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07/2/10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13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天氣比較寒冷一點,大家多注意保暖。我們在寒冷的天氣裡講課,也能夠體會「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我們上一次在平鎮高中有跟一些家長做交流,那時有位校長他是非常用心,希望能讓學生都能受很好的教育。學校有些中輟生,他也都竭盡全力去了解,然後去引導這些孩子們都能回到學校教育來。這位校長講了一段話,也給我們很深的一個震動。校長提到這個社會愈亂,我們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情。所以社會愈亂,我們是在每個社會事件當中看到自己的責任,對家庭以至於對社會、對自己民族的一種責任。我們看到這些中輟生的背後,其實都隱含著很多我們家庭社會需要深思的問題。

  中輟生他為什麼不想讀書?為什麼不願意讀書?中輟生的情況是在這段時間,這一、二十年比較嚴重,三、四十年前這個情況是很少的。我們可以了解到,那個時候孩子比較孝順,不管讀書也好、工作也好,會想到要讓自己的父母放心,所以那時候中輟生的情況比較少。慢慢的這孝道的教育比較缺乏,而且學校的教育太偏重於成績,很有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成績比較不好的學生,在學校裡面感覺不到被重視、被愛在學校裡面,他沒有歸屬感,所以就不想去上學。曾經我們聽許哲女士,她已經一百零八歲,她就說道只有缺乏愛的孩子,沒有壞的孩子。當老師、家長願意用一分愛去關懷這些中輟生,那中輟生還是很願意再回到家庭、回到學校,接受父母跟老師的教誨。當我們看到一個中輟生的時候,那可能是一個家庭的擔憂,一群人的掛心。甚至於今天他不讀書,他到學校外面遊手好閒,到外面接觸一些比較不好的環境,那可能進一步都有變成社會往後的負擔的可能,都可能會染上一些壞習慣,甚至於犯法都有可能。

  我們從事教育的同仁看到中輟生,那更應該更大的愛心、耐心來幫助這個學生,幫助這個家庭。所以這位校長講的這番話,提醒我們看到整個社會的情況,不只我們不能抱怨,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們的責任,我們更應該感同身受這些中輟生的家裡情況,以至於感同身受我們社會當前的一些比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方自殺率愈來愈高。我這一次在上個禮拜,我們在安徽廬江辦了一場「大學生幸福人生講座」,有所知名大學提到,他們學校一年自殺的大學生有二十多人,讓我們吃驚,那是很好的學校。我們冷靜來看看,家長也好,學校也好,耗了這麼多的心血栽培學生,而這個學生進了知名的大學之後的結果是自殺。這是整個社會的重大損失,很不願意看到的現象。這些情況的發生都值得我們整個社會來深思。

  當初他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那時候我們有沒有警覺到他的心理其實是已經有病?為什麼我們都察覺不到他心靈成長的病?因為當父母、當老師的被一個東西給障住了,看不到孩子內心的成長,那個東西叫做虛榮心。只看到孩子的分數,卻看不見他的心靈到底是在往善、往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往消極、往憂鬱症的方向在發展,都看不到。假如都看不到孩子的內心,那父母跟子女絕對不會親,會愈來愈疏離,家庭裡面愈來愈沒有愛的感覺。當人感覺不到愛,內心會很空虛,所以才會產生這麼多尋短見的這些事件。更誇張的是,他們說到學校安排一些心理有障礙的同學去接受一些開導。假如現在去申請要跟這些老師們談話,開導的話,必須要等半年以後才排得到。你看代表現在整個大學裡面,心理障礙的人數有多少?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父母以及從事教育的同仁深深的來思考,有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就是孩子一輩子健全的人格。

  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看孩子的人生要看得長遠,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成績而已。事實上,我們再冷靜下來,真正只重視成績、重視虛榮,真的能成就一個孩子幸福的人生嗎?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先想清楚的問題。我記得我曾經看過一篇篇幅很大的報導,「高學歷高失業率」、「高學歷高離婚率」,這都凸顯我們在孩子成長、求學的過程當中,忽略了做人做事的教育。

  我們也曾經聽過父母栽培一個孩子不容易。栽培這個孩子讀書很好,所以就告訴他,什麼都不用管,只要把書讀好就好考上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學,然後還幫他鋪好路,讓他出國去留學。而且這父親本身也是公家機關的最高領導,也是頗有成就。把孩子送到外國去念書,結果念了個博士回來。諸位朋友,孩子念博士回來,高不高興?不要高興太早,看人生,其實真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之前在小學任教,看到孩子一些偏頗的行為,都可以斷得出他往後人生會有很多苦頭吃,可是有多少個家長他體會到了?他的孩子讀到博士,他被孩子這個博士沖昏了頭,很高興,可能還打算帶著兒子到處逛,告訴別人這是我兒子,博士畢業的。

  結果他還沒有高興多久,有天他的兒子跟他講了一段話,說道爸,你有很多棟房子,但是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掉?所以假如你突然死了,那我這些房子要很多遺產稅,所以你應該把這些房子統統都過到我的名下來。諸位朋友,這位博士生講的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確實,人生無常,隨時都有可能一個不小心,生命結束有可能,生命只在呼吸之間,所以他講得也很有道理。假如你是爸爸,要不要過給他?不要!你看栽培他到博士回來,都還沒說要孝順父母,先跟父母談趕快把財產都移給我,你看他爸爸嚥得下這口氣嗎?所以就很生氣,然後父子就不好溝通。結果他的孩子毫無感覺到父親的難受跟氣憤,感覺不到,那真的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不只沒有反省,還寫了個存證信函給他爸爸,說跟他斷絕父子關係。你看,他讀這個博士讀去哪?這樣的孩子不是一個、兩個,但是所有的家長都必須要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才會醒得過來。

  老祖宗講「至要莫若教子」,要把孩子教得懂事、懂孝、會做人,不然我們一輩子的努力,可能結果就是這樣。這種結果發生了,會變成什麼?不敢讓人家知道,還得撐著面子,說我兒子是博士畢業,接著後面都不敢講。人生假如孩子是這個樣子,不得憂鬱症才怪,為什麼?人前要裝個樣,人後還要在那裡以淚洗面。真的,這個父親這麼大的打擊,之後也是憂鬱症,都已經差不多是進了精神病院。他還有個女兒,這個女兒是從小不大會念書,所以父母關懷比較少,隨便念個專科,就沒有繼續再念。假如我們對孩子是不同的態度,會讀書的就照顧多一點,不會讀書的就比較隨他去,關心比較少。我們這樣教孩子對不對?平等才不會有抱怨,才不會有怨氣,平心則無怨。我們對待孩子還有差別待遇,疼這個,比較不疼那個,這個家道不喪、不敗很難。

  幸好這個女兒比較貼心,所以也沒跟父母計較自己讀書少,父母照顧少,沒有計較。看到父親精神都已經有點不正常,這女兒也很於心不忍,希望能幫到自己的父親,就跟她父親講爸爸,你別擔心,你往後的日子就靠我。你看這個女兒很有承擔,說我會盡心照顧你,我還每個月固定給你五千塊錢。不只不跟爸爸要遺產,每個月還固定給爸爸錢。然後說往後我都會盡心照顧你,你住我家都可以。爸爸本來很絕望,看到女兒盡心盡力在愛護他,所以病情稍微穩定下來。現在這個爸爸身體也比較正常。有時候我們得好好冷靜來看自己的人生,到底我們現在教育出來的孩子,他是懂得做人還是唯利是圖?他只看得到成績,往後就只看得到他的名跟利而已。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他這一顆心到底往哪裡在發展?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不能看不到。

  其實這樣的孩子出來了,我們這些學校的老師有沒有責任?這代表他十幾年的求學生涯當中,也沒有老師教他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道。所以一個事件都值得整個社會的反省,而不能單怪某一個條件而已。當然這個孩子這麼不孝,那會有因果報應。他感來的孩子,那鐵定也是很不孝的不可能他這麼不孝,還感來孝子賢孫,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他那個孩子生下來,不到一歲,進醫院已經進了好多次,而且都是開大的刀。你看,精神不知道耗喪了多少,還有他的金錢。所以好子孫也都是靠德行感來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道理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

  我們之前跟大家交流到,教育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一定是先懂孝道,有愛心、有肚量,這樣他的人生才能走的平順,走的有價值。所以這心量一定不可以太小。其實我們看,假如孩子心量很小,那在求學也好、工作也好,常常都是跟人家處不來,常常都是愁眉苦臉,然後一開口就是一大堆抱怨。那我們有沒有看到孩子肚量現在是小還是大?有一個徒弟常常都跟師兄弟吵架,這個師父看了不動聲色,有一天就叫這個徒弟過來,然後就叫徒弟拿了兩包鹽過來,叫他去倒一杯水,叫徒弟先把一包鹽倒到這杯水裡面去,把它攪一攪,然後叫徒弟喝一口。諸位朋友,這包鹽倒到這杯水下去,喝下來是什麼味道?很怎麼樣?大家一定沒喝過,不是很鹹,是很苦。加一點鹽是鹹的,整包鹽倒下去都變苦的。結果這一喝,印象還是很深,覺得很苦。

  過了幾天,師父帶著他們這些師兄弟到大自然,到郊外去。看到一潭湖水,那個湖非常大,師父叫這個徒弟你把另外那包鹽倒到這個湖水裡面去。徒弟照做,倒下去。倒了以後,師父說你喝一口這個湖的水。結果徒弟一喝,什麼味道?你們也沒喝過,湖水是甜的。這個學生若有所悟。為什麼同一包鹽倒到杯子跟倒到湖裡,喝出來的味道完全不一樣?那個杯子容量那麼小,所以肚量小,那人生嘗起來一定是苦的,看這也不順眼,看那不順眼。假如人生的肚量像這潭湖一樣的寬廣,那喝起來什麼味道?甜的,不會跟人家計較,心廣天地寬。所以這個孩子的心量很重要。現在得憂鬱症的比例也很高,那都跟心境、處世的心態有直接的關係。上次我們跟諸位朋友提到了父母教育裡面,提到了十多跟十少,這些原則能教出比較有肚量、比較懂得做人的下一代。我們再複習一下上次說的「十多十少」。

  第一是「多一點身教,少一點言教」。其實這句話假如真正能感受得到,我們在教《弟子規》,在教孩子做人,那首先會先觀照自己做到了沒有。這個觀照很重要,這個觀照是根本。假如沒有回到這個根本,那不可能把孩子教好。教孩子沒有僥倖可言,不能夠抱著試看看,可能運氣好一點。教好一個孩子絕對沒有運氣的,都是上行下效。所以唯有我們回到身修,才可能有家齊。

  有個爸爸打了一通電話回到家裡,他剛好出差。然後是太太接的,剛好爸爸打電話回來,先想要找誰?要找女兒。一、二天沒看到女兒,很想女兒,不想誰?不想爸爸媽媽,很想女兒。結果就跟他太太講趕快叫女兒跟我講幾句話。他太太就叫他女兒爸爸要跟妳講話。他女兒在看電視別吵,我看電視。她爸爸本來幾天沒看到女兒,想女心切,結果女兒一口就回絕,這個爸爸很傷心,還有點不高興,女兒竟然不接我的電話。接著,他的太太說那你要不要跟媽媽講講話?結果這個先生講不用了,不用了。剛好心情又不好。結果他不用了不用了講完之後把電話掛了。人往往在受到打擊的時候才懂得反省。他突然想了一下,女兒不接我的電話,跟誰學的?我也不接,我打電話回來都沒先找媽媽,都沒想到媽媽,難怪我的女兒也不會想到我。上行下效,現世就報。確實我們必然要把孝演出來,我們孩子才會懂得孝。

  在這裡我想到唐太宗,他有個太太叫長孫皇后,他的太太比較早去世。去世以後,唐太宗很傷心,所以就搭了一個高台,每天朝著他太太的陵墓看,邊看邊掉眼淚,想老婆想得很難受。然後想著連早朝都不去了,那國家大事會耽擱。所以你看唐太宗這麼留名青史的一個皇帝,有時候還是會有點喝醉酒,有沒有?那難免!有時候還是會打打瞌睡。這時候滿朝大臣要去規勸,諸位朋友,你敢不敢勸?人家在想老婆,你敢勸嗎?人家想老婆。結果魏徵去勸了。魏徵很有智慧,他會不會馬上跟皇帝講皇帝,你怎麼可以想老婆,不想人民?唐太宗會說你管我!所以這大臣都有高度的智慧,在規勸的時候特別懂得善巧。

  魏徵就去找唐太宗,跟他一起爬到高台上在上面望。望著望著,魏徵就一直在那看,然後唐太宗就說你有沒有看到昭陵?昭陵是他太太的墓,這昭陵其實是很近就看得到。結果魏徵他說在哪?在哪?我怎麼看不到?唐太宗說就那麼近,你沒看到?就在那,昭陵在那裡。魏徵說沒有,我沒看到。這麼近,你還沒看到,就在那。結果魏徵說你是說昭陵,我還以為你說獻陵。因為獻陵是唐太宗母親的墓。我還以為你是在想你母親,原來是在想你老婆。魏徵說原來你在說昭陵,我還以為你說獻陵,看到了,看到了!然後魏徵就下來。唐太宗站在那裡,沒多久也下來,然後吩咐下面說把這台拆了。魏徵聰不聰明?對!連媽媽都不想,還想老婆,你這個榜樣怎麼給天下人看?他馬上(唐太宗)回光返照,算了算了,把台拆掉。這是古代在勸人的時候,都是讓對方提起正念,提起正確的態度,而不是抱著只是指責對方。往往我們在勸他人,比方夫妻相勸,都一直指責對方的錯,往往「各相責,天翻地覆」。

  以前古代有個讀書人叫樂羊子。有天樂羊子在路上撿到一塊金子,走進家裡很高興、很得意,跟他太太說他撿到一個金子。好,諸位朋友,你先生有一天撿回來一塊金子,你會怎麼說?你怎麼這麼棒,還有金子可以撿?這很不一樣!今天這是不義之財,這不是自己的,當人撿了便宜,他會落一個印象,以後有沒有再有便宜可以撿?他的貪心會因為這個而慢慢提起來。所以古代為人父母,以至於為人妻子,看的都是這孩子也好、先生也好的那顆心地,善心才好。假如起了貪念,那以後這貪心可能會造成人生很多危機。這會教孩子的,我們也曾經遇過一些滿有成就的人,他們曾經也是撿了什麼東西回到家裡,他給媽媽看,媽媽打了他一頓,說人家的東西,怎麼可以亂拿?所以記一輩子,從此他人的東西都不敢亂碰,不敢撿這個便宜。所以樂羊子的太太看到他回來還這樣洋洋得意,就在那裡掉眼淚。他太太有沒有指責他?沒有,他太太只是默默掉眼淚。先生一看太太在那裡哭,說你哭什麼?她說你都得去撿人家的東西,都沒有志氣自己好好努力,所以我覺得我很慚愧沒有做好太太。在那裡掉眼淚。她先生看了之後好了,好了。自己又把金子拿回原來地方把它放好。你看是讓對方提起正念,這樣的勸誡是對的。

  另外,樂羊子的媽媽,有天隔壁家的雞飛到他們家來了,結果他媽媽(就是他太太的婆婆)把這隻雞給殺來吃。假如婆婆,人家一隻雞飛到我們家裡來,把牠殺來吃,我們吃不吃得下去?樂羊子的太太看到這個情況,也沒有批評婆婆,馬上就坐在那裡垂淚,結果她婆婆看了也不好受妳哭什麼?她說因為我們夫妻沒有能力,好好努力賺錢侍奉婆婆,都是我們的錯,害婆婆還得去殺人家的雞來吃。她婆婆聽完也很難受,就把這隻雞拿去倒掉,埋好,就不吃了。你看,這一個好的太太能夠在先生人生態度不對的時候,能夠給他導正,這是太太的德行可以化解家裡的危機。

  我們現在冷靜來想想,我們的德行能不能化解自己家裡的危機?我們之前講「君子如祉,亂庶遄已」。怎麼都沒有人回應?我們教過小學的有個壞習慣,都會怎麼樣?都會考試。君子如祉,這句話要背起來,待會要出門,不會背的不能出去。君子如祉,亂庶遄已。這個君子不是男生,男女只要有德行都可以是君子。君子就像家庭社會的福祉一樣,這整個家庭社會的亂,會因為他的德行,很快的化解掉。當初在齊國,有個賢人叫晏嬰(晏子),那時候齊景公算刑罰比較嚴苛,嚴苛之下,很多人犯罪,這腳就被截肢砍掉,很多犯了這種罪,這實在是太嚴苛了。當君王要能體會得到,人民是受我們教化的,上行下效。當人民犯罪愈嚴重的時候,應該是當政者要反省的時候才對。

  在《論語》裡面有提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上面的沒有做好榜樣,人民才會愈來愈差勁。能夠體會到這一點,那應該是體恤人民沒有受好的教育,我們更應該反省來教育好人民才對,而不是把法律愈來愈嚴苛。法律愈嚴苛,很難解決社會犯罪率。我們冷靜看看,法律愈嚴苛的地方,犯罪率低了嗎?可能沒有。閩南話說「嚴官府出厚賊」,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去看看,家庭也是這樣,父母盯得愈厲害的,那個孩子愈是神通廣大,有沒有?對!反而是父母很老實,任勞任怨,盡心盡力,孩子跟著都很老實。所以不從身教下手,聰明反被聰明誤!人算不如天算,我們不要自以為聰明。

  所以治理家庭,治理社會、國家團體,就像孔老夫子講的那一段話,道之以政,這句好像上次也講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都用政治、用刑法來治理,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人民只是想著不要再犯法被抓到而已,他並不是說不犯法,並不是說德行重要,他只是想免於刑法。舉個例子,闖紅燈好了,什麼時候不闖?會罰錢的時候不闖,聽說過年前更不可以闖。民免而,他沒有羞恥心。所以真正沒有警察在的時候,那如入無人之境,都不守了。但是「道之以德」,用德行以身作則,身教「齊之以禮」,待人都很恭敬,做孩子的榜樣「有恥且格」,教出來的孩子很有羞恥心,他人格能夠健全。這個格也可以是格鬥,對自己的壞習慣會去對治、去要求自己。

  確實,很嚴的刑法並不能夠解決社會的問題。你看現在這不只是國家刑法很嚴格,在家裡面都用刑法的,都用嚴苛的,真的,父母累,孩子也累,以至於現在夫妻也是這樣,還沒結婚以前就怎麼樣?財產公證。那個意思就是你不要亂來,我隨時可以跟你怎樣?還沒結婚,就先想什麼?離婚。俗話又說心想怎麼樣?都已經想到要離婚了,這個婚姻能夠持續?而且兩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個性、價值觀都還有一段磨合期,沒有那種包容,沒有那種寬恕,時時動不動就是用法律,那不可能處得好。所以離婚率愈來愈高,法律也愈來愈健全,難道能把離婚率改善嗎?

  這個婚禮,現在人了解的少。我們來看看,男女結婚為什麼?諸位朋友,怎麼這麼無辜的看著我?你們比我有經驗。現在結婚,多少是奉子成婚,有沒有?這告訴我們什麼?因為欲望而結婚。放縱欲望了!還沒結婚以前,不守男女的分寸道義,所以沒辦法,懷孕了,只好結婚。這樣的婚姻能維繫好嗎?因為欲望而結婚,改天也會因為欲望而離婚。所以為什麼結婚?是為了道義結婚。在《禮記》裡面告訴我們,「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我們今天都已經結婚多少年了,然後問我們結婚的意義是什麼?很可能會突然答不上來。這個時代都糊裡糊塗就做了一些自己都不了解的事。

  我們從事教育,真的,我跟那麼多教育同仁交談過,有時候我會突然問他一句話什麼叫教育?有的都教十幾年了,答不上來。那個當媽媽,孩子都十幾歲了,問她什麼叫教育?答不出來。一般家長問他什麼是教育?考試考好叫教育。那離教育意義差得很遠。「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有這樣認知的家長,時時都想著我要給孩子當好榜樣。「育,養子使作善也」,養育一個孩子,讓他以後成為善人。假如這句話懂了,百善孝為先,那鐵定是先教孩子孝。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什麼時候點點滴滴在教他孝?我們從事教育的人不懂教育,那不行。我們走入婚姻的人不懂婚姻的意義,也不行。

  所以「昏禮者」,在《禮記.昏義》有這篇文章,「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這是婚姻的意義。我們看到這句,「合二姓之好」,合,和樂二姓,你看在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就知道遺傳學,要合兩姓,同姓容易一些隱性的遺傳基因會出來。兩姓是兩個家族,結果現在年輕人結婚,覺得結婚是誰的事?我的事,那父母的意見都不考慮。那個結婚請帖,「我倆在某某時間要結婚」,這無父無母、無祖宗,這還得了!沒有上就沒有下,他也不可能有好的子孫,繼往才能開來。我們以前的請帖都一定是,不一定是父親寫,很可能你家族大,是家族裡面最有聲望的人寫這個請帖。現在在大陸還看到家族幾百人,那也是家族裡面地位最崇高的長者來發這個請帖。

  「上以事宗廟」,所以結婚是要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我們的行為不能侮辱了祖宗。這個心態對於一個人很重要,他會謹慎,他會有責任使命感。他不會不小心做出侮辱祖宗的事情。上一次我們在平鎮高中講課的時候,第二節課來了一位長者,這位長者應該六十幾歲,我看他一進來,特別認真聽課,還在那裡抄筆記。我們這後生晚輩看到長輩這麼用功,真的覺得很汗顏、覺得很慚愧,到底是我們在講課,還是他在教育我們?我在台上,其實已經暗暗的很佩服這個長輩,但是我也不清楚他的身分。後來講完課,劉議員就提到我們請桃園縣副縣長給我們講講話。原來那位長者是副縣長。剛好那一堂課強調了家道的承傳,一提到家道,我們都會提到范仲淹先生他的家道。

  後來副縣長上台去,給我們講了一段話,讓我們也很感動,他一開始,副縣長就說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副縣長姓范,你看他一開口,我們看到一個家道對一個人的影響,他對自己的祖宗如此恭敬,稱范文正公的後代。接著范副縣長說我雖然沒有像范公這樣的德行,不過我們當子孫的盡力做到沒有給祖宗丟臉。也確實,范副縣長他從事公職三十多年,三十多年如一日。而且很有意思,這副縣長他三十多年來都做什麼工作?造橋鋪路。這些聖哲人的後代,連行業都會選。這會遺害社會的行業不幹,增長人的欲望的行業不幹,都幹這些人民需要的行業。因為他幹不好的行業也是侮辱祖宗。從事公職三十多年,也是盡心竭力,也是有繼承了他們的家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麼認真的人難道會沒有發展?所以後來他已經六十多歲要退休了,但是朱立倫縣長還邀請他來做副縣長。所以真正有孝、忠誠的人,一定會被重用。

  這是剛好在「昏義」當中看到這上以事宗廟。一個走入婚姻的人,都要想著我跟祖宗是一體的,我要把他家道能承傳下去。這個態度是什麼?這個態度是代表慎終追遠。一個人要有感恩心才能叫人,沒有感恩心,不能叫人。做人最根本的是要知恩報恩。上以事宗廟,是老下以繼後世,是有後代的觀念,這叫子。你看,上一代下一代構成了一個什麼?孝字。所以整個中國文化的一個精髓,含攝在這個孝道裡面。所以結婚也是孝道的延續,而不是欲望的結合,這很值得思考。居然有一個女子,她找對象提的第一個條件是對方要沒有爸爸、沒有媽媽,恐不恐怖?找對象第一個條件是他爸爸媽媽都死了,我才嫁給他。這個教育不教,人真的那個思想不知道會偏到什麼程度?其實為什麼她會提這個條件,她就覺得那個組成家庭是去享受、去玩樂而已,而不是繼承一個家道。好,我們這節課先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