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企業營(一)—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7/10/13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247-0004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長輩、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我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家是給人非常溫暖的感受,家是談感恩、談付出的地方,家絕對不是計較、爭對錯的地方,因為家是無盡的包容,家是無盡的付出而不求回饋。在這幾年的歲月當中,我走過了不少地方,等於是大江南北,甚至有些國家地區也都去了不少次。比方到了海口,我都是說我回到海口,在深圳,我很自然就說回到深圳,在北京,我說回到北京,甚至於在馬來西亞,我也會說回到馬來西亞,而且這是很自然的一分感受。到馬來西亞去,一萬五千華人聚會一堂,一起互相學習自己祖宗的文化教誨,那種是很濃家的味道。而且長輩們都是一心一意只想到要利益我們這些晚輩,在整個課程的過程當中,非常多七、八十歲的長輩在那裡做義工,在那裡端菜,甚至於站在化妝室的前面歡迎每一個人,給每個人鞠躬。雖然長者沒有言語,但是我們從長者鞠躬和他的笑容當中感受到,他看到我們這些晚輩能薰習到祖宗這些智慧,他的內心非常的喜悅。
當他們看到現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他們比我們都急。因為在他們的人生過程當中,尤其他們在海外都是胼手胝足把自己的事業、家業建立起來,但是假如我們祖宗這些勤儉的美德、孝悌的美德不能夠繼續承傳下去,可能到他的孩子、孫子,整個狀況就會落差非常大。他們也看到整個社會的風氣一直在下墮,所以他們希望趕快復興這個文化,他們不忍心看到現在的家庭、社會情況繼續惡化下去,都是純是一顆利益我們的心來做這個工作。所以那個飯菜特別香,都有這些長輩們的加持、他們的護念在其中。那是很濃回家的感受,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那一分心境才感覺到溫暖。假如現在連對面姓什麼叫什麼我們都不知道,請問走進我們居住的大樓,有沒有家的感覺?家的感覺都來自於人與人真誠的關懷,互相的成就。
說回到,其實就好像回家的感覺,我第一站是到了海南省的海口。大家可能對這個地方不太熟悉,中國大陸的最南部,我們以前讀歷史很少讀到海南。就是那個忠臣被貶的最遠的地方,貶到這些地方,沒死也去了半條命。能夠留下來的,基本上都真的是問心無愧,浩然正氣,不因為這些功名利祿然後內心就患得患失。歷史上很有名的蘇東坡先生,他就是被貶得最遠,因為他最忠,勸得最厲害,皇帝看到他就煩,就把他貶最遠。但是皇帝有時候是稍微打了個瞌睡,等他醒過來怎麼樣?又趕快召回來用。所以國君、領導人會打瞌睡,但是我們還是一如往常的盡忠職守,等他醒過來了,他就懂得用我們這些人才。
領導人會打瞌睡,先生會不會打瞌睡?你們怎麼笑這麼大聲?太太也會打瞌睡。其實我們要了解,夫婦是道義的結合,這麼深的緣我們只想著如何利益對方。假如對方還沒學過《弟子規》那恭喜大家,你多了個大兒子,也多了個大女兒。真正學習我們這些聖賢的教誨,大人好學還是孩子好學?怎麼都是我們女同胞回答?諸位男同胞,同胞們起來。教育孩子,夫妻配合非常重要。真的,當我們真正認真要學習《弟子規》、學習這些傳統文化的智慧,最難教的不是孩子,反而是另外一半,那就要有更大的耐性、更大的包容去教導。因為小孩他習氣染著還少,一些壞習慣還不是那麼深,但是我們成人更不幸,所以應該是更有耐性才對。有時候「他都那麼大了,還不知道?」他大了不知道才嚴重,他真的不知道。其實我們這個時代都需要補習教育,倫理道德教育真的在這兩、三代比較缺乏。所以我們學完之後,更要用非常廣大的耐心、愛心去修身、齊家;我們這個順序不能搞錯,要先修身再齊家。
我們說家要和,和就是讓人家能歡喜的接受,如沐春風。怎麼讓人歡喜接受?「正己化人」,順序不能顛倒,要能正己才能化人。在我們古字當中,這個「化」都是一種潛移默化,就像我們昨天拍照的時候下的雨,這麼樣細綿綿的,「潤物細無聲」,衣服好像沒濕,慢慢都已經濕潤了,要有這種春風化雨的感覺,不能操之過急。孔老夫子說,欲速則不達,「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都急功近利,一下子就要達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尤其教育的事情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教育,不管我們是要利益身邊的父母、夫妻甚至於是小孩,都應該要用這種耐性去對待才好,不然閩南話說的,「吃緊弄破碗」,這些話都很重要。像我媽媽以前小時候都告訴我,「臭頭要知憨」,所以我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有幾兩重,要常常秤一秤。這些話從父母長期的叮嚀,就內化成我們處世的一個態度。所以不能操之過急,對別人不可以苛刻要求,但是對自己要嚴以律己。
我們現在不管學到的是哪一句經典上面的教誨,這就好像藥一樣,而中藥有時候要加一些藥引、一些配料,可能吸收比較好。這個藥引,學傳統文化也有藥引,什麼是藥引?一定要配一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藥引進去,看到的每一句,首先是要求自己。看到「正己化人」,不能腦海裡說,你看那個人都沒正己化人,這樣我們道德學問就很難成就;道德學問一定是先要求自己,以修身為本。心態很重要,心態就像一個種子,對了它結的都是碩果,成千上萬的果實;這個種子假如是惡的種子,長出來的都是惡果,就麻煩了。因為之前有一位長輩,他跟我們交流的時候,他那個香港四十集的講記翻得都快爛掉了,我們一看覺得怎麼這麼認真,很佩服他。然後他說,我不只看了好多遍,每一段看完後面還加眉批,很用功。結果書一打開來,每一段看完之後下面寫著,媳婦要看,兒子要看,弟弟要看。整本書所有的親朋好友統統被他點名了,只有一個人不用看。我們人同此心感受一下,家裡的人服不服?一定不服!甚至於一看到他:爸,對不起,我上個廁所。大家看到他就趕快跑了,因為他像警察一樣到處監督別人,那有沒有可能讓人如沐春風?不可能。
所以我每次在各地跟同胞們交流,我都會跟他們強調一個重點。你們回去以後,不要看到先生、看到太太桌子一拍,我告訴你們,我可是去聽了蔡老師幾天的課程,從今天開始,教育孩子統統要聽我的。假如這麼回去做,以後桃園我不敢回來了,台灣我也不敢回來,我怕走在路上突然有個壯碩的男人跑過來說「你是蔡老師嗎?」我看到他的表情,好漢不吃眼前虧,我馬上說我是他弟弟。然後他說「不對,演講裡面他說他只有兩個姐姐,他哪有弟弟?」「沒有啦,我是他堂弟。」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心要柔軟,要能感受到別人的心境,我們這麼做到底能不能讓對方接受?能不能讓人家生歡喜?其實我們往往急於要見到效果,那都是貪心在作用,都是傲慢在作用,甚至都是控制的欲望在作用。我們走在修身的路上,要常常觀照自己的心境,這個心沒有觀照到,怎麼學都學不進去。所以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用功之處就是心念,心念不對了馬上調整過來,都是先要求自己。
有一個父親他學了以後,他聽到的重點就是希望兒子對他孝順。然後因為聽說一定要身教大於言教,他要自己孝順,他的兒子才會孝順他,他是為了兒子孝順他,他才開始去恭敬他的父母。就跟爸爸講「爸,今天我出去上班以前,會走到你的面前給你問安、問好,我才出去」。這個爸爸一聽,怎麼三、四十年來突然開竅了?然後接著說,「因為我要教孩子,我自己要先身教,要教他孝道」。爺爺一聽說要教孫子孝道,他也挺高興,「好,總算你回過頭來了」。接著爸爸帶著孩子到爺爺面前,給爺爺一個鞠躬,「爸,我要去上班了」,然後就帶著孩子走出去。走了沒幾步,這個孩子看著他爸,說「爸,你剛剛跟爺爺問好,是要做給我看的」。你看做表面行不行?不行,孩子的心是很敏銳的,你是應付的還是真誠的,完全感受得到。諸位朋友,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小的時候,父親的心境、母親的心境我們感覺不感覺到?今天高不高興馬上就知道了,都是心與心很自然就交會到。為什麼我們現在年齡愈來愈長,可是卻感覺不到父母的心境?那我們退步了,不能說長大了心智就愈來愈成熟,我們那顆體恤父母的心退步了。
人家曾子的母親咬一下手指,曾子心就痛,馬上趕回來,我們現在把手指咬斷了都沒用,欲令智迷。我們現在一味人生的方向沒有放在孝順父母,沒有放在家和人樂,都放在欲望的追求,都放在跟人家比穿、比吃、比住,欲令智迷,利令智昏。那不是我們人生的追求。我們今天去發展事業,當初的那分心不能忘記,我們常說人生要能不忘初心,不忘那分恩義、情義、道義,保證這個家、這個團體一定和樂。我們發展事業為了要奉養父母、為了要讓妻兒生活得非常的沒有擔憂,有個好的成長環境,這是我們的初心。假如我們努力到半途,回首一看,都好幾個月沒有回去看父母,常常還要應酬喝酒,父母親在家還要提心吊膽我們的身體。然後太太都要孤枕難眠,擔憂我們今天不知道會出什麼事情;孩子也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跟我們好好的說說心裡話。現在孩子還要常常唱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希望爸爸媽媽常回家看看,這都不是我們的初心。所以,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當中,時時都要記住我們的目標到底在哪裡,不可以愈偏愈遠。
我們剛剛強調到這些道德、學問統統是嚴以律己,從自己開始要求起,而且是看自己的心地。今天我們去給父母問安,去給父母行禮,都是從我們內心那分孝敬之心自然流露出來的,而不是有目的的。有目的的那就是利害心,不是道義的心,不是父子有親的天性,天性才能感人。有位先生他也來聽過課(所以聽課的時候要用道義聽,不可以用利害心聽),他一聽完,聽到一句重點,他只聽到說「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他聽完很高興,很好用,回去好好用一下。他回去以後,剛好他的太太在廚房煮飯,他馬上把頭探進廚房去,他說太太你辛苦了!他太太也轉過頭來看著他說,知道辛苦還不進來幫忙洗洗菜。他愣在那裡,蔡老師沒這樣說!蔡老師說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假如用利害的心聽統統會聽偏,那句話是發自內心的誠懇說出來的,是體恤到另一半的辛勞說出來的話。假如是真正這種心境,太太說來幫忙洗菜,也洗得高高興興的。真的,時時都要從心地下手才可以。
有一位母親,她有個女兒,她也是很認真學《弟子規》,從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幾個月過後,她覺得女兒的改變很小,她當下就覺得我都這麼努力了,怎麼會變成這樣?諸位長輩、朋友,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時候能不能說經典不對,經典不準?能不能這麼說?不行!傳了四、五千年,不是真理傳不下來。大家注意去看,現在比方說書局的一些暢銷書,它能暢銷多久?像一陣風一樣,就熱一下子而已。而且它為什麼熱?因為它錯誤的思想觀念剛好跟很多人相應,看的時候覺得他的想法怎麼跟我一樣!但是人往往經過一段時間他會又冷靜下來,這些是不對的。所以能傳四、五千年,它不是真理不可能,全世界流通量最大的書,《老子》、《論語》,那是流通量最大的。我們在力行的過程當中,一定是先檢討自己,不可以檢討經典,假如檢討經典那是大傲慢。經典就好像一個五千歲的老人一樣,對這麼有道德、學問的老人要恭敬,怎麼可以還懷疑?甚至於還覺得自己是對的,它是錯的,這樣不妥。
後來她反思到一句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很多家人,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衝突、磨擦要能化解掉,絕對不是要求對方,是什麼?是我們首先要反省自己。反省的心是覺悟,反省的心是柔軟,他會帶給人很柔和的感覺。當下她想到夫子在《中庸》裡面講的這句話,「射有似乎君子」,射箭跟君子之道很像,「失諸正鵠」,你們怎麼都這麼無辜的看著我?這句話我們以前文化基本教材都背過!我記得我就背了一個重點叫「正鵠」,正鵠是目標,因為考試會考。但是那個精神有沒有跟我們的生命內化?沒有。沒有內化,我們是進步還是退步?你們都是明白人。有沒有可能說我今天又沒進步又沒退步?沒有這種人生狀況,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不要看著孩子的身體一天一天長大,到底他的心靈是進還是退?他每天都有進退,我們都不夠敏銳,等孩子的行為都快失控了,我們才說怎麼會這樣?我們看事物要從根本看,就是心地,那是最重要的根本。
今天這些經句我們既然已經學過,卻沒有跟我們的生命結合起來,那我們把這些經句跟學問當什麼?當考試的用具而已,它跟生活是兩碼子事,這個念頭就把智慧障住。我們的智慧是本有,明德本有,但是被分別、被執著給障住。當我們學這個學問跟生活脫節,就是很嚴重的分別,而且會變虛偽,學一套但是做是另一套。今天父母告訴孩子要非常誠實,不可以說謊,結果朋友打電話來媽媽接的,爸爸坐在旁邊,「你先生在不在?」「我先生不在。」兒子坐在旁邊,「怎麼這樣?爸爸不是在嗎?怎麼說不在?」比方先生接到行動電話,馬上站起來跑到陽台去聽,太太馬上把兒子叫過來,「你去陽台聽聽看爸爸在說什麼?」你看那種誠信、那種信任怎麼看得到?我們都跟孩子講,孩子,講話要輕聲細語,要柔和。結果有一天太太接電話,「喂,好啦好啦!就這樣」,掛了。兒子在旁邊說「媽,爸爸打來的!」這個媽媽一驚,怎麼兒子一聽就知道是爸爸打來的?你們好像都沒有什麼經驗?太好了,台灣太有希望了,夫婦關係處的不錯。夫婦關係處的好,家庭一定美滿,家庭好了,社會細胞就好,社會就安定。
這個時候不只要自己好,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把大家寶貴的經驗好好的去跟大眾分享。不然他們很想夫妻和樂找不到方法,他們也很不願意繼續惡化,沒有人說喜歡不幸福的。你們有沒有遇過那個夫妻,先生還是太太走出來說,今天真痛快,跟我太太吵了一架?這個人快要進精神病院了。一定是吵完的時候都很難受才對。這個太太一驚,為什麼我的兒子一聽就知道是爸爸?因為聽那個口氣就知道。她因為已經開始學習了,所以有敏感度,心裡想要趕快修正一下。過了幾十分鐘,她先生又打來了,她拿起電話,「喂,請問你找哪一位?」她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把它掛了。你看這個學習太重要了,不學習,迷惑顛倒,都順著自己的壞脾氣,不知道要讓多少親人痛苦難受。
我們剛好有一批老師到海口監獄去教服刑人員,真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一學很能接受,有的都流淚,很感動,聽孝道的故事。還有一個吸毒的已經刑期滿了要出去了,他給幹警講,他說《弟子規》的課我還沒聽完,你再給我關幾天好不好?他們很想學,不是不想學,但是沒有遇到學習古聖先賢教誨的因緣。學完以後,本來打電話回去,「你上次給我寄的錢太少了」,給他母親要錢。母親說家裡又沒什麼錢,「少囉唆,給我寄過來!」喀就掛掉了,掛完還罵母親,那些幹警看了搖頭。現在教了《弟子規》以後,這服刑人員打電話第一句話,「爸,媽,身體還好吧?家裡都好吧?」他講這句話以後,他媽媽說「對不起,你打錯了。」幹警在一邊都是監聽,因為他們要了解服刑人員的狀況,他們都可以監聽。那個幹警趕快跑去把服刑人員的電話接起來,「伯母,他真的是你兒子,你不要掛了電話。」她愣住了,然後再接過來,在電話那一頭一直在那裡掉眼淚。到了監獄的時候,都對那些幹警感謝、感恩,謝謝你把我兒子現在教得懂事多了,以前是要錢,現在都是會主動關懷自己的父母了。真的我們接觸愈多社會大眾愈了解到《禮記.學記》那一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太關鍵,太重要了,有教,人的善念就會被啟發起來。
我們昨天講到這個「教」字是上所施,下所效,很重要的是身教。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可以給社會教育的,只要我們自己先做好自己,正己就可以化人。比方我以前在念師範學院的時候,有一次幾個同學在那裡談論一些是非,剛好是吃飯時間。我聽到他們在談是非,我們感覺到什麼?其實是感覺到假如這個時候他們看到我他會不好意思,我會怕他們不好意思,所以我就趕快閃旁邊一點,到邊邊去吃。諸位朋友,假如這時候他們在談一些是非,我們過去說「別談了」,他們高不高興?他們可能就不談了,然後心裡面說「蔡某某,你給我記住」。雖然他們在談那些事情,但是我們還是覺得怎麼做也不要讓他們有失顏面,要留人家的面子。然後屈在一邊,剛好一位同學的餘光看到我,他就給其他的同學說「禮旭來了,別講了」。其實只要我們能夠去做《弟子規》的話,其他的人很自然的他也會感受到,應該這麼樣去做、應該這麼樣去說,這樣才好。人的良知其實時時都在,它只要遇到緣就會起作用。所以現在社會風氣比較不理想,其實最關鍵的一個重點是因為榜樣太少,榜樣多了時時都能夠提起人的警覺心。
在河南有個小孩他才四歲,他也去學《弟子規》。一般小孩子坐上公車,媽媽爸爸帶著孩子上公車,還沒投錢先跟兒子講什麼?「兒子,趕快去占幾個位子。」台灣國語都出來了,占幾個位子。什麼時候是教育?你當下都教他自私自利,都沒有教他「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他連對長者都沒有禮讓的心,他這輩子恭敬心從哪裡來?那不得了,恭敬心是一個人學業、事業成敗的關鍵所在,很重要。人不恭敬就會傲慢、就會自私,一傲慢,有再多的財富、有再高的才華都會敗掉。諸位長輩、朋友,會不會聽到我這句話說,蔡老師你講得太武斷了!可能其他人會這樣,我兒子可能比較不會。人不能在聽這些道理的過程都用一個僥倖的心理,這樣子不妥。
《史記》是整個二十五史開頭的第一本經典,而且後面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記》為表率來效法。其實司馬遷先生的智慧非常高,我們光從司馬遷先生列《史記》的這些本紀、世家、列傳,他列的綱目都起了非常大的教化作用。比方我們看世家,第一「太伯世家」,為什麼把太伯列在第一位?因為太伯跟仲雍是周朝周文王的伯父,兩個伯伯。這兩個伯伯為了要成全弟弟、成全父親、成全自己的姪子,兩個人不當國王,跑掉了。連天下都可以讓,這個家還能不和嗎?天下都可以讓,這個家還會因為什麼芝麻蒜皮而吵架?不可能。所以列的世家都是孝悌第一。連列傳,「伯夷叔齊列傳」,伯夷、叔齊也都是把國讓給兄弟,自己不要。所以,光是列這些篇目都在教化我們後世。
而本紀當中,大家一定會印象很深刻,項羽列在本紀,項羽是不是皇帝?項羽不是皇帝,可是他為什麼列在本紀?司馬遷告訴我們,項羽有絕對的機會當上皇帝。項羽的福報太大了,你看他百戰百勝,這麼多人跟著他拼命。可是因為他比較傲慢,很多像韓信都到了他底下都沒有被他用。因為傲慢,這麼大的福、這麼大的才華、這麼會打仗,百戰百勝,最後一仗輸了。到了烏江怎麼樣?大家很熟悉一句話,「無顏見江東父老」,還有另一句話更給人啟示。《史記》當中在「項羽本紀」最後講到,項羽輸了以後他講了一句話,「天亡我」,上天要亡我的,「非用兵之罪也」,不是我不會打仗。你看項羽已經到這種地步了,他有沒有覺得他有錯?傲慢到這種程度,傲慢到怪誰?怪上天,這不知道要怎麼算,連天統統被他牽下水去。我們剛剛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沒有這樣的謙卑、沒有這樣的觀照,縱使天大的福報,可以當一個皇帝的福報,最後都是這個下場。
而劉邦,劉邦有沒有很高的武功?沒有。劉邦也是農民出身,可是他很會隨喜別人的付出,稱讚別人的優點。他覺得我比較差,都是你們的功勞,他謙虛,謙受益。他打仗幾乎都輸,但是最重要的一仗他打贏了,他當皇帝。當然除了謙卑跟傲慢之外,還有自私跟仁慈,你看劉邦一進去的時候,約法三章,不去擾民;但是項羽進去就不一樣,燒殺擄掠都來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一念之間,一個傲慢還是謙虛,一個仁慈還是自私自利,一念之間所感來的人和狀況就截然不同。我們常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一個人做得不好,心地不好,連親戚都跟他眾叛親離;但多助,他都愛敬存心的時候,天下人都圍到他身邊來,跟他一起打拼、一起努力。我們看到這個經句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馬上觀照自己,我有沒有愛敬存心?再來,我的下一代有沒愛敬存心?他有了,那他的人生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再來,我們的下屬、我們的同仁有沒有愛敬存心?假如有,那每天的人和都在提升;假如沒有,可能每天跟客戶之間的關係都在下墮都說不定。這個敏銳度、洞察力一定要夠。
諸位老師,我們講到這裡,請問上車教導孩子讓老人坐重不重要?重要。教育沒有小事,在心地上看都沒有大小,都同樣的關鍵、重要,而我們往往都是忽略了生活的細節,就會誤導孩子。比方家裡一團亂,突然客人要來了,趕快打掃,請問教給孩子什麼?平常都不用管,人家來看了才做個表面給他看。那當下不就把虛偽、不就把應付教給孩子?所以,我們現在都在那裡氣,孩子怎麼人前一個樣,父母前面、老師前面一個樣,人後又一個樣,跟誰學的?對,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誰?先教自己。不只父母是這樣,老師也是這樣,甚至於是領導者也是這樣,應該是先要求自己才對。為什麼整個海南省監獄它的推展這麼順利?因為所有這些監獄裡面的幹警、警官,他們自己先學,密集學了一個月。全體都學,海口市全體都學,而且都是最高領導站在前面陪著學,以身作則重要。
為什麼幹部開會都會遲到?你看幾百個同仁在那開會,前面兩排都沒到,前面兩排坐什麼?坐的都是總經理、協理,那都沒有到,你怎麼去要求後面的人?因為都是這些領導者先學,下屬就感動,領導者他有的是這個名分、地位,我們要善用這個地位去利益他人。而不是拿著這個地位在那裡恃才傲物,耀武揚威,那我們就有愧於這個地位付與我們的本分。我們不管在哪個行業,我們有這個地位,那是父母的栽培,那是公司、企業的信任,那也是同仁、客戶的信任,我們不應該糟蹋這個身分,更應該要以身作則、敦倫盡分才對。
有一個監獄裡面的區監獄長他學了以後,他回去真的他期許自己要是這些服刑人員的貴人,這樣他的生命有價值。而傳統文化的三寶「君親師」他聽進去了,君就是以身作則;親,我們的團體就像一家人一樣,把他們當親人一樣的愛護,整個環境的那種薰陶、潛移默化就出來了;師,當他們有不對的時候,很耐性的引導,很耐心的給他們導引,這是言教,都能抓住這些好的機會教育。但是我們傳統文化這些道理都是相容的,我們不要「君,那就不是親師」。要能當好領導,要能當好父母、當好老師,一定要把三個精神徹底把它演出來,那一定把我們的每個角色都扮演得很圓滿。
我們很冷靜來看,為什麼現在領導他覺得下屬管不好、不好帶?以自身的反思來講,看起來好像我們每天也都很早就到了,我也有以身作則,但是因為對待下屬還是很嚴苛。我們剛剛強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修養,但往往對自己嚴格也會對人嚴格。這個時候雖然他知道你為他好,但是那個距離感會愈拉愈遠,覺得不親切。縱使認同你說的話,可是也不想聽,因為沒有溫暖,沒有家的感覺。要像親人一樣,我們走到哪,有特產、名產,拿回來都給這些同仁們給他們分享一下,他們會覺得領導走到哪裡都會關懷、都會想到我們。
再來師,在言教當中有沒有讓他們很歡喜的接受,還是格格不入?只要這三個精神都能真正做到了,我們相信一定達到正己化人的效果。
這一位監獄的長官他的名字很有意思,他名字叫萬家樂,這個名字取得好。真的,他取這個名字,又起了善心,真的會萬家樂。這些服刑人員能夠浪子回頭,多少家庭重見光明!這些孩子不回頭,他關的是三年、五年的牢獄,他的家人關的是一輩子的牢獄。他只要不回頭永無寧日,甚至於是關在裡面還比較放心,出來外面不知道他又要出什麼事情。真正在監獄裡面這些公務員、這些領導者,公門好修行,他能解決多少家庭的困頓。他回去以後,把這些服刑人員叫過來,因為他覺得他以前太兇了,然後對著他們講,我以前對你們不夠好,我以後要多關心你們、多照顧你們。才講了幾句話,但是很真誠,當下底下就有服刑人員抱頭痛哭,很感動。諸位長輩、朋友,你們有沒有在跟孩子講話,還是在跟這些同仁、下屬講話的時候,講到有人抱頭痛哭,有沒有?如果有你就成功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後來他這個監區的服刑人員主動成立了幾個小組,都不是他去講的。第一個小組「愛心小組」,因為很多裡面的服刑人員無父無母,沒有家人,他們召集起來,每個人捐十塊,提供這些人生活用品的需要,給他們買香皂,給他們買牙刷。你看一個領導者的那分誠心,喚醒這些服刑人員的善心,善心小組。還組成一個撿紙屑小組,「撿垃圾小組」,我在大陸都要講「拉積」,在台灣要講垃圾,頻道要隨時轉換一下,幸好沒有錯亂。主動去付出,撿得整個監獄非常整齊,很多去參觀他們監獄的,都說我一進你們這裡感覺不像監獄,就像個學校。假如監獄變學校,假如企業變學校,假如各行各業都變學校,人民就有福了,走到哪都在提升他的人生境界。還有一個小組是組成「讀經小組」,你看他們「朝聞道,夕死可矣」,以前沒有得學,現在要好好把握好好學習。我們時時用這個君親師來觀照、反思自己。
我們剛剛提到這些恭敬的心是很重要的教育。這個孩子四歲多,他上了公車,剛好有位子坐,他坐下來,他坐在後面。一個老先生走上來,他馬上站起來,「老人家,我的位子讓你坐」,因為前面已經沒位子了。諸位長輩、朋友們,當這個孩子這種真誠的話語傳到前面去,請問會發生什麼情況?這位老人家還需要走到後面來嗎?不需要。當下前面就一堆人都讓坐,從那一刻以後,只要有老人上來都有人讓坐。你看,仁義禮智信從我們身上開始復興。所以,師長在我們穿的背心後面寫了幾句話,「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鎮做起,從我縣市做起」,只要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去力行、去做,倫理道德就遍地開花了。
諸位長輩、朋友們,我們這次一起參與交流的有一百多人,你看一百多顆種子,瞬間灑在我們台灣的這片土地上。我講得都很興奮,你們怎麼都沒什麼表情?我的想像都是動態的,我都已經想到那個花開出來了,向陽花都出來了,你們怎麼都沒有感覺到?還是我的誠心不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確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影響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你看這個孩子的一個動作,整個車上的風氣都變了,改善社會風氣哪有那麼難!再來,這個車上的人今天回去,都會給他的家人說,我今天看到一件事情很溫暖,一個四歲多的孩子都會給老人讓坐,我們的社會很有希望。我們現在社會缺不缺乏希望?對,希望就從我們把榜樣做出來開始,就從我們反求諸己開始。夫子那段射箭射沒有到目標,是我自己的技術不好,不能牽拖別人、牽拖鄰居,這樣就不對,甚至牽拖風太大。
這節課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