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學說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7/12/24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2-249-0004
尊敬的陳道長,尊敬的鍾博士,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早上聽到鍾博士給我們開解《太上感應篇》,每一句經句都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對我們的修行,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原則,這些教誨叮嚀,鍾博士都是從心地上來提醒我們、來啟發我們。記得在五年前,那時候剛好末學有機會到澳洲淨宗學院,去學習儒釋道的教誨,那個時候,我們鍾博士在澳洲昆士蘭大學教學。因為在聽師父教誨的時候,師父有提到,他老人家一生走過這麼多的國家地區,沒有看過僧團。其實當時候聽到師長這段話,確實我們當弟子的非常的慚愧,師父的弟子遍布全球,而僧團只要四個人見和同解,其實是四個人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完全隨順佛菩薩、師父的教誨,這個和合僧團就可以成就。而和合僧團成就,佛陀告訴我們,可以把佛法、正法弘傳到全世界。我們聽完師長這段話,我們可不能想,師長走一輩子都沒見過僧團,所以這個世間是不可能有僧團;假如這麼去理解,那就不能理解到師長講這段話的一片苦心。師長是告誡我們、提醒我們不能糟蹋了聞佛法的機會。我們不能發空願,我們進入佛門受三皈的時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誓其實就是要我們能依教奉行,能成就正法的復興。所以這個僧團誰來成就,其他的人是誰我們不管,這個僧團的成就一定有我們的一個,這是我們修道應該有的氣概,應該有的志向。
那個時候,我們看到鍾博士放下美國這麼好的生活,來到澳洲跟隨師長,想到佛經上告訴我們的「大喜大捨濟含識」,真正能捨掉這麼高的名聞利養,那必得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我們看到鍾博士殊勝的法緣,那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在真正肯捨掉師父常常提醒我們的那十六個字。鍾博士做了榜樣,我相信一定會有很多的年青人起而效法,有志於此的人起而效法。不過昨天遇到一位同修,他看到鍾博士這樣的榜樣,馬上過來跟我交流說:我也把我兒子捐出來。我說:你兒子幾歲?他說:我兒子十歲。那得老教授要辦幼兒園了。所以我們很隨喜這位父親他這種心量。但是這要捐出來有一個條件,就是先要把三個根紮好,有了這個根基,這緣分自然可以接得上。其實我們了解諸法實相都很清楚,心外無法,任何的因緣都要從真實心中去求。這個時候開始打聽,師父旁邊哪些人關係比較好,我趕快去給他送送水果,這是世間的方法,所有的感應不在外,在我們這顆真心。
說來也慚愧,人生歲月虛度了幾十年,是遇到師長老人家在電視弘法,那時候在台灣,師父的教誨,在電視台都有長期的播放。那時候看了非常感動,怎麼有長者能把道理講得這麼透徹,把我們很多的不明白都解決了。有時候看到會心處都會手舞足蹈,然後在電視機前頂禮三拜,樂得不得了。我曾經讀《金剛經》,讀到菩薩若著相布施,即不名菩薩。當下這句經文好像一個大棒子一樣給我們敲得夠痛快。我們在與人相處當中,口頭上都是「我幫他、我度他」,這句話就是迷惑顛倒,這句話已經著相布施!已經與眾生與我皆一體不相應。而且《金剛經》也告訴我們,連佛陀都說他沒有度眾生,怎麼我們比佛陀還厲害,我們還能度眾生?所以在整個聽師父的教誨過程當中,我們深刻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慢慢把自己很多錯誤的價值觀放下,效法師長,效法佛菩薩,走上這教育的道路。
其實我在台中住了六年的時間,而楊老師就住在台中,結果都不認識。後來提起了要走教育的這條道路,就飛了超過一萬里,在澳洲見到了楊老師、見到了師父。所以緣分說實在的根源還是在心,心境沒有道,咫尺也天涯,心境真正相契了,天涯也咫尺。我們重實質不重形式,用這顆至誠的心神交古人、神交聖賢,這個緣分自然能水到渠成。而那時候我自己個性比較容易衝動,大家看得出來?所以我就跑過去跟鍾博士說:「來,我們一起來做僧團。」那個時候也不是很熟悉,不很了解鍾博士他的整個背景,還有他的成就,假如了解了,我就不敢過去了。因為論德行、論孝道、論社會的貢獻,那實在是差太遠。但是當下我們鍾博士非常的喜悅,我們手拉著手說:「好!我們一起做。」鍾博士跟末學都是屬牛的,所以其實我們兩個滿認命的,因為閩南話說「做牛要拖,做人要磨」,做牛就是要耕田,做人就是要磨鍊,我是即做牛又做人,所以注定要磨鍊,那就讓它更早來磨鍊愈好。所以不是等待歷練,而是創造歷練的機會。
我是長孫,也是長曾孫,具備了當敗家子的條件,但是已經聞到正法,有這麼好的師父教誨,我們更希望自己能夠不斷的突破提升。尤其我們走在教育的崗位上,我們早一天覺悟,很可能我們的孩子他就有一天的受益,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剛好在慶雲,我們接觸到一個回教的學校,這個回教學校很有意思,當我們要去的時候,當地的老師勸我們還是別去了,去的老師都留不了多久,因為學生常打架,怕進去以後可能也會受到池魚之殃,本來還勸我們別進去。它的校長有到文化教育中心去交流,結果聽了課以後,對《弟子規》傳統文化非常認同,就邀請我們的老師,派幾個人去那裡給他們上德行教育的課程。當然他們的校長跟老師讓我們非常的感佩,我們老師到的第一天,校長跟老師帶著學生排得非常整齊,給來的老師鞠躬,其實校長已經把尊師重道做出來了。所以道不是用講的,行道都是做出來的。而他們的孩子,其實我們看到常打架的孩子,他是沒人教,他是覺得打架是英雄,假如我們老師引導他,能真正打敗自己壞習慣的才是英雄,這個時候孩子就懂得要做真正的英雄。所以這些孩子在日記當中寫到,今天旁邊的同學撞他一下,他火氣上來,突然想到老師給他的教誨「忍人所不能忍」,他突然深呼吸一口氣,把這個脾氣壓下來。然後他在日記最後寫:我今天終於做了一回英雄。諸位老師們,大家這幾天做了幾回英雄?
有位同學他的腿斷了,他聽到同學們講,新來的老師講故事非常精彩,他就告訴他媽媽,背著他到學校聽課;因為他腿斷了,請了一個月的假。結果每天他母親背著他來上課,很認真,其實「人之初,性本善」,都肯學!聽了課以後,因為老師開解《弟子規》「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他上完課以後,跟著老師說:「老師,你假如早來個一個多月,我的腿就不會斷。」因為他不知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想那個麥稈在那裡,他從二樓想跳到那個麥稈上,可能跳得過去,結果一跳腿就斷了。這是身體受傷,但是當我們這些聖賢的緣分晚到了,可能一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墮到三惡道裡面去了。所以我們每每看到《無量壽經》當中說到的「付囑汝等,作大守護」,這不單是吩咐給菩薩,吩咐給彌勒菩薩,也是吩咐給所有我們學習《無量壽經》的弟子。
我們看到當前的情況,在讀到《弟子規》當中這句「泛愛眾,而親仁」,昨天也講到,這個社會現在幾乎是不同的年齡層都有他的這種痛苦、無奈,甚至是悲哀在其中。有個六歲的孩子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突然就哭起來,老師們都覺得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來是她的外婆把這個孩子帶過來的,了解到這個孩子,因為她的父母沒有結婚,所以還沒出生,這個爸爸就已經拋棄她們。而外婆怕自己女兒以後嫁不出去,所以女兒生完孩子,對外根本就沒有承認有這個小女孩。後來母親也離開了,外婆帶她,外婆幫她找了她的侄子,年輕的夫婦,也還沒有孩子,就把這個孩子交給這對夫婦扶養;結果沒幾個月這對夫婦離婚,就把她給推回來。奶奶繼續找,找到同一個社區的一對年輕夫婦,又把這個孩子給了他們,半年以後,這對夫妻又離婚了。一個孩子在因為整個社會不重道義,統統是欲望熾盛,一個年輕的生命,只有六歲,卻像一顆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所以當她念到「父母」兩個字,她的心情是非常複雜,非常無奈的。而我們現在看到每天幾乎都有被遺棄的剛出生的孩子,這麼小的年齡就受到這麼大的創傷。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必須要年輕的人了解到生育是一個道義,讓他們有羞恥心,不能因為欲望傷害這麼多的小生命。而這些孝道、道義的教育,什麼時候教?這都是欲望,而不是真正的道義跟愛心。
說實在的,孩子在什麼時候學到愛?我們看到現在這麼多的歌曲,教了愛了嗎?我聽說幼兒園唱哪一條歌?唱「等你等到我心痛」,這個從幼兒園開始學。我當初去小學一年級代課,點播率最高的,「對面的女孩看過來」,你說幼兒園小學都唱這個歌,他能小學不交男女朋友嗎?教給他們都是這些情識、都是這些欲望。我們為人父母要護念孩子!而且老師也要護念孩子,這些歌居然都是在學校裡面唱。「泛愛眾」要落實在這些生活的點滴當中,不然都變成空話。孩子那首歌唱下來,都不知道被誤導成什麼樣子了?上一次回到台灣去看我姐姐,我那個外甥他們全校運動會,全體合唱,不是國歌,「老鼠愛大米」。老鼠怎麼愛大米?吞下去!那都是欲望的滿足。所以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要醒覺,我在想這些老師們居然讓孩子們唱「老鼠愛大米」,這個會障礙他們的法身慧命,所以這個時代老師的果報不好算。接下來我就不方便說得太清楚了,因為我自己也是小學老師。所以各行各業沒有把道義教出來,都是教利害、都是教自私自利,那這個果報都不得了。所有有影響力的領導人是有福之人,但是沒有智慧,那造業太大!
當我們今天在醫生的行列裡面,我們是怎麼帶後生晚輩的?是告訴他們「但願世間常無病,哪怕櫃上藥生塵」,我的願望就是世間人都沒有病,縱使我那個藥櫃上面全部是厚厚一層灰塵,我都滿心歡喜!這是重義輕利。結果現在醫院居然要拼責任額,那是重利!我們跟醫生是好朋友,因為醫生墮十八層,我們墮十九層,這不可以草菅人命。所以各個行業真正把道義演出來、把道義開導出來,這叫真正的愛護大眾。不然他得這個人身都糟蹋掉!所以當我們今天看到後生晚輩出社會,看到他去當小學老師,去一個不錯的工作,結果我們第一句話說:「你一個月賺多少錢?」這句話叫破壞社會風氣,我這麼講不過分,整個社會風氣都是在這每一句話當中被誤導,他在面對工作第一個考慮是什麼?不是如何服務社會,是如何能賺更多錢,這社會風氣就墮落下去了。所以老祖宗時時提醒我們要謹言慎行。
我們要有真實的學問智慧才能去愛護他人,而要愛護他人,首先要愛護自己,「欲愛人者先自愛」。那我們懂得愛惜自己了嗎?其實真正懂得愛惜自己,是愛惜自己的德行,愛惜自己的本善、真性,這是真正的愛護自己。所以我們非常歡喜唱一首歌,就是「愛的真諦」,這首歌把愛開顯得非常的透徹。其實我們唱起來,都了解到就像佛經說的,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能把這五毒放下了,這才是真正懂得愛的人。大家好像不大想聽這首歌?這個唱歌是弘揚儒家學說必備能力,因為儒家教化五千多年是制禮作樂。我們在湯池鎮辦課程,票房最高的課不是蔡老師的課,是音樂課,每次上音樂課都是扶老攜幼,全家總動員拿著這小椅子全趕到會場去了。因為這個音樂感人很直接,一聽馬上心裡就覺得很溫暖。當然好的音樂能達到移風易俗,壞的音樂,那整個社會都是很靡爛。所以不知道諸位大德同修有沒有晚輩歌聲特別好,特別有機會在影視圈發展的,有沒有?假如有的話,小心!要「有餘力,則學文」,要先學德行;先學文藝,那麻煩!你看這些藝人,他過去生我看都不知道修多大的福,我們一講課,一、二十個人來聽,他們一唱歌,五萬、六萬都有。所以他過去生修大福,結果把眾生引導到都是墮入到情識裡面去,這個福用得太可惜!所以有這樣的天分的,請先紮好他德行的根。我們希望這個社會教育能夠在影視圈能夠振興起來。
最近我們在大陸有位企業家,他想要投入大量資金來拍一部片子,叫「家和萬事興」。我聽完以後,跟他提了個意見說:那就一個老先生老太太生十二個孩子,這十二個剛好在各行各業,然後又嫁先生娶太太,這個陣容就二十四個人,然後各行各業都把道義演出來。這個律師不是勸人打官司,夫妻來了本要離婚的全都勸和了;這兩個企業告得不可開交,都打得鼻青臉腫了,他一去協調,重溫舊好,不只沒打官司,還繼續合作。這樣的榜樣就給律師界起一個很好的作用,一股清流。其中一個在監獄裡面當監獄長,然後就把《弟子規》在監獄裡面弘揚開來,所有的這些服刑人員都改過遷善。而且這個監獄長他有那種送佛送上西天,好人做到底的存心,還跟很多企業家好好的聯繫,希望這些服刑人員出獄之後,都能得到這些企業家的協助,讓他們適應整個社會,完全重新做人。不然有時候把他們教育好了,一出去,又被整個社會排斥,沒有辦法融入,那很可能前面所有社會投入的努力,前功盡棄。然後還有一個兒子是金融博士畢業,最後放下八十萬人民幣的收入,完全投入儒道釋聖教的弘揚。這部戲拍起來低成本,因為主角都是現成的。我們把這各行各業裡面落實儒道釋三教最成功的人,他們都是有那種奉獻的精神,而且他們還不用進入藝術學院培訓,全部都是「誠於中,形於外」,都不用滴眼藥水,馬上融入,眼淚就可以出來。我想這應該可以實現。那各地落實《弟子規》的好的範列、典範全部都可以搬上我們的銀幕上,甚至是電視、電影裡面。我看不要大陸拍,好事要一起來做,我們馬來西亞也來拍一部「家和萬事興」。
所以在湯池,上音樂課的時候特別的熱鬧,其中先教孝道,因為孝是愛的原點;接著再把心量擴大,唱這首「愛的真諦」。接下來末學就獻醜一下,給大家唱一遍。大家要記住,聽不能白聽,聽完以後就有責任去把這好的歌,推薦到學校裡面去,推薦到企業裡面去。「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首歌是《聖經》裡面的教誨,你看,一邊教導孩子如何去愛人,一邊又同時可以達到宗教和諧,一舉數得。我們聽到這首歌最後,「愛是永不止息」,真愛是不會變的。我們今天,以前對一個人很好,現在他不聽我的話了,我看到他就很討厭。那以前的愛也是假的,那個是好惡的心,那個是欲,真的絕對不會改變。所以這首歌也讓我們觀照自己,有沒有真正是用愛在對待他人。
「泛愛眾,而親仁」,這個「親仁」其實也非常重要。我們親近善知識才能真正開智慧,用悲智雙運,慈悲加智慧來愛護他人。而這個親仁其實不單是親近善知識,其實我們每天不間斷的受持經典,這也是親仁。就像孟夫子,那個時代,孔夫子已經不在世了,但是孟子以孔子的教誨為師,他也是每天親近孔夫子,也成就了他的道德學問,而且學孔夫子學得最像,被尊稱為亞聖。其實,當我們時時把所有佛菩薩的榜樣,把聖賢人的風範記在心中,那我們時時都是在親仁。
我們在修學的過程,學貴自知,在儒家的一些聖哲人有說到,「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有時候看到這句都非常警惕,也很緊張。因為這些宋朝、明朝的讀書人,他們的根基都很好,他們卻警覺到三天不接觸經典,就覺得面目可憎。突然自己反思一下,我多久不讀書面目就可憎了?結果這麼一看,可能是一秒鐘不讀都面目可憎。所以開始發現自己的問題狀況,寧為成功找方法。這個時候思考看看,從師父的教誨當中,如何能對治自己一秒鐘失去經典、失去正念,可能就妄念相續。記得師長教誨我們,他每天都親近佛菩薩,就是讀經。所以我們一天,要不就是讀經,要不就是念佛,要不就是聽經,要不就為大眾服務;而在服務的時候,不能一邊服務一邊打妄想,服務的時候,我們時時觀照自己是不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來對待我們在工作當中遇到的每個人,以至於是每件事物。有這樣的觀照,縱使在工作還是在念佛,因為師長提到念是今心,心上真真誠、真覺悟、真慈悲,這也是在念佛,我們的存心跟這五個綱領相應。
其實當我們一開始跟師長學習的時候,看到老人家有段開示,在我們結緣的法寶的前面,提到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就是佛陀四十九年為十法界眾生講的至善圓滿的這些道理,而其中有一段指導我們修學的最重要的綱領,五個綱領,「三福」,大家怎麼無辜的看著我?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小學老師喜歡考試,「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其實這段話也是師長給我們的授記,這是無上的開示!什麼叫灌頂?是把整個佛陀教誨的總綱領和盤托出教誨我們,這叫灌頂,把頂法都告訴我們,這麼殊勝的緣,我們好好珍惜。所以把這五個行門完全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一切人接觸了,我有沒有禮敬諸佛?我有沒有廣修供養?我有沒有稱讚如來?當我們的一天都是時時以這五個心、五個行門來處事待人接物,然後事情辦完了,馬上提起佛號,馬上聽經、讀經,那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親仁」,都是與諸佛菩薩與諸上善人當下就是相處在一起。所以確實這個用功必須要在時時刻刻當中。在夏蓮居老居士,蓮公大士《淨語》裡面,老人家所談的修學的教誨,都是老人家真實契入的境界。而老人家離我們非常的近,才幾十年前,那些都是我們修學突破的關鍵。所以教誨當中提到,「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不怕死,就怕自己的這個念頭迷惑了,念頭不能跟覺悟相應。所以當我們有這樣的決心,時時都是持著這句佛號,都是聽經正念相續,這就契入親仁的境界。
最後,「有餘力,則學文」。真正有了這些德行的基礎,所學的文學、藝術都可以成為服務大眾的才華。當今天沒有德行的基礎,寫的文章都是誤導社會大眾的思想,那這樣就很不妥了。所以說「才能,身之災也」。當一個人有才而無德行的時候,那可能是家庭的悲哀,甚至於是社會的悲哀。我們曾經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父親栽培他的孩子,他有一個男孩、一個女孩。這個男孩讀書表現比較好,女孩平平,女孩是妹妹。結果這個父親就大力栽培兒子,那女兒讀得比較不好,父親說:那妳這樣就好。其實我們要齊家,首先要有個重點,就是要先正心,心一偏頗就不可能齊了家。因為心比較疼這個親人,比較冷漠對待另外一個親人,那這個家已經不可能和了。
所以真正有仁慈有智慧,面對這樣的兩個孩子,應該是更照顧那個女兒,然後讓這個大哥生起這種兄長的責任說:爸爸,你已經工作那麼辛苦了,還要輔導妹妹,我來就好。這個時候兄友弟恭就出來。那反而重視這個兒子:你要念到多高都給你念,你家裡的事都不用做了,讓你那個讀書不好的妹妹做就好了。這個時候孩子的學歷在上升,可是他的心性在下墮。所以看很多事要看到根本,不看到心地,很多事情都看不明白。現在很多的父母,都說我的孩子還不錯,怎麼突然到了十三四歲就完全不聽父母的話了?其實不是他十三四歲不聽話,是之前的徵兆我們都沒有洞察到,他是漸漸形成。但是我們對孩子只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成績,而忽略了他心性的發展。
後來這個大兒子還真的讀到博士回來了,他的父親本來想帶著他到親朋好友去繞一圈,繞一圈以後看看,向所有的親朋好友介紹一下,我兒子博士畢業。結果他還來不及這麼做,他兒子來找他說: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而你還有那麼多房子跟財產,我看你還是早一點給我!他說得對不對?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句,「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對!人生無常,但是厲害就厲害在他每句話都沒有錯,可是話裡面沒有道義,會活活的把父母給氣死,這樣才厲害!所以在教育界裡說到,有才而無德叫危險品,簡稱毒品。我們這販毒都判死刑,是嗎?那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假如生產社會的毒品,那就不是我們願意做的。可是這個知所先後顛倒了,很可能我們就會很遺憾。所以成語都說「德才兼備」,沒有說才德的,德一定在才的前面。
我們對於整個總綱有所了解,那接下來的經文就是每個總綱裡面的這些道理,如何落實在生活的細節當中。我們接著看「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前幾節有跟大家交流到,每句經文都是聖賢人心境的流露,這是他孝心、恭敬心流露的行為。所以我們也從心地來觀照自己,當父母在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有沒有不耐煩、不恭敬?而這一次我們大德同修們一起來交流這儒道釋三教的教誨,也是希望我們在往後為佛法為眾生的過程當中,能夠見和同解,發揮更大的力量。而這個「父母呼」,我們可以用大乘的心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有沒有聽到眾生的呼喚?眾生的需要在哪裡?
有個學校的校長,她剛好看到學校有幾個班級孩子們的表現特別好,然後她就開始了解情況,結果是因為這幾個班級的老師教弟子規。這些老師為什麼教弟子規?因為他們的教務主任來學習了五天以後,找到三個比較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老師,他們四個人組成一個學習團隊,每個禮拜互相切磋,然後給孩子上課,也跟家長做交流。所以這些孩子非常禮貌懂事。校長看了很歡喜,了解到因為重視德行教育,孩子提升得快。這個校長馬上對全校宣布,全部推《弟子規》,可以把英文、把這些技能先放下,都要先學《弟子規》。
後來她的先生,她是一個女校長,她的先生剛好看到報紙說:這個《弟子規》不能推,有愚孝。他就來勸他太太:妳要考慮清楚。說實在的,《弟子規》有沒有愚孝?大家要有信心,假如我們自己信心都不夠,很難影響別人的信心,有沒有愚孝?「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個報紙的批評,很可能他都沒讀過《弟子規》。所以在學術界、在社會愈有地位的人,應該愈尊重自己的這個地位,應該更謹言慎行才好。她先生告訴她:「人家有批評,妳不要犯了路線錯誤,把自己的烏紗帽給丟了。」結果他的太太,這位女校長回話說到:「他有他的看法,但是我有我的責任,我是小學的校長,可是我已經看到旁邊的初中,中學部,寒暑假過後,都有一大群女孩子去墮胎,我怎麼忍心看我的孩子德行沒有扎根好,到了中學還是這樣的結果。這已經擺在我的面前了,我怎麼可以視而不見呢?」當她這番話講完的時候,他的先生眼睛睜得很大對她說:「我覺得妳很適合做國家領導人。」真正能高瞻遠矚,為了整個社會、民族的下一代著想,這是真正好的領導者風範。
後來他們的學校推展孝道、推展《弟子規》推展得很好。香港教育界要到廣東省做教育的交流,廣東省就推薦這所學校辦得最好。然後她的學生出去旅遊,回來以後,這旅遊公司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說我們做生意這麼多年,沒有接觸過一所學校的孩子這麼有禮貌,而且還會在地上一看到紙屑就撿起來。他們學校都不用自己打廣告,報紙都替他們打廣告。那我們從這裡看到,當初這位教務主任,他能從自己修身開始,找一些同仁從齊家做起,最後影響到整個學校,這都是齊家;又影響到香港地區,現在還在馬來西亞講這個故事,也會影響到所有聽到的朋友們。所以其實一個人真修身,能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效果。
諸位大德同修們,你們家裡至情至愛的故事,你們身邊周遭同仁、領導,一些非常有德行的表現,歡迎大家把這些故事寄到大方廣文化公益網,我幫大家治國平天下。這整個社會最需要的就是行為示範的力量。之前我講了以後,真的有人寄了故事來,結果看到不知道是要高興,還是要難過?因為有位同修把他們家黑貓的孝道故事寄來了,沒寄人的,先寄畜牲的來,那這也很好,讓我們很慚愧。他說他們家的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而且吃飯的時候「或飲食,或坐走」,都是牠媽媽先吃,牠在旁邊很有耐心的等,等媽媽吃完了,牠才上去吃。當牠犯錯的時候,牠媽媽很凶的罵牠,然後牠也是「父母責,須順承」,都不會一言九頂。現在我們要頂嘴的時候,可以人而不如黑貓乎。我不知道這個故事講完以後,這隻黑貓這一生受報完會生到第幾天,我也不知道。牠的這個風範正感染著很多的人起而效法。所以我們真的在我們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好好的力行經典,相信「桃李不語,下自成蹊」,我們這些風範就能夠廣修供養給大眾。
「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在責備我們錯誤的時候,對的,我們有沒有馬上慚愧改過?縱使不對的,我們假如當下覺得委屈,這是我執在作祟。假如當下父母責備我們、誤解我們,我們反而根本沒有覺得難受,而是趕快頻頻點頭,然後對著母親說:「母親,您息怒!您息怒!都是兒子的不對。」都是體恤不忍心讓父母再多生一秒鐘的氣,這是聖賢人的心境。我們看到一些讀書人,當他犯錯了,自己恭恭敬敬的去把棍子拿過來,遞給母親:「母親,請母親教誨。」在打的時候,都是帶著感激的心接受父母的責罰;打完以後,趕快站在一旁侍候,等到母親氣消下去了,臉上帶點笑意了,再一鞠躬謝謝母親的教誨。才離開。而順承,這個「順」是時時能體恤父母對我們的用心,時時能順著父母,不要讓他再繼續生氣下去;這個「承」是承接父母的教誨,從今以後,後不再作,這就是承的意境。
我們接著看下一句,「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冬溫夏凊是非常仔細的去體恤父母的需要,其實假如我們以侍奉父母的心,來侍奉一切接觸儒道釋三教的同胞們,那一定讓所有接觸正法的人生大歡喜。可以從我們的那分設身處地,讓他們對正法產生堅定的信心。我記得兩年半前,剛好師父上人接待一位導演,大陸的一位女導演,在整個過程當中,師長真的是非常的細心,對於她的生活需要,以至於對於每天學習完的一些情況,都是盡心盡力的關懷引導。每天上完課,還陪她談談心得,陪她喝茶。就這樣經過了八天的時間,這位長者主動提出來:「我覺得這個聖教太好了,我能不能皈依?」我們看到師長那分真誠感動一個人,要馬上的來深入正法、深入經教。當師長要幫她皈依的時候,她當下眼淚就沒有再停下來過,因為感動到師父上人對她這麼樣盡心盡力的照顧跟指導。其實我們當下不是看到眼淚,當下是看到一個人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這都是師父給我們表演。
剛好十六號到二十號,我們雪隆區整個全國校長職工會,要在全國推動《弟子規》,先從雪隆區開始辦,來了六百多位第一線的老師。這些老師上了五天的課,當他們上台分享,大家想想,他們分享的時候,最感動的是什麼?不是感動老師們講的哪一段他記憶很深刻,反而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義工菩薩的付出,讓他們好像回家的感覺,這就是落實「冬則溫,夏則凊」在道場裡面、在法會裡面。當他們開著車來找地方,突然感覺這時候不知道要往左往右的時候,就會看到一位義工穿著馬甲對他們微笑,當下他們的心裡就很溫暖。當他們走進金馬皇宮的大門,居然看到六七十歲的長者在門口給他們鞠躬,其實每個義工菩薩當下都已經在禮敬諸佛,都已經在請佛住世。甚至於到了自己的房間裡面,看到了自己剛好因為匆忙,忘了帶牙膏,還是忘了帶這些日常用品,結果工作人員全部都幫我們想到了。其實仁愛心在哪裡表現?就在我們每個設身處地當中表現儒家的仁愛。
所以在《無量壽經》當中說「速生我剎受安樂」,諸位大德同修,我剎在哪裡?淨土在哪裡?我們的房間就是淨土,我們的家就是淨土。讓每個人到我們家裡面都覺得賓至如歸,在我們的家庭當中都看到弟子規的落實,讓他走到我們的家裡就受到法化,受到感動。以至於我們所有的學會道場,每位來接觸的人,我們都能感受到他的需要,能去引導他,能熱情的招待他,讓他覺得到了學會就像回到家一樣,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在轉《無量壽經》。前面的課程有提到師長教誨我們要把《無量壽經》(最後一天,最後一次要考試),變成什麼?(我快要哭出來了)變成我們人生的劇本。什麼叫轉經?我們每句經句把它轉成生活、轉成工作,轉成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轉經。我們不轉經就會被經轉,這個時候我們的經文跟生活脫節了,很可能愈學我們的分別執著會愈多。所以每句經文如何真正的跟生活結合,我們從我們的生活情境跟工作現況,來好好體會這些經句如何去落實。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事情縱使小,但是我們都要能夠遵守到君臣之禮,有些事情必須給領導人知道,給上司知道的,我們絕對不擅作主張,縱使事情再小,也要遵從這個倫常大道。尤其做的這件事情會影響整個團體的形象,這要特別的謹慎,更應該要報告。而這「物雖小,勿私藏」,其實是我們面對一些供養的時候,不能起貪心;反而面對大眾的供養,我們能時時想到,其實最辛苦的可能是在廚房裡面的香積菩薩,最辛苦的可能是,像我們中心有房務部,每天都是在幫忙整理這些房間,讓每個來居住的人都覺得很舒服;以至於我們還有農業部,每天都是「汗滴禾下土」來成就這個因緣。所以當有這些供養的時候,反而都是不只不私藏,都能先想到最默默付出的同仁,我們去關心他們,去慰問他們,相信這整個組織一團和氣。
我們看下一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個「親所好」,佛菩薩最希望的就是我們早點成就道業,早點成佛作祖,我們晚一天去,他們都會擔憂,都會為我們緊張。我跟我的母親,因為我母親念佛比我還要早,所以母親常說:這一生我最歡喜的事情,就是你能夠學佛。聽到母親這段話,我們更期許自己這生一定不能辜負母親,不能辜負佛菩薩跟師父上人的教誨。以至於,其實當我們在成就很多的法緣的時候,都是無數的人在祝福著這個法會,這個法緣。所以這也是無數人的所好、所希望祈求的。雖然我們見不到這些護持的人,但是我們也時時記住他們的這分祝福跟期盼。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個身體,我們常常說到借給佛菩薩用,好像在《楞嚴經》當中,我們常常念一句話叫「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那我們已經把身體借給佛菩薩了,能不能傷害它?就不能傷害它了,這個佛菩薩是眾生的,這亂吃東西傷害它,這對不起眾生,對不起佛菩薩。所以能不能亂吃東西?能不能吃一些傷害身體的東西?你們好像很無奈的,能不能吃冰?那天,剛好我們一起去吃飯的時候,有位同修偷偷的跑去拿了兩個冰,剛好就被我碰上了。所以當你在做壞事的時候被碰上,你是最幸運的人,因為你的護法神很強。當時候一下子難受,那是顛到,要高興,一做壞事,馬上被發現太幸福了。那個一做壞事都沒被發現,那就麻煩,就會一錯再錯。所以這句話「身有傷,貽親憂」,絕對不做傷害自己身體的事,要把這個身體完全用在為佛法為眾生上面。
「德有傷,貽親羞」。我當初在海口的時候,楊老師就交代,出門在外記住兩件事:第一,不可以讓師父丟臉。有智慧的人講話都言簡意賅,就一兩句我們就得到很大的提醒;第二句就是你什麼都不用想,先講三百場再說。這個指導太好了,每天不打妄想開始算饅頭,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而且老師的心理建設做得很好,她說:沒有人來都講。最壞的打算都想了,得失心就不見了,反正沒有人都講!我們就想起,聽說「生公說法」頑石都可以點頭,所以我們設定目標,縱使沒有人來聽,都要講到這個椅子跳上來點點頭說還過得去。而且其實剛去的時候,還是得失心很重,當看到突然有個人走進來了,就好像看到一顆寶珠一樣,馬上過去握著手,多謝支持。剛開始這一、二十個人來,尤其是長輩來更感動,這樣的老者都來支持我們,看到一位老太太七十多歲,在底下聽都是面帶微笑,跟大家現在一模一樣,兩個小時完了,很感動!馬上下台去要感謝她的支持,然後跟老人家講了幾句話,看她都沒有反應,都不知道跟我講什麼?才了解她根本普通話都聽不懂。太感動!普通話聽不懂,居然坐在那裡給你笑兩個小時支持你,你沒有成就,還對得起她老人家嗎?而這樣的老人不是一個,是無量無邊!所以這些感受愈深刻,這「上報四重恩」,那個眾生恩,那個味道我們才慢慢體會得到。
當老人供養的幾百塊錢,裡面五角的、兩角的都有,他是每天省吃儉用只吃粥配鹹菜,把所有省下來的錢拿來護持正法。這些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們不能不記住他們的恩德。所以我們每天一定要有提升,才對得起這些支持。我們確實代表著整個佛門,我們代表著我們的家庭、我們的道場,甚至我們代表著整個行業。我們當老師的不能盡心盡力教學,很可能就是整個師道受我們的侮辱,這不是小事,「德有傷,貽親羞」。我們在公共場合當中大呼小叫不守禮,各國的人看到,那就是華人,那就是中國人,我們把整個民族都侮辱了。所以當我們真了解我們跟眾生,我們跟佛門、跟家庭團體分不開,戰戰兢兢謹慎一舉一動的態度就出來了,這時候觀照力就不斷提升。
我們接下來挑句子來講。我們看「出則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其實家裡人之間的衝突,很多時候都跟財物、跟言語有關。說實在的,當孫子們在那裡搶,這個糖我要,那個糖我要,看起來好像這些人搶到糖了,高高興興的走了,剛好有一個最老實的孫子站在那裡,你看他會不會沒糖吃?大家都沒有這種經驗,是吧?你看當所有的孫子都跑掉,這曾祖母、曾祖父笑著說:來來來,過來!他馬上又從床底下怎麼樣?拿出好幾顆,「來,拿去!」一定疼那個最老實的,而不是疼那個在那裡爭來爭去的。父母、長輩是這樣,我們的祖宗是不是這樣?現在祖宗在天之靈都在那裡看,哪一個子孫比較老實?那個最老實的,又姓陳,大舜馬上說:福報要給這一位子孫。所以真正兄友弟恭完全不爭的態度出來了,那祖宗的福慧跟我們的頻道就接上去了。這個時候真的完全不爭,沒有自私自利了,以和為貴,那就變成諸佛菩薩、變成祖宗最好的後代,最庇蔭最加持的後代。所以俗話講的「吃虧是福」,不要去爭。我們所有的佛弟子,假如爭奪,那最傷心的莫過於是師長,莫過於是佛陀;我們知恩報恩都來不及了,怎麼忍心再讓佛陀、再讓師長,甚至於再讓自己的父母,再為我們多操一點心,這個我們不忍心。
而「言語忍,忿自泯」,言語的修養也是非常的重要。師長曾經有一張教誨,叫「德行言語學」,不知道諸位大德同修有沒有見過?剛好很幸運,今年三月份在澳洲拿到這一張法寶,裡面師長提到言語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多說寬容、多說感恩的話;「抱怨帶來記恨,寬容乃是智慧」,我們的智慧慈悲都在言語當中顯露出來,抱怨的話一講帶來記恨,而且不是自己記恨而已,甚至於會造成下一代的記恨。我們接觸一些年青人,他們很想學《弟子規》,然後因為《弟子規》都教誨他們要「泛愛眾」,去愛護他人,結果力行了一段時間,回來之後有點氣餒的說:「我很想關懷、很想愛護人,可是我就是愛不起來。」我們想到愛它是有原點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他在家裡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把這樣的愛心自然而然從家庭擴展到學校、擴展到團體裡面去;可是這個源頭活水有了障礙,他對他人就很難關懷。結果深入了解,因為這些年青人,他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媽媽爸爸常常會抱怨爺爺奶奶,甚至於是抱怨姑姑、伯伯、叔叔這些長輩,他看到的是人與人的不協調。而他最親近的長輩,他都是怨恨他們,那他怎麼去愛人?所以有時候,我們這個怨、怒氣伏不住,不只障礙自己的法身慧命,連孩子、家人的人格都被我們給障礙住了。所以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才能掌握下一代好的未來。
我就回想到我小的時候有些事情,五歲以前幾乎沒什麼記憶,然後我的爺爺他會跟我們提到說:你們在小的時候,你的母親非常辛苦,她得帶著你們三個小孩,然後又要帶班。我母親在小學服務,那個學生都是六、七十個人,很大一個班。「有時候兩節課之中,還得趕回來給你們三個孩子哺乳,然後回到學校上課,因為太過疲憊了,一打下課鐘,你的母親幾乎是快昏過去的樣子;每節課都是學生把你母親給搖醒,說老師!上課!上課!」當我們聽到爺爺這段話,雖然我們沒有記憶了,但是聽完了,對母親在我們襁褓當中,以至於五歲之前的付出,我們都銘記在心。而我的母親也會講我家裡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恩德,說到:「你爺爺有時候看媽媽太累了,會說媳婦,你先去休息,三個孩子我來帶。」結果我爺爺就幫我們搖搖藍,一開始是用手搖,慢慢,六波羅蜜裡邊有精進,所以從手變成用腳搖;之後還牽一條繩子,然後用腳這樣晃就可以搖了;最後練到睡著了還可以搖。然後又說到「你的奶奶、你的姑姑,在你們成長過程當中生病在病房裡面,他們在外面著急得眼淚都掉下來。」這每番話都印在我們的心地,那怎麼可能會跟家裡的長輩相處不好?所以確實能寬容所有家裡人的過錯,而能感恩所有家裡人的付出,以和為貴,這個家一定會興盛起來。
不只是家庭如此,我們在這個道場團體當中也是一樣,少說抱怨的話,多說感恩的話、多說寬容的話,而且就像《弟子規》當中說到的「恩欲報,怨欲忘」,《弟子規》有些經句比較含蓄;假如說「怨馬上忘」,怕給我們太大的壓力。但是在師父的教誨裡面,純淨純善的心不要放這些垃圾,那我們聽完應該馬上放下去,這個時候幸福美滿的日子就現前了。有沒有一個人背著一堆垃圾,然後走著走著,突然旁邊的人告訴他說:你背的是很臭的垃圾。他一看,下一個念頭是什麼?這包垃圾,貪瞋痴!馬上怎麼樣?不要讓它再污染這個身體,一下子就把它給扔掉了。有沒有一個人發現是垃圾了,突然要丟出去的時候又拉回來?它們陪我也這麼幾十年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還是讓它們再多待一會吧!假如有這個想法,那是還沒有真正明理,還沒有真正體會到貪瞋痴對我們身體的毒害有多大。我們無始劫以來不能成就,都是因為這些習氣的關係。有一次剛好在念佛,念著念著,就抱頭哭起來了,感受到為什麼把自己的這個佛性糟蹋成這個樣子,不止糟踏了自己,還糟蹋了佛菩薩的教誨。所以真正這一生不願意再這樣下去了。
我們接著看這個「謹」,提到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其實這些經句讓我們珍惜時間,珍惜物品,這也都是落實普賢十願「禮敬諸佛」,這些用品也都是諸佛。其實當我們穿著這些衣服,愈穿愈有感情。像我,因為馬來西亞比較不冷,像現在在湯池已經是零下的溫度了,我都是戴一個帽子,是我二姐送給我的帽子,可能戴了也快十年左右了,但是捨不得換。因為它不只是一頂帽子,而是代表著這個姐姐對我的呵護照顧。所以其實我們每個身上的用品用具,也都是眾生辛勞的付出,甚至於是我們同參道友當中贈送給我們的祝福。我們對這些物品的尊重,就是對所有付出人的尊重,也是對我們心性的尊重。當我們不恭敬這些物品,其實我們的這個禮敬諸佛就沒有做到位了。而且對時間的珍惜,也是對自己生命的珍惜,也是對父母給我們這個身體的尊重,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怎麼可以讓它糟蹋?而我們整個法身慧命的啟發來自於佛陀,來自於師父,我們糟蹋時間也是對這個因緣的糟蹋。
這些「晨必盥,兼漱口」,這是對我們身體的恭敬,這身體也是諸佛,同樣要禮敬。而且當禮敬自己的身體,也是對他人的禮敬,我們身體愈整潔,走到哪就讓人生歡喜心。那一天,剛好在麻坡有辦一場文化承傳的課程,去了應該有兩千位大眾,在台上,我就跟大家交流到說:大家現在心裡面最煩惱的事情是什麼?看到大家一臉無辜的樣子,原來大家已經全部都沒有煩惱了,都已經「煩惱無盡誓願斷」。其實一般俗話常講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家裡面這部經最難念的是什麼關係?是夫婦關係。我就對他們說道:我有信心,任何人的夫妻關係,這一本《弟子規》都能解決。其實所有人與人的關係只要能提起《弟子規》裡面的教誨,問題就化解掉了。我們想想看,夫妻都為什麼而吵?有沒有為「晨必盥,兼漱口」而吵?有沒有?會!很髒的時候,那會受不了!會不會為「冠必正,紐必結」而吵?會!太太辛辛苦苦都把它整理好了,結果都無視於別人的付出,都亂糟蹋,久了,人家也受不了。會不會為了「人不閒,勿事攪」而吵?關係再密切,也都應該彼此尊重,看對方正在忙就不要過去打擾他,你這一分體恤,對方都可以感受得到。
包含「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一句話沒做到,可能夫妻會吵!你看稱呼自己的公公婆婆說:你爸!你媽!分這麼清楚。在大陸一些很好的媳婦都說:咱爸!咱媽!光聽到這個稱呼就覺得一家親,很舒服。「財物輕,怨何生」,假如說給你爸兩百,給我爸三百,那不吵才怪!一家人,哪有算那麼清楚的?甚至於是公公生日,不等先生開口,自己就先去買公公現在最需要的禮物,財物輕!買好了,看先生今天還沒動靜,可能忘了,馬上跟先生提醒:「今天是咱爸的生日!」「我差點都忘了,感謝你記住,又買這麼需要的。」你看不止爸爸高興,先生也很欣慰,然後你還說:「拿給爸的時候,說是你買給爸的,不要說我。」當這個兒子拿過去的時候,一定又會加一句:這媳婦買的。那不是互相隨喜功德嗎?媳婦孝順,那比兒子孝順更高興。有位老先生,他的媳婦帶他去醫院做檢查,看病。結果因為在看的過程,他的媳婦非常細膩的,把一些生活應該注意的細節都一一的跟醫生詢問,結果問到在旁邊等的老人都在那裡:「你的女兒真孝順!」很感動,老人家回頭笑得可開心:「她不是我女兒,她是我媳婦。」所以這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把對方的兄弟姐妹都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於晚輩都當作自己的晚輩。那個時候,我在讀小學,往往在要繳學費那個時候,因為我母親她們那邊的晚輩,有些家境比較沒有那麼好,都有可能繳不出學費,我父親都沒等我母親開口,就主動的:你哪個外甥、外甥女這個需要,來!妳趕快這個學費給他們拿過去。那夫婦哪有可能會不恩愛的道理?這麼設身處地為她想、為她的家族想。而當下我們雖然沒有看到父親講這句話,沒有看到父親拿錢給母親,我們只是聽到母親講到這些過程,而我聽的時候,我心裡面就有一個想法,就是父親在拿出去的時候,就從來沒有想過要拿回來,就感覺父親那分道義其實已經深深影響我們的生命。
而在《弟子規》當中講的「恩欲報,怨欲忘」,夫妻之間時時想著對方的恩德,對方的付出,對方的優點,那一定白頭偕老。所以師長常說夫妻能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結果有一個女士說:奇怪了,怎麼結完婚之後都看他的缺點。然後她就分析一下說:其實他的優點也都沒有變,都有!可是為什麼婚前婚後她的感覺差這麼多?後來她終於明白到只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她先生沒有像談戀愛那個時候對她這麼痴情,她開悟了!假如一個男人結完婚之後,還每天小鳥依人在你旁邊,那這個家還混得下去嗎?所以你看人的執著平添多少家庭的痛苦。這個時候要欣賞他的承擔,欣賞他為整個家庭負擔起這些經濟的重擔。所以這個女士轉變,不再要求痴情,能夠欣賞先生的付出。結果本來先生一走進來,都嫌棄他腳太臭,馬上按著鼻子:臭死了!臭死了!就跑了。現在心境一轉,看對方的需要,馬上端來一盆熱水幫他洗腳,然後還買那個通氣的棉襪,減輕他腳的負擔,然後慢慢的這個腳就好起來了。所以有時候先生的腳治不好,為什麼?話有時候不要說太明白,因為俗話講的「點到為止」。
我們「悌」的部分有很多禮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路遇長,疾趨揖」,這就代表禮的這個部分。而禮其實有通權達變,假如我們這個禮不懂得權變,很可能接受的人壓力會很大。所以我們行禮還是要從對方設想。假如今天法師在吃飯,每個人走過去都給他九十度鞠躬,「法師,中午好」,那我看可能法師們、老師們吃飯都要學周公,吃一頓飯要吐好幾次。這個時候要會權變,在吃飯就不要過來又九十度鞠下去了。這個時候可以等吃完飯之後再問安就好了。或者在廁所裡面不要行禮,或者他在騎摩托車,你一看到他,好不容易終於可以九十度了,給他一鞠躬。這個要從對方的角度才懂得通權達變。包含下樓梯的時候,能不能鞠躬?待會栽下來了,最後說:你看,我跌成這樣都要怪蔡老師。在樓梯間這個禮,其實心放柔軟,很多時候動作就很貼切了;心有時候只想著:不行,我要依教奉行。那反而會做得太過了,放柔軟了,一看,點點頭這分恭敬就已經盡到了。
在「泛愛眾」當中有一段是「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我們很仁慈的對待我們所有的部屬,其實我們整個企業就變成一個道場,老板是佛,員工是菩薩,這樣的意境多好。而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的一念只想著很嚴格的要求他們,要他們替我們賺錢,轉成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那這個道場一定可以愈來愈興盛,而且這樣的企業將可以成為世界的榜樣。誰喜歡跟員工,他就像警察一樣盯著他們,都希望整個企業就像家一樣。所以現在有很多企業家,他體會到用君親師的心境去愛護他的員工,本來公司都快倒了,結果現在業績都創新高。而且每天公司裡面都有好消息,因為大家都落實《弟子規》,每天都有很感人的故事。本來早會都是批評人,現在早會變成什麼?變成每個人分享生命的喜悅,分享誰的德行,一團和氣。而這個最重要的改變還在領導者,他先以身作則才落實。而這樣的企業家居然上台來分享的時候,分享到底下的人感受到他那個父母的心,眼淚都掉下來。還有企業家聽完以後,馬上打回電話說:某個員工的父母好像生病了,趕快拿慰問金、趕快拿水果去看他。被他感動了,而企業真正落實倫理道德教育一定會帶動整個社會、教育界也來重視。所以現在是企業救國的時代了。
最後,我們希望我們珍惜儒道釋三教的法緣,珍惜師長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能時時想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當我們這句「同生極樂國」,真正從內心裡面念出來,那真正看一切人都是法眷屬。好,謝謝大家!這幾天有講得不對不妥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