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學說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7/12/22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2-249-0002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
諸位法師、大德同修,昨天睡得好嗎?有沒有夜夢吉祥?夢到阿彌陀佛摩頂授記,還是幢幡寶蓋?確實我們在古聖先賢教誨當中,能夠神交古人,其實我們只要念念都是聖賢、佛菩薩的教誨,我們隨時都是跟佛菩薩在一起,都是同一個頻道;能感是心,所感是境界。我們可能很希望跟在師父身邊,其實我們修學佛法,師長常講到「重實質不重形式」,這跟在身邊不只是行為上、外在上跟在身旁,最重要的是能夠依教奉行,這個時候跟師父上人、跟所有的佛菩薩就從來沒有分開。假如我們今天跟在師父身旁,反而是執著一定要跟在旁邊,那很可能這個執著要跟在旁邊是一個貪念。所以老法師告訴我們,「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我們對佛菩薩、聖賢人的愛敬,至誠的恭敬,落實在哪?不是落實在我們跟在旁邊,而是落實在我們承傳古聖先賢立身處世的愛敬之心,時時效法他們的愛敬,利益人民,利益眾生,這才是真正的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其實聖賢時時念念就是希望人民有安定的生活,佛菩薩就是希望人民究竟安樂解脫。所以我們能致力於讓人民家和人樂,宇清國安,這是真正實質的與聖賢、佛菩薩同在。
在許多經典當中的公案,我們看到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親講解《地藏經》,之後從忉利天又回到人間來,非常多四眾弟子去迎接佛陀。剛好有位比丘尼她是走在最前面,當佛陀下降到人間,當下她說到,我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的。其實我們昨天講了蘇東坡的故事,「我是八風吹不動」,其實八風已經動了;「我是夠賢妻良母的」,其實她已經不夠了;「我是第一個看到的」,其實她是不是第一個看到的?所以為什麼說開口便錯?因為我們要開口以前,心已經動了。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當下,佛陀是一個大智者,是一個天人師,他捉住每個教育我們的機會,佛陀說到,妳不是第一個見到我的,須菩提是第一個見到我的。因為須菩提已經解空第一,契入諸法實相,進入了佛菩薩的頻道,時時是一體、不可分的。佛陀在《金剛經》當中告訴我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看到這句的時候,那這一句是在提醒誰?其實不管是佛家的經典,還是儒家、道家的經典,我們都要有一分當機者的心,都是對我講的,都是在提醒我哪些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需要修正。這樣就是修行了。
我們看到在《論語》裡面,非常多君子跟小人的句子。比方「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是反求於自己,不會向外推脫責任;小人求諸人,小人遇到事情一定是往外找藉口,不負責。結果當我們在念到《論語》的時候,君子求諸己,君子就是我;念到小人的句子,全部都是別人。我們佛家常說「佛法是內學」,當念到小人都是別人,那就是向外求法。君子跟小人在哪裡?在我們的心中!這個小人就是我們的習氣起來了,當下這個句子就是講我們;我們能依教奉行、能提起正念,我們就是君子。
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這都是徹法底源的道理。當我們覺得家庭狀況,以至於團體的狀況,好像不如意的時候,並不是向外去要求,而是往自己的內心去用功。依報正報是一不是二。就好比一個人照鏡子,鏡子顯現的影像就是依報,正報就是自己的存心。今天我們照鏡子,鏡子是笑臉,原因是我們是笑臉;今天鏡子是一張哭喪的臉,原因是我們自己的臉先哭喪。這個時候,當我們看到哭喪的臉,我們會不會按著鏡子說,「你給我笑、你給我笑」,這麼做適得其反,可能到時候連鏡子都破了。所以我們與人相處過程當中看到別人都是一張哭喪的臉,這個時候不能責怪他們,要反求諸己,可能問題在我的自身。有個朋友就提到,他看他一個同事不順眼,常常看到他就有很多罵他的詞在心裡面藏著。突然有一天走過他的位子,剛好桌上擺了一張紙是他同事寫的,他的同事正好寫著罵他的句子。可能這個氣沒有辦法發洩,每天遇到還要裝著很和善的樣子,所以受不了就寫下來。結果讓他更驚訝的是,他寫下來罵他的跟他心裡要罵他的差不多一樣。這好像反應在我們整個日常生活處事待人當中。所以人真明理了,都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
我們古聖先賢都是這樣的榜樣給我們。湯王說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人的過錯都是我的過錯,我沒有當好榜樣去影響,給他們好的影響。曾經有位同修問師長說到:師父,您常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就是沒有辦法不見世間過,怎麼辦?我們聽到這位同修這麼說,其實他很可愛對不對?可愛在哪?老實!他很坦白的講出來,這個時候師父上人好開藥。假如表面上「是是是」,裡面都是噎住吞不下去,那反而歲月就這樣子流失掉。我們常常在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那很重要的是要抓住每個境界,歷事鍊心,提升境界。所以當今天我們每句教誨沒有辦法去落實,最重要的是這句教誨的道理我們還沒有明白。這個時候就像《弟子規》說的「心有疑,隨札記」,師父所有的教誨都是應我們的機,當下都可以做得到,所以真的不懂,可以問善知識,問修得好的同修,他們應該是理解了,可以站在我們的角度把這個理再給我們開顯清楚。就像夫子曾經說,「吾道一以貫之」,我所說的這個道理都是由一個精神完全貫通。結果旁邊的學生哦、哦,還是不懂。但是他們一出去,趕快找曾子。曾子在夫子的評論當中「參也魯」,就是比較魯鈍,比較遲鈍,就好像鍋漏匠這種本質的,結果曾子是宗聖。昨天師長講到忠,是他得到孔夫子的法要,很有成就。曾子傳《孝經》。其實我們整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核心就在一個孝字。結果出去以後問曾子,曾子說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大家一聽,對自己要要求忠。
這個忠我們看是會意字,上面一個中,下面一個心,代表不偏私,沒有好惡。在家庭當中,幾個孩子,我們對哪一個好,對哪一些比較冷漠,這個時候心就不正。昨天講到「不再造新殃」,不是那麼容易的,當我們的心不真誠,那就造新殃,甚至於我們對他很好,我們跟他還是結惡緣。為什麼對他好是結惡緣?因為我們這個好是比較的心、是好惡的心、是溺愛的心。面對孩子,這個比較照顧,那個比較忽略,這個被照顧的孩子恃寵而驕。看起來我們是在愛護他,但是因為我們的人生態度不是真誠、不是平等,就把這個分別心、好惡的心傳給孩子。所以往往是父母很平等對待孩子,他的孩子各個都成材。只要是溺愛了,被溺愛的傲慢無禮,被忽略的,好一點的自卑;不好的,跟父母有對立、有衝突。
我們一聽到一個孩子跟父母對立、逆反、叛逆,我們聽在心裡實在不忍心指責這個孩子。為什麼?他才幾歲?他十二三歲、十五六歲,連社會都還沒踏出去,他懂什麼!而為什麼這樣的孩子卻有對父母這樣的行為出來?因為他沒有得到愛,因為他沒有學過孝道,「人不學,不知道」、「茍不教,性乃遷」。這一句「茍不教,性乃遷」我們真正念到心底裡面去,對一切人寬恕、包容、憐憫他。我們很幸運遇到師長的教誨,遇到佛菩薩的教誨,可是其他的人沒有這麼幸運。所以寬恕、包容、憐憫,進一步如何協助他,如何給他做好榜樣,如何成就他。我們這樣的心境,那面對任何人都沒有對立、都沒有嫌棄,一心成就他。所以師長教誨我們一切都從真實心中作,從真誠、平等、慈悲心流露出來。所以經典不在學得多,而在每一句學了以後,真正拳拳服膺、須臾不離。師長一生修學精髓這二十個字,我們時時把它放在心上,時時觀照,我有沒有偏離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所以很多父母偏心以後,這個忠就不存在了,反而孩子的人格受影響。
而我們了解到「父子有親」是天性,不只跟父母是天性,跟老師也是天性。我們看到小孩,我們自己念小學的時候,當老師說「來,某某同學,幫老師拿作業簿。」我們馬上眉飛色舞,像中獎券一樣。大家以前都中過獎券吧?不是,我是說被老師叫過,高高興興的拿著作業簿,陪老師去。明天老師還沒叫,就已經跟在旁邊,在哪裡繞來繞去正等著老師叫喚。「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而這樣的天性,假如變成跟父母對立,跟老師對立,這對一個孩子人格的扭曲太大、太苦了,誰願意跟父母合不來!在襁褓當中都是拉著父母的衣服,甚至一、二歲的時候犯了過錯,父母打他,他更往父母的懷裡鑽。這樣的天性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這麼大的衝突?原因在於他整個成長過程當中,並沒有長他的孝心、善心,甚至是他在需要愛的時候,父母不在身旁;他需要愛的時候,老師不理他,因為他成績不好。由於長期缺乏愛,他慢慢感覺成人並不是真心對他,內心的怨慢慢積累,最後再提升就變怨恨。所以怨恨的根源不在他人,不在境界上,在我們這一顆心自私、好惡,造成人心的不平。所以要真正解決問題,要從心地解決。
我看報紙上,一些青少年拿一把火把很多摩托車,甚至汽車,都給它燒了,那是對社會很強烈的不滿。當我們看到這一則報導,我們的心裡做何感想?這就是考試。當我們看到孩子做這樣的行為,馬上,這樣的孩子趕快就把他關起來,趕快重重的處罰他。我們已經在墮落。我們是一體的,這個時候要處罰他,就好像右腳受傷了,這個時候右手捶著這個傷口說疼死你好了,那這個人可能要進精神病院了。我們要觀照到社會是一體,這些孩子們的行為繼續惡化,這個社會沒有安全感。社會治安只要不好,我們再有錢、再有地位也不可能安樂生活。所以我們應該有胸懷天下的狀況,看到報紙上不好的情況,我能怎麼做來改善它。
《三字經》當中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當我們把這些話完全領納在心中,看每一個人都很可愛,因為你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可以觀察一下一個行為比較偏頗的孩子,他面對每個人,他的態度不一樣,並不是對每個人都不好。假如十個人,可能八個、九個,他對他們的態度都很惡劣;可是很奇怪,其中有一個長輩,他在他面前就像綿羊一樣,特別聽他的話。因為這個長輩有德行,因為這個長輩相信他可以變好,那種信任的心他可以感覺得到。我們以前代班,一個班三、四十個人,其中有一些同學家庭結構比較不完整,他們行為看起來是比較偏頗。但是我們一接觸他,完全信任他可以改過,他在我們面前就是盡量要表現得好。因為他的內心燃起一股動力,就是老師相信我,我不應該讓老師失望。所以當每個人都是用這一種毫無懷疑,信任他的本善,信任他可以成佛,信任他可以成聖成賢,相信沒有不長進的人。往往是我們嫉惡如仇,然後都是指責他,甚至根本放棄他。他收到這樣的頻率,這樣的意念,他說:「好,那我就壞給你看。」我們看到犯罪的人,看到目前這些青少年對社會的逆反,這是果!所以修行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從原因當中解決。
我們這個民族為什麼可以綿延五千年不衰?因為有好的文化傳承,而這個文化傳承最大的力量,家庭教育。再分析下去,母教的力量,家庭教育裡面母親的教育最重要。所以一個民族忽略了母親的教育,它可以從一個最高度的文明,五千年,最高度的、世界公認的,在短短的三十年左右的歲月,卻成為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可以殺害他的父母。我們就從這裡感覺到文化的價值太博大了,我們當下要省思,現在所有家庭社會的問題,真的俗話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因為有好的家庭教育,我們整個民族延續得這麼好。所以這些青少年的問題,他沒有好的家庭教育,他沒有好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現在重視知識技能,忽略了品德,道德的薰陶。
我們回想到,應該大家都有經驗,曾經到婦產科裡面那個嬰兒房。好像一天只能看幾次,比方可以看二、三次。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過爸爸的居然沒有,這樣不行!來,趕快去補課。可是這麼重要的時刻,對孩子也好,對另一半也好,有我們的陪伴,他們的心會更溫暖、更安定。這個時候長輩,父親,等待在這嬰兒房外面,當這個窗簾拉開,大家開始看,我相信第一眼都看誰?你看,有沒有看到不平等?馬上就盯著自己的孩子,那我孩子,眼睛最大的那個就是,鼻子最大的那個就是,那個鼻子就是像我。我曾經有一次回外婆家,我的母親、我的外婆剛好我們在房裡聊天,那我的整個相貌跟我母親、跟我外公外婆比較像,像得多一點,其實都像。這不只是父母像,突然留心兄弟姐妹都很像,因為是同一個公司出品,還有正字標記。結果我母親就挺歡喜的對著我外婆說:「禮旭,他的長相跟我們這邊比較像。」當下我的外婆講一句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她說:「哪有!禮旭的鼻子像他爸爸。」其實我整個五官只有鼻子像我爸爸。但是我們在這裡感受到外婆的厚道,都是別人好,自己沒有。雖然老人家們可能一字不識,可是她比我們有文化多了,因為她懂得盡本分,從來不計較,這是真正有文化的人。
結果我們現在是學歷愈高愈計較。有個老板想要在香港開公司,想要招有素質的員工。本來的員工學歷都平平,他在廣州、深圳一帶都是找研究生那個水平的學歷。本來公司已經經營好幾年了,這麼一批招過來,半年就倒了。因為他們都很會算,一分一秒都要加班費,到最後都被他們搞倒了。反而本來那些員工都是從外地來,都很純樸,認真工作,從不計較。所以我們要看到的,文化不等於學歷,厚道、為人著想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其實我們在這個社會成長過程當中,我們不想傲慢都難,都在無形當中變傲慢。我讀最好的高中,我讀最好的大學。一提到自己的大學,馬上眉毛就翹上去了。其實我們讀愈好的學校愈應該謙卑,讓我們的母校爭光才對。
今天我們學歷很高,人家問,你是不是知識分子?諸位長輩朋友,我們是不是知識分子?你們現在都很謹慎,知道蔡老師是一個奸詐狡猾的人,一不小心就掉入他的陷阱。我們要了解到,知識分子四個字背後是什麼意義,一個經理、一個老板背後是什麼意義,一個縣長、一個州長背後又是什麼意義。那是父母官!縣長、州長,父母官。我們今天身上是這樣的身分,假如我們沒有以父母的心來愛護人民,我們對不起這個身分,我們對不起國家對我們的信任,對不起人民對我們的愛戴。當我們有這個身分的時候,我們時時要盡忠、盡本分!
當我們戴上一個佛弟子,當我們戴上一個炎黃子孫,我們跟佛教,我們跟儒釋道,不分,我們跟我們的民族不分。當我們在機場大吼大叫,我們是毀謗了我們的宗教、我們的聖教,我們是毀謗了我們的民族。所以人時時都重實質,重每個人生身分背後的責任,這家怎麼會不安,這社會民族怎麼會不安!現在是每個行業都只重視我有沒有受尊重,我有沒有好的收入,見利忘了道義。所以知識分子這個四個字背後是什麼?是以天下為己任,這知識分子。我們每天在想的,有沒有想到怎麼讓這個社會更好,甚至怎麼讓這個世界更好?這是真正實質的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縱使他沒有財富,他非常的貧窮,但是他受到所有社會大眾的尊敬愛護,尊敬他的存心,尊敬他的精神。但現在我們學歷很高,得的到這樣的尊重嗎?現在聽說高學歷高到一個廣告牌掉下來都很容易砸到一個碩士或博士,滿街都是。甚至台灣現在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左右,要考不上都難,因為學校太多,那大學又有什麼意義?它能代表一個人的修養跟素質嗎?所以真正我們今天要重新讓社會大眾對讀書人、對高學歷者尊重,不是去要求他們,而是我們先做出值得讓人感動、讓人尊重的行為出來。我們今天面對很多角色,包含我們是老師,我們是醫生,我們是律師,我們是各行各業,要讓大眾對我們的行業尊重,最重要的是我們做出盡忠盡職的態度出來,而不是每個月想著我一個月還能賺多少錢。重利益的人絕對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我有次在秦皇島(河北秦皇島)講課的時候,剛好我問所有的朋友們,請問:「你拿到一個最好吃的食物,你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前面坐在第一排有個年輕人,三十來歲,他想都沒想,「趕快吃下去。」中間有位女士有一點不好意思笑著說:「給兒子吃。」其實她的表情很有味道,當她講給兒子吃,她覺得對不對?她心裡覺得有點怪怪的,但是又不知道怪在哪?所以人是需要被提醒的,一提醒就明白。我們常常說,我們跟爺爺、奶奶跟孩子,夫妻倆一起吃飯,第一口菜夾給誰?當我這麼一問,底下都還沒回答的時候,我看到一大堆的太太低著頭在那裡偷笑,不好意思。雖然她沒有說話,但是我知道她心裡想夾錯了!傳孝道、傳家道在哪裡傳?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傳。不是今天把兒子叫到面前來,給他面授機宜五分鐘叫傳。反而那個傳,人家愈聽愈煩。你發自內心的孝敬心,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旁邊看,但是他深深的感動,他效法。
就好像有個媳婦給她婆婆泡腳,泡完腳以後給她婆婆剪指甲。結果孩子在旁邊看到了,隔天這個小女孩又跑過來找奶奶,說:「奶奶,我幫妳剪腳指甲。」這個奶奶很有智慧:「來,給妳剪。」她現學現賣,結果剛好剪沒多久,她的媳婦進來一看:「昨天才剪,怎麼今天又剪?」然後過來要制止,就看到這個婆婆給她使使眼色:「讓她剪,讓她剪。」結果一看,第一次剪鐵定非常悽慘,血都出來了。我們這個老人家非常不簡單,她寧可受點皮肉之苦,也要成就孩子的孝心。
說到這裡我就很慚愧,因為我爺爺的指甲都是我剪的。因為他一生勞動,指甲特別厚,腳指甲可能都快要逼近零點六、七公分那個厚度。然後我給他剪,那個時候又沒有智慧,不知道要先泡腳,一來促進血液循環,二來那個指甲軟了才好剪。所以人沒有智慧真的不知道會讓多少人生痛苦。我給爺爺剪腳指甲都要選最大隻的指甲剪,小隻的剪不動。然後還得使全身的力量剪下去,然後我就聽到啪,然後就聽到啊!所以人有一個責任,不要自己錯誤的經驗讓後面的人再重蹈覆轍,我們要有這樣的態度。今天跟大家反省我這個過去,希望大家以後給長輩父母剪腳指甲不要像我一樣殘害自己的爺爺。但是你看老人居然還讓我們剪,太可貴。
這個小女孩就養成習慣。後來她念高中、念大學,出門在外,這老人家的指甲長,其他的親人要給她剪,老人說:「不要,留給我孫女剪。」老人家非常可愛。我看到這位老師,她現在已經在中心做種子教師。我們可以感覺到這些種子教師為什麼會走上這一條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家教,他家教有孝悌的承傳。仁愛的原點就是孝悌。所以孔老夫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愛心的源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在家庭,他的愛的根基,自然而然當他看到社會民族有這樣的需要、有這樣的危難,他當仁不讓,見義就勇為,就出來承擔。確實走上這條路的都是有來歷的。我們閩南話,那個布袋戲打一打一交手馬上說:「果然有來歷。」今天我們在座的所有大德同修們也都是果然有來歷,都是有很好的家教承傳才會走上這一條為佛法、為眾生、為往聖繼絕學的道路。這個時候我們飲水思源,對父母感恩戴德,我們今天能珍惜師長的教誨,都是父母把尊師重道在無形當中教給我們。
然後這位老師她又說到:「我現在提升服務品質,不只給奶奶剪腳指甲,還給她掏耳朵,還給她按摩。」然後她說到:「我給我奶奶掏耳朵,我都感覺老人跟小孩一樣,很可愛!」然後掏著掏著,因為太舒服了,奶奶就睡著了。她當下要下床的時候,都是放輕腳步,深怕驚動奶奶把她給吵醒。其實我們來感受一下,這位大學生她從床上戰戰兢兢那種柔軟、那種細膩,一步一步走下來,這一幕跟她的數學考一百分,請問哪一個比她的人生重要?這個問題這麼難嗎?當我們看到一個大學生對待她的家人有這樣的細膩跟柔軟,她幹哪一個行業不成功!她的柔軟,她的設身處地,她面對她每一個服務的人群都能提起這樣的態度。說實在的光看到她這一個小的動作,這樣的人就值得你用她,她絕對是一個忠臣。
可是現在評判的標準不對,我們在找人才找什麼?學歷。高學歷不代表他有修養。老祖宗告訴我們:「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所以現在企業家頭很大,都找不到值得信任的忠臣,其實去哪裡找?去孝道承傳的家裡找。現在很多企業家開始接觸傳統文化,接觸《弟子規》,他開悟,有企業家跑到我們中心來說:「接受過你們中心培訓的老師,我高薪聘請。」這個時候怎麼辦?十萬,不動;一百萬,不動;一千萬,考慮一下,這樣就不行。這孟夫子講的「富貴不能淫」,不能在名利面前忘記了自己的氣節。所以這個企業家高薪的方法失敗了,一個都沒招到。但是他很聰明,他說沒關係,因為他跟我們說你們的員工可不可以我們招聘一些?我們心裡想,我們自己用都不夠了。因為弘揚傳統文化,弘揚倫常大道,這真的是像救火一樣,哪裡都需要,我們根本都派不夠,到處是各地告急。結果這個企業家又想了一好方法,他說沒關係,我到湯池鎮來招員工。因為湯池鎮的老百姓他們常常都唱好歌,移風易俗,他們每天晚上還可以聽課,聽夫婦相處,聽怎麼樣與人和諧、和睦相交往,怎麼樣去做一個好的員工、領導,這些人民都受過這個教育,所以我到這裡來辦招募活動。
所以以後可能哪裡辦和諧示範點,哪裡弘揚傳統文化,企業就到那裡去招生。以後可能我們弘揚開來,這個企業面試,一進來第一句話:「你學過弟子規嗎?」這個時候企業整個風氣都是注重倫理道德。有個企業,他非常愛護他的員工,不只是重視員工的事業發展,更重視員工的品德提升。因為他不只看到一個員工,他還看到他有父母,他有妻兒,唯有他德行好,他的父母妻兒才有真正幸福的日子。這個企業是一個素食館,在深圳,靜頤茶館。他的員工他是鼓勵你回去孝順父母,假如父母只有他一個獨生子女。這麼好的員工,他沒有私心,他還鼓勵他的員工回去孝順父母。結果回到自己的故鄉去面試的時候,有三百多個人應徵這個工作,其中只有四個名額。我們想這四個名額可能早就怎麼樣?可能都是董事長的某某親戚,總經理的某某侄子,這四個我看是凶多吉少。我看馬來西亞的政治清明,社會風氣很好,大家一臉沒見過這種情況,難怪這裡風調雨順,大家都是大公無私,都沒有走後門。
結果他去面試,當他走進去,那前面不知道已經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人去了,一進去,這面試的這些主管都已經快打呵欠了,很累了,面試三百多個人實在也不容易。他進去以後,第一個動作給所有的領導深深一鞠躬。大家有沒有突然被九十度鞠躬的經驗?有沒有覺得精神為之一振?被人家這麼恭敬,馬上瞌睡蟲全部都跑掉。這些主管心裡,「哎喲,面試了這麼多人這還頭一遭。」所以當他一坐下來就很好奇,好奇心全來:「你這個態度禮貌誰教你的?」「我老板教的,我以前公司教的。因為以前的公司重視我們品德的修養,希望我們不只事業好,家庭都好。」接著他們就更好奇,「那你的公司對你這麼好,你怎麼離開?」他接著說:「因為我的老板鼓勵我回來孝順父母,希望我好好齊家,好好的經營好自己的家庭跟事業。」當他談到他的公司,談到他以前的領導,居然因為談得太感恩,眼淚當場留下來,震撼這些主管。大家知不知道結果如何?他在三百多個人當中脫穎而出。
諸位長輩朋友,不要擔心自己的孩子面對現在的社會可能沒有發展,反而面對這樣的社會,只要有學過倫理道德的孩子走到哪都會脫穎而出。所以他很快的就升到主管,現在工作也做得很好。其實企業界的人只要能夠落實傳統文化,落實弟子規,我們這整個社會會在各行各業都是良善的風氣。以至於當企業界在招募員工的時候,裡面有一條必須去受過《弟子規》的培訓。這個時候教育界的人會不會改變?我們現在跟教育界的人談一大堆孝道重要、做人重要,每個人都點頭。但接著,點完頭搖搖頭說:「不過分數我們也放不下,反正現在都要考試,孩子不擠這個窄門,以後沒發展。」只要企業界變,企業界完全重視倫理道德,家長也好,老師也好,整個教育界也好,馬上調整把《論語》、把《弟子規》統統編入教材,因為這樣孩子出去才有好的發展。
所以諸位企業的先進長輩們,救國救民族的時刻到了。企業家,生意人,「生」是真正能讓我們的事業,甚至讓我們的社會生生不息,這是生意人;「意」是時時透過我們的行業與一切大眾結善緣,讓每個人都生起善意,這是生意人。企業家,我們看這個「企」怎麼寫,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止,就像《大學》講的,企業家就是做人的目標是止於至善,止於社會責任。現在是商業時代,一個大的企業就好像一個王國一樣,他員工上萬人。以前一個小的諸侯國差不多這個人數。他是企業主,一個諸侯小國,一個主,他要愛護他的人民,愛護他的員工,讓他這個地方變成安和樂利,變成一個道場。所以師長說,「企業家,老板是佛,員工是菩薩。」相信這一段話大家都很熟悉,做不做得到?大家怎麼不配合一下!
諸位大德同修,「信為道元功德母」。當我們聽到這麼好的教誨,「給別人做好了」,自己都沒信心,根本就沒有基礎。信心是大根大本。所以我們走在修道過程,信解行證,信是根源!我們在交流的過程絕對要相信自己,相信這些經典的道理,不能懷疑,一定做得到。之前在台灣的時候,我有一個結拜大哥也住在台中,那時候剛好楊老師帶著我跟我這些朋友還有結拜大哥談話。那時候我們感覺到弘揚傳統文化的急迫性,因為現在整個道德淪喪的速度太快。然後談著談著,我們有一些理想,結果我這個大哥點點頭,很好很好!可是他事後,一年以後、兩年以後,他說:「其實我那時候聽你們講都覺得天方夜譚、天方夜譚。」他事後告訴我們。但是剛好我們每一年回台灣跟大哥見面,把我們在大陸的一些情況跟他分享。然後他說:「怎麼天方夜譚都實現了!」
我們要相信佛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有萬德萬能。所以面對挑戰的時候,要自我鼓舞,我有萬德萬能,依教奉行,萬德萬能一點一滴就透出來了。假如我們聽這些教誨,心裡面都是:我不行,我不能。那可能就變成阿斗了。俗話講的「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是誰?不要告訴我是劉備的兒子,我當然知道,我歷史還過得去。阿斗表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佛陀在世,孔夫子在世,老子在世,幫不上忙。所以天助自助者,這個天不單是指上天,這個天就是法爾如是,道法自然。當一個人自立自強,肯為家、肯為國、肯為人民,他感來很多心量廣大的善人跟他一起奮鬥。所以當我們要勇往直前,捨我其誰踏出來,我們在那裡擔心,那假如只有我踏出來,旁邊都沒人怎麼辦?你看自己還沒踏,就怕人家不跟出來。那想了五年、想了十年怎麼樣,很多事該做,誰做?我不做終究有人做,最後還是沒人做。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是千手千眼?因為觀世音菩薩是至誠的慈悲心,他一手動,這一個至誠就感應所有的善念,千手跟著動;一眼看到眾生的悲苦,千眼也被感動,也看到眾生的悲苦。所以諸位大德同修們,誰是觀世音菩薩?你們怎麼一臉無辜的看著我?師父教導我們學佛要學四大菩薩,悲智願行,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對,我們學佛就是學四大菩薩,我們不能在那裡念《地藏經》,然後念著念著,那是地藏菩薩的事,不干我的事;念著「地藏,地藏,汝之威德不可思議」,佛陀把弘揚正法的責任給地藏菩薩,不干我的事。請問釋迦牟尼佛在摸誰的頭?在把責任交給誰?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頭頂熱熱的?我們是每本經的當機者,佛在說給我們聽。地藏,開發心地寶藏,從哪裡開?從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恭敬老師。恭敬師父從哪裡看出來?從依教奉行。所以落實《地藏經》就是落實師父為佛法、為眾生的悲願,都是這樣去孝順父母,去依照師長的教誨,心地寶藏就開出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真正時時想著不能讓眾生淪墮五趣,這個時候我們就想到《無量壽經》上面的叮嚀,叮嚀到佛陀交代彌勒菩薩,我去了以後你們要護念眾生,「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不能讓眾生太危險,瞬間都要墮到三惡道去了。這都是交代我們的,大家想起來沒有?以前的事都忘了,我們念到這個經句的時候有沒有想起其實我們都曾經承諾過佛菩薩?我們念到第四十七品,「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大家讀到這一段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感受?我們一讀這個,「已曾供養諸如來」,看我善根多深厚,我是大乘根性,《弟子規》是小乘,不學。這一段話,其實說實在的當我們想說我是大乘根性,我們已經不是大乘根性了。大乘根性一定是時時常慚愧,發現不足。一個人修學得力不得力,不是他發現過失愈來愈少得力,而是他發現過失從一天三個、五個居然變成一天三十個、五十個。因為他的觀照力已經達到,開口錯了馬上知道,念頭錯了馬上知道。所以時時察不足,好境界!而當我們覺得《弟子規》是小乘,這個念頭已經是分別執著了。
其實師長已經告訴我們什麼是世法、什麼是出世法。放下分別執著,小貓叫、小狗跳都是出世法,都可以把心性彈出來。但是又分別、又執著,《華嚴經》也變成世間法。所以世出世間法不是在外面分,是在我們的心地分。當我們想著,《弟子規》才能夠讓眾生留住做人的根基,進而提升成為大乘,我們是救苦救難來弘揚孝道,那《弟子規》也是大慈大悲的經典。當我們今天用不分別、不執著,念到「父母呼,應勿緩」,誰是父母?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弟子規》每一句去了分別、去了執著,每一句都是大乘的境界。「凡是人,皆須愛」、「事諸父,如事父」,那每一句不都是普賢十願的註解嗎?不然我們禮敬諸佛從哪裡落實?對父母都不禮敬,其他的禮敬都是假的,最親的、恩德最大的父母我們都提不起來。所以整本《弟子規》從頭至尾都是教一個禮敬!敬父母、敬長輩兄弟、敬一切物品,甚至對時光珍惜。「朝起早,夜眠遲」,一寸光陰一寸金;「置冠服,有定位」,讓每個用品都能夠受到我們的尊重。你愈尊重它,它用得愈久。那衣服為什麼能穿二十年?因為他禮敬衣服。帽子為什麼可以用三十年?同樣的道理,你敬它,它回報的就是敬你。
所以當我們看到「已曾供養諸如來」,確實我們接觸念佛法門,接觸聖教,一點障礙都沒有,很容易就接受了。可是我們不能因為很容易接受,然後形成一個態度,「你看我多有善根,馬上就接受,像他們都是一闡提,不能接受」。當我們覺得別人沒善根,其實是自己沒善根。就像蘇東坡的故事,當我們見人是糞,怎麼樣?是我們心中有糞。就像佛陀,就像六祖的榜樣,他們看到任何人第一個稱呼都是「仁者」,哪還有心中說人家是一闡提的態度?我們今天看到這一句「已曾供養諸如來」,我們已經聞法無數次了,可是當下我們還在六道輪轉,要痛定思痛,雖然我們有善根,但是善根沒有成熟。成熟了就脫離六道了。代表我們愛樂正法,我們確實喜歡學佛,但是我們沒有哪一次是真幹。真幹了絕對成就。
我們記得師長曾經說到,當師長受了具足戒回到台中,這麼隆重的儀式一定要感恩老師的教誨。回到台中,遠遠的師公對著老人家說:「你要信佛!」諸位大德同修,這個故事講給誰聽?這個故事我們可能已經聽了N次了,N代表什麼?都不知道聽多少次了。我們會不會聽這個故事聽到師父講第一句,我們馬上站起來,「這個聽過了,去喝杯茶吧」。講最多次的就是最重要的。師父不好意思強迫我們說:「我都講很多次了,這個是重點。」師父很客氣、很仁慈,不想讓我們心裡不舒服,師父很善巧,佛陀講最多次的都是重點。那我們舉一要怎樣?舉一要反三,師父講最多次的也是重點。就像《論語》裡面一百多次出現仁愛的仁字。這是修學的根本,慈悲為本,修學都從這些最重要的綱領抓起。
所以師長說到,那時候師公講「你要信佛」,師長都愣住了,「我都在佛學院講課了,怎麼還提醒我要信佛?」當坐下來的時候,師公娓娓道來,非常和藹叮嚀:「很多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可能一生都沒有真正信佛,都沒有依教奉行。」所以不能我們現在受菩薩戒了,受了很多這些戒,我們就以為自己是信佛。一切言行起心動念絕對還是要隨順聖賢教誨,以這個為準。我們也聽過師公說的「不能玩弄佛法,不能消遣佛法」。什麼是消遣?不能師公講這個時候我們心裡想,玩弄佛法,他、他;消遣佛法,他、他,都沒有我。當我們心裡想,「我都懂得讀讀經,我都懂得去念念佛,你看他們都沒有,我比他們有善根,我比較高上!」當我們起一個念頭說,我是修行人,我比較高上,我們拿佛法來當什麼?當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就好像很多人覺得打高爾夫球是氣質。那當下我們把佛法拿來搞名聞利養,這是很細微的名聞利養,這就有些許消遣。就拿念念佛,反正可以靜靜心,比較舒服一點,而不是拿來自行化他,不是拿來當生成就的話,都屬於消遣,都屬於玩弄。所以師父上人講的每一句叮嚀,不是講別人,都是講我們。當下我們聽到、念到這一個「已曾供養諸如來」,生起慚愧心。慚愧是大善根!所以這一世我們戰戰兢兢絕對是最後身,不能再錯過這個機會了。
我們昨天也提到,就是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那剛剛我們跟大家講到重實質,什麼是真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剛剛講到,我們提到夾菜的時候,很多太太都笑,其實人都有良知,都有覺照,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很多道理慢慢都能明白、都能感悟得到。而我們要看到,教育的核心是心地。我們做的每一個動作,到底給孩子的心靈什麼樣的引導,什麼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對保安人員深深一鞠躬,你把禮敬諸佛演給他看,你把珍惜別人的付出演給孩子看。當你帶著你的孩子走過的時候,對這個保安視若無睹,我們已經把傲慢教給孩子。所以文化的承傳在時時刻刻。
我們曾經跟大家交流到,你把那個菜夾給他,他就變小皇帝、變皇太后了,所有的人都要替他服務。甚至於是買了當季的水果,比較貴,一兩都多少錢,看公公婆婆上去了,趕快把貴的水果拿出來,到房間裡面去,「兒子,孩子,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慢慢吃,別噎著了,媽媽去幫你當哨兵!」站在門口,深怕爺爺奶奶來了,說不定剛好下來上化妝室。孩子會學得很徹底,他以後有最好吃的給誰吃?等不到有孩子的時候,不是給孩子吃,因為他學到的是私心,學到的是情欲,不是學到道義。道義就是先給爺爺奶奶吃。私欲、溺愛,所以當他人生喜歡誰,他就拼了命的就滿足他。所以不用等到他有孩子,他一交男女朋友,就快要掛掉了。只要男朋友、女朋友要什麼,他可以把父母的血汗錢全部拿出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我們現在很多長輩在那裡,「他怎麼都不珍惜我們的血汗錢!」根源在小時候我們引導錯誤。要轉情識為智慧、為理智給他。
我們看到一個報導,在情人節,西方情人節,其實說實在的,中國的情人節要定在什麼時候?定在母親節,那才叫真情,不定在母親節都叫虛情假意。所以我們看到那個情人餐,居然超過一半統統是在校的學生去吃的,你看有夭壽嗎?多少父母都是農村的勞動者,他那一餐吃下去,他父母一個月、二個月的勞動心血就泡湯了。他心裡痛不痛?眼睛眨都不眨一下。原因是什麼?他是私欲!他沒長善!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去怪這些年輕人,趕快「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我們趕快把孝道做出來,孩子都能被感動。
我們曾經跟很多大學生上課、青少年上課,孩子上完課,很激動,反省,「我以前太不孝!」在黑板上寫著「五大於二十二乘以三百六十五」,這個「五」是五天,一起上了五天的《弟子規》倫理道德的課,所得到人生啟發收穫大於二十二,二十二是他的年齡,三百六十五是每一年的日子。當我們看到五大於二十二乘以三百六十五,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我自己非常的慚愧。慚愧到在這麼好的教誨,孩子不是不肯學,而我們竟然到了他已經二十多歲了,才把這個緣給他接上,我們有愧於國家民族對我們教師的信任。我們領國家的俸祿,要盡忠!要向孔明學習,盡忠於劉備,盡忠於我們國家民族,要替國家栽培出棟梁之材才對!
所以看到這行「五大於二十二乘以三百六十五」我們期許自己要盡心盡力辦大學生講座。所以我們寒暑假都有五天、六天的大學生講座。在台灣,暑假我們有辦一期,今年的寒假一月二十號左右,我們又會辦六天的大學生「幸福人生講座」。也歡迎大家可以到台灣,可以到大陸廬江文化教育中心。以至於我們說幹就幹,我們馬來西亞也可以來辦「大學生幸福人生講座」。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頂梁柱,他們的教育跟我們是分不開的,我們給他做榜樣,我們盡心來扶持他們。這也是承先啟後。
剛剛講到文化。中間的這個婦女說給孩子吃,她不好意思。最後的一個老人家舉手說到:「給父母吃。」誰有文化?所以師長常常舉一些修學很好,甚至於是其他宗教的人,師長說他們是真佛弟子。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吃醋,更應該要生慚愧心。人家雖然沒有佛弟子的牌子,可是人家真正把五戒十善做出來,重實質。而這個老人家為什麼坐在最後?因為他想著讓更多年輕人學,我坐在後面沒關係,這是真正有文化的表現,捨己為人。所以文化,在《易經》當中孔老夫子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一個人非常明白做人要走在倫常大道,五倫的道理,而他自己奉行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做出來,他當下在感化家人,感化身邊的親朋好友,甚至於是社會國家的榜樣,他是真正化成天下,他是真正有文化的人。
為什麼在佛陀的教誨當中,常常都是說到「為人演說」,這個演字就是文化修養的表現。韓國前不久有一群讀書人到祖宗的面前跪下來痛哭流涕懺悔,說到:「因為我們讀書人沒有做社會的榜樣才讓社會風氣墮落得這麼快,我們有愧於聖賢,有愧於祖宗。」這樣的景象在我們華人的社會裡看得到嗎?所以韓國人也是菩薩,他在幫我們生起羞愧,生起「知恥近乎勇」。當我們了解到我們不知道讓我們的祖宗操了多少心,祖宗在天之靈都不安穩。我已經把這麼好的教誨傳給你們,你們怎麼不好好珍惜?所以今天假如我們還讓父母擔心,還讓祖宗擔憂,我們還有功德可言嗎?敦倫盡分是積功累德的大根大本,對家,對團體,對民族、國家,我們都有我們應盡的本分。
所以讓我們好好的聽我們祖宗、聖賢、佛菩薩的話,我們在「萬姓宗祠」前面深深三鞠躬,對我們的祖宗們說到:「我從今以後一定依教奉行,一定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祖宗。」這樣我們祖宗在天之靈一定會非常的欣慰。我們要做這樣的子孫,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信心?剛剛我們提到,其實師長每一句的教誨,經典的教誨,都能讓我們的人生境界一下就提升上去。「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對任何人有這個懷疑嗎?這都是信。再來,我們想想我們對自己有沒有堅定的信心,我一定能成佛?有沒有像六祖的氣概,我來學作佛?不來作佛不然要幹什麼?學佛就是學作佛!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昨天還欠大家一個故事。就是剛好跟師長在新加坡第一次交談,那一次是要到馬來西亞,孔子學會請我們跟他們交流幾天的課程,結果那時候,師父知道這個訊息,當下真是我們的學處,師長馬上說:「到了東南亞,新加坡也要去,印尼也要去。」師父給我們表演真是胸懷天下。所以馬來西亞結束就到新加坡。結果楊老師就說:「師父說要去聽你講課,聽你分享。」我心裡想:「我這個小毛頭,師父應該不會來聽我講。」其實我是想,應該不會來,結果講到差不多十幾分鐘,突然看到師長搖著扇子走進來。結果我開始雙腳發抖,幸好被桌子擋住。所以什麼時候放下執著?這個時候就是放下執著最好的時候。其實人為什麼會緊張?自己沒有真誠,自己患得患失。假如都想著珍惜這個機緣,我們無始劫來的法眷屬相遇了,要盡所能的把我們的體會跟大家交流,做供養,這個時候哪有緊張可言!所以很多人說他上臺容易緊張,我都跟他說:「別緊張,我有一帖藥很好用,先講三百場就不緊張了。」後來中場休息,楊老師剛好坐在前面,她也不知道師父上人來了,我說:「師父來了。」她看著我說:「看你沒緊張!」不是沒緊張,是沒被看出來。所以要有功夫,連緊張都不能被看出來。所以講課還要練好幾種功夫,其中一種還要練講到很感動的時候淚水只能在眼眶打轉,不能流下來。常常有時候講到,體會到聖賢人的存心,當場整個身體都覺得好像發麻,然後當場眼眶都是非常的濕熱,但是還是忍住,一句一句這樣講下去。
那一次剛好講完,跟師長坐下來,其實那是第一次當面跟師長談話,以前我有幾次,都是什麼機會?那時候我在澳洲淨宗學院學習,非常多法師、非常多大德的教誨利益著我,結果我什麼機會跟師長見面?很巧,剛好師長的房間要搬書桌、搬衣櫃,好在都被我遇到,然後我就遠遠的看著老人家的風範,看著老人家站在那裡,我就滿足了。所以「知足常樂」。這是真正第一次師長來指導我們。後來一見到師長真的是忍不住給師父頂禮三拜,因為我們從一個生死的凡夫,現在能找到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方向,這完全都是師父的教誨,師父的成就。今天還能為弘揚文化盡一點綿薄之力,這個源頭活水都是師父的恩德。所以不由自主的給師父頂三個禮。
接著師長就講到:「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學道就學老子,學儒就學孔子。」師長斬釘截鐵。當我們聽完這段話的時候,我們聽了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我們的腦海裡有沒有馬上浮現佛陀什麼榜樣、什麼風範?大家有沒有腦海裡浮現什麼榜樣?大家不要一片空白。那我們說學釋迦牟尼佛,其實怎麼學?師父在教誨當中不知談了多少次。有一片開示,「將整個菩提心貫注在生命中」,我聽師父講,聽一片光碟都能聽到開悟。我聽這遍光碟已經聽了六、七年了,床頭一定都放著一片光碟。聽到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境界,光碟裡面的教誨就浮現出來。印象最深的是師長開宗明義就說到,學佛就是學佛的存心、佛的用心,佛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
我們從經典當中看到所有佛陀的表演,是看到了佛陀的動作,還是心心相應?所以,信解行證,這個解要解到心地上去,不能只有在行為當中打轉。慕賢,我們遵從、愛慕聖賢人,當慕其心,起而效法。當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不疲不厭,一天都沒有中斷,二時講經,我們有沒有看到佛陀的大慈大悲,有沒有看到佛陀的耐心?當我們深刻感受到佛陀的大慈大悲,當下我們的人生完全不一樣,我們有沒有可能跟一個同修、一個家人講了五次,他不聽,然後我們很生氣?不可能。因為我們效法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不疲不厭。我們五次跟四十九年比起來沒法比。那我們學釋迦牟尼佛要學得像!
而且佛陀還不是講四十九年,在《梵網經》當中,佛陀講到已經第八千次來到娑婆世界了。而且我們再很冷靜的去感受,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這個八千還再乘於一千。而說實在的,這個千佛,這個千不是一千、二千的千,是表法的,是無量無邊的古佛來做配角,成就佛陀的大事因緣。當我們想到,這麼多的古聖先賢、佛菩薩,為了成就我們的道業,統統來表演,統統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們,這個時候我們不忍心再糟蹋他們的苦心,這個時候勇猛精進,這個時候念著上報四重恩,從自己的心地真正念出來,而不是形式的念而已。我記得有一次拜釋迦牟尼佛,拜得痛哭流涕,對這一句經文有些許的體會了。當我們踏上教學的道路,從來沒有說學生講不聽而生氣,因為自己就是不聽話的學生,自己沒有資格去批評孩子,他只聽我一次、二次不聽,我是已經聽八千次、聽無量次了我還不聽話。而我效法釋迦牟尼佛,真正不疲不厭。這我們才是真正惜緣,珍惜師父的開示,學佛的存心,學佛的用心。
當我們在《金剛經》當中看到那個公案,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支解身體,那是佛的榜樣。當面對這樣的緣分,佛陀沒有任何報復的念頭,佛陀沒有任何瞋恨心起來。其實我們想想,任何一個緣分,誰招感來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人生每一個惡緣都是自己造的。所以真明理的人絕對對任何一個人不抱怨,自作自受,這是人生的真相。而且不只不抱怨對方,甚至於戰戰競競,深怕這個惡緣繼續下去。不行,要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這一生一定要化解怨結,甚至於要轉怨結成為法眷屬。因為佛法難聞,他這一生也得人身,我們跟他有緣分,有這個責任把無上的正法跟他結緣。而且我們要更謹慎的,今天這個惡緣不化解掉,很可能他跟我們討完債以後,他就下阿鼻地獄!他貪瞋痴慢,下去了,他為了討我們的債得下地獄。所以他下地獄跟誰有關?你們怎麼又無辜的看著我?跟我自己有關!我們假如不跟他結惡緣,他今天就不會來跟我們討債而墮落。所以當別人惡意對我們,我們會想,是我們造成,讓他起貪瞋痴慢,他為什麼不去跟別人討債,跟我們討債?「冤有頭,債有主」。我們不願再錯下去,不願再因為我們而讓眾生墮落。這個念頭一轉,我們將成為所有有緣人的福田,因為不跟他結惡緣,跟他結善緣,甚至跟他結法緣。所以當他惡意向我們,我們完全沒有瞋恨,甚至於進一步還對他很好。他馬上想:「這個世間居然還有這麼有修養的人」,這個時候我們為人演說!就好像布袋和尚講的彌勒菩薩偈,「涕唾在臉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其實說實在的,假如這個社會遇到一個人,人家給他吐口水,他還笑一笑,連擦都不擦,然後下一次見面的時候,還把怡保的白咖啡送給他喝。這個人一喝完,還有這種人!打聽打聽,原來學儒道釋的教誨。這個惡緣轉了,法緣接上去了,很可能他當生就有成佛的機會。這樣是功德無量!我們自己要變成佛法的招牌!當下演說就是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用我們的德行去感染大眾的善根,佛性能夠被喚醒。
而我們看到歌利王的歷史,按照世間人,這個歌利王對其他人這麼做,他是阿鼻地獄的業,太殘暴!結果他今天是對佛陀,有沒有墮落?沒有,因為佛陀不跟他生氣,甚至於佛陀還把他當恩人,「是你成就了我的忍辱行,我的般若行,我的六度行,我成佛第一個就度你」。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氣概,哪一個人來跟你討債,你說我成佛第一個就度你?他一定感動得掉下淚來。這個時候任何的惡緣變什麼?變法緣,我們自己變成眾生的福田,甚至於是聞法的一個善緣。所以忍辱仙人的故事聽完,不能白聽,佛陀的整個心境我們領會到沒有?我們信解行證,真正解了佛心,解了孔子、老子、聖賢人的心,行為自自然然就出去了,因為心行一如。心境沒有到,有時候只是做表面的動作。
當然當我們看到別人心沒到,動作到了,這個時候也要隨喜功德。不能說:「他不是真心的,他那個躬鞠得裡面還沒有很恭敬。」這麼講話就刻薄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人家肯做,做假的做久了就變真的了!所以還是隨喜功德稱讚別人的不容易。我們看《了凡四訓》當中說,「修學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這一句話是期許我們,我們能從根本、心地直接入手,但並不是讓我們去要求別人都從心地。「對自己趕盡殺絕」,這是盧叔叔第一次教誨我的時候,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對別人厚道三分」。所以當看到別人從事上能去做了,我們都覺得非常不容易。而當我們是用這個態度去讚歎他的行為,他會心裡想:「我才做這麼一點點,結果他們就這麼肯定我、這麼隨喜我,那我應該更自立自強,不能讓大眾失望。」他的善就在我們的隨喜當中不斷的提升、不斷的擴展。
而我們學儒,每一句經句其實都是聖賢人的心。我們能用這樣去學每一句經句,真的一句通,可以用到一切人事物上面。我們看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從」,我們有沒有看到經文背後聖賢人是怎麼樣對待自己的父母?都是至誠的孝敬。假如我們只是動作,父母呼,趕快跑過來,心裡還覺得有點不耐煩,那這一句經文就沒有真正受持。所以受持經句統統從心地受持。
有一個太太,她就提到她本來落實弟子規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但是做了個把月了,她的女兒都沒怎麼轉變。其實我們在學「入則孝」,很多時候可能想,「好吧!為了孩子我就孝吧!」而這樣的心態去力行弟子規,那是功利心,是利害的心,在心地上很難契入。結果她做了,女兒的轉變並不大。我們今天在落實經教的過程,假如覺得身邊親朋好友的轉變受我們影響不大,奇怪了,經典不是說正己化人嗎?我好像已經正了,怎麼都沒化?這個時候要檢討誰?不能檢討經典,你看這一句可能不準,這一句跟不上時代。經句是超越時空才叫經典。當我們起個念頭,經典不對,造業!這個業會到哪裡?懷疑經典的業會到哪?這對聖賢佛菩薩不恭敬,這是大傲慢,覺得自己的見地比佛菩薩還高。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念頭不對,自己造業都不知道。走在修行的道路,絕不懷疑經典,絕不懷疑師長的教誨,只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後來她自己觀照到,雖然我的動作都做了,一叫我就來了;父母教訓我,我也是「是是」,我也沒有任何反駁,但是我的心裡不耐煩,心裡還有抗拒,不接受。她真正從心地轉變。她說沒多久的時間,她的孩子就對她恭敬了。因為孩子是最敏感,很快能感覺到母親的心境,而被母親的孝心感動,起而效法。
有一位同修也是,教他女兒鞠躬,教了幾個月都教不好。後來了解到以身作則,他自己先鞠躬,給父母鞠躬,沒有再去拉他的女兒過來。結果不到一個禮拜,有一天他下班,突然他女兒從房間聽到他的聲音,歡歡喜喜跑出來迎接他,然後對他深深一鞠躬,「爸爸,您好!您辛苦了!」一個大男人,「男兒有淚不輕彈」,不過該彈的時候還得彈一下。他當下覺得好像一股暖流竄到他的全身,他覺得今天的疲勞完全不見了,他覺得十來年的辛苦完全有價值。其實當父母的人最好滿足。所以不得父母歡心,真是我們要反省。我們有一點點的進步,父母都高興成這樣。他就體會到先自己以身作則太重要了,他就體會到孩子的孝對父母有多大的安慰。他突然回想,那我的父母又不知道期望我趕快懂事已經期望多久了。所以女兒對他的孝、敬,反而更鞭策他要更盡他為人子的本分。所以一切都要「誠於中,形於外」。
有一位父親他學了以後,回到家找他爸爸商量說:「爸爸,我早上要出門,會先來跟你問好、問安,因為《弟子規》說『出必告,反必面』。而因為我孝順你,孫子就會孝順我,所以我們要配合一下。」這個爺爺心裡想:「這個兒子終於開悟了,等了三、四十年終於等到這一天了。」而且又是為了孫子好,歡歡喜喜配合。所以這個父親帶著孩子走到面前,深深一鞠躬,問候完就帶著孩子要去上學了,他要去上班。走了幾步路,突然這個小男孩停下腳步,「爸爸,你剛剛做的那個鞠躬動作是要做給我看的。」騙不了孩子!所以當你根本沒有叫他來看,而你真正發自內心給你的父母鞠躬,給你的父母洗腳,那孩子跟父母那是連心,焉有不感動的道理!所以父子關係的感應也是從我們做起。甚至夫妻之間我們先做出道義,自然就會善心交感。不能用私心領受教誨。
因為有一個先生他聽到,時間到了,我把這個故事講完,不然每一次都欠大家很多。這個先生聽到那一句,「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他一聽:「好!做牛做馬!」他聽錯了。回去以後,太太在那裡煮飯,他馬上探頭進去:「太太,您辛苦了!」太太說:「知道辛苦還不進來幫忙洗菜?」他愣在門口說:「蔡老師沒有這麼講!」所以可能很多人誤會我,因為他們回去結果都不如意,可能到時候在路上遇到我說:「你是不是蔡老師?」我說:我是他弟弟!因為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那一句稱讚太太是發自內心感恩他的太太。一定是從內心受持佛菩薩、受持古聖先賢的教誨。好,今天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有講的不如法、不對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