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7/2/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200-0002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回想在到了祖國大陸這三年多的歲月,確實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我記得剛到海南省海口的時候,那時候上課來了差不多十幾位朋友,來聽我們分享《弟子規》。十幾個人我們看了也很感動,因為本來楊老師給我的交代,是說「什麼都不用想,先講三百場」。老師給我的指示也非常簡單明瞭,她只有講兩點,第一點就是先講三百場,不要打煩惱,所以我每天在那裡算饅頭,一場、兩場這樣算。第二個就是我們在外做事情,不能讓師長擔心、丟臉,這是楊老師給我兩個最重要的教誨。
看有十幾個朋友來,我們也很感動、很歡喜。講完課之後,看到底下有些七十幾歲的長者,下了課,我馬上就走過去,給他行禮、給他問好。因為這些長者在課程的過程當中,一直對著我們微笑,讓我們很有信心。下去之後跟老人家行禮、問好,才了解到這些老人家聽不懂普通話,他居然能在底下坐兩個小時,還這麼歡喜。老人家的這分心,燦爛的笑容,留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他們是全心全意在成就我們、在提攜我們。這分恩情我們這一生都不可以忘懷,我們今天在修學上能有一點點的成就,一點點的提升,都是眾人給予我們的幫助。
我記得有一次,時間比較趕,我就搭著海口比較特殊的一個交通工具,叫摩的,大家可能沒聽過,叫Motorcycle的士,摩托計程車。坐上去很快就到了現場,我們講課的教室,這個時候時間剛剛好,沒有遲到。直接進教室就上了講台,兩個小時講下來,我就到了廁所去照了一下鏡子,突然看到鏡子裡面有一隻公雞。趕快出來跟我們的同仁們說到,你看我的頭髮像公雞,怎麼都沒有人告訴我?但是我們要了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什麼人家都不敢說我們?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我們講了幾堂課,慢心起來了。他人比較敏感,感覺到我們不能勸,所以不跟我們講。人家不規勸我們,我們不能責怪別人。
昨天悟行法師一直強調的感應,能感是我們的心,所感是境界。能不能有人規勸我們、提醒我們,那也是我們感來的。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我們愈深入《弟子規》的學習,愈了解到《弟子規》每一句不是一個動作,而是一個心境。能夠體會到《弟子規》每一句經句的心境,就能感受得到,這個心境對我們一生的學業、事業都是成敗的關鍵。以至於對於我們的家道承傳,對於我們整個社會民族的延續,都是最關鍵的一個心境。像「信」當中有一句經文提到,「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損友為什麼會來?因為我們只想聽好話,只想聽諂媚的話,所以損友來,益友卻。但是我們假如能「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聽到稱讚誠惶誠恐,確實因為一個事情的成就那是無量無邊人的付出,有看得到的,有看不到的!我們在整個大事因緣當中,只是盡我們一點點的心力,絕對不能有個念頭說自己有功勞。有念頭覺得自己有功勞,我慢的心一起來,不但不可能讓這件事情圓滿,很可能還壞了事情。
曾經聽師長講到,有一位法師他在弘法的過程當中也是非常的艱辛。有一天到了一間破廟,當晚在那裡休息。他感觸到弘法非常辛苦,就嘆了一口氣,說怎麼這麼累!突然從空中傳來了一句話,「你累,我比你更累!」為什麼?因為講經的法師只要把經講好,但是這些護法龍天,以至於我們護法的菩薩們,還要為我們的食衣住行、生活的點點滴滴去操心、去忙碌,所以確實護法功德大過弘法。多少人在護法,多少人在護持,我們怎麼敢起一個念頭說自己了不起、自己有功勞?所以,時時都非常體會得到,這整個弘法的過程當中,無量無邊的至誠心含攝在其中。我們不忍心因為我們起了貪瞋痴慢,而把這個因緣給破壞了。
這個時候的心境,就好像「如褓赤子」,好像剛出生的嬰兒,為人父母、為人長輩把他抱在手上,非常的軟,生怕他給滑掉了,那樣的呵護這個孩子,那樣的呵護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時時記住一句教誨,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弟子規》這一句「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句教誨是我們成聖、成賢,或者是墮落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大禹是聖人,大禹聽到別人的勸誡,聽到別人好的善言、善行,他是「聞善言而拜」,當場頂禮下去感謝他,所以大禹是聖人。子路是孔夫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子路是「聞過而喜」,人家規勸他的過失,他馬上很感謝,笑得很開心,謝謝你告訴我。我們學聖賢、學佛菩薩,最重要的從他們的存心去學習,我們觀照自己的心境是不是聞善言而拜?是不是聞過,聽到自己的過失非常高興,感謝對方?
而「福在受諫」,一個人最大的福氣,是能接受佛菩薩、聖賢人的勸誡,那樣的心境就好像在看一本經書的時候,聖賢、佛菩薩如在面前教誨他,每一句看完之後,都是隨文入觀。今天我們站在家業、事業的角度上,一個人要經營成就他的事業,他整個事業發展的過程,他一定會出現很多瓶頸,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得到前面,左右兩邊看不全,後面更看不到。諸位同修,假如現在後面有一個人拿著一根鐵鎚,正舉起來要往我的腦袋敲下去,我能不能看得到?看不到!但是當他要敲下來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諸位同修,你們怎麼都沒有反應?我做人太失敗了,大家連救我一命都不肯。當鐵鎚要下來的時候,底下應該會啊一聲,這麼啊一聲我就警覺到後面,馬上一個轉身,這個禍不就過去了嗎?所以,人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看得到,這個時候就需要親朋好友,以至於好的同仁很真心的來勸告我們。
蕅益大師說「善友為依」,修道過程確實需要很多好的同參道友,互相提醒、互相勸誡。所以「福在受諫」,我們當下就想,我旁邊怎麼沒有善友來勸我?我們時時都要反求諸己,還是我們這顆受教的心。但是大家聽完這一句福在受諫,待一會兒大家下課,不要見人就說「我有什麼缺點,你幫我講出來一下」,到時候人家看了我們就趕快跑。所以修學時時放下自己,要能感知到對方的心境。同修跟我們又不熟,馬上就「我有什麼缺點?我們已經相處兩天了,你一定要告訴我,不然你就不慈悲」。人家愈聽壓力愈大。
我曾經遇到一位同修,剛好他跟末學一起坐電梯,一進電梯只有我們兩個人,他說「蔡老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差不多一個禮拜了,我有什麼缺點,請你幫我指出來。」當場這個電梯裡面的氣氛很怪異。後來我跟這位同修分享到,其實當我們要別人指出我們缺點的時候,那已經晚一步了,最重要的要自己能起觀照。這個念頭是貪心,這個念頭是慢心,我們馬上回光返照,馬上轉念,這是最重要的。自己勸自己最重要,等別人來勸的時候,那可能是三天、五天,甚至於一年、兩年都過去了。
師長教誨我們早晚做早課、晚課,早課在讀經的當下是提醒自己,那個時候就是在接受佛菩薩給我們的教誨、勸誡。當我們在做早課的當下,都是這種不斷反省自己的心境,一定能感來很多善友的相勸,都是我們這顆心。假如我們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是應付的心境,當真正有善友來勸我們,我們整個心態、還有整個表情也是應付。所以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們善觀這顆心非常的重要。晚課的時候,反省自己這一天有沒有依照經教去奉行,假如沒有,要後不再造,趕快把它改過來。我們一直提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的境界源頭都是我們自己這顆心。所以真正修道人,對任何人絕對不抱怨,絕對不要求,一定是要求自己,因為萬法都由自己這顆心生。
這兩天,諸位法師都給我們非常寶貴的教誨,這都是諸位法師多年來修學的體悟。我們能體會得到法師們他們的這顆慈悲心,我們與法師之間心跟心就相契,這個時候聽法師們的教誨都能夠隨文入觀。曾經我們拿到一本《弘一大師別集》,弘一大師他在整個《大藏經》以至於歷代祖師大德教誨當中,給我們揀選了一百句非常重要的開示。又在我們整個文化當中,重要的人生哲理這些格言當中,也挑選將近差不多一百句左右的這些教誨。我們看到了這本《弘一大師別集》,能不能跟弘一大師那顆慈悲心感應?為什麼大師要會集這本教誨出來?因為深刻感覺《大藏經》浩如煙海,透過大師的智慧,把我們當前最受用的這些經句把它揀選出來。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讀這本書,那就非常受益。
而且人情練達皆文章,假如我們人情事理不圓融,很難讓眾生生歡喜心,又怎麼可能會利益到眾生?所以後面弘一大師蒐集的《格言別錄》,對於我們處世當中的分寸就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我們體會到弘一大師的悲心,我們也體會到每位法師講課、講經的這分存心,那我們這十天左右的課程,對於我們心境的提升就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們在跟師長修學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心態,就是每一句師長的教誨,只想著如何做到,從沒想過做不到。因為當我們想著做不到的時候,我們的自信心被自己給摧毀了,當我們想著我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已經不信佛。因為佛陀的教誨是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假如我們想我們做不到,那就是不相信佛陀說的這句話。所以只想著如何做到,那是信佛。佛又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智慧是本有的,是要在時時刻刻觀我們起心動念,把妄想分別執著給打掉,這是我們用功的地方,也是師長最常教誡我們的,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
所以當我們提起來我做不到,那就是執著,「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現在是把不覺當作真的,把煩惱當真的,就變成認賊作父,認煩惱賊做自己的父親。諸位同修,我們希不希望認賊作父?當然不希望。就好比我們背著一包垃圾,這包垃圾很臭,我們背了三十年,突然有一天善知識告訴我們,我們背的是垃圾,你還把它當寶。這個當下,真的是垃圾,其臭無比,這個臭讓我們無始劫沉淪。所以明白了,馬上要把這包垃圾把它扔出去,就在要扔出去的時候又拉回來,然後對著自己說,「這一包垃圾好歹也跟了我三十年,這麼扔下去好像有點可惜,好像不夠念舊」,這個時候就沒法子了。知道煩惱對自己的害處,當下一定會把它捨掉。我們不能放下貪瞋痴慢,不能放下自私自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徹底認知它對我們法身慧命的傷害。我們一定要堅信佛陀說的,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從今以後我們要自己相信自己,隨時想著如何力行佛陀、還有師父的這些教誨。師父教我們要「為佛法、為眾生」,我們當下就提起這樣的心念,而這句話真的能破我們的煩惱。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情在那裡猶豫不決,在那裡生煩惱的時候,趕快把這六個字請出來。這六個字就好像一把尚方寶劍一樣,真有煩惱了,尚方寶劍出鞘,馬上就知道該做什麼。我們之所以在煩惱當中不能出來,往往自私自利放不下,貪瞋痴慢的習氣放不下;一提起來為眾生、為佛法,正念一起,妄念自然就消掉。
當初末學在要從台灣到海口去,我們是去推展中國文化,我的父親就說到,「這個教育的工作可能一萬個人做,只有一、兩個人可以做得起來。」這個分析是沒有錯,因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接著我跟我的父親交流,「一萬個人做,只有一、兩個人做得到,我們是要去問這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做不到的,還是要去問這個做得到的?」所以真的,我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要打煩惱、要找藉口,可以找一千、一萬個藉口。但是假如下定決心,這些藉口就不見了,就像《無量壽經》說的,「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真的,決心一下,很多的善知識、很多助力就感應來;這個信心不下,感來的都是業力。我們走的是業力的人生,還是願力的人生,都在這一念之間。我們往往遇到境界,先找藉口退縮,人生,任何人都不能夠打敗我們,只有一個人會打敗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妄心、退縮的心。
今天我們是「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我們要去問的是這一個、兩個做到的人。假如這一、兩個做到的人,他們是有很多的財富,是有很高的官位、社會地位,那這個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沒有。但是假如不需要財富、不需要地位,而他們具備的條件我們也有,這個時候要責無旁貸去做。接著我也跟我父親提到,我的師父,我們尊敬的老法師,他一個人到了台灣舉目無親,也沒有財富,也沒有社會地位。但是純是一顆慈悲心,純是一顆至誠的心,就感應來三位好老師,感應來我們韓館長大護法來給他護持,這些境界都是自己的心感召來的。慈悲的心、真誠的心,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師父能修得一生這麼殊勝的果報,我們也要相信自己能做得到,所以這一念心是提起對佛法的信心。
假如我們跟著師長學習,然後對師長講「師父,您的修行的成果,只有您做得到,我們都做不到。」諸位同修,假如師父聽到了會不會哈哈笑?會不會說「太好了,我做得到,你們做不到」?不可能!父母跟老師最歡喜看到的事,就是孩子、學生的成就超過自己。而父母、老師的心境,一定是把他一生修學最精華、精髓的部分,全盤托出給他的孩子、給他的學生,希望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師長每一部講的經,都是我們修學最重要的關鍵。假如我們能體會到師父對我們這顆至誠的愛心,我們會直下承擔,隨文入觀的去聽師長每一句教誨。當下我們就能少走很多的彎路,能夠直截了當來走我們這一生的修學。我們體會得到師父的用心,我們體會得到每位講課法師的用心,那我們這幾天就能夠心跟心的交流。每一句法師寶貴的這些教誨,以至於每個事例,都會印在我們的心田當中,都會轉變成我們立身處世的態度。
我們記得昨天悟月法師給我們教誨到,面對任何一個人要見性不著相,看到的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有人請教師父說,師父是怎麼念阿彌陀佛?師父說到「我念阿彌陀佛跟大家不一樣,在我的心目當中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我對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的供養,絕對沒有兩樣。」這些都是師父的教誨,我們要把它放在心上,當我們對任何一個人起了傲慢,馬上想到「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這個念頭起來,這個妄心就下去了。
昨天悟行法師也說到,有一位女企業家,她們開的是一個餐館、一個飯店,安排位置剛好坐在師父的旁邊,親近師父。當然這是恆順眾生,假如我們明白經教的,親近不在於距離,而在於心境,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心境相契了,天涯也咫尺;心境疏遠了,咫尺也天涯。雖然我們現在是在末法時期,但是假如我們對佛陀的這分至誠恭敬達到極處了,雖在末法當中還是正法;假如我們沒有依教奉行的心,縱使在正法時期,還是在末法。這位女同修她看到師父相貌非常的莊嚴,她就說「師父怎麼天生麗質!」其實當下我們看到什麼?是看到了她講的「天生麗質」四個字,還是看到了她很真誠講出這句話的心?假如我們看到了她那顆心,就沒有障礙;但是假如只看到她這句話,就有障礙。因為我們覺得這個人是外行,她不懂;我們懂,她不懂,高下出來了,傲慢出來了。
我們曾經聽一個公案,有一隻狗看到了觀世音菩薩,牠太歡喜了,馬上把牠剛找到的屎(大便),一下子就丟給觀世音菩薩。那是什麼?那是牠覺得最好的東西。所以牠一下子就脫離畜生道了,至誠心供養菩薩!師父常提醒我們,我們修行人不要愈學愈執著,不能只看到別人過失,都沒看到自己過失。儒家修學當中有一句我們都耳熟能詳的話,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叫修道。假如我們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自己一天錯了幾十次都感覺不到;別人一做了哪個動作,我們馬上就批評,這就是修顛倒的道,這個態度完全反過來。我們常常在跟各地的同修們交流,很多人聽完課,跟我們的老師講:「這一堂課我的先生最需要來聽,他沒來太可惜了;這個我兒子最需要聽。」一大堆人需要聽,就一個人不需要聽。當下我們都想著誰需要聽誰需要聽,那叫打妄想,心外求法,都是別人要修,我們不用修,而心念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俗話講「工於論人者」,我們對別人的過失特別看得準;那觀察自己的過失,就愈來愈看不到,「察己必疏」,因為精力統統放在看別人過失上。這個時候人家會不服,你五十步笑我百步,假如是兒子的話,是敢怒不敢言;假如是先生的話,一句話就頂回去了。當別人給我們一句頂過來,我們當下要反省,為什麼他人不能接受。真正修道人「正己化人」,都是要求自己。昨天我們在《感應篇》的課程當中,這個化叫自然而然,而不是要求別人出來的。有一位長者他聽完課之後,過來跟我們交流,他拿著香港四十集的《弟子規講記》,我們一看那本《講記》都已經翻了好多次,看起來非常用功。他就翻開來告訴我,你看這一段我還下眉批,後面寫什麼?這一段很好,後面寫「媳婦要看」,再下一段又寫「兒子要看」,所以整本書都是別人要看,就自己不用看。真正我們在聽課當中,都要觀照得到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在覺悟當中,在反省、在觀照當中。
師長的教誨非常寶貴,我們一定當場要領受,要視一切眾生是阿彌陀佛,不能愈學愈執著。曾經有一位朋友,第一次到我們文化中心來,過來之後,他吃完飯,他第一次來吃完以後還剩一點點,他就問我們的工作人員,請問倒飯的桶子在哪裡?諸位同修,假如我們今天看一個人拿著還沒吃完的飯,來問我們倒飯的桶在哪?我們會怎麼回應?會不會眼神就是「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奇怪?」當我們用異樣的眼神看他,他內心會很惶恐:我哪裡做錯了?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放不下自己的執著,感受不到對方的心境。他第一次來,這是正常的!所以是他正常,我們不正常,我們變成什麼?嚴以律人。這個時候你跟他說,「好,我幫你處理」,我們自己去把它吃掉。他第二天、第三天他會觀察,原來大家都很節省、都很惜物,他感動了。你又幫他處理,你又自己吃掉,他知道了他更佩服。我們都急於當下就要教誨別人,人和都不見了。
有時候這個急不來,只有一件事最重要、最急,就是修我們自己。而真正都是修自己,正己自然就會化人,這不是刻意的,而是會水到渠成。什麼是老實人?時時都是從自己開始用功、開始修起,這是老實人;腦海裡都是看誰先修、誰先修,那就不老實。剛剛我們提到的,她說到師長是天生麗質,我們另外一位同修馬上很嚴肅的說「是相好莊嚴」。大家都能感覺到當場的氣氛都有點僵硬,這個時候你看師父沒有執著:「都對,天生麗質就天生麗質。」所以,我們有機會跟在師長的旁邊,都是學習師長的這分不分別、不執著,學習師長這種人情練達、圓融自在的修為。
我們這一次辦的追思法會,也可以深刻感覺到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一個心態,「飲水思源」。做人假如不能飲水思源,忘本,絕對失人道,絕對會墮落。在除夕那天早上,我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舉行了一個祭祀,祭祀我們中華民族萬姓祖宗,當場兩百多個人非常恭敬的給我們的祖宗行禮。確實當下我們都感覺到祖宗在庇蔭我們,祖宗都蒞臨了現場,在這個氣氛之下,幾乎所有的人都流下感動的淚。而我們緬懷祖宗的恩德,更重要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承傳先祖的教誨,心繫天下的安危,心繫文化的承傳。這個文化不承傳下去,我們擁有最悠久文化的民族,將可能成為最短視的民族。我們這一生遇到了這樣的機會,我們要直下去承擔,而這個並不辛苦。很多朋友見到我們一些工作的同仁,都會說你們辛苦了。我們真的不辛苦,因為這一生能做該做的事,能做想做的事,那是人生的快樂、福氣。所以,我都跟我們的同仁講,我們能夠來為往聖繼絕學,那是真正福氣!我們同仁來自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但是每個人都會講一句閩南話,就是這一句「福氣啦!」
而且不只是我們的福氣,也是我們祖宗的福氣,對!我們的祖宗現在在天之靈都在看:我的子孫現在在弘揚正法,在弘揚佛法,好,好好的幹,我也與有榮焉。佛陀講「一人得道,九祖升天」,我們能走上修行的路,走上弘法利生的路,真的是我們祖宗的福分。因為祖宗跟後代、跟我們是完全是一體,我們的福慧,也是祖宗跟後代子孫的福慧。范仲淹先生離我們已經一千年,他的智慧承傳了千年不衰,他那一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分胸懷、這分智慧、慈悲傳了一千多年。范仲淹在的時候,他的義田,他買來供養大眾的田地是一千畝;而到了他清代的後代子孫,把他的這個德風發揚光大,到清朝是四千畝義田。所以你看這分福分、這分智慧承傳千年不衰,而且福田心耕,最重要的還是這顆心,是福田的根源所在。從宋朝以後到清朝,范仲淹的後代出了七十二個部長級以上的官員。一個家族的興盛,一個家族的德風,能夠庇蔭到世世代代的社會民族安定。哪一個朝代,沒有范仲淹的後代在那裡為國為民?
諸位同修,我們聽到了佛菩薩、古聖先賢的風範,我們馬上想起一句《弟子規》,叫「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諸位同修,我們的家風要承傳多久?大家怎麼一臉茫然的樣子,心裡要有數!我們不能帶著孩子、帶著孫子往前走,走著走著兒子、孫子問:爸,去哪兒?我們回頭說:你問我,我問誰?那到底帶哪兒去?真的,這些榜樣都在我們的眼前,只要我們至心求道,只要我們真正對佛法、對民族有這一分使命感,我們的子孫一定會感應得到,能把這分承擔、能把這分氣節把它承傳下去。所以那一天我們祭祖,每位同仁都有這分使命、共識。
而在祖宗的教誨當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這個「孝」字。「孝」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合成了一體不可分。上面這個老就是上一代,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爺爺奶奶,上一代又有上一代,過去無始;子是我們的下一代,下一代又有下一代,未來無終,是一個整體。孝道跟師道都是這一個孝的精髓所在。我們今天要感念佛菩薩、感恩師父的教誨,也是承先啟後,所以「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我們把佛菩薩的教誨、真理能夠再承傳下去,盡我們對佛菩薩、對師長的這分孝心。所以,師道跟孝道是一不是二。
那一天祭完祖宗之後,我們有個同仁他們去了九個人,全家族都去了,他的父母,包含他的哥哥、大嫂,他的侄子、侄女,還有他自己的女兒、太太。總共九個人就在萬姓祖宗的面前,他跟他的哥哥、嫂嫂、太太,一起給他的父母行跪拜禮,給父母拜年。拜完之後,孫子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拜完年之後,接著是他的哥哥上座,他們夫妻倆給哥哥磕頭拜年。因為他出來弘揚正法,在家裡面都是哥哥在照顧父母,讓他放心,讓他全心全意來弘揚,所以他感念哥哥的付出,也給哥哥磕頭。這一幕就是孝悌的承傳。我們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後代,而「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這一分孝悌能夠承傳下來,我們的愛心自然流露,因為孝悌也者,其為仁愛心的根本所在。
我們能孝順自己的父母,也能夠感同身受別人的父母也很辛勞。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孩子,也能夠感同身受的想到,假如這個孩子不好,他的父母會有多傷心,我們不可能去傷害他人的子女。當我們對自己兄長的恭敬心提起來了,那我們對一切人的兄長也有那分恭敬。所以這個孝悌的心境推演開來,就是對一切人的孝敬,老祖宗把做人的根本找到了,「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後來大年初一的時候,他們全家,哥哥跟他幫爸爸洗腳,而且還一個人洗一隻;然後大媳婦、二媳婦幫婆婆洗腳,也一個人洗一隻。孫子站在旁邊,一個人拿著毛巾,另外一個人在拿著熱水,必要的時候再添點熱水,那個真的是皇帝的待遇。當場你看這個天倫之樂,不只享受了天倫之樂,全家人一起都為往聖繼絕學,都為佛法、眾生,這是真正的法眷屬。好,今天末學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有講得不圓滿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批評、指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