講課的時候都用不到,有時候都會用不到。因為自己覺得說,有時候看到一個學生就要應機,就是有機會教學那種觀念存在。
所以這個方法也要請教成德法師,學生自己這樣的經歷、觀念是不是對?就是說用心還是比較對的,就是你要有愛心、誠心去教小孩子。還有就是最重要可能是平等心,就是不分別,看到頑皮的小孩也不去討厭他,這種心是不是也用得對?自己要請教法師。
還有就是法師,最後,對不起。「戰勝別人一千次,不如戰勝自己一次」,這句話就是有很深的感想,有時候自己知道自己的習性非常的多,可是學生自己相信說,一邊教就要一邊學,要教學生力行,就要自己先做到,那些也是成德法師常常提醒我們的。
還有法師最後也有講說「知福、惜福、造福」,這一個學生覺得自己也是有被加持的福報,能把聖賢的教誨分享到有緣的家庭。我們家長班也有二三個家庭是伊斯蘭教的,不是佛教的,他們學習的精神比我們有佛教觀念的那些,還比較有進步,真的是看到他孩子有進步,他父母也有進步。那些就是在這裡分享。還有就是知道福報了,就要惜福。惜福就是自己學而不厭,就是一直在學習,不斷的學習,也是開了跟同學們一起學習《常禮舉要》一個讀書會,希望也可以造福,也可以教而不厭,就像法師講的。
最後,還有一句話就是,「要做一位好老師,先要是一位好學生」,這個可能等一下我就會把它貼起來在牆上。因為自己不是好學生,真的不是,自己時間分散了,道場也要去處理,然後傳統文化也要去處理,家庭也要去關心,所以自己就不是一個好的學生。
這裡有一個問題要請教法師,不好意思,我可以還有一分鐘嗎?
成德法師:可以,請說。
丘老師:可以。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班,就是青少年班,有一個問題,我們給他看非洲的那個片,他們很辛苦、很瘦的,發生飢餓的那些狀況,然後給他們看,就是要他們惜福,吃飯要吃完。然後突然間有一個小朋友他就說:「老師,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苦?」這個小朋友非常的有悟性。然後學生要請教成德法師,在這樣的小孩,就是五六年級的那種小孩,要如何引導他們學習這樣的因果教育,就是要怎麼樣去解釋?謝謝法師,謝謝大家的時間,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丘老師。首先也感受丘老師也是很知緣惜緣、知福惜福,所以可以感受到她在這一次的因緣也有很大的收穫。就像剛剛她所說到的,她覺得這一次因緣都是要有善根福德,確實《阿彌陀經》這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話不只是說往生要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其實佛經語深,佛經每一句話其實很深很廣,就像我們來承傳文化,那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有些人遇到一點挫折了,他就不幹了,那這個也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夠。甚至於是要接受別人勸諫,人家很好心提醒我們問題了,要接受才有福報,老法師說「福在受諫」。尤其我們成年了,要接受別人勸進而去改,我感覺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感覺我們丘老師確實善根福德深厚,你看她分享我們課程裡面每一句話,她都很有觸動,說要把這個「要當一個好老師,就要先把好學生做好」,她有比較深的觸動。其實我們去看,你去學校講給學校老師聽,他也不見得對這句話有觸動。我們以前在師範學院讀書就是覺得我是師範的,我出來就是當老師了,我就可以當老師了。其實真的要把老師當好,不只是拿到一個學歷而已、拿到一個資格而已,要很用心去提升自己,才能把這個角色做好。
她也提到要信、願、行。所以孔子說舉一反三,信願行,不是只有往生西方要信願行,成就任何事都離不開。首先是個信,我們要弘揚文化,首先要相信它的教誨真實不虛,不夠相信了,推著推著就退心了。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特別重要,信心是根本。我們相信了,我們願意去做,然後發了願,當然有具體的行為了。所以假如我們覺得我們要為往聖繼絕學,那具體的行為,首先我們就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會從這裡去下功夫了。
尤其她剛剛也提到這個教學讓她有動力,因為面對這麼多學生,我們又教《弟子規》,那《弟子規》的這一句我假如沒有做到,這個攝受力就會差一等。所以教學相長,這種責任會鞭策自己不懈怠。所以到底是學生要感謝老師,還是老師要感謝學生?都要感謝的,這個真的是互相成就。
包含她剛剛說的,她覺得這個學的裡面學得比較好的,伊斯蘭教的兩個家庭。也說不定,這兩個家庭極樂世界菩薩來變現的,讓我們什麼?破執著,我們不能又執著一個佛教徒。其實有時候,像特蕾莎修女,她還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她在我們佛教的修持來講那是菩薩,是吧?那假如我們起分別了,她不是佛教的,我們又有這種高下見,那我們就有眼不識泰山了,我們就被自己的分別執著給障礙住了。所以我們都要看懂這些佛菩薩在表演什麼。甚至於是她的母親也是在給她表法、給她信心。我們聽了以後,我們要給家人信心,我們也要給學生信心,給我們教學的同事,甚至是弘揚文化的同道,我們自己要表好法,給他們信心。
俗話講誠則靈,至誠就感通了。所以她的事例也證明老法師說的,一念遍虛空法界。她起了一個善念,希望把這個往生的事例能夠介紹給世人,讓大家起信,結果她就收到這一位往生者的太太,馬上就把資料寫給她了。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說我們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我們自己雖然能力不是很多,但是我們肯借出來,那佛菩薩的加持力,聖賢、神的力量就過來了,這感應是很快的。所以我們自己也是透過自己生活上的體驗,這個信心會更強。信、解、行、證,相信了;去學習,去深入去理解;理解到哪我們就去落實,這是行;結果我們也有我們的體會,這個體證又會幫助我們信得更深。
她也提到要歷事練心,要用對心,因為心是根本,而且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用對了,做的一切事都是功德;心用錯了,哪怕做好事,也是福報而已了,他就不是清淨的心做出來的功德事了。所以不能著相,不能做好事要人家表揚,好這個名,這樣就把功德給破掉了。而且一切法都是佛法,覺悟的人,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個慢慢我們大家去體會。你說,一切法都是佛法,那他得惡報也是佛法嗎?你覺悟去看了,他得惡報就證明了因果,他假如覺悟了,他透過這個惡報去提醒世間的人,那受惡報也是佛法,是看我們是不是用覺悟去看待它。所以善教學的人,一切人事物,他用覺悟去看,都是教材。
早上我還跟同事,我說當父母的,因為這個太太她就觀察,那個草生命力特別強,你看沒什麼土,就從那個牆壁裡鑽出來,很有生命力。她剛好跟孩子散步,看到這些景象,她就懂得引導孩子,生命力要這麼強。她這麼一講,我就想到唐太宗教他的後代,抓住這些機會點,吃飯了,他問孩子:「你懂得飯嗎?懂得米嗎?」你說米是不是佛法?他馬上跟他說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米是怎麼來的,教他感恩。後來吃完了,然後坐著馬出去了,他問他的孩子:「你知道馬嗎?馬你要善待牠,牠會很好的服侍你;你不善待牠,牠會跑掉。」那也在教他做人做事。後來走了一段路,休息一下,在大樹下休息了,又問他的孩子:「你知道樹嗎?」他就告訴孩子:「木受繩則直」,我們用那個墨斗一彈,留在那個木頭上的線非常直,那這樣就可以裁木頭,就可以做出很好方整的家具,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你現在是一個以後要當領導者,你能夠接受別人勸諫,你才能成為聖王。你看在休息的時候,看到木頭也在機會教育他的孩子。後來他們去坐船了,上了船唐太宗又問孩子:「你知道船嗎?」接著告訴他:「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你要善待百姓,善待他,他們擁護你;你虐待他們,他們會群起反抗,你的船會翻掉。
所以老師假如多去領悟人生,善用心,那真的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學習?我們的悟性愈提升了,我們可以給孩子的供養就愈多了,信手拈來。那當然,當老師提升自己也有一個過程,不可能說一開始講課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所以初開始教學的人會擔心,該怎麼教?這也是人之常情,那這個時候也可以恆順眾生,比方台灣當時候在孔廟教《弟子規》,有整理了一個教案,那個也可以提供給他們參考。那當然,假如他們看不懂中文,那這個可能我得請轉法輪,請丘老師可以用印尼文稍微整理一下自己教過的經驗,給他們做參考,但是不一定要寫得很細。其實教學真的是一門藝術,你跟他教得太細了,他鑽到那個枝末裡面去了,把他的悟門給堵住了。所以丘老師的考慮是對的,就是說應該最重要的是心。所以老法師說,教學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真誠心,最重要的是心態,教學的方法充其量不到百分之十。但因為我們也要恆順他一開始還是會擔憂,先安他的心,恆順他,給他一點參考的教案,這個也沒有問題。但是也要透過,其實成德的感受,各行各業真正要出頂梁人才,都不是從課本裡學來的,都是手把手帶出來的,因為看課本不一定能夠契入心境。你說遇到吳孟超醫師,我相信留在他學生心中的,不見得是那教科書裡面的內容,是他那老師九十幾歲了,兢兢業業還在救人,你說那個對他的震撼,一輩子都難忘。
就像柳義泰先生帶著許浚出去給屠夫治病,大家記得吧?其實我們從中也體會到,柳義泰大夫他是好老師,哪一個學生有沒有用心、有沒有進步,他心裡明白得很,誰幹真的幹假的他很清楚,他也是透過每一個機會在提醒,那也要看學生自己的造化了。你看,光是去採草藥,去採草藥回來,他都藉由這個草藥,你看這個是桔梗,可是居然它的根什麼的、絲他都把它保留起來,所以就是要有這種哪怕是採一個桔梗,都要像採人參一樣的恭敬。他才是個剛開始採的人,他能採到什麼好東西?你看我們教學的人也是很柔軟的,很體恤人家的,不會苛刻要求。所以許浚都是看到這個柳大夫的言傳身教。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感覺我們這個片子大家可以多看幾次,它有很多的細節是完全沒有台詞的,但是那個表情讓人印象深刻。這個導演也確實是有心人,那個「商道」、「醫道」、「大長今」都是他拍的,這個我看也是個菩薩再來,在這個演藝圈行菩薩道。
柳大夫帶著他到屠夫家,你看一進門,沒有台詞,許浚馬上把鼻子捂起來,你看他的師父就是完全沒有任何影響,然後用嘴巴去把這個屠夫的膿吸出來。你看那個許浚看了,震撼。然後把它包扎好,整個都完成了,然後幫那個病人擦汗。你看他每一個動作都沒有字幕的,但是你看許浚一點一滴看在眼裡,最後這一個場景要結束以前,許浚看著他的老師,然後那個表情,我的感覺,他那個表情就是我一定要成為這樣的醫生,就是他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效法我的師父。所以感覺帶人真的是要手把手帶,透過我們自己的言傳身教,有身教,但是還有境教,整個團隊的氛圍,還有什麼?言教也很重要,在那個機會點一點,他終身難忘。他可能沒有體會到的,你一點,原來真的佛法就是生活,這個也是佛法。
剛剛丘老師還提到自己有分散,這個不叫分散,分散是心散了,心散了才有問題。因為我們畢竟有家庭的本分,這個是要盡的。佛法,《淨修捷要》有一句話,「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今天不管是在道場,還是在家庭,還是我們在教傳統文化,任何一個角色,全修在性。我是透過在家庭裡、在道場裡把我的真心恢復,這叫全修在性,那我在每一個境緣都在提升,不會分散。然後,因為我常常藉由這些境界提醒自己,我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我都是全性起修。我在每一次要講話了、要做事了,我要用真心,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樣做什麼都不會偏到哪,都會對自己,對家人也好、對大眾也好、對同仁也好,都會產生好的影響。不然我們在那裡覺得好像又要顧家庭、又要顧道場,然後自己產生分別執著,或多或少有些煩惱,應該安住在每一個當下,用真心就對了。而且說實在的,這些東西不能分開,我們今天去講傳統文化,假如沒有家庭的真實鍛鍊,我們講什麼給人家聽?它是交融在一起的,分不開的。今天成德假如沒有在家庭裡去落實,或者沒有自己在教學生的時候用心,那我去到海口跟人家講什麼?照本宣科,人都講跑了。所以都佛菩薩安排,不操心、不生煩惱。
再來,妳給孩子說到,這個非洲人很可憐。那當然我們是透過這個影片引發孩子的悲憫心,甚至讓他感覺你們現在不愁吃穿,可是有人都活不成了。那他起了這種憐憫心,進一步我們,「你可以把省下來的錢讓很多人活命」,這是我們希望的。那這個孩子他有慧根,他問說:「那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可憐?」這個也沒有固定的講法,妳要看著那個孩子的眼睛,妳講著講著,他的眼睛都能理解,妳就可以繼續講,講得愈深、講得愈廣都沒問題,妳講到他能理解的程度。
比方說,因為他生長的地方不同,每一個地方的福報不一樣,所以你是因為前世有修福報,你才能做你爸爸媽媽(的孩子),你才能夠在印尼這個物產這麼豐富的地方。妳就可以應機跟他說。可是你現在有福報了,有可能這一個人以前也有福報,可是他沒有學到聖教,他有福報很糟蹋,糟蹋到最後,下一輩子沒福報了,吃不上東西了。所以因果會相續,有福報,如何生生世世有福報,那這個我們要好好學。他也可能是有福報的人折福了,這個假如我們又有收集例子,以前很有錢很傲慢,最後窮困潦倒。你看那好萊塢的明星很有錢,結果晚年當乞丐,晚年餓死在家中,為什麼?太浪費了、太折福了。這些因因果果可以順勢的,從這一世的因果可以談到前世的因果,然後又可以延伸到現在社會的。
所以我們當老師,其中有一門技能叫講故事,都要積累很多現代、古代,而且那故事說明哪個道理特別印象深刻。大家去觀察師長講課,他為什麼講到這個理的時候都會舉那個故事?因為那個故事跟這個理契合度,人家一聽都印象深刻。所以老師也要做功課,要備課,不只是講課前要備,隨時都在體會、都在領悟、都在用心、都在積累。
所以佛門《華嚴經.淨行品》講的,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所以我們好好用心,然後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用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功德,都是往生的資糧,這一生水到渠成,功德圓滿。以上回應。
今天感謝我們六位校長、老師的分享還有提問,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大家的問題?謝謝大家。
周老師:謝謝法師用心的教導,開了我們的慧眼,也點亮了我們的心燈,也感謝所有分享的校長和老師,讓我們相觀而善。好,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了尾聲,接下來我們即將進行下課禮儀。
成德法師:最後成德再補充一句,比方說剛剛丘老師問成德問題,她一問的那個當下,我也不是知道說我待會要講什麼,但是我們心很相信佛菩薩加持。不然她一問,沒人問過我,好緊張,那我自己就亂了分寸了,結果佛菩薩要加持了,被我的妄念、被我的煩惱障住了。所以我就自己有想到什麼就先講什麼,然後一講佛菩薩一加持,就有很多靈感出來了。所以這個真的,李炳南老師教給師長的四個最重要的,至誠感通。所以佛菩薩祖先給我們做後盾,還是don't worry,be happy,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