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教學者應有的警覺性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1/1/2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81-0002

  銀同學:尊敬的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很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匯報學生在漢學院學習及生活一點點粗淺的體會。

  時間過得很快,上一次的分享學生記得還是剛入漢學院,應該也是一年前了,所以美好的時光總是如此短暫。學生記得上一次跟大家匯報的,是學生在來漢學院之前,母親、老師對學生的護念。當時在學習傳統文化、佛法,一個感受就是,在學校,尤其是像岳飛所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但是來到漢學院之後就會發現,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善友,我們來到漢學院都是有共同的志向。師長說,我們人來到這個世間就是人生酬業,但是我們是願力轉業力,向阿彌陀佛學習酬願度生,所以緣分就很特殊。學生常常想,如果不是師父上人慈悲,還有佛法、傳統文化使命的召喚,我們可能連相遇的緣分都沒有,更何況是朝夕相處。所以想我們的緣分都很特殊了,首先是有共同學習同學的緣;再者有共同生活在一起,一日三餐,這就是家人的緣;還有,我們還有道友的緣,就是志同道合。法師也常說,每一位家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書,背後都有令人感動發菩提心的故事。所以學生在這一年當中受益最深的,就是從老師、家人身上看到大家為法、為道。

  二O二O年這一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因為學生昨天收到劉學長發來的一首歌,是院長撰詞,謝學長唱的一首歌,叫「互助互愛的一年」,很感動。院長寫了兩個「傳出去」,第一個傳出去是「和諧傳出去」。「在那……」,學生唱得不好,所以就讀了,它就是「和諧傳出去,在那日常學習工作間,遇到任何考驗,都不忘自我檢點」。這一句就感覺是讓我們把和諧傳出去,但是也談到了和諧的祕訣,就是遇到任何考驗都不忘自我檢點。所以自我檢點是智慧的,因為聖人明瞭,問題不在外邊,而在我們的自心之中。學生記得前段時間有共修課上,也有家人關於這一點進行了詳細的分享,也談到說,念頭雖然看不見,是無形的,但是人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因為它會通過語言、行動不知不覺的展現出來。而萬法因緣生,事情為什麼會到這一步呢?都是由念頭和心態促進外面緣的一個發展。所以一反觀,我們就會找到根源,所以不能小看自己的念頭。佛法裡面就講得更透徹了,說「一念遍虛空法界」,「一念起,宇宙森羅萬象,一時海印頓現」。所以這是佛和聖人看到真相之後,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真實智慧。而院長把這個真實智慧寫在了歌詞裡面,「遇到任何考驗,都不忘自我檢點」。

  學生最近在學習《尚書》,裡面的聖王賢臣都是如此。譬如說湯王,「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比方說伊尹,伊尹說,「予弗克俾厥後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於市」,假如不能讓我的大王像堯舜一樣,我會感覺到特別慚愧,就像被在市集上鞭撻一樣;「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對下面就是,老百姓有一個人不能安居樂業,都是我的過錯。

  所以學生看到這些聖王賢臣,「德比於上,則知恥」。反省自己一點,就是無慚無愧,每次發信息,最後都寫「慚愧學生某某敬呈」,但是自己一想想,是不是真的有慚愧之心呢?相比於這些聖王賢臣,自己就感覺差得太多太多,但是自己感受每天能夠親近這些、拜會這些賢王,今天拜會湯王,明天拜會舜王,就會發現「能親仁,無限好」,相信一定會進步。有這一個慚愧之心起來以後,就感覺指責別人就會羞羞。前段時間學生也是遇到了一些情形,才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像我們每天讀誦《弟子規》前面序言裡面談到:「求為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固邦國自寧。」所以真的是自己最後扮演了一個製造問題、攪局的角色,這樣就難為身邊的家人,而且會傷害到大家。

  當然學生了解Dawson的家人都很包容我、愛護我。像陳老師上周五的時候晚上,學生吃飯比較晚,正好碰上老師,老師一問「銀同學吃飯了嗎?」然後學生說還沒煮,老師說別煮了,老師給你多煮一份。像大姐,每次看到學生就說,是不是又胖了?然後有什麼事情發生了,第一個站出來,真的像前面講「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楊姐每次看到學生在看書,就會提醒學生要開燈,注意保護眼睛。芮學長也是,每次學生遇到危難之時就會拔刀相助,有一次學生眼鏡的螺絲掉了,然後芮學長就趴在地上找,然後最後幫學生修復如初。所以像包括徐學長學習那麼忙,然後還是為我們的事情操心,幫助我們。所以這些師友的恩德,包括我們Dawson這些家人們相互之間的愛。這些就像上次學生記得我們一起參加排球比賽的時候,陳老師在最後大家唱完歌以後,跟我們講一段話裡面就提到說,我們現在的這些美好的回憶,無論我們以後在哪裡,都會成為我們前行的無盡動力。

  所以「自我檢點」,院長寫在歌詞裡面,第一,首先是道出了和諧的祕訣,是智慧的,第二,也是快樂的。自我檢點的人是快樂的,因為自我檢點應該不可能每天整天苦哈哈的。就像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身就是反求諸己的功夫,而誠,真誠心,真心,見到真心了所以快樂,反身則誠,樂莫大焉。因為真心裡沒有怨恨惱怒煩,單沒有怨應該就很快樂。學生記得上週馮學長有分享到師長的一句法語,「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就沒有這個怨的煩惱。當然我們夫子也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真的,就是真心的想去遠離這些怨的話,那就是只有在讚歎,沒有批評,一定很快樂。

  師長也讚歎舜王是普賢行,懺悔業障、隨喜功德。那無怨從哪里出發呢?我們《弟子規》裡面就有說,「號泣隨,撻無怨」。《孝經》裡面也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所以無怨的一個起點,我們看,還是從父母身上。就像舜王,這麼惡劣的一個家庭環境,父母兄弟都要殺他。《孟子》裡面有一段記載,他的父親和他的弟弟要合起夥來殺舜王,讓他去修井,結果把那個井給填起來,他們以為把舜王害死了。所以象就在院子裡面開心的說,謀殺舜成功是我的功勞,然後這些房子給父母,兩個嫂嫂歸我。結果他剛說完這些話以後,推門進屋,一推門,看到了舜坐在屋裡,當時就特別的,《孟子》用了兩個字「忸怩」,就是不好意思。因為他突然發現自己的哥哥沒有死,好端端的坐在那裡,所以就說了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說哥哥我好想你呀。然後舜當時就回應說,弟弟呀,我所想的是天下的百姓,你快快成長起來,和哥哥一起去幫助天下的百姓。所以我們從這段話裡面,學生當時讀到的話,非常震撼的,就是舜這種只見真心而不見妄心,就是看到一點點的真心,真心就是這個「忸怩」,表現出來的就是慚愧之心。慚愧、羞惡之心就是真心。所以看到他有這種一點點的慚愧之心,都是馬上就是「象喜亦喜」,就是變得歡喜起來。對於剛剛還在謀害自己,甚至想殺自己,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舜真的就是做到了像我們前面說「自我檢點」,而且是對別人只有讚歎,沒有批評。所以像舜一樣天天見真心,把妄心裡面這些雜質給過濾掉,學生想,應該舜每天也是非常開心,煩惱輕、智慧長。而師長也在講席裡面說得更具體,關於見真心不見妄心,就是專看對方好處,不看對方缺點。

  前段時間有家人給學生提意見,自己當時轉身就給解釋回去,而且還說了其他的一些解釋。而當時自己反省出,為什麼自己會沒有做到無論遇到什麼考驗都自我檢點?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把別人的過失記在心上。所以,倘若如果像舜王一樣只見好,也就是師長說專看對方的好處,不看對方的缺點,心上沒有別人的過失的話,就很容易做到凡事自我檢點。法師也常說,這個是夫妻和諧的祕訣,也是我們團體相處、團體能夠興盛的祕訣。

  最後,我們就像天王殿裡面的彌勒菩薩笑呵呵,而且我們是去極樂世界的人,那現在就應該極樂極樂,現在就應該做自我檢點的人,做快樂的。而自我檢點,前面學生匯報的這兩點,一個是智慧增長、法喜充滿,也是一個判斷我們是否檢點如法的一個標準。如果不是,那我們就要想想,是不是在自我檢點過程當中還有急於求成的心,是不是浮躁呢?是不是有我慢的心?就是說,我怎麼可以這麼差?或者是,不應該這樣,然後又自我否定,自暴自棄了?所以急躁、傲慢和自我否定都不是真心,我們不要。惠能大師給五祖的畢業論文裡面匯報了四十個字,給學生很大的安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而且從來都沒有動過,沒有染污過,一直在那個地方。所以驚濤駭浪起伏波動的那個是妄心,這樣一想,就特別開心。

  然後歌詞,院長還寫了另外一個「傳出去」,第一個是「和諧傳出去」,第二個是「漢學傳出去」。「因果、道德、倫理篇,我們效法聖賢,造就出和諧世界」。院長寫的這個就是我們的天命。像達摩祖師講這是天命,而湯恩比博士也談到說,唯有大乘佛法和孔孟學說,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剛好相遇,所以當仁不讓。師長說為什麼世尊和孔夫子的教學成功了?是因為他們做到了。為漢學傳出去,院長寫「我們效法聖賢,造就出和諧世界」。學生還記得在剛來漢學院的時候,張老師送給學生的詩,現在還貼在門上,「正己無斷道漸成,覺他以法行感成」。鄧老師也勉勵,勸學生每天要復講不間斷,法師還在前面衝鋒陷陣,弘法組向我們召喚,當然學生當仁不讓。記得當年惠能大師座下四十三個人將禪宗復興,我想我們一定更多,像老法師說的,大家在一起彼此成就,這樣也應該是師長他老人家的本懷和心願。

  本來學生今天是想向大家匯報最近寫論文的一些體會,但其實是一不是二,剛剛是說唱歌了。陸遊在八十四歲的時候給他兒子寫了一首詩,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所以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為師父也常說,真心遍一切處。在每一次整理內務,在每一次展開課本,在吃飯、睡覺,點點滴滴都是下功夫的地方。所以唱歌的心跟寫論文的心是一個心。關於寫論文,自己,學生感受來到漢學院以後受益最深的兩句話,也供養給大家。第一句是蕅益大師的一句法語,說:「果能以慈修業,自能善入佛慧。不然,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法師也常常引這句話,也是為我們敲響警鐘。同時大師也為我們點出了慈悲心的重要性,「果能以慈修業,自能善入佛慧,不然,學問愈多,我慢愈熾」。所以是必須要有這一顆慈悲心,不然那我們就去道愈遠。第二句是大姐說的,是當時剛來漢學院的時候,楚學長給我們二O一九級全體碩士生,送給我們一句話,就是「為古人傳言,為今人讀書,具體落實,念念為他人著想」。就是想著我們為古人傳言,為今人讀書。因為今天的人都很忙,甚至可能也沒有這個機會深入這些經典,那我們來讀,讀了介紹給大家。因為我們的緣比較殊勝,所以要珍惜,然後來回饋、回報給大眾。

  記得上一週是馮學長好像有分享到說,學術像一個漩渦,一不留神就陷進去了。的確,像「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的確就像馮學長所講的,一不留神就陷進去了。但是我們有護身符就不怕,就是每天想一想,自己有幾個念頭想苦難眾生?這就是一個提醒。像前幾天法師有為我們分享到最近學英語的時候一個心態,就是在學之前合掌發願,學的都是為了利益大眾,有這樣一顆心。我們在選題抉擇,或者是寫什麼的時候,往往就比較篤定,聖賢佛菩薩也一定會加持我們,就會事半而功倍。更重要的是,借助寫論文,或者是其他的任何事情這個緣,我們的心就會愈來愈真誠、恭敬、清淨。呼應一下上上週楊姐有分享到的念佛,這樣我們念佛就會更加容易不夾雜,也就會得到真實的受用和真實的利益。估計這次分享,就是學生在漢學院碩士班早課分享的最後一次了。雖然很多學長平時都很少見面,但是就像再回到歌詞裡面所唱到的,「社交距離不讓心遙遠,我們的心在一起」。

  好,學生今天就分享到此地。其中如有不正之處,懇請法師、諸位學長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銀同學的分享,可以感受他對這一次分享非常珍惜。再來,他今天分享,也符合我們內典講座,在講演一定要認真準備,但是真正講的時候要觀機,或者是感受當下的因緣。所以他說本來是準備分享寫論文的感悟,可能一開始講,看到諸位老師、諸位同學,他就有感而發今天的這一個分享。尤其是想到了院長在歌詞當中談到「和諧傳出去」、「漢學傳出去」,就引發了他的感受。所以這也是一個示範,就是在講學的時候要認真準備,但是真正上台了,還是要看情況,或者隨順感悟來供養大家。還有,他今天的體悟也為不二法門做了他自己感悟的註解。所謂寫論文,唱歌(給老人家錄這個歲末祝福,唱歌),包含學英文,他把這一些都覺得是歷事練心,練出真心來,都是用的同一顆心,所以是一不是二。我們用這樣的心境來處事待人接物,就不容易去分別執著,就不容易從中產生很多的情緒。所以普賢行第一個是禮敬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我們都真誠恭敬去應對。

  就像他今天談到舜王,也讓成德對老法師的一句話更有感受,老法師說,舜王的行誼就是普賢行的展現。因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銀同學對於《尚書》特別有相應,所以在這偉公教導他們《尚書》之後,他一直也都還在深入,包含我們陳老師也是在編《群書治要360》,結果她也承擔責任,繼續神交古人。老法師說,跟古人做朋友非常的快樂。「有朋自遠方來」,這個「遠方」是時間,我們把這個時空把它突破。所以看得出來,銀同學也是比較重感情、重情義的人,所以這一年來的種種情景,可能在他的分享當中都浮現出來了。所以他一開始就說到,他上一次分享是一年前,所以時光非常的短暫,這一點成德是感受特別深。現在感覺一個禮拜好像晃一下就過去了,真的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尤其大家還年輕,假如就能感受到「一分時光,一分命光」,「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這個心境就能夠起來,那相信大家的成就一定不一般,而且也必然要有成就。

  因為大家能今天在漢學院學習,在還沒有到漢學院以前,就已經得到父母、老師、眾多長者、同學的護持,才能夠進入漢學院;進入漢學院又有師父上人、院長、老師、同學們的護念;應該銀同學的分享,也讓我們回想起這一年、兩年,甚至於像我們幾位研究員他們有的是四年了,三年、四年都有。那都能記住這一些恩德,那菩提心自然就提起來了,念本師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成德自己感受很深的,我們雖然在英國,但是海峽兩岸(內地),乃至於是馬來西亞、新加坡,關心我們、護持我們的大眾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施主恩、眾生恩,我們都要能夠去感受,能夠放在心上。

  銀同學還提到岳飛的一首詩詞裡面講到的「知音少」,古人也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可見要遇知音不容易。而銀同學能夠珍惜當前的緣分,那知音會多。人與人都是交感,我們真誠,就能交感他人的真誠,所以真誠是能感,所感就是知音。而且我們還要做師長的知音,才能跟他老人家同台演出。我們要做彌陀的知音,他那一句「一切皆成佛」,我們時時不要忘。「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能受持念佛法門,廣度苦難輪迴的眾生,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當下就是彌陀的知音,就跟他老人家沒有分開了。我們願意做彌陀的知音,願意做師父上人的知音,我們願力就大過業力了。

  而銀同學也提到,其實我們能夠在漢學院相見,那我們都是有願力的人,而且都是願力大過業力的人,不然走不到漢學院,不然也很難在這裡持續學習。人與人的緣不具足的話,一天都不可能聚在一起,這個大家可以再去體會體會。所以法眷屬可能比親人還親,親人是一生的;假如我們願力提起來了,那可以感覺到可能我們家人之間不是這一世才在一起努力的,可能生生世世都有發願,所以這個師友的恩德是很大的。

  今天藉由銀同學提到院長的這一句歌詞,「和諧傳出去,遇到任何考驗,都不忘自我檢點」,點出了我們要成就和諧,還是在我們心地當中下功夫。他也珍惜因緣,都提到我們馮同學上週的分享,也提到韓同學,這一些學長們的分享對他的啟發。提到師父的墨寶,也是馮同學分享的,「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它延伸到,其實都是自己的念頭、心態影響外面的境界,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曾記得成德初學佛,老人家講經的時候說到「徹法源底」,當時候聽到這句話,覺得特別幸運。遇到釋迦牟尼佛教導的佛法,再加上師父上人的開解,我們的宇宙人生的道理,不是在表面當中了解而已,我們是徹法源底,找到一切事物的根本。尤其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很常引的《華嚴經》的一句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怎麼來的?一句話就講清楚了。所以剛剛也提到,一念遍虛空法界。

  而記得老人家第一次到廬江,當時候對著我們三十多位培訓的同仁,講了一句成德終身難忘的話:「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那就變騙人。」當時候聽了,大家大部分都笑了,笑完,老人家這個話的背後,對我們走這條路重要的提醒,我們說了假如做不到,那變成騙人。我們取捨人生,放下了很多五欲六塵,決定不願意是來騙人,都是希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盡點心力,絕不願意騙人。但隨著自己深入經藏,又能夠長期薰修師父上人的教誨,還有這麼多家人如切如磋,我們對於教理一定能夠不斷積累。

  可是當我們能把道理講得非常清楚,方方面面很圓融。一來,會贏得讚歎;二來,我們的親戚朋友常常會聽我們分享,我們能把理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可是可能親朋好友跟我們一相處,感覺落差很大,這個時候可能會讓親朋好友生起不舒服的感覺了。所以在這裡也要提醒銀同學,雖然「理有頓悟,事要漸修」,這是必然的,可是我們也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好,當我們親戚朋友生起說,你不是講得那麼好嗎,怎麼跟我們一相處,好像這些也沒展現出來?可能當親朋好友這麼說的時候,你也會有點內傷,「我也還在修行呀」。這個時候要記住,不能解釋,一解釋,離真心愈遠。所以今天銀同學的分享,也是教導我們要自愛。隨順一些負面的情緒,其實就是沒有愛自己的性德了,認賊做子了,認這個煩惱賊做孩子了,認賊做父了。這等冤枉事不能幹。要常常把六祖大師的博士論文,在佛門的博士論文,常常提起來,「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動搖」,這樣就不會自責、煩惱了。所以當親戚朋友對我們有所埋怨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能去要求、指責人家。所以「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一定從自己的心、自己的家庭、自己周遭的因緣開始做起。

  所以老法師給廬江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導,就是「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鎮做起」,這個鎮就是自己生活的環境了。因為假如我們在跟家人、在跟身邊的人相處,我們都一直覺得是他們錯了,都一直盯著他們,這個關係就會愈來愈緊張。可是愈這樣,我們愈有情緒的時候,就愈見家人的過,愈見他人的過,沒有見自己的心其實都已經有控制、有佔有、有對立的念頭了。所以其實師父每一句法語,都是他修行真實功夫練出來的,我們一聽,就把它當一句話背起來而已了,然後又講給別人聽,不知不覺好像這些東西我們都懂了。其實師父每一句法語都是要練很久的,我們得冷靜想想,師父的哪一句我有練它三個月呢?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那要練到什麼程度?跟家裡的人都不會起這些心態,身邊的人都不會起這個心態。師父說,「夫妻白頭偕老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假如這一句話,我們不在家庭裡面練。當然這一句話,那假如我們同學們一聽,那我沒結婚,這句話跟我沒關係,那就不善學了。舉一得要反三,延伸開來,那跟一切人相處就是這樣,只看對方的優點,都記住對方的付出。所以銀同學今天分享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所有老師對他的好,所有同學對他的好,他都回憶起來了。

  所以真的,我們弘揚漢學,《大學》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裡面又說,「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又說,「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些話我們都不能等閒視之,這些話都攸關我們弘法利生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長遠,甚至於是能不能真正利益人。假如我們沒有在修身齊家當中下功夫,哪怕我們今天在弘法組分享課程了,哪怕我們今天在跟大眾分享了,流弊也會慢慢出來。因為我們修身齊家的狀況、問題,都會在因緣當中讓人家看到,讓人家知道。假如人家一知道了,他不是在講課嗎,怎麼家裡的關係不是很妥當?這樣流弊就慢慢出來了。所以這一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真的要時時提醒我們。因為成德跟很多有緣的同仁,尤其已經在弘法的人,成德也會跟他們共勉的,一定要在修身齊家當中下真功夫。而真正已經講學有受到別人肯定的人,要再提醒,真的不容易。所以可能有時候同學們會覺得成德確實太羅嗦了,這個也請大家包容。抱歉,因為經過一些事可能落的印象太深了,因為一個講學的人培養是不容易的,可是他要著在八風當中,要著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很簡單的,除非我們在走這條路以前,就建立很正確的知見,就建立很高度的警覺性,不然外魔內障考驗可是很大。所以老法師說,成德這一輩的弘法的難度,比他老人家是多十倍、百倍都不止。

  銀同學還提到伊尹,這些古聖先王、這些賢臣,他們的榜樣,那成德就想到「德比於上,則知恥」。就像伊尹他的態度,他沒有能輔助自己的君王成為聖王,那是他的恥辱;有一個百姓沒有受到他的恩惠、照顧好,也是他的恥辱。這是一代賢相,他是世間聖賢。那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要去極樂世界,我們是要當生作佛,所以這一些我們都要效法,我們才真正能出世間,能當生作佛。

  而銀同學還提到,欲解決問題,反製造問題,所以要解決問題要務本,從根本下功夫。我們想解決問題就很容易著到這個事上、相關的人上,忽略了根本在自己的心念上,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再來,縱使有心,也要懂得人情世故。不懂人情,不懂世故,是書呆子,學佛就變佛呆子了,會「傷天害理」,你看到李炳老用了這個詞。為什麼他老人家九十歲了都還要親自講《論語》?講《論語》就是讓我們懂得人情,懂得世故,懂得天理、天道。人情就是能體恤人心,世故就是辦事的章法、程序、竅門在哪。人情世故不懂,我們一出手就有人生煩惱,你說本來要去解決問題,變成添亂。所以銀同學應該有很多情何以堪的窘困,我明明是好心,怎麼搞得裡外不是人?沒關係,這個經一事長一智,每經歷過一件事,就不貳過,就把這個感悟放在心上,就得終身的受用了。

  他還有提到很多老師、同學對他的好,這個是實踐老法師說的,最傻的人就是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那個是最傻的人。心裡要放什麼?要放一切人的好。那你看每一個人都歡喜、都感恩。所以普賢行,老法師說的只有讚歎,沒有批評。大家不要又著在「批評」的這個字上,「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老人家這裡說的「批評」,就是你去見人家的過,跟人家對立了;你去提醒他,這個就不在老人家講的這種「批評」裡面了。所以我們一聽什麼就著什麼,又著到,本來是很熱心的,一下子又變得很冷淡,常常自己在過與不及當中調,調得內分泌都快失調了,自己也很無奈。所以還是要認識真心,真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是情緒,也不是煩惱。就像銀同學分析到的,不是急躁,不能傲慢,不能自我否定,這些心態你一起來,身心就不放鬆,跟身心相應的念頭,只會讓自己身心愈來愈輕安、歡喜。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省、懺悔,跟我們的真心相應,這真誠就透出來了,當然是樂莫大焉。那反省懺悔完,心地好像洗刷了一樣,特別的清朗通透。那這個反身則誠,就能夠有「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躬自厚,薄責於人」的這樣的心境。

  比方說銀同學講到這裡了,自己就反思了,跟父母之間內心還有沒有絲毫的埋怨呢?跟兄弟姐妹之間還有沒有?親人之間還有沒有怨?延伸開來,跟老師、同學,已經工作的人跟同事、跟領導,還有沒有這個怨?都要隨文入觀。好不容易人家法供養了,隨文入觀就得受用了,佛法是內學。

  而且舉的那個「忸怩」,就是孟子談到舜的弟弟,舜王的弟弟在那高興,自己把哥哥害死了,可以獲得兩個嫂嫂,在那洋洋自得,推門一進去,看到哥哥坐在裡面。假如他還是惡念,他就不是忸怩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就可以了解聖哲人他們常常都是見性不著相,見人家的心性閃光點。所以舜王看到弟弟的這個可貴的善根,弟弟脫口而出,哥哥我好想你。舜王馬上就給弟弟廣修供養了,「我常常想的就是天下的百姓,弟弟你也應該這樣去用心,這樣才能更好的可以去照顧好老百姓」。他那時候應該是天子了,或者最起碼也是一方的官員了。因為堯帝觀察他好像是二十多年。所以堯帝也是不簡單的,這個重責大任,不能所託非人,他得為天下百姓著想,這些都是我們的學處。孟子能把這些關鍵點點出來,孟子也不簡單,他是神交古人,才可以把這些點出來。

  所以回到今天銀同學的分享,相信他所提的不管是經典,還是老人家這些教誨,就是我們走這條路的護身符,「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任何考驗,都不忘自我檢點」,相信這些話不忘,那道就不會須臾離也了,我們隨時都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因為現在太難了,危急存亡之秋,我們只要不退初心,佛菩薩的加持感應是不可思議的。雖然很難,也不難,難易都在我們一念覺迷,一念正覺當中,一念覺正淨當中,我們一入佛門就是皈依,三皈依最重要的皈依自性覺正淨。

  好,那以上回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