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9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第二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劉余莉女士主講  (共一集)  2009/5/1  中國山東青島  檔名:52-374-000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感謝大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向大家匯報一下自己在學習中華文化中的一些體會。

  在中國傳統童蒙教育經典《弟子規》上,有一句話說「揖深圓,拜恭敬」。大家看了這句話,可能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現代人活在現代社會,特別是我們受西方教育影響的人,認為人與人之間都是應該平等相待,為什麼我要給別人鞠躬?當時我學習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後來我學習了蔡老師的《弟子規》,蔡老師說,中國傳統文化,你只有去力行,你才能夠明白其中的深義。我想老師既然這樣說,肯定有其中的道理。有一次,我也是應邀到人民大會堂去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在這個發布會上,也為我準備了一個短短的演說。我走上台去,先沖著台上的領導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後又沖著台下的觀眾席也深深的鞠了一躬,結果怎麼樣?出乎我意料的是,我還沒有開始講話,在台上、台下就響起了一片掌聲。所以從那以後,我每次上課之前,特別喜歡給人鞠躬。當然這個鞠躬並不是為了博得別人的掌聲,而是從這個鞠躬的力行過程中,讓我們確實深刻的感受到,這個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我們這個躬鞠下去,從內心表達出對聽眾的尊敬,聽眾再聽我們講課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後來隨著學習傳統文化的深入,我們才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句經文都不是隨意設計的,它都有著一定的內涵。為什麼說讓我們去給別人鞠躬?我們知道,人生來都有一種傲慢之心,這種傲慢之心從哪表現出來?我們看即使是貧賤如乞丐的人,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即使貧賤到乞丐這樣的人,他也有一種掩飾不住的傲慢之心。譬如說他站在大街上,看到很富貴的車子駛過,他會怎麼表現?他會不屑的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有幾個臭錢。」我們想一想,即使是貧賤如乞丐的人,都有一種傲慢之心,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一路走來,伴隨著鮮花和掌聲,我們自己的傲慢之心可能不知不覺的在增長,我們自己還意識不到。所以說正是通過這個鞠躬禮,把自己的頭低下去,來折伏一個人的傲慢之心。

  我們中國的禮節,它確實是無時無刻不給人一種教育、一種警醒。我們看中國古代還有一個禮節,就是一個人考中了舉人,他第一件事要做的是什麼?第一件事就是要回鄉去拜見他的老師。也就是說通過這個禮的設定提醒他,你今天的成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後面成為你成功的鋪路石;不知道多少人在為你今天的成功,默默的做出多少無私的奉獻。我們今天這個大會之所以能夠成就,也讓我們非常的感恩在下面默默服務的這些人員。

  在春節的時候我就到青島來,當時就見到了劉總,她當時就已經在為今天的大會做籌劃。我也有幸和劉總相處了一天,從這一天的相處中,我才發現、我才明白為什麼大家說起劉總都非常的讚歎。一開始大家說起劉總都是非常的、由衷的那種讚美,我就不明白,我說劉總是不是有三頭六臂,為什麼大家提起她來都是這樣的讚歎?經過這一天的相處我明白了,因為她每天都在忙於不是自己的事情,都是在忙於別人的事情,都是為著這個會議在做籌劃、做準備。我們從這裡能夠體會到,今天我們能夠坐在這裡一起來學習傳統文化,其實不知道有多少人度過了多少個難眠之夜。很多的這些服務人員都是我們的企業家朋友,我還看到了我們煙台黨校的同事,他們也都是教授級的,都在這無私無求的給我們做義工,我看到了之後確實非常的感恩。所以今天我這個躬也是鞠給在座所有為大會默默付出的人。

  中國有一句話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個人能夠在學問上獲得多大的成就,就取決於他的誠敬心。在明朝的時候有位蓮池大師,他聽說有個遍融法師特別的有學問,於是就三步一叩頭,走了很遠的路來求教他。求教他之後,遍融法師只說了一句話,他說:要遠離名聞利養,這個東西害死人。這一句話在平常人聽起來好像平淡無奇,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這句話在蓮池大師聽來,就像當頭棒喝一樣,他深深的記在心裡,一生都不敢違背。而他一生就成就在這句話上,「要遠離名聞利養」這一句話,「這個東西害死人」,他一生就是奉行不敢違背,最後成為蓮宗的一代祖師。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我們今天都是有一種謙虛的心來學習,但是我們學了之後能夠獲得多少,對我們的生活能夠改變多少,取決於我們那種誠敬心,其實不在於老師他講得有多好,我們講的都是古聖先賢的道理。孔子都說他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沒有什麼創新之處,為什麼大家都能夠獲益?就是因為他們有一顆恭敬心,是這顆恭敬心,使他們獲得了真實的利益。

  我們選擇這個題目,也讓我們想起了在十七大召開之前,我們中央黨校也有幸承擔了中央委託的一個重大調研課題,就是「和諧社會的理論問題研究」。我們隨著一位副校長走遍了大江南北,到了七個省市,調研了這些地方省市構建和諧農村、和諧城鎮、和諧社區的情況。結果我們走了一圈之後,我驚訝的發現,其實這些構建的好的和諧社區、和諧城鎮、和諧農村,其實無一不是有意的、或者無意的,在運用傳統文化的理念進行引導人們。所以在遞交給中央的報告上,我們就寫上了這樣一句話,社會和諧反映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優良傳統。

  在我們的十七大報告中,我們也看到錦濤總書記,他在講到文化建設的時候,他說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出要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告訴大家,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是因為我們調研的結果,而是說總書記他提出的每一句話,都不是偶然的和任意的,都是奠定在廣泛的調研和考察的基礎之上。其實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一直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工作。譬如說在二00五年,當時還是任國家統戰部的部長劉延東同志,她就在一次會議上提出,她說:偉大的復興,需要偉大的文化。做為中華兒女,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共同的身分,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跡。我們都是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有義務、有責任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使注照中華數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傳、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民族在新世紀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這就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國家的領導人,一直很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我們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學中華文化,要精、要管用。我們在這個傳統文化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最高的領導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養身心做為最根本的,這才是達到和諧社會的基礎。我們也是取了白鹿洞書院的幾句修身之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句話叫「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我們先看一看什麼是言忠信。言忠信就是告訴我們言語,忠,它是上面一個「中」字,下面是一個「心」字。什麼叫忠?不偏不邪是為忠。如果你說話有了偏邪、有了差錯,那它就不是忠言。「信」是人言為信,說話要守信用。用我們現代的話來翻譯一下,就是不出惡言。什麼屬於惡言之類?那就包括了粗魯罵人的話、挑剔抱怨的話、欺騙他人的話、不守信用的話、挑撥離間的話、勾引誘惑的話、諷刺指責的話。如果我們天天口裡還出這些言語的話,那我們就是在出惡言。

  為什麼我們要不出惡言?在當代著名的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那裡,做了一個水結晶的實驗,在這個水實驗中他告訴我們,他就是把這個水放在冰箱裡結晶,然後再把它放在高倍的顯微鏡下來觀察。結果他發現,在看過「愛」與「感謝」幾個字這樣的水所結成的結晶充滿了喜悅,並且形成了像盛開的鮮花一樣。也就是說他做了幾百萬次的實驗,結果發現最美的結晶,是看過愛和感謝的這樣的水所呈現的結晶。這個上邊是看了「謝謝」,呈現了美麗的六角形;下邊是看了「混蛋」或者「我恨你、討厭你、醜死了」這樣的詞,它所現的結晶,就是不能形成完美的結晶,而且是混沌一片。他還用了不同的文字進行實驗,譬如說「智慧」,是漢語拼音的智慧,這個是英文的智慧,還有一個好像是德文的智慧,儘管語言不同,但是它的結晶都是六角形,而且都讓人看了很喜悅。這告訴我們,即使是水對於人的言語都是有反應的,更何況是我們人!所以我們如果整天說挑剔的話、抱怨的話、指責的話、嘮叨的話等等,別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肯定不會很好。

  在台灣也有心理學家,他們做了花的實驗。他們把小學生分成三組,一組小學生在路過第一群花的時候就告訴他,你們要讚美它,說「你長得真可愛,我們喜歡你」;第二群小學生過第二組花的時候就說「討厭你、醜死了」,然後再給它吐一口唾沫;第三組小學生在過第三組花的時候,就從心裡覺得不值得一看,故意的不理它,不屑一顧。結果過了三個月之後,他們發現這些花發生了奇妙的變化。說「我們喜歡你,長得真可愛」,這些花果然長得愈來愈茂盛,確實很喜人;說「我討厭你、醜死了」,這樣的花都已經枯萎了,就像那個經常被指責的小孩子,蔫頭耷腦的樣子;而那個看了故意心裡不理它的,就是看都不待看的那種,它已經徹底的死亡了。這告訴我們,惡不僅僅是說出來的言語是惡,其實人意念的惡,給人的打擊是更厲害的。我們經常說,冷戰比熱戰更讓人受不了,夫妻之間如果有問題,吵吵架,這個問題可能就過去了;當你覺得這個人都不可理喻,我都不屑於跟他爭論的時候,這個時候對他的傷害是最大的。

  我們在安徽省廬江縣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他們也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他們的農業部舉辦了一個「和豐傳統農業示範園」,這些老師給小蟲子、鳥專門開闢了一塊地。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小蟲子之所以來吃菜,只是因為自己沒有食物吃而已,所以專門給牠們開闢了一個餐廳。這小蟲子牠們很聽話,經常就會到給牠們專門開闢的餐廳來吃飯,別的給老師自己種的菜地,這些菜就長得非常茂盛,很少有蟲子。為了驗證音樂、還有語言對花的影響,他們還開闢了三個菜地。一個菜地讓它聽《弟子規》的經文,另一個菜地什麼都不放,還有一個菜地讓它聽現在特別流行的那種搖滾音樂。結果過了幾個月之後,奇妙的事情也發生了,大家可能都猜到結果了,就是聽了《弟子規》經文的這個花、這個蔬菜,長得特別茂盛;什麼都沒聽的就是一般般;聽現在流行樂、搖滾樂的那個菜地,就是長得特別不好。最後老師有點於心不忍,過了幾天覺得不能這樣虐待這些植物,也給它們改放《弟子規》的經文。

  這些科學實驗就告訴我們,人的言語對別人是有影響的。所以我們如果整天嘮叨別人、挑剔別人、指責別人、抱怨別人,他們的感受肯定不好。特別是一個人到四十多歲的時候,外邊的事業很成功,經常有人讚美他,結果回到家裡就碰到很挑剔的夫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讓他渾身的不自在,那可能過了很久,他都不願意回家了。

  因為言語如此的重要,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對於言語的教導,像孔門四科,他首重德行,然後教人怎麼說話,然後才是做事的學問。從一個人的言語中,其實也能反映出一個人德行的高低,所以在《格言別錄》上有一句話說「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我們看那些很好德行的人,他心平氣和,見到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所以他口裡所讚歎的人、所肯定的人就有很多很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我們看那些德行淺薄的人,怎麼看?就是他的心地刻薄傲慢,見到每個人都有可憎惡的地方,都有不如自己的地方,所以他眼裡所瞧不起的人、所鄙視的人、所挑剔的事就有很多很多。我們從一個人的言語之中,可以判定出這個人的德行。

  講到這裡,也讓我們想到了蘇東坡的一個典故。蘇東坡有次和佛印禪師兩個人對面打坐,蘇東坡就突然問:「你看看我這個樣子像什麼?」結果佛印禪師看了看就笑了說:「你這個樣子很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心裡就很歡喜。過了一會,佛印禪師又問他:「你看看我,我這個樣子像什麼?」蘇東坡一看佛印禪師的袈裟婆娑在地,臉上笑嘻嘻的,就跟他說:「我看你這個樣子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了,也就笑了笑,沒有作聲。蘇東坡遇到這件事之後,他心裡很歡喜,回來就歡天喜地的和他的妹妹蘇小妹分享,他說:「今天我和佛印禪師打坐的時候,我終於把他贏了,每次都是禪師比我高明,可是今天我卻贏了他。」蘇小妹就問他說:「你贏在哪裡,為什麼這麼高興?」他說:「我們今天打坐,我問他我像什麼,他說我像一尊佛;然後他問我他像什麼,我說你像一堆牛糞。這不是我莊嚴,他不莊嚴嗎?」這個蘇小妹她也很有智慧,聽了之後她說:「因為佛印禪師他的心地清淨慈悲,他看到每個人都像一尊佛,所以他看你像佛;但是你心地骯髒,你看到這麼清淨慈悲的禪師都是一堆牛糞。那這個說明什麼?說明還是你的心地不好,所以你看到誰都有不可取之處。」

  從這裡,我們想一想,那個蘇東坡是誰?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就是說當我們看到別人都是有可指責地方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的心壞了。我們自己很自私,我們看到別人也很自私;我們自己很挑剔,我們看到別人都很挑剔;我們自己不是與人為善,看到別人都不是與人為善。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有問題的時候,其實看別人不順眼是什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這就告訴我們,從人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德行高低。

  第二叫「行篤敬」,行篤敬這個「篤」就是實實在在的,行為要實實在在的恭敬,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一切恭敬。所以我們的《禮記》開篇就說「曲禮曰:毋不敬」,一切恭敬,包括了敬人、敬事和敬物。所以我們《弟子規》,其實整個通篇就讓我們學會一個「敬」字。從哪裡做起?我們現在人對人沒有恭敬心,對事沒有恭敬心,對物更沒有恭敬心,原因在哪裡?其實剛才李部長他的講座已經給我們答案了,就是因為我們已經不知道尊敬父母。《弟子規》告訴我們「首孝弟」。「首孝弟」,從對父母的孝敬開始,培養起我們對人的恭敬之心。《論語·顏淵》上也講,「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以前我走到哪裡都不是很受歡迎,我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學了《弟子規》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不懂禮,處處就是表現出無禮的要求,所以大家看我不順眼,我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當你不受歡迎的時候,你就從這句話中去反省,我是不是做到了一切恭敬?是不是做到了敬而無失、恭而有禮?這個問題肯定在我這,不在別人那。

  所以要從對父母的孝敬,培養起對他人的恭敬,對事的恭敬,還有對物的恭敬。剛才李部長也提到了《孝經》上這句話,「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看到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不是兩個;如果有兩個的觀念,這個孝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在國外看到很多華人還保持著祭祀祖先的傳統,我們看了之後都不明白,就問說為什麼幾百年、幾千年前的祖先,我們認識都不認識,還要祭祀他們?這是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理。我們想一想,一個人他連自己的祖宗都能夠念念不忘,想著去祭奠的話,他對於自己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他不可能一面去祭祀祖先,一面對自己的父母又打爹罵娘,甚至給他們生活上不予照顧,這是不符合人情的。所以祭祀祖先實際上也是教人孝道,教人慎終追遠,就是教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思。

  孝很重要,是由誰來教導的?孝是由老師來教導的。所以孝親和尊師就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孝的內容很廣泛,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當時有弟子認為,現在所謂的孝,只要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孔老夫子說,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父母,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又如何區別開來?所以他強調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養父母之心的第二個方面,就是不能讓父母經常的擔憂,如果你做為一個兒子,經常讓父母擔憂,那就不是孝了。譬如說你在學生的時候功課不好,讓父母擔憂,這就是不孝;你和同學不能相處,讓父母擔憂,這也是不孝;走上工作崗位,對領導交給的職責不能盡心盡力的完成,讓父母擔心,這還是不孝。真正的孝子,他就是做到了「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不為其他事情而擔憂。

  古人對於孝敬父母這個「敬」字也是看得很重,要求也很高,所以在《禮記》上又說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說,一個對父母深愛的孝子,他對父母一定表現在外是和顏悅色的,不能因為父母做錯了事,你就對他厲聲厲氣,這樣就是有失孝道了。

  剛才李部長實際上是為我們補了一堂孝道的課,我自己聽了也非常的受益。「百善孝為先」,實際上它就是教導我們一種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因為這個世間,對我們恩情最大的就是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想著去報答,在這個世間上,還有誰的恩情能夠讓我們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原則沒有樹立起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功利為取捨的這種處世方式。也就是說這件事有利於我,我就會全力以赴;當這件事從利變成害的時候,我可能就會做出一些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中國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我們做為領導,如果選拔一個可靠的部屬的時候,你首先要看他是不是孝順父母,還有看看他是不是友愛兄弟;如果他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照顧的話,對於朋友更不可能盡心盡力的去相處了。

  在一篇「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這篇文章中就告訴我們,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父母留意的確實很少很少了。文章這樣說道,「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清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的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在吃飯的時間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嚥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乾淨;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的行動永遠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這個詩,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也是非常的感動,因為每看到這個文章,我就想起我自己的母親。有一次我看到她一個人在外邊散步,忽然感覺到她真的已經老了。但是我們每天為了自己的工作而忙碌,卻很少的去關愛她。如果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千萬不要再等了,否則的話,我們確實會在人生中留下很多的遺憾。

  在《孝經》上也告訴我們,它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也就是說,你不愛自己的父母親,去愛其他的人,這和德行是相違背的;你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親,去尊敬別人,這也是和禮相違背的。我們想一想,很多的人他出差之後回到家裡,買了很多的土特產,不是去探望他的父母,而是去看他的領導,去看他工作的合作夥伴,那我們想一想這個人,他是以什麼心在和人交往?顯然不是以恩義、情義、道義的原則與人交往,他是以一種功利的心在與人交往。這句話實際上就是說我自己,譬如我們領導說,妳今天有沒有時間,我們去有一個什麼事情。那我會覺得受寵若驚,然後就去跟領導吃飯了。結果我母親說:「妳有沒有時間?我們要去超市買一點東西。」我就會說:「哪裡有時間,我還忙這忙那,有一堆的事。」這個事情確實是非常值得我們自己去反思。古人也告訴我們:「以利交者,利盡則交疏;以勢交者,勢傾則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們都是以利害來交往,利益沒有了,利盡,這個交情就疏遠了。我們都是以勢力來交往,這個人是領導,所以我要去送禮給他,當他不是領導的時候,不在位的時候,那就是「門前冷落鞍馬稀」了,勢傾,這個交情也就決裂了。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如果看的是男女之間的美色,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年輕貌美,兩個人卿卿我我,到年老的時候,臉上皺紋一大把,這個愛也就沒有了。最後應該怎麼辦?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應該以道義、恩義、情義來彼此交往,這樣才是天荒而地老。

  第三我們講「懲忿」,也就是克制、抑止憤怒。我們看中國的文字都是一個智慧的符號,看到「怒」這個字我們就看到什麼?上邊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看到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發怒的時候,實際上把我們的心變成了奴隸,我們不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所以才會發怒。而發怒,一個人盛怒三分鐘,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使全身的細胞恢復正常,所以我們古人說,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看一個人生氣的時候,面目猙獰,厲聲厲氣,他的周圍氣氛都很暴戾,讓我們一看都不願意接近。他這個面目不好看說明什麼?說明他生氣的時候,細胞結構已經產生了變化。所以一個人經常發怒,從他的臉色上都能夠看得出來。

  經常發怒的人,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黃帝內經》上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因為經常發怒就會傷及到他的肝臟,所以他的肝上會出現問題。中國人還說「怒髮衝冠」,一個人盛怒的時候,把帽子都能夠頂起來。這就是說明人發怒的時候,血氣都是往上湧;經常往上湧,頭頂會經常發熱;經常發熱,頭髮就不太愛長,所以發怒的人第二個特徵就是頭髮比較稀少。當然大家不要對號入座,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聰明絕頂」,真正聰明的人,他頭上不太愛長頭髮。那我體會是什麼?就是那些聰明人看到別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腳,說這麼容易的事你都做不好,所以他就經常會發火,這也是有道理的。當然即使是聰明,發怒對自己的身體還是有影響的,所以我們要學會不發脾氣。

  中國古人還告訴我們說,恨怨惱怒煩是人生的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一顆就要你的命。所以一定要排除這些煩惱。我們應該怎麼做?就是應該轉怒為恕。你看這個恕字上面是一個「如」字,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要「如其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能夠將心比心。孔子有一個弟子來請教他,有沒有一個字我能夠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什麼叫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都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自己也不是聖賢人,身上也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當我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希望他能夠體諒我的苦衷,能夠理解我的差錯,給我一個改過的機會;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能夠以寬恕的態度來對待他。所以中國古人說「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責備別人的那種心來責怪自己,這個人就很少有過失了。「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就是以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這個交情就可以能夠長久持續。我們對自己犯了錯誤,經常是很容易給自己找一個藉口。譬如說我們今天遲到了,遲到是因為什麼?是因為交通很堵塞,你看今天交通很擁擠,所以我遲到了。就馬上給自己找個理由,為自己的過錯推託。所以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情去怎麼樣?去寬恕別人,這樣的話才不會對別人求全責備。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對我們特別有幫助。當我們想生氣的時候,我們就想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對別人的過失就有一顆包容的心,去理解、去體諒。

  我們要克制怒氣就要忍,這個「忍」,上面是一個刀刃的「刃」,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才談得上忍?就是說當刀刃割在你的心上的時候,才談得上忍。平時你對我好,我對你好,大家都是彼此稱讚,這個時候談不上忍;只有你遇到不可思議的人,遇到了不該發生的事,這個時候能夠忍,能夠克制住不發脾氣,才體現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所以這個忍也有不同的層次。第一就是「力忍」,也就是說我今天學會了,我們聽了老師講,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從此以後,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不去發脾氣;別人對我不好,我也克制住自己不去報復,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叫「忘忍」,也就是宰相肚子能撐船,別人對我的不好,我轉頭即忘,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就像我們《弟子規》上所說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相報」。但是別人對我們有怨、有恨,我們不要把它記在心上,總是忘不掉。所以有人把我們的心也比作一個垃圾筒,說我們的心本來是純淨純善的,就像這個垃圾筒一樣,它從商店裡買回來的時候,也是很純淨的,為什麼變成不淨了?就是因為我們經常把垃圾往裡面扔,久而久之,這個垃圾筒也變得骯髒不堪了。所以我們的心都是純淨純善的,我們經常記載別人的過失、別人的不善、別人的過惡,久而久之我們自己的心變成了承載別人過失的垃圾筒,首先受害的是我們自己。

  第三要「反忍」,也就是說,這個人他對誰都很好,他也在學習傳統文化,為什麼他偏偏對我不好?那肯定是我有對不起他的地方,或者是我有做得不到的地方,所以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人,他學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心法,就是說這個事做得不滿意,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我們應該馬上回過頭來反省自己。講到這裡我也想到了我們廬江文化中心的一位張曉冬老師,他在海南監獄講課的時候,下邊兩個服刑人員就吵起來了,張老師就對這個服刑人員鞠了一躬,他說:「對不起!都是我講得不好,大家沒有聽進去。」他這樣反求諸己的態度,感動了在座的服刑人員,大家就不好意思再吵架,還都紛紛的給他鼓掌。

  第四就是「觀忍」。《金剛經》上有句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實我們昨天發生的事,不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已經過去了;又像肥皂泡一樣,是虛幻不實的;又像閃電一樣,是短暫的、瞬間的事情。既然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就應該讓它過去,不要再把這些恩恩怨怨記載在自己的心裡,然後每想起一遍就懲罰了一遍自己,讓自己很不開心,別人可能還不知道。

  第五叫「喜忍」,也就是說別人對我不好,對我無理取鬧,甚至來指著鼻子罵我,我還很高興,為什麼?太好了,又鍛煉我忍辱的機會了。所以對於學傳統文化的人來說,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都是提升自己境界的機會。「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我們遇到一件看似不好的事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它就是不好的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這個好壞之分在哪?在於你的心,你如何把在一般人看起來不好的境緣轉變成好的境緣,這需要真正的智慧。

  第六叫「慈忍」,也就是說對於別人做的惡事,我們不僅沒有打擊報復,反而提起了自己幫助他、成就他、提升他的這種信心。像我在看蔡老師的《弟子規》的時候,看他講了一個故事,說有的年輕人還沒有走上社會,就做出了很多悖逆社會的行為,譬如說看到很多富貴人家的車子停在那,他上去給它畫個兩道,或者給它潑上點油,甚至把它燒掉。如果我們是這車子的主人,可能就會很生氣,覺得這樣的孩子真是太沒有教養了,做出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的確這些孩子真的是沒有教養,這也不是他們的錯。我們想一想,這個孩子可能是早年父母離異,沒有接受良好的教導,更沒有人教導他《弟子規》。那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看到好的教育,馬上就不惜花重金讓他去學習;知道《弟子規》好,就不遠萬里趕來學習。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兒女的照顧是無微不至,我們再想一想這些孩子,從小就沒有人照顧他,他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感受不到這個社會的溫暖,他一到社會就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對立的感覺、想報復的感覺。所以我們說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當你能夠看到這一點,你不僅不想去報復他,而且還提起一種仁慈的心去幫助他、去提升他。

  這幾個忍是我們克制怒氣的幾個層次,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的去體會。這也正如有一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所寫到的,他說「要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我們平時覺得自己修養很好,你看我從來不發火,見到人都是一團和氣、笑臉迎人。那是因為什麼?那是因為你沒有遇到那些不可思議的人和事。當有一天突然有一個人,走到你的面前指著鼻子罵你,對你無理取鬧的時候,你還能夠對他保持微笑、保持耐心,這才體現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

  當然這句話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經常給別人講心態問題,經常也引用這句話,可是有一天我也是去錄相,結果進我們校園門的時候,就被門衛攔住了,他說:「同志,請出示證件。」結果那天確實我走得很忙,「事勿忙,忙多錯」,就忘了帶自己的出入證。我就跟他說:「我忘記帶出入證,而且我忙著去錄相,我就先過去吧!」他說:「對不起,請出示證件,這是有規定的。」我說:「我天天都從這走,不知道走了多少次了,還需要出示證件?」結果他還是讓我去登記。當時我心裡就有一點不高興,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死板?我進到保衛處去登記的時候,我就有點怨言,我說:「你們的保衛怎麼這麼死板的做事,我每天都通過這,為什麼還要看我的證件?」後來我登記完了之後,我就走了,然後發現自己心裡的煩惱就生起來了,就是說還是沒有做到「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所以這些東西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的去體會。正像有人說過的,他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的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這也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也就是說,並不是物質環境和人事環境本身有什麼好壞之分,好壞之分是起於你的分別心。如何把那些大家看起來都不好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轉變成好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而不是挑剔抱怨,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再有一個「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的這篇文章中,這個作者也這樣寫到,「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裡;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一位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可真命苦!她把鑰匙交在了媳婦的手中。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那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而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諸位朋友,你快樂的鑰匙在哪裡?是放在了別人的手中嗎?那就快去把它拿回來吧!」

  上次我在青島講了這個「快樂的鑰匙」之後,青島很多企業家說,他們把這個「快樂的鑰匙」做成了小品,到各個家裡去表演。後來還有人跟我分享說,這個快樂的鑰匙,其實就像一個遙控器,這個遙控器你放在了別人的手中,結果別人一按,讚歎你幾聲,你就很高興;別人又一按,罵了你幾句,你就很生氣,你完全沒有把它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鑰匙握在自己的手中,把這個遙控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既然怒很不好,有什麼辦法可以克制它嗎?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每天晚上,我們坐在鏡子面前,然後深吸一口氣沉到丹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兩眉之間,然後你對著鏡子這樣說:從今以後,對於任何事情,你都不要生氣!從今以後對於任何事情,你都不要生氣!早晨起來方法也是一樣,但是說的話有所不同。早晨起來,你對著鏡子這樣說:你已經不生氣了!你已經不生氣了!當然中國人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你只是做了三、四天,可能你遇到了那些不好的人事,你還是會怒不可遏,最後你還是會火冒三丈,但是你不要因此就喪失了信心,你要不斷的提醒自己,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僅不利於自己的身體健康,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我們從來沒有一次,因為發怒能把問題解決得好的,為什麼我們不變得聰明一點,換一個方式?這就是講的懲忿。

  「窒欲」就是克制貪欲。現在人的習氣毛病,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貪」。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名就是貪利、貪吃。如果貪財的話,我們一定要記住在《大學》上有一句話,那就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就是說這個錢財是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獲取的,也一定會以不正當的方式給它敗散掉,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如果仔細觀察,你看那些貪污腐敗的人,他的錢財可能被沒收,可能被充公,最後自己鋃鐺入獄,也沒有享受到;或者他孩子都沒有教育好,都是紈褲子弟,把他的家產給敗壞。所以中國古人說,這個錢並不是賺到你手就是你的了,這個錢為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就是官府、盜賊、水災、火災、還有就是不肖的子孫,就是不成器的子孫、敗家子。所以你這個財不是正當的來路,也會因為不正當的方式給它敗散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去貪不義之財了。

  如果貪色的話,中國古人教導我們說「色字頭上一把刀」。因為這一把刀,會把你所有的功名富貴給你削得平平的。我們看現在很多高官紛紛落馬,最後一調查,後面都有著美色的原因。所以確實對於「色」字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的人不貪財、不貪色,就是喜歡貪名,特別是我們知識分子,對名氣非常得看重,想方設法的想出名。在《了凡四訓》上有一句教誨,他說「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就是說造物主最忌諱的就是名聲,一個人享有著很好的名聲,很盛大的名聲,但是卻名不符實,結果這個人怎麼樣?會有意想不到的災禍。現在我們看很多的影視明星、電影歌星,受到很多歌迷的敬仰,很尊敬他們,這個名聲很大,但是他們去演什麼節目?去演那些暴力的、色情的,引起人們邪知邪見的這些節目。結果最後怎麼樣?突然就暴屍街頭,突然就出了車禍。這就是說你沒有用你這個好的名聲,去做有利於社會的引導,這個名其實是一個虛名。當然虛名也有它的作用,因為這個名,它能夠影響別人,那你要用這個虛名去多做一些有利於社會的引導,這樣的話才是正確的。

  如果我們貪吃的話,中國人說「病從口入」。明天周老師要給我們講「新世紀健康飲食」,這個課講得太好了,大家一定要認真聽取,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災禍。古人教導我們,面對利益和欲望誘惑的時候,應該是戰戰兢兢,因為「立名於一世,而失之僅頃刻」。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能做到一個很高的領導職位,做到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公司的總經理,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我們從小學刻苦讀書,到了中學、到了大學,讀了研究生,又到了工作崗位,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辛苦,這叫立名於一世。但是我們一不小心,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結果失之僅頃刻,這些都可能前功盡棄。所以這一句話確實值得我們去警醒。

  還有就是「遷善」,遷善這個「善」也有不同的層次。在《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是至善的善,是遠離善惡兩邊的那個善。這個至善的善和善惡的善怎麼區別?在《中庸》上有兩句話,可以幫助我們區分一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就是說,在人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沒有發出來之前那個狀態,叫「中」的狀態。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退而求其次,「發而皆中節」。也就是說,喜怒哀樂都發出來了,但是都沒有過度,都有一定的節度,這就叫「和」的狀態。前邊就是至善的狀態,後邊就是善的狀態。這和六祖禪師所寫的那句話,還有神秀禪師寫的那句話,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六祖禪師他寫的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說心是什麼?不過是妄念此起彼伏,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因為它很快,讓你有個錯覺有一個心,那個東西是一物。實際上心清淨到一定、定到一定的程度,這個就沒有了,這個心就沒有了。這是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那個狀態,就是本來無一物的狀態。神秀大師他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還執著有那個心,所以你要時時的去把它拂拭一下,不要有惡的、貪瞋痴慢等等這樣的念頭產生,有了之後就給它掃掉。我們體會不到這個未發的狀態,我們就要向神秀大師學習,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說自己有了這些貪心,有了憤怒之心,欲望生起來了,壞的念頭起來了,應該馬上警覺。所以古人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從這個角度所說的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了凡四訓》上有一句話給我們分辨得很清楚,他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很多的儒生來請教中峰禪師,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禪師說:「你們說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的人就說,敬人禮人是善;有的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說了很多答案,中峰禪師都說不一定。後來他們說:「既然不一定,你說一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說:「有利於別人,這叫善」,有利於別人,你打人罵人都是善。譬如說為了這個孩子健康成長,你打他罵他,這也是為了他好,這是善。如果是為了自己,你敬人禮人,為了自己升官發財,這也是惡。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一個善人的時候,他就會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以前也講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我們講的人,從來沒有體會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這種樂趣,體會不到這種樂趣,所以他講出來都不相信。為什麼我們今天的很多志願者,他們能夠這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因為他們在生活中體會到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樂處,所以他樂此不疲。

  最後就叫「改過」。在《了凡四訓》上,了凡先生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改過的榜樣。他說在反省自己的過失的時候,他非常的認真仔細,他說了這樣幾句話,他說:我為什麼科第就不是很順利?科舉就是在仕途上不是很順利。他自己反省了幾條,他說:我福分很淺薄,又不能多做好事、多積陰德,為享受這個大的福報奠定根基;加上我做事沒有耐心、不耐煩劇、不能容人,別人有小小的過失,我就念念不忘,記在心上不依不饒。還因為我自己很有才華,經常因為我的才華就掩蓋了別人的才華;直心直行,輕言妄談,說話不經大腦,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輕易的就談論別人的得失,不考慮這個話對別人有沒有什麼傷害和影響。當時我看了《了凡四訓》他反省自己的這幾條過失,我非常的慚愧,因為這幾條過失,我樣樣都有,所以我才明白,自己為什麼當時很多事情都不順利。後來我也是向了凡先生學習,然後逐漸的把這些過失都改正過來,結果現在覺得好像做事都挺順利的。特別是我們申請這些科研基金的時候,只要我一申請,它就能夠中。有的時候不符合條件,因為我做事很馬虎,結果這個不符合條件的我也申請了,最後還是批了,就讓我感覺很意外。

  當然我們學了《弟子規》之後,用《弟子規》來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確實是「過惡蝟集」,就是說自己身上的過失、缺點像刺蝟的刺那麼多。古代有一個人講改過的時候,講蘧伯玉他二十歲的時候就知道反省自己的過失,他每天都很認真的反省過失,到了二十一歲再回首前一年,好像改過還不徹底,還有很多過失沒有改進;到了二十二歲的時候,再回首二十一歲,還像做了一場夢,好像也都是好多時間都空過了。他就這樣每天認真的改過,改了五十年,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好像自己的過惡還是很多。我們現在的人,身為凡流,都是一般的人,身上的過失就像刺蝟的刺那麼多,但是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覺得自己還不錯,還沒有什麼過失。這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我們心思太粗,而眼睛被蒙蔽了。為什麼?我們都去看別人的過失,處處都去挑別人的毛病,對自己的毛病就看不到了。所以孔子教導我們應該怎麼辦?應該「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們好,我們應該想著向他學習、向他看齊;做得不好,不是去指責他、嘲笑他、瞧不起他,而是馬上反過頭來反省自己,我是不是犯了和他同樣的過失。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都背著兩個包袱,一個包袱上寫著「他人的過失」,另一個包袱上寫著「自己的過失」,但是我們在走人生之路的時候,往往是把寫著「他人過失」的這個包袱放在了胸前,所以一低頭很容易看到他人的過失,卻把寫著「自己過失」的這個包袱放在了背後,所以總是看不到自己的過失。

  我們現在常有的過失,反省一下有這樣幾個,一個就是嫉妒,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看到別人好,我們心裡就不舒服;看到別人比我們強,我們就不高興。古人就教導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別人的這種成功。《論語》上告訴我們,「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也就是說不擔心自己沒有一個好的位子發揮自己的才能,應該擔心什麼?應該擔心給了你一個好的位置,你怎麼樣把自己的責任盡到,你用什麼樣的德行、什麼樣的能力來立功、立德、立言於世;不患別人都不知道自己,不擔心自己的名聲不夠顯揚,應該追求那個足以使你的名聲可以顯揚的德行和能力。還有就是傲慢。一個人的傲慢之心,雖然是時時的提醒自己,但是總是好像不由自主的就會生起。而我們一般的人都是「惡盈而好謙」,都厭惡那些傲慢的人,都喜歡那些謙恭有禮的人。為什麼我們看到別人鞠躬,我們都感覺到很歡喜?因為這個謙恭有禮是讓大家都很歡喜的。

  最後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幾點體會,這個體會就說我得力於這幾個字,所以把它分享給大家。第一就是「一門深入」。我們學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它求的是道,它求的不是知識、不是技能。老子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說求道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放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這和佛教的境界實際上也是異曲同工,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也就是說,你只有回歸到無知的時候,你才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知。古人告訴我們,智慧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定中得來的。它不讓你去廣學多聞,它是讓你從內心生起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所以它不是讓你去博覽群書,而是讓你定在一門,長時薰修。長時薰修是什麼原因?因為我們的習氣太重,需要常常的提醒自己。古人黃庭堅說了一句話,他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代的人修養很好,而且時時都讀聖賢書,他還說三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那我們現代人很少接受聖賢的教誨,接受的都是社會的這種五欲六塵的薰染,一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所以一定要堅持每天都能夠聽一聽《幸福人生講座》,像鍾博士的《弟子規》講解等等這些非常好的薰陶,這就是和聖賢人為伍。

  還有就是親附善者。古人說「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這句話我體會得非常深刻,因為我自己就是習氣很重,而且很多時候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我非常願意參加像今天的這種「幸福人生講座」,因為我們可以親近善知識,蔡老師、鍾博士,還有李總等等。這些老師其實都是善知識,從他們身上,他們雖然沒有說話,我們都能夠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像上次,我有幸邀請李總到我們中央黨校和我們的研究生進行一些分享,李總下了飛機就來請我們吃飯,吃完飯就趕到教室和我們的研究生座談。我當時沒有經驗,因為從來沒有請過這種合資公司的總裁到我們學校去講過課,所以準備的也是慌裡慌張。結果李總他非常的謙和,沒有任何的表示不滿意,或者是不高興的這種狀態,還非常耐心的跟我們研究生分享了半天。本來打算到黨校去參觀一下,也沒有時間,晚上要匆匆的去準備下一個節目。所以我送他走的時候,我確實是對著那個車深深的鞠了一躬,因為這樣的長者是用他的言行在給我們做表演。

  還有我們的陳大惠老師,我看到他就想到了《論語》上的一句話,孔子稱讚子路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只有子路能夠做到。穿著破舊的衣服,和穿著那些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只有子路他能夠做得到。為什麼他不感到不好意思?因為他有內在的德行,他不是靠這種外在的裝飾來提升自己。他能夠做到這一點,我覺得非常的可貴,他身上穿的都是非常簡單的東西。我有問題我都請教陳老師,但是他今天來給我們做影響眾。所以從這些善者的身上,我確實學到了很多很多。還有我們的林會長,我都說不過來了。林會長每到過年的時候,春節還沒有過完,他都已經到山東的某個地方去給人家教《弟子規》了。這個故事講不完,我也不能一一盡數。確實和這些人相交往,讓我不斷的提升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禮記》上也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對這句話確實體會的愈來愈深刻。因為你只是自己閉門讀書,不去和這些善友相交往,你看不到別人的殊勝,你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且有這些朋友,他重要的是能夠指正你的缺點。所以什麼樣的朋友是真正可交的朋友?就是能夠給你指出缺點的朋友,並不是像能夠讚歎的朋友是你的朋友。他能夠真實的指出你的缺點,這樣的朋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在《論語》上「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聽到別人給他指出過失,他非常的高興、非常的歡喜;大禹聽到別人給他進諫,給他指正過失的時候,他要給別人鞠躬禮拜。

  我今天能夠有這個小小的體會,也是來自我兩個朋友。一個是我高中的朋友。有次我們去參加一個分享會,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失,我很踴躍的就上去反省自己的過失,結果下來之後,我這個朋友說:「妳哪裡是在反省妳的過失,分明就是在給別人講課!」就是說你自己的傲慢心起來了,你自己都意識不到,你還覺得自己很謙卑在反省自己的過失,但是在別人看來,你這個傲慢心已經起來了。如果不是他給我指出來,我確實看不到。還有一個是我大學的朋友。有次我們在吃飯的時候,他說你們都聽說過那個「八風吹不動」的故事吧?我們說聽過。他說八風是什麼?我們都沒人吱聲。他說:「劉余莉,八風是什麼?」我說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反正我當時是對答如流。他說你看看劉余莉,她什麼都知道,她就是不作聲,她把表現的機會都讓給我了。我聽了這句讚美,心裡就有點高興,結果他就笑了。笑什麼,大家說他笑什麼?他是笑蘇東坡他能寫出八風吹不動,結果一屁就打過江了;你劉余莉能說出八風是什麼,我說你幾句讚美的話,你就洋洋得意了。所以這些境界確實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體會,才能夠愈學愈好,並不是說你講到了就能做到。

  我也是感恩今天很多的老師,很多的領導,很多的長輩,能夠幫助我成長,給我這樣一個分享的機會。講得不到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