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落實普賢十願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5/5/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52-125-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剛剛提到,孝要以身作則,孝要親師合作。明天就是母親節,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回去看看爺爺、奶奶,這也是落實《弟子規》晨昏定省。那我們現在沒有跟父母住一起,就可以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回去一趟。所以經典要活學活用。很多夫妻帶著孩子,回去爺爺、奶奶那裡,一回到家門口,旁邊的鄰居還會說,回來看爸爸,回來看媽媽,回來看奶奶,回來看爺爺。鄰居這麼一稱讚,你覺得怎麼樣?還覺得滿光榮的。所以會固定回來。因為假如後來不回來,鄰居又說,怎麼都沒有回來看爸爸、媽媽?現在的人也很怕別人講話,很愛面子。
但是一回來,夫妻兩個很可能往沙發一坐,在那裡看報紙,孩子開始東奔西跑,爺爺、奶奶忙著在那裡照顧。然後奶奶一大早就出去買菜,十點左右就開始煮飯,汗流浹背,在那裡廣修供養。煮好菜了,還得過來,「兒子、媳婦,吃飯了」,才放下報紙,「哦!吃飯了」,坐下來吃飯。吃完了,水果也吃了,「媽、爸,我回去了」,帶著孩子就走了,旋風式的回家。結果爺爺、奶奶看一桌的菜吃沒多少,很可能是他往後三、四天的菜,就吃這些。然後因為忙了一整個早上很疲勞,躺在沙發上說,還不如不要回來。所以做不能做表面,晨昏定省除了言語上的關懷,還要有實質上的付出。所以回家看爺爺、奶奶,媳婦、兒子,那一頓中餐應該誰煮?自己來煮,你把孝道做給孩子看。假如男士說不會煮飯,那就分工合作,一個煮飯,一個洗碗,或者去揀菜,把孩子都叫過來一起幫忙,這麼好教孝的機會點不可錯過。其實我們的父母,說實在,在目前這種富裕的生活狀況,所需要的物質相當有限,他們所渴望的是精神面的關懷、照顧,所以現在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父母,相信父母會很欣慰,也很高興。
教孝還有一點,要夫妻配合。你說學校還沒教,可不能等,孩子的成長不能等,當下明白了,當下要去力行。所以父親、母親,夫妻倆配合好。因為今天妳當母親的人,對著妳的孩子,妳可不可以跟他講,媽媽好辛苦,你知不知道?媽媽那麼辛苦,你要對我孝順一點。諸位母親,妳說得出口嗎?當爸爸的說,爸爸賺錢很辛苦,兒子,你要孝順我,爸爸也會覺得不自在。所以交叉,父親告訴孩子要孝順母親,母親告訴孩子要孝順父親。當父親的就可以把太太生育、養育、教育的辛苦跟孩子娓娓道來。當然講到感動之處,可能父親的眼淚都怎麼樣?掉下來。真感情,好文章,你的孩子聽了一定會很感動,對母親的孝心就會不斷引發出來。諸位男同修,會不會講?母親節這麼好的教育機會不容錯過。媽媽也要把父親的辛苦講給孩子聽,可以告訴他,父親在你三歲,有一天晚上,你發起高燒來,爸爸馬上把你送到醫院去,在急診室足足待了一整個晚上,把父親這些辛勞要給孩子說明白,孩子對父親的恭敬、孝心也油然而生。
現在有一些夫妻不只沒有講對方的辛苦,很可能還跟孩子講父親的壞話,講的過程還說,你那個爸爸,不是我在說他!有一個媽媽剛好在打電話,打完電話,她的兒子在旁邊就跟她講,他說媽,剛剛一定是爸爸打的。為什麼知道是爸爸打的?因為接起來的時候很不耐煩,「喂,幹嘛?好啦、好啦!」這種說話的語氣只會對誰?就是對他的爸爸。所以孩子一聽就知道誰打來的。所以這個母親警覺到,孩子觀察力那麼敏銳。剛好過沒多久,她先生又打來,她接起來馬上就說,「喂,你好!」她的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把它掛掉。過了幾十秒又打過來,然後她先生說,真的是妳嗎?教育是潛移默化。當夫妻之間不能相敬如賓,那請問我們又給孩子做了什麼夫妻相處的示範?你的孩子可能還沒結婚,對結婚就有恐懼感。所以我們要演好榜樣,讓孩子學習。因為孩子對父親的孝心跟尊敬心,對一個為人父親者那是相當大的動力。當天下的人都瞧不起他,他的兒子還堅信他的父親可以有出息,這一股力量對一個男人來講重不重要?很重要。所以對於先生我們要隱惡揚善,當他覺得兒子瞧得起我,太太也瞧得起我,他才能夠在逆境當中充滿鬥志。所以教孝要夫妻配合。
教孝,從生活面去指導他孝順父母的態度。像這裡有一句,「父母教,須敬聽」,你看現在父母在訓斥孩子,孩子有沒有敬聽?有沒有?聽說現在是一言九頂,講一句話,孩子給你頂九句。所以像我們當老師的,常常也應該就孩子很多錯誤的心態給予引導,幫父母說話。我跟學生講到,問他說有沒有被父母罵過、處罰過?孩子都說有。我接著就問,你們被處罰完、被責罵完有什麼想法?孩子都怎麼講?好衰,真倒楣!你看他犯錯所記得的記憶是什麼?是好衰。意思就是說,下次不要被媽媽看到、不要被爸爸看到。他所留下來的並不是他錯在哪、如何改正,不是。
所以我接著就跟孩子講,說一個人生氣,生完氣,幾天才能夠平息下來?要三天。有沒有看過生完氣的人,他對你說,我精神百倍?沒有。生完氣都是四肢無力,因為一生氣,腺體分泌毒素,有損健康。母親為了要教育你,希望你能明辨是非,希望你能夠記取教訓,能夠不重蹈覆轍,是為了你著想,為了你的未來打算,所以縱使她生氣會損害自己的身體,她都在所不辭,抓住這個機會點。母親為了你,寧可損身體,她都願意這樣做,所以我們做子女的要體會到父母這一片用心,更應該好好受教,「父母教,須敬聽」。敬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錯在哪,然後勇於改過,學孔老夫子的弟子顏回「不貳過」,後不再造。我們有這樣子才能對得起父母對我們的訓斥、教誨,而我們自己也從中得到成長。所以這個罵不能白罵,我們跟學生講,挨罵換得進步。挨完罵,要記住的是錯在哪,趕快提升,後不再犯。這個就是生活的情況,跟孩子做引導。
我們老師可以這麼做,夫妻配合能不能這麼做?先生當了黑臉,接下來白臉要上場,媽媽收尾,是叫黑白臉配合,所謂恩威並施,這個很重要。諸位朋友,你們有配合好嗎?據我的觀察,現在黑白臉有點顛倒過來,誰演黑臉好?媽媽?男人屬陽剛,女人屬陰柔,所以應該女人演白臉適合,男人演黑臉適合。現在男人不會演黑臉,因為工作忙,跟孩子相聚的時間也不多,所以常常看到孩子都希望孩子對他笑。因為內心有一種內疚感,比較少時間陪孩子,所以每次看到孩子都買禮物,「來!兒子,看爸爸給你帶什麼回來了?」兒子高興得不得了,把禮物接過去。有一就有二,第二次同樣的,兒子看到禮物很高興,謝謝爸爸。三次、五次以後,孩子衝過來,沒看著爸爸,都看著那個玩具,今天買什麼?把玩具拿走。突然有一天你工作很累,走進來,孩子跑過來,「爸爸,你怎麼這樣就回來了?怎麼沒買東西?」用物質很難真正培養深厚的父子關係,反而會增長孩子對物質的追求。所以應該還是要花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從精神面去建立關係。你只要每一天跟孩子講故事,講《德育故事》,這套書有七百多個例子,每一個都是古代聖賢真實表演出來的行持,那你每天給他講故事,那是請古聖先賢一起來教你的小孩,那個收效也相當的大。
現在的母親,先生假如不演黑臉,她就得又演白臉,然後又演黑臉。生完氣,氣還沒消,孩子已經若無其事,她要從黑臉馬上轉成什麼?白臉。黑白臉這樣換來換去,情緒起伏太大。所以現在有一個病很嚴重叫內分泌失調,就是女人被逼出來的。記得我的姐姐把小外甥帶回家裡來,都是她演白臉,我演黑臉。諸位同修,你看我演黑臉演得像不像?我第一年教書,從二樓走下來,剛好把學生訓了一頓,一走進辦公室,所有的同事眼睛瞪得很大看著我,你還會發脾氣?他不相信。佛家說怒目金剛相,該現的時候還是得現。當然,現怒目金剛要培養到某種功力,就是生完氣,戲演完了,馬上狀態很平穩。這個要練,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達到的。
那時候我這個外甥,確實小時候脾氣就很大。所以我們從孩子的身上也可以印證,這個輪迴轉世的真相,都是帶著習氣來。記得他很小的時候不吃飯,怎麼勸他他就是不吃,脾氣很大。那我們就不理他,把他抱到嬰兒車上,不吃就算了,放在嬰兒車上。他馬上大哭大鬧,哭到什麼程度?四肢手腳在那裡揮舞,結果力量太大,把那個嬰兒車搞翻了。你看貪瞋痴恐不恐怖?所以諸位同修,孩子貪瞋痴不趕快從小把他攝受,大了要服,難!所以,為什麼中國教育這麼注重兒童、幼兒教育?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麼大的脾氣,現在溫文儒雅,差很多,因為有壓過去。然後又給他種一些好的、善的種子,慢慢五歲、六歲就開始怎麼樣?發芽。
脾氣這麼大,有一次吃飯的時候他拿筷子,就把手拿在筷子的前端,那當然就髒了,怎麼吃?我這個當舅舅的就要示範一下,俗話不是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所以舅舅要負起教育外甥的職責。我就跟他說,你這麼拿筷子,筷子會髒,會吃進細菌,所以應該拿在上面,我還親手把他的手拿上來。孩子眼睛瞪著我,然後把他的手又移下來。不要生氣,我說偉偉,舅舅再跟你講一遍,這樣會髒,要這樣拿上來。他又看著我。他雖然沒說話,我懂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叫做,舅舅,你的底限到哪裡?他在測你的底限,當他對你的底限摸得一清二楚,你就治不了他了。連續三次以後,我也沒罵什麼,我馬上把他抱起來,往我的房間走過去。我姐姐非常鎮定,繼續吃她的飯。我的媽媽就說了,「大過年的,就別打了吧!」要不要打?要不要處罰?現在都不敢講了?孩子他小的時候不對,你一定要把他糾正過來,一定要糾正過來;大了再處罰,很可能會跟他結怨,所以愈小愈好教。
我把他帶進房間,為什麼要在房間裡面?因為他才會突然明白,沒有援軍可以來救他。這個是我小時候學到的,因為我爸爸要打我,爺爺、奶奶就走了。進去以後,孩子繼續在探你的底限,他會愈哭愈大聲,這個時候你要很穩定,然後你就告訴他,哭絕對解決不了問題,舅舅是不可能被你威脅的,所以你哭愈大聲,舅舅處罰愈重,你不相信你試試看!他還是會試探你。所以現在孩子的根性你們要好好了解了解。我就拿著衣架子打了他一下子屁股,當然不能打要害,要打了會痛,不會傷害他的地方。其實沒有打多大力,最重要是氣勢要嚇到他。就這樣揮下去,揮了兩次,他終於知道舅舅是來真的,所以他慢慢脾氣就收斂下來。一收斂下來,我們的態度也開始緩和,跟他講道理,讓他了解不能用情緒來威脅他人。情緒這麼一緩和下來,他本來繃得很緊,就稍微放鬆。結果一放鬆,他就尿褲子了,剛好是在我的床上。所以我突然就體會到惡有惡報,我才打過他二、三次,結果其中兩次都尿在我的床上。
緩和下來,引導完以後,我就出去了。黑臉演完了,白臉要跟上,所以我姐姐馬上就跟進來。孩子一看到媽媽來了,馬上就撲過去抱著,在那裡撒嬌。我姐姐馬上把他拉住,然後對著他說,「你剛剛犯了什麼錯?自己講!」小孩繼續又依偎在她的懷裡,她馬上又把他拉起來,「自己講,剛剛錯在哪裡?」一定要他把錯親口講出來。他一講出來,他的記憶就不是好衰被打,而是什麼?我錯在哪。所以收尾很重要,一場戲要收得好才圓滿,叫黑白臉配合。剛好那一天處罰完,隔天我帶著父母一起去爬山,我走在前面,那時候功夫還不怎麼好,所以氣還沒有全消,小外甥往前跑過來,就拉著我的手,他已經沒事了。其實孩子為什麼拉你的手?他是當下拗不過他的習氣,他知不知道自己錯了?知道。所以他錯了,你處罰他,他對你不會記恨,會怎麼樣?他會尊敬你,他會敬畏你。有一個小孩,他就跟他的老師講,他說我媽媽打我,我都忘記了,但是我爸爸打我,我每次都記得很清楚,下次我爸爸再打我,我要打電話,打一一九報警處理。所以從孩子的反應我們就可以理解到,母親是為了教導他打他,爸爸呢?今天喝酒不高興,我打麻將輸了,情緒的什麼?發洩,孩子一清二楚。所以這個「父母教,須敬聽」,我們也可以夫妻搭配好。
最後這個講故事,相當有效果,父親來做這個工作特別適合。假如說工作忙得不得了,怎麼辦?其實跟孩子相處不在於你要有很長的時間,最重要是要有那一分耐性、有那一分誠心,所以你每天拿出十五分鐘就夠了,跟孩子講兩個《德育故事》。當然在講故事當中,請把手機關掉,不要一邊講,手機又響,「兒子,等一下,我講一下話」。「好好,沒事了」。講了二、三分鐘,手機又響了,你兒子說,「爸爸,你就別講了,你還是去接電話吧!」所以跟孩子相處一定要讓他感覺我們的心完全在他身上,他就能感受到那一分關愛。兩個故事講完了,他內心充滿愛去睡覺。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人格非常健康;沒有在愛中成長的孩子,內心時時就覺得很匱乏、很沒安全感。所以我們的付出攸關孩子一生人格發展,很重要。因為我們家三個孩子,內心都覺得給父母生到是我們的福分,那因為得到父母的愛很多,所以不想去佔有、不想去索取,只覺得很充足、很想給予,這個都是長大以後體會到的。在我的印象當中,小時候有一個口號叫「爸爸回家吃晚飯」,其實這個口號還沒出來,我父親就做到,只要沒事,一定回家吃飯。我母親也很少有應酬,時時都陪著我們一起讀書、一起生活。所以好的家庭氣氛才能成就一個孩子健全的人格。
我們懂得知恩報恩,懂得藉由很多的機會教育孩子孝道,提醒他人盡孝,我們就落實地藏菩薩的任務。再來學普賢菩薩,我們當下要落實普賢十願。上一節課我們也提到,禮敬諸佛一定從父母開始禮敬起。父母,我們要養其身、養其心,在身體方面多關懷,在心理上也要多關照。當父母很想念我們、想念孫子,打了一通電話來關心,並沒有開口叫我們回去,我們也要善體親心,主動回去看看,這也是養父母之心。我們來思考一下,父母最擔心的事情有哪一些?第一個那一定是擔心孩子的什麼?健康狀況。所以《論語》裡面講,「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個疾,一來是疾病,另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壞習慣。我們還有哪些壞習慣會讓父母常常想到,內心就會擔憂、恐懼,有沒有?比方說抽煙,孩子抽煙,父母一定擔心,比方說喝酒,這些壞習慣。我們回報父母都來不及,絕對不能再增加父母心上的負擔。當我們身體不好,父母長期都掛慮。而且人生有一件事是特別悲痛,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父母假如送孩子走,那種痛無法形容。所以這樣的情況絕對不能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所以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好好保護好。再來,我們的交友情況也要良好,不然父母可能常常擔心我們交到這些壞朋友,不知道哪天會不會出事。這是養父母之心。
再來養父母之志,父母的人生志向,我們可以去幫他圓滿,盡力去做。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對這個社會有更多的付出,而父母把很多的精神用在我們兒女的身上,當我們兒女長大成人,能多一些付出給社會,父母看了也會很歡喜。我記得第一次從大陸回到台灣來,是我父親把我從機場接回來,一接回來,行李一放下,我就跟父親講,我們先去看爺爺。我去看爺爺,誰最高興?除了爺爺以外,爸爸很歡喜。所以我們要看到父母的一種心意,當然我也是很想去看我爺爺,只是我們這樣去做,家庭都很和樂。看完爺爺,晚上回到家裡,我就陪父親聊了兩個多小時。在聊的過程也提到很多孩子接受《弟子規》教育,懂得如何行孝,把一些實例跟我父親講。我父親聽的過程三度落淚,我在那個時候體會到我父親非常的仁慈,他也很歡喜這些孩子有這樣的轉變。所以那一次我再回到海口去工作,記得那第一通電話,我爸爸跟我講,他說你安心在那邊好好做,家裡的事你不要擔心,有你爸爸在,對我非常的支持。有時候講電話,講到最後,我爸爸還會講一句話,你辛苦了!
所以確實,父母也有這一分心,希望社會愈來愈好,而當這個願望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那種喜悅跟給予物質的提供不一樣。所以當今天我們奉行佛法、奉行聖賢教誨,你當主管,當得非常盡職,都能力行君親師的態度,你的這些同仁、這些下屬感你的德行,非常尊崇你、尊敬你。剛好有一天遇到了你的父母,他們異口同聲告訴你的父母,我十多年來工作遇到最好的主管就是你兒子,你兒子怎麼怎麼樣照顧我們。當你的父母聽到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下屬講出這樣的言語,相信父母的內心會怎麼樣?很欣慰,我這個孩子沒有白養。
最後一個,養父母之志。經典上也提到,「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這一世能夠脫離六道之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孝道就是真正做圓滿。很多事情要循序漸進,所謂應機說法,諸位同修,誰應機說法?你說應機說法是佛陀的事,應機說法是法師的事,這樣不對。每一個親友跟我們有這麼好的緣分,我們都可以藉由這個機緣把當生成就的佛法介紹給他們,我們也要應機說法。
所以讓父母能夠深信切願,發願往生,這是一個目標,那目標不可操之過急,所謂欲速則不達。所以要勸父母信佛、念佛,首先要讓他覺得學佛真好。那他如何感覺到學佛真好?你學完佛以後,對他愈來愈孝順,他一定覺得學佛真好。假如學了佛以後,我們拿著這些教誨在衡量他,「爸,你就別吃肉了,吃肉以後要墮哪裡你知道嗎?」這樣就操之過急。所以佛陀說「為人演說」,要演得很漂亮,自然說的這種機緣就愈來愈成熟。其實人怕不怕死?哪有不怕死的!當他能夠了解到宇宙的真相,知道他這一生這個身體就像換一件衣服,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去,哪有人會不高興、不歡喜?他知道要去哪裡,當他明白那一刻開始,他的人生就安住在希望安樂之中。所以你說人還沒有學佛以前,心有真正的安定嗎?那騙人的,總有一個事實,總要一死,這種恐懼是不可能沒有的。所以只要我們學了,對他孝敬,自己的成長又很快速,這樣對父母,他所體會到佛法的利益就很深刻,他那一分學習的心也會提升上來,到時候自然能夠水到渠成,因為父母終究他最信任的人還是自己的骨肉。
父母能跟我們當同參道友,其樂無比,所以會互相督促,那你要提醒父母的問題也要善巧方便。像我母親也念佛,我希望母親這一世一定要成就,所以她有一些執著我就會把它提出來。當然,對父母講話可不可以像老師對學生一樣?行不行?你用這種態度他一定不能接受。父親,一輩子就是你父親,這個態度相當重要。你不能說我當老師的,我學佛很多年了,架子就擺很高,那就沒有恆順眾生。而說實在的,「大孝終身慕父母」,一個人真正孝心發出來,他縱使當到國家元首,看到自己的父親馬上就變成一個孩子,恭恭敬敬,那才是真的孝心。古代很多將軍、宰相,他們回到家裡,都是很恭敬的服侍自己的父母,然後有客人來了,他們都服侍在側,幫客人倒茶。有一些官員到他們家,因為官都比他兒子小,然後他的兒子又幫他們倒茶,很不自在,但是因為這一些官員都是他父親的客人。所以我們勸父母,同樣也是以子女的一種態度,善巧來規勸。
我就跟我母親提到,我們一聞到念佛法門,當下就沒有懷疑,所以我們一定不是這一世才開始修念佛法門。諸位同修,我這段話你們有沒有心有戚戚焉?重點不在這一段,下一句話大家聽清楚。那過去聞念佛法門的機緣,為什麼沒有成就?到底還有什麼把我們困住了?你要明白,這才是你這一生最需要修的重點。很多人學佛以後常常布施,他說你看我都有力行,但是他本來就很慷慨,那不是他這一輩子修的重點。修行要從最難處剋下去,才能得較大的利益。所以一定是從你最放不下的執著開始對治。你最放不下的都能放下,那你的把握就會提升。
我就跟我母親講到,一定是我們還有最不能放下的障礙住了,所以才不能往生。母親,妳最放不下的是什麼?我就看著她,然後對她微微一笑,這個叫點到為止。要不要繼續講,「妳看,妳放不下的就是我」?話講白了就沒有那種含蓄的美,所以點到為止,母子兩個相視而笑。因為我剛好講到說我們一定都有放不下的,我媽媽馬上就說,「對啦、對啦,像你就是對男女感情太執著,才會掉那麼多眼淚」。當然,那都是過去,我們就不談了。我就對我母親講,這個成績單我已經考試考過了,那接下來妳最放不下的妳要放下才行,別像我。後來我要到大陸去,楊老師就跟我媽媽講,她說過去會遇到很多女性同胞,所以她比較擔心。結果我母親跟楊老師講,應該沒問題。媽媽對我也有信心。
後來我到海口去一段時間,差不多三個多月,我一進門,一進門我就跟我母親講,我說媽,妳的修行不錯!我媽媽就聽矇了,什麼修行不錯?我這三個多月,在工作當中,心上都沒有罣礙,代表在這三個多月妳都沒有替我擔心,妳都很放心,所以我沒有罣礙的可以全心全意工作。我這麼一講,我媽媽也點點頭。確實母子連心。我母親心裡很煩躁的時候,我們都感受得到。為什麼感受得到?只要你真心把父母放在心上,這個感應就很直接。因為剛好有一次,我母親吃錯藥,剛好半夜十二點吃錯藥,那時候我上床睡覺,心臟不舒服,我沒心臟病,所以就覺得怪怪的。因為又那麼晚,打電話也不方便,我就等隔天早上給家裡打了通電話,我媽媽就提到,昨天晚上吃錯了藥。所以我們對父母要成就這段法緣也要處處用心,善巧方便。
時間關係,我們也不可能每一條這樣細講。我們來看《弟子規》第二個階段,「出則弟」,也是孝道的落實,當然「出則弟」,對兄弟、對長輩要恭敬,這也是落實禮敬諸佛。《弟子規》上也提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所以兄弟友愛就是給父母最大的一種欣慰,而且不只父母欣慰,我們也給下一代好的榜樣。這一分兄友弟恭我們再把它擴大,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個大家庭,所以非常希望這個大家庭的家道、家風可以綿延下去,絕對不能讓老祖宗的教誨斷在我們的手上。斷在我們手上,沒有禮敬祖宗,沒有報恩祖宗,對後代子孫也無法交代,也沒有盡到心意。好,我們今天的課先講到這邊,謝謝。