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06/12/17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08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剛剛講到確實對經典不能有僥倖的心態,人生的真理不能心存僥倖,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去實踐,所以要正己化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不只無怨,還能贏得家人、贏得朋友同仁的信任、愛戴。
這位老師她辭掉在深圳的工作,然後回到自己的故鄉烏魯木齊,開始從自己的修身、齊家做起。這個先後順序也不能顛倒,我們有時候接到好的教誨(中國文化),馬上一回去就是治國平天下,馬上回去找教育局長,這都不是道法自然。你去找教育局長,你自己連媽媽都做不好,還敢跟我談教育。這就很值得我們深思。一定是從我們身上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價值,產生對文化的信任,這個緣才會比較成熟。那已經有很多教育界,我們曾經聽一個教育局長講:某個幼兒園的園長,自己的幼兒園搞得亂七八糟,然後他常常出去說要推廣文化,說那個功德比較大,那哪有功德?都已經讓教育局長在那裡對正法反感,哪還有功德可言?甚至都已經讓人家誤解正法,毀謗正法。怎麼做才如法?一定是先從修身、齊家做起。
所以她開始每天打新鮮的豆漿,親自端給她婆婆喝。其實很多人說婆媳關係不好處,都是一個心念之間而已,都在那裡計較誰先付出。其實當媳婦的假如起個念頭,婆婆扶養一個孩子含辛茹苦二、三十年,也是相當不容易,所以這個孩子跟她是一體的。我們能夠體諒到這些,就不會去跟婆婆爭風吃醋;反而當先生在起了這分孝心的時候,我們更是隨喜讚歎,進而還去幫他的忙,那夫妻的感情一定好,還會提醒先生,婆婆下禮拜生日,我觀察婆婆需要什麼東西,我幫你去買,你別操心,你好好工作。他覺得我整個生命當中都有一個得力的賢內助。假如看婆婆跟孩子很好,跟自己的先生很好,還吃醋,這個三角習題就不好解了。還真有這種事情發生!當婆媳關係處不好,真正最痛苦的還是先生,還是整個家庭。
今天我們成立家庭,時時要不忘初心。我們今天成立家庭,我們的信念是什麼?有沒有人結婚是說:我要搞得他雞犬不寧!有這樣子的人去結婚的沒有?不可能!那都是要去追求幸福的人生,這是我們的目標。整個過程跟這個違背了,我們要馬上調整自己的心態才對,不然延伸出來,自己夫妻不幸福,又造成孩子人格的障礙,那這個問題就會愈延伸愈複雜。
在《詩經》裡面有一篇叫做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當人家娶媳婦、嫁女兒,娶媳婦都叫于歸之喜,那就是娶個好媳婦到你們家裡來可以旺三代,這叫于歸之喜。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讓這個家庭愈來愈興旺,這是一個媳婦嫁到婆家、嫁到夫家的一個信念才對。中國人時時都把人與人這些道理放在心上,看到桃樹的樹葉長得很繁茂,馬上聯想到是女子嫁過去要讓人家的子孫就像桃子結果,桃子開花,桃子長樹葉一樣快速又繁茂。所以這也是我們走上婚姻的信念。包含男子,我們跟另外一個女子求婚,我們當下的信念都是希望能夠跟她結這一生的緣,都期許自己能給對方幸福美滿的人生。人這顆初心能時時保持,一定在每個境界當中都能夠找到好的方法去化解;往往都是遇到境界的時候,不好好提升自己的智慧能力,盡把問題又推給對方、推給其他的人,自己又不負責任,又逃避,那才會是不好的收場。
我們在湯池,三八婦女節辦了一個「好婆婆、好媳婦表揚大會」。諸位朋友,我們台灣有沒有表揚過好婆婆、好媳婦?有沒有?我們桃園有沒有表揚好婆婆、好媳婦?這太重要!好媳婦,整個家風,那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所以孔夫子說「妻也者,親之主也」,家庭很重要的一個主角,所以叫家庭主婦,這都是依據孔夫子的教誨來的。我們現在社會都需要好榜樣,所以好婆婆要有好榜樣,媳婦要有好媳婦的榜樣。
很奇妙的是我們辦了這個活動下來,好婆婆都有共通一個點,就是媳婦嫁過來了都把她當女兒看;不只是這樣,還告訴她的孩子,就是這個媳婦的小叔、小姑,她說大嫂嫁過來她還有一段適應期,一定要讓她覺得就像回自己家一樣,你們可要好好的善待大嫂。你看婆婆心胸氣量這麼大,還會設身處地替媳婦著想,這樣的心念媳婦能不能感受到?能不能?人跟人那種心與心很直接,很快就能夠交流得到。當媳婦感覺到婆婆都為她設想,那回應回來的一定是她也念念為婆婆設想。人跟人的緣都是互相在影響。這個婆婆不只是對自己家人很照顧,好婆婆還有一個特質,鄰居有困難找她幫忙,她都很主動,就很有愛心。比方要下雨,隔壁鄰居忘記收衣服,她婆婆會主動的去幫忙收。媳婦看到婆婆這種敦親睦鄰,時時很熱忱待人的風範,對婆婆都是生起恭敬心。婆婆跟鄰居都是斤斤計較,那媳婦要尊敬婆婆也不容易,婆婆也是媳婦的長輩,要做出好榜樣來。
然後這個媳婦很有意思,都是一個態度,把婆婆當自己的母親。其實幸福快樂跟痛苦都是一念之間,你的心念是這樣的心念,自然感來的是婆媳的和諧。然後很奇妙的是這些好媳婦為什麼有這個人生態度?你再往源頭去找,她的父母有很好的家教,在她要出嫁以前都有幾個交代:第一,妳可以不給我買禮物,不可以不給公公、婆婆買禮物。要出嫁以前父母是這麼教的,要多替公公、婆婆著想,妳可以不給我買,不可以不給公公、婆婆買。真的有一個官員(一個女士)她就有分享到,她說她都會在重要的節日給她公公婆婆買禮物、也會給她父母買禮物。結果她的婆婆真的去問她媽媽說:女兒給妳送什麼?結果媽媽講出來,因為她送給婆婆的禮物比媽媽還要好,所以那個婆婆就覺得我這個媳婦對我可真好,買給我的禮物還比她媽媽好。當然,當親家不要做得這麼計較,有緣千里來相會,當親家的都要和和樂樂,不要這樣比。但是你看這個媽媽通情達理,都會感受得到,假如妳對婆婆這麼好,那婆婆就會覺得妳真的把她當自己人。
第二個交代是:今天妳跟先生吵架了,不要回家裡來,自己處理好,不要回來哭,那個先生是妳自己選的,自己選要甘願(就是要認分)去盡這段因緣,所以不要回家來哭。第三個一定要相夫教子,好好把家裡打理好,讓孩子在很好的環境當中成長,也讓先生的工作沒有後顧之憂。交代這幾個點。所以一個好的媳婦根源是什麼?是她有好的家教。真正選媳婦不是看媳婦漂不漂亮,是要去看看她的父母善不善良,有沒有德行?所以閩南話講「買田要揀好田底,娶新婦要揀好娘娌」。你看我們留下來的諺語都含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我真的遇過有老人家就是這麼選女婿的,選了很多都不合意。結果後來有個窮書生,家裡真的很窮,然後他還真的到窮書生的家裡面去看,家裡有夠破爛的,連坐的椅子都是很差勁的,但是父母都很老實,真的就把女兒嫁給他。他這個女婿真的很憨厚,因為你家世這麼好,然後又不計較他的家世,這女婿感恩在心上,後來事業也做得很成功。然後他的女兒也走上弘揚文化的路,女婿非常支持,說:我做妳最好的後盾,妳好好去做。所以他現在跟他女兒都走入弘揚中國文化行列,他的女婿都很支持。我們剛剛是講到婆媳關係很重要。
這位老師她回烏魯木齊就先從自己的本分做起,每天給她婆婆做早餐,親自送過去,做了一段時間,也常常關懷公公、婆婆。有一天剛好在路上遇到她婆婆,可能長期這段時間對婆婆的關愛,婆婆感動在心裡,可能就在路上這種感動突然達到一個頂點,結果婆婆就放下手上的東西,就跑過去給她抱住;這種情節不是在電視看到,這學《弟子規》的以後人生會有很多這種情境。她婆婆就給她抱起來,抱住以後就對她講:妳跟我年輕時候很像,逞強好勝,就是心地善良。可能她婆婆以前年輕也吃過一些虧,然後兩個婆媳就抱在那裡。她的婆婆還常常給他兒子交代:你可不能虧待了我這個媳婦。有時候她先生打電話給她:今天媽媽又稱讚妳了,今天媽媽又交代我不能欺負妳。你看夫妻在談話是談這種言語,那真的覺得那個家庭就非常的和諧,是先生在說我的母親交代不能欺負妳。這樣的好戲,我們的家庭一定要上演,那都要從自己開始做。
後來,她回來都很專注、很用心的照顧家裡面,她先生的事業愈做愈好。她先生手下的員工有幾千個人,結果她先生居然跟我們要《弟子規》的碟,一次就要兩千套。當然,真的兩千個人要,那我們是歡歡喜喜給,但是我們就先冷靜下來跟她先生溝通,還是要先從自己做,還是要先從所有的主管先學。一開始發一個東西就是指著「給我學」,你看他學不學?他一定反彈,我工作已經夠忙了,你還叫我學。假如說我們學了《弟子規》,當主管的對屬下更加的呵護、更加的提攜,他說:我們主管怎麼最近好像變了一個人,聽說他最近在學中國文化。接著我們在跟他們分享一些人生道理的時候,突然來那麼幾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然後把自己兄弟的和樂講給員工聽,員工在那裡掉眼淚,然後說:主管,你這句話從哪裡來的?不告訴你。他會跟著你來聽,跟著你來學。這時候水到渠成,因為你表演得很好,人家對聖教有信心,這時候再水到渠成去推。所以正己化人是一個重要的次第、關鍵。
她也是很用心經營夫妻之道,她先生因為工作忙,常常比較晚回來,她都會留一盞燈;可能先生回來肚子餓了,留一點食物。結果留了一段時間都沒什麼反應。假如是我們會怎麼樣?做對的事,絕對沒有求別人回饋的心。假如我們做對的事還眼盯著別人要回饋,那個不是用我們的自性在做事,那都是跟人家談條件,這種心境絕對對方會收得到,那都是要做給我看的,都是要請我上鉤的,我才沒那麼傻。有的太太回去拖地拖了一個禮拜,先生都還是坐在沙發上看他的報紙,她終於忍不住了,把拖把放下來:我在這裡忙得要死,你都沒看到嗎?結果先生也挺有修養的,就把報紙放下來:發脾氣了!還說學《弟子規》的?所以我們有有求的心,對方收得到。我們做的就是這就是我該做的本分,對方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你都盡你的本分,我也該盡我的本分。
她做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天剛好半夜的時候,就看她先生坐在那裡,沒有睡覺,她就突然爬起來。她先生可能是這段時間之後很感動,看她起來,他就對他太太講:妳留的那盞燈、妳留的食物我都看到了。諸位朋友,假如你是那個太太,接下來怎麼樣?你們怎麼都沒反應?你們都當故事聽,那個要拿來做的。這時候我們要告訴先生:那本來就是我應該做的,趕快休息,明天還要上班,我明天打精力湯給你喝。他會感動到整夜睡不著。你看我們這位老師怎麼講?這老師說:我都做這麼久了,你現在才看到。不過她講的時候,不是責怪她的先生,是有一點撒嬌。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她確實是用心在做,她的先生感受也很強。
這整個夫妻關係變得很好,兩個人變同參道友,先生在公司裡面遇到一些問題還會回來聽她的意見。因為她對她先生很恭敬,進門幫他拿拖鞋,還給他敬禮:你辛苦了。他先生學了敬禮以後,到公司去,他是最高主管,上去之後給員工敬禮,員工嚇了一跳。然後做這些報告的時候,跟這些可能是一些高級主管做報告,他也是三面(因為坐的人很多)都鞠躬,很不一樣,聽的人那種態度就跟以前截然不同。有時候她的太太說:你今天做報告,效果怎麼樣?他說:三鞠躬以後,報告都好做。人家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所以那個報告就很好交流。甚至於他到國外去做報告,去跟人家學習、交流,他一上去給底下的外國人鞠躬;下來以後,那個外國人跑來跟他講:你真的是真正的中國人。那種好禮,人家感受到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反而我們現在假如不好禮了,都給外國人看笑話。
有一天,她的先生在看一個連續劇,也是含攝中國文化在其中的一部連續劇,其中有一段就是有一個人很感嘆,他就對著另外一個朋友講:我今天雖然是家財萬貫,賺了不少錢,看起來好像人生很發達,但是都比不上你替整個社會做了某一項決定、推動某一項決定,因為你這個推動影響的是世世代代。就是很讚歎他這個朋友,看起來這位朋友沒有他的錢多,也沒有他的社會地位,但是反而他非常佩服這個人。結果當看到這段以後,她的先生就對她講:我的事業在叱吒風雲,我的員工成千上萬,我的人生都比不上妳推展中國文化的價值。當先生對太太推展中國文化是這樣的肯定,那真的夫妻關係也好,以至於是他們夫妻往後對家庭、對社會的、對他公司的貢獻,那一定會相當的深遠。
當然,假如我在旁邊,我還會插一句話,她的先生也當下就是在弘揚中國文化,他可以把中國文化變成他整個企業(幾千個人的企業)統統以德為本,以服務社會覺得是本分,那這個企業就成為天下企業的榜樣!那她先生也是弘揚中國文化功不可沒的功臣,幹的是同一件事。不見得是要拿著《弟子規》才叫弘揚中國文化,把聖賢的教誨在我們的工作處事待人當中演出來,就是實質的弘揚中國文化。所以我們修學的人要重實質,不可以只重形式。這是我們剛剛講到,一個人的善心發起來了,真的是影響一個地區的善心。
我們剛剛講到老子選兒子,到底我們現在是在栽培大兒子還是在栽培小兒子?假如我們只看到利害,只看到以後要給他賺大錢,只看到他的才華,鋼琴什麼都要學得比人家多,我才有面子,那我們都是在培養小兒子。結果那個太太就講:反正我不靠我的兒子。其實這樣的話都實在是人在福中覺得那個福給我都是應該的,不管社會的死活,反正我能夠生活得好就好了。我們教育下一代都不把孝心教下去了,那下一代搞亂了。反正我還有退休金可以領,不干我的事。這不得了,怎麼可以有這種心境?今天我們當公務員,我們領的是國家的俸祿,要為天下著想,要為社會著想,哪說反正我的孩子不養我,不干我的事,這都是我們現在的人真的心胸只想到反正我有退休金,其他的我不管。
其實我們再冷靜想想,社會福利從哪裡來?不就是立法來的嗎?而二、三十年之後,請問誰來立法?不就是現在的小孩!假如我們教給他的就是為了利益可以不顧父母,他連父母都不著想了,還會為我們的晚年著想?你可以不靠孩子,你晚年的福利靠誰來?那不也是靠現在的孩子長大以後,他有為社會著想的心,推動整個社會的福利嗎?社會是一體的!所以當我們都沒有把孝道、把仁愛心教給現在的小孩,等到他們三、四十歲掌握了整個社會的立法,他們會怎麼想?這群糟老頭讓他們自生自滅去,只要我們吃得飽就好了,想那麼多幹什麼。真的,人要想得深遠!假如只是想到眼前這麼短暫的虛榮而已,那後患無窮。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你看,周朝開八百多年的盛世,就因為周公制禮作樂,他知道「移風易俗」,莫善於音樂;「安上治民」,治理人民安居樂業,「莫善於禮」。因為制禮作樂,開了八百多年中國最長的一個朝代,這都是不偶然的,哪個朝代比八百多年還長?而不只周公開了八百多年的盛世,周公的德行也成就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所以「唯有炳然周孔教」,周公跟孔子的教誨;「至今仁義洽生民」,你看這種生命的價值,至今周公跟孔夫子的仁義之道還在教化著炎黃子孫。諸位朋友,我們現在的文化衰敗到很低點,如何能否極泰來,就要靠我們這個時代的炎黃子孫發起這樣的一種責任心出來。我們要把周公的深謀遠慮,我們要自己來身體力行,也要讓兩千年多以後的子孫還想著就是我們這一代的炎黃子孫重新提起了「為往聖繼絕學」的使命,才讓他們在往後的幾千年依然有聖賢的智慧可以承傳。這是有深遠的見識。
而歷史上另外一個反面的教材,秦始皇。你看秦始皇很聰明,他可以用武力把六國都打敗,統一了,但他不是用仁義,他看得不遠,他覺得反正我就是武力,我就是誰不聽我的,我就殺誰。在打趙國的時候,趙國幾十萬軍隊投降,秦始皇是下令把他們統統活埋,這個跟上天的好生之德完全相背。所以秦朝這麼強的武力,只維持了十五年就被推翻掉了。你看他聰明嗎?他真有深遠的智慧嗎?而且秦始皇死無葬身之地,他死的時候不敢發喪,然後還要買一大堆死掉的魚放在他的旁邊,放在他坐的座車裡面,說那都是死魚的臭味,其實他已經身體都腐爛了,不敢講出來。他自己的兒子就被趙高給害死了。我們這句話也講了比較長的時間,我們這句一定要記得,「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我們接著,我欠大家太多了,上次還有一段很重要沒有講。「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取幼,家之不祥;釋賢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損人自益,當我們念念自私都是損害別人,自己福分已經折損;而當我們損人的時候,人家給你騙一次、騙兩次,不會給你騙第三次,慢慢就眾叛親離,這樣的人生態度已經注定不祥的預兆。所以孩子能不能一生能夠遇貴人,能夠生活得很安詳,那都是從他的心地開始下手。第二句棄老取幼,家之不祥。什麼叫棄老取幼?很簡單,我們從當下的生活來觀照,當我們夾起可口的飯菜先給誰吃?先給孩子吃,這叫棄老取幼,家之不祥。沒有把孝道,沒有把先孝順爺爺、奶奶表演給孩子看,他學到的就是所有的人都要以我為中心。所以小皇帝、皇太后就這樣出來。
我們曾經在公車上還看到一幕,先生太太跟小孩還有奶奶四個人坐一起,結果這個太太就拿起包包裡面的食物,然後就:兒子,來來來,這你最喜歡吃的。就拿給兒子吃。這個先生在那裡看報紙,在車上;突然吃到一半,這個先生說:兒子,拿一點點給奶奶吃。你看都吃了一會才想到奶奶。結果這個媳婦馬上講:這個都沒有奶奶愛吃的。那個先生想想,繼續看他的報紙。你看,人遲鈍到這種地步。為什麼媳婦都沒有準備奶奶愛吃的東西?根本就沒有這分孝心,根本也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給孩子做榜樣。你都不為父母著想,以後你的孩子也不會為你著想,他以後有好吃的東西,那也是給他的孩子、也是給他的女朋友吃,不會給我們吃,是吧?為什麼?你教給他的就是私情,不是道義!他私情學到了,只要他喜歡誰,他就為他赴湯蹈火,其他的人他都不顧,太多這種例子了。
你看,大學的時候交了女朋友,拼命往家裡挖錢,女朋友要什麼都給什麼,那就是我們自己教出來的!你看,吃東西,我們有沒有棄老取幼?包含出去玩,都是兒子要去哪裡玩?從來不問爺爺、奶奶去哪裡玩。甚至於現在更誇張的,老人家可以不做壽,孩子滿月,孩子一歲、二歲都要給他做壽,那在折我們子孫的福!他二歲、三歲做什麼壽?真的,我們不聽這些聖賢教誨,那會被我們的愚痴給害死了。孩子二歲、三歲,他對家庭有什麼貢獻?他對社會有什麼貢獻?那給他做什麼壽?把他的福分就在那麼小的年紀一點一滴都折掉了。你幫老人做壽是給家庭做榜樣!反而父母親說不用了,我們就算了,然後就拼命只想著孩子的生日,這都是棄老取幼。孩子生日,我們可以忙一個月給他辦個party,還聯絡東聯絡西,然後父母的生日忘記了,家之不祥!我們要明理。
釋賢任不肖,國之不祥。這個「國」在夫子那個時代可以算是像現在的一個鄉鎮,因為那時候有「八百諸侯」,小國很多。大家可能聽春秋五霸,其實春秋時代的國家那都好幾百,很多小國就沒有在歷史記載裡面。所以就相當於一個城鎮,可能這個國家裡面的人民只有幾千個,甚至上萬個而已,這都是一個小國。所以這個國就可以指比方說我們現在一個公務人員團體或者一個企業,都屬於這個國的範疇裡面。經營一個企業、經營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得到好的人才輔佐,那這個企業一定會興旺,這個團隊一定會愈來愈好。
我們現在要經營一個企業,往往都直覺的反應是要先有錢,而不是先有人才。你看,我們的思惟裡面其實都跟真理有一點違背,這都要很冷靜去看。在《中庸》裡面有最精闢的管理學,但是因為經典被忽略了,所以《中庸》裡面講「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你治理天下國家抓住這九個綱領,絕對可以把它治理好,九條定則。諸位朋友,你曾經聽過「天下國家有九經」的舉手?對!你看,文化的瑰寶!我們跟著這些管理學的方向,今天看看這個大師,明天看看那個大師,每個大師講的都有差異,到底要跟哪一個?自己跟得心裡面都有點恐慌,到底誰講得對。而承傳幾千年,每個盛世都是依循這個標準的,我們卻沒讀過,很冤枉!我們炎黃子孫這麼大的福報,我們把它當面錯過,那也怪不得祖宗。
這個「九經」在《中庸》裡面就講,「曰修身也」,你看,一下子就點到核心了,我們今天要做很大的事業,自己的德行不好,你怎麼做?根本不可能做得好。哪是說我抓了一個機會,然後我有錢,我就可以打出一番事業來,那二、三年就垮下來。真有修身的功夫,做所有員工的榜樣,那事業也安定,家庭也安定;甚至跟你的員工,他的家庭也會安定。你今天當企業領導,然後自己不潔身自愛,還常常叫這些員工跟你去花天酒地,還染上一些惡習,那你員工的家人都會怨你一輩子。所以修身為本,曰修身也。
「曰尊賢也」,修身再來最重要的就是要提拔真正有德行的人才來利益國家社會。所以國家最重要的要有賢德之人來利益、來帶動一方。相同的,企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找到好的人才。夫子曾經講過,學生剛好問他:什麼是智者?「智者知仁」,有智慧的人看得懂哪個人是有德行的人,這個叫智者。結果學生聽完以後不是很了解,智者知仁;夫子又接著提到,你知道哪個是好的人才,你把他提拔起來,「舉直錯諸枉」。舉直,把正直的人提起來了,所有這些只會拍馬屁的、只會逢迎諂媚的,他們就不敢在這裡了,就退下去了;而一個正直的人上來,就帶動整個團隊正直的風氣,那種天下為公的氣氛就起來了。所以夫子是提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正直的人上來了,還有點良心的人被喚醒了,他說那我們還是應該要效法這個人的德行,以前的這個做法不對,整個企業文化就扭轉過來。
結果學生問了以後,還不是很了解,就去又問子夏,子夏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夫子這句話講得太有道理了。子夏接著又說「舜有天下」,大舜他治理天下;「選於眾」,他在眾人當中看到皋陶德行很好;「舉皋陶,不仁者遠矣」,他把皋陶這麼有德行的人舉起來,不好的人都走了,好的人都靠過來了,大舜都是選賢舉能,我們趕快來投效他,趕快來為國家民族盡一分心力。你看大舜很省力,他把皋陶舉起來了,不仁者走了,仁者都來了。「湯有天下」,商湯;「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所以選賢才多重要。但是我們現在有沒有選賢才?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團隊也好。假如我們現在不只沒有選賢才,還任用的是貪財的人,那不只一個人會貪,貪心的人都被他帶進來了。所以一個地方貪污,一抓就是一堆人都貪污。因為舉一個好的人,好的人都過來了;你用一個不好的人,一群不肖的人統統也聚過來了。所以選賢才是治國關鍵所在。
我們要思考,我們有沒有能力選擇賢才?甚至於我們有沒有德行留得住賢才?你把賢才都找來了,然後賢才勸誡你,你都聽不進去。人家對我們的批評,我都聽不進去,賢才他不是要你的錢,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你很難把他求來,但是他很容易就走了;只要你不肯聽受勸誡,他決不貪你這個薪水。苟言之不用,正直的話聽不進去了,你給他再多的俸祿他不會留,叫賢人難進易出。但是小人易進難出,他來了,他就做米蟲,就跟著你,你給他拍都拍不掉。
就剛好在夫子那個時代,子路就問夫子:夫子,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什麼?夫子就回答,「尊賢而賤不肖」,意思就是尊重賢德之人,要把不肖的人要離他遠一點,要把他先隔離開來,不然他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安寧。諸位朋友,你說可是人要有仁愛之心,你把這些人都不讓他在朝廷裡面,這樣對他們好像太殘忍了。不對!你讓他在這裡,他造的業更大,所以把他隔離開來,那是對他的愛護!然後你告訴他:你只要真正學好《弟子規》,我很歡迎你再回來公司上班;但是你現在這裡不做,那不行,我經營這個公司,我可要對員工的家人都交代,不能被你一個人搞垮。很坦誠的這麼講:你真正改變了,我隨時歡迎你回來。所以讓這些不肖的人離開,也是一種對他的慈悲,並不是說對他的嫌棄。我們對他還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不願意讓他做壞事,自己造業。
結果子路一聽完就說:夫子,晉國的中行氏他很尊重賢人,很厭惡不肖的這些人,可是他為什麼亡國?這種問題不只是子路會問,我們以後遇到很多情況,都會問這種問題!他也是有做,怎麼會這樣?看要看到深度去。夫子接著講:他尊敬賢人,把賢人「來我們公司,來我們的組織,來我們的單位」,來了,旁邊的人都說他尊重賢人,愛好賢人的名;結果賢人都把他「好,你今天就坐這,我每個月給你多少薪水」,然後就讓他乾坐在那裡,也不用他,賢人留得住嗎?他覺得你根本就是找我來賺個美名而已,他會埋怨我們。對這些不好的人,「你走走走」,只是把他推到一邊,你也沒有讓他離開政府,也沒有讓他離開企業裡面;然後他知道你不喜歡他,他會對你記仇:好,你給我好好等著,我一定搞得你窩裡反。所以賢仁的人怨你不用他,然後不肖的人知道你會排斥他,他先下手為強。怨恨就在你的國家裡面,所以晉國的中行氏焉有不亡的道理?所以這個又提升到深度的問題了。
其實這個教誨,《大學》就有了,「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你見到賢德的人要舉他,舉了以後要用他;假如還不用,那是怠慢了聖賢人,你這個國家的命運就不好了。「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不好的人,你不知道趕快遠離他,不要讓他來破壞這整個國家,那是我們的過失,沒有懂得進退的分寸。真的,一本《大學》、一本《弟子規》把人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講得相當的透徹。好,我們時間到了,又欠大家兩句話。謝謝大家。我們下次這兩句話就不抄了,大家都要背起來,我會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