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8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中國文化與管理科學  周泳杉老師  (第二集)  2008/12  中國山東青島  檔名:52-351-0002

  下午好。上節課我們跟大家談到管理,談到一些科學的概念。事實上,思想會引導我們的行為,行為造成我們的習慣,而一個人的習慣就會影響他的命運。所以人的命運好壞是操縱在自己手上,命運的好壞決定於思想的態度跟方向,也就是價值觀。剛剛說到,如果我們的思想觀念從小就被灌輸對立、競爭、機械觀這樣的一個價值觀念,那我們的人生態度所使用的就避免不了是這些政策、法規,我們會依賴這些東西,認為這些東西就是我們可以管理的憑證,因為它是一個對立的狀態。

  而我們發現這個對立的管理很累。有個朋友告訴我們,他這一生都在懷疑中相信一切,在相信中懷疑一切,很累,他在相信中又懷疑,懷疑中又帶著相信,很累的一種人生態度。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因為對立、因為控制、因為佔有。這樣衍生出來的一個管理模式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機械觀所引發的一個管理學模式。既然是機械觀,我們想想,這都跟我們大自然的運作有關係,我們認為大自然跟我們不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就恣意的去蹂躪大自然;我們沒感受到我們跟父母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對父母也產生不了孝心。所以換位思考還有設身處地非常重要。俗話講「養兒方知親恩」,這就是設身處地,養了兒才知道父母的恩德。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也感受到了做父母的心境,還有這種感同身受的經驗,所以養兒方知親恩。有這樣設身處地的一種經驗之後,他就能理解為什麼是一體,為什麼不能割裂,割裂了就不孝。你看這個「孝」字,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一個「子」,而這個老跟子沒有界限,它合成一體,這是中國人造字所傳遞的智慧。你看仁愛的「仁」是兩個人,可是兩個人是一體。這都是中國文字的智慧,每個文字都可以上一堂課。你看仁愛的「愛」,這繁體字,他是用心去感受。它這個心很奇怪,它的心是在裡面的。有一天我就在想,為什麼心不在外面?心可以這樣寫,我說「愛」能不能這樣寫?不行,這種愛叫做沒有感同身受的愛,那不是真的愛,他在旁邊看,那個心不在裡面。心為什麼在裡面?因為一體,同體的感受,感同身受。父母對我們就是這個愛,那就是很有智慧的文字,它沒有辦法割裂。

  因此,我們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它就是一種症狀解決的方案,症狀解。為什麼說它是症狀解?因為看到的是症狀的解除所帶來團體的利益或者是他個人的利益。我們有個老師是上孩子課的,他就遇到過這樣一個事情,有個孩子他媽媽帶他來上課,結果下課他不回家去,不回去,這個媽媽拉了好幾次,兩歲的小孩。結果就把糖果拿出來,糖果拿出來之後,這個孩子就跟媽媽回去了。他就常常舉這個例子,對我啟發很大。為什麼這個小故事啟發這麼大?我們看到這種場景,幾乎在任何一個地方都看得到,很熟悉,孩子在超市裡面他就是吵著要買東西,在那邊打滾,媽媽有時候拗不過他,「好吧,買給你」,這種鏡頭我們都很熟悉。可是從這個故事裡面我感覺到,管理學就在這一幕當中體現出來。你看,孩子不聽話,媽媽拉他拉不動,用什麼?用賞罰。糖果拿出來,回不回去?回去糖果就給你。孩子好了,談條件,可以了,回去了。看起來好像覺得沒什麼,覺得理所當然,每個人都是這樣做,可是沒有想到,孩子不回家這件事情是什麼?是症狀,它不是病因。

  就像我們,大家有頭痛的經驗,請問頭痛是症狀還是病因?是症狀。中醫裡面有症、有病。結果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都是症狀的解除。譬如我問很多的朋友,頭痛吃什麼?很多人說,當然是吃止痛藥。止痛藥治的是什麼?是症。它有沒有治病?沒有治病。可是沒有治病,把症狀壓下去,好不好?不好。請問頭痛的病在哪裡?是不是在頭?不一定,可能在腳。所以中國人講「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因為頭痛只是一個症狀而已,你把這個症狀解除了並不代表病根治了。所以,病還在,只解除了症狀,導致的結果是我們忽略了,我們會無法掌控當這個病爆發之後所產生的後果是什麼,這叫症狀解。就像我們家裝防盜器,有小偷入侵,我們不是去抓小偷,我們是把防盜器關掉,這是一種不理智的做法。

  所以你看那個孩子不走,不聽媽媽的話,這是什麼?這是症狀。結果她拿糖果出來,解決了什麼?解決了症狀,沒有解決這個孩子觀念裡面那個根深蒂固對父母已經產生疏離、不孝的那種苗,那個種子,她沒有去理會。所以他兩歲的時候糖果在他的心目當中比媽媽還要親,他兩歲,請問他二十歲的時候?二十歲的時候會不會突然他把媽媽看重了,然後把一切財物看輕了?不會。兩歲的時候糖果都超過了母親對他的影響力,請問他二十歲的時候會不會因為兩百塊錢,會不會因為兩千塊錢,甚至於兩萬塊錢,跟母親切斷母子關係?當然是可能的。所以我們用這些管理方法,我們要首先很清楚的認識到它是在解決症狀的問題還是根本的問題。現在大多數的管理學所傳遞的方法論,我們看幾乎都是在解決症狀的問題,它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所以症狀愈處理,就像在救火一樣,這個火沒有辦法把它滅盡,永遠在救火,而且永遠用新的問題來解決舊的問題,一直有新的問題來解決舊的問題,他達不到解決的方案。

  所以《論語》的這一半部,講到的就是症狀解。我們看到它用的是什麼手段?用的是政治手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這些都是政治手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用的是教育手段。它告訴我們,政治手段跟教育手段能不能分割?不可以分割。是不是要了教育手段就不要政治手段?不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中國的老祖先是走中庸之道,他不是走極端,不是說只要道德就好,不是這個意思。他告訴我們知所先後,他告訴我們政教要合一,政治手段跟教育手段要同時進行。昨天李顯峰老師講到一句《禮記·學記篇》裡面所說到的一句話,叫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國君民講的是什麼?政治手段,取得政權。教學為先講的是什麼?取得政權之後要什麼?第一個,為先,第一個最重要的要抓什麼?教育。就像我們創立企業一樣,創立企業那叫建國君民;君是指領導,民是指被領導,君是指老闆,民是指員工。所以建立一個企業什麼最重要?不是企業的章程,不是企業職員薪水的計算方式,這是末,枝末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是教育,是心境的問題,是心態的問題。所以他就講到評價,如果我們非常的迷信用法律、法條可以管理,我們很迷信賞罰可以管理,最後會出現的結果,管理的評價是什麼?民免而無恥,這是管理的結果。也就是說,管理會出現什麼結果?民免而無恥。什麼叫做免?這個「免」字下得很好,就是苟免。什麼是苟免?就是我只要不被你抓到就好,我不要被你看到就好,苟免,僥倖的心態。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免,反正你上面有政策,我下面就有對策,叫做免。底下的人在做的事情都是在避免被處罰,避免被你抓到,避免被你了解到他的作為。他花腦筋都花在這裡,花在鑽法律漏洞,他不是花在怎麼認真的敦倫盡分做他的事業,就像學生不是花精神在學習,而是花精神在作弊,一樣的道理。為什麼?無恥,因為他不覺得羞恥,他覺得這個東西很正常。

  有一個台灣的順口溜叫做「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這裡叫師弟,我們那邊叫學弟。為什麼?留級,留級就當學弟。再來,「寧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我們想想看,寧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那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我想到,就是一個天平,各位朋友,這兩種東西能不能放在天平的兩端秤?你覺得秤得了嗎?秤不了,人格跟及格怎麼能秤!但現在的學生告訴你可以,不但可以秤,而且人格比較輕,及格比較重。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想法?在一份問卷調查裡面,是問中學生,這也是台灣的數據,它問中學生,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你很贊成,或者是贊成,或者是反對,或者是很反對,你打勾。結果統計出來,問卷調查顯示,贊成或者是非常贊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問卷佔了三分之二,也就是有三分之二的中學生認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對的,民免而無恥。各位朋友,你想想看,這個天平它右手邊可以擺人格,左手邊擺及格,他今天從學校畢業之後,左手邊的及格會變成什麼?可不可能變成一百塊?可不可能變成一個手機?可不可能變成一個職位?都可能,它可能變成任何一個有價的東西。各位朋友,您敢把企業交給這樣的人嗎?您的企業敢交給這樣的人嗎?他可以把任何有價的東西擺在天平的另外一端跟他的人格去較量,我們不敢。

  確實這是一個大問題。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在實施教育,在建立管理理念的時候方向就錯了,我們是用機械觀來建立,不是用整體觀來建立,它不是科學的,它是反科學的,不以無知愚昧為恥,它是愚昧無知的,可是我們把愚昧無知奉為圭臬,奉為管理學的最典型,經典的管理學,看錯了、搞錯了。經典的管理學在中國古代,孔老夫子有個學生,「君子哉子賤」,這是《論語》裡面的,孔老夫子讚歎他,說這是君子。子賤他曾經當過單縣的縣長,他治理單縣,人民對他就像是父母一樣看待他,所以單縣非常的有秩序,人民很守法。很多人到單縣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你們這麼守法?當地的民眾就講,我們不忍心欺騙我們的子賤大夫,他說「不忍欺」。同一個時代有個大夫,鄭國的子產,子產他能做到什麼?做到「不能欺」。另外有個大夫叫西門豹,治鄴,這個人他可以做到「不敢欺」。各位朋友,三個管理學的層次已經出來了。什麼叫做不敢欺?這個不敢欺叫做敢怒而不敢言,就是《弟子規》講的「勢服人,心不然」,這就是勢服人,不敢欺。

  各位朋友,你在追求哪一個管理學層次?我們花了很多的錢去做很多的管理學培訓,這些管理學的培訓在教我們哪一個層次的管理?我在想,能做到不能欺就了不起。什麼叫不能欺?不能欺就是他的制度設計到你沒有辦法欺騙。做不做得到?至少現在我還沒看過第二個子產,不容易!所以幾乎很多的企業都在追求什麼?不敢欺。講得比較粗魯一點,這可能是穢污詞,三流的管理學。我們老祖先的眼中,這就是三流的管理學,但是我們把它奉成圭臬,說這個管理好,忽略什麼?不忍欺!不忍,什麼叫做不忍?從《孝經》裡面都看到不忍欺。《孝經》的管理,我在台灣有本雜誌看到(商業雜誌)它在票選,因為我們現在這裡在國學熱,台灣也在國學熱,它在票選十本最經典的管理學,叫做管理學經典票選。《論語》當然上榜了,《大學》、《中庸》、《孫子兵法》、《易經》,這都上榜了,有十本。結果我們一看,我很失望,為什麼很失望?沒有《孝經》,這裡面沒有《孝經》。

  其實跟大家講老實話,《孝經》是我們老祖先裡面最高級的管理學,《孝經》,昨天我們李顯峰老師說了《孝經》。為什麼是《孝經》?大家想想看,不忍欺,我們想想我們對父母什麼樣的情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很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句子。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頭髮、我們的皮膚,誰給的?父母給的,就是受之父母。為什麼叫做受之父母?受之父母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這個身體的所有權是誰的?各位朋友,身體的所有權是誰的?父母的。我們對這個身體有沒有所有權?沒有所有權,我們對這個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在父母那裡。這個比喻可能大家不容易懂,就像我們去租房子,您租過房子您就知道,那個房子的所有權是誰的?房東的,我們只有使用權,對不對?所以您能不能隨便的去破壞這個房子?不行,你要破壞這個房子之前你要問房東,徵求房東的同意。所以這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因為我們沒有所有權,我們只有使用權。所以能不能自殺?不可以,因為你沒有所有權,你怎麼可以自殺?這是不孝,大不孝!這叫不忍欺。

  然後《孝經》告訴我們,這叫「孝之始也」,剛剛開始。告訴我們,這張臉是誰的代表?父母的代表,這張臉代表的就是父母,父母的招牌,這是父母的招牌,所以走到哪裡,人家只要看到這張臉,因為我們沒有所有權,所以我們這張臉就是父母的招牌。各位朋友,再擴大一點,舉一要反三,這個三就是一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張臉除了代表我們父母之外,還代表誰?祖先,代表祖先。所以我們頂著這張黃皮膚黑頭髮的臉跑到全世界各地,人家看我們這張臉,就知道我們是什麼人?中國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看中國人,這張臉是老祖先的招牌,所以我們跑到世界各地,如果那個痰吐下去,完了;那個垃圾只要這麼一丟下去,完了,為什麼?祖先蒙羞。這是孝之始也,剛剛開始而已。這是《孝經》說的,那是剛剛開始。剛剛開始這個心境就可以壯大一個民族,就光是這個心境就讓一個民族從此之後那個腳跟就站起來了,了不起,就是剛剛開始而已,這是孝道的管理,不忍欺。

  我們想想看,有這樣心境的人,踏遍全世界都得到尊重,為什麼?他不忍心欺騙、欺瞞或者是讓他的祖先蒙羞,他不忍心,捨不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真是捨不得,怎麼可以讓母親那麼擔憂?「兒行千里母擔憂」,今天晚上要唱這首歌,大家再仔細的品味一下那種不忍的狀態。各位朋友,這種不忍的狀態起來,我們就會管理了,真會管理。有個長輩告訴我說,一個人只要學會一種態度,他做任何的事情都有辦法解決,什麼態度?她告訴我說,用母親的態度。我當過父親,但是我沒當過母親。她怕我不懂,這位長輩是位女性,她就告訴我,母親是什麼態度?這裡有一千個人,哪怕有一萬個人,這個媽媽往這一萬個人的場景一看下去,第一眼看到誰?就看到自己的兒女。用那個心情來做任何一件事情,他不會遇到任何的困難,他一定可以克服,這就是母親的心境。所以只要體會這個母親的心境,我們怎麼敢欺騙、欺瞞或者是讓母親擔憂?這叫孝道的心境,這不忍欺。

  講老實話,現在的兒女出了門,我曾經聽到一個媽媽講,我的孩子出門就像丟了,回來像是撿到。她說她的兒子一出去,她睡覺的時候,人家說提心吊膽,她說我連肝都吊起來了,只有吊膽還不夠,連肝都一起吊起來。為什麼?擔心、擔憂。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父母很難為,可是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就是這個不能欺、不敢欺,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我們在整個管理的心境上出了問題,嚴重的問題,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這種生活模式,從來沒有這種生活經驗,所以我們不曉得老祖宗有這麼高的管理學的智慧。問題來了,我們要員工不忍欺,那是把員工看成什麼?讓員工看我們是父母,請問我們有沒有把員工當子女?這是相對的,父慈子孝。我們讓員工不忍心欺騙我們,我們有沒有把員工當成子女?這就是問題所在,這就是孝道的管理為什麼有瓶頸、為什麼有落差,問題就出在這裡。

  有一陣子,因為我在企業裡面待過,我也學過很多的管理學,公司派我去學。當時我跟那家打工,老闆也給我們很多的照顧,給我們很多的機會去培訓。但是我們那個時候說老實話,培訓說真的是走了很多的彎路,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學了很多的方法,用不到,用不上,就是術,沒有道,所以用不上,也不知道怎麼用,但是都很貴,培訓課都很貴。這些培訓課它傳遞的,我們剛剛說到,確實他也不懂。有一陣子很流行執行力,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大概是四、五年前很流行。我也上了執行力的課,看了執行力的書,很認真的學,還寫心得報告。結果我老實跟大家講,我看了第一本執行力的書,我真的有點知道什麼是執行力,看了第二本,有點模糊,看了第三本,徹底不知道什麼叫執行力。西方的學問確實有這個特徵,愈深入愈不懂愈玄。結果有一次我就很鬱悶,要寫心得報告,我也不知道怎麼寫,我就拿《弟子規》看,結果看《弟子規》,我就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大腿一拍,我知道什麼叫執行力了,這幾句不就是執行力嗎?你把父母改成老闆,各位朋友,「老闆呼,應勿緩」,是不是執行力?是。現在老闆呼,怎麼都不應。「老闆命,行勿懶」,是不是執行力?是。「老闆教,須敬聽」,是不是執行力?是。「老闆責,須順承」,是不是執行力?統統都是,沒有執行力比這個還要了不起,問題是你要員工把你當作父母,你有沒有把員工當子女?這是關鍵的問題。我們希望你把我當父母,但是我們對員工的心境是不是對子女的心境,這點很重要。

  所以孝道的管理,講老實話,說起來它不是一個理論,它是非常切身的關係。我就常常在講,為什麼我們現在人不懂孝道的管理?因為沒有演員,缺乏演員。怎麼說起?我們都知道,過去的家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家,我們現在家的概念叫做三口之家、四口之家,這叫家。過去人認為什麼是家?一個村落那是一個家,譬如這個村落,王家村,李家村,張家村,它就一個姓,那個姓的人在那裡它其實就是一個家族,幾百個人在那個地方繁衍他的後代,它是一個家。這個家的概念跟我們不一樣,它有五代同堂、有四代同堂,有爺爺、有父親、有兒子、有孫子,我們講這叫有表演孝道的演員。所以爸爸對爺爺行孝,他要不要教孝?不要教,爸爸在對爺爺行孝的時候,孩子看得一清二楚,孩子看得一清二楚之後他就模仿。我們要知道,小孩有種特別的能力,叫模仿力,模仿,他長大自然而然就懂得怎麼樣行孝道,不是教出來的,他是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他是這樣來的。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懂?因為缺乏演員,現在都是三口之家,它沒有演員,少了上一代。三代,少了一代,缺了演員,現在也了解。所以有一陣子就在倡導要把演員找回來,找演員回來表演孝道。所以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你要回家看看,回家的時候演員就齊了,找齊了之後開始表演孝道,下一代就學了。這個歌很流行、很風行,唱了大江南北,結果有個老太太跟她的老先生就打電話到電視台,跟電視台的工作人說,拜託你們,不要再放這首歌。老先生、老太太,這首歌很好!他說沒有錯,你們放了這個歌之後,我的孩子每個禮拜都帶我的孫子回到家來看看,已經做到了。這不是很好嗎?一家團圓,好事!對,你有所不知,以前我們兩個老的很自在,可是自從我的孩子回來之後,我每個禮拜六、每個禮拜天就要煮飯給他們吃,吃完飯之後,他們三個,兒子、媳婦還有小孩就到客廳裡面二郎腿一蹺就在那邊看電視,我們兩個老的不但要吃剩菜剩飯,還要把這些碗盤收拾乾淨,我們很苦!你們下次不要放「常回家看看」,放「常回家幹幹」。我們了解到,為什麼出現這種社會現象?因為沒有演員,他不了解什麼是孝道,什麼是孝道的管理,他沒有概念。

  所以我們講「身修而後家齊」,這個次序絕對不能顛倒,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絕對不能顛倒。我們現在身修沒有了,我們就要家齊,我們就要國治,做不到。而修身還有沒有根本?有,有根本,還要往前面再去找根本,「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你看修身前面還有幾個步驟?還有四個步驟。現在的人不但是修身沒聽過,修身都沒聽過了,何況是前面四個步驟?一定很陌生,非常的陌生。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個步驟是一個人在選擇配偶結婚之前必修的課程,我們現在講必修課,中國人的必修課就是先修這五門功課,他才有資格結婚。

  什麼是格物?很簡單,我們叫與時俱進,用白話文來講叫格除物欲。什麼叫致知?致知就是把物欲拿掉之後,把物欲看淡之後,人本有的智慧就彰顯出來,告訴我們智慧是本有的。就像善良是本有的,本性本善,它不是外加的,它不是學來的,它沒辦法學,學不了,它是本有的,不用學。不用學怎麼辦?只要拿掉,拿掉什麼?拿掉欲望,把欲望拿掉,智慧就透出來,拿掉愈多智慧就透得愈多,心愈定智慧就愈彰顯。所以它的祕訣不在外,在內,如果不從物欲看淡下手,沒有辦法管理,管理就出問題,它的根沒有了。

  所以我們追求管理方法,追求管理的手段,那是枝末的問題。我們並不是說這個不重要,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叫「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一樣的道理。今天講本末,不是說末就是不重要的,不是這個意思。大家看到一棵樹,請問這棵樹哪個部分能夠缺乏?統統不能缺乏。從根到幹、到葉、到花、到果,一個都不能少,它是一體的,它是整體的。就像我們這個身體,眼睛、鼻子,你說哪個重要?耳朵,哪個重要?都是最重要的,都是第一,第一個重要,有沒有哪個排第二?沒有,可是它同等重要,但是它有次第先後之別,先本後末。我們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本是什麼?根,根叫做本。所以它這個木下面一點,這叫指事,《六書》造字指事,點在下面,為什麼?因為根在下面;這個「末」,點在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末是什麼意思?枝葉花果叫末,並不是不重要的意思,枝葉花果叫末,所以叫德者根也,財者枝葉花果也。這個根跟枝葉花果同等重要,可是根必須要先紮下去,它是先,然後枝葉花果是後,「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就是道。因為自然界的植物生長就是依照這種法則,它不可能先長出枝葉花果,然後根再慢慢的長,不可能。它一定是發芽的時候,大家去看豆子,孵豆芽,大家去看,一定是根先長出來,然後那個芽才長出來,它是這個樣子,它根要紮下去,豆芽才能往上長,它有先後之別,這叫道。

  所以本末的問題就是我們人生經營的問題,就是叫生涯規畫,現在人講生涯規畫,《大學》的這段話就叫生涯規畫,我們叫與時俱進。所以生涯規畫的先後次序,第一個先教格物,我們從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第一個課題就是教他格物,格除物欲。我們看這個生涯規畫很有趣,這個生涯規畫所引導的就是什麼?就是幸福的人生。但是我們現在的生涯規畫沒有這樣的順序,把它打亂了,沒有教前面那一段,我們教枝葉花果,為什麼?因為根沒有看到,這個植物長在這裡,根沒有看到,根沒有看到容易被忽略,以為沒有根。所以大家看到插的花,擺在這裡很漂亮,有沒有,請問它漂亮多久?漂亮幾天。因為什麼?它沒有根,沒有根沒有生命力,不能生長,它沒有生命力。就像一個家庭沒有德,沒有生命力,他只有財富,這個財它是死的,沒有生命力,好看,好看多久?

  所以晚清(清末民初)的時候有一個就是曾國藩先生的外孫,叫聶雲台,聶先生寫了一本書,叫做《保富法》,保有富貴的方法。這個大家一定很有興趣,保富,太了不起的學問。怎麼保?他開宗明義就講,講得很好,他說發財不難,保富最難。對於一個人生涯規畫來講,發財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大富由命,小富由儉」,這件事情不困難,可是困難、瓶頸出在哪裡?保富,就是你能傳幾代,這叫眼光。講老實話,我們現代人的眼光請問多遠?我常常做一個比喻,我說以前在美國公司,我是領年薪的,所以我的眼光就是一年。真的是這樣,為什麼?領年薪的人什麼時候離職?什麼時候打離職報告?就是年終那個紅包領到了再離職,所以他眼光就一年。領月薪的人眼光多久?一個月,月底再走,把月底那份薪水領到了再走,他的眼光就一個月。我現在聽說有領週薪的,他的眼光多遠?一個禮拜。還有日薪的,他的眼光只有一天。現在還有時薪的,你看慘不慘?眼光多久?一個小時,他的眼光只有一個小時。可是我們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看種一棵樹,我們現在講森林管理員或者是園丁,一個做森林管理員的人,請問他的眼光要多久?十年。所以我說我以前在美國公司上班,我眼光只有一年,我說我不配種樹,我種樹一定會死掉,因為我眼光只有一年,我還不配去種樹。搞教育的人眼光要多遠?各位朋友,一百年,至少一百年,這叫眼光,這叫見地。

  所以「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一個讀書人一定要先培養他的氣度,什麼氣度?我們今天聽胡總講「量大福大」,器量要大。古人講得好,「觀德於忍」,看一個人的德行從哪裡看?一般的時間看不出來,看他逆境的時候,他忍耐的功夫就是他的德行,觀德於忍;「觀福於量」,觀一個人的福報從哪裡看?看他的度量。現在很多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就說:不要惹我,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各位朋友,忍耐的限度就是一個人成就的限度。如果一個孩子我們從小就教他「士先器識」,把他的度量打開,把他的見識打開,把他的眼界打開,他還會說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嗎?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忍耐是沒有限度的,他的成就絕對沒有限度,因為他裝得下,他是那個料子。所以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才來談他有什麼知識,有什麼技能,有什麼工藝,有什麼技巧,先後的問題要清楚。並不是說文藝不重要,不是的,文藝是服務人的工具。所以先後本末太重要了。

  因此我們今天談到家庭,你看一個家的組成,回溯到它根源的地方,格物,格除物欲。我們現在以欲望做為先導,以欲望做為條件,以欲望當成文明推動的動力,那真的是源頭就錯了,從源頭就錯了。一個人他認為欲望可以推動文明,那他什麼事情幹不出來?他有什麼度量?那是完全違背了整個人類文明進化的一個方向,完全背道而馳,他找不到根本,問題就出在這裡。你說我都沒有欲望了,那我掙那麼多錢幹什麼?各位朋友,答案還在《孝經》裡面。如果大家手上有《孝經》的話,大家可以翻開「諸侯章」,「諸侯章」講的就是經營之道。我們要了解到,古代諸侯管轄的範圍其實跟現在的大企業差不了多少。你看劉總的公司裡面有一千多個員工,這一千多個員工在當時就是一個諸侯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家翻到「諸侯章」了嗎?「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我們看一個人在很高的地方危不危險?很危險,一不小心掉下來就粉身碎骨。怎麼樣的狀態可以讓他在高的地方不危險?不驕、謙虛。明天我們劉教授講課會跟大家講到陰陽之道、處世之道,明天我們再仔細聆聽劉教授的演講,就能了解到這個道理。

  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大家想想看,一個杯子滿了,最後一定怎麼樣?溢出來,這是一定的。可是怎麼讓它滿了之後不會溢出來?制節謹度。什麼叫制節謹度?就是節儉,就是溫良恭儉讓的儉;這個不驕就是溫良恭儉讓的讓,不驕。所以不驕,他的結果就是不危,節儉,他的結果就是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各位朋友,長守是什麼意思?保富,保住了。保多久?長,看我們上面能夠堅持多久,這裡的富貴就能保多久。富貴有沒有人拒絕的?有沒有人跟富貴過不去的?沒有,都希望長守富,都希望長守貴。他現在告訴我們原因在哪裡?這句話裡面有兩重因果,「在上不驕、制節謹度」是因,「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是果;第二重是什麼?「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是因,「長守貴」跟「長守富」是果,它有雙重因果在裡面,這是人生的大智慧。

  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有富?為什麼要有貴?為什麼要長守富?為什麼要長守貴?下面答案有了,「富貴不離其身」,不離開我們這個身,我有地位,我有財富,做什麼?「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那就是他富貴的目的,他富貴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享受,是為了保其社稷,和其民人。就是他創辦這個企業的目的在哪裡?因為有這麼多人跟著他。你看我們劉總,有一千個員工跟著她,她能說我明天不幹就不幹了嗎?不可以。她保有這個富貴為誰保的?為這一千個員工保的。保其社稷才能和其民人,這一千個家庭怎麼樣?就是因為有這個老闆在,所以這一千個家庭過著溫飽的日子。這是責任,這叫社會責任。所以保富保貴不是為自己,是為了和其民人。你看人家寫得這麼清楚,「諸侯章」寫得這麼清楚,這是管理學!那答覆你怎麼保?怎麼做到在上不驕、怎麼做到高而不危,簡不簡單?他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最後引《詩經》:「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什麼意思?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成就這樣的人生修養,要成就這樣格物的功夫,就像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多久?一輩子,一輩子都要用這種態度來過生活。他說這樣的人他的家道就能夠傳下去,他的家學、他的家業就能夠因此而傳下去。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教誨,我們看到老祖先這樣一個這麼透徹人生的我們叫生涯規畫的藍圖,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是一百年以上的眼光,甚至是一千年以上的眼光,他才能規畫出這種高智慧的人生藍圖,生涯規畫的軌跡。他不是一天的眼光,領日薪,或者是一個禮拜的眼光所能夠看得到的,不是的。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家的前身,一個企業就要變成一個家。我遇到一位老闆,他告訴我說,我過去認為我的企業叫做家族企業,他說他要傳給他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這叫家族企業。他說他現在不這麼認為了,學了傳統文化,他要把家族企業變成企業家族,他要把員工當成他非親生的兒子。這是高度的認識,他才能講出這樣的話。在過去我們傳統文化以血緣關係來形成一個家,幾百口之家,現在血緣關係沒有了,也不可能再回復到過去那種大家庭的狀態,回復不了,而家正是這個民族安定五千年繁榮不衰的一個祕訣,它是靠家學延續下來的。中國人的家譜那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特色,而孔氏的家譜又是家譜當中最完整的一部。一個人認識家譜,他對這個祖先有情感,他會知道他跟祖先是一體的。了不起的管理學,這真的是了不起的管理學。

  現在血緣關係沒有了,不可能再建立這麼大的一個家族,怎麼辦?有沒有方法可以把家道、家學、家規傳下去,把家業傳下去?有。什麼辦法?企業。過去用血緣來建立一個家庭,現在用道義來建立一個家庭;過去用血緣來團結一個家族,現在用道義來團結一個企業。但是要做企業家族之前,首先,因為大家對這個家很陌生,現在真是叫家破人亡,因為三口之家這不成家,怎麼辦?它有過程,要先教,教會員工什麼是家的概念。所以今天胡總講到,一個領導人真正要做到,他要做到三位一體,什麼叫三位一體?就做「君、親、師」。

  我在南方一帶看過,好像在湖南,家家戶戶牆上都貼了一張紅紙,上面寫著「天地君親師」。很多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現在哪有君親師?這不是封建、迷信,中國人的任何設施都是有它的教育意義,這張紙貼在那裡至少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感恩,感恩天地,感恩君(國家領導人)、感恩單位領導、感恩企業領導,君;親,感恩父母;師,感恩老師。為什麼天地需要感恩?當然需要感恩,沒有天體的運轉,我們哪來的二十四節氣?沒有二十四節氣,我們哪來的莊稼可以種?中國人的智慧,農業立國,那不是沒有道理的,都是從天來的。二十四節氣,這個夏曆現在還在用,偉大的曆法,偉大的科學。再來,沒有地怎麼長出莊稼?要不要感恩?要感恩。所以這張紙貼在那裡,第一個教感恩,第二個教什麼?見賢思齊,跟它學,感恩還不夠,它是我學習的對象。學什麼?學天無私的覆蓋整個萬物,學習地,忍辱如地,不動如山,這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學習什麼?學習君,學習領導人的風範、氣度;學習親,學習父母的包容,學習父母的這個心境。你看,父母對我們,講老實話,我們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報答這樣的恩情。

  家庭是講付出的地方,可是因為我們的觀念受到了扭曲,我們把整體的觀念變成機械的觀念,把一體的觀念變成對立的觀念,所以現在家庭變成我要東西的地方。我看到一個故事,叫做「媽媽的帳單」,這個「媽媽的帳單」裡面講什麼?它說有個孩子,他為媽媽做了很多家事,做完家事之後,晚上就寫了一個帳單放在媽媽的床頭前面,媽媽要睡覺的時候就看到那張帳單。告訴媽媽說:媽媽,今天我做了很多的家事,洗衣服五塊錢,洗碗兩塊錢,拖地三塊錢,列了一個長長的帳單給媽媽。媽媽也不說話,也寫了張帳單給他,結果這個孩子一早起來看到媽媽也給他一張帳單,就拿起來看。媽媽帳單裡面怎麼寫?她說懷胎十個月,免費;你生病的時候在你床前無微不至的照顧你,免費;每天煮三餐給你吃,免費;為你含辛茹苦、推乾就濕,免費,媽媽列了很多,最後的標價都是免費。各位朋友,家庭難道不是付出的地方嗎?是誰把家庭變成索求的地方?又是誰把家庭變成計較的地方?我們要很清楚,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心境,我們又如何把我們的企業變成一個家?我們又如何把我們的企業用《弟子規》的要求來落實?這都是心境的問題,這不是方法論的問題。

  首先在還沒辦成一個家之前,企業要先辦成學校,所以叫作君、作親、作師。現在的老闆要當超人,什麼叫超人?他一個人要扮演三種角色,他要當老闆,但是只當老闆不稱職,還要當父母,當了老闆又當了父母還是不稱職,還要當老師,我們叫三位一體。叫做什麼?見賢思齊,我要跟他們學,老師是什麼心境,父母是什麼心境,我現在我老闆從頭學這個心境,從頭學。我們可以看到現在企業,劉總就講得很清楚,我們企業就變成一個學校。我很替她高興。最後一天大家會去參觀劉總的學校,因為我也沒去過,我只看過照片。那個照片我看了都很感動,裡面有很多的設施都不是一個工廠可以看到的設施,都是學校的設施,有講堂,牆壁上貼的都是經句,每天誦讀的就是《弟子規》,用上班的時間讓員工培訓《弟子規》,不佔用他們下班的時間。他的整個宿舍就是一個學校宿舍的樣子,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所以她那時候到廬江分享,結果有位校長上去說:我很慚愧,現在連企業都要辦成學校,那我們學校?真的,這是我們一個很大的迷思,現在企業要拼命辦成學校,結果學校拼命要辦成企業;不但學校拼命辦成企業,連醫院都要辦成企業。我們想想看這個思路是有問題的。所以當劉總有這樣的一個心境出來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是她的員工受益最大。明天劉總也會跟我們分享,我們就知道,她就是一個媽媽的心來照顧這些員工,因為她的員工一般年紀都比較小,都跟她的孩子一般大,她都把他們看成是她的兒女一樣。所以很多人這幾天聽到要有德,用德來治企業,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覺得德好像離我很遠。什麼叫做有德?做到了君、親、師,百分之百做到,他叫做有德,這個人有德,因為他盡了本分,君仁臣忠,他盡到仁的本分,君仁的本分,他有德。

  「有德」,昨天李顯峰老師說「此有人」,《大學》的章句,「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是一個循環。一個老闆他做到君親師,他的員工不會想要離開。我們看到劉總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胡總也是這樣的例子,他真做到了,員工不會想要跳槽,為什麼?因為好,這麼好的環境,很珍惜的。所以「有德此有人」,這是定律,「良禽擇木而棲」,這是鐵則。一個人有德,人氣就聚過來了,真的。很多人告訴我說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產。對不對?對,完全沒有錯。可是不要忘了,人才也有可能成為企業最大的負債;我們不教,他就變成負債,我們把他教好了,他就變成資產。所以有德此有人,這個德裡面就包括君親師三位一體,他一定要做到,他不做到他缺德,這個人就出問題。所以「有德此有人」它不是口號,它是真刀真槍去實現出來的。

  再來,「有人此有土」,有人才。這個土叫市場,因為所有的莊稼都是土裡面長出來的,所有的礦產都是土裡面長出來的,土是能生,所以它是市場,它是商機,這叫與時俱進。我們看這些名詞好像跟我們很陌生,其實它都是現代人市場的觀念,一模一樣的觀念,有人此有土,土就是市場,就是商機。有人才還怕沒有市場嗎?要不要去搞行銷?不要搞行銷,不需要,因為他一定有市場,他一定有商機,因為他把根本抓住了。再來,有市場、有商機,會沒錢可以賺嗎?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韓劇「商道」,商道裡面講到林尚沃,他的師父告訴他說,你以為做買賣把東西賣出去就好了嗎?不是,做買賣不是賺取金錢,它是賺取人心。這是真懂做買賣的,他是真的懂,賺取人心。所以「有土此有財」,這叫賺取人心。我們現在只想發財,不知道財從哪裡來,這是顛倒。

  「有財此有用」,它必定要用,就像陳老師說的「多藏必厚亡」,不用,他最後失掉的一定很大,損失很大,一次性的損失很大,多藏必厚亡,這是道,一定是如此,沒有僥倖,所以一定要用,有財一定要用。用在哪裡?用在哪裡是關鍵,用錯了就錯了,用對了就對了,用在哪裡?用在「德日進,過日少」,用在潤澤德本。花錢做什麼?花錢買德,花錢在培植厚德。為什麼要培植厚德?因為德愈厚人才愈多,人才愈多市場愈大,市場愈大商機愈多,商機愈多,你這些錢賺回來還要繼續厚德,再繼續厚德,這就對了。可是現在的人就是在用上出問題,一個人辦企業,很多人開始的初衷,辦企業我要做什麼?我要賺很多的錢。賺很多的錢要做什麼?我要花用。所以用錯了,這個循環就斷了,用在欲望上,這個循環就斷了。

  所以剛剛我們講科學的三個特徵,第一個,科學是率性的,順著本性;第二個,科學是整體的,它不是分割的,它不是機械的;第三個,科學是永續的,它不是短暫的,它不是曇花一現的,曇花一現那叫負擔,那不叫科技,那叫負擔。當他看到這個循環,這個圓滿的循環怎麼來的?永續的經營,永續的概念。這國家提的永續的概念,科學發展觀就是這個觀念,高瞻遠矚,這是真懂中國文化的人才提得出來。所以你看用錯了,用在欲望,這個循環就斷了,立刻就斷了。很多人說,我看到很多人賺了很多錢,他也沒用在德上,為什麼他錢還那麼多?不要忘了,那是他祖父有德,他的爸爸有德,那個德還沒用完,這是事實。所以一用錯就錯了。

  我們常常會誤解,這個用,有才此有用,這個用怎麼用?用什麼?很多人誤解了,難道只有錢才能用嗎?這個用,用現在的話來講,我們還是要與時俱進,叫什麼?叫服務。用什麼可以服務?用錢可以服務嗎?可以。作君親師?你要作之君、作之親,你要養他,要養員工,養員工要不要錢?要錢,要不要利潤?要利潤。所以叫做「凡取與,貴分曉」,胡總講的,這是真懂經營的人,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他要利潤,但是這個利潤是合理的利潤,什麼利潤?他要養員工,他需要利潤。這些錢拿來怎麼樣才能潤澤德本?第一個,用在員工身上,要回饋,花在員工身上;第二個,花在誰身上?花在客戶身上,回饋客戶,這叫潤澤德本;再來,這些錢用在誰身上?回饋社會、回饋國家。我們想想,我們今天這麼多人能坐在這裡,誰恩賜的?國家恩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國家安定繁榮,我們今天如何在這裡學習中國文化?

  所以企業家們有社會責任,我們賺了這麼多的錢,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一點我們的李慕松總裁做得讓我們非常的讚歎,明天他的報告大家可以聽得到,一個企業如何盡它民族的責任。這是用,這是在厚他的德,潤澤德本。他不是把那些錢拿來花在自己身上,搞得一身疾病,搞得憂鬱症,搞得焦慮症,不是的。那些錢用下去之後,你看胡總,真的,他的真誠,對員工的真誠。他說他從那個醫院走出來,那天買了很多的禮物給那個員工的女兒,他的乾女兒,花了這麼多錢,做了這麼累的事情,他走出那個醫院的時候眼淚就掉下來了。他講到這裡,真的,他在馬來西亞,因為我也在場,他在馬來西亞的時候,在講台上眼淚就掉下來了,我們當場兩千多個人,真的就是都是在擤鼻涕的聲音,都是掉眼淚,都感動。用,厚他的德,潤澤德本,厚德。所以我們看,就是一念之差,他這個用用錯了就錯了,這個永續的循環就斷了。

  很多人說,我的這個用,除了金錢的用之外,我說我沒有錢,經驗能不能服務別人?可以,經驗、智慧都可以服務別人。勞力可不可以服務別人?可以,勞力也可以服務別人。所以我們看那個「醫道」,又是韓國的電視劇,很慚愧,「醫道」裡面,那個老師把他的身體捐給他的學生,讓學生解剖他的身體,然後去研究人體的結構。他把他身體捐給了他的學生,就是那個醫生的老師,捐給了學生他的身體,叫做器官捐贈。我們在台灣這個很流行,器官捐贈。我有一次就到這個團體裡面,我跟一個朋友去,出來大家都很感動,這麼多人捐贈自己的器官,在過世之後把可以用的器官就捐贈給其他人,我這個同事很感動。我告訴他說,我們都可以做。他說對,都可以做,所以他說要去簽這個器官捐贈卡。我說不用。他說為什麼不用?我說你現在就可以捐。他說我現在怎麼可以捐?你看我們人就是分別,我說當你不用自私自利在做事的時候,你這個身體在做社會工作的時候,就像我們陳記者在做義工,他就在捐器官,他全身的器官都是捐給這個社會。

  所以我們當一個領導的,怎麼捐?怎麼服務?用我們全身心去服務,那個德一定可以讓這個循環生生不息,這叫生生不息的動力,它不是空的。所以每每講到這些部分,我們總感覺到我們的老祖先沒有對不起我們,我們的老祖先在寫任何經典的時候,各位朋友,你們翻開任何一個經典,不是偶然的,第一句話一定是這個經典最重要的一句教誨。《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最重要的教誨;《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最重要的教誨;《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最重要的教誨。我們想想看,為什麼最重要的教誨都要放在書的第一頁第一句話,為什麼?老祖先的心境是什麼?他的心境是希望以後他的子孫只要願意打開這本書,讓他在第一時間之內就得到人生最重要的教誨。

  各位朋友,我們想想看,我們祖先沒有對不起我們,我們常常要去傾聽祖先的聲音,傾聽什麼聲音?他說:「孩子,請你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在經典裡面,我已經用我一生走過的彎路來鋪墊你人生幸福的大道。」他說:「孩子,請你站在我的肩膀上,如果你願意踏上去,你就可以看得更高,看得更遠。」各位朋友們,我們聽到祖先的吶喊嗎?不要讓我們這個禮義之邦變成一個空殼子,我們是禮義之邦,我們要找回老祖先生活的方式,我們要找回老祖先的心境,找回老祖先的期許,再把這個薪火從我們這一代綿延不絕的傳下去,不要讓老祖先的智慧斷在我們這一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